中职学校双元制本土化研究

中职学校双元制本土化研究

摘要:二战后,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通过加强职业学校和企业单位的联合培养,提升职业人才的专业能力,从而成为德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动力。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尝试引进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到职业教育,但由于国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不同于德国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因而在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引进过程中,必须注意其与本土职业教育特色的结合运用,进而将双元制培养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践研究

本文阐述了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然后分析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的本土化特色,与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的如教学方式、培训内容等教育背景的差异,最后提出双元化培养在我国中职学校本土化的实践策略,为我国中职学校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同时为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本土化丰富相关理论依据。

一、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德国双元制是指面向未参加高等教育的初高中毕业生,在其进入企业工作后,以其所在企业工作内容为依据标准,对其展开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在企业的岗位工作为重心,理论学习为辅助,主要表现为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生1/4以上的时间在企业,按照企业的生产要求进行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且不断加深企业技能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如通过基础培训、专业培训、专长培训等分步进行,或者通过轮岗,促进学生在各个岗位的技能学习[1]。此外,在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模式下,学生的理论学习费用由政府承担,而且实践技能的学习成本则由企业提供,如学生在企业的培训均为带薪实习,从而合理控制双元制培养模式下的成本增加。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双元”,即学校和企业两种机构合作培养,学生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两种教学内容,理论授课的教师和技能培训的师傅双重辅导,共同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企业的职业人才需求和学校培养学生技能的无缝衔接,为德国企业生产线输送了大量的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从而提升德国企业生产线上职工的技能水准,提高产线分工合作的精细化水平,促进德国经济飞速发展。

二、德国双元制与中职学校培养模式的差异

(一)校企合作培养处于浅层。虽然我国当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加强了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整体上还处于初步尝试期,培养成效还有待提升。首先国内的中职学校对于学生实训通常安排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过程,但在实习过程中并没有和固定企业取得合作,实习地点通常由院方领导人临时商讨或指定,导致学生的实训过程系统连贯程度低下,且实训时间短形成学生走马观花的形式主义,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技能没有实质性提高[2];其次当前我国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对于企业的可获得利益还没有明显表现,而且企业接待学生实习还可能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各方也没有明确规定学生在毕业后必须进入为其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导致企业的付出和回报不对等,因而导致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在推进过程中,企业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等消极行为,使得我国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效不大。

(二)中德企业文化差异。德国精湛的生产工艺举世闻名,因而相应的德国企业文化也多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模式为主,所以大部分公司都注重对新员工技能的再培训,尤其是对生产线上基层员工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提升生产线上每一位员工的技能水准,进而提升产线整体生产效率。而我国不仅在招聘环节上以经验员工为主,而且对于生产线新员工的再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够完善,在后续的生产环节容易形成新老员工的工作进度不匹配,形成不必要的失误,或是新员工的学习时间较长等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我国中职学校毕业生则恰好欠缺技能经验,因而在求职过程占据不利地位,从而形成中职教育培养和企业发展的脱节现象[3]。

(三)中职学校的培养方式差异。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是从中世纪手工行业的学徒制发展而来的,以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岗位需求为依据,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对于员工技能需求的变化进行培养,以学生作为企业在职员工而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开展,以及政府的参与降低了企业和学校的培训成本。而我国中职学校的培养模式存在滞后现象,即其所开设的专业迎合社会整体发展需求,并没有具体到某一企业的发展需求,并且没有根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偏重的是对通用型人才的培养,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逐渐增加,从而导致中职毕业生就业难,进一步影响中职学校的生源数量[4];其次,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中职学校的教育模式在转型过程中,极可能做到舍本逐末,降低学校专业技能的培训效果。

(四)中德教育模式差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聘请教师时,会着重考核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最早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师就是手工业学徒制中的师傅,对教师的实践技能要求比较高。并且德国文化部对职业教育教师有更具体的规定,要求必须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要经过师范专业的有效培训,并且要有5年职业实践经验,至少有3年企业工作经历。而我国的中等职业院校中,教师是在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下进行培养的,大学毕业后就到学校任教,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是其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这也会影响德国双元制本土化实施进程。

三、推进德国双元制在中职学校的本土化实践

(一)优化校企合作模式。优化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政府层面,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和中职学校进行联合培养,如对企业施行培训补贴政策,即在企业接待中职学生在对应岗位进行技能实训后,政府按照学生数量比例,进行一定的补贴,解决企业在提供实习岗位时形成的生产成本增加问题,激发企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的兴趣;学校层面,学校通过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定期为企业输送技能人才等方式,以保障企业能够为本校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或者在生源招收的时候,采取类似高校医学、师范类等专业的免费定向培养方式,即和学生签立合同在培养期结束后进入相应的实习岗位,进而获得和企业的长久合作;企业层面,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新员工的再培训和考核力度,招聘时尽量摒弃学历歧视,以求公平公正,筛选出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满足企业不同工作岗位对于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改善培养方式。中职学校改善自身当前的培养方式,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适当改进教育模式,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外,增加对其文化水平的培养,迎合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5];其次依据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对于技能人才要求的变化,以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更新教材、转变教学方式等,如在课堂上,通过列举专业相关企业的发展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索,加大学校对实践性、操作性教学的重视,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保障中职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三)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要提高师资团队的整体专业技能水平,将专业教师有计划地送到企业集中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的提升,通过聘请学校所在地大型企业的管理层做兼任教师,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在湖北十堰有较多的零部件厂,因而可通过聘请东风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对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学生进行部分课程的教授,促进课程传授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贴合程度的提升;其次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再培训,通过鼓励教师继续进修,学习国内外成功实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学校经验等,提升自身对于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理解,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职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引进和实施,进而促进中职学校优化教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四)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借鉴以“行为导向”为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学习机会,坚持直观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切实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四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让学生经历确定任务、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等整个工作过程,真正让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的合理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但同时各中职院校在引进双元制培养模式时,还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当前中职教育的培养方式以及与德国教育体系的差异等因素,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本土化的实践工作,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输送保质保量的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蒙,宋富勤,刘艳华,王骏杰,谢法刚,王淑慧,刘建波.“微课”和“双元制”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1):222-224.

[2]刘春景,王照明,何海宝.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办好食品生物工艺专业构想[J].黑龙江科学,2019,10(19):52-53.

[3]才嘉红,刘宇飞.以赛育人竞赛“双元制”的理性认知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4):58-60.

[4]邓玥.德国“双元制”对我国中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启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06):228-229.

[5]邵喆.基于AHK化工工艺员职业资格认证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206-207.

作者:侯雪滨 单位:漯河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