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科学教学论文3篇

基于能力培养的科学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

一、创设探究的情境,培养探究的意识

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具有一定的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把教学环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四大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具有一定的教学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学生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营造学习的氛围可以采用一些有效的手段,比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通过声光色的视觉冲击,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延长,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学习氛围的营造,给学生的科学探究提供方便。

比如教学六年级《显微镜下的世界》———水滴里的生物,我利用多媒体的技术,在网络上搜集了很多关于显微镜和水中生物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微观世界里的生物是如何生存的。学生在那些极具震撼力的微观世界图片中,探知了生物的微小。一张一张的显微镜图拍,给学生带来的极大的冲击,他们对探究水滴中的生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欲望,这样的情境创设,特别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还比如这一单元里的《面包发霉了》,我在课堂上拿出一个长满了长长的黑毛的面包,我用一种惊恐的语气讲述这个面包花的开放过程,并让学生亲眼见证。为什么面包上会长出这样长的黑毛?这些黑毛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害处?这样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后,我们开始进行研究和实验,利用显微镜的微观成像,将这些黑褐色的面包花的真实面目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二、放开束缚,大胆探究

很多时候老师是口头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式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放不开手脚,担心学生过于放开,导致学习效率降低,所以缩手缩脚的现象非常普遍的存在。教师如果不能大胆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那么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探究机会,不要怕失败,失败也是学生难得的经历。比如教学三年级《小动物的观察》,教师在新课教学前布置学生对家里养的金鱼进行观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还为学生提供蜗牛、蚂蚁等小动物供学生观察用,然后给学生发放观察记录表,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学生将观察结果汇总后,教师进行概括性地总结,将学生探究到的有价值的成果进行公示,给学生传递正能量。长期坚持,必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填写观察(实验)记录表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培养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使用和填写好实验记录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却不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至于科学实验的表格,更是不用或者是少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探究了但是没有留下探究的痕迹,没有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的习惯,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就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开始,学生科学素养形成要从正确使用实验记录单开始,这是学生科学素养的起点。这些科学记录单的积累,就是学生科学素养的积累,也是探究能力的积累,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从小事做起、从小习惯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四、总结

小学科学是集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知识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为学生未来升入初中、高中的自然科学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注意启蒙学生的科学意识,形成专业和规范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中慢慢培养,逐渐养成探究能力。

作者:黄常辉 单位: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兆隆小学

第二篇

一、在类比中引导学生猜想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内容,就是由已有旧知进行类比而产生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旧知引导学生在类比中进行猜想。例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简单电路》一课中的内容,学生在回忆以后,就可以很容易根据一个简单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组成的这一知识,猜想出电路出故障可能是以下一些原因:①小灯泡坏了;②灯座松了,没有连接上;③导线里面断了……合理猜想为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指明了方向,学生在一步步的类比中猜想,最后揭示了规律,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进而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操作中引导学生猜想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操作为基础的学科,不进行实验操作就无法学到技能和知识,无法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也无法真正理解科学。通过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操作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做一个磁铁吸铁粉的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具体方法是这样的:师:(出示磁铁和铁粉)这是什么?生:是磁铁和铁粉。师:如果现在我把条形磁铁放到铁粉中,你认为会怎么样?生:磁铁会把铁粉吸起来。师:(教师把条形磁铁放到铁粉中,然后拿起吸满铁粉的条形磁铁)是把铁粉吸起来了,你们看,这磁铁吸了这么多的铁粉,好看吗?生:好看!师:看了这吸满铁粉的条形磁铁,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什么两头吸得多,而中间吸得少?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你能猜猜看“为什么会两头吸得多,而中间吸得少吗?”生1:可能是磁铁的两头吸铁的本领大,而中间吸铁的本领小。……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产生了比较“奇怪”的现象——两头吸得多,而中间吸得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开始了积极主动地思考,也就不难提出合理的猜想了。

三、总结

猜想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猜想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合理的猜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猜想中得到升华。

作者:吴良林 单位: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

第三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1)全面性。就算我们简单地买一个苹果,也不会简单地凭借它的外观就断定它甜不甜。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多方位地观察事物,整体感知。对于苹果,要看、要摸、要嗅、要尝,动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从而得到更加全面的认识。

(2)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观察的必要,很多时候,学生都会因为没有抓住观察的重点而白白费时费力。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带着具体目的去观察、感知,才能观察得准确、细致。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习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学生从会说话开始,再到进入学校,会问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般家长都会毫无保留地告诉孩子答案,教师也是单纯地把科学知识教授给学生,却很少有家长或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寻到问题的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机械地接受,按部就班,慢慢也习惯了这种“简单省力”地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要忙着回答,而要引导其自主探索,寻找答案,脱离老师和家长这两根“拐杖”。这并不代表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不管不顾”,必要的引导作用还是不能少的。

三、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

小学生,他们乐于动手,且不善于动脑,在科学课上,他们更多的是对实验器材和教具的好奇,“看热闹”多于“看门道”。科学学习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通过“动手”这种手段,引导和促使学生“动脑”。因此,在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学生动手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注意事项,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制订操作步骤。在动手操作之前,要先动脑。在操作的过程中,也要多管齐下,一边操作,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记录,从而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习惯。

作者:张继伟 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滨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