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本位下启蒙教育实践策略探究

童心本位下启蒙教育实践策略探究

摘要:童心本位是将儿童视为教育中心的教育理念。童心本位的朱熹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的策略包括明确本土实践的切入点: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特色课程体系;找准本土实践的落脚点:聚焦幼儿一日活动;点燃本土实践的兴奋点:创建物态文化;聚焦本土实践的着力点:推进家园共育;强化本土实践的支撑点: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关键词:童心本位视域;朱熹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策略

“童心是人的根。它是自然之心、赤子之心,是未被异化的人心;它是人的天性的总和,是人的灵魂。”[1]童心本位则是一种教育观,它是指“以儿童最初的自然之心及儿童本真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为中心;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童心观”[2]。童心本位与“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是一脉相承的,将儿童视为教育的本体,特别是将那个未被异化的自然之心、赤子之心视为本位,这是人本主义在幼儿教育的现代主张。那么,如何贯彻和落实童心本位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如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使儿童有一颗“自然之心、赤子之心”,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究。作为朱熹诞生地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的幼儿教师,拟从童心本位的视域下,对朱子启蒙教育在幼儿园的文化建设的本土实践上做些思考。

一、明确本土实践的切入点: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特色课程体系

朱熹诞生于福建尤溪,他的理学思想对尤溪的文化与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朱熹的《童蒙须知》在尤溪几乎家喻户晓,已然成为当地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资源。《童蒙须知》共有五节内容: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及杂事细宜,五个内容都强调在生活日用间的小事中去进行正心、修身、养德的君子人格培养。“随着当代对于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等教育理念及课程关注度的提高,《童蒙须知》对于现在社会的孩童启蒙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一部行动指南。”[4]对此,立足童心本位,开发“一体两翼”的幼儿启蒙特色课程,成为幼儿启蒙教育本土实践的主要切入点。这里的“一体”,就是改编“衣服冠履”“语言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与“杂细事宜”为现代意义的活动课程体系。将每一部分的内容改编成既可让幼儿朗朗上口又可以在日常行为中践行的、图文并茂的儿歌,使之成为具有浓厚童真意趣的活动课程主体。所谓“两翼”,就是将《朱子问天》《沈郎沙画》《朱子面》等朱熹故事改编成绘本、制作成教育短片作为一翼;将《朱子家训》《朱熹诗词》中部分适合幼儿启蒙教育的内容进行改编,使之成为幼儿诵读经典,也是“两翼”的另一翼。本土实践课程开发切入的基本原则是朱子文化与童心本位的平衡与相互促进。对此,教师主要把握三个策略:整合——将“礼学”及尤溪本土文化:做尤溪美食、讲尤溪方言、诵尤溪童谣、唱尤溪山歌,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注重幼儿、家长和社区资源的利用,让资源得到合理整合;生活化——强调源于幼儿生活,着力体现“生活化、本土化、操作化、游戏化”的创建思路。从尤溪传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入手,及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寻找和收集幼儿身边的文化资源,共同体验实践;共享——形成园内共享的特色文化走廊,从各走廊、楼道到互动区域可跨班、可混龄,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二、找准本土实践的落脚点:聚焦幼儿一日活动

众所周知,幼儿启蒙教育的主要载体是活动,固有“活动即课程”一说。幼儿一日活动皆课程是建立在幼儿兴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是关键。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应强调与幼儿生活的关联度。朱熹《童蒙须知》“衣服冠履”“语言步趋”等本身就涵盖了幼儿日常生活。如在“衣服冠履”篇中,强调幼儿教育要从日常的衣着做起,要求幼儿正衣冠,即:“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整。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这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身的良好生活习惯,十分符合教育规律,也正是幼儿所需要的。只是这毕竟是古文,离现在年代较远,不适合幼儿诵读与理解。因此,改编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教师尝试将“衣服冠履”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歌曲《衣服鞋帽歌》,让幼儿在边唱边表演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每日渗透促进文化感知。朱子文化学强调“礼学”,因此,教师抓住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一个契机,在入园活动、自由时光、餐后环节、离园活动中,都渗透着礼仪教育。如在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教师以故事解析为载体,结合幼儿日常行为,巧妙自编故事《这不是我丢的》。将发生在幼儿身边乱扔玩具不主动收拾的事例,以形象趣味的故事形式再现,有效引导幼儿在理解中学习经典诵读。同时从幼儿周围生活经验及兴趣出发,开展《朱子面》韵律活动。整个活动让幼儿跟随音乐旋律做“朱子面”和煮“朱子面”,并用身体动作随乐大胆创造出自己的创意动作,释放舞蹈天性,让幼儿感受尤溪人民热情好客、做事认真、坚持不懈的品质,将精神美和动作美完美融合,感受朱熹“礼学”文化真谛。

三、点燃本土实践的兴奋点:创建物态文化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5]如何拓展空间的开放性、发挥其多用性功能,要立足于儿童的眼光、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来创建物态文化,创设具有童真的教育环境,从而守护童心,放飞儿童梦想。对此,改进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设立朱子文化阅读滋养吧。创设朱子经典作品阅读区,让孩子品悟灿烂传统文化,滋养心灵,做一个有根、有情趣的人;设有“朱子问天”等科普知识阅读区,推荐科学小知识、小故事等,让孩子走进科学的殿堂,播种科学的种子,做一个有心、有梦想的人。设立朱子文化成长展示厅。教师利用幼儿园的楼道、走廊、班级因地制宜为幼儿创设富有朱子文化气息的环境,如,在幼儿园的楼道创设朱子文化长廊,幼儿用绘画、手工的形式展现朱熹画像、沈郎樟树等情景。或在大班语言区创设朱用纯《朱子家训》“每日一句”专栏墙,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图文结合,从而有效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设立朱子文化情境体验场。结合游戏活动,巧妙创设朱子文化苑,如:朱子茶艺城、朱子小吃街、文公儿童医院、朱子图书馆、小沈榔超市等,各类不同的游戏环境创设洋溢着浓厚的朱子文化气息。在环境创设中融入朱子文化元素,可以很好地丰富环境创设内容,挖掘更多集教育性、艺术性、参与性、探索性于一身,并能激发幼儿探索、创作和表达的环境创设材料,无处不彰显着丰富的朱子文化。

四、聚焦本土实践的着力点:推进家园共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6]幼儿园和家长应该共同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对此,教师着力解决三大问题:首先是引导家长成为“小老师”。引导家长更新观念,充当“小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记录并修正孩子的行为,让孩子的好习惯、好行为成为自觉。还将朱子文化深入千家万户,尤其《朱子家训》诵读易于幼儿掌握和理解,鼓励家长把幼儿在家的良好行为拍照并以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内容包括家教心得体会、幼儿的成长与收获等。及时捕捉幼儿成长变化的每一个过程,引领并督促家长给予幼儿更多的陪伴,并养成日志记录的习惯。同时,鼓励家长将收集的幼儿在家表现良好的照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共同分享,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同伴之间互相学习,使幼儿逐步建立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其次是积极开展亲子活动。积极开展亲子活动或主题活动,让家长和幼儿共读一本书、共唱一首歌、共画一幅画、共做一个游戏等。教师利用节日开展“喜欢的朱子文化苑”活动,向家长们发出“和孩子们一起来讲朱熹的故事”的邀请函,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讲述《朱子问天》《小沈郎坐沙画卦》等故事,惟妙惟肖地演绎勤学好问的小朱熹,不仅让孩子们懂得了勤奋学习、做事认真的道理,更让亲子之间多了快乐、和谐与精彩。其三是坚持线上线下多维互动。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书香家长进校园等线下形式,与家长交流和沟通,共同研讨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养成的教育方法,同时通过家园宣传栏、微信群、班级网站等线上形式向家长宣传各年龄段幼儿培养目标,形成家园共育默契,形成家园共育教育认识和统一家园共育基本方法,真正达成家园合作共育的效果。

五、强化本土实践的支撑点: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教师实现自我专业成长、提升涵养素质,才能让童心本位下朱子文化启蒙教育不断生根、发芽、成长。对此,教师在队伍素质建设的根本性、动力性和关键性问题上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抓住根本问题:强化学习。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对朱子文化的了解、研究,幼儿园采取“自学,内增素质”“请进来,虚心进步”“走出去,开阔眼界”等措施,不断强化学习。保持发展动力:积极尝试。基于幼儿的学习特点,积极尝试挖掘整理朱子文化资源,构建具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在活动中,引导教师挖掘改造朱子文化,如,怎样将《童蒙须知》改编成适合幼儿理解的内容,收集适合幼儿园教育的朱子文化素材并建构幼儿园的特色文化活动体系。把握关键环节:不断研讨。幼儿园充分挖掘改编朱子文化中适宜当代儿童的素材,大胆创新,将朱子文化中朱熹的故事通过创意戏剧的形式呈现;同时通过观摩课、案例等进行研讨、反思,根据课程研究方向及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目标、改编活动内容,形成适宜的教育策略。特别是在注重实际的教研效果前提下,不断探索、完善朱子文化适宜性、有效性并及时调整,让优秀的朱子文化得以传承,以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

作者:李春珠 单位:尤溪县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