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浅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内容摘要】高职院校推行劳动教育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成效并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在厘清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及意义的基础上,尝试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通过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它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职院校加强劳动育人不仅体现出培养理念和制度方面的改革趋势,也是高校具体落实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劳动育人的内涵、价值与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探索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

(一)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目前来看,我国社会经济确立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作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供给侧,主要承担技术人才方面的培养。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40年间累计向社会培养和输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超过2亿多名[2],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社会经济转型对于技术性人才的要求在不同时期并不相同,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岗位对于从业者的劳动素质要求也随之变高。因此,高职院校也应顺势而为,革新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教育加强自身改革的客观要求。2020年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实行劳动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21世纪初期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相比,如今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议映射出新的变革趋势,即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者素质。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无论坚持什么样的改革,其在育人过程中都应坚持实践性与应用性导向。因此,在国家大力提倡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从制度、课程、实践等多个层面寻求突破。

(三)高职扩招对劳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提出高职院校实行扩招计划,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有所增加。扩招阶段更加呼吁高职院校关注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扩招的群体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群体,他们具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劳动教育的改革作为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通过对扩招学生进行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培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也是在切实落实以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为导向的培养制度。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劳动教育由“劳动”和“教育”构成,劳动一般是指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或特指体力劳动,教育的意义比较广泛,主要指学校按照特定要求培养人才的工作。关于劳动教育内涵研究的成果非常之多,既有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劳动教育视为与德育和智育相关的内容,前者将劳动教育与道德、品质修养等相互联系,多强调劳动教育对于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建设的重要性;后者认为智育是人类社会教育的独有形式,但它绝不单是通过知识的传输活动来达到启迪人的智慧的目的,而强调的是智育与劳动之间的结合,在此基础上达到启发人的智慧的目的[3]。二是将劳动教育看作是辅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类型,与之相配合的还有德、智、体、美等其他教育形式,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目的是为了作用于全人的发展。但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理念多地被应用于基础教育中,究其原因在于,基础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成才与发展,而高等教育主要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主,强调的是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劳动教育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譬如,在本科四年制培养中,前三年多以理论学习为主,第四年才引入实习、实训等注重技能培养的学习和实践。而在专科的三年制中,实习通常是从第三年开始,其时长也要少于理论学习。看得出来,高等教育的这种培养模式对于劳动教育存有一定程度的忽视。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予以界定,应与强调文化学习和理论研究为特点的普通高等教育做以区分。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强调对于学生的技能培训,技术应用是培养的基本导向,其中映射着注重身心参与、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等劳动教育的理念。所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主要通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体现出来,具体是一种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训以及劳动实践锻炼,以培养技能技术人才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活动。

三、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高质量的技能技术人才。任何教育都以培养学生自由而又全面发展为理想追求,虽然实践层面可操作性往往受社会发展、就业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可以有所侧重。相比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滞后性与长期性,劳育的可操作性更高,见效更快。而且劳动教育本质上与职业教育所秉持的以技术和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基于社会生产和服务等岗位,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提高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应有之义。

(二)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不同,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就业导向。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师或者学生都会更加看重就业。而与此同时,高职教育或者任何其他阶段的教育所蕴含、所表达的对于全人的培养受到很大程度的忽略。综合素养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劳动素养是综合素养的基础。因为综合素养所涵盖的知识水平、技能、道德修养等都需要通过实践予以呈现,而劳动教育是与实践联系最为密切的。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劳动教育是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的成就,一方面依托于我国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突破,另一方面有赖于高校培养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的贡献。前者靠的科学家的贡献,后者靠的是工人阶级的努力。有研究表明,过去的40年间,正是工人阶级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参与现代化建设之中[4],才创造了多个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中国奇迹。其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教育看似与社会经济发展无直接联系,却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劳动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表现在基建、服务、工业等众多领域。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改革路径

(一)树立劳动教育理念,革新职教体系。高校院校加强劳动教育改革,不是一味地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是应该大胆革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推进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应用,使得劳动教育改革兼具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从而为高校培养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提供保障。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校际联盟、校企联合,以社会行业支持和兄弟院校合作为纽带,寻求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互补,同时依托校内的职教组织和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探索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打造新的职教体系。这既符合企业对于人才实践性和实用性的需求,也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时效性,是构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

(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新时代劳动型人才。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改革中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尤其是长期与高职院校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单位应在劳动教育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因为,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培养技能技术人才应是大学分内的事情,但这也仅是限于理论知识的培养方面,在技能技术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依靠企业的力量开展人才培养活动。具体可以通过开设校企合作项目、建立校企实训基地、成立实训工作室等手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与合作企业中积极探索一条劳动教育改革之路,同时培养新时代企业所需的劳动型人才。

(三)基于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布局和方向。不同时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布局调适是这一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战略布局是影响高职院校改革的外部因素。所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通常还会以社会需求为重要参考。比如,近些年引起大众热议的小龙虾专业,开设有小龙虾烹饪方向和市场营销的专业方向,培养相关技能人才。其背后映射的是社会需求对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影响。与此同时新兴专业(方向)的出现也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实践劳动机会。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尝试根据社会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在大专业专门化方向之下,开设部分小专业方向,为学生劳动教育开辟新的道路。

作者:陆怡青 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