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陌生化教育技术课程教学应用

摘要:

在总结微传播环境下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系统阐述了“陌生化”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

微传播;“陌生化”理论;现代教育技术

基于新媒体的微传播已成为当前主流传播形式,微传播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领域,而且对传统教育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课程教学如何适应微传播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特点,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陌生化理论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教与学,能带给学生鲜活的学习体验,从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1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特征

1.1依靠网络,喜欢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生是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更倾向于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宽松、自由的学习方式。

1.2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更倾向于“微学习”

信息碎片化时代,手机、平板等各种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在“微时间”开展“微学习”的主要途径。“微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场所不受限制,而且更注重互动学习、快乐学习,更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

1.3教学形式上喜欢“寓教于乐”

数字土著从小就接触各种新媒体,丰富的试听经验、游戏经历使他们体验到了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同时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喜欢与他人平等交流与沟通,并乐于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表现出更积极、大胆的个性。

1.4学习内容上喜欢视觉化的表达与呈现

大学生更习惯可视化的、图表化表达。他们习惯于用图形、图像表达观点,喜欢视觉的冲击和多重感官的刺激,如各种视觉符号、表情包已经成为他们语言交流的一部分。

1.5学习目标更加务实

大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倾向于与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完善自我,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他们对课程体系及教师要教授的教学内容都很关心,更希望学习结合现实需求的知识,更喜欢有操作性的教学知识。

2高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状

自1978年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以来,我国在高等学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1]。但由于该课程是公共课,因此在课程安排以及学生的认识方面、学习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2.1大班级授课,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课重要性认识不足

《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学生对公共课本身存在刻板印象,因此他们对该课程的重要性并没有从心里认同。另外,由于学校不够重视或师资紧缺等原因,绝大多数高校对该课程的排课都是采取合班上大课的形式,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效率打了不少折扣,教师很难有效管理课堂秩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教学方法陈旧影响课程目标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职前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整个师范类课程中具有引领性作用,因此教学内容及方法应具很强针对性。然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大班级授课,教师所教的班级、专业众多,教学任务繁重,无法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针对性教学,于是在课堂上仍然沿袭“填鸭”式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3课堂教学语言了无新意

生动流畅、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解。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老师多数以传统讲授为主,平铺直叙,教学语言单调乏味、了无新意。学生在这种单调的气氛中,也逐渐失去了该课程的学习乐趣。

2.4表面多元化的评价形式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评价形式多为“期末成绩+实验成绩+课堂表现”。表面看来,这种结构化的评价形式已经多元化、多角度,但这种评价多停留于浅显的层面。并且评价多侧重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侧重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评价,缺乏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陌生化”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3.1“陌生化”理论概述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核心概念。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的实质是不断更新对世界的陈旧感觉[2]。即“陌生化”的本质就是要打破传统思维,推陈出新。作为一条通用的艺术准则,“陌生化”被迁移到许多不同的领域,比如电影、设计等领域,并逐渐被教育领域所借鉴。“陌生化”理论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科危机等有重要启示。

3.2“陌生化”对《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启示

(1)教材内容陌生化,丰富教学资源。新颖且陌生的事物容易引发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感知的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陌生化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源,可使学生获得更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体验。微传播时代,人们更倾向于“移动化、微型化”学习,微课应运而生。微课满足了碎片化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知识点、自我管理学习进程,自我检验学习效果。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应以实际运用为导向,构建系列化、专题化、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视频群,优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建设,课程内容应多考虑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例如,对于美术专业来说,课堂上离不开具体的、可视化的想象,教学内容相对复杂多样,单一的电脑软件不能满足制作教学课件的需求。因此课程中可以多讲解Flash和Photoshop的应用。

(2)教学方式陌生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多应用以探究式为主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法、问题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另外,有了微课视频群和MOOC资源的支持,教师还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转变高校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传统教学理念认为高校课堂由复习、导入、讲授、练习、总结等环节组成,而微课只是短短的几分钟,通过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讲述某一个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快餐式学习形式更切合年轻人的生活学习节奏。

(3)课堂教学语言陌生化,维持学习动机。教学语言的组织与运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语言的加工与表达,进而通过语言制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依据知识内容适当地运用大量的艺术语言、科学语言,这不但不影响交流,反而会引起“陌生化”效应,教学的实效性立刻就显现了。

(4)课堂生态陌生化,促进教学相长。从生态学视角来看,课堂是一个多维的生态体系。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要不断“陌生化”学生熟知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及教学模式,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对学生来说,要敢于“陌生化”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真正成为生态课堂的主人;②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传统的复习导入、教师展示、学生观看、提问、答题模式,师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因此有必要“陌生化”创立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不断激活师生意识和感知。比如翻转课堂、分组讨论等教学形式,就能给师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形成和谐的生态课堂;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应建立“以学定教”的教学新思路,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教学中,与时俱进地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另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理解水平的差异,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结语

“陌生化”为我们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它足以成为改革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但“陌生化”仅仅是一种手段,它不是为了形式上的陌生而陌生。因此,老师在应用“陌生化”效应改进教学时必须适度,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态并适时调整,以使学生可以从教学“陌生化”效应中发现学习乐趣,激发创新意识,进而实现能力的获得和素养的提升。

作者:周静 赵志靖 单位: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静,赵志靖.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教材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

[2]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三联书店,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