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剧的历史发展探讨

秧歌剧的历史发展探讨

摘要:延安秧歌剧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向民间学习,挖掘整理民间音乐再创作的艺术结晶。延安秧歌剧反应了延安革命根据地军民的真实生活,受到广大军民的广泛欢迎,并引起轰动,为民族歌剧的诞生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延安;秧歌剧;民族歌剧

所谓“延安秧歌剧运动”,指在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著名文献之后发生的一种音乐戏剧现象。广大文艺工作者以这个讲话为契机,响应“走出小鲁艺,走进大鲁艺”的号召,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到陕北农村,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并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宝藏,又对陕甘宁边区既有的革命秧歌修改提高,加入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和简单剧情,运用专业作曲技法对民间音乐进行再创作。

一、秧歌剧《兄妹开荒》

最早的秧歌剧创作,可以追溯到1937年。民间艺人刘志仁创作了秧歌剧《张九才造反》,该剧深受当地百姓的欢迎。他还先后创作了三十多部秧歌剧,主要以支前、歌颂党和领袖为内容。1943年2月9日春节期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率先推出了秧歌剧《兄妹开荒》,该剧原名为《王二小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编剧,安波作曲,主演由王大化、李波扮演。首演后,该剧以其活泼的歌舞表演与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全新的人物形象让根据地军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艺术感受,在延安及整个陕甘宁地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重要社论指出:《兄妹开荒》是一个“新型歌舞短剧”,预言“可以从秧歌剧产生伟大作品”,4月25日,该报连载了秧歌剧《兄妹开荒》的剧本和音乐,充分肯定并大力推广此剧的创作经验。1946年4月1日,为了配合民族政策的宣传工作,中国共产党在张家口成立了内蒙古文工团。其团员大多来自延安和解放区及从军政学院抽调的一些蒙、回、达斡尔、鄂温克等少数民族文艺爱好者。在非常有限和艰苦的条件下排练了《兄妹开荒》、《血债》、《小放牛》、《白毛女》等作品,所到之处皆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二、该时期其他秧歌剧

由于《兄妹开荒》的新鲜气质、艺术魅力和中共中央的大力提倡,一场声势浩大的“秧歌剧运动”现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随后在全国各大抗日根据地蓬勃兴起,一大批优秀秧歌剧作品也相继创作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从1943年的春节至1944年上半年这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创作并演出了300多部秧歌剧,观众达800万人次。其中,在延安秧歌运动中比较有影响力和比较优秀的剧目有:马可编剧、作曲,于1943年首演的《夫妻识字》;马健翎编剧,张鲁、时乐?、刘炽作曲,与1943年秋冬首演的《血泪仇》;周而复、苏一平编剧,王光正、齐琏配曲,于1944年春节首演的《牛永贵挂彩》;傅铎编剧,艾实惕等作曲,与1945年4月首演的《王秀鸾》;李之华编剧,罗正、邓止怡作曲,于1947年元旦首演的《光荣灯》,以及《杨勇立功》、《刘顺清》、《货郎担》等。秧歌剧《夫妻识字》,因其歌词通俗易懂,音乐朗朗上口,形式生动活泼,受到广大根据地军民的喜欢。除以上中小型秧歌剧外,该时期大型秧歌剧代表作品《惯匪周子山》,可以称为“秧歌剧大型化”最为重要的成果。此剧1943年底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工团首演于陕西米脂县,水华、王大化、贺敬之、马可编剧,马可、张鲁、时乐?、刘炽作曲。该剧的创作既运用了陕北具有地域风格的音调,又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创作歌曲特征,且旋律简单易记。这些特点使得这部大型秧歌剧从首演后,一直到1944年的春天都在陕西绥西、子洲县附近演出。1945年5月又回到延安演出,再次受到延安军民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当舞台出现农民群众和赤卫队打着红旗、手举刀枪、高唱战歌向黑龙寨发起猛攻的场景时,所有观众都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三、秧歌剧的演出场所与服饰化妆

(一)秧歌剧的表演场所

与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一样,秧歌剧也是一种新型歌舞短剧。但是与儿童歌舞剧演出场地在课堂和小剧场不同,延安秧歌剧因其是从陕北民间秧歌和秧歌戏发展而来的广场歌舞剧,故其演出场地不像传统戏曲或话剧那样受一定物质条件限制,只要有一块宽阔的场地,即可演出。因为演出场所为空地或广场,观众围坐在周围,所以秧歌剧的演出基本没有布景和灯光,这就要求演员通过虚拟表演来向观众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空间。由于它是广场剧,要求它在演出过程中锣鼓要响,演唱声音响亮,舞蹈动作要大、要美。在音乐创作时,考虑其大众化的特征,唱段篇幅较小,声区也极少超过十度,大多在一个八度之内,因此演唱上的难度不大,会更注重人物情感的投入与表达。

(二)秧歌剧的服装与化妆

延安早期秧歌剧中一些喜剧滑稽人物的形象,基本上是从民间秧歌中丑角的整体形象平移而来,这样的形象与延安秧歌剧宣传党的政策和宣传抗日的主要内容不相协调,因此也受到了一些批评。所以在后期的许多剧目中,尽管剧本中还有诸如“泼妇”、“二流子”等落后的喜剧分子,但是都通过先进人物的教育和改造,使他们都转化成了正面人物,当然其服装和化妆也与早期那种外表丑陋,举止不雅的形象大为不同,人物形象设计更为接近生活。剧中的正面人物在形象设计及服装化妆上则更为忠实于真实生活中的形象,不论战士、干部,亦或是农村青年都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加以美化,以突出其应有的艺术形象。延安秧歌剧是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说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但是经过《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惯匪周子山》等优秀秧歌剧的实践积累后,创作产生了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民族歌剧音乐创作范式的奠基人与完形者—马可歌剧创作生涯历史回顾与当代思考[J].音乐研究,2018,09.

[2]满新颖.中国歌剧音乐剧理论思潮发展与嬗变研究[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3]《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1920-2000[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作者:胡晓杰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