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历史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完整,涉及的历史事件更加广泛,需要大量的史料来辅助教学。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丰富历史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近年来浙江省高考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材料解析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更多地注重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分析、解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此,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史料教学的意义,并以“百家争鸣”一课为例,总结了几条有效的史料教学策略。

[关键词]史料教学;浙江省;高中历史;历史教学

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历史事件从发生的那一刻起就成为过去了,那么我们如何获取历史信息呢?唯一的纽带就是史料。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历史学家傅斯年也曾指出:“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都建立在史料运用的基础之上。近年来,浙江省的历史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的施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更好地运用史料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浙江省高中历史学科的改革历程:2006年开始全面进入课程改革。2009年微调高中课程。2012年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力推“特色示范高中”,并且设置选修课程。2014年秋天,推出新高考制度,历史成为七个选考的科目之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多样化、特色化、层次化,构建了由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德育课程三大板块组成的“红船模型”课程框架。其中增加了一些有特色的历史选修课,比如《建筑与人文》《大国崛起》《二战名将与著名战役》等。这样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更能有所发挥,也可以促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解读历史,但这也对学生的史料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浙江省的高考是自主命题,近年来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更多的材料解析题,也就是史料解读题,选择题的形式很多都是以史料的形式来呈现的。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还是不够,导致学生在高考中陷入被动局面。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意义

由于教师在课堂中以教材为主,忽略了给学生渗透史料实证意识,史料教学形同虚设,导致学生在考试中更倾向于做选择题和判断题,在遇到材料分析题时就会望而却步。学生根据史料情境进行实证并得出结论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越来越突出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新材料”“新情境”,由于史料实证素养的缺乏,学生在高考中陷入不利的局面。第三,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解释素养,旨在提升学生甄别和辨析史料的能力,以及养成“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第四,史料教学还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让历史课堂更加具有色彩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史料教学在浙江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史料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下,教师不注重导入环节的设置,导致学生迟迟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也得不到保障。高中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中引入有趣的原始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百家争鸣”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课堂教学环节,就是“百家名言竞猜”。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诸子百家的名言,让学生猜测各名言是哪一个流派的思想主张。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清心寡欲,顺其自然”“爱人如己,崇尚和平”“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这四句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思想,都是从文献典籍中摘取的原始史料。有些名言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被人们在生活中应用和传播。将原始史料引入课堂,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教材史料,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高中历史课本中不仅有对历史事件的条分缕析,还有大量的史料资源,这些是专家学者经过细致的考证研究选入课本的,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理解。而历史高考题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来自课本当中的史料,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忽视的部分。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挖掘教材史料,针对教材史料给学生设计问题,让学生对史料展开分析、拓展和探究,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例如,人民版“百家争鸣”这一课中,就有许多条原始史料。在讲到老子的思想时,课本中选取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部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我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老子这句话的内涵。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政治思想上强调清静无为,而这都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事物是阴阳的统一体,并且会相互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这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祸与福就是对立的两个面,但是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样一来,学生对老子的思想就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掌握和了解。

(三)适当增加课外史料,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来源

史料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只有通过解读史料,我们才可以获取真实的历史信息。历史课本包含的史料内容还是十分有限,学生对历史的掌握还处在一个片面的阶段。增加课外史料,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来源,增强学生对史料的感知能力。例如,“百家争鸣”这一课涉及的主要是儒、墨、道、法四个思想流派,对一些其他的思想学者则涉及较少。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介绍了阴阳家、名家、兵家等思想流派,并主要给学生介绍了杨朱的思想。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列子所写的《杨朱》一篇,并且让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杨朱的核心思想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他运用“伯成子高‘舍国而隐耕’”的事例来说明,体现了其治国思想。许多人认为杨朱自私自利,其实不然,这依然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此一来,学生了解了杨朱的思想,拓宽了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视野。

(四)引入高考史料真题,增强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考历史试卷中出现了大量的史料解析题,这是学生非常容易失分的部分。而由于教师对史料教学的不够重视,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史料解读能力都比较差,遇到这些题时学生常常会望而生畏。教师可以选取近年来出现过的典型史料解析题,让学生了解高考题的类型和特点,同时实战训练,也会提升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例如,2010年浙江卷的一道历史选择题是这样的——“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道题就是建立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之上,并且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很容易排除B和C,但是在A和D的选择上却犹豫不决。D选项这句话出自《荀子》,意思是说大自然运行有其自然的规律,但是并没有反映无为的思想。“不以人助天”是庄子的思想,强调遵循自然,不要干涉自然。通过对真题的解析,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史料解析能力。

(五)二重史料相互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考证意识

二重史料就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地上材料”与“出土材料”的有效结合,相互释证,提高史料的准确性。二重证据法不仅是考古学重要的治学方法,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古代虽然留下了许多传世文献,但是也存在着许多历史疑点,比如老子生活的年代、今古文《尚书》之争、秦始皇墓地等问题。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批批“地下材料”的出土使得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真相,对“地上史料”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发展。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运用二重证据法提高史料的科学性。例如,在讲到“百家争鸣”的背景时,西周初期建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鼎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在维护社会礼法秩序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周礼》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到西周后期,列鼎制度已经不复存在。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春秋晚期楚国的九鼎八簋,这些出土的鼎说明了春秋时期的礼法制度确实遭到了严重破坏。文献上记载楚国有“问鼎中原”的史实,这与出土材料相互印证。这样一来,学生对史料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总而言之,史料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关系着整个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创新史料教学理念,运用多元、有趣的史料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对史料的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建.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0).

[2]张煌罡.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J].新课程(中),2016(03).

作者:路晓炜 单位:浙江省嘉兴市嘉高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