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创业教育路径

谈“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创业教育路径

[摘要]近年来,为满足“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双一流”建设在鼓励教育不断革新发展的同时也对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了一定冲击。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在“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具备的条件,并仔细分析了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从创业意识、课程设置、专业融合、师资评价等方面对高校创业教育进行优化改革,希望可以根本上解决高校创业问题,为创业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创业教育;优化路径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双一流”高校建设,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需要高校对教育体制作出重新规划,着重培养创业教育。高校基于“双一流”建设方案,要努力改革课程设置,培养学生创业热情,加快专业融合,调控师资配置,建立评价体系,完善创业教育发展,为今后高校构建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一、“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新需求

(一)在课程设置教学方面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高校必须重新规划教育体系,对课程设置合理进行改革。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不足,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托于人才培养方案,严重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培养方式也不具有灵活性,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1]。因此,“双一流”建设下加强学科建设成为重点,这意味着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将会提出更多要求。对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区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定要注意实践创新,避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局面,要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业实践,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打下基础。

(二)在创业环境建设方面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要想整体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对创业环境整体建设作出改变。首先是校园内部基础建设的需求变化,高校要想更好地去开展创业教育就必须保障对基础建设的完善。高校要保证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学生配置全套的创业资源,并从线上线下双重考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创业知识学习。其次就是注重不同学科特色,发挥其优势利用国家和社会的资源,在“双一流”的背景下,打造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在创业环境建设方面主要是面临外部资源短缺、国家支持力低下的困境。为此,在“双一流”的建设下高校要想完善创业环境建设,就必须从政府入手,利用政府手中的公共资源和网络信息,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三)在教育内容模式方面

为了更好地符合“双一流”建设的需求,高校需要对创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做出相应的改变。首先要基于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考虑,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主,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教材进行创新性改革,可采用灵活性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同时满足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在“双一流”建设下,创业教育要想发展得更远就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会在教学上灵活变通,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创造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在社会中保持竞争优势[2]。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发展速度很慢,为了更好开展创业教育,在“双一流”背景下就必须要革新教育方式,在教育模式上最好可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点,充分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重视学生道德的培养,开展多层次、全覆盖的创业活动,打造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四)在师资力量评价方面

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上,教师在教育中占着主导地位,要想提高学生质量,创建更好的教育体系,师资水平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双一流”建设,着重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为此,师资水平建设被重新提上日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创业教育也要积极做出改变,适应高校教育体系的变革,从根本上加强师资力量[3]。另外,创业教育涉及的领域广泛,这就需要从事创业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商科相关知识的储备,还要能够随时地解答学生有关经济与商业的各种创业问题。同时,我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不能仅仅停留在开展阶段,要注重学生学习之后的效果评价,对学生保持跟踪调查,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不断地革新创业教师人才,建设高质量的创业教师团队,满足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二、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

(一)教学侧重于理论,实践环节薄弱

当前高校教育形势复杂,想要为创业教育建立一整套完的课程体系面临许多困难。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出现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教学只专注于知识讲授,忽视实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也过分于注重理论课程的知识能力培养,严重忽略实践教学[4]。这种情况多数表现为创业理论教学课时总量偏多,实践教学课时量过少,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创新创业实践不同步,实践教学通常附属于理论教学,没有自身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另外,实践环节与现实的生产活动脱节,创新创业的实践形式主要体现为创新创业竞赛、企业家讲座、企业参观与短期的集中实习等,比较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项目的锻炼与实践。此外,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时容易忽略社会的需求,仅仅按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去规定课程设置,导致学校培养计划与社会需求衔接度不够。为此高校必须重新对课程教学进行考虑,在满足大学生创业需求的同时也要与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二)学生创业意识较弱,创新能力不足

在传统的思想中,对于大学生的定位就是应该在学校努力完成学业,很少有人去认可大学生进行创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创新创业就是不务正业,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视为“业余教育”,学生也相对缺少专门的创业教育学习,促使创业教育呈现出边缘化、形式化的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大学生创业意识普遍较弱。当前,从整体上看,社会大环境、家庭父母的就业观念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创业意识的形成,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促使学生更缺乏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另外,从国家开展“双一流”建设至今,各大高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投入了很多精力,但由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近年来教学工作开展的方向,提出比较晚,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创业教育体系中,加上各地教育资源以及教育重心不尽相同,导致创业教育未能完美实施,存在一些因素促使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不够,脱离社会需求

目前,创业教育要想发挥出它的特色与作用,与学科专业结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部分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同时,由于学校学科课程的复杂性,促使创业教育受到学科教育的排斥从而导致两者之间无法深入融合,创业教育也无法真正地融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体系之中。这种情况下的创业教育被排除在专业教育计划之外,只是通过简单的课外和业余时间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学生往往只是刚开始接触就结束了学习过程,往往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因为专业限制无法达到更深入的教学。因此,为了满足“双一流”建设的发展,高校在做出教育改革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问题进行合理规划,争取打造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创业教育模式。高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人才,创业教育也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为目标的,在这一点上,与专业教育具有一致性。如果创业教育可以深入专业融合,必将带动创业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配置失当,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上对于师资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目前高校的创业教师远远不能够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首先,在创业教师数量上存在严重的不足,高校的创业教师普遍是由学校的辅导员或者经济管理类的老师组成,缺乏专业人才,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非常不利[5];其次,高校创业教师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弱,原因是在高校很少有专职从事创业教育领域的教师,现在的教师多数所传授的知识仅仅停留在表面,讲述的内容也就是为学生传授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没有涉及到更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内涵与实践,教师根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带着学生进行更多实践活动,最终的授课效果也有限;最后,从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来看,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评价指标简单化,没有从综合的角度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评估,过于注重学生参赛获奖数量,限制了学生发展创业能力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创业激情,很难反映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双一流”建设下高校创业教育优化路径的构建

(一)革新目标,改善课程内容,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

1.基于课程目标,创建特色化创业模块

近年来,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高校通过开展各项实验和项目去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整体上去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推动学校学风建设[6]。其中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做了很多努力,对课程教学进行了重新规划,吸取了许多国家创业课程的优点,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设置分层次灵活性的模块化课程,满足不同学生对创业课程的需求,帮助那些具有创业热情而且有潜力的学生更好地去了解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思维。

2.基于教学目标,开展多元化创业实践活动

近年来,高校在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上也采取了不同以往的教学目标制定更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用小组讨论和实践模拟的方法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创业成功的案例,以此启发学生的创业思维,拓宽学生的创业素养。再有,在创业教育的实践中也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首先要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兴趣特长为主开展特色实践项目。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实的体验,在创业教育中可以依托有关机构和实际基地,让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演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企业资源,对学生的项目进行培植,利用学校、社会以及国家之间的联系,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创业教育系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

(二)建设文化,聚集创业资源,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1.基于校内资源,优化创业环境

现阶段,伴随着社会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优势,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高校要对学校内部设施和教学体系做出合理规划,积极开展具有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并打造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去满足不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努力丰富学生的创业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发,创造一个充满激情的创业氛围,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挖掘自身的潜能[7]。

2.基于政策扶持,培养创业精神

在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为了更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高校根据学生情况和专业特色,设置了具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脚踏实地和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为此,高校也为积极创业的学生提供了环境保障,建立一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和小微贷款服务平台,解决大学生资金等后顾之忧,让所有有意愿的大学生能够不断与创业同伴进行交流,互相鼓励和帮助,进而敢于投入到创业实践中。同时,政府也要为大学生创立更多的创业条件,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简化学生创业申请审核手续,提供相应的资金补助,并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管理程序,积极指导创业者,为创业者提供多方面服务。

(三)结合社会,深化教育理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1.基于教学特点,形成理论体系

研究表明,创业教育的开展并不能独立进行,需要与学科专业保持联系,二者之间相互融合促进,才能为国家输送更高质量的人才。创业教育开展至今,仍有大部分高校采取课外活动方式进行双创能力培养,忽略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间的关系。实践证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学习,两者相辅相成,所以应当积极寻找出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挖掘出一套独有的理论体系,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人才战略的实施[8]。

2.基于专业课程,建立融合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采取封闭的态度,独立进行,要向学校各个学科深入,共同进步。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准确把握学生创业优势、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发挥专业知识的应用价值,实现以知识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当前,随着“双一流”建设不断深入,高校要在教育体系中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就必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循序渐进地实现融合。另外,在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时,高校应当完善相应的融合体系,提供对应的教学环境,制定合理的评估标准。高校可以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结合各专业教师教学特色,开展对应的开放性实验课程,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机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根据学生专业丰富创业课程,利用线上与线下双重教育,突出个性化教学,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升创新能力。

(四)强化育人,提倡双师建设,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1.基于人才培养,提升师资力量

一直以来,师资力量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学校开展专业的支撑力量。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可以更好地提升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高校要鼓励创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在企业中作为职员进行锻炼,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高校要为教师积极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和实习项目,通过案例学习加强校内教师多样化培养。“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提升创业教育质量要从改变创业教师的聘请制度入手,多渠道引进富有创新精神、有成功创业经验和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双师型”优秀人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基于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考虑,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出要求,要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去促进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9]。

2.基于学科标准,建立全面评价机制

高校在巩固师资力量培养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对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高校创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要包含对学生的考核和对教育自身质量的考核。考核评价体系具有多元化、科学性的特点。首先在学生评价机制上,不能仅仅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而是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社会活动进行综合考虑,将学生的能力与知识进行结合,多方位地进行评价,整体评价过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体现出公平、公正的原则。其次,在创业教育教师质量评价环节中,要以高校人才培养为目标,综合评估创业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结合创业环境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观测指标,形成良好的评价与控制体系。最后,在创业评价体系设置的环节中一定要突出持续性与时效性,对学生的创业结果保持跟踪调查,根据不同学生所得的成果进行归纳,建立独属于每一个学生的创业档案,搜集学生的建议通过不断反馈修正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创业教育发展,改善创业教育自身。

参考文献:

[1]翟立强,王小琬,潘胤州.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选择[J].对外经贸,2019(7):125-127.

[2]林业铖.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0,19(1):110-112.

[3]马爽,杨旭,徐梦蕾.“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17):1-2.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