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中秋节的作文范例6篇

写中秋节的作文

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1

The Mid-Autumn is a very important Chinese festival. It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August. A few days before the festival, everyone in the family will help to make the house clean and beautiful. Lanterns will be hung in front of the house. On the evening there will be a big family dinner. People who work far away from their homes will try to come back for the union. After dinner, people will light the lanterns which are usually red and round.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their own toy lanterns happily. At night the moon is usually round and bright. People can enjoy the moon while eating moon-cakes which are the special food for this festival. They can look back on the past and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together. It is said that there was a dragon in the sky. The dragon wanted to swallow up the moon. To protect the frighten the dragon away.

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2

关键词:《秋颂》;美学价值;赏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1.前言

诗歌《秋颂》是英国诗人济慈杰出的代表作之一,其向读者描述了一个丰收、温暖的季节。在济慈所创作的众多诗歌当中,大部分诗歌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秋颂》就是其中一首,广受人们的喜爱,济慈笔下的秋天,显得格外温暖、可爱,堪称不朽之作。

2.《秋颂》诗歌鉴赏

诗歌《秋颂》是诗人济慈留下的最后一首诗,该诗的创作正是诗人生病期间,当诗人走进庭院,秋日夕阳余晖洒在田野之上,显得格外温暖,此时,身患重病的诗人也感觉到一丝丝温暖,不禁提笔描绘如此动人的秋色。诗人笔下的秋色主要以喜悦、温暖的色调为主,对秋季早晨雾气缭绕的景象,和黄昏时分暮霭笼罩着整个大地的景象,进行生动的描绘,将秋天具有的特色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1]。秋天是成熟、丰收的季节,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突出了这一点,万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因此,诗人将求和太阳这两者比喻成密友,生动形象,引人无限联想。诗人在诗歌中描写道“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好塞进甜核”将秋天独有的特色渲染纸上,把秋天的景色传递给读者。在诗歌中,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秋的景色,还对太阳进行描绘,将太阳和秋做生动形象的比喻,展现给读者一副动感的画面,当人们阅读诗歌时,眼前不经浮现出一副热闹、充满活力的画面,令人陶醉。

3.《秋颂》的美学价值赏析

英国诗人济慈的《秋颂》堪称佳作,在诗坛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对《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要从多个角度出发,例如韵律美的角度、意象美的角度以及修辞美的角度,从这三个角度进行细细赏析,可了解到《秋颂》美学价值所在。

3.1韵律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英文诗歌多采用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凸显出发音规律,《秋颂》也不例外,诗人在书写诗歌《秋颂》时,巧妙的采用了抑扬格五音步。在诗歌的第一节就对秋色进行大胆的描写,诗歌一开头就写到“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将秋天硕果累累的景象描绘了出来,还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秋和太阳比喻成为密友,富有活力,接着,诗人的笔墨转向了藤蔓的屋檐,从布满青苔的老树转向了一派秋意盎然的田野,一幅幅秋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诗歌的第二节中,诗人主要对人们丰收时的热闹场面进行描写,展现出一幅喜悦、欢乐的景象,画面生动又温暖,尤其是在人物的刻画上,诗人对人们劳动的景象进行生动的刻画,通过人物形象来突出秋天特有的丰收景象。在诗歌的第三节当中,主要是通过声音来表现秋天的景色,将人与大自然的声音相结合,表现了”秋的声音”,表面上传递给读者的虽是一副热闹的景象,但是映入耳帘的却是阵阵凄凉[2]。

诗歌《秋颂》灵活的运用了抑扬格五音步的书写方式,在每一节的书写中都表现出了秋天不同景色,使诗人的笔墨带动着读者的眼睛不停转动,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深深感受到诗人传达的情感。

3.2修辞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每一首成功的诗作都离不开修辞手法,诗歌《秋颂》也不例外,在诗歌当中大量采用修辞手法,将秋的景色描写的生动唯美,充分表现出了诗歌的美学价值,与诗人对秋的喜爱之情。在诗歌中,首先巧妙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将毫不相关的事物相互结合,例如,将秋和太阳比喻成密友,原本秋这一词对读者来说具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感觉,但是诗歌这样一写,使得秋立即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诗歌更加温暖、亲切[3]。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灵活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如,弥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诗歌将秋的景象拟人化之后,使诗歌更加独有情趣美。最后,诗人还运用了疑问句式,即“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似乎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正在和秋窃窃私语,表现了作者对秋天的不舍和希望得到秋的回答的急切心理。

修辞手法是诗歌《秋颂》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本诗正因为多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那个修辞手法,才表现出诗歌的生动形象,令读者感受到秋的独特之美,更为陶醉。

3.3意象美的角度进行赏析

从意向美的角度对诗歌《秋颂》的美学价值进行赏析,可从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上最赏析。在本诗当中,不仅仅是韵律美和修辞美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意象美更是令读者难以忘怀,意象美是本诗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西方诗歌多偏重于细致方面,但是《秋颂》一诗则与其他西方诗歌不同,其将嗅觉、听觉以及触觉三者结合于一体,对景色进行描绘,不但将西方文化的特点展现了出来,而且还传递给读者视觉意象的效果[4]。在诗歌当中,嗅觉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二节当中,诗人在诗中写到“Drows’dwiththe fume of poppies”,当读者看到这一句话时,眼前自然而然出现罂粟花的画面,并从田间飘来一阵阵花香,嗅觉意象油然而生。声音意象主要体现在第三节当中,诗歌第三节中描写了羊群、蟋蟀、燕子以及蠓蚋等,动物的叫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立即由静态转变为动态,羊群、飞虫、知更鸟、燕子以及蟋蟀等众多动物声音的聚集,在秋日的阳光中相互鸣叫,勾勒出一幅热闹的秋景图,但是人们隐约感受到鸟儿悲伤的鸣叫声,似乎在叹息着秋日时光即将逝去,迎来寒冷的冬季。动物叫声相互交错,营造了一个具有色彩美和意境美的秋天景色。

至于触觉意象,则是贯穿于整首诗歌当中,在诗歌当中,诗人济慈多处采用触觉短语和触觉词汇,例如:winnowing wind、load and bless、sound asleep,borne aloft等多个触觉性词语和短语,当读者阅读到此处时,有身临其境之感,秋天不再是抽象化的秋天,而是可看得见、摸得着的秋天,加深了读书对诗歌的印象,并且诗歌的价值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5]。此外,在诗歌《秋颂》当中,诗人济慈还巧妙的营造了味觉意象,在诗歌的第一节当中就体现出这一点,“ripeness to the core”这个短语的使用使读者似乎品尝到秋天成熟水果的甘甜,读者似乎在一边品尝着水果,一边欣赏着硕果累累的秋色,在这些味觉意象的作用下,使读者顿时产生了秋天的渴望。

意象美是诗歌《秋颂》最大的特点,诗人为读者打造了嗅觉意象、声音意象以及触觉意象等多个意象,使读者在阅读中深深享受到秋天的美景,尽情陶醉在诗人所营造的意境当中,突出了本诗歌的艺术价值。

4.讨论

诗歌《秋颂》作为英国诗人济慈成功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将秋的景色生动形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表现出了本诗的韵律美、意象美以及修辞美,从而充分体现出了《秋颂》的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J].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9(07):380-384.

[2]刘炳善等.英国文字简史[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5(11):35-36.

[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J].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6(12):129-130.

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3

摘要庾信由南入北的经历,一方面使其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另一方面,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旅之愁以及道德上的自责,时刻纠绕于心,使其创作中大量使用“秋”、“枯树”、“鸟”等“悲苦”类的意象。此类意象一方面反映了庾信后期悲苦而矛盾的羁旅心态,同时也反映了创伤记忆对其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庾信 悲苦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勒内・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谈到:“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庾信作品中的意象是其理性观念的最完美的感性形象表达,是庾信对外部世界独特观察力、感悟力、审美表现力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其后期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悲苦”类意象,不仅表现了其卓越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也反映了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旅之愁以及时时不能释怀的道德上的自责。本文拟从其“悲苦”意象大量运用的原因,以及具体意象的分析来探究庾信后期作品意象的选用与其“悲苦”心态的关系。

一 家国之变与“悲苦”类意象的心理成因

论者大都根据庾信的个人处境,将其生平创作分为前后两期。庾信前期的生活可以用林怡的概况来形容,即“风流世家子”,“春风得意欢”。庾信出生在一个既有政治地位又有文化素养的世族家庭。齐梁之际新野庾氏是一个极有影响的世家望族,其祖辈就人才辈出,庾信本人的仕宦生涯也可谓一帆风顺。《周书・庾信传》记载:

“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传诵。累迁尚书度支郎中。通直正员郎,出为郢州别驾。寻兼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另外,《北史・庾信传》中也有相应的记载。从文献记载可见,庾信是一个既才华横溢又饱受恩宠的文人。仕梁期间成为宫廷文人的主要代表人物。但其后却接连遭逢了两次重大的人生灾难。第一次是侯景之乱,这次叛乱使繁华的建康城沦为一片废墟,第二次是江陵之祸。庾信公元554年4月奉命出使西魏,而同年11月江陵为西魏攻破,梁元帝身死,江陵士民百官尽被西魏掠入长安,庾信也因此羁旅北国。这使庾信遭受了第二次沉重而严酷的打击。对他而言,金陵之乱既使他因临阵脱逃而蒙羞含诟终身,又给他带来家难:“二男一女,并得胜衣,金陵丧乱,相守亡殁。”国难家恨使庾信从此结束了前期的春风得意、裘马轻狂的生活。而江陵之祸,则不但使他蒙使命不达之辱,而且使他历亡国之痛。羁旅异域,终至客死北国。并且其中又接连遭受父死母丧,女儿外孙相继亡殁的悲哀。这一重大的家国之变,使庾信由前期的风流世家子,春风得意臣,沦为羁旅他乡客,悲愁不尽身。虽然庾信因由南入北而使他获得了接受北方文化的机会,使其创作融合南北文学,达到极高造诣,正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但也使其终老也难以摆脱种种复杂矛盾情感交织的“悲苦”之情。正如黄承吉所言“羁臣到死愁难尽”、“肠断江南日几回”。庾信自谓晚年所作《哀江南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倪作注解时借以发挥道:“子山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已。”(《注释庾集题辞》)可谓深契庾信后期文学的精神特质。庾信的性格心态随着社会时局和个人处境的变迁而发生了极大的裂变,在其后期诗文中流露了强烈的故国之思、亡国之哀、羁留之恨。同时也因处境心态的巨大变化导致后期作品大量使用“秋”、“树”、“鸟”、“鹤”、“泪”、“月”等大量“悲苦”类意象。

二 “秋”之意象与秋景心态

庾信作品中运用频率较高的首先是“秋”意象。据吉定在《庾信研究》中考证:庾信秋景作品几占其创作的二分之一的分量。其题材包括羁旅、乡关、哀离、赠别、边塞、隐逸、田园等。写秋成了庾信创作的一大特色,在庾信的全部作品中,以“秋”字为标题或在作品中出现的就有153次。秋意象的展现可算是庾信诗赋的艺术特色之一。而这一意象的选用其实也与其特殊的心境有关。加拿大学者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认为:“秋是悲剧的原型。”一说到秋天,总与凄凉、忧愁、郁闷等连在一起,“秋”好象与“悲”“愁”总有不解之缘。宋玉的《九辨》开篇即:“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谓首开“悲秋”的传统。后世很多文人皆有写秋之作,如曹植“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苏轼有《秋声赋》,马致远有《秋思》。由此可见,“秋”意象在诗文中反映的文化心理大都与几种悲凉情感相对应:游子羁旅之愁、贫士失职之苦、情人离散、骨肉分离、破国亡家之悲。

庾信作品中描写的秋日、秋鸟、秋风、秋花、秋草、秋日小园也无不与以上情感相对应。如:怀秋独悲此,平生何谓平(《拟咏怀》其九);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拟咏怀》其十七);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拟咏怀》其十八);自怜才智尽,空伤年鬓秋(《拟咏怀》其三)。这些诗歌集中表达了庾信经由变乱破国亡家的悲哀。又如: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轲(《拟咏怀》其二十六);苍茫望秋景,羁旅对穷秋(《秋日》);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表现了诗人羁旅异域的悲伤情怀。哀叹自己流落异国,人生地疏,如苏武、李陵之身处匈奴,甚至联想自己不如大雁,能秋返故乡。另如《伤心赋》首段从秋风骤起,草木凋零入题:“悲哉秋风,摇落变衰。魂兮远矣,何去何依,望思无望,归来不归。未达东门之意,空惧西河之讥……”(《伤心赋》),借秋景抒发丧亲之悲。从作品分析看,庾信大多通过“秋”意象来表现自己的心态和对外在社会动荡不安环境的体悟。虽然庾信后期逐渐受到北国统治者的赏识和提举,但羁旅他乡,老死难归的悲凉以及世人对其弃城变节的鄙薄,加之后期相继遭受丧亲之痛,个人生活的凄凉。这种巨大的人生变故,无尽的心灵矛盾的折磨,都使庾信的审美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先秦时期就确立的含蕴悲凉、萧索情感的“秋”之意象恰好切合了庾信秋景般的心境。使其作品大量言说秋树、秋雁、秋日,同时也有大量作品直接将“秋”字用于标题之中。

总之,庾信作品中的“秋”意象既是对 “悲秋”传统的继承,又是对自我悲哀愁苦如萧飒、凄凉、肃杀的秋景般心态的反映。

三 “鸟”之意象与失群处惊之悲

在庾信后期创作中“鹤”、“雁”、“鸿鹄”、“鸳鸯”等鸟类意象也大量出现。“鹤”意象自《诗经》以来,在古典诗文中逐渐被丰富成为成仙得道,超尘脱俗、永恒不朽的象征,同时也因“鹤”孤高的形象,凄厉的叫声,而蕴含着人世错迁变故的哀婉悲凉之情。其后“鹤”也与故土之思的伤痛紧密相连。据林怡在《庾信研究》中统计,“鹤”在庾信诗文中出现近五十处。并且作者多用鹤的悲鸣永诀,凄惨死去的情形,表现诗人的消极心境,如其因周明帝悲叹双鹤而主动请缨而写的《鹤赞》:

“九皋遥集,三山回归。华亭别泪,洛浦仙飞。不妨离缴,先遭见羁。笼摧月羽,弋碎霜衣。塞传余号,关承旧名。南游湘水,东入辽城,云飞欲舞,露落先鸣。六翮摧折,九门严闭。相顾哀鸣,肝心断绝。松上长悲,琴中永别。”

作者借助哀叹双鹤因遭擒获而悲凉死去的故事,来描写人间的生离死别。令人肝胆摧裂。另外,其文中的“鹤”的意象多具有孤傲清高,思乡重情的人性特点。如:“闻鹤唳而心惊,听胡笳而泪下”(《哀江南赋》);“生民忽已鱼,君子徒为鹤”(《和张侍中述怀》)。这种描写中无不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空幻感和悲凉感。

另外,据吉定在其《庾信研究》中统计,庾信描写秋雁的作品也达18篇,而且其笔下的雁多具失群、单栖、无归的遭遇。庾信将自己在北地独特的心灵体会,运用于对雁的描写,使其作品中的雁已不再具有雁的自然特征,而是多在非常态下生存。如写秋归之雁“可怜数行雁,点点远空排”(《晚秋》),“犹忆方塘水,今秋已复归”(《赋得集池雁》)。这其中充满了哀怨和凄清。除此之外又如:“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秋夜望单飞雁》);“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重别周尚书》)。这正是庾信如离群孤雁般心境的写照。另外,其作品中除了多次描写鸟之失群单飞之外,还多次表现惊鸟的形象。如“骇猿时落木,惊鸿屡断行”(《从驾观讲武》);“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村”(《拟咏怀》);“闻弦鸟自落,望火兽空惊”(《伏闻游猎诗》)。这其中与其说写的是鸟之惊,不如说写的是庾信经由两次变乱,又在北朝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般惊恐心境的写照。此外,如“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无事交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代人伤往》)其中的描写反映的作者的心境无不带着深深的痛苦与悲哀无奈。

以上作品中描写的这种失群处惊之鸟的意象,正与庾信经历丧乱,东奔西走,后又沦为亡国之臣的处境相通,也隐喻了其始终难以释怀的沉痛的故国之思,是其对痛苦人生真实体验的反映。

四 “树”意象与半枯之心

在庾信的后期作品中描写了千姿百态种类各异的树,有南国之槟榔、八桂、橘树,北地之石榴、枫子、交让、龙门之树、梧桐。但无论何树多比喻自己失节的厚颜和思归不得的心情。皮厚而无心无节的树,记录了庾信在动乱之中仓皇弃城出逃的悔恨心境。而无复生意的半枯之树更是形象地展现着作者的半枯之心。吉定在《庾信研究》中提到:庾信写树有的以树自况:“譬之交让,实半死而言生;如彼梧桐,虽残生而犹死。”(《拟连珠》二十七)有的明写枯树,暗托心情:“盖闻卷不死,谁必有心;甘蕉自长,故知无节。”(《拟连珠》三十八)“交让未全死,梧桐唯半生”(《慨然成咏》)倪

注曰:“言心非死非生,若枯树也。”他反复咏叹无复生意的枯树:“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拟咏怀》二十一);“古槐时变火,枯枫乍落胶”(《园庭》)。特别是《枯树赋》,寓言式地说明他自己由南入北,了无生气,虽生犹死的心理。开篇即:“此树婆娑,生意尽矣。”结尾:“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树与人合为一体。另也有对漂泊流徙的枯树的哀叹:“漂流从木梗,风卷随秋箨。”(《和李司禄喜雨》)

枯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联故土信息的语码符号。叶落归根是中国人故土难迁的传统观念,而庾信拔本伤根、迁徙异地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与树相关的系列物象的思考,大量运用“树”意象,其实一方面表现自己的乡国之思,失节之哀,丧子之痛,另一方面也表明“树”记录了他的真实的心路历程。历经丧乱,变节易主,遭遇子女陨于战乱,父母相继离世的庾信,如半死枯树般了无生趣。正如吉定所论:

“他强烈的故国之思,隐逸之念,失节之痛,生存之艰,年华老大的复杂心态,通过秋日枯树这一原型意象得到了生动的记录和再现”。

另外,庾信后期作品中也大量运用猿、云、蓬、泪、月等意象。这些“悲苦”类意象无不记录着其后期难以超脱的愁苦心境。

综上所述,在庾信的后期创作中所大量选用的“秋”、“树”、“鸟”等“悲苦”类意象,是其后期悲苦心境的折射,是破国亡家、羁留异域等创伤记忆在作品中的再现和宣泄。这类意象的运用不仅使其作品“暮年诗赋动江关”,同时也对古典诗词的此类意象做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怡:《庾信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 吉定:《庾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 (清)倪:《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

[4] 张喜贵:《庾信诗赋中悲秋心理透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5] [韩国]姜必任:《庾信对北朝文化环境的接受》,《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4

1、文章想象合情合理。

2、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4、剪裁得体。笔墨集中,详略有致。语言简洁,概括性强。主题积极、开头简洁、结尾有力之外,善用悬念,使情节曲折引人。材料典型。

5、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6、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7、…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8、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9、你是一个聪慧敏感的孩子,你也曾有一个快乐的家庭,你也爱你的家,可是当你的家庭出现不愉快的事后,你就不爱它了吗?用你的聪慧,用你的爱去召唤家庭的和睦幸福吧!

10、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1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12、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13、作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法,把自己当时紧张、害怕的心理真切而又细致地表现了出来。

14、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5、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16、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7、本文写出了真情实感。很充分、很具体,另外,采用边叙述边抒情的写法,很能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有催人泪下的效果。

18、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19、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0、我国近代戏曲理论家吴悔曾说过:“各人有各人之情景,就本人身上,挥发出来,悲欢有主,啼哭有根,张三之冠,李四万万戴不上去。”所以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写什么人物,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人物,从那个人物的身份、性别、年龄、性格等去体味、去揣摩、去进入角色,切不可用自己的学生腔去套别人。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过:“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请同学们在写作文时细心琢磨、推敲,让人物进入角色。

21、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22、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23、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4、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25、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26、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27、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8、心理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符合人物的年龄特点和当时的特定情境。另外,开头的几句环境描写并非闲笔,而是为情节发展做铺垫。结尾点出主题,对小读者有警示作用。

29、你的作文能对秋天的田野进行细致的描写,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可是秋天是多么美的季节啊,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多彩的季节,老师真希望在你的文章中能感受到那一个美丽而充满诗情的秋天!

30、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31、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32、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33、当老师打开你的作文本时,总能听到一阵哭泣,原来是标点符号,因为你太不重视他们了。你想想,当老师也像你轻视标点符号那样而轻视你的作文时,你不是也会哭吗?

34、你是一个多么重情的孩子啊!你多么善于感悟生活中的情,尽管你对作文有些胆怯,但你却把握了作文的真谛——我笔写我情。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老师一定非常喜欢你的。

35、这篇作文的题目立得好,内容也真实、具体,尤其是对人物的描写成功。无论是感觉描写,

36、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37、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38、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3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40、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4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42、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43、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44、在你的笔下,秋天是多么美啊!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高远而深蓝的天空,看到了金黄的稻田、南飞的北雁和那飘零的黄叶,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美丽与神奇。我多么想对秋天说:秋天啊!化腐朽为神奇的秋天,你使学生的作文多么优美啊!

45、,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46、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7、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4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红楼梦》;节日;叙事功能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32-01

《红楼梦》故事主要通过描写贾府的日常生活琐事来展开,而节日又常常是众多家庭成员聚集庆祝的重要时刻。因此在小说中占有较大比重的内容。《红楼梦》中所写的节日众多,有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春节等。

一、《红楼梦》里的节日描写

在《红楼梦》里描写了很多的节日描写,例如:第一回写中秋团圆之节,甄士隐邀贾雨村宴饮赏月;又写到元宵佳节“甄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灶火花灯”结果丢了英莲的情节。第十八回写“贾元春归省庆元宵”的铺陈和气派。第十九回写农历正月初袭人母亲来贾府接袭人回家去“吃年茶”的习俗;又写了宁府“内中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闻于巷外”的热闹场面,还写了宝玉借“腊八粥”的习俗编排故事与黛玉闹着玩的情节。第二十七回写芒种节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们祭饯花神的有趣仪式。第三十一回写了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治酒席请薛家母女过节的情景。第三十八回写重阳节众姐妹赏菊饮酒吃螃蟹竞吟《诗》的传统习俗。第五十三回先写腊月二十九荣宁二府换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的风俗,再写“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祭奠仪式和礼节,还有除夕散压岁钱、荷包、金银果、摆合欢宴的场景。接下来又写正月初一贾母率众人进宫拜年并贺元春生日的盛事。接着又具体繁复地描写了大观园庆元宵的家宴、灯彩、烟火和吃元宵的节日活动。第五十四回写元宵夜贾母一行人带着小厮们放烟火爆竹的热闹情景。第七十回写宝玉黛玉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快乐。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六回写中秋节期间,贾府“射鹄子”、“抢新快”(一种) 、抹骨牌打天九、击鼓传花、斗叶(斗纸牌) 、联诗等游戏活动和焚斗香、秉风烛、陈献瓜果月饼、合家上香拜月赏月的民俗活动。第七十八回写大观园中女儿们于七夕行“乞巧”之戏。第九十二回写了老太太“要办消寒会”,让大伙儿“坐下喝酒说笑”消磨寒冬的情节。

这些节日中,有着墨较多的,如元宵节、中秋节等;也有一笔带过的,如除夕等。这些节日的安排在整部书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将《红楼梦》的情节故事圆融地衔接柔和在了一起。除此之外,节日的描写也有一定的寓意,如第17-18回所描写的元妃省亲及后来的元宵节宴会,描写了贾府鼎盛时期的盛况,也通过灯谜暗示了贾府衰败的结局。小说的第62回是一个分界点。此前,做着大写家族之盛况,节日的描写极为奢华富贵,如第17-18回元妃省亲时的元宵节描写。此后作者开始书写繁华已去,为过节而过节,强颜欢笑的几个节日,如第75-76回的中秋节。

下面我会针对节日的描写,细读文本,分别品味和挖掘作者这样写的深意。

二、元宵节

元宵,又称上元、灯节,在正月十五日,起源于西汉都城正月十四至十六夜的“金吾不禁”。《太初历》中将元宵列为民间的一个重大节日,千百年相沿袭。对这个古老的节日,《红楼梦》似乎特别青睐,将它作为全书春季的代表节令。小说开篇第一个女子甄英莲的故事便起于元宵,她在十五夜看花灯时被拐。此后,让整个贾府上下倍感自豪的“元妃归省”亦在元宵节。至第96回,“通灵玉”丢失,贾宝玉变傻,也在元宵期间。同样是佳节,但不同的却是贾府的气数。在一次又一次的元宵中,贾府走向其不可避免的盛极而衰的命运,可见作者在描绘热闹繁华节日背后的真实用意。

《红楼梦》第一次元宵由于有元春归省,猜灯谜的活动推迟了好多天举行。曹雪芹把灯谜写进小说,不单是为了加强节日热闹的气氛,也为了情节的需要。出现于元宵节间的这组浅俗有韵的灯谜,还具有暗示制谜人一生鸳遭际的作用,是一组悲剧性的预言。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后三十回迷失无稿的著作,这些灯谜尤觉可贵。根据庚辰本脂砚斋评语,元春爆竹谜是“才得侥幸,奈寿不长”,迎春算盘谜是“惜不得其夫”,探春的风筝谜是“远适之嗽”, 惜春的佛前海灯谜“ 是为尼之遗也。”灯谜与人密切联系,《红楼梦》整部书中绝少闲文闲笔,于此略见一斑。

这次节日有很大一段写了贾政,非常值得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此次元宵的猜灯谜活动是由贾政带头的。一本正经的贾政灵性未泥,也想趁节间来贾母处“承欢”,这样写是合乎处在节日风俗氦氯笼罩下的人之常情,因而便产生了一段微妙的心理描写。贾政的故意乱猜贾母谜语甘心受罚,他制谜又露底与贾母使她一猜便中, 把两人的性格刻划得很入微,反映了封建大家庭母子之间不能率直交流感情的心态。贾母的谜语“猴子身轻站树梢”与贾政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都很有个性,十分贴合各自的性俗和旨趣。里面所包涵的“离枝”即“树倒瑚孙散”和“有言必笔应验” 不觉察也无妨其情文相生。后来贾政因儿辈许多不详的谜语感到不安,提前离场,整夜不眠,使得节日的欢乐覆盖了一层赶上的情调。

三、中秋节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以赏月活动为中心,象征团圆的节日。《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个节日便是中秋,甄士隐设宴邀请贾雨村饮酒赏月,贾雨村中秋吟诗明志,日后他在官场拍马钻营,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种种迹象,在此节日便露出了端倪。曹雪芹饱蘸墨汁,着意写中秋节是在第75至第76回。这期间,大观园刚刚经历了一次大抄检,江南甄家被抄使贾母感到不安,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家想把注意力集中在过节上。“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赏月是正经”,这句话说得有点虚。试想,江南甄家与他们贾家是世交,甄家遇难怎么会不管呢?于是,老太太想用中秋的欢乐来抵制内心不详的预感。是夜,“ 园之正门俱已大开, 吊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 焚着斗香, 秉着风烛, 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 人气香烟, 晶艳氰氢, 不可形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盟手上香拜毕, 于是大家皆拜过”。

然而,热闹的场面没有给众人带来欢乐感。在这本该团圆的节日里,平时擅于谈笑风生的凤姐及李纨都因病缺席,宝钗姊妹回家圆月,让贾母感到人少的冷清。贾赦又借笑话数落贾母偏心,自己却在下山路上被石头绊了腿。就连黛玉和湘云的即景联句也显得“颓败凄楚”。曹雪芹在这里正是用欢乐的中秋图景来反衬大观园饮宴人们的悲凉心情, 而这种悲凉又集中在贾母身上。中秋节是传统的喜节, 不祥的抄家消息一直压在这个老年人的心头。她内心不自在, 外表却强作欢颜。她想借笑话排忧, 听到的竟是不无牢骚之嫌的贾赦关于母亲偏心的笑话。夜深鸳鸯送来防风露的大斗篷, 她反嫌“ 偏今儿高兴, 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 偏到天亮” 最后禁不住“ 呜鸣咽咽” 的笛声, 终于“ 堕下泪来”。

中秋佳节,欢乐的节日气氛与人物悲凉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联系曹雪芹在叙事时间的安排上偏于春秋两季,那么他把元宵、中秋分别作为春季与秋季的代表节令来聚焦便不难理解。显然,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全书的内容更丰富精彩,同时也增添了无形的悲剧力量。

四、小结

总之,《红楼梦》里的节日是曹雪芹在小说中有意安排的特殊空间和时间单位,它为众人物提供了出现的场所,特定的时间段是情节发展的标尺。人物的性格、复杂的人际关系、家族的矛盾诟病以及兴衰史尽得展现。《红楼梦》里的节日,为我们分析这部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充分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写中秋节的作文范文6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田字格里面的生字,使学生具有读写用的能力。

2.学生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基础上,学会并背诵课文。

3.学生通过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体会秋天的特点,初步感受秋天的清新,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升。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从中体会秋天的特点。

从文中的语言感受秋天的清新。

【教学准备】

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

1.记忆回放。

(1)认读生字。

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路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2)看拼音写汉字(可以听写).

guī huā cháng zi píng guǒ fán nǎo hē jiǔ róu rèn shū lǐ qí páo

2.提出问题

通过预习,你们认为应该探究哪些问题?(讨论阅读探究3的内容)

二、探究问题

1.自主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形成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2.知识和技能应用

(1)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讨论阅读探究1的内容)

(2)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秋天的?(讨论阅读探究2的内容)

三、实际运用

1.进行应用、分析、评价

(出示一片黄色的树叶)这一片树叶,大家看看是什么颜色的?看到它你就像看到了哪个季节?为什么呢?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样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板书:4 秋天)

说说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1)学习第1自然段。

①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秋天的什么?它们怎么样?

②讨论:为什么说太阳更红更娇、空气更甜更好?

③指导朗读该自然段。

(2)学习第2~5自然段。

①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读这些地方语调应该快一些,显出调皮可爱。

③说说读了这部分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④第五自然段中“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和“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表面是写玉米、高粱,其实是写的谁?

小结:是啊,其实是农民伯伯们看到了丰收的景象,别提多高兴了!

⑤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3)学习第6自然段。

①示范读第6自然段,看看这段运用了什么方法?

②比喻,分别把秋风比喻成梳子和汗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③小结:因为硕果累累,错落有致,一片丰收的景象,所以说“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还有农民们在田野里辛勤地劳作,这汗水不光有辛劳,更多的是丰收的喜悦,是对未来的希望。

(4)学习第7自然段。

①从秋天中我们看到了许多景物,秋天的阳光是明丽的,照应了前文: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

②面对这迷人的景色,我们情不自禁地想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③讨论:为什么会这么说?

2.迁移和调整

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将下列句子写生动具体。

(1)杏花开了。

(2)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3)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

四、总结提升

本节课作者从不同视觉,抓住稻穗、向日葵、野、苹果等事物,描绘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再次领略秋天的美。

【板书设计】

4 秋天

稻穗儿 向日葵 野

牛儿 羊儿 苹果 葡萄

玉米 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