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心理课论文范例6篇

大一心理课论文

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1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师生互动

[作者简介]侯继虎(1974- ),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高等教育学。(江苏 淮安 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子课题“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2JD710034)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32-03

现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双向交往互动,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长期以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当前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抽象,理论深刻,较为枯燥乏味,加之教育者常把自己定位在传授者的身份上,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因此,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在很多理工科院校中尤为突出。笔者拟结合自身多年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分析当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原因,进而阐明当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的内涵及其价值,力图探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某些新思路和模式。

一、当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思维严谨,工科基础比较扎实,实践能力也较强,但对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表现出轻视的态度,课堂教学中开小差者比比皆是。笔者认为,产生此种反常现象实与当前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有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理工科院校的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存在着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就业无关的人文知识缺乏兴趣,常常把高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看成是不必要的。这种功利的倾向造成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差。如有些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相当缺乏,对艺术作品、音乐、美术的认识和理解几乎是个盲点。

2.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差。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低,心理素质也很差。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疏导和合理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部分大学生会产生焦虑、强迫、神经衰弱、抑郁和情感危机等心理问题和障碍,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心理和精神疾病。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而精神疾病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①

3.思想消极,人文精神缺失。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思想消极,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渗透和侵蚀,造成他们人文精神的缺失。有些大学生奉献精神差,考虑个人利益多,自我中心的倾向明显,毫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情淡漠,还没有实现向“社会人”的转变。

当代我国理工科院校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也直接影响到当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摆脱当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困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改变以往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把师生互动的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中去,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发生在师生双方间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也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的形式。“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说自古就有,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现代研究表明,普通教师与专家教师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后者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善于发现新问题,再及时解决新问题。②当前要在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立以师生互动为核心的新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要做到:

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说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24―02

一、说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透析

说课的“说”,从哲学意义上讲是一种主观意识,而说课的“课”,则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说”与“课”之间的关系就是,凭借个人的主观意识把客观事物加以整理后述说出来的表述与被表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说课以世界观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我们研究和开展说课的指导思想。说课者与评课者都有自己的世界观,都会以自己特定的观点认识和处理问题。由于人们的观点不同,对说课中问题的认识程度也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做出不同的评价。为了保证说课研究的正确方向,得出正确结论,人们就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作为思想指南。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说课。说课是对备课、讲课等教学环节的规范与制约,但三者又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又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既要抓住各自的实质,明确各自的不同任务和特点,不能相互混淆或取代,但又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即不能脱离备课与讲课去孤立地研究说课。它要以备课为基础,以讲课为归宿,架起由备课通向讲课的桥梁,使各个教学环节构成一个紧密的链条,据此形成课堂教学设计的分析原理。其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去分析说课。要注意分析研究说课自身的质和量。如选用的教法和学法究竟能为多少学生所接受,学生学习中又会遇到什么困难,说者对此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要掌握“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此即“度”,这是说课的质和量结合的关节点,再如教材处理的分量和难易程度,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在说课中必须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和质量分析方法,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准确地讲,在说课过程中,分析预测学生学习教材的质和量,不仅是说课质量的关键,而且影响到正确处理说课的质和量与备课、讲课的质和量的关系。再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去分析说课,把说课作为一个过程。在说课中不断否定教学中旧的东西,建立新的、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促进教学过程向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发展。比如新课改后,说课在说学法这一环节上就不应停留在只介绍某种学法的概念这一表面现象,而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解说如何实施该种学法和学法的指导上。说课正是由于运用了否定之否定原理才使它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成为今天教研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说课以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上述说课设计的分析法、质量互变的分析法、教学过程的分析法,这都是我们认识和改造说课教研形式有力的科学指导方法。要想使说课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改造它、净化它,使它在新课程改革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具体实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说课正是依据这条基本原则,才使它不断适用化、方法化。比如在说课中既要说出怎样教,又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前者属于教学的实际操作性活动,后者属于科学理论的探究分析。说课要求教师不仅会从事教学工作的实际操作(实践),还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操作的道理(理论)。说课就是现代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研活动,说课是加强教学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揭示说课内在规律性的基本理论依据和所遵循的基本方法,所以,说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基础的。

二、说课的心理学基础透析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行动”等要素。它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各个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因此我们要以心理活动的规律来指导说课活动。

说课以充分认知为导向。说课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认知活动,去熟练透彻地掌握说课的内容,特别是对教材内容要有清晰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并时时保持在记忆中。还要把课程标准、新课改后的价值取向及教材的思想情感化为说课者的内在知识和科学信念,即从“懂”到“透”再到“化”的过程,这样才能做到说课游刃有余。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说课进行静态准备(教材、课标),还要对说课进行动态分析(学生),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态度、接受能力和技能缺陷等诸多因素进行诸项分析。从心理学的观点看,说课的这一切准备活动都需要教师去认知、去感知、去思考。因此说课过程时时刻刻都需要以认知心理活动规律为科学导向。

说课以饱满的情绪为动力。从心理学角度讲“情绪包括激情、应激、心境”。情绪的这几方面品质在说课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要说好课,就必须对说课这门科学充满激情。积极的情感和冷静的思考与坚强的意志,能激励说课者克服困难,攻克难关,成为说课的巨大动力。其次,敏锐的应激状态会使说课具有艺术性。说课是新鲜事物,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会遇到许多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凭借自身的应变能力,及时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如果说课者没有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较强的应变能力,那么说课活动很容易陷入表面化、形式化、过程化。再则说课者在说课中的角色与讲课中的角色是不尽相同的,这种角色的移位需要说课者迅速的适应。最后,良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是说课者个人心理素质的综合外显。积极、良好、乐观的心境会使说课者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提高说课效率,克服说课中的困难,增强说课自信。反之,说课者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很容易使其心理压力过大,在说课时失去心理平衡,形成心理障碍,即使准备得再充分,也很难发挥出正常水平。所以,学会对心境的调节控制对说课者十分重要。

说课以坚强的意志为保障。说课是一种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它比备课、讲课的困难程度都要大,因此需要教师不但要有充分的认知、饱满的情感,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它的品质――坚韧性、独立性、自制力在说课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持之以恒的坚韧性会使说课者最终走向成功。说课者只要坚信说课活动会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新的希望,就会推动他努力去找设备、查资料、向他人请教,使自己的说课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其次,独立性会使说课者独立分析情况,在说课中不墨守成规,努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后,坚强的自制力是说课最有力的保障。由于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在说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这种准备枯燥而无味,致使有些人半途而废,而自制力很强的人就能够克服恐惧与懒惰的心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将说课活动坚持到底”。

说课以心理需要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教师有三种需要:一是社会生活需要,二是工作学习需要,三是生活福利需要。其中工作学习需要是教师希望较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说课恰恰能为满足教师这种工作学习的需要创造有利条件。比如有些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普通话和操作现代教学设备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失去了讲观摩课的机会,使他们感到很失落。但说课要求有渊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和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依托,这又为老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满足了他们发挥自己才能的心理需要。青年教师虽缺乏教学经验,但他们充分掌握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说课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示自我的平台,能激发他们在工作、学习中的积极性。由此,说课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奋斗。

三、师范生说课可行性透析

从师范生自身素质看,他们已具有充分的知识作为说课的基础。各高师院校相继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中广泛开展说课活动。他们经过大学三年的专业化、系统化学习,对专业知识已有较深入的理解,并通过学科教学论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师学、班主任学的学习,掌握了学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这些都为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构筑了一个教研平台。

师范生开展说课活动是高师院校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师范生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学校都要求他们进行教育实习,因此他们都想在实习中讲好课,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才能,考察一下自己的实践能力,这就为说课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心理需求和实现条件。师范生对说课的理论已经通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课堂教学有所掌握,并且在学科教学论课堂上接受过说课技能的系统训练。通过训练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说课不仅要求说课者说出“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这就不仅要准备充分,而且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有清醒的理论认识。说课还要体现出对教材的理解,对教育对象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所选用的教学方法的评价,它需要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教育教学理论去整理说课的思路,使说课的过程真正成为各种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通过说课训练,不仅培养了师范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他们运用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他们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自创“说课流程图”,将说课的全过程分成九个环节,分别是:说框题、说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说课程标准、说教学目标、说确定重点的依据和确定难点的依据、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训练。他们把说课流程图制作成CAI课件,并把它到网上进行交流,以拓宽教学视野和思路,这既提高了高师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又提高了文科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彻底改变了过去文科学生“述而不作”的旧观念。在说课过程中真正“培养了高师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培养了高师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代师范院校非常注重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说课就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尤其是高师院校试图通过说课增强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在说课过程中,必须正确地使用概念,科学地做出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并力求“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既要言简意赅,言辞中肯,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高师生就要主动地翻资料、查依据、寻方法、制教具,与同学商量,向老师请教,这样就能变被动的“死学”为主动的“活学”。

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3

关键词:理论课;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253-02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实践课和语言课比较感兴趣,对理论课的学习则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觉得实践课和语言课在现实中比较有用,理论课在现实中的应用性较差;另一方面,理论课显得枯燥和抽象,不像实践课和语言课那样有趣易懂。因此,高校教师往往会产生疑惑,究竟怎样才能增强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和上好专业理论课。下面我们从师本教育和生本教育之间关系的讨论入手,提出改善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之间的关系

“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教育是两个极端,前者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和权威地位,后者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和主动地位。然而在现实中,试图完全把两者割裂开来的想法也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是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或者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在现实中都比较少见,多数情况下是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在中国,本科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比重较大,在欧美的本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比重较大。

(二)不同教学理念适用于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

认为一种教学方式好于另一种教学方式的观念是不恰当的。例如,对于实践性强动手要求多的理论课,以学生为中心比较恰当;对于难度很大、数理推导多的理论课,或者内容多、时间短的理论课,以教师为中心比较适合。又如,对于喜欢主动学习和课后专业阅读量较多的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比较符合;而对于习惯于被动学习和课后专业阅读量较少的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往往比较适合。

(三)辩证地看待两种教学理念在当前我国本科理论课教学中的地位

虽然一直以来师本教育的弊端备受诟病,但是,从师本教育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被普遍采用的现实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比较适合当前中国高校的具体情况。黑格尔讲过一句话“存在即是合理的”,以教师为中心目前还是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具体国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虽然比较先进,但是由于其超越了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阶段,因此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并未被普遍采用。

二、改进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启示

在高校理论课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比较适合当前中国国情而被普遍采用,然而,适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虽然具有授课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高效性的优点,但却往往是以抹杀学生的创造性、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代价的,这对培养新世纪创新性、自主性和综合性人才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现阶段的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从当前的中国国情出发,“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不能摒弃的;另一方面,在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应当尽量多地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做到两者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既做到教学的系统性和高效性,又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自主性和创新性。

那么,如何在现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尽量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引入研究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学习,久而久之很可能会磨灭学生对探求知识的兴趣;而探究式和研究式教学是主动性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探求知识的一种乐趣。下面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英国本科教学的情况,然后结合中国本科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研究式和探索式教学。

研究式教学和探索式教学贯穿于英国大学的本科教育中,成为英国本科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英国本科教学包括:第一,演讲课。一般来说一天只有一节,教师每次在台上讲授一个主题的专业内容,为下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介绍新观点,并列出一系列课后参考书目,学生则在下面听课记笔记。第二,讨论课。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们集中讨论一个预先布置好的课题。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在讲台上作一个短暂的发言,然后收集和分析不同的观点,最后由老师进行补充和归纳。第三,课程作业。学生在进行独立研究之后需要写课程作业,每门课程几乎都有1~2个课程作业。课程作业包括小论文、项目论文和问题研究三种类型,这是评估学生的该科目学习成绩的主要内容。

英国大学本科生的课后阅读量很大,每天要阅读50~60页的专业论文,可以从阅读中获取大量的专业信息;中国本科生的课后阅读量小,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教师课堂讲授。由于课外阅读量小,因此,在讨论课上中国大多数大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随便应付,理论课的讨论课经常流于形式,讨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中国本科教育的具体国情下,盲目照搬英美国家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要在坚持现有教学方法的情况下,部分章节的教学可以引入像英国这样的研究式教学方式。例如,在《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定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然后列出诸如“中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原因是什么”、“中美货币供给的比较研究”、“中国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等一些问题,让学生择题研究并形成课程论文,最后开设讨论课由学生短暂发言和讨论,讨论结束之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

(二)融入启发式教学

教育理论家曾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有些内容适合教师讲授,例如抽象难懂的内容,这时需要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讲解,这样可以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分明,并且授课速度较快;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讨论,例如容易理论联系现实的内容,这时可以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授课。笔者的做法是,在讲授过程中着重问题的创设,创造氛围,根据课程的需要提出各种前后连贯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最后再由教师总结理论和提高认识。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往往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实践比较具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从现实到理论。在讲解某理论之前,先分析现实的一些现象,然后从现实的分析入手逐步导入理论。第二,从理论到现实。在讲完某理论之后,运用该理论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增强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情况的能力。

倘若理论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应用,学生们会觉得理论在现实中是有用的,可以激发他们对理论课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可以更好地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要求。例如,从现实到理论的分析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归纳,然后由教师进行系统讲授;又如,从理论到现实的分析中,先让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然后由教师归纳和总结。

三、改善理论课教学需要配套的改革措施

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或提高“以学生为中心”的比重,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单凭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效果往往不佳。例如,教师布置学生课程论文,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生马虎应付,甚至去网上拷贝一些资料应付了事。又如,教师布置学生课后阅读一些论文,多数学生不会去读或者随便应付一下,只有小部分学生才会认真去读。在学生课后阅读量小以及对待课程论文不认真的情况下,“以学生为中心”收效甚微,这也是许多教师在尝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发现其效果不好之后,只好又回到“以教师为中心”的老路上去了的原因。在高校的理论课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课后大量的阅读,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效果往往不好,学生在讨论课上回答问题时,或者多数学生保持沉默,或者所说的东西显得苍白幼稚,只有少数优秀学生的回答才令人满意。因此,要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授课方式的效果,必须增强学生对课后阅读、课后写作等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对课后阅读、课后写作和课堂讨论热情不高,具体原因包括:一是现在学生学习的功利心较强,对于实用性较差的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二是现有高校考试制度和管理制度比较适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不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前者属于内因,学校无法改变;后者属于外因,学校可以改变。因此,在高校理论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需要对现有高校制度的配套改革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要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对现有高校制度进行改革。具体包括:首先,改革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考试这种单一考核方式,偏重于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忽略了考核诸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其他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当改革高校的考核制度,除了考试之外,还可以引入课程论文、讨论表现、平时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改革当前高校严进宽出制度,即从“宽出”制度转变为“严出”制度,以提高本科学生培养质量。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因为学生知道最后都能通过,所以多数学生都不会认真对待,导致本科毕业论文粗编滥造、抄袭成风,老师对此毫无办法,只能听之任之。但是,如果学校设置一定的淘汰机制,能真正淘汰一些糟糕的毕业论文,那么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必定会显著提高。除了本科毕业论文之外,学生对待其他学习事情的不认真态度,大多与过于宽松的大学考核制度有关。第三,应当增加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时间。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学生课后难得见到教师一面,当大学生课外阅读或者独立研究遇到问题时无处可问。由此可见,高校有必要规定每位教师必须开设Office hour,让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去办公室找教师问,直接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晓燕.哲学理论课的创造性教学方式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62-163.

[2] 程汉华,刘云涛.“导问式”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66-68.

[3] 周剑雄,苏辉,石志广.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大学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55-57.

[4] 唐毓磊.发现法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47-148.

[5] 张丽平,顾飞荣,吴菊芳.高职院校英汉翻译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在英语专业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英语教学,2009,(2):103-113.

Apocalypse to improving the teaching of theoretics course incolleges

- Based on the dialectical know of theteacher-based educationand thestudent-based education

LU Wan-qing 1,FENG Jie 2

(1.Finance department,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college,Guangdong foreign language and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2.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enter,Zhingsha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

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建设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支柱。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我校培育“三用”即“好用、顶用、耐用”人才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为培育“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把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培育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围绕“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的关系,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新”问题。时刻关注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中国的新发展,积极探讨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传统,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探讨在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二是切准“真”问题。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腐败、贫富差距以及就业等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们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系中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许多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后,增强了对党的认识,普遍表达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高地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高地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使命。它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无法比以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他们国家意识和政治责任心、历史使命感;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改革与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思想;引导他们要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褒奖“八荣”,贬斥“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竞争与合作,贡献与索取等关系,成为祖国未来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转贴于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理课教学改革,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

1、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从教材、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现有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实际三个维度重新梳理、组织和确定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案例,分析、阐述基本理论,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使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

2、重点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我校社科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有的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专题式、启发式、参与式、问题式、辩论式、演讲式、案例式等。这些尝试,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从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划出一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这个平台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着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性、形象,是枯燥的内容不得生动性有趣,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充分利用QQ、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疑难解答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采用多样化考试形式

“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尝试新的考试方式,各门课程的考试和考核统一试题、统一成绩评定标准,采用开卷、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的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考核为:平时10%,实践教学40%(课内20%,课外20%),理论考试5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和考核为:考勤10%,表现20%,实践、作业30%,理论考试40%。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重视诚信教育,强调知行统一。只要任何一门课程有作弊行为,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平时成绩即记为“0分”。

通过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理论宣传水平

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精神,提高理论水平。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理论宣传的能力。社科部在注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力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考察活动,组织教师到赴革命老区百色接受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赴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武鸣县双桥镇杨李村、上海、南京、华西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为提高理论宣传水平奠定了基础。

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56-02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精神支柱。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也是我校培育“三用”即“好用、顶用、耐用”人才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为培育“三用”人才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把帮助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培育社会责任感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目标,围绕“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把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与现实、理想与信念的关系,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力求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关注“新”问题。时刻关注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中国的新发展,积极探讨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传统,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探讨在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二是切准“真”问题。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腐败、贫富差距以及就业等社会现实问题,教师们努力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系中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学生在实际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许多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后,增强了对党的认识,普遍表达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

(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高地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高地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的使命。它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无法比以的重要作用。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把握时代脉搏,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大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他们国家意识和政治责任心、历史使命感;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改革与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在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主动学习,借鉴和吸收其他先进思想;引导他们要以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使他们始终保持朝气蓬勃、昂扬向上、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对大学生深入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褒奖“八荣”,贬斥“八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提高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竞争与合作,贡献与索取等关系,成为祖国未来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理课教学改革,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质课程。

1、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从教材、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现有的理论水平和思想实际三个维度重新梳理、组织和确定教学内容,选取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案例,分析、阐述基本理论,做到既遵循教材,又不拘泥教材,使教学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实际相结合,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

2、重点强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以来,我校社科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常规性考试与日常考查相结合,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有的结合课程特点,运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专题式、启发式、参与式、问题式、辩论式、演讲式、案例式等。这些尝试,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从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中划出一个学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把课堂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集体与分散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社会实践的延伸和拓展。通过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这个平台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行动,着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把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性、形象,是枯燥的内容不得生动性有趣,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充分利用QQ、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思想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疑难解答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采用多样化考试形式

“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方法,尝试新的考试方式,各门课程的考试和考核统一试题、统一成绩评定标准,采用开卷、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注意加强平时考核,把考试与课堂综合考查结合起来,把期末的一次性的静态考试与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考核结合起来,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考核为:平时10%,实践教学40%(课内20%,课外20%),理论考试50%;《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和考核为:考勤10%,表现20%,实践、作业30%,理论考试40%。力求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重视诚信教育,强调知行统一。只要任何一门课程有作弊行为,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平时成绩即记为“0分”。

通过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自身素质,提高理论宣传水平

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16号文件)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六中全会精神,提高理论水平。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提高理论宣传的能力。社科部在注重提高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力求加强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考察活动,组织教师到赴革命老区百色接受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赴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武鸣县双桥镇杨李村、上海、南京、华西村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情,开阔眼界,为提高理论宣传水平奠定了基础。

大一心理课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尤其是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很多专家学者不断探求的理论课题。目前不容回避的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抓住以“运用能力”为核心这个主要矛盾。以“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指导自己行为的能力为核心,进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教学。

一、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根本要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要提高教学实效性首先就要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根本要求。

以“运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目的要求。早在时期,就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并且还说“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曾多次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和都强调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的全在于应用”,要“在运用理论研究解决当前重大问题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要“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目的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以“运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对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培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目的要求。

以“运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思政课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方法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不仅指出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求,而且也指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要求,即理论联系实际。它要求不仅要认真学习理论,更要在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中、在使用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生接受书本知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必须知道,就一定的情况说来,这种知识对于他们还是片面性的,这种知识是人家证明了,而在他们则还没有证明的。最重要的,是善于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大学生虽然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但也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去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在实践中通过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不断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学习中去才能真正透彻掌握。当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师需要善于处理好学生学习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但总体来说,以“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然要求面对问题来教学,因为只有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这种注重学习书本知识与解决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的教学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方法要求的。

以“运用能力”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现实实践要求。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最终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风的现实实践要求,这种要求的实现需要一批批政治立场坚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否则,拘泥于具体词句,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甚至误党误国”。例如,当前我国出现的一些敌视、攻击、背弃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社会思潮,除了那些一贯对社会主义抱有敌视情绪,力图诱使我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和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之外,有些人实际上是由于主观地、教条地、形式主义地研究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人由于没有掌握好运用好这个“伟大的认识工具”,就说马克思主义过时了,没用了,导致失去了辨别力和坚定的信念,悲观失望,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大学生今天在高校学习,明天就将走向社会,成为高层次人才和党政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面对复杂的深刻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社会思潮,只有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能力,具有对现实社会发展方向作出独立判断的能力和政治鉴别力,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确保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取得最终胜利。

二、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是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贯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调整,但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辨别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贯要求。改革开放以来,“85方案”、“95方案”、“05方案”三个标志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文件反映了这个要求。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我国现行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要引导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来提高认识,寻求问题的答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1995年10月,在“85方案”提出十年之际,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明辨是非,寻求问题的答案;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思想、政治和品德方面的表现。”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化中所表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理论发展和理论运用教育的统一”,“以当代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社会现实中的实际运用。就此而言,‘理论运用’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有说服力的检验。”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往往没有以“理论运用”作为对教师教学和学生考核的检验标准,这是造成实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教师上课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往往只是通过听一节或一次课来评价教师上课态度是否认真,学生是否喜欢听,抬头率如何,甚至以教师是否使用了多媒体等来评价教师的讲课。另外,绝大多数高校也没有以“理论运用”作为对学生考核的检验标准。现在的考试形式无论是开卷、闭卷或小论文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对学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考核。表现为大学生在考试或论文写作中缺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方面的专业术语的运用,对问题不会展开论述分析,只是一二三四地列出几条从书上照搬来的原句(很多学生不加丝毫改动),而我们最后的判卷标准也只是只要学生答对了“点”——书上写的那几点,也就给高分。而事实上,考试对于教学环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适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行的考试机制,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普遍的提升”。而我们现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并没有达到有学者所说的“考查的是学生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和达到思想政治品德水准能 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改革从教学到考核等各个环节。

三、以“运用能力”为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

以“运用能力”为核心之所以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教学要具有实效性,必须符合这一要求。而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是知、情、行诸要素矛盾运动的过程。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个复杂的过程,就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而抓住以“运用能力”为核心就捉住了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矛盾。因为以“运用能力”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突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但并不是只培养大学生的运用能力,而是抓住运用能力这个主要矛盾,有效促进思想品德中知、情、行诸要素的发展,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

例如,对于思想品德的“知”的培养,只有以“运用能力”为核心让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手中锐利的武器,成为行动的指南,才能调动学生求知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当前以知识性传授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以知识性传授为主的教学“注重思想理论、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知识性占有,而不注重对主体能力的培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受教育者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也妨碍了教育者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大道理重复百遍、千遍不一定会变成受教育者的素质,相反,这种脱离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水平的说教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的教学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使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不得不学习的必修课而产生消极被动的思想情绪。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而稳固深刻的情感是建立在科学的价值信念的基础上的,正如保尔·拉法格所写的,“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情上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稳固而深刻的信奉情感,必须以“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反复运用,亲身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价值和理论魅力,形成价值信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最终归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包括善于遵守,而且包括在实践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继承和发展、遵守和创新融为一体。这需要有根据实际生活的情景和需要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以及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主动地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可见,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抓住以“运用能力”为核心可以有效地提高知、情、行因素的发展,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内在要求。

然而,从文献研究看出,以“运用能力”为核心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2010)中近十年来的文献研究为例,以“实效性”为关键词对有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方面的文章进行统计,情况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