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言稿范例6篇

记者发言稿

记者发言稿范文1

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雯

各位嘉宾、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第二实验小学全体同学以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小学生周报》小记者站成立仪式。这是我校的一件大喜事,感谢《小学生周报》社的编辑叔叔、阿姨这样盛情,为我们这群天真烂漫的孩子送来了一把冬天中希望的火种,这是一片真切的温情,这是一股关爱的暖流,它催开了冬日里的寒冷,让我们看到了《小学生周报》这片新园地里知识的常青藤那蓬勃生长的喜人景象。

记者发言稿范文2

记者发回采访新任东京都知事的内参稿

石原慎太郎,1932年出生于日本兵库县神户市,是获得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的日本小说家,也是画家。1968年当选参议院议员,是日本著名右翼保守派代表,既反华也反美。1999年4月11日,他以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他当作家、议员时,口无遮拦,经常发表极端的反华反美言论,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现在,他当选了东京都知事,身为政府官员,在处理中日关系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人民日报》驻日记者于青敏感地抓住这个新闻线索,与《北京日报》驻东京记者合作(因为北京与东京结为友好城市),主动于4月18日与石原事务所取得联系,次日得到答复,同意20日中午12时半接受中国两家报纸记者15分钟的访谈。记者忠实记录了与石原的访谈材料,及时发回《新当选东京都知事首次接受中国记者采访(肩题)石原慎太郎谈话纪要(主题)》的内参稿。

内参稿开头突出石原谈话七个要点:一、使用“支那”一词,是我不知历史经纬。日本文化来源于中国,我没有轻视中国的意思。今后不再使用“支那”这个称谓。二、决不反对东京和北京业已建立的友好合作关系,继续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两城市民的交流,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三、通过相互交流与借鉴,东京和北京可在改善交通、治理污染等方面继续进行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四、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今后怎么办,结局会怎样,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但不欢迎中国以武力解决。五、从未讲过当选知事后邀请李登辉访日的话,日本媒体报道有失实之处。六、必要时,愿意接受访华邀请,非常高兴到北京和中国内地去看一看,但要师出有名,目的明确。七、东京和北京宜共同为两城市民做些有新意、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表示对友城之间交换电视节目有兴趣。石原最后还表示:当国会议员期间,接触过中国记者。当选东京都知事后还是第一次。我并不想吵架,误解归误解,加强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

于青内参稿的主要观点是:石原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代言人,短期内不会改变他对中国社会体制、南京大屠杀、问题等的错误观点。当选知事后,石原意识到日本一些媒体有意在与东京都知事无关、涉及中日关系的问题上做文章。因此,近日发表谈话(包括对日本媒体),在北京和东京的友城关系,“支那”用语、等方面,态度略有变化。

没有料到内参一发出就受到批评

1999年4月21日上午,报社国际部收到记者从东京发来的内参稿,部主任陈特安打电话给我,请示如何处理为好。我说内参稿按程序,部主任就可以签发送中央和报社有关领导参考。但鉴于这份内参涉及石原慎太郎这样敏感的政治人物,为慎重起见我建议可先送社长审阅。邵华泽社长收到国际部的这份内参稿后,很快作了批示:“请速传关根同志、赵启正同志。”根据社长的意见,国际部即将内参稿原件于21日上午电传给了和国务院外宣办两位领导同志。

21日当天下午,邵华泽社长接到分管媒体宣传的副部长徐光春打来的电话,他说上头领导要了解一下这份内参稿的采访经过,为什么中国主流媒体正在公开批判石原反华言论的时候,发这么一份内参稿?有什么背景?希望报社送份报告来。徐副部长的话说得很平和,但透出的“上头领导”批评的口气,是一听就心中有数的。

于是,邵社长当即召集我和国际部主任陈特安到他办公室,研究落实报告的事。陈特安说,国际部没有布置记者采访石原,是记者自己决定的。于青这个记者政治比较敏感,新闻专业责任心比较强,很可能是在国内媒体集中批判石原反华言论时,要切实了解一下石原本人是如何反应的,所以就主动约《北京日报》驻东京记者一起去直接采访石原。

我接过陈特安的话,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日本著名的右翼保守派力量代表石原慎太郎,在他当作家、画家和国会议员时一贯肆无忌惮地发表极端反华、反美言论,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而现在他当选东京都知事、跨进政界后,作为政府官员的他,对中日关系的真实看法(不是政治作秀)是不是有所变化?反华言行会不会有所收敛?这显然是我国外交部门和宣传部门十分关注的事。所以,记者能敏锐抓住这个新闻价值的节点,直接采访石原本人发回内参稿,应当是值得肯定的事。

邵社长基本上同意我们的这些看法,但同时也说中央正部署主流媒体公开批石原反华言论,记者要采访发内参,应当先请示报告才对。接着,他对国际部如何给报社编委会写报告,提了几点具体要求。然后说,他明天会直接写信给长丁关根同志,把国际部的报告呈送给他,看他有什么反应再说。

4月22日上午,邵华泽社长亲笔给丁关根部长写了信,丁关根同志收到这份报告,于24日作了批示:“需要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建议编委会作为一个‘案例’进行讨论,总结教训。如何处理,请编委会定。”

4月26日,邵华泽社长把丁关根部长的批件批给许中田总编辑和我阅,并指定我作准备,下次开编委会时讨论丁部长的批示。当时,我就把丁部长的批示认真地看上几遍,作深入领会。我明显觉得丁部长对国际部的陈述性报告是不满意的,所以,一开头他就强调“需要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并进一步要报社编委会就这个“案例”进行讨论,来帮助国际部提高认识、总结教训,最后还提出编委会要对这次记者采访石原事件“如何处理”,作出决定。

外交部《快报》对内参稿作出积极评价

就在我们发出于青内参稿的21日当天,我国外交部新闻司根据这份内参以最快速度编发了一期《快报》,提供给中央领导参考。《快报》标题:《石原慎太郎就其言论向我作出澄清》,主要集中在石原的三方面态度:

一、对华认识及“支那”称谓问题。石原称, 自己已不再使用“支那”一词,也并无轻视中国之意,并认为“与俄罗斯相比,中国是个有魅力的国家。在邓小平的倡导下,进行改革开放,提出一国两制,并且初见成效”。中国在“中国辛亥革命时使用过‘支那’,后来不再用。我本人看了有关报道后,我就不再用这一称谓了,实际上我并没有轻视中国之意”。

二、及邀请李登辉访日事。石原称,“这完全是中国人自身的事情,我们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如果发生战争,则是很不好办,不仅日本,整个亚洲都会感到不安。我绝对不欢迎武力解决。但今后怎么办,结局会如何,完全取决于中国人自己。”“我从未说过邀请李登辉访日的话,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现在外界对我当选知事后猜测很多,有些是失实的。”

三、北京市与东京都交流问题。石原称:“我决不反对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两城市市民之间的相互交流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我非常期待着访问北京,愿意接受邀请。除北京外,还希望到内陆地区去看看。当然,访问要师出有名,有明确的目的才行。东京和北京应该共同做些有新意、对双方都有益的事情。”

《快报》还补充说:据悉,石原在接受采访时还主动用中文作自我介绍,并强调,“我做事干脆,凡是发现错了,就会马上改正,自己认为正确的,就顽固坚持。”“我并不想吵架,误解归误解,加强交流有助于消除误解。”

外交部新闻司这期《快报》,独具新闻慧眼,从“向我作出澄清”的角度,概括出三个问题,简洁明了,要义明确。从《快报》看出,我国外交部门对本报与《北京日报》驻日记者采访石原慎太郎,发回内参稿,是给予积极肯定的。他们把石原对我记者的谈话,判断为是对其近期反华言论作出“澄清”性质的行为,反映了其对中日关系、、与北京合作交流等问题上的态度和认识的新变化,因此具有外交工作的参考价值。

外宣办召开座谈会研究有关石原的宣传

在本报记者发出采访石原的内参稿,以及外交部新闻司发出《快报》以后,国务院外宣办紧接着向北京主流媒体发出通知,决定21日下午3时半,在外宣办召开座谈会,研究对石原慎太郎的报道与评论问题。

我与首都各大主流媒体负责国际报道的领导人等,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同时还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北京日报》等在京的驻日记者到会。座谈会由外宣办主任赵启正主持。赵主任开宗明义就说,上午收到《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石原慎太郎的内参,丁关根同志与我交换了一下看法,按照关根同志的意见,下午外宣办紧急召开这么一个座谈会,一起研究一下最近中央部署的批评石原的宣传,根据实际情况应当作些什么调整,请诸位直言不讳地谈谈看法和建议。

会上最活跃的是各报在京的驻日记者,他们根据自己对日本情况的了解,都畅所欲言。大家认为前些时候,对石原在竞选东京都知事过程中发表的反华言论进行比较集中的抨击,是必要的。但资产阶级政治家在竞选前后的言论普遍存在反差,竞选前往往是政治作秀,为了选票,竞选后就变了。现在石原当选了东京都知事,对他的报道和评论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适当调整比较好。《人民日报》驻日老记者孙东民(于青是他的接任者),更直言不讳说,石原反华言论很可恶,批他一下是应该的。但他在日本政界算不上是个显要人物,我们一部署批他,各大媒体齐出动,十八般武器都用上(指报道、评论、漫画、政府发言人等),有这个必要吗?不是太抬举他了?过去批日本政界人物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日本一些政界大佬和民众反应都不大好,归结说是“共产党中国舆论垄断”的现象。他建议目前不必急着批石原,待他就任东京都知事后,根据他的具体言行再做宣传部署比较好。

我在座谈会上也讲了三点意见:一、本报驻日记者采访石原,发回内参稿,不是报社授意的,是记者的主动作为。他的政治敏感和职业责任心是值得肯定的。二、采访准备得并不充分,采访时间也有局限,所以对石原反华言论中如问题、南京大屠杀问题等几个要害问题没有涉及,是个缺陷。三、内参稿对我国外事部门和宣传部门的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至少可以供我们分析判断作家石原与都知事石原,对中日关系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上的区别。

赵启正主任最后对座谈会做了总结,肯定了多数与会者的意见,对石原当选东京都知事后,不急于批评,先作耐心观察,根据他就任后的实际表现,再作对外宣传的部署。他强调在新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对外宣传的政策、策略、方式方法和技巧上的调查研究,加以改进,以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

报社编委会就内参稿的是非统一了认识

1999年4月28日,报社召开编委会,把讨论丁关根同志对国际内参稿的批示列入议题。讨论时,邵华泽社长和许中田总编一开始就带头作了自我批评。他们说,批判石原反华言论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记者要采访批判对象,必须事先请示报告,得到报社同意后进行,这是应该遵守的外宣外事纪律。这次关根同志要我们抓住这个“案例”总结教训,提高认识,认真对待。我们一定要从组织纪律性高度,主动检查我们在遵守外宣外事纪律上存在的问题,汲取教训。过去,编委会向驻外记者进行外宣外事纪律教育不够,主要责任在领导,我们要做自我批评。

我在两位主要领导表态后,谈了自己对这个“案例”的思考和看法。开头我也先作自我批评,说这次记者采访石原自行其是、违反纪律,具体责任应该首先落在我这个分管国际部的副总编辑身上。今后确实需要加强驻外记者的外宣外事纪律教育,这是这次应当总结教训的重点所在,也是关根同志批示的主要精神所在。

接着,我把自己摆进去,说如果记者事先向我请示采访石原写内参,我一定会同意支持的,我不会想到要进一步向请示。因为,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驻外记者的职责与重视内参作用的问题。我们的驻外记者不仅要做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同时要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就是说,在执行中央部署的宣传任务同时,还要敏锐地收集各方情况以内参形式提供中央参考。所以我认为,发内参与公开执行中央宣传任务是不矛盾、不冲突的,反而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两面一体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来说,驻日记者于青主动采访石原发回内参稿,应当给予肯定,不存在接受处理的问题。否则,以后驻外记者谁还愿意写内参呢?关键在于我们把关者,掌握政策,判断是非,如果不具内参价值,或观点有错、有碍我外交大局,我们不发就是了。而不是先作决定授不授予记者采访权、写作权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效果来判断,这份内参稿当天便被外交部新闻司采用,编发《快报》发中央各部门参考。同时,关根同志也重视这份内参的作用,当天要求国务院外宣办赵启正主任召开座谈会研究,听取媒体领导人和记者的意见,及时调整了对石原的原有批判的宣传安排。所以,从内参的实际效果来看,也证明记者的采访活动是正确的,他的政治敏感性和新闻专业责任心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分管的副总编,我最后提议编委会对记者的这次采访和内参,免予处理。他在外宣纪律上的瑕疵不足,由我负主要责任做检讨,并让我代表编委会与他谈一次话就了结了。

记者发言稿范文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此道理在不断重复,媒体界为此也多方努力,作了许多规定,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新闻的真实性出问题的事例,还是时有发生。这些错误的出现,给媒体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形成新闻官司,有损媒体的公信力。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笔者想就如何防范、减少和避免此类错误的再度发生,着重从法律的角度,谈一些看法。

新闻真实性的含义和客观要求

新闻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指新闻事实的真实发生。捏造、臆断、预测,以及所谓的“合理想象”、道听途说,都不是新闻事件的真实发生。所以,用上述那些方法编造的稿件无一例外都是虚假新闻。

另一方面,是指新闻传播者对客观事实的正确反映、认识和评价。不正确的认识与评价必然导致错误的结论或偏离事实本质的结论,新闻报道也必然不能完全体现真实性原则。

由此可见,新闻真实有两个层次的要求:一是忠实地反映外部事物,做到不走样,这是真实的基本要求;二是不单纯满足于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是善于在事物的总体联系中把握事物的基本趋势和主流,做到本质上以及发展趋势上的真实、准确、合法。

依法分析判断、妥善处置新闻线索是记者的基本功

记者是媒体转播新闻的排头兵。他们首先接触新闻线索,他们调查新闻事实,采写新闻稿件,所以,能否保证新闻真实,记者责任重大。

首先说一说新闻线索。社会是一个庞杂的包罗万象的复合体,其中所包含的人和事更是形形色色。每每遇到新闻线索,记者应首先判断其真伪,再判断该事件的新闻价值。对于主动提供新闻线索的人,更要判断其动机。切不可不问青红皂白一概采信。那些并不引起怀疑的人或者机关,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是最容易误导记者第一判断的。因为非经审判机关终审认定的事实,还不能算板上钉钉(即使终审认定的事实都有变化的可能)。

诸如此类的现象,也有可能存在于其他政府机关、机构,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所涉及的事实,也许本不属于同一个机关主管,他们所提供的新闻线索不具备权威性或者终审认定性。即使本该其管辖,当事方还有提起复议的权利,复议有可能改变事实认定。这些都需要在采写时留意。

所以,记者线索多是好事,但线索本身是双刃剑,有真有假,有虚有实,还有真假虚实参半。做一名好记者,首先得学会判断线索,然后再决定如何处理、怎样动作。所以,面对线索要冷静,若听风就是雨,见了线索齐上,那后果难以预料,不是劳而无功,就是线索不成熟,抑或是子虚乌有。一定意义上,把握新闻线索.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合法性,是杜绝虚假新闻的前哨性工作。报道案件时,切记应与诉讼程序相一致。

深入采访是保障新闻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前提

在确定新闻线索的基础上,记者的任务就是调查研究(采访)。调查研究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也是获取事实真相的法宝。

采访的最终目的就是核实新闻事实,无论是第一手材料还是第二手、第三手,都不可偏听偏信。须知,在记者采访调查的事实内容中,往往包含着多方利益冲突,这就需要采访者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详加核实。

采访还是记者收集证据的过程。前文提到,采访是记者对新闻线索调查研究以弄清新闻事实的必经程序。而事实则是用证据证明了的事情,而不是简单的张三李四怎么说,马路上怎么疯传。记者在采访时收集的证据,既是自己分析判断事实的依据,又是上级、编辑以及社会各方对新闻的监督(包括当事人追询),乃至日后对簿公堂的依据。换言之,记者要凭证据证明自己所采写的新闻稿件是真实的。再说得“俗气”一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收集、固定了足以证明新闻稿件真实的证据,最直接的功能首先是证明了自己在稿件调查采写过程没有谋私,也没有偏听偏信。作为担当社会责任的记者,难道不应该接受上级、编辑乃至受众的监督,自己用证据证明本身行为的公正吗?

精心写作是保证新闻真实合法的关键环节

为了保证新闻真实,记者在采访的基础上必须精心写作,以此来完成对采访事实的客观报道(转播)。在此意义上,精心写作是保证新闻真实的关键环节。

关于新闻稿件写作,有很多要义。这里只谈一谈与新闻真实性有关的语言表述。写新闻稿件,语言要准确,表述要确切,用词要恰当。报道中多用事实说话,多叙述多转述,少做主观的推测、形容或议论。引述被采访人态度和意见时尽量全面,切忌断章取义。反映事物本身切忌 “合理想象”、自己推测;评论事物忌讳为一时之快而言过其实。

在这方面,应该推崇《新民晚报》倡导的新闻报道三字经,叫做“新、短、软”。所谓“新”,很好理解,新闻就是要新;所谓“软”,就是说话不要太饱满,十分话只说五六分,充分留有余地;至于“短”,那就是稿件要精练,但个别记者不是这样,为了任务,为了“工分”,小稿大写、短文章拉长的现象时有发生。

编辑是新闻真实性与合法性的把关者

如果说稿件是记者的作品,那么报纸就是编辑的作品。所以编辑对于稿件的真实性负有重要的审查、把关责任。编辑环节,首先要从稿件所反映的内容信息,分析判断与监督记者的采访程序是否合法,采访环节是否有所缺失,结论是否合情合理合法。编辑环节需要注意的是新闻来源,确定新闻来源是否合法可靠,或者是否有两个以上独立的新闻源互相印证。

现在媒体记者都在争“独家”,殊不知独家新闻有一定风险,因其消息来源只有一个,所以有人称之为孤证。在这一情况下,如果新闻源没有问题,新闻就涉险过关;如果新闻源有问题,就造成了新闻失实甚至假新闻。

新闻稿件的采写环节需要规避的是一面之词,编辑环节需要重点把控审查的还是一面之词。除非记者有实足把握,比如来自政府或者权威部门的信息,否则一个单一新闻源的稿件,编辑是应该慎之又慎的。

记者还要正确处理新闻真实性与“挣工分”(稿分)的关系。切不可为了“挣工分”而硬拼凑稿件,更不能为了凑任务而做“夹生饭”。须知记者的立身根本是认真、刻苦、不失实,而那些失实报道对记者本人名声来说,常常是毁灭性的。

记者发言稿范文4

组版不以组稿为中心,发稿变成了“联合国投票”,一家一席,不偏不倚。掌握平衡的代价是常有质量一般的稿件充斥版面,如白水泡饭,久而久之,不仅倒了读者的“胃口”,也使很多投稿者失了“寸头”。不想再在提高写作水平上下工夫了。如此下去。报纸的档次水平如何提高?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不够,就很难吸引高水平作者为其提供稿件,有的报社设计的专家视点类栏目为什么青黄不接?道理不言自明。记者和报纸的关系,犹如水之于农田,而编辑的工作是开闸放水,引来好水能使农田枝繁叶茂。引来差水则会使良田变成盐碱地。可如何才能提高刊发稿件的档次水平呢?笔者以为,首先,企业报要提高标准,培养出自己高水平的专栏作家队伍。如今,石油石化系统内各企业报都有几十名专职记者队伍。企业内的通讯员数以千计,其中不乏可造之才,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其次,编辑部必须逐步提高重婪稿件的采用标准,应该视刊发那些低劣稿件为报人的耻辱。同时着力提高新闻编辑对好稿差稿的鉴赏能力。避免出现让“千里马拉犁”的悲剧。再次,报社需要适当调整对专职记者的考核政策,不能单纯以发稿篇数论英雄。对善于钻研重要题材的专职记者。要给他们时间思考和学习,培养他们多出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报道,扩大企业报的影响力。最后,报社要建立来稿分析评价制度,定期对各部、各版收到的新闻稿件集中进行筛选,做到整个报社“一盘棋”,统筹安排,调度有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取其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组织二次加工,将其做深做透。

表现之二:编辑处理上囿于常规技巧,缺少磅礴的气势和高雅的文化创意

如今,不少企业报发稿有两个最明显的特点:一是标题绝少用“虚题”。二是鲜发长稿。先说新闻标题。新闻以事实为生命。新闻标题实话实说是基本原则,可过分讲究直白通俗,有时实际效果并不能尽如人意。有些有一定探索意义的新闻报道,很难用一句直白的话道完全部含义,与其搜肠刮肚地遣“白词”、造“白句”,还不如想一个含义更为宽泛的虚题来得更为妥帖。我想我们面对的大多数主流读者应该不会是“只可言传、不能意会”的阅读水平。毕竟我们办的是一张企业报,不同于那些地区性的晚报和市井小报,多点雅的东西,只会增色,不会减彩。再说稿件长短。报纸通过刊发短新闻增加信息量的努力显然是英明之举,但笔者以为,篇幅长短毕竟不能作为判定新闻报道价值的标准,如果一味刻意求短,只会给组稿者本来十分广阔的思维空间套上枷锁。写报道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多一些鸿篇巨制不是更有利于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吗?这就需要我们在办报思想上再开放一点、再大气一点。

记者发言稿范文5

1.封面:封面应列出最后确定的书名。作译者(单位或个人)署名列入封面或扉页,有的只列入扉页而不列入封面。署名者的排列次序都要一一确定。封面必须出现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2.扉页:又叫“内封或书名页”,放在封面后面。扉页上的文字与封面所列的内容基本相同,但一般比封面更详尽些,比较简单的图书(或刊物)可以不要扉页。

3.内容提要:主要介绍本书内容特点及适用范围,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有些放在封面的前后勒口上。

4.版权页(版权记录页或版本说明页)这是每一本图书出版的历史性记录,是书刊杂志里记录著作人跟出版者之间的数据,通常印在扉页背面或正文的最后一页。版权页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书名、作者、编著者、译者、改编者、编辑、排版、装帧设计、出版者、发行者、印刷者、版次、国际书号(ISBN)、“版权所有”字样

5.前言(或序、序言):说明编写书稿的指导思想和意图,介绍书稿的中心内容、特点、编写过程(包括编写或着译人简介)、适用范围和其他必要说明的情况。翻译书稿更着重通过前言(或叫“译者的话”)来说明翻译本书的意图并对书稿作简短的评价。

6.目录:目录是书刊上列出的篇章名目,多放在正文前,读者通过目录就可以对本书稿的内容梗概和篇章结构有所了解,并可以通过目录所注明的页码迅速查到所需要的部分。目录编列一定要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

7.正文:正文是书稿的主要组成部分。篇、章、节及节以下的小标题应符合其相应的内容。正文中的层次结构要清楚,体例要清准确。

8.附录:附加在正文后面与正文有关的文章、图例、表格数据等参考性数据。

记者发言稿范文6

讲话稿也称“发言稿”,是在某种特殊场合要讲话前所拟定的书面稿子。其作用是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不至于走题或把话讲错。

用途

讲话稿的使用范围很广,多用于各种大小会议、广播录音、电视录像等口头表达;也可以登报印发成“书面发言”。

讲话稿和发言稿的区别

“讲话”和“发言”本是同义语,但由于约定俗成的原因,现在多数是把领导和主持人的发言称为“讲话”,其他个人或与会人员所说的,统称为“发言”。

讲话稿一般应由讲话人自己写。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可经过授意由别人写作,或由秘书、干事等代劳。讲话稿有详稿、略稿和腹稿之分。详稿准备较充分,只消拿到会议上去念就行了;略稿是个提纲、要点,在发言时要再作发挥;腹稿,仅仅在头脑里酝酿一下,考虑个大概,到时即席发言,然后根据别人的记录整理成书面的东西。这里,我们不讨论第三种。

“讲话稿”除“发言稿”这个别名外,还有演讲稿、演说稿、谈话稿、会议报告稿等。其性质与特点,都大同小异。

特点

文章是给人看的,讲话则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看起来清楚明白的句子,说给人听,别人不一定听得懂。文章可以反复看几遍,哪句看不懂,就看哪句;听别人在会议上讲话,就不可能让别人说了一遍,又说一遍,老重复一个内容。讲话是一句接着一句的,弄不清前句的意思,后一句就难于理解了。结果,话讲得越多,别人越不听。因此,写讲话稿,就是要抓住讲话的通俗化和日语化两个特点。

讲话要通俗,就是要适合人的听觉的需要,适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容易叫别人理解和接受。

我们知道,听报告时,听众只能发挥其听觉的作用,他们看不到实物与环境,难以知道具体的形象,只有靠讲话人的描述或讲解,才能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或逻辑上的说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讲话,可以补充视觉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为庸俗。它要求语言朴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装腔作势。

讲话要口语化,就是写的稿子,别人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它的语言简短精练,形象、生动、具体,别人不仅听得明,而且印象深,记得牢。

注意事项

1。要看听众。讲稿的效果好不好,不是撰稿人个人或少数人坐在办公室里评定的,而是要由广大的听众来打分,因此讲稿首先要考虑听讲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有什么特点,怎样才能说服他们;同时,事先要尽可能估计到,可能有人产生什么样的怀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或有什么不同的议论,以便能够及时予以回答。这就要求演讲者把想和讲有机地统一起来。

2。要讲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这就要求撰稿人吃透两头。一是了解上面的方针政策,二是了解听众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两头吃透了,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哪些多讲,哪些少讲心中就有数了。这样讲起来,有针对性,听众也会觉得受益匪浅,听得全神贯注。

3。态度明朗、观点正确。讲话人,对所讲的问题,是赞成还是反对,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能含糊其词、模棱两可。举例要恰当,引用材料要准确,对于有些材料要进行辨伪考信的工作,不能拿来就用。看问题要持客观态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不曲从附和,不任意上纲。

上一篇残联发言稿

下一篇学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