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论文范例6篇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1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3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Samovar,2000)。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在有些时候,非言语交际较之言语交际更能表达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感。

二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Patrick(1988)指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言语渠道传递,只有12%是由言语交际传递的。而英语课堂又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会运用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言语知识的切实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传授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因为合理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能通过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英语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项,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b)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c)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如在教学生认识he和she这两个虽然拼写简单但广大中国学生却经常出现口误和笔误的单词时,就可以边教学生发[hi:]时,同时用手指着班里的男生,同样发音[∫i:]时,用手势指向班里的女生,这样比起单纯的记忆[hi:]—‘他’、[∫i:]—‘她’形象好记多了。(2)副语言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并非指言语本身,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所以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将高超的语言能力与完美的副语言能力相结合,不仅要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而且要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领会。

(3)客体语

客体语,又称物体语,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指着装、修饰物等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并且要很好地利用诸如板书、图表等客观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

(a)服饰与仪表

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适体的服饰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则会失去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

(b)客观教学手段

客观教学手段作为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善于利用板书、图表、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能有效增进教学效果。适当的板书、图表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比如在学英语单词dinosaur(恐龙)时,可根据其音标[′dains:]将其分解为如下图示[dai](die—‘死’)[n](no—‘不’)[s:](saw—‘看见’)意即这个动物‘已经灭绝了,现在看不见了’将其联想为‘恐龙’,这样就可以将“恐龙”这个比较难记的单词让学生轻松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传递言语知识,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本内容形象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环境语

从非言语交际角度讲,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本文着重对空间信息的概念进行阐述。空间信息是指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应该适时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在信息交流极其频繁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代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空间模式。比如传统式的座位安排是将桌椅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面,这样便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而这样却经常导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将传统式的桌椅排列改变成有利于教学的排列模式,比如在讨论某一话题时,可将座位按半圆形、方块形、或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合必定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非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关世杰,1995),而社会性是指有一些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后天学得的,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它已成为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也就带有了各自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英语文化背景,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言语交际能力,又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Birdwhistell,R.S.Kinesicsand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0

[2]Mehrabian,A.SilentMessages[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71

[3]PatrickW.M.NonverbalCommunication(3rdEdition)[M]USA:NatlEducationAssen,1988

[4]Samovar,A.L.;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2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跨文化商务沟通 情感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作日益频繁;跨国企业由于其国际扩张与合并,企业内部员工背景也趋于国际化。在这种大环境之下,企业之间与企业内部的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也成为商务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解决的根本是通过有效而正确的跨文化交际。交际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非语言交际作为沟通中的必要一环却常常由于其内隐性而被人们所忽略。然而,非语言交际在商务沟通中有着实际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是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和补充语言表达,使沟通更为流畅。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交际来传递的。不论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如何,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程度却是毋需置疑的。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从广义上来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都可以统称为非语言交际,它包括表情语言、手势语言、体态语言、空间语言、形象语言和首语等。据统计,一个人的面部就能表达25万多个表情,用手可以做出1000种不同的姿势。可见表情语言与手势语言的强大交际能力。体态语言是通过人的姿势来传递某种信息的非语言符号。空间语言是指讲话人之间的距离、人们之间的身体接触等。形象语言是指人们的服装打扮可能会传递出的信息,它既与先天素质有关,也受文化修养影响。首语是人们通过点头、摇头等方式发出的信息符号。以上所涉及的各种非语言交际方式是跨文化商务沟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沟通双方的仪态和举止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大大超过他们谈吐所提供的信息量。

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一)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类互相传递信息中最重要且变化最多的一种交际方式。大多数面部表情由于人们的生理特性的制约而呈现相同的意义。但是,面部表情也是会受到文化背景的制约的。西方人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或者是逃避,而中国人却会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接的目光交流。如果在中英商务交往中,中国人的礼貌就容易被误解为没有诚意,而西方人频繁的目光接触却会被中国人扣上没有礼貌的罪名。这种商务谈判终会由于不必要的误会而失败。一般来说,西方人的外露型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丰富而夸张的面部表情,而东方人的内敛型性格则常常提醒他们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隐藏真实情感。因此,这是东方人在与西方人进行商务沟通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手势语

手是表达情感和愿望最有效的肢体部位。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就商务沟通中最为常见的握手而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的方式与含义也不尽相同。如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一般十分有力,而中国人握手往往是轻握一下,因为紧紧握手可能表示一种挑衅。在法国,在客人进来与离别之时都应与主人握手,但在德国只是在进门之时与主人握手即可。由此看来,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免文化冲撞与误会。

(三)体态语言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也能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例如在动作幅度方面,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人们讲话时动作幅度较大;而北欧、英美、中国、日本等国家就属于动作较小、幅度较小的一类。这些体态语的不同可能是源于东西方人士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西方人崇尚自由、平等,认为个体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而非等级的关系。但是,东方人士受到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影响,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等级分明的社会观念。在商务交往中,不仅要看到不同的体态语表现,同时也应关注造成这些不同的深层原因进而指导正确、适度的商务交往。

(四)空间语言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空间的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包括个人的领域、体距、位置的意义等。有学者研究显示西方人奉行的是一种独立的、外向的、有冒险意识的精神,长期形成一种“离散型”行为模式;而中国人群体观念强,往往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奉行一种“聚合型”行为模式。在不同的行为模式的指导之下,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例如,西方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这种概念就比较淡薄。如果在商务交谈中,中国人以主动靠近而表示亲切,而英国人却为这种靠近而感到不适进而本能的后退,但中国人可能会把这种后退解读为有意疏离。

(五)形象语言与首语

自古以来服饰都是人类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服饰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也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在西方国家,政府工作人员、律师和大公司员工衣着一般比较正式;在中国,这种工作对服装的要求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衣着比较随意。但如果是在跨国商务会谈中,中西方的服装应该协同,为表示尊重而着装正式。在形象语言之外,首语也值得关注。虽然在大部分文化中点头都表示同意或打招呼;摇头表示“不”或不赞同,但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在北美,上下点头表示“我同意”,但在日本,上下点头只是表示我正在听呢。

在跨文化商务沟通中,对第二语言形式(如英语)的理解只是成功商务沟通的第一步,而紧接而来的则是对不同文化中非语言形式的了解以及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体态语对跨文化商务沟通的影响

在商务沟通过程中,交际双方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大沟通信息量。优秀的商务沟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外,他们一般都很重视非语言交际在实际沟通中的作用。对这些细节的注意往往成为他们沟通中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正确、恰当的体态语沟通能够促进跨文化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强大力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的表情、眼神、身姿、手势无不影响着他们各自的心境和态度,进而对双方的情绪产生极大的暗示性和感染力。积极的非语言符号会使对方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感,为有效沟通创造理想的环境。一次适度的握手,一个恰当的微笑都会促进沟通的和谐。和谐的沟通氛围更加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同时,恰当地把握非语言符号,必然会赢得交际双方的信任和喜爱,使他们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思维潜力,进而形成活跃的沟通氛围,这对整个沟通的成功无疑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态语可以传达更为丰富的信息,加大交际信息密度。正确接受这些信息可以使商务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人脑,可以刺激人脑两个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样产生的沟通和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而且信息更多。而且,非语言符号与有声符号相比,更加直观,能生动、准确的表现人的内心活动。有时还能够避开委婉甚至虚假的语言信息而看到事物的本质。由于非语言符号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体本能。所以,在人们言行不一致的时候,非语言信号较之于语言符号更容易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同时,非语言交际,如眼神、身体姿态等可以表现微妙模糊的思想变化,有利于传递深层复杂的整体及内涵意义。从上述这些方面来看,非语言交际完全可以加大交际的信息量,使我们的商务沟通更加顺畅。

综上,人类的交际与文化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方面,各国的不同文化逐渐融合,但在另一方面,非语言交际现象毕竟是体现各国不同文化和习俗的窗口,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并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因此,对于不同国家的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应该采取包容和学习的态度,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差异调整交际方式以便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促使跨文化商务交流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2)

2.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

3.石定乐,彭春萍.商务跨文化交际[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结合与语言的关系阐明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专业领域论述了非语言方式在本专业中的运用。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是非语言方式在教学尤其是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非语言方式本身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非语言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实践方面,少有理论上的论述。本文也指出,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并不像以往学者论述的那样明显。

一、非语言方式与语言方式的关系

1.非语言方式的范围。从形式上来讲,非语言方式分为两种——听的副语言和可视的体态语,前者指没有固定语义的声音(沉默为特殊的一种);后者包括表情、动作、体距、触摸、服饰等。本文所说的非语言方式是一个包含以上所分的两种方式的概括的范畴,并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非语言方式(如微笑,摇头等)的研究——因为非语言方式细分起来种类太多,力所不及;再者,本文意图在理论上对非语言方式这一范畴进行概述,所以也不必对所有具体的非语言方式逐条分析。

2.语言与非语言方式的关系。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而听话人的理解在整个交际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听话人在理解时,总是先通过说话人提供的形式线索寻求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通过对交际意图的推导最后生成话语意义。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非语言方式对交际意图的推导乃至意义的生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albermebrobian认为,传播的信息效果中非语言方式占到了93%,并给出了交际过程中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的公式:信息交流的全部效果=7%言语的+38%声音的+55%表情的效果

在这个公式中,语言效果仅占了7%,非语言方式的效果则达到93%,这就涉及到在交际中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关系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公式所体现的是非语言方式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作用,而不能说明相比非语言方式来讲,语言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在交际中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言,离开了语言,很多非语言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matalanguage)作用

所谓的元语言作用,是指非语言方式直接表达意义内容,现实世界中事物都有一定的形体,事物运动时都有一定的轨迹或姿态。在交际中,当谈到这些东西的时候,单用语言的表达略显苍白,非语言方式往往起到描绘或再现这些形象的作用。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在表达现实世界时尤其是具体的事物时是抽象的,在解码时需要首先将语音信息转换为图像信息,较非语言方式在认知上多了一个解码的过程。非语言方式是直接作用于视觉的,所以可以直接进行解码。因此,在表达某些形象意义时,非语言方式就有着先天的优势,在某些条件下,非语言方式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非语言方式的情感作用

除了运用语言外,非语言方式也经常用于表达情感。实际上,交际中的情感因素往往由非语言方式来承担。这是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表达情感态度时有着先天的优越性,因为语言有时会显得太生硬,而又不够丰富,非语言方式往往是行动,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触觉,更能直接表达强烈的情感。如激动时挥舞着的拳头,否定时的摇头等。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此处的“事”是指“世界的事情、知识和道理”,非语言方式在表达“事”的时候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一,非语言方式本身没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体系,某些非语言方式的意义并不固定;其二,非语言方式(副语言除外)是作用于视觉的,给交际带来很多不便。

在构成表事成分时,非语言方式可以构成在语言基础上业已形成的一些意义,是一个封闭范畴。此时是在语言产生之后,非语言方式又“重操旧业”,表达了一种特定的、明确的意义。如用“v”手势表示胜利,汉语中用拇指和小指直伸,其余三指向手心弯曲并拢表示数字“六”等;或是一个民族公认的具有某种意义的动作(多为一种前语言性质的东西),如汉族用点头表示同意,用摇头表示反对等。

三、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起到表情作用,即主要是表达教师的情感,调节老师与学生间的关系

1.对所讲述内容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渗透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种主观性往往外化为一种情感,通过非语言方式得以表达。此时的非语言方式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但这种情感不宜太激烈,因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主要应该讲授的还是方法,所以要对非语言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控制。

2.对学生听课状态的情感。教学相长,这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学生在课堂中的提问或讨论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教师的进一步思考。学生的听课状态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小声讲话从而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讲,也会打扰教师的思路。在课堂上,教师又不宜做出太过的批评,尤其是语言上的批评。此时,非语言方式会成为一种教师与学生在情感上的沟通方式。如,教师可以采取沉默、眼神等方式对这类学生进行提醒。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收敛自己的不当行为。

(二)非语言方式的元语言作用

即在讲述课堂内容时,相关内容只能用非语言方式表达,非语言方式表达的即是其本身。这可以说是一种“引述”,即说到某一事物、动作时,语言在表达时往往是无力的,这时直接用非语言方式表达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讲到西方特有的非语言方式时,光靠语言的表达是无力的,有时学生甚至不知所云。这时就需要非语言这种比较直观的方式。

(三)非语言方式的表事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通常只是对语言表述的简单加强。如上所述,因为非语言方式在这方面受到太多的局限。不成体系的非语言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无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四、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作用并不如以往学者所论述的那样明显,如果将教学阶段分期的话,在初级教育中非语言方式还可以看作一种教学方法,在中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上,与作为教学工具和内容的语言相比,非语言方式的工具作用微乎其微。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非语言方式的主要作用还在于表达情感与自我调节,而真正能够传递的信息较少。相对来讲,一些静态的非语言方式,如衣着、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似乎更加相关。究其原因,这与课堂教学的性质相关,课堂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内容,因此,非语言方式难以像日常交际中发挥作用。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际范围的不断扩大,交际中出现的言语障碍也不断增多,产生障碍的原因除了语言问题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障碍。因此,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确保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关键。文章讲述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论述了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以及今后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传播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高度全球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我们生存的世界越来越小,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越来越频繁地接触和交往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应具备全球视野,意识到国际间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融入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社会的这种变化使外语教学的目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它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引起了语言教师从跨文化教育的角度对外语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

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

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我们以往在外语教学中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因为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跨文化交流主要依靠语言,认为跨文化交际的工具主要是外语,语言传递信息的唯一途径,而忽视了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递。以往培养学生能力的时候注重训练学生外语语言的正确性、准确性,完全没有注意到要培养学生其他的交际能力。如果我们不改变想法,就无法培养出适应时代的优秀的外语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我们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使用语法翻译法和结构分析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日语语言知识的传授上面,特别强调语音、词汇、巨型、语法等内容的掌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语言形式的讲解、文章的分析、应试技巧的训练等方面,而对学生的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及交往能力的培养不重视,使得我们的很多学生虽然语言能力很强,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无法真正做到和日本人进行交流,这是我们日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非语言交际包括体态语(头部、面部、眼部、手部、腿部等的动作行为)、副语言(沉默、话轮转接、非语言声音等)、客体语(皮肤颜色、体毛、气味、衣着、化妆等)、环境语、校园非言语交际(教师的仪表、课堂内外师生的非言语交际等)等。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birdwhisted、ray通过实验结果估计,交际中非语言信息约占65%,这说明,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的因素占据着多么重要的位置。日本人鞠躬、欧美人的拥抱接 吻、拉美人的脱帽致意等都表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非语言信息弄得不好就会产生误解。如西沃德(seward)在他的著作japanese in action(1969)中写了一件他亲眼目睹的事:一天,一位日本女导游带着20来个上了年纪的美国人在某地游览。导游伸出手臂,向远处的美国游客做了一个日本式的手势,示意他们过来。结果有的人以为导游打发他们走,感到莫名其妙,有的以为导游示意他们去喝饮料,因而准备回头到旅馆酒吧去,还有的人以为可以自由活动了,就四下散开,朝闹市走去。

由此可见,不同民族在交流的时候,不仅仅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还有非语言的沟通。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是否理解非语沟通就成了交际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成为我们现在必须要研究的内容。

三、今后研究的课题和方向

目前,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学中采取共同学习的模式,采用角色扮演法、演讲法等等。如何有效地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中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

培养交际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有进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又是外语教学中的新课题,更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真正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交流。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到外语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等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交际能力并重,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我们的外语教学才能适应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俊森.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

[2] 王秀文, 孙文. 《日本文化与跨文化交际》,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交流;语言交际;禁忌

一、引言

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方式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分歧、误解、障碍、甚至是冲突。而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我们,将不可避免的涉及跨文化交际。本文将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际中的一些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两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列举并分析。

二、语言交际中的案例分析

2.1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学家帕尔默也曾在《现代语言学导论》一书中提到“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他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同时,语言又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维吾尔族中存在着“毒眼致厄”信仰,维语叫“”(毒眼)。所谓“毒眼”是人类嫉羡尤物或忌贤妒能时的心理状态下特有的眼光。相信这样的眼光具有一种邪恶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它常给人们喜爱的事物带来灾祸,招致厄运。②这种“毒眼致厄”信仰的普遍流行,在实际生活中又派生出许多语言禁忌。例如:

案例1:一天,实习学校的维吾尔族女校长带着她的小女儿来到学校,我们看到后,纷纷围过去,看到她的小女儿长的非常漂亮又可爱,我便不假思索地随口说道:“”(这孩子真漂亮);“”(这孩子真可爱);“”(眼睛黑黑的);“”(樱桃小嘴),可是平时和蔼可亲,笑容常在的校长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在我说出夸奖的语言时,却沉着脸小声说了几遍“”。我一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案例1分析:

原来校长所说的“”(给你一石头),意思是表示用石头来回击语言神灵,避免孩子中邪,这样就能避凶化吉,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因为汉民族比较喜欢听到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觉得这是对其父母的的一种赞赏,会有一种自豪感。而维吾尔族特别忌讳夸小孩,尤其是长得漂亮的独生子。我对此文化并不了解,所以才会觉得莫名其妙。

案例2:一天,实习学校校长邀请小李去她家做客,路过一片绿油油的麦田,看到一个维吾尔族大叔站在田边,看景色宜人,小李便想与大叔在麦田边合影,大叔满脸笑容的配合,合影完小李便说道:“大叔,这麦田绿油油的,长的真好,一定大丰收!”谁知大叔立刻停住笑容,转头便离去。小李很纳闷,不知说错了什么。

案例2分析:

咨询校长后,才得知维吾尔族农民非常忌讳别人夸他的庄稼,尤其是长势好的庄稼。他们害怕招致“毒眼”,担心这样的赞美会给庄稼带来灾祸。或许会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或许会遭到人为破坏而使丰收无望。小李不知此文化禁忌,所以才导致大叔转身离去。

2.2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类交际语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而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他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如下案例:

案例3:一次去市场购物,付款时,排在前面的是一个维吾尔族学生,收银员说的是方言,维吾尔族学生听不大懂,于是收银员就用手势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屈并在一起告诉他价钱,可这名维吾尔族学生还是站在那里吃惊的看着售货员,不明白收银员表示什么意思。

案例3分析:

收银员用手势把大拇指、食指、中指屈并在一起,这是汉语中的数词“七”的手势表示方法,汉族人可以用手势表示从一位到十位数字。而这名维吾尔族学生不知道这些手势的含义,以致这名维吾尔族同学不知所措。

案例4:一次,小戴和同系学姐去看望一位刚生完孩子的维吾尔族女老师,在家中没坐一会儿,女老师的妈妈就端来热茶,走到小戴面前,小戴立马上前帮忙,看女老师已有茶水,便把第一杯热茶端到了学姐面前,但女老师妈妈立刻制止,并放于小戴的面前。小戴解释道:“这位姐姐比我年长些,所以就先端给学姐了。”但女老师妈妈只是笑笑也在不让小戴帮忙,而是亲自把热茶端到学姐面前。小戴顿时觉得尴尬,不知什么原因。

案例4分析:

小戴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解释过后还是先把茶水给自己,原来,这是维吾尔族尊男的思想,在家中如果没有长辈,同辈的话,饭、茶必须第一个给男性。而汉民族则以年龄为顺序,饭、茶必须先给年龄稍长些的人。

三、讨论与分析

跨文化交际要求交际双方既要注意文化的差异,又要注意对文化差异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相互适应。习俗所涵盖的关于语言使用规则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③

3.1建议

3.1.1增加跨文化课程

跨文化课程的增加可以让学习第二语言的同学第一时间接触到跨文化带来的冲突。建议本科阶段开始开设跨文化相关课程,并开展谈论课,就自己遇到的跨文化问题讨论、分析问题,从而更深入的了解什么事跨文化交际。

3.1.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是Hanvey(1979)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社会不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各异。提高跨文化意识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要有尊重当地人生活方式的愿望;第二步,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取得他们的承认和信任;第三部,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体会当地人的感情;最后做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到达感情相通和立场转变的理想程度。”

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更要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习俗及其禁忌语,这样才能更好地、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已达到和睦融洽的关系。

四、结语

正是不同语言在文化底蕴方面的差异常常导致言语行为的语用迁移现象,才会造成交际的理解失误。同时语言交际涉及语言行为,稍不加注意或不尊重对方的禁忌,就很容易伤害对方的情感。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提高对禁忌的敏感度,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禁忌习俗。这样才能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语言交际。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任骋.中国民间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4]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版.

[5]刘纸.语对比说略[I],语言与翻译,1994,(3).

[9]刘彩霞.跨文化交际禁忌习俗文化研究[D].硕士论文2010年.

[10]刘磊.语言禁忌比较[D].硕士论文.2012年.

注解:

①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15.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教学

    Spitzberg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知识、动机、技巧三个因素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足够的跨文化知识、积极的动机和有效的交际技巧,三个因素应同时具备,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单独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知识

    知识指交际者应该了解目的文化中交际对象、语境以及人们对得体行为的要求等信息。这些知识是交际者正确解读交际对象传达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交际者选择得体交际行为的依据。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交际者便会无法确定自己的交际行为在目的文化的某一语境中是否得体、有效。

    跨文化知识包括广义文化知识(涉及各国文化的知识)和狭义文化知识(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广义文化知识从宏观上解释跨文化交际现象,对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做一般性的指导。例如:了解各国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规则可以帮助交际者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高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了解文化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影响可以帮助交际者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掌握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识和常识,如:该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优势等。特定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要求交际者掌握特定语境的知识,如:进行跨文化商务沟通要求交际者掌握目的文化中有关商务活动的常识,出国留学要掌握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常识等。

    二、动机

    动机指交际者在预期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时的情感联想。与知识一样,不同的情感因素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人类的情感包括感觉和意图。感觉指人们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时体验到的情感状态。尽管人们总是混淆情感和思想,但是情感并不是思想,而是人们对思想和经验的情感和心理反映。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有幸福、哀伤、急切、愤怒、紧张、惊讶、迷惑、轻松和快乐等情感体验。感觉涉及到交际者对其他文化的敏感性,以及对交际对象和某一特定文化的态度。有的人不习惯面对不熟悉的东西,其他文化中陌生的景色、声音、味道使他们退却。提高体验陌生事物的动机有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意图或目的是指导行为的目标和计划,指导交际者在具体交际活动中的行为取向。人们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持有某种定势性的看法,这种看法可以帮助交际者缩小采取应对措施的选择范围,意图会受这种定势的影响。如果在交际行为发生之前,交际者对交际对象或其文化持有负面的看法,那么在交际中,这种负面看法会影响到对交际对象行为的客观判断。如果交际意图或目的是积极的,交际双方彼此的判断和评价准确,表明交际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强。

    三、技巧

    技巧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交际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持有积极的交际动机还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他必须能够运用一定的行为技巧。这好比一个人想游泳,他看了很多关于如何游泳的书,掌握了游泳技巧的知识,他有强烈的游泳的动机,但是他还是不会游泳,因为他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能。

    很多跨文化交际学者对Spitzberg的理论作以修改,提出相似的模式。例如: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学者提出“意识”是与“知识”、“动机”和“技巧”同样重要的第四因素。PauloFreire认为,意识主要指对自我以及与自我相关联的人或事务的认识,包括探索、实验和体验,是自我反省的,可以自我展现也可以向他人展现。意识具有不可逆的特点,一旦有“意识”便不能回到原来无意识的状态。意识可以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技巧,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应该有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内容。hTtP://Www.XcHeN.COm.cn

    四、非言语表达

    非言语表达也是重要的心智活动之一。交际者要注意对方文化中肢体语言、时间语言、颜色语言、空间语言、辅助语言等非言语符号的细微差别。与言语交际的情况类似,一个具备目的文化非言语交际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准确使用该非言语符号系统。因此,在出国之前应该刻意做一些专门的练习,提高运用非言语符号系统的能力。例如:如果准备去日本,你应该在家人和朋友面前练习鞠躬。此外,味道也是很重要的非言语符号,在出国之前应该了解目的文化对味道的喜好和日常的习惯,有的国家,如:美国,喜欢用香水或其他化妆品掩盖人体的自然味道,而很多国家的人们却不习惯使用香水。在教学中不妨使用角色扮演可起到积极作用。

    角色扮演与语境有关,指交际者在目的文化中如何根据自己的角色身份得体地使用言语和非言语符号。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文化记载了社会对不同社会角色的期望和要求,是个体扮演角色的脚本;换而言之,人们根据自己文化内部的角色期待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个体的言行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文化是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不同文化对同一社会角色言行的期待不同,跨文化交际者应了解目的文化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期待,并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目的文化的要求。

    在国外,教师与学生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对学生的约束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提问,教师和学生一般使用非正式的、生活化的语言对话,所以一个美国教师在课堂上身着牛仔裤,坐在桌子上讲课可以理解为制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在韩国,学生期待教师为人师表,仪表言行都应该正式、庄重,美国教师的行为在韩国文化中不符合其扮演的角色身份要求。

    不同文化对职业以及性别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方式以及行为模式的期望不同,跨文化交际者要能够调整不同语境中角色身份的行为差异,以对方文化可接受的得体方式进行交际。

    一个人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增加了,交际动机随之增加;交际动机增加在行为上表现为积极参与交际活动。积极的参与使交际者增加经验知识,学到更多的跨文化交际知识,推动积极情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上述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实践和复习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加强同学间的合作。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使他们更全面、更细致、多角度地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情况,给教师提供机会来观察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完成各类真实交际任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学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