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例6篇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1

【关键词】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能力 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07-02

引言

谈音乐记忆能力,它必然和人的一般记忆能力分不开。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从信息论角度来讲,就是信息的接受、储存、编码和提取。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以至于进行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它,是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在人类生活中意义极为重要。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转瞬即逝的流动性特点,而记忆则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因此,记忆是音乐意象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音乐存在的前提。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知、记忆、思维这些心理活动构成了音乐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记忆在其中发挥了贮存音乐信息的重要作用,是音乐学习心理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中间环节。

1.音乐的听觉

从理论上讲,音乐记忆是人们认识音乐现象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众所周知,从事音乐工作的人,都应具有较高的音乐记忆能力,但每个人的记忆力又各有差异。毫无疑问,音乐记忆力的好坏首先取决于音乐知识的广度;其次,取决于音乐记忆锻炼的过程;再次取决于听音乐作品的记忆速度和音乐形象在大脑中的存留时间,当然还有对音乐的理解等等。

音乐记忆的生理机制,是人脑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暂时的神经联系并留下一定的痕迹,这些痕迹在复习时经强化而得到巩固,再现时,旧痕迹被激活,过去感知的音乐现象就会得到反映。这种在大脑中再现出来的映象被称为音乐记忆表象。

音乐记忆表象是音乐记忆的承载者,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三种类别。音乐听觉表象是音乐记忆的核心,即在感知不同音高的基础上,随意地运用反映音高运动的听觉表象。它是在听觉与动觉协同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心理结构,是构成音乐形象思维的操作工具。音乐专家将其称之为“心耳”。视觉表象是通过心理再现出的视觉映象,这里专指在心理看到的读过的乐谱的形象。运动觉表象主要是指以往练习过的音乐表演动作在大脑中的反映,也就是运动器官所激发的联想,它总是与相应肌肉的微弱收缩联系着的。

音乐记忆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经历识记、保持、再现三大环节。

识记就是记忆主体接受音乐材料对其产生的刺激的活动,它可以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视唱练耳课中的每个训练项目都需要学生有意地去记忆,这不仅要采取一定的识记方法,还要做出相应的努力。

保持是识记的延续,是把通过识记所获得的音乐材料保留在头脑中的过程。按照材料保持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顺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再现是指记忆主体再次接触曾经识记和保持过的音乐材料时,重新辨认的活动。而回忆则是记忆主体主动重现曾经识记和保持过的音乐材料的活动。在音乐记忆中,再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

音乐记忆力就是指个体对音乐形象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的能力,这一能力是通过音乐记忆过程的每一环节体现出的,因此,每个环节在记忆过程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2.形象音乐展现画面

音乐记忆能力是有个人差异的。一些大音乐家非凡的记忆力常为人们所羡慕。例如莫扎特在14 岁时, 父亲带他到意大利旅行演出, 在那里表现了他那天才的记忆能力。 当时有一首大型弥撒曲, 只限在教皇宫廷内演唱, 莫扎特在西斯廷教堂听了几次后就把整首乐曲背了来,令人非常吃惊。门德尔松也有着极好的记忆力。一次在巴赫去世后首次排演《圣马太受难曲》时, 没有乐谱, 他竟凭着记忆把全曲排演下来。又一次在演出《仲夏夜之梦序曲》时, 乐谱遗忘在伦敦的出租马车里了, 他凭着记忆, 马上重新写了一份乐谱进行演出。正是具备了非凡的能力(包括记忆力),他们才成为历史上伟大的音乐家, 创作出许多辉煌的作品, 使人类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无限崇高的美。

当然,并非人人都具备非凡的记忆力。这种差异对于从事演奏(唱)等一切音乐实践活动的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倘若, 一位演奏者正在演奏作品, 由于对乐谱理解、记忆不深或其他心理因素, 在演奏过程中乐曲突然中断。对欣赏者来讲, 对于作品不完整、不完美的感受, 实质上破坏了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意象、审美。而对演奏者本身来讲, 这种演释, 也破坏了他对音乐的再创作、想象、意象及审美。从此, 他也许会形成心理上的负担, 惧怕演奏。这种心理因素很可能影响他一生的事业。

其实,常人都具有一定的音乐记忆能力,如生活中有很多歌曲被传唱,歌者绝非都受过专业音乐训练,但是,这些被传唱的歌曲通常都包括单音、双音、和弦、节奏等因素,虽然不会想到上述种种,却足以说明他们具有的这种记忆能力。

我们知道,任何音乐实践活动都要有良好的音乐理解能力,因此,视唱练耳和欣赏教学应该特别加强对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音乐理解能力的提高取决于音乐记忆能力。在采取某种教学方式时,首先应注意选择音乐特性上相同的类型,应让学生及时注意到材料内容的变化,以及不同材料不同对待,节拍的不同或唱法不一样,让学生知道这些变化,使他们提高对节奏、节拍的敏感性。为了使学生提高音乐理解能力,融入音乐形象当中,教师就应当对上课内容精心策划,因此,选用恰当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了结构简单的曲调后,就要着手进行较复杂的内容学习了,并且逐步复杂化。一开始可以在节奏上复杂一些,之后在旋律上、调式上逐步复杂化。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进行多声部的音乐教学。先让学生进行单声部的练习,之后教师在钢琴上弹奏其他声部的曲调,让学生先记住低音,然后再听辨出其他声部的曲调,这样让学生逐步了解多声部音响效果。还可以分声部进行练习,直至唱准各个声部。

如果学生唱某一段旋律在节奏、音准上不准确,就必须让他反复练习,同时注意出错的地方。首先教师给学生弹奏这些唱起来较困难的片断,要学生注意听,然后让学生再唱,当所有的学生能够把刚刚唱错的片断唱正确后,再让他们完整地唱完整个旋律。总之,要让学生分唱、单独唱、集体唱都能唱准,特别注意已经纠正过的地方。

训练学生音乐记忆能力的第一个阶段的工作就是提高所听音乐的质量,即速度和准确性,存在两种记忆法: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所听的音乐作品上,尽管这样我们仍然可以听,而且还能记住一些所听的内容。这种记忆是不知不觉地进行,是消极被动的记忆活动,如:我们在看一场电影,记忆力主要集中在剧情的发展和演员的演技方面,但某种程度上仍然能记住些音乐片段。是的,观众并不具有完整的概念,而在头脑中留下来的只是影片中音乐的一些印象。在视唱课上学生这种无意识经常发生,如外界的吵杂声、琴房音乐声等,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无意记忆中印在心里的只是一些一般的音乐特征。凭无意记忆的某一旋律,经常是唱出开头的两三个音便开始出现错误,最后只得停下来,无法继续演唱下去了。有意记忆是一种自觉的、坚强的、有目的和积极的听觉活动的心理过程,这种记忆目的明确,由于注意力高度集中,音乐形象在头脑中非常明显,音又准确,过后再回忆起听过的作品,只要开个头,就会自然地继续下去,甚至能完整地把它回忆起来,用这种方法记下的东西,如果听到有不准确的地方,我们就可能发现,而且可以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这种有意识的音乐记忆,在视唱练耳训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各种音乐素材、开扩视野、丰富经验。因此,必须专门进行这种有意记忆的训练。

有意记忆的另一种就是理解性记忆,没有这种记忆就不可能有内心听觉的训练,这就是为什么理解性记忆只有在专业工作者身上才具备的原因。如果说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是一种本能的话,那么理解记忆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获取记忆的现象了,它随着学生音乐视野和理论知识的扩展而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必须训练学生对和音的记忆。如音程、三和弦、七和弦等,不训练这种技能就不可能具备良好的内心听觉。首先应从三度音程练起,之后六度音程、二度音程、七度音程、四度音程、五度音程、加入变化音的音程,重点练度、七度音程。听音程时让学生记住低音,要使他们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把和声音程作为具有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来理解。促进记忆音程的形式有:二声部歌唱的形式,这种形式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凭听觉在钢琴上弹奏某一音程,要求学生注意听并能记住。除了要记住音程的色彩外,还要对三和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及它们的转位进行训练。还有属七和弦、属五六和弦、属三四和弦、属二和弦进行类似的练习。和弦记忆训练,同样从学生认识三和弦的最初阶段开始,如同训练记忆音程一样,教师在介绍三和弦及其转位时,开始就让学生注意听这种和弦的特征,并力争记住它,凭听觉来确定各种音的准确性,这对学生记忆三和弦及其转位是非常有好处的。教师可以单独弹和弦,也可以把学过的音程结合在一起练习。

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不论是旋律性的,还是和声性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进行系统的训练工作,同时,应在视唱练耳教学的每堂课上有规律地进行训练。训练学生音乐的记忆能力,不但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必须布置一些家庭作业,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练习。

3.结论

总之,音乐记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从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关系及特点出发,进一步开发、挖掘记忆的潜力,我们的音乐记忆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和发展。它对学习音乐的以及学生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曹理 , 何工. 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0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2

    关键词:视唱练耳;音乐记忆;关系;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音乐记忆研究领域的成果不断丰富完善,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进展。在研究的初期,多数学者专家主要是注重对音乐记忆的理论研究。如今,随着音乐专业各学科的蓬勃发展,在同等条件下,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够在很短时间记住旋律,有些学生却记得一团零散?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听写练习时写得又快又好,有些学生却不知从何下笔?为什么有的学生视唱能做到声情并茂,有的学生却频频走调?因此,不解决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本质,学生就不能破除音乐记忆能力不理想给视唱练耳学习造成的障碍。

    一、视唱练耳与音乐记忆的关系

    (一)音乐记忆与视唱学习的关系

    乐谱是音乐文化符号和信息的集合,因此,良好的读谱能力是音乐专业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视唱学习让学生通过读谱、分析乐谱以及用声音来再现乐谱,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整体表现力。

    那么视唱学习中是否涉及音乐记忆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内心听觉是提高视唱能力的必要前提。内心听觉是一种听觉表象,是指音响没有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仅靠记忆表象就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听觉的能力。提到内心听觉的重要性,最显着的一个例子就是贝多芬。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创作出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若不是具备很强的内心听觉能力,这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在学生用声音再现乐谱的过程中,内心听觉起到判断音高是否正确的作用。有些学生之所以会在视唱时“走调”,就是因为对于音高、音程的记忆能力较差,内心听觉没有形成明确的参照标准。

    (二)音乐记忆与练耳学习的关系

    练耳,是在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呈现音乐材料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记谱或模唱的方式将材料再现的过程。这种即听即写(唱)的练习方式首先涉及到了短时记忆。熟悉练耳课的人都知道,教师弹奏材料时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将材料重复几遍(一般单音、音程、和弦为两到三遍,节奏、旋律为三到六遍。具体重复的次数也因学生的程度和听写效率而异)这样做,正是为了强化音乐材料在学生短时记忆中的印象。前面提到,短时记忆的时间大约为三十秒到一分钟。而“复述”材料可以延长短时记忆的时间。许多学生会在钢琴停止弹奏后小声模唱刚才听到的材料,也是这个道理。

    然而,练耳学习仅凭短时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前面提到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人脑会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控制这三者工作的方式,使它们共同配合为学习任务服务。例如在听写练习中,识别音高需要音高记忆,识别音程、和弦的性质需要运用乐理知识进行分析,确定协和程度和色彩需要用到和声记忆,听写节奏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节奏型的材料……整个过程中,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是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提取。可见,这三者是共同配合作用于记忆活动的。

    二、音乐记忆规律在视唱练耳学习中的应用

    (一)遵循音乐记忆规律学习视唱练耳的特点

    视唱练耳的教学原则中的“学科渗透性原则”是这样表述的:“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科渗透性原则,汲取民族音乐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律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得学生获得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音乐记忆研究是音乐心理学中的重要领域,并且与视唱练耳学科密切相关。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总结,视唱练耳的学习方法有许多种。笔者要把握的重点是,怎样将心理学中音乐记忆的相关知识渗透到视唱练耳教学中,将音乐记忆规律融入到视唱练耳的学习方法中,从而达到在视唱练耳学习的同时培养音乐记忆力的目的。

    (二)选择一些适合“精唱”的曲目做详细讲解

    所谓适合“精唱”的曲目,是指能够帮助学生达成某一阶段学习目标的、带有一定练习性质的曲目。视唱教材中的曲目来源非常丰富,除了原创的练习曲外,许多都是中西方的民歌、经典歌剧和器乐曲的选段。这些曲目有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的带有很强的戏剧张力,还有的是带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具体可以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来选择。例如,这堂视唱课的目标是情感、情绪在视唱中的运用,教师就可以选择旋律感强的、较抒情的曲目。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教师在讲解分析视唱时应注意到哪些方面。首先要对视唱的背景知识做简要介绍,包括作者、风格、作品来源等。而后,要对视唱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包括情感的要求、有难度的音程和乐句、容易出错的节奏等。并且针对难度较大的乐句和节奏,要先提出来做重点练习,这样才不会在视唱时出现卡壳现象。这些工作都完成后,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视唱就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针对难度较大的视唱材料,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的教学手段。除了为学生进行范唱,还可以播放音像资料。研究表明,音乐记忆力是包括听觉、视觉、运动以及一些感性因素的综合概念。三种表象很少独立存在,常常是结合出现的。在记忆时结合的表象越多,记忆的效果越好。通过欣赏音像资料,学生对视唱曲的旋律有了总体了解,容易找到调性感。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同时产生表象,利于增强记忆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要“适量”,使用不可过于频繁。如果经常使用,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多媒体的心理,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并且,在播放音频视频之前,最好让学生先自己把视唱练习几遍,找到难点、重点之后再有针对性的看音像资料,避免盲目“看热闹”的现象。

    参考文献: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3

一、动画音乐能丰富和充实儿童的音乐体验

在动画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中,动画赋予音乐以形态神韵,音乐给予画面以生命活力,二者协同、共生的客观联系对应指向儿童主观的心理内部结构,视觉呈现的方式拓展了音乐的表现途径,为儿童提供了更为直观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在其创立的“认知发展论”中指出:“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该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②对于儿童早期而言,该年龄范畴正处于皮亚杰“个体认知发展四阶段”中的“前运算阶段”,亦称作“表象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事物,并凭借象征模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③

儿童对动画音乐情绪情感体验的产生,来源于“动画音乐”客体与“儿童”主体间的供需关系,是儿童对“现实音乐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也是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音乐需要而产生的音乐心理体验”④。儿童早期从动画音乐中获得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包含以下三种内涵:首先是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作者在创作时倾注的感情;第二是个体从音乐中切身感受到的情绪;最后是被音乐激发出的、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个体情绪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既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又存在着逐层深入的逻辑关系,最终通过生理和心理两种途径,丰富和充实儿童早期的音乐体验。

儿童不仅可以直观体验音乐中的情绪情感,也可以通过动画形象的动作和声音辨别动画中角色的情绪,体现了上文所指前两种体验的联系与转接。动画中一些固定动作的配音,多采用不同乐器的音色和特定的音乐思维来制造音效。例如:从高处滑落的镜头用一连串下行的钢琴音阶来表现,粗暴敲门的镜头用不和谐和弦来代表,猫靠近老鼠时蹑手蹑脚的形象用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在这方面,迪士尼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的音乐运用堪称经典,其中的《猫儿协奏曲》是代表片段之一:被猫演奏家吵醒的老鼠为寻求报复,调动钢琴的击弦使音乐不断重复。猫演奏的是李斯特创作的、难度较高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主人公狼狈不堪的视觉形象在旋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动画中被表现的事物或从形态、或从属性,与特定的音响之间有极大的关联,听觉与视觉的通感被激活,儿童从动画音乐中感受到旋律与角色的交相对应。他们在领略音乐的同时,积极寻找感情的对接,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共振和情感上的共鸣。

儿童早期动画音乐体验的最高层次,正是在这种共振和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听、视觉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唤起他们主动体验音乐的渴望,触发其内心情感的宣泄与表达。瑞士音乐学家库尔特(Emst Kurth)将儿童对音乐的这种需求描述为“心理能量”的“蓄积”与“释放”,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的、出于运动状态的东西,它时刻要求发泄和寻找释放的途径,以达到内在的平衡”。⑤

二、动画音乐能提升和深化儿童的音乐认知

儿童早期从动画音乐中得到的情绪情感体验,处于音乐心理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环节的量变积累,诱发儿童第二阶段音乐心理的出现,即建立在感受与理解基础上的音乐认知,其内涵是对音乐及相关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分析的、有目的的音乐心理反应。⑥动画音乐特征与儿童早期音乐认知水平的契合,以及儿童自身音乐认知加工机制的相对完备,使得动画音乐在提升和深化儿童早期音乐认知中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动画音乐特征符合儿童的音乐认知水平

语言和音乐的互相联结是儿童认知动画音乐的客观前提,儿童早期只有在理解了动画语言之后,才能感受并认知动画中的意义。动画中所采用的语言具备儿童可以理解的词性、语法和语气,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动画音乐中的音程、旋律、调式、和弦等保持高度一致。

儿童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动画语言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就初步具备了认知动画音乐的能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早期”是一个动态的时间“段”概念,就这一特定时段而言,儿童音乐心理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其年龄的长幼呈正相关关系。儿童的年龄越长,其音乐心理体验越深刻,对动画音乐的感知能力越强,音乐的认知水平越高。

对此,笔者进行了一次实地测试,以佐证这一观点。实验分为两组进行,对象分别为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的16名中班、小班儿童,测试内容是记录播放动画音乐《鼹鼠与音乐》时两组儿童的不同反应。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测试的结果可见,对于相同的音乐内容,中班儿童基于对动画音乐语言的理解,可以领会角色特征,产生高涨、雀跃的情绪,并能简单模仿各种动作,体现出一定的音乐认知能力;小班儿童则因大脑认知水平的局限,不能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动画的音乐情节,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也就无法完成认知音乐的过程。

上述结论的提出,对利用动画音乐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方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在肯定动画音乐的特征符合儿童音乐认知水平的同时,需进一步细化儿童早期年龄的分段与分层,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展循序渐进的音乐教育活动。

2.儿童早期音乐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

动画音乐集角色、语言和音乐组成的综合音乐形式,具有独特的传递音乐信息的编码方式。多重表征的观点认为,动画音乐包含了形、声、意三种信息表征,它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形式的信息编码被分别输入到不同的认知加工模块中”⑦:动画形码被对应输入到“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系统”;⑧而声码中的音效和意码中的音高和节奏,因与动画中的语汇意义相关联,且随着动画角色语言的变化而变化,而被输入语音表征中。

儿童早期对动画音乐的理解与学习,就是在上述分工明确的机制中进行视听觉编码的过程。儿童能结合视觉画面,对音高间的微小差异表现出强烈的“新异倾向”⑨,还可以辨认与区分节奏、节拍等局部性意义信息的变化,体现了早期对动画音乐从知觉表征过渡到音乐认知表征的上升发展过程。

儿童早期的神经加工网络把音高、音色、节奏划分到与其对应的加工区域,各区域或独立、或协作,感受不同要素的变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大脑前额叶是音高加工的主要负责区,并有节奏感知能力;大脑左侧额下回主要负责语法的加工”⑩,两个区域在行使各自加工职能的过程中,出现了相似的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s){11}成分。这说明音乐和语言在人的生理器官参与加工时,具有重叠的神经来源。由于人在语言和音乐的句法加工中有“共享的神经机制”{12},二者联结的启动对动画语义加工同样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激活左右内侧前额皮层?穴IFLC?雪和右侧上回的前后区域?穴STG?雪的前部”,{13}儿童早期的神经加工网络更容易激活动画中语言和音乐的联结区域。

三、动画音乐能巩固和加强儿童的音乐记忆

“音乐记忆是指过去积累的音乐经验在大脑中的反应,也是一种音乐心理活动过程。{14}依据20世纪50年代的信息加工理论诠释记忆时的心理活动,可将音乐记忆的类别分为 “可记忆的感知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5}相应的,儿童的音乐记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框架,即音乐感觉记忆、音乐短时记忆和音乐长时记忆,早期主要以前两种记忆方式为主。

相对于音乐感觉记忆,音乐短时记忆指“聆听和欣赏音乐时,对音乐或者音响的一种印象和反应,大多以即时的回忆和认知的方式表现出来”,{16}它的内容更为广泛、心理机制更为复杂,是儿童音乐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步骤。动画音乐对儿童早期音乐记忆,特别是短时音乐记忆的巩固和加强,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实现:

第一,儿童对动画音乐的感觉记忆。儿童的各感觉器官在接收电视媒介中的动画音乐时,有细致而严谨的分工:眼睛的感觉记忆保持了看到的视觉画面中所有可接收的光脉冲,形成了视觉表象中的动画记忆;耳朵的感觉记忆保持了听到的可接收的声音,形成了听觉表象中的声音记忆;最后,大脑对这些表象记忆进行短暂的储存,视听觉表象的综合形成了儿童对动画音乐的感觉记忆。

第二,大脑对动画音乐的视听觉编码。动画音乐的整体印象在感觉记忆中不是以其原始的形式被加工,而是被神经系统转化为适于加工动画音乐的符号贮存起来。动画音乐的视听觉编码,指的是大脑对音乐情感记忆信息的再加工过程。在儿童聆听音乐时,“旋律、节奏、节拍等表现手段所构成的音乐信息向脑神经元传递并输入”,{17}形成较前一阶段更为完备的感觉记忆机制。

第三,儿童对动画音乐的语义识记。动画中每个角色的语义既是展现动画角色性格特征的表现手段,亦是大脑保持音乐记忆的重要表征信息。儿童早期容易被动画中的语义刺激所吸引,大脑开始容纳这些语义信息,可以通过充分调动和激活大脑对动画音乐的语义识记,来实现音乐记忆的巩固和加强。

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儿童早期对音乐语义的记忆呈上升趋势时,其思维和动作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音乐中的语义识记亦依赖于早期的音乐行为,儿童随动画音乐做出的无意识的身体动作,能扩充短时记忆的存储容量,成为推动儿童对动画音乐识记的不竭动力。

笔者在曲阜师范大学幼儿园进行实地调研时,在完成“年龄与音乐认知水平的关系测试”之基础上,拓展实验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设计,进一步探讨有一定音乐认知能力的中班儿童,其音乐记忆水平的发展情况。笔者设置了三个课堂目标:1.感受动画中不同乐器(小提琴、风笛、长笛、鼓)的音色;2.体会动画中鼹鼠的心理变化(开心—失落—兴奋),并能回忆角色每次心理变化时的音乐旋律;3.引导儿童在欣赏音乐时,随着旋律、音色、情绪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以巩固儿童对动画音乐的短时记忆。课堂提问围绕动画角色转换、音乐音色变化和音乐情绪转移三个方面展开,目的在于指导儿童有效地提取音乐要素和音乐信息。

根据课堂效果的直接反馈,笔者设置的课堂目标全部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儿童早期可以根据动画音乐中的角色和动作音效回忆音乐旋律,且能根据动画音乐情节的发展,区分不同的音乐旋律以及乐器的音色,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旋律、音色和音乐情绪保持记忆。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儿童对动画音乐的短时记忆是由大量视听觉信息组成的记忆系统,分为听觉编码、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三种形式。“康拉德(Conard,1963,1964)认为视觉呈现的刺激材料,进入短时记忆时发生了形——音转换,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18}儿童对动画音乐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视觉和听觉建立有效的联系。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提取动画中的音乐听觉信息是音乐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随着年龄的成长,“神经元胶质和神经元之间突触连数增多,这时的短时记忆逐渐向长时记忆过渡”。{19}形成儿童长时音乐记忆的心理基础是早期对动画音乐的学习动机,生理基础在于“大脑皮层和大脑皮下组织之间的闭合神经环路。{20}儿童若能经常性地欣赏动画音乐,就会将音乐短时记忆的机制充分调动起来,短时记忆的信息就能得到反复陈述,并逐渐形成深植于大脑中的记忆。

结 语

当前,儿童音乐心理在音乐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已被学界广泛认同。动画音乐为儿童早期带来视觉和听觉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其音乐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根据儿童早期生理结构和心理机制的特点,充分发挥动画音乐在儿童早期音乐心理发展的作用,有助于引发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兴趣,有助于建立“基于儿童心理,适于儿童心理”的音乐教育教学方式,为提高儿童音乐早教的质量与效率提供新的视角和更多有益的启示。

①马东风《音乐视听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交响》2009年第1期,第15—20页。

②[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傅统先译,北京?押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6页。

③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北京?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④武敏《音乐情绪情感与个体反应对心理治疗的作用》,《音乐创作》2010年第4期,第186—187页。

⑤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长沙?押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17页。

⑥张凯《音乐心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熏第82—85页。

⑦{12}侯建成《音乐认知?押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其教育启示》,《黄钟》2010年第12期,第166—173页。

⑧张媛《视觉表象认知加工系统的训练效应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1页。

⑨Hannon E E?熏Johnson S P.Infants use meter to categorize rhythms and melodies?押Implications for musical structure learning.Cognitive Psychology?熏2005?熏50.

⑩{13}苏洁《音乐感知能力神经可塑性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第2—11页。

{11}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反映了认知过程中大脑神经点生理的变化,也被称为认知电位,也就是指当人们对某课题进行认知加工时,从头颅表面记录到的脑电位。

{14}{15}{17}{19}{20}廖家骅《音乐记忆的机制与策略》,《人民音乐》2006年第5期,第51—53页。

{16}{18}李庆昱《音乐短时记忆的测量与比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熏第2—3页。

?眼本文是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CXLX11_0903)?演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4

关键词:背景音乐;记忆;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8-0097-01

背景音乐对人们记忆影响的研究历史上有很多:很久以前研究者们便开始探寻音乐对人们记忆的影响作用。20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著名学者拉扎诺夫创造了“暗示学习法”,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他得出舒缓优美的古典音乐将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是注意力愈加集中,进而使学习效率提高。199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被试在听完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时,思维变得更加敏捷,大脑的活力也将增强。然而随着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学说的兴起,一些认知心理学家背景音乐同其他的一些声音刺激一样,仅仅是一种分心物。他们认为认知资源是悠闲地,当一种无关的声音刺激要分享这种有限的资源的时候,学习者自身的任务必然会受到干扰,进而使学习成绩降低。因此,背景音乐对人们记忆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对记忆加工的研究也有很多:记忆是包括思维在内的一切智力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脑的重要功能之一。从信息加工理论上讲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围绕记忆加工这三个阶段在记忆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影响这三者的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

此项研究有重大的意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就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人类一直以来总会利用音乐来交流信息和抒发感情,《诗经》有云:言之不足,歌之咏之。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认为音乐是比语言更能够抒发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并且,人类也一直在有意无意地通过音乐来作为消除疲惫、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方法。而后者则是心理学范畴的研究问题,由此可见音乐与心理学从那时起便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了。不论是如何提高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记忆能力方面,还是通过欣赏音乐来提高学习者的记忆能力这方面研究者们都做过很多的研究。有关背景音乐(古典音乐)对大学生记忆加工的影响问题,之前的一些相关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背景音乐对记忆具有积极的作用(如2004年Goldstein等人对11个4-6岁的小孩进行历时8个星期的跟踪研究,其中实验组的6个孩子一直在古典音乐背景下学习词汇以及数字;而作为控制组,其他5个孩子在安静背景下进行上述学习,最后结果发现,古典音乐组的听觉记忆提高量显著高于控制组);然而Adrian和Lisa(2002)则通过比较被试在音乐环境和在噪音环境下对所学习的材料进行回忆的成绩,发现背景音乐环境下的成绩和噪音环境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且两种情况下的回忆成绩都显著低于安静的环境下的表现。后来一些学者的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探索又有背景音乐(古典音乐)对大学生的记忆情况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背景音乐(古典音乐)对记忆的这种影响是在记忆加工的编码阶段产生的还是在记忆加工的提取阶段产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音乐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促进音乐心理学新兴边缘的学科的发展。

此项调查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有音乐和心理学等,是一次偏重于社会性质的,是关注于社会现状和实际应用型的调查研究。它既是一项理论建构或发现规律的研究,而且它具有很大的的实际价值,一直以来人们便对背景音乐是否能够改善记忆水平,提高学习效率争论不休,而之前的一些研究大多是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很少用科学的实验方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考量。所以我觉得能够用一些通过量化的实验程序和严格的无关变量控制所做出的实验结果,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的提高记忆的方法,还可以为后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依据。而且如果实验结果显示背景音乐记忆确实有促进作用的话,我们可以将这一结果推广到教学之中,进而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促进学习效率。

进行科学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研究的过程无疑是一种享受。进行一次科学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此文之所以选取“背景音乐(古典音乐)对大学生记忆加工的影响”这一实验做为对象分析其意义和价值所在,是由于此项研究新颖大胆,具有可实施性,结合两门不同学科:音乐这门感性的学科与严密的心理学的实验的方法相结合,得到的结论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且更容易普及到群众之中。而且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以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采用。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来发现背景音乐对记忆的影响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音乐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促进音乐心理学新兴边缘的学科的发展,为今后的研究打下更方便更可行的,更具参考价值的基础。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5

[关键词]音乐教学 内心听觉 感知能力 记忆能力 想象能力

一、感知能力――为有源头活水来

感知是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前提,建立音乐感知能力是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的提高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下面以内心节奏感和内心旋律感的教学为例,谈谈音乐感知能力的建立。

(一)内心节奏感

内心的节奏感是人对感知过的节奏所形成的潜在的经验性的律动倾向性心理反应,包括对节奏的感知、记忆及其各种组合模式在大脑中形成的内在心理意象。音的声音长短和强弱的感知是形成内心节奏感的基础。人对节奏的感知与体验注入了个人的感知经验,才构成音乐的内心节奏感。良好的节奏感的基础是稳定、均匀的律动,而稳定均匀的律动是从稳定的恒拍开始的。通过有规律的节拍连续,使学生体验、感受稳定的拍子,从而为良好的内心节奏感培养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选用一些两种或两种以上多声部节奏,可以进一步强化内心听觉的节奏感。

(二)内心旋律感

在诸多要素中,“旋律”是“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类情感最为集中的体现,是通向内心听觉的重要线索。让学生读懂旋律,就等于把握了音乐的脉搏。“旋律”的感知分为四个方面进行:

(1)了解旋律最基本的要素(节奏、音高),会画旋律线;

(2)微观分析旋律进行的方式(极进、跳进、同音反复、摸进);

(3)宏观分析旋律的走向(上行、下行、平行);

(4)学习划分乐句,能够辨析旋律的相同与不同。

如:《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歌曲具有非常清晰而又规整的节奏旋律特征,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旋律感知能力后,通过演唱、分析,他们能很快发现其中的奥秘:“这里用了模进。”“这句是先下行后上行。”“这两句旋律不同,但节奏是相同的。”……

有了这些基本的感知能力,就可以顺利地同步发展学生的编创能力,比如教师给上句,学生编下句,要求用“上行模进”:

(师)1 12 3 1 l 2 2 l

(生)2 23 4 2 l 3 3 l

……

二、记忆能力――沉舟侧畔千帆过

音乐记忆能力是内心听觉发展的重中之重。记忆能力培养是指将外部获得的音乐印象长时间保存在意识中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音乐记忆力愈好,内心音乐听觉积累愈多,对音乐作品领会愈深刻。根据现阶段学生的特点,音乐记忆能力的培养可以从背唱积累、预听判断、记忆搜索等几方面入手。

(一)背唱积累

音肥鞘奔涞囊帐酰音乐记忆力也是由积累和升华经验而获得的。为达到一定的音乐经验积累,背唱是儿童音乐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背唱练习,由于不看乐谱,可以让精神全集中在思考上,更好地理解材料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巩固了内心听觉,同时还发展了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1.动作记忆――充分运用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借助七种不同的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在手势的高低变换中把音符的动态过程展现出来。柯尔文手势使用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1)看手势默唱。(2)看手势轻声演唱。(3)看手势跟琴默唱。(4)看手势无伴奏演唱。在这类训练中加入柯尔文手势,使学生能主观地感知声音的动态变化,提高视唱的准确性。

2.视觉记忆――充分使用图谱。

图形谱类型丰富,有表现旋律走向、节奏长短变化的图谱;有表现音型、曲式结构、乐句等特点的图谱,线条更是丰富多彩。这些图谱都形象地展示了音乐的审美要素――音高、节奏等,依据歌曲的旋律走向、音的高低、时值的长短进行设计,更易于学生掌握歌曲,帮助学生记忆音乐,也为以后的识谱学习做好铺垫。

如:《美丽的黄昏》

让学生们看《美丽的黄昏》的图表(先不要显现歌曲名字,以便让他们回想出来)。唱出“长、长、长、短、长”并拍出节奏型,学生很快就认出这首歌来。

(二)预听判断

音乐的预听判断能力是指学生在聆听音乐之后,凭借脑海中留存的印象,及时进行音乐的音高、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进行判断,获得准确的音乐内容,从而强化相关的音乐记忆。这种音乐训练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心听觉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对培养学生内心听觉能力、准确把握音乐有很大帮助。如在歌唱中,可以采取轮流接唱(默唱)与出声唱交替进行。

(三)记忆搜索

音乐记忆搜索即在学生熟知积累了一定量的音乐旋律或作品素材条件下,为加强对某一音乐表现要素的感知,在记忆中搜索相同或相似音乐片段或歌曲,属于高层次的音乐记忆范畴。如对节奏的记忆搜索:首先,出示节奏型:“XXX | XXXX|”。其次,按照歌曲《其多列》旋律进行顺序排列以上节奏型,分析歌曲结构中的重复、变化、再现。然后,要求学生背诵这个节奏片段XX X | XX X| XX XX|XX X|,在我们所学过的歌曲中找一找类似或相同的节奏,如《跳绳》。

这种方法不但强化了这类节奏的音乐记忆,更让学生在二声部中发展了他们的节奏能力,锻炼了学生多声部读谱能力和不同节奏的协调能力。

提高记忆力的音乐范文6

【关键词】动作记忆;视觉记忆;逻辑记忆

记忆是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储存与再现,是人智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和高级心理活动。智障儿童由于大脑皮层细胞结构的功能损失,造成记忆范围狭窄,容量小,记忆的选择功能薄弱,严重地影响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电子琴是一种依靠集成电路来发声的键盘乐器。它具有使用方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等特点。是智障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首选乐器。对学生进行电子琴教学可以发展记忆力,补偿他们的缺陷。

首先,弹琴的姿势开发了学生的动作记忆。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提出了刺激――反应学说,他认为“人的学习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动作记忆是把身体的动作作为识记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再现,形成习惯。弹琴的准备动作是:1.端坐琴前,小臂略高于琴。2.上身稍向前倾,不要弯腰弓背端肩。3.手背圆球状隆起,手腕、手臂、肩膀自然放松。如此复杂的动作智障学生做起来总是顾此失彼,只有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形成一个准确的动作定势,即动作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动作记忆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形成的。

其次,看谱演奏开发了学生的视觉记忆。学生用电子琴所演奏的美妙音乐是根据乐谱来弹奏的,而正确完整的再现乐谱最重要的就是看乐谱,这个过程也无形的发展了他们的视觉记忆。在刚开始学琴的时候,学生是看一个音弹一个音,速度很慢,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学生视谱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一行谱子他们看一眼就记住了,弹奏的准确率也提高了。

再次,弹奏电子琴开发了学生的逻辑记忆。所谓逻辑记忆,是指通过知识之间的各种内外联系来识记的。学习电子琴之前,学生要掌握一首歌曲,只能通过一遍一遍的演唱,这是典型的机械记忆。通过学弹电子琴,学生不但可以可以演唱歌曲,弹奏旋律,还可以边弹边唱,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内在联系,达到了快速准确的记忆,学生的逻辑记忆由此得到了发展。

那么,如何运用电子琴教学来开发智障学生的记忆力呢?

一、采取小步子策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的学习是分成许多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来完成的。”智障儿童由于记忆范围狭窄,记忆容量小,因此我在电子琴教学中,采取了小步子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弹琴手型分步子。正确的手型是弹琴的基础。要求学生五个手指对着相应的琴键,手背呈圆球状,手指立在琴键上(拇指除外),手指手腕大臂小臂以及肩膀都要处于放松状态,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分散难点,五个手指对着琴键,分解为先一个手指对着琴键,如拇指,然后再练习对齐其它手指,消除了学生在琴上翘手指的现象;手背呈圆球形,分解为先让学生握住小圆球,体验手背的形状,手心的感觉,然后原封不动的去掉小圆球,把手放在琴上,反复练习巩固手型。经过手型分步子的训练,学生们记住了每一步的动作要求和要领,从无原则的乱弹琴变为有规矩的会弹琴了,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

2.弹琴内容分步子。首先把旋律分为读谱、划拍、唱谱三步进行。读谱是让学生熟悉音符唱名,为准确演唱音高做准备;划拍是解决节奏上的困难;唱谱是把读谱划拍结合起来练习,初步感知音乐。然后安排指法,一段音乐,可以分成若干个小乐句,每一个乐句是一个指法变化的过程,包括穿指法、跨指法,有的乐曲是二段体三段体结构,如果从头到尾一起练习,弹奏的内容太多,信息量大,学生记不住,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可以分乐段练习,每次只练习一个乐段,弹熟,弹细致。

小步子策略在电子琴教学中的实施,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了学生的音乐兴趣,训练和开发了学生的记忆范围,记忆容量。

二、运用鲜明、新奇的刺激,强化学生记忆

智障学生的记忆目的性差,选择功能薄弱,增加对学生刺激物的鲜明、新奇,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增加记忆效果。

1.改变弹琴的音色。在教学中,我除了使用钢琴音色外,还试图改变音色来吸引学生,增加鲜明的刺激,使他们有新奇感。如弹奏《小白船》时,我先用钢琴音色示范演奏,然后指导学生演奏,发现了一些问题,我给予了讲解纠正,然后改变音色,这次我采用了温和、清新的双簧管音色,当第一个音符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了学生们异样的眼神,他们变得更加集中注意力了。我问他们感觉怎么样?他们大发感慨,“太好听了”,学生们都想用双簧管音色来演奏,结果证明,这首乐曲的练习效果明显好于只用钢琴音色演奏的其它乐曲,记忆速度和效果多有提高。

2.改变自动伴奏的节奏型。我在指导学生弹奏乐曲时,非常重视给学生示范演奏,这样能勾画学生对乐曲的记忆痕迹,使学生对乐曲有一个整体清晰地感受,如果改变不同的节奏型,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欣赏不同的音乐风格,打开学生的记忆之门,当学生把这种深刻的音乐形象从头脑中再现出来,会逐渐减少错误,提高记忆速度和记忆质量。如乐曲《娃哈哈》,《只要妈妈露笑脸》等都采用这种方法。

三、演奏内容健康向上的流行歌曲,发展学生记忆力

智障学生记忆的任何材料,并非只记住了材料本身,而是从材料与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中识记,都是由联想记忆完成的。智障学生记忆的联想功能薄弱。在教学中,我发现他们经常哼唱一些广播电视中的流行歌曲,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弹琴的好机会。我选择了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歌曲,改编成电子琴曲,教给学生。实践证明,我的方法是有效的,一方面,改编的流行歌曲可促进学生的回忆,训练了学生的联想记忆,当我把改编的流行音乐弹给学生听时,有的学生马上就回忆起来了,说:“这不是《隐形的翅膀》吗?”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兴趣弹的津津乐道,降低了教和学的难度。

对智障学生进行电子琴的教学,是教师对其进行美育教育的一个方面,教师选择合适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既开发了学生的记忆力,又补偿了学生对音乐感知的缺陷,促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