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的作文范例6篇

以小见大的作文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1

其实,我们写作文也可以如此,善于小中见大,见微知著,从小处着手,深入开掘,常能别有洞天,正所谓“小”处做出“大”文章,以小见大现真情。

所谓“以小见大”,就是指用小素材来体现大主题。这些小素材是日常常见的、身边的、琐碎的,而大多同学常常熟视无睹或不屑一顾,但一经“点石成金”,用它们来体现“大道理”,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手中握有大素材固然好,但由于初中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大素材可遇不可求,或者根本无法驾驭。生活中,我们如果像齐白石那样,从一只平常无奇的小虾中发现生命的真谛,那么我们就能在作文中左右逢源,化腐朽为神奇。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即是指就立意、选材、布局、角度诸多的写作要素,力求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挖掘,用“小”手段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一、以小见大的重要性

考场作文,要求在600字的篇幅内,做到材料翔实丰富、人物立体丰满、情感真切丰盈,确实不易。600字的篇幅,要想承载大容量、有思想的内容,必须从“小”字做起。

只有确立的中心“小”,才能深刻鲜明;选材“小”,这样才能写透彻;角度“小”,这样才容易深入;场景“小”,这样才形象生动……相反,如果老是想表现“大”主题,驾驭“大”题材,选用“大”视角,常会浅尝辄止,泛泛而谈,无法深入挖掘而肤浅无物。

一叶知秋,“小”中窥“大”,以有限文章表达无限深情,短小的篇幅方能凸显意味深长。

二、以小见大的要领

1.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稳”,可写成稳定、稳固、安稳、平稳……如果这样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2.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600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灿烂华章,流光溢彩,倒是一些日常平凡小事,反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3.不嫌琐细。以小见大,不是夸夸其谈,故作惊人之笔,而是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立意,发掘出生活最本质的一点,触类旁通,借题发挥,收到立片言以居要,以一目能传神的效果。最好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见人之所见,发人所未发”,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佳作欣赏】

倾听海棠花开的声音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七(4)班 刘佳旭

这个春天,海棠花开时节,我又一次来到外婆家,停驻在令我魂牵梦绕的海棠树下。海棠花开的声音,外公,你听见了吗?

微风拂过海棠,夹杂着些许尘土,携着我的思绪回到尘封的过去……

“外公,这棵树上是什么花啊?”记忆中的我那时大约5岁。

“哦――这个啊,是海棠花。它是在你出生的那天种下的。”

“啊?这么说它和我差不多大……”

外公因地制宜,在一块露天水泥地上,制成了一个半圆的花坛。花坛里的海棠花仍然在怒放着,这个地方是海棠永远的家。

每当夏日,夕阳的余晖总会与海棠嬉戏,偷偷地钻过海棠叶的间隙,地上被筛出大小不一的点点光斑。那时,我和外公就会搬出两把竹椅来,放在阴凉处。鹅黄的光斑簇拥着竹椅,一把高而大,一把低而小,两把竹椅肩并着肩。凉风习习下,我们总会一起仰望着西天角那片迷人的晚霞,默默等待着夜幕的降临,一切是那么自然,又是那么清新。

夏日总是很长,夏夜也似乎不解人意,姗姗来迟,但我们都很惬意地等着,尤其在满月的夜晚。忽然一阵风吹来,修长的树梢伸出枝条,似乎要伸向那轮圆月。幸福的银辉洒向了海棠树,似纤纤少女织出的一缕光滑的银绸,披盖在海棠上。外公用左手挥着蒲扇,为我掸去蚊虫的骚扰,也为我拂去尘世的喧嚣;右手端着一个茶壶,悠闲地吸着茶水。我微闭双眸,侧耳倾听,似乎海棠花开的声音传入耳膜……一切都装饰着我儿时的梦。

“外公,你就像这海棠树,为我送来清香。”

“哈哈,佳旭真调皮……”外公笑着。手中的蒲扇高兴得前翻后仰。我更喜欢在外公怀里,触摸那几道岁月的皱纹间长出的一缕暖暖的胡须。那无数个白天黑夜冲淡了多少少年的梦,淡淡的月辉中,有一种思念叫牵挂,外公,你听见了吗?

时光荏苒,海棠树还在,海棠花依旧在开,树影依旧厮守在花坛边;那人却已好久不见,还有那把在月光中摇动的蒲扇。

又一阵微风吹过,吹散了我的思绪。我端起茶杯,伴随着那段逝去的美好,那股沉甸甸的牵挂。我将冷茶浇向了海棠,杯中的茶水缓缓渗入,静静流淌。此刻,我闭上了双眼,用心倾听海棠花开的声音。外公,我仍能感觉到你的存在。

【点评】

文章以小见大,以海棠为线索,通过思念海棠树――看海棠――忆海棠――倾听海棠花开次第展开,表现了对外公强烈的思念之情。文章以情感人,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一些动词、形容词语的选用,也恰到好处,如“手中的蒲扇高兴得前翻后仰”等。

总之,文章叙事角度“小”而“巧”――选取海棠作为写作的角度,对其进行细致叙述和描写,通过海棠,表现了与外公的真情,情感自然而不失真切。这就是“小”的好处和妙处。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从小处着手,常能收到良效,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学会从“小”处来处理诸多的写作要素。

最后,从小处着手写作,要注意以下事项。从小处着手写作,要遵循两个原则:1.“有利于中心表现”的原则。无论用哪种方法、从哪个“小”的方面着手,都必须把“中心表现”放在第一位。2.“有利于重点突出”的原则。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2

根据“小”的内涵不同,试分析其具体应用方法。

一、以小人物见大情感

“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小商小贩。他们没有伟大的事业、美丽的容貌、动人的语言,他们平凡得像路面上的一粒石子。但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人世间的真善美。例如,杨绛的散文《老王》,文中的老王是一位人力车夫,他生活艰难,外形丑陋,是不被人重视的“小人物”,但是他善良、忠厚、知道感恩,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文章最后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体现了作品中的“大情感”:一方面,在一个社会中,人是平等的,幸运者对不幸者只有关爱的责任,没有歧视的理由。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受到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发展。写作时,通过身边的小人物,揭示其性格中的闪光点,折射出普通人内心的光芒,彰显出人性中的伟大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以情动人,感染读者。例如,学生作文《暖流》,就较好地采用了以小人物见大情感的写法:

“钱,以后再说吧”!车子修好了,他站起来,边收拾工具边对我说,“好了,快走吧!”听了这句话,我有些颤抖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冷,而是有一股感动在身上缓缓流动。一位年纪不小的师傅,在寒风凛冽的夜晚,帮人修车分文未取却能安之若泰,我对他油然而生敬意。他登上车子走了,走远了。北风依然猛烈地刮着,但我却不再感觉寒冷,我的心中已有了那份感动,我也会一直把它传递下去,直到永远。

文中这位不知名的老师傅,他人性中的善良、理解、包容,让人感动,这份感动会一直留在作者的心中,并让它成为温暖人生的力量。表达真实的人物情感,让这篇看起来常见的作文,有了不一般的动人之处。

二、以小事件见大道理

这一类文章常常通过记叙身边平常的小事件,表现一个深刻的道理。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其中有,“父亲再三踌躇,终于决定还是亲自送我,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坚持,因为他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这是一个对儿子充满无限爱意的父亲;其中还有父亲去站台为儿子买橘子一事,为何要买橘子?因为他担心儿子此行路途遥远,一定会口渴的,同时车上人太拥挤,担心行李丢失,还怕买回后找不到儿子,于是又叮嘱儿子不要走动,这是一位多么体贴入微的父亲。追忆此情此景既让作者潸然泪下,更让读者感慨不已,父子深情,恩重如山。其实,生活中的小事、琐事每天都在发生,不容易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和思考,但作者透过点滴小事发掘其中的深刻道理,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慨,的确值得学习和借鉴。指导学生写作亲情为主题的类似作文,可以此为典范。曾经一位学生写作《幸福的味道》一文,其中有个片段是这样叙述的:

我把菜盛到盘子里,端到妈妈面前。妈妈小心翼翼用筷子夹起放入嘴里,唯恐夹掉了浪费我的苦心。表情有点怪,但马上露出了笑脸,“味道不错,快超过我了”。我也得意的夹起菜往嘴里一放,呀!差点把菜吐了出去,盐放多了。妈妈却仍然保持微笑说:“虽然盐有点多,但这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菜,有些幸福的味道。”

这篇文章就采用了“以小事件见大道理”的写作手法,一盘不成功的菜充分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体贴、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写出了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三、以小细节见大主题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的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选材上或截取一个片段、或捕捉一个瞬间、或定格一幅画面,通过细致的描写,传神的表现人物,突出主题。

例如,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作品《变色龙》,文章主题是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专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街道巡警,是处在沙皇统治的神经末梢,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写法。我们来看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你把这条狗送到将军家里去……”“大衣”成了这个沙皇走狗表演的道具,正是通过“穿脱大衣”这一细节描写,读者深刻体会到了他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文章的主题通过主人公的表演生动体现出来。在学习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初三的滋味》,有位同学作文中这样写道:

微风吹散了讲台上的粉笔灰,纷纷扬扬地落下。这时,我猛然发现,风没有吹落的另一片白色,是那样的刺目!是老师头发上,那使我触目惊心的白色印记!它是什么时候有的?是为我们的不认真而操碎了心留下的吗?是为我们辛勤改作业时留下的吗?我感到了深深的自责。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3

关键词:雾 轻雾 霾 观测 发报

中图分类号: P4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 雾、轻雾、霾作为视程障碍现象,出现频率较高,而且一年四季任何时间都有可能出现,但观测员有时很难判定,容易混淆,是地面观测项目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准确、迅速地作出判定并发报,是每个气象新人所关心的问题。根据工作实践经验,本文浅谈常出现的雾、霾天气的观测判定要点和发报规定,以期同行参考。

雾、霾的成因及特征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现象,但二者的形成原因和条件却有很大的差别。最大的差别就是相对与雾和轻雾,霾发生时的相对湿度不大。

雾是指在水气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至某程度后,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下降的天气现象。雾根据凝结的成因不同,分为辐射雾、 平流雾、混合雾 、蒸发雾等,在日常生活中遇见的,多为辐射雾。根据对有效水平能见度的影响程度,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称为雾,而有效水平能见度为1.0~10.0千米时称为轻雾。

霾,也称灰霾(烟霞),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出现霾时有效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

表1 雾、轻雾、霾特征与区别

由上表可见,从能见度的角度来说,三者的区分要点主要为雾和轻雾,以及轻雾和霾。

雾、霾区分常以相对湿度作为参考依据

从成因来看,它们和空气的相对湿度是有密切关系的,在识别时,常有效水平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2.1雾和霾

这二者较好区分,在能见度小于1.0km时,相对于霾,雾出现时的空气相对湿度大很多,常为100%或接近100%。

2.2雾与轻雾

能见度在1.0km左右时,二者的区别在于出现雾时的相对湿度较大,因此在相对湿度≥90%时,可判断为雾,反之为轻雾。但是如空气中含有大量凝结物时,相对湿度小于90%也可能使空气出现饱和,导致能见度小于1.0km,因此应根据地域特点,选择一个适合本地的相对湿度临界值,但一般不低于80%。

2.3 轻雾和霾

当有效水平能见度介于1.0~10.0km时,区分轻雾和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在实际观测工作中,大多数地区均以相对湿度60%或70%作为区分标准,这一标准由各站根据本地实际以及多年来的资料进行自行规定。

但有时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记,交替出现。前文提到,轻雾是水汽凝结现象,形成轻雾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在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二是要有大量的凝结核;而霾是大量的干质粒在空气中聚集的结果。因此在有霾的日子里,夜间辐射冷却时霾粒就充当了形成轻雾的凝结核,结果有的地方就会在白天观测到霾,夜间转为轻雾,第二天日出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雾滴的蒸发又恢复为霾。这样,就出现了霾轻雾霾互相转记、交替出现的现象,并且有可能持续几天。

此外,轻雾和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存在。当霾层较高而近地层又形成轻雾时可以产生下面是轻雾、上面是霾的二者并存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在平原测站难以观测到,此时只能见到轻雾。山地站如果地势较高,可以观测到这种现象。

由此可见,在利用相对湿度60%或70%区别轻雾、霾时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不是衡量判定的唯一标准。所以要正确区分轻雾和霾,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在实践观测中也要不断观察、总结,积累实战经验,这样才能客观、真实的记录大自然的风云变幻。

雾、轻雾、霾的记录和重要天气报的编发

轻雾只记录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

雾记录现象符号的同时,记录起止时间,并观测和记录最小能见度,记录加[ ],每天只记录一次,同时编发重要天气报。在能见度小于1.0km、500m、50m时,每达到一个标准要发一份重要报,一日最多三份。但如果是夜间不守夜的台站,早上进入值班室后,发现能见度已经小于500m或者50m,只发当前时次,前面的不补发,之后需要续发的,按照规定进行续发。

霾只记录现象符号,不记起止时间,当能见度小于1.0km后,观测并记录最小能见度,方法同雾。在能见度小于5.0Km时发重要天气报,其后出现的不再续发,一日最多一份。

表2 雾、霾与发报能见度标准、编码对应关系

小结

雾、霾观测有一定困难,观测员除了根据《规范》中各自不同的成因、特征、天气条件和出现时间来区分外,相对湿度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但不是唯一指标,另外相对湿度在临界值左右时,还要看湿度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吴兑.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建议 [J].广东气象,2004(4):1 - 4.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4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作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呢?需要进行相应的写作技巧培训,设置悬念的技巧、"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运用抑扬技巧、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运用情景的技巧等就是很好的技巧培训,可以显著提高初中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 ;语文 ;记叙文写作; 技巧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记叙文写作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是写文章的基础中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好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学习写说明文、议论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就会如鱼儿进了大海,如大鹏进了天空,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作为有二十九年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和米易地方名作家头衔的我觉得,初中学生在小学接受过六年的作文能力培养,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作文功底,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就不能再局限于写作顺序、六要素、线索、主题的范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更注重深层次的教学生写记叙文的技巧,让学生把过去已学记叙文写作知识融会贯通,让个人写作能力更上一个档次,让学生成为自己作品的主宰,表情达意,反映时代脉搏。

世间,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记叙性的文章只有写出事物的复杂性、多变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色彩缤纷、才有好的文格,才能吸引读者眼球,才能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仅仅缠绕住读者的思想、读者的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才能让初中学生掌握"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写作能力呢?我个人认为这是需要讲究技巧的,我就我领略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培养几点重要小技巧,写作技巧也是写作方法,作浅显表述,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设置悬念的技巧

悬念,一般用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它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巧妙的运用可以抓住读者阅读作品的兴趣,课文中有许多生动范例。

《驿路梨花》,文章处处设疑,或隐或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文章中的"我"和老余行走深山投宿无门,此时恰好出现小茅屋。主人是谁?"我"和老余以为是瑶族老人,瑶族老人以为是哈尼小姑娘,哈尼小姑娘又说房子是盖的,一个叫梨花的小姑娘经常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她妹妹又来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吗?瑶族老人吗?梨花姐妹吗?文章始终没有正面回答,也无需作答,读者随着文章情节的起伏和感情的波澜,分明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叔叔于勒》,菲力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第二次考试》,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在艺校招生考试中,陈伊玲初试成绩非常优异,复试却令人大跌眼镜,连著名声乐专家苏林教授也感到吃惊。这一来,就把读者的心给"悬"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直到最后才把谜底揭开,使人恍然大悟。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以小见大"挖掘深远的技巧。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说的这种对"美"的发现,正是从生活认识中得来的,是挖掘出来的。没有收集到丰富的材料,怎么能有"精",有"深"。 我们的生活中,自己身边有许多小事,所生发出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小"题材"大"作为,把这件事所反映的普遍意义写出来,也就是从局部反映整体。这是非常实用且好用的方法,运用如鱼得水了,就能领略其中的甘甜,更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中,实例太多,略举一二。

《藤野先生》选材小,写藤野先生批改作业、修改插图,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等,这些小事却能看出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中国留学生的诚恳,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一件珍贵的衬衫》从一件衬衫的小事,我们看出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伟大人格。《菜园小记》选取的是在延安种菜的一些小事,而且又都是许多片断,可是"小"中见大,把延安大生产运动和军民与困难作斗争的光荣传统表现出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运用抑扬技巧

人说话,讲究抑、扬、顿、挫,语言才有生命力,写文章也是如此,也要讲究抑、扬、顿、挫,才算得上好文章。通过抑扬对比,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写起来也易于操作。

《荔枝蜜》,文章开头说"我"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蜜蜂,然后写"我"参观"养蜂大厦",亲眼目睹了蜜蜂的辛勤劳动,还喝到了又香又甜的荔枝蜜,心灵受到了深深的触动,禁不住赞美起蜜蜂来了。作者又由蜜蜂想到了正在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和千千万万像蜜蜂一样辛勤劳作的劳动者。作者对蜜蜂的喜爱甚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梦里变成了一只小蜜蜂。《变色龙》契诃夫抑扬顿挫写法的主要标志之一就是褒贬有致,变化多姿,变中见本质,变中见真实。小说的主人公是奥楚蔑洛夫,他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言语出尔反尔,发人深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奥楚蔑洛夫这样的人。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点、面结合的写作技巧

点,是指事物局部,重点;面,是指事物的全局和整体状况。叙事写人既有对事或人的全貌和整体情况的概括介绍或一般描述,又有对人或事物某个部分、某个方面,特别是重点情况的详细叙述和描写,并且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点面结合,叙事写人既有全貌又有重点,就能给人既全面又具体,既完整又形象的感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百草园的部分,既有全貌又有局部。《一面》中写鲁迅的肖像就是对"点"的描写,又有"面"的概括,就是鲁迅的伟大精神。《藤野先生》中写藤野先生与鲁迅相识、相处、告别的若干事件、片断,是"点",概括鲁迅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大而言之","小而言之",是"面"。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让初中学生学会巧妙的运用情景的技巧

抓住情境,就是在文章中着重渲染具体的、生动的情景、状况,如人物遇到了怎样紧急的境况,怎样危难的处境,怎样一种复杂、矛盾的局面,怎样一种特殊的困难,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等,抓住"情境"进行具体的渲染、描述,突出表现人物的活动的背景,再通过刻划人物就更具有典型性。《七根火柴》中对草地气候变化的情境描写,《小桔灯》中对小姑娘家境的描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美女蛇故事中的描写。就是生动的典型。

如何搞好初中记叙文的写作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写作技巧的培养,方法也是层出不穷。我说表述的记叙文写作技巧,只是众多技巧之中的点点滴滴,算不得经验之谈。我觉得,当好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善于用心研究,从学习中获得感知。教师有了较高的文学造诣,学生也就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语文》(七年级上、下册)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夏目漱石 《三四郎》 艺术特色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仅小说而言,他用十二年的时间创作了十五部长篇或中篇小说,七篇短篇小说。他的头像曾被日本政府印在纸币上,东京大学内的三四郎池也是以他小说中的人物命名的,此中可见夏目漱石在日本的知名度。夏目漱石成名较晚,当他以《我是猫》确立自己在日本文坛上的地位时,已经三十九岁了。这与鲁迅的大器晚成十分相似。漱石氏对中国近代留日的作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鲁迅、郁达夫等。鲁迅在留日期间(1902-1909),曾阅读过大量漱石氏的作品,鲁迅是国内最早翻译绍介漱石氏的作家。鲁迅、许寿裳等五人曾租住的“伍舍”曾是夏目漱石住过的房舍,想来他们也有追蹑大师足迹的意愿。漱石氏对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亦影响至深。郁达夫小说《迷羊》的标题,即取自于《三四郎》中里见小姐与三四郎的对话。郁达夫自称“零余子”,亦可能与《三四郎》中与次郎的笔名“零余子”有关。当然,还有章克标、周作人等现代作家都曾对夏目漱石作过评介,此不一一列举。

夏目漱石的小说不以情节见长,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没有生死攸关的大事,与现今流行的历史小说、穿越小说、推理小说和都市爱情小说大异其趣。他的小说情调有些类似小津安二郎的电影,叙事仿佛在长镜头下面展开,这种风格漱石氏称为“有余裕的小说”。他在为高滨虚子的小说集写的序言中这样解释:“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1]他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就是低回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用“余裕论”分析漱石氏的小说,真是再恰当不过。他的成名作《我是猫》,还有前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和《门》等小说都是“有余裕的小说”。下面我主要以《三四郎》为例详细分析。

小说《三四郎》写的是熊本乡下的青年小川三四郎到东京上大学的故事。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广田先生,野野宫先生,里见小姐,与次郎等。作为主要人物的广田先生的出场,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充分体现了“有余裕”的小说特色。在去东京的火车上,三四郎遇到一位中年男子,谈吐不凡,说什么桃子在水果中是最富于仙人气质的,桃核如何可爱之类,此人即是广田先生,一名中学教师。可是作者并没有点出他的姓名,算是为以后人物出场做了铺垫。火车上谈话之后,三四郎又在青木堂(即小吃店)见过一次,因为不知姓名,没有搭话。第三次见面,由与次郎介绍,才算真正认识。再比如女主角里见小姐的出场,三四郎第一次遇见她是在大学的池塘边,仿佛见到女神一般,只有倾慕而已。后来真正认识是在广田先生的家中,帮广田先生整理书籍。这种写作手法隐藏很深,看似闲淡,信手拈来,其实是作了精心设计,体现了夏目漱石的写作技巧。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也是如此,比如三四郎和与次郎是大学同学,通过与次郎,三四郎得以结识广田先生,大学教师野野宫是三四郎的亲戚,也是广田先生在高中任教时的学生。里见小姐是野野宫君的同学的妹妹。这些人物关系在小说中都没有直白地说明,如果不细细查找,那么恐怕读毕全篇,也不甚了了。

虽然“有余裕的小说”缺乏戏剧冲突,没有刀光剑影爱恨情仇,但在表现人物方面却丝毫不逊色。《三四郎》成功地刻画了广田先生、里见小姐、与次郎、三四郎等人物形象。广田先生曾经是高中教师,准备进大学执教英文,当时的大学部只承认外国人教英文的资格,随着风气转变,他有机会进入大学。广田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不大关心世俗生活,与次郎会帮助他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他很受青年学生的欢迎和喜爱,三四郎也会经常拜访他。与次郎形容广田先生是“伟大的黑暗”,经常抽着“哲学之烟”。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广田先生显示了对时代敏锐的洞察力,他说:“近来的青年和我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不一样,自我意识太强,这是不行的。我们做学生的时候,一举一动都未曾脱离开过别的人,一切都在为别人考虑,想到的是君王、亲友、国家、社会。一句话,那时受教育的人都是伪君子。”[2]总的来说,广田先生是一位远离世俗的有真知灼见的学者。

《三四郎》这部小说是以三四郎的眼光为视角展开的,小说围绕几个大学生展开叙述。男主角三四郎是一个不谙世事、性格优柔寡断的乡下青年,到大学后,他结识了同学与次郎。与次郎是一位热心肠的,敢说敢做却又马虎粗心不拘小节的人,有一次他借了三四郎的生活费,赌赛马输掉了20元,导致三四郎生活拮据。三四郎只好向里见小姐借钱应急。里见小姐在问明缘由后,很爽快地借给了他。当母亲寄钱以后,三四郎想马上把钱还给里见小姐,却又显得犹豫不决,没有男子汉的气概。通过借钱这一件小事,这三个人物形象都被生动地表现出来。小说中对里见小姐是很赞赏的。这是一位受到中西文化熏陶的知识女性,家世良好,与易卜生笔下的女性有些相似。文中与次郎、广田先生和三四郎曾有一段评论里见小姐的话,广田先生评论:“那女子沉静而又粗暴”,对于广田先生的评论,三四郎迷惑不解,评论女子如何能使用“粗暴”这个词语?经过对易卜生笔下人物大胆改革社会的特点的分析,后来解释道:“因为要同周围保持协调一致,那就得沉静;又因为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根性是粗暴的。”[3]事实上,广田先生的评论是对里见小姐的赞美之辞。

在小说中,三四郎对里见美祢子产生了微妙的爱恋之情。三四郎内心是爱着里见小姐的,但是他又很迷茫,不知道里见小姐对自己是什么感觉,所以他一直在揣测对方的意思。有一段情节写到他们在团子坂观看玩偶,与广田先生走散,里见小姐与三四郎躲到僻静处休息,交谈中说到“stray sheep”,即“迷羊”,这个词是对三四郎当时心境的描写,他在那个年龄阶段是很迷茫的。当然,小说末尾里见美祢子与他人结婚,并没有与三四郎发展成情侣关系。但漱石氏对这种含蓄的爱情的描写,是很成功的。

谈到夏目漱石的小说特色,不能不提到日本的俳句和正子规。诗人正冈子规是夏目漱石在高中时代结识的挚友,他们的亲密友谊堪称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漱石氏从高等师范转到高中任教的地方――松山,即正冈子规的故乡。虽然正冈子规因肺病英年早逝,但作为俳句革新的代表人物,正冈子规对夏目漱石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是猫》最初也是发表在正冈子规创办的杂志《子规》上,并获得广泛的好评。

1895年,正冈子规在松山召集俳句爱好者,举办俳句会,漱石氏热心地参加了,并在此后的两三年,写作了大量俳句。正冈子规曾经评价他的俳句是:“其构思极新颖,奇想来天外者甚多。”[4]例如他有这样一首:

明月啊,故乡之远影。

时鸟啼鸣,彼山此关[5]。

俳句虽然不同于汉诗,但它们的形成显然都曾受到中国的绝句和律诗的影响,可以说俳句是一种有着浓郁的东方古典美的诗歌。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小说,处处散发着东方的审美气质和艺术气息。比如在《三四郎》中,有一段情节写里见美祢子为画家原口做模特,里见小姐手持团扇半遮面,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东方气韵。再如,有一次三四郎去拜访广田先生时,发现先生在茶室午睡,他就在旁边看书等待。小说人物的这种不愠不火的气质,为小说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气息。在夏目漱石的其他小说中,也处处可见这种“有余裕”的气质,比如《从此以后》的主人公代助即为典型代表,此处不再展开叙述。可以说,夏目漱石小说的艺术特色与他早期写作汉诗和俳句有很密切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向远.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J].鲁迅研究月刊,1995,(4).

以小见大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新世纪 ; 中小学德育 ; 改革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opinion" is the guide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promote moral education and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of important documents, which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must adhere to the correct guiding ideology, sub - Raise the level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basic tasks and to give new meaning to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ondary education put forward a new demand, made clear strengthening of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teachers in the system of thought, at the same time stressed that the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prote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young people must live up to responsibilities and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mus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leadership system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reform and innovation

前言

2000年2月1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谈话》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和小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指导我国教育发展和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文献。根据江泽民同志的《谈话》精神,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意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面临的紧迫任务;突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意见》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对指导新形势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意见》精神,本文试图通过《意见》与原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作一比较,拟就《意见》的主体精神、创新思路作六个方面的粗略探讨。

一、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意见》中针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个不适应”,明确提出了“坚持七个必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蕴含有极深的思想内涵,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有力的指针。其中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总之,“坚持七个必须”,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七条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首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坚持这七条基本原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这应当说是对江泽民同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 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总之,《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力求克服八种不良倾向,即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小学德育不重视中学德育,只重视普通学校德育不重视职业学校德育,只重视学生德育不重视师德教育,只重视课内德育不重视课外德育,只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不重视隐形德育课程,只重视校内德育不重视校外德育,只重视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不重视实际的德育效果等不良倾向,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