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例6篇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操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提倡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的今天,不同行业领域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也有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计算机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计算机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依据我校以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为主、办公自动化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特色,构建适用于外语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目的在于打破传统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更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审定并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简称“白皮书”)。其中,白皮书中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统筹规划计算机教学”和第六条建议“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能力培养”,指导高校要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夯实计算机理论基础的同时,要更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于外语院校的学生来说,最切合他们实际的想法是能在今后的发展、就业中,将计算机作为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他们处理在专业领域内遇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校对学生计算机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计算机操作熟练,动手能力强,实践水平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白皮书”的指导思想和我校的培养目标,我校在计算机课程体系中,重新整合了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使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与基础课程相衔接,在基础系列课程基础上构建了“一年级基本技能训练、二三年级实践技能提高、四年级综合技能达标”四年不断线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该课程体系以实践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将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施

依据“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框架”,结合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我校将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在大学四年中逐步实施。使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不间断地、阶梯式地向前递进,最终达到学校所要求的“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

3.1一年级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一年级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直接反映了其对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以及为将来能否顺利地完成后续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方式: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突出技能操作。理论和实践共68学时。

具体实施:

(1) 配套一年级基础教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与实际应用,教师们自编了“案例式”基础实践教材,把知识点融入案例中,把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深度挖掘,重在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2) 课上教学采用机房授课、人手一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旨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实践操作技能;课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参考实践教材进行操作技能自我训练,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维,通过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3)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每章综合实训、开展第二课堂、举行技能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加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4) 为学生创造开放式的实验环境,提供全天候免费的实践教学条件以及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来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在线观看、下载教学资源,教师进行在线答疑、反馈等互动,实现资源的共享。

3.2二年级Office与Internet实践技能提高

“二年级Office与Internet实践技能提高”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的重要保证阶段。旨在加强第一阶段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和技巧的实训,加强Office综合应用能力和Internet网上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和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和办公自动化软硬件实现现代化办公奠定基础。

培养方式:结合Office与Internet内容,设计两个综合实训在上、下学期完成。导师讲解指导6课时/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

具体实施:

(1) 结合办公自动化系列软件与网络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教师设计了两个综合实训,分别为Office综合应用实训与Internet综合应用实训,贯穿在二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完成。旨在提高学生办公自动化软件综合运用能力和网络应用技巧。

(2) 实行导师制,由实践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对任务进行统一布置讲解,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构思、自己设计、寻找素材、组织素材”,通过Internet查找、搜集相关资料,按要求设计出完整的作品并提交。

(3) 实践教师认真审阅学生上交作品,并及时反馈与指导,作品不合格者要限期返工,同时组织学生作品的优秀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 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为三年级程序设计与专业实践技能提高阶段做好准备。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计算机方面的培训与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方面的前沿信息。

3.3三年级程序设计与专业实践技能提高

“三年级程序设计与专业实践技能提高”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第三个阶段,旨在使学生能够利用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实际应用,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就业中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处理在专业领域内遇到的问题,辅助完成日常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方式:结合程序设计课程和学生专业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训在上、下学期完成。导师讲解指导6课时/学期,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完成。

具体实施:

(1) 结合必修、选修课程和学生专业,以解决专业领域问题为切入点,教师设计了两个需要合作完成的实践任务,分别为VB综合应用/数据库综合应用(根据不同专业选修课程二选一)与专业综合应用(不同专业实训内容不同),贯穿在三年级上、下两个学期完成。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

(2) 沿用二年级导师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实践任务由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导师给予及时反馈与指导。同时组织学生作品设计优秀评比竞赛,让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把作品的设计思路、设计过程、所用到的知识点、作品的创新等进行逐一讲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根据不同专业与兴趣爱好,为学生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菜单,包括平面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课件制作、电子商务、现代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同时,为不同专业学生培训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4) 为进一步督促学生自主训练和检查实践教学效果,结合“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并实施了“计算机实践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方案中对每个学期的实践课程考核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与详细的说明,同时在第六学期进行“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

3.4四年级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综合技能达标

“四年级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综合技能达标”训练作为课程体系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旨在锻炼学生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综合运用的能力。课程以灵活运用办公软件为基础,熟练操作各种办公设备为重点,通过多个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性办公实例大幅度地提高毕业生的办公自动化实践操作技能,希望在就业前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平台,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快速地适应办公环境奠定基础。

培养方式:结合办公软件应用与硬件设备,模拟现实办公场景设计综合办公案例,在办公自动化模拟实验室进行实际训练。大四上学期开设16课时。

具体实施:

(1) 学校投资建设了两个一流的办公自动化实验室,模拟实际的办公场景,为学生提供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常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软件。在实验室中,学生能够模拟真实的办公情景,完成从办公软件的高级创作到办公硬件的使用维护等一整套的操作,能够应对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 教师模拟现实办公场景设计综合办公案例,在办公自动化实验室进行办公软、硬件的讲解,以软件综合案例为主线,结合硬件设备(包括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投影仪、碎纸机等)的应用贯穿整个课程,各个环节紧密相扣。

(3) 学生每三人一组,采用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小组间相互协作的方式,在办公自动化模拟实验室配合完成实际办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根据课程开设的目的,组织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教师自编了办公自动化实践教材。教材弱化了理论的讲解,以办公软件应用为切入点,融入办公设备操作,以现实的办公情景为例,用多个办公自动化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案例贯穿并模拟了实际办公任务的操作过程,重在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办公软件与办公硬件设备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办公技能,使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未来办公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结论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我校的实施效果,外语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表1所示(其中“*”表示所开设课程的学期):

5结束语

本论文是我校重点教学改革立项课题《外语院校计算机技能训练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目的在于结合我校以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开辟一套适用于外语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扫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盲区,突出“实践性、实用性”。自该实践课程体系在我校实施以来,我们不断地吸取经验、改进与完善,现已有1届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良好。希望该课程体系对同类院校能够起到借鉴作用,使我们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共同达到一个新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可新.外语院校计算机实践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125-130.

[2] 韩智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36-37.

[3] 曹琳.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J]. 信息技术教育,2008(2):49-51.

[4] 梁燕.外语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全套人才培养方案[C]//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8年会学术论文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80-283.

Research on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Computer for Training Application Ability

LIANG Yan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Jilin Huaqiao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Changchun 130117,China)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2

【关键词】英语师范专业学生 实践教学 中学英语教学 调查研究 模式改革与创新

高校英语教学已有了很多相关研究。有学者提出构建小、中、大学外语教学“一条龙”体系的三个行动原则[1];学者还认为,师范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由三个模块构成,即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及相关学科知识[2];还有的学者提出构建教师技能培养的试验平台,优化试验教学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和评价方法[3]等。他们都在为促进高校英语师范教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或做法。我们知道,英语师范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于英语教学岗位,尤其是基础教育岗位,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教学实践技能的综合型人才。“教育实践能力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总核能,是一个有多项能力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主要涵盖教学、班级管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三大基本领域”[4]。 为了促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加快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充分发挥和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强化师范专业学生英语教学实践的能力,推进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本文拟结合实际从提高高校英语师范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一、问题的概述

我们认为,高校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当顺应需求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方面是办学规模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办学质量的问题。在此,我们侧重就师范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关于师范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我们拟定了如下研究问题:

1. 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什么样的定位?

2. 当今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是怎样的?

3. 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各课程的教学如何才能适应当今英语基础教学的要求?

4. 如何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考察培养方案、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按照一定的研究步骤,试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利于师范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

二、研究方法

根据上述提出研究问题,我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对目前高校师范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目标定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毕业生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文献查阅

通过文献查阅,我们对师范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了深入了解。就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学院为更好地培养具有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根据社会对师范英语专门人才的需求变化,特对新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我们把贵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2013年以前的培养目标和2014年培养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其目标定位有了不同的表述,2013年以前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教学的教师以及其他高级英语专门人才”[5]。但从学院毕业生的去向反馈以及社会对师范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表明,其毕业生基本上是以服务中学英语教学为主,因而2014年的培养目标定位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管理专门人才及其他高级英语人才”[6]。

2. 跟踪调查

我们通过对毕业生工作的学校就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进行了跟踪调查,深入了解毕业生在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利用巡查学生实习的同时,对毕业学生及在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学校共计省内18所中学,其中市区中学2所、县城中学8所及乡镇中学8所。我们从教学实习及毕业后的教学反馈跟踪调查发现,在他们的教学工作中同样存在英语基本技能的问题和教学实践能力的问题。就英语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如下问题:1)英语基本技能不能够灵活运用或不够全面;2)相关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牢固、扎实;3)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出现各种技能或知识性的错误。在教学实践技能方面有如下问题:1)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掌握不够牢固或运用不够灵活;2)对于基本环节(如:组织教学、板书分配、师生互动等)运用不够自然、合理;3)对于提问表述功能和艺术掌握不够扎实等。

3.问卷调查

我们专门对经过一定阶段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培训并经历了一个学期乡镇中学的顶岗教学实践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师范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从而对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适应社会对师范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1) 调查对象: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贵州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参加顶岗的学生(2010级);(2)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对自己在专业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的情况;(3) 调查手段:调查问卷;(4) 调查时间:2013年9月至12月;(5) 调查人数:72人。本调查问卷共分16个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学习方面的问题。此次调查实发问卷数72份,实收问卷数70份。现将问卷调查结果陈述如下:

从问卷中的16个问题的调查情况来看,被调查学生最突出的选项体现了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从调查的具体情况来看,学生们认为最具突出的方面如下:第一、学生们基本掌握了专业技能,但还需要强化教学实践能力,首先要增强专业基本技能;第二、对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有充分的认识和需求;第三、教学实践能力主要是集中在教学法的课程以及教学试讲、教学实习中获得;第四、缺乏教学科研的经历和能力培养;第五、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有较统一的认识。

三、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按照上述调查的情况来看,要达到和适应社会对英语师范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师范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就此,我们总结了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中逐步实施“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主要内容

实施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从师范专业学生进校的四年学习中循序渐进对他们实施全程专业技能培养和教学实践技能训练。所谓“全程覆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每个学期按计划安排教育技能训练,其内容本着循序渐进和从单一到综合技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二是在一部分专业课程(包括综合英语、口语、泛读等一些综合运用技能课程以及英美文学、语言学、翻译、教学法等一些高年级课程)中进行授课计划的修订,设立一定比例(8 : 2或者7 : 3)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块,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观点的陈述和交流。为了凸显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增设与教学实践技能相关的辅助课程,比如:教师三字一画(一年级)、教学提问艺术(二年级)、语言交际中的技巧与策略(二年级)、专业实践活动设计(二年级)、课堂教学设计(三年级)、教育科学前沿专题(三年级)、教学调研报告(三年级)、教学研究方法基础(三年级)等,以及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课外活动,英语学习方法研究组(一年级)、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组(二年级)、中小学教师素质研究组(二年级)、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组(三年级)、教学环节研究组(三年级)、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研究组(三年级)等,从各个方面激活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从“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出发,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所谓“全程覆盖”,就是从新生入学开始,专业课程实行课堂讲解与分组研讨结合,即实施先讲解后实践的授课模式。任课教师首先讲授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然后将班级分解为小组,专项训练、讨论和总结。每个学生一学期在专业课堂上的实践机会不少于5次。同时,利用电教设备,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全程录像,随后采取回放、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了“综合英语”“口语”等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并将尝试应用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中(比如:语言学基础、英美文学等),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的研讨。我们在上述课程中推行这种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强化教师教育成绩过关

为实现“实践教学全程覆盖”,强化学生的教师素质提高,在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中,我们设定了英语师范专业的过关考核内容:

1)计划课程类:英语语音(一年级考核/16学时)、英语口语(二年级考核/36学时)、中学英语教材(三年级考核/36学时)、中学英语教学方法(三年级考核/36学时);

2)非计划课程类:英语试教(三年级考核)、普通话(毕业以前考核)。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考核,我们希望学生的英语基本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有较大提高,逐步达到教师教育的培养要求。此外,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侧重教学实践能力以及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论文,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相关英语教学的调查研究。

四、结论

通过对教师教育实践的调查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培养方案等方面的调研,我们对上述问题有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首先,我们明确了师范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造就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管理专门人才及其他高级英语人才;第二,当今基础教育对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是基本掌握专业技能,但还需要强化教学实践能力;第三,从专业培养方案到各课程的教学,我们极力推行和实施“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在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强化实践教学技能的提高,以适应当今英语基础教学的需求;第四,在各层次和各类型的教学中采用不同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全程覆盖”的教学模式。当然,针对培养方案的变化,其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相应的调整,而且,随着实践教学模式的更新,考核评价体系也需要适当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戴炜栋,杨凡.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2]廉 洁. 师范类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高教探索,1999(3):59-60.

[3]单新梅. 高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程度师范学院学报,2013(7):33-36.

[4]张雳等. 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 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47-50.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3

关键词:实践中探索; 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82-001

我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现有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2名,另有兼职教师42名,形成了一支专职教师为引领者,兼职教师(语、数教师)为实施者的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

一、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学校根据实际,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课程管理职责。同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进行研讨、交流。

二、制定课程目标

我校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健康”作为总体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目标为: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3.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确保课程设置

我们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并在课表内明确列出。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含信息技术1课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但必须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然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各年级组依据实际制定出活动计划;教导处加大过程管理力度,组织综合实践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每一次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校的综实课程建设,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了科学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在抓好学科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结合校情、生情实现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相对接。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三年级采用由扶到放,简易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四年级逐步以专题活动为主,小主题活动为辅,五、六年级则以专题活动为主。

四、注重课题研究

去年五月我校参与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的研究,申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已经批准立项,并通过网络与课题组专家进行学习和交流,九月份学校派课题组负责人到广州参加了此项目的子课题实验区第三届年会,我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学校”。

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该课题的任务,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方案及管理制度,增加了有活力的青年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我们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努力钻研了该课程与语、数整合研究的校内外有关教育资源,积极进行课改实验。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教师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及较高的认识水平,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课题组教师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五、打造综合实践特色

我校位于保定市阳光北大街,与保定槐茂酱菜厂相邻,槐茂酱菜厂以生产“保定三宝”中的面酱、酱菜扬名海内外,我校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开展了“共同携手,走进泡菜文化”的系列活动之“爱心”泡菜的制作活动。制作泡菜需要的场地小,原料便宜好买,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学校在四、五年级开展了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自产自用是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宗旨。为此,利用暑假期间,学校实施了以开辟种菜园地、学种蔬菜为内容的劳技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重技能的实践探索。为了让学生参与种植的全过程,学校将地划成田块分到班级,插上班牌。并聘请了专人负责传授翻地、种植、施肥、浇水、除草等技能的实践。教师边讲边示范操作,学生边听边模仿操作。学校除了布置统一的实践操作任务,安排相应的规范操作活动外,还鼓励学生创造条件获得实践亲历的机会。

为了达成课程自身的特定目标,在开辟劳技教育基地的同时,学校装修了三间综合实践活动教室。为制做泡菜提供了场地,更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场所。三间教室各具功能。大致分为制作间、亚硝酸盐检测间、储藏间。根据各自的功能每间教室在布置上也各具特色,制作间张贴了泡菜的历史及功效、泡菜的制作方法步骤,布置了供学生参观学习的各种蔬菜种子的介绍及仿真蔬菜。由于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4

一、具体做法:

20xx年9月份,学校委派初中部有关教师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班,对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有了初步了解。很快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小组和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并送到先进学校现场观摩,增加感性认识。

20xx年9月中旬,课程正式开始实施,学校在全校师生范围内进行了动员,强调它对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成长,个性能力培养的重要价值。

出于慎重实验的考虑,学校将综合实践活动推进规划成三年计划,第一年在初一部分班级试行;第二年在初一全面展开,初二部分班级实施;第三年覆盖初一、初二全体学生,在初三进行试点。在20xx学年度,学校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针,成立了“初中生早餐调查”“某型模型火箭留空时间的研究”“水资源的调查”“汽车你,我,他”“珍爱我们的家园”等重点课题组,安排专人蹲点负责指导,期望通过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二、一些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要逐步推行

实践中我们发现,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想法。

①为了有效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式。在活动开展的初期,我们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教师培训上,在建立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期望产生“裂变”效应。对于重点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在财力、物力、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大力的扶持。

②坚持领导蹲点制度。活动初期,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不是非常的充分,工作不够主动积极,教学组织上往往也是无从下手。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坚持领导蹲点制度,加强对有关部门教师的监督、管理、指导和帮助。实践证明:我们必须做好大持久战的准备,扎实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2、对课程资源的再认识

第一学期,由于无论是组织者还是教学管理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理解不深,总是为课程资源的匮乏而苦恼。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不必抱怨学校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文化底蕴的不足、学校所在地的人文环境不足,农村自由农村的优势,更何况,如果我们放眼整个无锡,我们咳利用的资源真可谓源源不断。

3、探索优秀的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否有其内在的规律可循?随着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了解,很多老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着多种可行的形式,能否从中提炼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探索一些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今后阶段的研究重点。

4、课题的选择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开始我们显得比较茫然,有些课题离学生太远,很难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实践中我们发现,我们应从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角度选择恰当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讲,选择恰当的课题是综合实践活动成败的关键,虽然理论上讲,课题的选择权在于学生手中,但实际上,初期这项工作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取得的成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具体由初中部负责实施。20xx年9月份以来,初中部有关同志认真组织有关同志参加有关培训,查阅相关资料,到部分学校学习取经,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初中部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学校层面的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步骤,建立导师组,成立课题组。一年来,学校有多人的设计方案获锡山区以上奖励,王伟亚老师的《初中生早餐调查》获无锡市一等奖,刘虹老师的《水资源的调查》获无锡市二等奖,学校层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获无锡市二等奖。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我校涌现了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由抵触转变为喜爱综合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们感到欣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了锻炼,广大教师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日益浓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将有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将有更多的学生受益。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5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四、评价体系

1、强调课程、教学、评价的整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止是外在于课程、教学、学习的环节,而是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三者是同时发生与发展的。一方面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评价他们学习情况的依据;另一方面,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提供对课程修改有用的信息,实践与教学。档案袋的使用及每一个领域最后的反思环节无不体现出这一特征。

2、重视评价的过程性

在传统评价中,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无任何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学习方式等表现,及时评价将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

3、倡导评价的多样性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也就决定了评价的多样性。首先是评价的多样化,对学生的评价可采用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等不同形式;其次是评价对象多样:可以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可以是模型、展版、研究日记、设计说明,还可以是主题演讲、口头汇报……;再次是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多样:方法上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过程与结果相结合,以过程为主;主体与客体相结合,以主体为主。手段上是开展辩论会、成果展览会、表彰先进、公布评价成果等。

4、注重评价的宽容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宽容一些。从尊重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的观点,正确地对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杜绝评价中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强调评价始终在宽容、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愤中进行,多肯定、多指导,使评价更具有教育、激励的功能。

5、关注评价的反思性

在每一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或结束后,要经常采用发放问卷、同学辩论会、师生访谈会等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评价的基础上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的得失,恰当规划未来的行动。这样评价能突破原有意义上判别的概念,而真正体现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则用撰写案例,在特定现象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指导策略,做到教学相长。

五、机构建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朱小平

组员:李辉明周夕中刘国勇

张卫华戴留松

罗村小学综合实践教研组

蹲点领导:朱小平

组长:张卫华

组员:陈静茹朱洪明鲍梅英武留华柴松青吴永前

傅光辉夏春梅杨春华章卉吴粉珍马旺平

六、具体安排

周次

主要内容

参与实施人

1

①参加市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工作会;

②制定并下发综合实践活动校级工作计划;

张卫华

2

①教研组成员例会;

②各班制定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计划;

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讨会,下发主题推荐表;

④征集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教研组成员及部分学生代表

3

①各班确定活动的主题(偶发性、即兴生成活动另作安排)并着手设计;

各班任科教师

4

①安排教师外出听课并作听课汇报;

待定

5

①举行题为“综合实践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学习沙龙活动;

②上交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案例;

薛金妹

6

①迎接市教研室的常规调研;

全体任科教师

7

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朱俊毅

8

①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三(1)班朱俊毅

9

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待定

10

①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待定

11

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陈静茹

12

①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五(3)班陈静茹

14

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集体备课”;

吴粉珍

15

①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观摩活动;

六(4)班吴粉珍

16

①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周;

待定

17

①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周;

三至六年级各班

18

①课题研讨活动,围绕课题谈谈活动中的得失,并形成书面材料;

课题组成员

19

①上交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各任科教师

20

①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张卫华

21

①学期工作总结;

三年级综合实践教案范文6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农林经济管理是较早设置的专业,为国家的农林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浙江农林大学是浙江省唯一的农林本科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浙江农林大学具有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的老专业。该专业成立于1985年,其前身是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1996年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招生本科生,1998年更名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3年被评定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7年批准为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近年来,对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指标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并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隶属于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林业经济管理专科专业招生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25届16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选择余地较大,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向,从单一的以农林业单位为主向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等多种类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中已有100多人走上了科、局级以上领导岗位,体现了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近年来,每年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60名左右,现有在校生247人。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教师总数的32.4%,副高级职称20人,占总数的54.1%;54.1%的专业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1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浙江省“151人才”4人。

二、近年来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多方参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和分析全国农林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改革情况,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召开了“农林经济管理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委员会工作会议暨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家研讨会”等,最后邀请专家对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

(2)根据社会需求和学校层面人才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离农倾向明显,就业去向与其他经管类专业并无差异,特色与优势不明显。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肩负着为现代农林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人才的历史使命。同时,2009年,浙江林学院升格为浙江农林大学,随即制定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纲要》明确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为:“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能力强,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适时调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林业发展需要的,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农林企事业单位、农村基层经管单位等从事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顶天立地”的师资队伍

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主要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措施。引进包括专任教师及兼职教师的引进。建设期内,共引进博士7名,其中国外高校1名,国内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聘请4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地方工作人员和农林企事业单位人员、3名国外著名高校的教师为兼职教授。积极鼓励年青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和一流的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及到基层挂职锻炼。建设期内,5名教师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中国科学院1名,985院校3名,211院校1名。有10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访学,5位教师到农村基层或农林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这些措施,使师资队伍真正做到“顶天立地”(既掌握学科前沿又了解农村实际),职称、学历、学缘结构显著优化。高级职称比例由2007年的70.3%上升为2011年的86.5%,其中副教授比例由37.0%上升为54.1%,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事教学第一线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比例由2007年25.9%上升为2011年的54.1%。教师由原来主要毕业于林业院校,改变为既来自国家重点农林院校,也有来自于国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2)注重科研与教学研究,着力提升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氛围,鼓励老师从事科研与教学研究。建设期内,共立项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38项,科研经费达44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53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sci或s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浙江省科技兴林奖等各类科研奖励共20项。主持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共3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浙江省教学研究成果奖、校级教学研究成果奖共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从近年的发展来看,专业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为科研促进教学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

3.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1)构建“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为了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时修订了教学计划,着重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理论、实践、特色”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理论基础课程由两个平台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及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学分合计为40.5,占总学分的24.5%。为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提供保证。

第二,强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课程设置强调实践环节。一是加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如“林业概论”、“现代农业概论”等课程设有实习环节,“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均设有模拟实习。二是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综合实习主要设置了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期1周的“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三是设置“社会经济调查与应用文写作”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社会经济调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第三,显特色。为了显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差异,充分发挥学校和地域优势,在专业选修课中,按方向设计了两个模块,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模块(选修模块ⅰ),二是“农林企业管理”(选修模块ⅱ)。

转贴于

(2)强化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设期内,有计划地开展了以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为重点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工作。具体包括:

①重视精品课程建设。专业教师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工作,新列入校级精品课程8门,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4门,通过学校验收的8门。“林业经济学”和“林业财务与会计”2门省级精品课程,均于2010年顺利通过浙江省教育厅验收。②加强教材及教辅资料的建设。以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为契机,鼓励教师编写教材。在已有主编《现代林业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案例》、《会计学基础》、《林业财务与会计》等教材的基础上,主编教材5部、副主编2部、参编2部。同时,加强教辅资料的建设,如“林业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等有实习环节的课程均有相应的实习辅助资料。③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倡导国际参与式课堂讨论方法。如在“林业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介绍乡村快速评估技术(rra)和参与性评估方法(pra)时,设计一些主题,以行政班为单位分为5~6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只分析其中的一个主要问题,规定每组的讨论时间和汇报时间,由小组成员自主确定每组的协调人、观察员、记录员等展开。其次,采用案例教学法。如“经济法”、“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开展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各课程组在建设网络课堂的过程中,开通网上讨论,使师生互动不断加强。

4.改革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1)构建“一、二、五”分类实践教学体系

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除课程实习外,构建了“一、二、五”分类实施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指一个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二”指两个平台,面向全体学生的平台和面向优秀学生的平台。“五”是指五个支撑点,包括面向全体学生的“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专业综合实习”两个支撑点,面向优秀学生的“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大型专题调研”三个支撑点。

一是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中期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实施,构建“基于应用性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和规范,在第四学期至第五学期,安排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撰写中期论文。中期论文的基本要求是利用所学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对农村经济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必须有实际的调查资料和数据支撑。毕业论文是高校实践教学的必修环节。在毕业论文环节,强调选题需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与导师的课题相结合。通过实施中期论文,强化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使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质量较高。2007-2011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入选校级优秀论文12篇,毕业论文的优良率达41.24%。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包括“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农林企业管理综合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的调查方法,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为期2周的“农村社会经济调查综合实习”为例,第1周为外业调查,第2周为内业整理和综合分析报告撰写。调查以小组为单位独立开展工作,教师轮回指导和检查。这一以专题调研为特色的综合实习,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提出问题和目标-设计问卷-实地调查-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报告”得到全过程的训练。经过多年的实施,综合实习制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二是通过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大型专题调研等第二、第三课堂,构建“基于创新型目标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林业经济研究会由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社团开展学术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全国大学生林业经济研讨会上共获得了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优秀奖11项的好成绩,在校期间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篇。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学校和浙江省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由专业教师负责指导申报和实施的全过程。2008-2010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成功申报项目共24项,其中省级6项。大型专题调研主要是指部分学生参与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大型专题调研。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挑选了共28名学生参加了农业经济相关课题的调研。通过参加大型专题调研活动,使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重视教学条件建设

建设期内,主要抓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的建设。

一是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要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总面积600m2,下设6个实验分室: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分室、工商管理模拟实验分室、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分室、电子商务模拟实验分室、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分室、金融模拟实验分室。建设期内,新增教学设备(包括软件)近158万元。现有教学设备总值近432万元。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新建实习基地11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达21个。

二是图书资料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所需的图书资料除由学校图书馆提供外,由学院图书资料室和专业特色资料室提供。经济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每年及时采购能反映专业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图书资料。现有藏书1.5万册、学术期刊310种、报纸40余种。同时,建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资料室1个,现有各类资料和藏书800余册。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供了保障。

三、几点思考

首先,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后,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趋向是以非农企业、政府管理部门(公务员等)为主。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体现特色与优势,适应现代农林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但是,大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真正走上服务“三农”的就业岗位,也就是说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除通过对培养环节、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的调整与优化外,更需要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同时打通高校毕业生通向农村的路子。

其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密切结合,全方位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突出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