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范例6篇

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赏析范文1

1、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2、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声声慢赏析范文2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宋)《一剪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宋)《声声慢》

细细品读这两首词,我觉得抒情主人公应该就是作者本人,作者在这两首词中表现的情感直接从词本身来体现。我认为只要抓住以下信息就可把握词人的情感。

《一剪梅》:秋(玉簟秋)、独(独上兰舟)、雁(雁字回时)、月(满)、花(红藕香残)、愁(闲愁)

《声声慢》:雁(过)、黄花(秋、憔悴堆积)、窗儿(独守)、梧桐细雨、愁

对比上面的信息,这两首词有相同之处,如“秋”“花”“独”“雁”“愁”,也有不同的地方,如《一剪梅》中有“月”,《声声慢》中有“梧桐细雨”。那么我们现在就将这些信息对比来品味他们的内在意蕴以及词人的情感。

首先,从不同的信息来鉴赏。《一剪梅》中有“月”,且又是“月满”,月满本该人团圆,然而却是“两处”相隔,徒增思念与幽怨;《声声慢》中无月,更烦人心:“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空心,便可感受词人亦是空心,了无着落;而词人苦坐感受细雨空滴,这“细雨”分明就是“苦雨”!点点滴滴,拖泥带水,一种凄苦之况便郁然而生。并且,从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的运用来看,“梧桐”加“细雨”本就是凄凉意境的最好表现。

其次,我们来分析相同的信息,把握相同之下的不同内涵。

秋:《一剪梅》中,“秋”由“红藕香残玉簟秋”点出,《声声慢》未直接点出“秋”,却可从“满地黄花堆积”一语断出(“黄花”即)。不过前者之秋,只是凉秋(“红藕香残”、“轻解罗裳”),后者之秋,却是冷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秋凉与秋冷,心凉与心冷,略一品尝,便知况味全异。

独:《一剪梅》中的“独上兰舟”,其实是有着“双上兰舟”的假想的,是对共处时双双泛舟湖上的怀想,是一种温暖感的“唤回”,或者说仍有着“闲情逸致”的。当然,到得湖中,照见的是只身孤影,自然更增孤单了;而《声声慢》中,是独“守着窗儿”,全无闲情可言,且因是苦捱时间(“独自怎生得黑”)而透露了一种“苦味”。

雁:《一剪梅》中的雁是“回”,与“去”相对,且能使人联想到词人“目送去,目迎来”,对“鸿雁传书”有着深深期盼,只是盼后无回信就又是失落:“云中谁寄”之“谁”当然指赵明诚,而又分明指“无人”。但这种“失望”程度与《声声慢》一比就轻多了:此时雁并非“回”,而是“过”,便如过客,与词人似不相干,可见词人早断了心中所盼,而“却是旧时相识”一句,竟是有了“避之不及”之意,从有期盼到欲逃避,心情已从“失望”到“伤心不过”了。

花:《一剪梅》中,花已过盛期,正自飘零,由花逝,可推知“惜花更惜己”之意,含怨夫婿不归之情;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正是盛时,本该去赏去摘,却因“憔悴损”而失此心,比起前者,此时的词人更显得没有生活的意趣了。

再比如愁。《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有北宋词人贺方回《青玉案》为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说的就是词人热切盼望见到曾经从家门口经过的“凌波”仙子的相思之情。但何谓“闲”愁?此处当然不是“闲来无事”之愁,因为它溢满了词人的心怀,无时不在;但此愁若与人言,恐就真有“闲来无事”之嘲了,所以我以为这“闲愁”正是以他人之口吻言己相思之愁,有羞与人言之意。《声声慢》中却以似轻实重的一句将“闲愁”荡涤干净:“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里的“了”应该加大动态性,强调读出,以突出“了结”之意,而不宜与“得”连在一起,正如李后主言“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般,透露词人见所不欲见,感所不欲感的凄苦心绪。

声声慢赏析范文3

    有经验的老师想法子把“不懂”的音乐变为“懂”的音乐,把不熟悉的乐曲变为熟悉的乐曲,把无意注意 转化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让儿童听音乐,而是利用插图让儿童“看”音乐,唤起听音乐的兴趣与注意; 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结合音乐故事听音乐片断;用动作表演将儿童置身于音乐情境,获取身心快乐。用 儿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乐的一天”,儿童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的事,觉得音乐真 有趣。

    鉴于七岁儿童多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音乐欣赏要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心理和 认知水平,创造条件(如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一个游戏、一个故事等)把陌生的音乐转化为熟悉的音乐 ,同时重视身体活动去感应音乐,获取音乐带来的快乐。一年级要着重培养听音乐的兴趣和听音乐的习惯。我 教二年级《在钟表店里》时,探索他们的欣赏能力:

    方案一,告诉题目,全凭“听”去感知音乐;方案二,告诉题目,并用“符号”提示作品结构,在“听” 中感受音乐;方案三,告诉题目,用“哑剧小品”表现作品内容,边看边听音乐。三个方案分别在三个班实施 ,实施结果:采用“方案一”和“方案二”听赏的儿童,对作品的感知大体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许多钟、修 钟、愉快劳动;模糊的感知有:闹钟声误为挂电话,杜鹃钟声误为鸟叫,密集快速的音乐误为有人跑,狼来了 ,很紧张,钟摆声误为走路声,上发条误为锯木头声,有人咬生地瓜的声音。采用“方案三”听赏的儿童,把 握作品内容较准确,感受到工人认真修钟,修了一架又一架,到处是钟声、铃声,工人在愉快劳动。听赏结果 表明:二年级儿童具备一定的音乐听觉能力和联想能力(方案一),不具备“符号”式的抽象思维能力(方案 二),直观思维能力较强(方案三)。一位中等水平儿童的欣赏笔记是这样写的:

    “有一天,钟表店的老爷爷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听了听,很满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 ,又修好一些,很满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钟都修好。各种各样的钟都响了,好像在说:谢谢您, 老爷爷,11点了,您该回家了。”

    由于二年级儿童的注意力在加强,联想、想象能力有明显的发展,直观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强,因此,要 用“看看、说说、想想、画画、敲敲、打打(打击乐)”帮助儿童听赏音乐。

    一位老师教三年级,学生欣赏《我们的田野》,从插图入手启发学生倾听音乐,发挥想象,顺序是:稻田 河流湖森林群山天空。第一遍听时教师指示:“听完音乐,请说出你对音乐的感觉。”学生:“优 美、动人、平静、宽广、爱睡觉、难听。”教师问:“请说出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音乐慢慢的 、声音柔柔的”(指优美);“音乐很慢,好像很快乐”(指动人):“音乐慢,音长”(指宽广);“爱睡 觉”是因为音乐舒展、起伏、温柔;“难听”来自对多声部音乐听不清楚。第二遍听时教师指示:“请同学们 仔细分辨音乐中有几种声音(实际指有几个声部)?”学生:“三种、两种、四种。”教师问:“请说出理由 ?”学生:“一人演唱,还有人跟着唱”;“一种声音好听,其他声音不好听”;“有尖尖细细的声音,也有 低低粗粗的声音”。第三遍听时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学生有的哼一、二小 节,有的哼一句,有的边听音乐边哼唱,有的看课本哼唱。

    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的转折期,是欣赏心理由简单向复杂,由表象向入里发展的过程。从上例看出,三年级 学生已能“聆听、分析、思考”音乐,大致能从音的高低、音的长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听去 想。有些学生已有了初步的多声部感知能力。这一时期,学生还不具备音乐术语概念,师生的交流,要避免过 多使用音乐术语,教师要善于将音乐术语转化成学生听得懂的话,又要把学生的话归纳到音乐术语上。

    四年级学生在欣赏《苗岭的早晨》和《瑶族舞曲》时,均能从节奏、速度、乐器音色、拍子改变等认识作 品结构、音乐层次和音乐情绪。一些学生还能听出乐曲的末段音乐语言与首段相近,这说明他们欣赏能力有了 进一步提高。在细听中,他们能结合音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音色性能展开联想和想象,如,欣赏《苗岭的 早晨》时,学生说:“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树林,一鸟醒来站在高树梢上快乐的练声,众多小鸟听到后也都 起床跟着练声”(A段);“鸟儿非常愉快,叽叽喳喳,人们唱着歌,跳着舞,开始一天的生活”(B段);“ 再次表现清晨的清新、美丽的景色”(A段)。因此,欣赏教学要精心策划,整体音乐的感受达到什么要求,细 听音乐达到什么要求,都要具体设计。要立足“听”去感知音乐,立足“想”去认识音乐,激励学生谈自己听 音乐时的内心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审美评价。

声声慢赏析范文4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案例分析一、提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兴趣有不竭的动力,燃起的热情之火能量十分巨大。《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兴趣所产生的,就是积极性,催促下的是学习,怠解乏力,甚至是抵触,兴趣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的奋进的号角,是潜心研究的精神力量。如果学生对音乐没有兴趣,只是在接受者灌输,那么音乐课程就有可能成为虚设。那么“趣”从何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兴趣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是天性的一部分,也是教师诱发出来的,也能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说:“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融中有乐,乐中促趣。”“趣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彼此间相“搀扶”着并存。

二、逐步的提高学生们对“严肃”音乐的认识

严肃音乐好比书法中的楷书,是各种书法的基础和巅峰。耐心理解严肃音乐,对学生的音乐学习益处良多。可是,这有一个时间过程。有的学生感觉到严肃音乐毫无乐趣,无激情,一点也动听,不仅仅没有优美的旋律,还音调单一、音响复杂,甚至紧张枯燥。我们就要引领他们知其奥妙。比如宋玉曾经举例说过:“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这就是所谓的“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中学生对音乐的体会尚浅,不懂的严肃音乐,喜欢通俗的音乐,喜欢随波逐流。我们教师要有这方面的引导,要增加学生的接受态度、欣赏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孩子们的境界升华之后,提高了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质,就会慢慢喜欢严肃音乐,慢慢地他们就会了解到,严肃的音乐品味高,含蓄凝重,技巧复杂,深沉震撼。一般而言,也只有严肃音乐才能够流芳百世。根据调查报告,在国外很多国家,有的学校从小教给孩子们学习严肃音乐,倾听一代宗师们的作品,比如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和贝多芬的音乐,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目标要高,高瞻远瞩,必须用心良苦地引导,给他们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在国内,现在也能够看到这样的情况,原理也很简单,用哲学家们做过类似的语言描述就是,越简单的东西人们越发容易感到枯燥,用到音乐方面,恰恰如此。

三、使欣赏课鲜活

艺术学习也要讲求方式,要破臼除窠、活泼生动,要以学生乐于接收的方式,不拘一格,不萧规曹随、生搬硬套。如在欣赏课中,我提前让学生回去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歌曲,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了解,然后课上举行主题音乐会。在课中,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精彩地演绎,教师和学生一起演唱或演奏;学生收集回来的歌曲,学生随意演唱或演奏,教师及时纠正、引领,唱得不准确的学生也慢慢地加入其中,这样有声有色,使得课堂上无限风光,课本内容和同学们收集的内容穿行,趣味横生。一节枯燥的欣赏课很简单地就转变了,变得鲜活生动,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其乐融融、潜移默化地欣赏到了音乐的深层内涵,学生精神饱满,每个人都情绪高涨,师生互动、艺术气息飞扬,学生也感觉幸福盈满。

四、《一月――壁炉边》欣赏与教学

1.内容分析

《一月――壁炉边》(January――At the Fire Side)是柴可夫斯基根据天才诗人普希金的诗歌创作。一月里,俄罗斯千里冰封,白雪茫茫,大地寂然,北风吹动。本首乐曲描写的是严寒之冬,傍晚来临,一个人满怀心腹事,默默独坐,书房里温暖如春,一片寂静,他凝视着壁炉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感慨万端,蹙眉凝思。遥想欢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也想起人生代代无穷已,无尽的岁月如逝川,他万分惆怅……

2.教学分析

《一月――壁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再现三部曲式,整体华美,音节响亮,音韵悠扬,曲调流畅。

第一段的1~4小节,主题的旋律汩汩而出,声音柔和,促进了歌唱效果,并且指尖贴键的触键方式,左手的触键要比右手尤为轻柔。

谱例1

高音与低音的反向进行逐渐伸展,两相对称,旋律出现小的高潮,乐句第二小节右手的旋律音以及高低声部的半连音,都要使用慢触键的方法把力量轻柔缓慢读在键上得到完美的体现,让听众感觉无比亲切。第14~20小节的模进乐句可采用音后踏板的方法将小乐句衔接,我们能够清晰地感觉到演奏者丝丝缕缕的情绪转变。第一段的收尾有一处渐慢(29小节)应从容不迫,有渐行渐远的感觉。中段出现了情谊绵绵,沉思不绝,第30~34小节对左右手的衔接要求很高,交替弹出的旋律似一手在演奏,搭配均匀,轻盈轻巧。第37~40小节高声部的旋律一气呵成,音色饱满;中声部的的琶音像竖琴在伴奏;低声部可保持略长些。随着音乐的发展由e小调转到了B大调上,情绪波澜彼伏,好似压抑之后的挣脱、释放。从59小节以后,旋律大变,出现了sol―升fa,音乐归于沉寂,转入失落。

谱例2

声声慢赏析范文5

选修课导学案的使用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适当点拨,不限于课堂的灵活方式处理。若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学生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失去了求知本能,完全被培养成了学习的机器,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意。那么“导学案”到底是怎样设计出来的?下面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为例,设计学案: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背诵本单元要求背诵的篇目。

2.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3.赏析品味诗歌中的重点句子。

【学习重点】

1.掌握词的韵律和朗读节拍;

2.把握词中作者情绪的变化。

【学习方法】:

1.朗读法;

2.吟咏法。

第一学时

【预习反馈】

(一)阅读“赏析指导”,明确怎样才能做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二)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将进酒》,进而背诵。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掌握朗读知识技巧――声律知识

①节奏

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快慢

高兴、害怕、激动、愤怒宜快;悲伤、失望、冷谈、庄严宜慢。

③抑扬

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

高升调: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曲折调: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④轻重

【学习过程】

(一)结合注解,疏通《将进酒》,做导学案“预习反馈”部分,展示吟咏诵读、背诵《将进酒》

1.该文中有哪些韵脚?如何押韵?

2.朗读节拍、重读、快慢如何处理?

3.通过推荐、自读的方式在班内朗读,相互评析。

(二)观摩学习,听名家朗诵录音,对照自纠,分析朗读技巧,再朗诵、吟咏

(三)背诵全文

(四)自主完成第二学时任务

第二学时

【预习反馈】

1.准确背诵、默写《将进酒》。

2.比较阅读《将进酒》《蜀相》,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1.杜甫在《饮酒八仙歌》中对好友李白有这样的描写:“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你从这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豪气纵横、狂放不羁、不畏权贵,是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

2.课外搜集资料,知人论世:了解李白、杜甫,了解《蜀相》《阁夜》的写作背景,小组内展示交流。

【学习过程】

(一)根据文后的赏析,自我评价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到位程度。

(二)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的情绪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词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情并茂地朗读、吟咏,充分体现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

(三)自主赏析《阁夜》。

(四)比较鉴赏:对比阅读《旅夜书怀》,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各小组展示交流。

第三学时

【预习反馈】

(一)自主赏析《李凭箜篌引》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查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典故与传说

【学习过程】

(一)借朗读想象、描绘音乐展示的意境美

(二)诵读体味 朗读全文并进而背诵

(三)整体品味:这首诗采用的意象丰富多彩,但似乎有些驳杂、散乱,你能发现其中包含的线索吗?依循上述线索,欣赏者的感受过程是怎样的?听朗读示范,感受、想象画面的流动性、完整性,探寻作者的情感起伏。

【拓展延伸】

比较评价:以“‘鬼’与‘仙’的浪漫――谈李贺与李白的浪漫风格”为题写篇小论文,展示交流。

第四学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赏析《虞美人》《苏幕遮》

(二)播放音乐课件

诵读体味:根据“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要求诵读、点评,听录音。

(三)名句品味: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当一江春水向东流”,小组展示交流。

(四)比较鉴赏:结合“探究・讨论”一的“诵读提示”诵读该诗,并背诵、默写。

第五学时

【学习过程】

单元主题活动――诗歌朗读及“心中的诗人”作品竞赛

(一)选出“心中的诗人”,用第一人称写出以你对其思想人格及作品分析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或诗,分组择优,参与全班竞赛。(文章对人物有独特的认识与见解,诗人人格魅力及其作品魅力水融,富有文采,情感饱满。)

(二)选出自己“心中的诗人”的作品分组朗读择优,参与全班竞赛。

(三)竞争机制:1.依据小组推荐的个人作品,评议优劣,确定成绩。2.依据小组推荐的朗读者朗读展示成绩,排名。3.各组推荐的作品参赛成绩及所推荐者的朗读比赛成绩之和为小组成绩。

声声慢赏析范文6

初中音乐感受能力欣赏教学一、背景

音乐艺术存在的形式是音响,总是有声音的,这是它诞生开始到现在的真理,如果我们不谈音响。那么,音乐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义。从这一层面上讲,音乐又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基于音乐的这种特有的现象,才决定了聆听是音乐欣赏最为直接的环节。所以,只有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不断的从听中积累经验,才能有效的感受音乐,从而发展间乐的想象力,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进一步学会分析音乐、评价音乐以及对音乐表演的鉴赏能力。

二、从认真地聆听中养成优良的音乐感受能力

“聆听”作为感受音乐的最基本的手段,在学习音乐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解释音乐首先是一个听觉事件,也就是说不断的听,音乐才能真正的称为音乐。

1.不断的听与经常听是培养感受能力的关键

经常听也就是多听,它包括一般的反复的听,还应该包括听更多的音乐,即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著名的音乐家说:“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对音乐的趣味,只喜欢那些单一的或者传统类型的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对音乐的趣味像他的灵敏度一样,我们可以认为这二者都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能通过不断的对音乐的练习得到发展,也就是说学和一要对不同时期的、不同形式的、不同流派的、不管是新还是老的等都要听。所以,对音乐的爱好要本着不能带有任何偏见的原则去聆听。”对于初中生对音乐偏好问题,我们音乐教师要在课堂上取积极主动引导、疏导的方法和措施,上好音乐欣赏课,同时还要慢慢地在学生中建立起对音乐作品以及音乐表演的质量和音乐表演的效果的评价标准,并能够在平时的聆听中或者在表演中应用这些评价标准,让初中生健康、积极的音乐审美趣味,还有审美能力都能在欣赏音乐中进一步发展。

2.边分析边听

学生都要反复、不断地欣赏音乐,不管学生处于初级阶段,还是处于欣赏的高级阶段。仅听还是不够的还要会对所听的音乐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比如能说播放音乐所使用的音响,会分析人声的类别,会分析所使用的乐器是什么。另外,还要会分析音乐中的节拍、旋律、和弦及和声进行等。还要学会分析音乐中是如何运用基本要素的、音乐的体裁是什么、如何表现出来的等。此外,吸引学生聆听音乐的方法还可以在音乐听赏中利用语言、动作等描述音乐中的事件,并以这些能体现出对所欣赏音乐的感受与记忆,提高能力,这些都在听音乐中是很好的方法。另外,对音乐的欣赏重在听,而停留在表面的对音乐作品标题和题材内容的介绍,这些只是欣赏音乐的一个皮毛,是一种辅助手段,好像看电视前的一个预告,而真正的欣赏音乐就是真正的去听,才能感受到音乐的真谛。

3.会有选择地听音乐

听音乐虽然各种各样都要听,但是也有选择地听,否则会误入歧途,所以听音乐之前一定要在审美对象——音乐作品的选择上下功夫。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音乐,还要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情况选择。教师应尽量选用那些著名音乐家及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让学生听。学生在选择时要学会感受、体验。

这样做就会方便激发学生听音乐的兴趣,能很快地形成正确的音乐感知,获得审美经验。

三、鉴赏——发展音乐评鉴和赏析能力

1.学会记忆与辨别

对音乐的欣赏,必须有一定辨别能力,比如能辨别音高、声间的强弱、音长及音色等,而能具有对音乐的感受力与记忆力,比如能感受并记住音乐中的节奏、旋律与和声等。学会音乐作品、所听音乐的作者以及对该曲的表演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不短地实践、体验。音乐欣赏教学的功能不可小视,它不仅能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而且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都有帮助,能在以后的音乐欣赏中能对陌生的音乐在瞬间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仅感受音乐的音响,而且通过感受音乐语言、体验音乐情感而产生了联想与想象。这样,不但培养了每个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系力,还能发展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学会独立感受

由于不同的学生个体生活环境的不同的,经历的不同,知识水平的不同,他们的思想情感、个性特点等不同,他们在具有不同的厂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样是听一个音乐作品,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所、不同心情下也有不同的感受。所以,学生对同一个音乐作品有独立的感受和理解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这一点也是我们音乐欣赏教学应该追求的效果。但是,音乐教师要把握住这一点:学生的独立的感受与对音乐的理解应来源于对音乐的联想和情感审美体验,欣赏的对象应该是音乐作品本身,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3.学会分析音乐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启发、引导学生感受和辨别音乐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分析和把握音乐形象和音乐内涵的表达方法,把音乐的想象与自然、与人的起情感联系起来,丰富和满足他们的内心直觉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音响的运动中,感受大自然的日转星移、生命的轮回,体验心灵的感动,感情的美好,追寻往日的回忆,领略宽广、博大的胸怀。

4.提高选择能力

我们开设音乐欣赏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对所听到的包括音乐在内的声音都能有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能正确的对声音进行选择与筛选。比如说,学生可以感受大自然中的森林中的“交响曲”,能体现与感受到暴风骤雨声音的力度与速度,更可享受博大的音乐作品海洋中那小鱼儿的呼吸声。在聆听中学会鉴赏,能准确的把握音乐的分寸感,取得音乐艺术的体验,学生能使自己在音响的世界中,进入间乐的精神境界,成为音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余利平.音乐欣赏课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J].北方音乐,2010,(8).

[2]闯敏.浅谈如何提高音乐鉴赏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07,(36).

[3]王雷.浅谈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J].江南论坛,2002,(4).

上一篇老朋友作文

下一篇游戏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