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例6篇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1

1.化大为小

“话题”一般范围较大,有那么多的东西可写,那到底要写什么呢?此时的写作技巧就是化大为小,把大话题缩为小题目,大题小做。如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由流星想到“追求永恒光辉,不追求瞬间闪光”;由小草想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大海想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等。

2.虚实转换

(1)面对一个抽象的话题,我们可以朝“实”的方面去拓展,可以写一件具体的事情,编一个具体的故事来诠释话题。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作文,话题是一个抽象的判断,我们便可以把它作为记叙文要表达的主题,如以“蓝色的马”为题目写孩子们想象力的可贵。又如话题作文“颜色”,我们可以以“拒绝黄色面纱”“不忘白色天使”“京城人的本色”“不和谐的颜色”“羞色就美”等为题目。

(2)面对一个具体的话题,由实生虚,同学们可以朝“虚”的方面去拓展。这种方法适用于比喻式话题,如“桥”“阳光”“春天”等话题,我们可以从“虚”的方面以“沟通,友谊之桥”“心存阳光”“笑靥如春”等为题目。

3.因果推理

我们可将材料提供的话题作为前提,追溯它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推想它将导致什么样的正面或反面的结果。如面对话题“心灵的监禁”,我们可拓展如下:(1)追溯原因。人们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在自己建造的监狱里。如有的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那么这一职业就成了他的监狱;有的人害怕困难与挑战,那么他所面对的困难与挑战就成了他的监狱;有的人把竞争对手看成了自己的监狱,人家的每一点成绩都成了他无法忍受的“刑罚”……又如,嫉妒、虚荣、贪欲等,都有可能成为我们心灵的监狱。(2)推想结果。“解除心灵的监禁”的意义在于它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洒脱,让我们从生活中寻找到快乐。“解除心灵的监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面对高考的压力与挑战,我们何不把它当作一曲高昂激越的战歌来唱,去享受那奋斗的欢乐与成功的喜悦?不喜欢自己职业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把它当作对自己毅力与能力的挑战?

4.纵向深入

所谓纵向是指时间或逻辑上的先后性。

(1)时间上的纵向结构:凡是有时间先后性的,都可视为此结构。如写《人生三部曲》,采用纵式结构,就可按童年、青年、老年顺序分别组织材料,如此,思路就打开了。

(2)逻辑上的纵向结构:指上下文的承接、假设、条件、递进、因果关系。其中递进、因果是最常见的逻辑纵向结构。但在组织材料时因果关系可颠倒成先写果,后写因。如以“弃学经商不可取”为话题作文,可采用“先摆学生弃学经商的现象,然后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危害,再阐述‘致富也需知识’,最后再论证‘知识是振兴国家的杠杆’”的递进式纵向结构展开。

5.横向拓展

所谓横向是指时间大致不变,变换的是事物或人。

横向结构的基本思路是看到话题,调动积累,联想与之有关的人或物或事。如以“美,在于发现”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作如下处理:(1)联想有关美的物,如国色天香的牡丹是美的,凌寒傲放的梅花是美的,舒卷自如的云是美的,巍然屹立的大山是美的,等等。(2)联想有关美的人,如古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美的,心忧天下的范仲淹是美的,忠贞爱国的文天祥是美的,等等;现代,笑对残缺的邰丽华是美的,为国争光的刘翔是美的,为他人献出生命的孟祥斌是美的,等等;外国,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爱迪生是美的,为革命呐喊的高尔基是美的,执著于艺术的梵高是美的,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从反面打开思路,联想一些不美的事例,在此不再赘述。(3)联想有关美的事,如善良奉献方面;人生价值方面;见义勇为方面,等等。

6.碰撞激发

(1)拿话题所给的词语和别的词语相碰撞,来组词、造句,并把所组的词、造的句作为文章的标题。如以“位置”为话题作文,题目可以是“位置与价值”“寻找位置”“摆正位置”“位置在哪里”等。

(2)以疑问引导碰撞。如以“忙”为话题,可以问:为什么忙?忙有哪些好处?有哪些坏处?谁在忙?怎样忙?可以拟题为“忙兮忙兮奈我何”“忙中偷闲”“忙并快乐着”“忙与人生”“忙着上学”等。

7.多角度认识话题

如以“水的联想”为话题作文,从水的颜色立意可写“为人清如水”,从水的形状立意可写“以柔克刚”,从水能探求方向立意可写“绕过障碍,别有洞天”,从水的作用立意可写“沧浪之水濯我心”等。

8.演绎提示

充分利用提示材料的内容,择其一点拓展思路。例如: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或给你愉悦,或催你奋进。一张邮票、一片枫叶、一枚书签、一首歌、一声问候、一杯热水……往往会唤起人们对美好往事的回忆……”

我们可以以提示语中的一个列举作为突破口,进行演绎扩展。先要思考: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哪些人的哪些事印象最深?这件事的哪个时刻最让人感动?是不是有“一张邮票、一片枫叶、一枚书签、一首歌、一声问候、一杯热水”这类感动的细节?回忆下去,从中找到最好的题材。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2

一、讲话在价值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性立场

文艺的人民性作为理论命题,由俄国民主主义者提出,后经历史唯物主义的清理改造和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和原则,其真理性是经过广泛的文艺实践检验的在价值论上,文艺的人民性坚持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创造历史,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文艺的价值取向涉及文艺话语权问题,决定着文艺的归宿,在文艺活动中至关重文艺作品是站在上层社会知识精英的立场,还是站在人民大众普通劳动者的立场,最终又是为谁服务,其结果和面貌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彻底颠覆了此前旧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原则,使文学创作的立足点发生了根本的转移!文艺与广大群众的关系也根本改变了!这是真正新的人民的文艺从而开启了中国文艺人民性的新时代,的讲话在文艺的价值论上一以贯之有论者认为主持召开的这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是继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我党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艺盛事讲话的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立场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其产生又有着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与文艺现实土壤,切合中国当代文艺现状!讲话中阐述的文艺创作的主客体问题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市场高原与高峰低俗与通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诸多问题以人民性立场为共同旨归,通篇散发着人民性光辉。

二、讲话在创作主体上要求静下心来为人民抒写

文艺创作主体问题与文艺价值论关系紧密,主要牵涉到文艺创作主体的态度立场问题,也就是一个为谁创作,怎样抒写的问题创作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主客观因素来设定自己和创作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设定自身相对于创作对象是什么角色和身份,在情感上是亲近还是疏远,在精神层次上是高是低,这样的设定也就预示了创作者的不同立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文艺运动都是围绕为什么人的问题进行的!由于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包括左翼作家在内,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动力等根本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清楚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是一个面对书写对象的立场和感情的问题,因而对问题的讨论也就止于文学形式问题的层面上,难以从实质上加以解决直至延安文艺座谈会,这一原则性根本性的问题才有了明确的答案毛泽东要求文艺工作者要在立场和感情上站在人民大众一边,!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要书写出人民群众的奋斗历史,万不可做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在当下的叙事语境中,!讲话再次重申文艺主体的立场问题,强调对文艺战线的基本要求,具有现实的针对性表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并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讲话明确!二为方向不可改变,认为其仍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这在当今观念纷纭思潮繁复思想多样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讲话在接受主体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文艺接受主体与文艺创作主体紧密相连文艺创作的目的是为了给人看,作品需要投入到接受主体的接受过程中才能产生作用发生影响,作品内容的优劣艺术水平的高低等,要取决于接受者的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如何使文学之(为工农)的方向获得真实彻底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中国新文学建设之最根本最具有决定性的关键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确立了为工农大众服务这一接受之维,使得文艺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发生逆转,接受对象发生迁徙,从而使文艺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转折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文艺工作者开始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创作的对象和目标!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如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人民赋予文艺以源源不断的营养和水分,文艺则回报给人民以源源不断的激情与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随着人民的生活观念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文艺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需要在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顺时代潮流而动但在这个过程中,文艺的人民性却不仅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削弱,而且还必须不断地予以显化和强化当下一面是文艺界庆祝创作丰收,另一面却是人民群众处于精神饥渴状态这种怪现状的原因有许多,但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一些文艺家及其作品离人民离生活离时代越来越远了龟缩在过度的自恋中,追求玄远而以象牙之塔为尊者有之; 充斥着权钱肉体交易物质主义的形而下写作有之; 设置迷宫般的叙述圈套,假借挖掘人性而躲避崇高者有之,惟扎根于民众的心中想人民所想见民众所见,从而写出反映人民的实在思想感情之作不多。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3

一.两个智慧

之一:区别“话题”与“问题”的智慧

语文教学中的“话题”与一般意义上语文教学的“问题”是有区别的。什么是话题?话题是谈话的中心,谈话时所涉及的范围,以及引发谈话的由头。话题不是一个单向被动的你“问”我“答”的过程,而是立足把握文本精髓和激话学生语文思维的“核”、由这个“核”延伸,辐射开去,针对编者意图和教材能力训练点有的放矢的“谈话”。这种“谈话”提供的只是交流的话引子,无所谓指向性的“标准答案”。它关注的是每位学生自由地、有个性有创意地解读和表达的过程,它提供的是让“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碰撞沟通、平等对话。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之二:驾御教材,梳理文本、挖掘文本,寻找“话题核”的智慧

很显然,教师课前挖掘文本内涵,深入到小说文本的肌理中去,找到激活学生学习情趣和语文思维的“话题核”,这是小说教学成败的关键。什么是“话题核”?怎样深入到小说文本的肌理去找到这个话题核呢?举《故乡》的例子予以说明。

通读两遍小说文本,我们会整体感知小说构思的轮廓:通过一个“比”字,突出一个“变”字。再搜索中国二十年风云变幻的背景信息,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层意蕴,就可以挖出一个“总根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是造成农村破产农民贫困的原因。仔细研读结尾的四段文字,我们读出了“新生活”、“希望”和“路”这三个关键词。这三个关键词,引发了“我”的三个思考:宏儿和水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新生活?故乡的希望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这里结构全文的“比”字和“变”字,体现作品主题的“总根子”和“新路子”就是能开启《故乡》教学思路和学生语文思维的“话题核”。然后围绕这些“话题核”便能生成相应的一连串的话题:

⑴初读课文:课文中描绘了两个故乡,一个是儿时“记忆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眼前的故乡”。你对这两个故乡的整体印象是什么?能否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构思特点?

⑵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进行了哪几组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导致农村破败,农民痛苦的总根子是什么?

⑶品读课文:“我”别离故乡时,围绕“新生活”、“希望”和“路”这三个关键词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提出了三个社会命题:宏儿和水生究竟应该有什么样的新生活?故乡的希望在哪里?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你能否站在作者的角度,以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分子的身份替他思考?

这是阅读教学的“抱西瓜”,下面我们再进行阅读教学的“拣芝麻”工作:

⑷推敲课文: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与括号里的词语互换?为什么?

①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阴暗)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躺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生气)。

②我的母亲早已迎着(赶忙)出来了,接着便飞出(跑出)八岁的侄儿宏儿。

句中带点的字就是“话题核”,题目要求就是围绕话题核生成的话题。因此,是先有“话题核”后有“话题”。这和先有种子后植树是同一个道理。

二.两个实施三维对话的策略

策略之一:小说教什么的策略

接触语文才会认识语文,认识语文才“会学”语文;接触小说才会认识小说,认识了小说才“会读”小说。很多语文老师,没有联系生活的教学理念和头脑,没有探究过体悟过语文的本能、本质,没有语文教学思维,一味地跟着编者人云亦云的埋头拉磨,结果是:把自己拉成了只会围着磨盘打圈圈瘦骨嶙峋的“老黄牛”,但终究也没找到教语文和学语文的出路。最后,只有让自己的生命在“蜡烛”似的销毁中流泪――因为始终照亮不了自己的内心,也照亮不了别人前头未知的路。这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探讨教什么的问题,其实就是探讨学什么的问题。学生学什么最管用最有价值,我们就教什么。不同年龄、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对小说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材施教”,是认识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方法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是实践论。把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最地道的教什么策略。

第一,要教他们了解一点阅读的原理。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你阅读的文本是作者的创作思想、艺术和写作思路的呈现。文本本身有它的逻辑思路。如果你阅读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话,你的阅读思路将和作者写作思路在做同步同轨的思维运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强调写作时“意要称物,文要逮意”。他揭示了写作的双重转化规律:“物”――“意”――“文”。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是我们的视觉准确地捕捉阅读文本的信息,然后把我们大脑判断辨别理解得到的阅读之“意”,去“逮”作者的创作之“意”,最后再联想作者所表现的生活现实之“物”,悟出作者从原生态生活中提炼榨取出来的“汁液”,即创作初衷(小学叫“中心思想”,中学叫“主题”)。其实,我们说的阅读活动是在做作者写作活动的反向思维运动。其思维流程是:“文”――“意”――“物”。

第二、要教给学生认识什么是小说。

1.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艺术的范畴。“文学就是人学”,艺术的就是美的。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熏陶人,感染人,影响人。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间的创造美的冲动。因此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一定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固有的生活经验(创作背景)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去美美的读,美美的感受、美美的体验,而不能把教师公式化的语言、教参的语言定律强加给学生,代替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

2.小说是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言为心声”。小说的语言不外乎“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两种。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文本语言,揣摩小说语言的表现艺术,感受艺术形象的同时,还要进入作者和人物的内心去作一番设身处地的考量和探究。

3.小说是叙事性的作品,有明晰的叙事线索,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引导学生读小说,首要的问题是读,通过读,引导学生弄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梳理情节发展的脉络,为理解小说的主题作铺垫。

4.小说是写人的作品,人的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社会背景和赖以生活的自然空间,人物生活的背景决定人的思想、性格和智慧。因此对小说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生活环境要有必要的补充和交代,人是社会的人,物是社会的物。人物的性格、思想、情趣必然烙印有社会的印记。知人论世、一分为二既是辩证法又是方法论。温总理2009年9月4日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听《芦花荡》这课后进行了评课。他说教师没有介绍作者及其背景很遗憾:“孙犁是河北安平人,他一直在白洋淀一带生活,1937年参加抗日,所以他才能写出像《芦花荡》和《荷花淀》这样的文章。讲作者的经历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作品源于生活。孙犁于1937年冬参加抗日工作以后,到过延安,然后陆续发表了反映冀别是白洋淀地区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中像《荷花淀》《芦花荡》都受到好评。”总理语言很平静,但平静之中蕴涵着冷静的教诲。我们语文老师也应该思考:语文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笔者认为,不外乎教会学生学文――学用汉语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学人――学做一个有智商、有情商、有修养、有科学素质、有生活品位的健全的现代人,做一个热爱汉语语言,具有汉民族风格和人格的地球人。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生活,必须治本。

5.小说是写人的艺术作品,艺术重在真实和感人,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是小说艺术水平高低的标尺。因此引导学生读懂环境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怎样使环境典型,怎样使人物典型既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又是小说教学的难点。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编了《小说妙喻八字歌》来引导学生感知小说。用语地道,对学生认识小说,读小说,写叙事文很有帮助。人物是小说的心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外貌是性格的牌子,神态是习惯的孩子。表情是心灵的影子,语言是心灵的镜子。行动是心灵的仆人,心理是行动的导游,景物是心情的伴娘。情节是生活的浓缩,环境是人物的舞台。线索是小说的中枢,细节是小说的血肉。结构是小说的筋骨,主题是小说的魂魄,小说是生活的使者。

策略之二:小说怎么教的策略

用一句话概括:打造平等对话的阅读磁场,捕捉三维对话的“话题核”。什么是对话?对话是一种语言交流。平时,我们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说话就是对话,其实不然。请看下面这个例子:小明起床后,漱洗完毕,和妈妈一起吃早饭。他咬了一口鲜美的包子,兴致勃勃地告诉妈妈:“今天我的同桌小华过生日,我已经为他准备了一份生日卡,不知道其他同学会给她什么礼物?”妈妈看着儿子嘴里塞得满满的包子说:“吃东西说话当心噎着,时间不早了,抓紧吃完。”乍一看,小明和妈妈是在一起交流“对话”。但仔细推敲,我们发现两个人的谈话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围绕一个话题展开的:小明的话题是同学的生日,妈妈的话题是担心小明吃包子噎着。由此看来,对话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它是双边或多边的;有着共同关心的话题;一方的说话内容必能引起另一方或多方的交流反馈。

对话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对话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交际活动的基本方式。而在我国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缺乏对话的。所谓对话教育,是在反思传统的灌输教育和现代的园丁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以“教师为中心”,只要“教师表演”,只有“尖子生观看”,而把其余的大批学生当作“处理品”的灌输教育,已经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成了一种被动而痛苦的事情。园丁教育虽然在挖掘儿童潜质,鼓励个性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却被“自然、自我、自主、自由”的发展模式紧紧束缚着手脚,“只看树木,不见森林”,“自主”有余,“合作、探究”不足,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欠缺。而对话教育则是一种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相互作用的途径来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教育。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对话的平台,通过心灵的碰撞,感觉自己正在接受新的教育,收获了新的东西。课堂对话教育因为加强了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激励作用,使师生的身心在以文本为介质的联系中得到最大值的愉悦和长足的发展,而且也在对话造成的“边缘领域”获得了各自的创新和创见。

小说教学怎样实施三维对话策略?举《孤独之旅》(人教版九上语文教材)的教学课例说明。教学流程简介如下。

1.走进文本,追寻话题之“核”:踏上杜小康的孤独心路。第一步,学生听录音,边听边画出10处描写杜小康走出孤独心理的句子。师生一起归纳总结。(略)话题核:孤独之旅。话题训练点:环境描写衬托心理描写。第二步,话题设计:跳读课文,找出描写鸭群、芦荡、风雨的句子,想想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2.探究文本,扣紧话题之“扣”:品味孤独,在孤独中成长。话题设计:结合杜小康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研讨与练习一)

3.拓展文本,构建“三维对话”阅读磁场:体验孤独,诉说孤独之音。话题设计:之一,孤独之旅,其实是杜小康经历牧鸭的成长之旅。你最想说的一句心里话是什么?能否对小说中的人物作点评价?(主题和人物形象的把握)之二,环境弄人,环境也造就人。杜小康和我们年龄相当,他的孤独心路旅程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的心。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感受?之三,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学习课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写一段话,字数不限。

课例简评:教师在研讨与练习三原有字句的基础上,增补了“学习课文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法”这条要求,把握住了编者的意图,明确了训练目标,让学生学有法,仿有例,练有效。“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把例子用足,用活,用好,却不那么简单,必须在透析例子的前提下整活例子,有时还要改编例子,修补例子。基于此种认识,笔者没有追时髦,宣扬“四维对话”的论调。如果过分的强调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岂不束缚了读者阅读文本的语文思维?语文教学的对话应该必须是这样的:备课环节:教师――编者――学生;课堂环节:文本作者――教师――学生;作业环节:编者――教师――学生――文本。本文探讨的是课堂教学环节,所以,议题的重心放在“文本――教师――学生”三维对话这个层面上。

课堂上,教师成了教与学的媒介,学生的兄长。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到“话题核”后,相机抛出的话题,在学生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共振,沟通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渠道,把编者的教学意图延伸拓展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进行操练,以求得教与学的最大值。实际上,达成了编者、作者、教师、学生的四维对话磁场效应。如出水之芙蓉,不着半点修饰,就让学生带着自己原生态的生活,原生态的感情参与到一种文本再创造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去了。探究其阅读教学的心理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静静地忘我地走进文本(感性的纯纯地读)――跳出文本找回自我(理性的痴痴地想)――联想生活奏响和弦(诗意的心心相印地品)――激扬文字一吐为快(全身心的美美地写)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话题;美术校本课程;找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校本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美术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美术课程的有益补充。它丰富了学生的美术知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也是学校的美术特色工作的重要举措。我校自2006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一直高度重视美术校本教材开发,并且在校本教学方面做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就我校在“晋江本土品牌”美术校本课程的并发、开展和教学的一些心得小结如下:

一、找寻一个身边的话题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密切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指导学生自觉从周围生活中吮吸艺术营养,培养用美术服务生活、美化生话的意识和能力。

身旁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教材,精英文化充斥其中,它与学生的生活境况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教材产生敬畏感和陌生感,而他们所生活的城市――晋江,号称“品牌之都”,视觉传达作品丰富。品牌文化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日俱增。作为一名美术老师,不应在平时的美术教育中忽视这一现象,要因循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学习身边的品牌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对学生来说,离他们最近的、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本土文化,因为这最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与心理需要。带着浓浓乡情学习本土品牌,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习气氛浓郁、兴趣高涨。结合地方实际,利用好本土品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感觉到美术就在身边,与自己有关。如我在《新年红》一课中,首先,通过播放“雅客”产品广告图片和影像广告导出问题,为什么“雅客”品牌喜欢以红色作为品牌营销的主色调呢?进而说明了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春节期间的一些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物上的红色,敦煌壁画中的红色,油画《开国大典》中的红色,剪纸作品的红色,婚庆服饰的红色……从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红色是中国人喜欢的颜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常见的颜色。其次,尝试着揭示其中体现的中国人的价值认同。红色是一种令人热血沸腾的颜色,它象征着喜庆热烈,代表着吉祥如意。第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怎么运用的,怎么用好看。最后,通过作业让学生获得更深的体验和认识――学生合作,用红色完成对教室门窗的装饰,做到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却没有脱离美术的本体。

身边的话题也使校本美术教学的内容呈现多样性。高中美术课本的内容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静态的平面的特征。我设想,能否不拘泥于原有教材或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另外介绍一些当下的,学生更愿意接受的,以视频形式出现,艺术形态呈现影音画相互交融的现代艺术呢?于是我选择了本市品牌广告作品作为开发校本教材的突破点,开发了《影视广告欣赏》。这样就把教材的相对封闭性与美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协调起来,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有限的课本与无限的现实生活背景相联系,与学生的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相联系,从而体现开放性、生态性的意义。

现实的话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去发现、记录和利用,就会成为生动的美术课程资源。

二、找寻一个针对性的话题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寻找一个针对性的话题。针对性的话题能使学生一下子明确教学的重点。本市品牌的视觉传达作品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但我们的学生,对身旁的品牌标志作品司空见惯,已经没有敏锐的批判思考能力,难以解读包含在这些信息中的深层含义,更谈不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视觉传达作品,学会关注身边的艺术,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美术教育的实质。所以我在《文化关照下的标志设计》一课中,针对以上问题,设计了课前话题切入:晋江有哪些知名品牌?你能否画出它们的标志?能否说说它们标志设计的含义?当学生发现他们仅仅只能说出品牌的名称,而不能画出它们的标志甚至说出它们的含义时,他们非常震惊。从而引导出“标志的设计创意与品牌文化内涵相一致”的教学重点,学生的印象就非常深刻了。

话题的切入要做到有针对性,就需要关注美术本体和应用的价值。如在《本土品牌影视广告创意》一课中,可以切入的话题很多,但要注意到课堂欣赏的重点是介绍情节还是影片的照明设计?是欣赏广告的剪裁还是广告的创意?我们学习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样才会使话题切入的针对性更强。我设计的教案思考是:本土品牌电视广告欣赏,我们要学习什么?与学生一起分析:它们的情节我们理解得来。它们的剪裁、照明技法我们没有设备学不了。它们利用情节来烘托主题、突出广告创意,我们能学。因为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广告构思、创意用笔表达出来。我选择了“七匹狼”服装系列广告,从“七匹狼”品牌的命名、logo设计、广告词创意,到品牌广告欣赏。这样“七匹狼”系列广告的知识点就联系起来了,体观美术本体语言,学生理解了品牌策划的各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创意才是一个品牌成功策划的关键。

当然,要做到话题的针对性就必须深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抓住重点,整体思考。教学中循序渐进,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才能引人入胜。

三、找寻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必须有一个中心主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美术作为文化存在,离不开文化的主体意识。高中美术新课标下的新型美术课堂,欣赏评述倾向内化为素质品质和文化品位,呼唤人文关怀的回归,美术知识融入文化学习的背景中,鼓励学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对晋江本土品牌教材的开发,我不单介绍品牌的表现手法和创意,我还通过欣赏品牌视觉作品引领学生进一步挖掘品牌文化,进而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如在《“七匹狼”品牌创意》一课中,我设定了几个问题:(1)人们普遍认为狼是“贪婪、狡猾、野蛮”的象征,为什么七匹狼企业却给自己定位为“狼”呢?(2)七匹狼标志设计有何特色(3)七匹狼标志的色调为何使用绿色?(4)七匹狼的“七”有何内涵?和学生一起研究中得出:(1)狼的缺点也是狼的优点,狼具有勇猛顽强、忍耐执著和团队精神。(2)图像设计为奔狼,充满动感,寓意着企业不断开拓、勇往直前。(3)图案的底色为绿色,既显示出与奋斗相关的勃勃生机,也让人联想到与休闲相关的大自然。(4)闽南地区有“七成八败九厉害”的俗语,“七”在本地区是个吉祥数字。(5)闽南语(本地方言)“狼”的谐音是“人”,七匹狼的命名源于品牌创立之初是由七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合办而成。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其实中国龙图腾是从狼图腾演变而来的,七匹狼企业给自己生产的产品起名“狼”,既是对自己品牌的定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欣赏本主品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美术教育始终是不能离开文化的传承。我们确定的研究话题须得使美术教学如:“引入门墙无意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化情景中来学习美术,研究的话题像春风润物细无声。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得到文化的熏陶。

四、找寻一个创意性的话题

校本美术课程的开发需要寻找一个创意性的话题。创意的话题就是在学生欣赏本土美术作品后,留给学生发挥创意的空间。创意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我们去开发,就会有新意。如在《本土品牌广告创意》一课中,我让学生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一则以“季延”(校名)为品牌的产品广告创意,学生不仅把广告创意写出来。有的同学课后还把创意制作成Flas。又如在《文化关照下的标志设计》一课中,我让学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为学校、班级、学校活动设计一个标志,然后把所有的标志进行编号,发动学生投票,由他们来决定采用哪个标志,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创意性的话题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现了实际应用的价值,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创意的过程不但记住了广告创意的本质和内涵,而且能与《设计》《绘画》模块教学的整合,在创意中理解鉴赏,在鉴赏中理解创意。

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仅仅是一个主题、一点启示、一种资源或一些范例,还是为师生提供可选择、可开发、可创造的契机,成为可拓展、可探索、可研究的平台。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根据地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开发和再创造,上出有个性、有特点的校本课。而学生借助教材,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能进一步创造出无限多样的作品来。因此,结合教材找寻适合的话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着眼点。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5

一、话题概括法:适合人物观点截然不同且明确的材料作文

例:小轩告诉妈妈考试被同桌超过了。妈妈说:“你同桌没什么了不起的,下次打败他!” 爸爸说:“美国最佳教师奖获得者隆・克拉克对学生规定:别人有好的表现,要替他高兴;自己输给别人也不要生气。” 妈妈说:“最重要的是鼓励孩子超过别人,培养竞争意识。很多公司的成功就是靠这种不服输的劲头。”爸爸说:“不过,看见别人的长处能去赞美也很重要啊!” 小轩一声不吭,默默地看着他俩。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材料,概括人物谈论的话题。爸妈不同的争论是以小轩“考试被同桌超过了”为大背景的,那么人物谈论的话题应该是:“被对手超过时,自己该怎么办?”围绕这一话题:妈妈主张勇敢竞争,要不服输;爸爸主张要替对手高兴,赞美对手。那么正面写作角度归纳有:1.应勇敢与对手竞争,要不服输;2.对手优秀时要替对手高兴,赞美对手 ;3.既要勇于和对手竞争,又要真诚赞美对手,这是比前两种观点更严谨的兼顾双方的观点。归纳正面观点时一般是n个人物观点,就有n+1个正面观点,第n+1个观点往往兼顾全体,更加严谨且富有逻辑,也更合乎出题人的倾向性。反面写作角度可从妈妈过分强调竞争,归纳出“不应过度竞争”等观点。归纳反面观点时一定要特别慎重,不是每个观点都可从反面进行写作的,不能一味求新而不合常理,观点要合乎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标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还要合乎常理和逻辑。上述正反面道理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作为主题,然后从中选择最容易驾驭的观点进行创作并搜集素材。将上述思路进行整理,可归纳出“话题概括法”提取主题的四个步骤:首先概括谈论的话题,其次寻找人物的各种观点,再次归纳正反两面观点,最后选择合适的主题和素材。特别提醒考生,在选素材时一定要在话题限定的范围内,不然即便主题准确,素材不准也会造成文章偏题。如学生采用了刘伟和霍金的事例,赞美他们身残志坚的拼搏精神和不服输的劲头。语言表达貌似合题:既谈赞美又谈拼搏,其实是偏题的。因为它只是抓住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赞美”“拼搏”,而忽视了对话题的整体把握,脱离了“赞美”“拼搏”的具体语境:这种赞美或拼搏都是在“被对手超过”这个前提下展开的,并非在其他情境下的赞美或拼搏,而该段中的素材与“被对手超过”无关。所以写文章不但要抓住关键词,要重视对话题的概括归纳,更要有紧扣话题的整体意识,因为话题往往是隐形限制条件,忽视了这些隐性条件,偏题甚至跑题都是难免的。

二、结局问因法:适合于观点含蓄、委婉尤其是寓言性材料作文

例:公鸡说:“天上发亮的圆东西一出来,天气就暖和。”猫头鹰说:“你错了。天上发亮的圆东西出来时冷凄凄的,不暖和。”蚯蚓说:“你们都错了,天上没有圆圆的东西,我只感到黑黑沉沉的。”三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互不相让。要求:自选角度和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这则寓言故事的结局是:三方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为什么争论不休、互不相让呢?原因主要有下面几种:A.三方说的都有一定道理。B.三方说的也都片面, C.每人都只认为自己对而对方错。这些原因背后蕴含着什么道理?大概有以下几种(甚至更多):1.不同环境下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2.不同身份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3.看事物不能片面,要客观公正;4.看问题不可过于偏激;5.允许存在不同的见解;6.要善于倾听别人的看法等。这些道理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作为这则材料作文的主题。综合上述分析可归纳出对“结局问因法”提取主题的三个步骤:首先找结局,其次找造成结局的原因,探寻原因一定要结合材料内容,再次挖掘原因背后的道理,而这些道理也就是写作的主题。

以美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

一、审题关――奇葩离不开根

高考话题作文通常会在话题前给出一定的提示语,但是依然还有考生会写出“出轨”的作文。例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作文话题是“忙”,有考生就将话题误解成了“帮忙”,结果得到了很低的等级分。由此可见,读懂材料,正确理解话题以及明确出题人的命题意图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例如,2007年高考广东卷的作文话题是“传递”,提示语中给考生提供了很多思考方向和角度,从而赋予了“传递”丰富多彩的含义。学生只要能把根植于“传递”这一内涵丰富的话题,就能让作文开出娇艳的花。

二、构思关――美文都精于构思

苏格拉底说:“我们应该把真实看得高于一切。”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再现生活是艺术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由此可见,文章的真实性是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的统一。例如,苏轼《赤壁赋》中客和吹洞箫者的谈论,以及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和渔夫的对话等,都可以看做是作者为刻画人物而运用的精妙构思。再如,2007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我有一双翅膀》,开篇引用歌词作为题记,然后以时间顺序写了“我想飞”“我要飞”“我会飞”,整篇文章一目了然,开合自如,体现出了很强的结构美。

三、扣题关――瞄准话题中心不偏题

话题作文虽然比命题作文写起来自由,但不能脱离话题。常见的扣题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活琐事入题法。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窗棂边的栀子花》,作者开篇即从生活中常见的窗棂边的栀子花切入话题,引出自己的观点,表达了一切道理都从生活中来的观点。

2.说文解字巧开篇。

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美,距离的忧伤》,作者开篇便通过解析仓颉造字切入话题,以说文解字的方式表明了距离的重要性。

3.变形阐释切入法。

所谓变形阐释切入,就是对话题作文的材料进行巧妙变形――或将其压缩成一句精要的话,或将其扩展成一个事例,进而自然引出自己的观点。例如,高考满分作文《遥望晶莹,近观纤瑕》的开头,作者就是将材料中雷抒雁的诗歌进行了变形阐释,以此切入话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4.类比构建暗切题。

所谓类比构建暗切题,是指在行文中活用材料和其他事例进行类比,从而论证自己的观点。例如,高考满分作文《仰望星空》,开篇即用三个整齐的句式类比构建,鲜明地指出了距离与完美的关系,结尾则通过再次点题深化了中心,整篇文章首尾呼应,结构精巧。

5.鬼斧神工叙事中。

所谓鬼斧神工叙事中,是指写作时可以巧妙地把材料中的人、事、理演化为叙事的中心,以叙述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例如,高考满分作文《回家》就通过编故事恰如其分地演绎并表达了人与家乡复杂而又莫名的关系,进而使文章表现出了含蓄深刻、意味深长的特点。

6.卒章显示话题法。

卒章显示话题法,是一种在文末彰显话题并亮出主旨的作文结构方法,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作者就恰到好处地将材料中的诗歌化为文章的内容,并在结尾照应了话题,读后叫人不得不拍案叫绝。

总之,学生只有合理恰当地运用好材料,独到而新颖地切入话题,紧扣话题材料,瞄准话题中心,才能写出优秀的话题作文。

四、文体关――异彩纷呈贵在精

紧扣文体特征写特色作文是写好高考话题作文的又一关键。因此,写记叙文要注意细节描写与叙事的详略,以及事例的时代意义;写议论文要注意议论文的要素,并选择丰富而恰切的论据。当然,考生还可以用访谈式、对话式、日记体、书信体、辩论会、新闻发言稿、剧本、就诊报告、处罚通知、广告文案等标新立异的形式写话题作文。例如,高考满分作文《百家讲坛》与《给孟幻同学的一封信》就分别运用谈论式和书信体,不仅降低了行文难度,还收到了结构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