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例6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1

关键词:高考(新课标I);试题特点;备考策略

一、全国高考英语试题总体性质、内容和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必须根据考生的成绩择优录取。为此,各种试题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英语学科的命题依据是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考试目标与要求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词汇量在3500左右。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部分的要求多年来一直没太大的变化。以上是各省自主命题和全国卷命题必须遵守的基础和原则。因此,从这一层面上说,试题是稳定、延续的。不过,每年虽然试题基于新课标和考试大纲,但是试题命制又体现稳定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近年来,英语学科注重双基、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突出能力和体现学科素养。

二、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英语试题特点

(一)试卷结构、考查侧重点和难度与广东卷有所不同

全国卷(新课标I)与广东卷都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立足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理念。将语言知识与技能考查全部置于语篇情景中,突出语用要求。内容紧跟时代,贴近生活,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关注测试内容的教育意义,关注考生的思维能力。重视能力和交际始终是考点。然而,两卷的试卷结构、考查侧重点和难度有所不同。

全国卷(新课标I)笔试部分总分120分,而广东卷135分。具体而言,一方面,全国卷(新课标I)与广东卷阅读理解部分都是两节,但有所不同。全国卷(新课标I)阅读部分40分,广东卷50分。第一节,全国卷(新课标I)四篇文章30分,平均文章阅读量为300多单词,第二节10分为阅读七选五填空。相比之下,广东卷第一节四篇文章40分,平均阅读量为350个单词,第二节10分为阅读信息匹配,尽管阅读量全国卷(新课标I)不如广东卷大,但从难度上看(无论单个词、句的理解,还是篇章的理解),全国卷(新课标I)要稍大于广东卷。另一方面,全国卷(新课标I)与广东卷知识运用部分都包含完形填空和语法填空,都分别占30分和15分,但全国卷(新课标I)完形填空设20空,每空1.5分,广东卷15空,每个2分,全国卷(新课标I)考查的知识点更广,包括名词、动词、短语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短语,而广东卷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固定,主要考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因此这部分全国卷(新课标I)明显难于广东卷。此外,语法填空,两卷相比,广东要难于全国,尽管都是设10空,但广东提示只有4空,全国提示7空。知识点的考查两卷都重点考查动词的时态语态、非谓语,同时都涉及连词、代词、介词、冠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最后,写作部分都有两节。全国卷分为短文改错(10分,改八处,增词或删词各一处,涉及语法与语法填空相似),和书面表达(25分,要点提示少,半开放式),广东卷由基础写作(15分,根据提示要点写五个句子)和读写任务(25分,阅读短文后概括大意,再论述观点)。显然,广东卷写作部分无论分值还是要求应该高于全国卷(新课标I)。

(二)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I)英语试题各项分析

1.阅读部分

首先,全国卷选材面广,题材丰富,话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语言的原汁原味和美感,题材涵盖注重不同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涉及社会、经济、教育、环保、生活等多个领域,弘扬正能量,重视学科思维。其次,文体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广告)、议论文等。全国卷兼顾地域性和差异性,具有大众性、普及性和实用性。第三,各段语篇基本上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选文具有独特的英语语言文化特征。语言鲜活地道,隐含信息较多。第四,句子结构多样,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倒装句、虚拟语气、省略句、强调句、插入语等,句子长短结合,长难句也有一定比重。第五,阅读文章总的阅读量比去年少100词左右,但文章及问题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相对难词汇量。比如,A篇文章中的outstanding/awareness/law firm/boycott/set off/kick off;问题中的be noted for/reject/discrimination/pioneer/financial。B篇文章中的make sacrifices/statistics;问题中的trend/sympathe-tically。C篇文章中的implant/originally scheduled/potentially;问题中的replace/delivery。D篇文章中的thoughtfulness/stubbornness/reflection/imply/conflict/assist in等等。第六,主要能力点:(1)信息辨认能力;(2)信息转述能力;(3)文本解读能力;(4)语篇逻辑的理解能力;(5)推理判断能力;(6)主旨理解和归纳能力;(7)词义猜测能力。第七,考点方面:严格按照考纲选文命题。考点面广,包括主旨大意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以及细节理解题。其中,细节理解题比重最大,推理判断题居其次,然后是主旨大意题和词义猜测题等各1~2个,个别涉及考查作者观点和态度。在测试方式上,全国高考(新课标I)几乎都是问答设置。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2

一、试卷结构及意义

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的试卷结构是渐趋稳定的。至2007年,便已固定为两卷七大题21小题,大致包括基础知识、阅读、写作三大模块。

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都有明显差距的情况下,全国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考的公平与公正,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尤其是三大模块的设计,让各个层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了用武之地,使其在高考中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受教育发展水平的制约,高考全国语文卷(大纲版)在制定和发展中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区分度不大。努力追求检测内容和形式的全面本无可厚非,甚至是一个优势,但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降低了自己的特色。一份高考试卷和一份中考试卷,甚至一份小升初的试卷,很难讲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当然,这中间的另一个问题是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不清,因此,各个学段都努力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教学目标,所以考试(最终通过试卷)表现出来的便是这种面面俱到,从而降低了区分度。这里有必要先谈谈语文教学的层次性问题。

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一直都在争论不休,这个根本的问题尚且如此,语文教学的阶段性或层次性问题便无人顾及,或许,这个问题很容易牵扯出等级之类敏感话题,有悖于这个倡导公平、民主的时代吧。但避讳的结果便是十二年的语文学习时间,我们便消耗在几个大循环或小循环中,各自为政,自以为是,自成体系,不管别人做什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要把事情做圆满,做完整,做好。究其根本原因,或许都与中国几千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有些关系。只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做了那么多的工作,但永远在低水平上徘徊,这也许就是学生语文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学初中的小循环且不说。高中阶段,高考是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而高考又是一个全面检测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的教师也便全面抓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于是,字音、字形、词语辨析、病句修改、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等原本应当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应当掌握的、应当过关的基础知识,仍需老师不厌其烦,学生不胜其烦地去教授,去学习。而中学阶段应当具备的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能力)则被视为难点,要么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要么弃之不顾,听天由命。而高中阶段应当重点掌握的逻辑判断、思维方式等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知识,或由于基础薄弱、积累不够而无从下手,或由于事急从权而束之高阁。这样的结果,便是我们花费了十二年时间学习语文,而十二年都在低水平上徘徊。表现在考卷中便是面面俱到,哪一部分也无法舍弃,各个学段的内容没有阶段性,更没有层次性。表现在考试结果上,便是区分度不高,优劣难辨,表现在社会效果上便是重理轻文,忽视语文学科的学习。

三、应对措施

语文学习的层次性或阶段性问题不能靠一个教师或一个学校去解决,甚至不能靠一个地方政府去解决,这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全盘考虑通力协作的大问题。

首先,须打破这种极力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教学格局,明确各个学段的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比如,小学阶段以识字积累为主,利用学习初始阶段的孩子记忆力强的特点,最大限度的为以后的学习进行知识储备,忽略理解表达方面的要求,或仅仅进行基本的词法、句法的训练即可。初中阶段以语法学习为主,掌握正确的表达方式。同时进一步进行知识积累、阅读积累(例如名著阅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高中阶段则以理解分析能力的提高为主,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和深刻性。

这样循序渐进的目的,是形成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的渐进过程,让各个学段的师生各司其职,清楚明确的完成自己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这样,语文学科的知识层次才能建立,语文学科的进步和语文水平的提高才能有章可循。

而这个目的的语文达到,需要从考试形式特别是试卷形式的改革做起。由考试特别是试卷形式的改革进而推进教材的改革(甚至打破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这种文选式教材的模式),进而推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水平。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3

从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立意及导向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思考发展与评价的问题,进步与退步的问题,表扬与批评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问题;、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创业与创新的问题,五大发展理念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问题。2016年是高考改革的深化年,命题着重素养立意,命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充分发挥语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这既是2016年语文命题的特点,也是2016年作文命题的特点。

2016年全国课标卷三套试题作文命题的思维考查来看,全国课标卷Ⅰ“获奖之后”,考查的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由果溯因的思维、由此及彼的思维。全国课标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考查的是思辨比较思维。全国课标卷Ⅲ“小羽的创业故事”考查的是由此及彼的思维、思维的角度与层次。这是考查思维的角度与层次。

纵观近三年来的新课标卷、近十年的全国课标卷作文,从思维考查方面分析,主要考查三个层面的思维。第一层面是思维的限制性、思辨性、比较性,第二层面是大与小(以小见大、化大为小)、此与彼(同类相比、由此及彼)、个与类(由个及类、多为解析),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限制性,即思维的指向性。如2016年全卷Ⅰ“获奖之后”,只能写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发展与评价,全国卷Ⅱ“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只能写语文素养的提升问题,指向性非常明确。思辨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比较、选择、多角度等方面,如2015年全国卷Ⅱ(甲)材料作文“风采人物评选,三名候选人谁更具风采”,2015年全国卷Ⅰ(乙)材料作文“小陈举报父亲高速公路开车接电话”,小陈该不该举报父亲,体现了思维的比较性、选择性。第三层面是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

新高考命题改革是依托修订后的高中新课标,以北京高考卷、上海高考卷为风向标。梳理与研究新世纪15年来北京卷及近10年来课标卷作文命题,就可以把握作文命题的趋势与规律。新世纪15年来,北京卷话题作文两次,标题作文五次,材料作文八次,近六年都是材料作文;近10年来,课标卷全是新材料作文。标题一般是自拟或限定范围。文体绝大多数都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也有限写记叙文的,如2015年材料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深入灵魂的热爱”;要求只能写议论文的,如2005年标题作文“说‘安’”。近年来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作文合乎文体,任务驱动作文也好,时事平论文也罢,都是写议论文。所有考题都给了提示语。这是命题的基本特点。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4

关键词: 《何氏语林》; 套版本;《世说新语》套印本

中图分类号: I207.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7387(2012)04-0159-02

明代何良俊(1506-1573)的《何氏语林》是一部著名的“世说体”著作。其版本问题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称:“《语林》三十卷,明何良俊撰。……明嘉靖二十九年何氏清森阁刻本、明嘉靖华亭何氏繙经堂刊本、明嘉靖文徵明序刻本、套板本。”[1]据此知他们认为,《何氏语林》有如下版本:清森阁刻本,繙经堂刻本,文徵明序刻本。其后,学界亦多承袭此说,如刘叶秋等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谓:“是书有明嘉靖清森阁刻本、何氏繙经堂本、文徵明刻本[2]、套板本、《四库全书》本等,均为同一系统。”[3]

关于嘉靖刻本的问题,笔者已有相关辨正,不赘述。[4]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种著作都提到了套板本,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即《何氏语林》是否有套板本。套板本又称套版本、套印本,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后人认为《何氏语林》有套板本,然所谓《何氏语林》套板本究竟是怎样的呢?

因为未见过实物,又不能凭空断定其有无,我们不妨先对“套版本说”溯源。台湾学者戴佳琪曾考出《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有邵章补录《何氏语林》套版本,杨立诚《四库目略》亦载之。又曰:“然今存书目却未见此书,未详究竟出自何处?今暂列于此,以俟后考。”[5]可见戴氏对“套版本说”即有怀疑。

还有比《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更早的套版本之说,《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一上子部十二小说家类杂事:“《何氏语林》三十卷,何良俊撰,明嘉靖刻本,又套版本。”[6]以笔者管见所及,这应该是《何氏语林》套版本说的最早出处,是为源头。按:莫友芝的这本书目,包括所“知”与所“见”的书,以上文的记载来看,“套版本”应该是未见到,可能是得之于传闻。又傅增湘在此后有补充:“明嘉靖二十九至三十年何良俊清森阁自刊本,十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阑,卷中有嘉靖庚戌柘湖何氏清森阁雕版牌记数处,有嘉靖三十年文徵明序。八册,余藏。”仅此而已,傅增湘完全没提及套版本的问题。可见“套版本说”的产生也是很晚近的事,而肇事者莫友芝很可能根本未曾见过实物,而为其书目做订补的傅增湘也未曾见过。

除了各种书目上陈陈相因的记载,迄今为止未见任何人举出《何氏语林》套版本实物,亦未见任何经眼录之类典籍描述过。结合前面的论述,让人可以大胆肯定:《何氏语林》不存在套版本。

既然不存在套版本,那么《何氏语林》的“套版本说”又是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很可能是将《世说新语》的套版本张冠李戴误会成了《何氏语林》的套版本。

按:明代凌氏家族曾刻过大量套印本典籍,万历时期凌瀛初擅长套色木版印刷术,即刻有套印本《世说新语》,一说其为五色套印本三卷。如徐永斌、张莹《凌濛初与晚明刻书业》曰:“凌瀛初曾以其弟凌濛初所刻《世说新语》八卷为底本,进行圈点、装饰,于明天启年间五色套印而成《世说新语注》三卷,为红、黄、蓝、绿、墨五色,作为凌濛初所刻《世说新语》八卷的补充本。”[7]另一说则谓凌瀛初曾刊印有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八卷,如王能宪即称明凌瀛初刻宋刘辰翁、刘应登、明王世懋评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八卷,为黑、黄、蓝、红四色。[8]另一学者潘建国先生亦称明代有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至明代,《世说》评点蔚为兴盛,著名的批点者有王世懋、凌濛初、李贽等人,出版了墨色及四色套印等多种版本的《世说》批点本”。[9]潘文未明确说是凌瀛初所刻,不知与王能宪所见是否为同一种。

据说,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凌濛初确曾刻有套印本《世说新语》。徐永斌、张莹《凌濛初与晚明刻书业》引杜信孚的统计称,凌濛初刻有朱、墨、蓝三色套印本《世说新语》八卷。按凌濛初曾刻过《世说新语》六卷本,今有六卷本[10]与三卷本[11]两种。然似乎并未刻过八卷本《世说新语》。[12]这些细节容或可商,但凌氏兄弟刻有套版本《世说新语》多种则是无可疑的。

故《何氏语林》“套版本”误说的产生过程很可能如下:将《何氏语林》与王世贞删并《何氏语林》、《世说新语》二书而成的《世说新语补》弄混,此事明清以来屡见不鲜,[13]又将《世说新语补》与《世说新语》弄混(此二书的混淆也可谓由来尚矣),再进一步把《何氏语林》与《世说新语》相混,于是就把《世说新语》的套印本误作《何氏语林》的套版本了。

实际上,《何氏语林》明清时期的版本系统比较简单,明代只有嘉靖刻本、天启刻本两种,清代只有四库写本,此外别无其他刻本,所以《何氏语林》根本不存在套版本。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62页。

[2]按:较前说少一“序”字。

[3]刘叶秋等主编:《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07页。

[4][13]参见拙文《〈何氏语林〉嘉靖刻本三考》,《文献》2010年第01期。

[5]戴佳琪:《〈何氏语林〉研究》,台湾中国文化大学1997年硕士论文,第20-21页。

[6]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订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华书局2009年版。

[7]徐永斌、张莹:《凌濛初与晚明刻书业》,《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03期。

[8]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74-75页,按:此本为北大藏本。

[9]潘建国:《凌濛初刊刻、评点〈世说新语〉考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第05期。

[10]据潘建国先生所见,上海图书馆所藏两种凌濛初刻《世说新语》皆为六卷,其中一种为《世说新语》原本六卷,共三册,每册二卷。潘文称之为凌甲本,另一本也是三册,第一、二册是《世说新语》六卷,第三册是从二十卷本《世说新语补》析出的四卷本《世说新语补》,此本潘文称之为凌乙本,行款、版式同于凌甲本,但潘氏未曾言及是否套印本,据其行文,估计应该不是。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5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尤其是在新材料作文成为高考作文的主导时,拟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近十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的典型拟题为例,由浅入深,介绍作文拟题的三重技法,力图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有效地指导。

一、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一重境界:直接“入”题

直接“入”题,一般采用:“小议×××”、“浅论×××”、“×××之我见”、“×××之感悟”、“我看×××”、“从×××说开去”、“从×××说起”、“对×××的思考”、“对×××的反思”、“×××引发的感想”的拟题形式,如《“弯道超越”之感悟》(2009安徽)、《“小议”浅阅读》(2010新课标)、《包揽后的反思》(2011北京)、《<功夫熊猫>引发的感想》(2011新课标)、《从蔡伟博士说起》(2011重庆)、《从船主的封口费说开去》(2012新课标)。

二、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二重境界:掌握“常”题

(一)并列式

它既可以围绕着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来拟题,如《探险者与蝴蝶》(2013江苏);也可以围绕着材料中所揭示的深刻主旨来拟题,如《做事与做人》(2012课标卷);还可以围绕着材料中所揭示的相反的对象和主旨来立意,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2007安徽)、《镜里与境外》(2011天津);有时还可以是三个义项的叠加,如《那手,那人,那心》(2012湖南)、《所向,所爱,所愿》(2013广东)。

(二)偏正式

一般采用“××的××”的形式,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光荣的荆棘路》(2012浙江)、《人生的容器》(2013浙江)、《不可惊扰的寂静》(2013江苏)。

(三)动宾式

一种是开宗明义,直接点明论点的简单动宾式结构,如《走出自我》(2011湖南)、《学会舍弃》(2012全国大纲卷);还有一种是动词加上偏正式宾语的结构,如《找到自己的位置》(2006海南)、《点亮万家灯火》(2013广东)。

(四)主谓式

一种是主谓式,如《天使就在我们身边》(2008北京)、《弯道艰险勇超越》(2009安徽)等,一种是主谓宾式,如《我的杯中需要沙》(2008北京)、《举手之劳也是一种美德》(2012)等。

(五)由表及里式

由题目中的现象写起,联想到其中或背后蕴含的深刻的道理,一般采用“从……到……”、“由……到……”、“在……的背后”的结构,如《从举手之劳到知恩图报》(2012新课标)、《由沙子到珍珠》(2013辽宁),《在怕的背后》(2013江西)。

(六)意愿式

一般采用“愿……”、“惟愿……”的结构,如2013广东卷的几个高分作文题:《愿从本心》、《愿赤心长留》、《惟愿此心无怨尤》。

(七)祈请式

祈使句一般用“让……”的结构,如《让未来记住今天》(2012年广东)、《让爱双向流动》(2013广东);请求式一般用“请……”,或“对象+请……”的结构,如《请问你自己》(2006四川)、《思维,请守住幸福》(2004海南)。

(八)对比式

可以直接形成对比,如《国语失落症猛于虎》(2007湖北)、《比学习更重要的事——学会做人》(2013浙江);也可以用题目中的词语形成对比,如2011湖南卷的两个优秀作文题:《低姿态的高贵》、《寒风吹暖我的心》。

(九)两个词汇或短语组合式

不用逗号隔开的如《拣尽空白 终见空白》(2006福建)、《接受改变不负青云之志》(2013山东);形式整齐的拟题,三字的如《感受爱,感恩爱》(2012天津),四字的如《不断追求,不断进取》(2012江西);五字的如《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2005),六字的如《重塑全面文化,实现全面崛起》(2011新课标),甚至还有八字的如《诚心补漏手有余香,知恩图报懂得感恩》(2012新课标);形式错落有致的拟题,如《莫惊扰,让生命安宁》(2013江苏)、《正视批评,成就谦谦君子之风》(2013山东)。

三、优秀高考作文拟题的第三重境界:打造“靓”题

(一)比喻式

一种是明显的比喻,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2004四川)、《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2007全国卷Ⅱ)、《梦想为帆,踏实为桨》(2011福建);一种是题目中的相关词语有比喻义,如《滋养文化的“活鱼”》(2010上海)、《平凡中的“珍珠”》(2013四川)。

(二)拟人式

运用拟人的如《梦想在现实中起舞》(2006山东)、《与品读相拥》(2010全国卷Ⅱ)、《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2011福建)。

(三)谐音式

谐音的运用也能让文题增色不少,如《国有殇,爱无伤!》(2008全国Ⅰ卷)、《背上“悦读”的行囊》(2010新课标),“殇”与“伤”谐音,“悦读”与“阅读”谐音,让人印象深刻。

(四)活用成语

可以颠倒成语中个别语素的顺序来表达材料的主旨,如《寓教于乐》(2011江西);也可以突出成语中的个别语素来表达材料的主旨,如2013江苏卷:《谨“小”慎“微”》、《一“石”激起千层浪》。

(五)妙用标点式

1.感叹式

通过题目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你好,中国!》(2011全国新课标卷)、向社会的“补漏者”致敬!(2012课标卷)。

2.疑问反问式

一种是不用问号,具有疑问反问的语气,如《没有付出哪有硕果累累》(2007安徽)、《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2013广东);另一种则使用问号,如《绕树三匝,何枝可依?》(2006河南)、《大同世界,焉能忘本?》(2010全国卷)。

3.间隔号式

运用间隔号“﹒”把相关内容隔开,形成一种整饬之美,如《坚守?绽放生命之花》(2011辽宁)、《朝阳?流水?梦》(2013安徽)。

(六)诗题式

可以是一句,多为七字,如《青山一道同风雨》(2008全国)、《满身花雨又归来》(2010全国卷Ⅰ卷)、《守得云开见月明》(2012浙江);也有两句十字的,如《草木得常理 共生唱和谐》(2010安徽)、《知足云天淡,进取风雨行》(2012江西);还有两句十四字的,如2007北京卷的文题《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七)引用式

有引用古代诗句的,如《晓看红湿处》(2005全国Ⅰ卷)、《此时无声胜有声》(2007北京);有引用现代诗词中名句的,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2006山东)、《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2007甘肃);有引用古今名言的,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2安徽)、《千学万学学做真人》(2011辽宁);有引用社会上的俗语流行语的,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010新课标)、《细节决定成败》(2012全国新课标);有引用歌词的,如《该出手时就出手》(2011北京)。

(八)化用式

有化用诗词名句的,如《一蓑烟草任江平》(2008福建)、《腹有雅量气自华》(2013山东);有化用古代名句的,如《大隐隐于“乐”》(2012辽宁);有化用名著的,如《高考,生活中不能承受之重》(2007重庆);有化用电影名称的,如《致我们已逝去的童真》(2013浙江)。

(九)虚实结合式

可以化实为虚,如《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2006福建)、《栽种你的最爱》(2006福建);更多的是化虚为实,如《别让雨下进灵魂里》(2006河北)、《拥紧自己的灵魂》(2007安徽)、《慢尝书香》(2010新课标)、《守住心灵的绿茵》(2011课标卷)、《最是那初放的安详》(2013浙江)。

(十)妙用其它学科词语式

用数学词语的如《美,人生的不对称》(2007全国卷Ⅱ);用化学词语的如《特色是成功的催化剂(2009上海);用计算机术语的如《爱,更需要“复制—粘贴”》(2007全国卷Ⅱ);用地理术语的如《心中的乡情不会随时间风化》(2007山东);用游戏术语的如《生活中的俄罗斯方块》(2005山东);用佛教术语的如《芥子纳须弥》(2011湖南)。

全国二卷语文作文范文6

汉语方块字的好处是统一了文字,方块字不至于像拼音文字那样,会因地方方言语音的差别,而分裂成多种文字。但是,由于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别很大,宋人也在追求一个标准语音。因为宋朝建都开封,故北宋人往往以开封和洛阳方言作为当时的标准语音。人称“乡音是处不同,惟京师,天朝得其正”。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但是,他又认为即使是洛阳方言的读音亦并非纯正,如洛阳语“谓弦为玄,谓玄为弦,谓犬为遣,谓遣为犬之类,亦自不少”。北宋前期,大臣寇准和丁谓在政事堂上,“闲论及天下语音何处为正”。寇准说:“唯西洛人得天下之中。”丁谓说:“不然,四远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①宋时读书人与洛阳语之间的差别,类似于现在普通话与北京土话之间的差别。南宋初,大批中原人迁居在作为政治中心的临安,时至今日,杭州官话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北方语音。

宋代的汉人到底有多少种方言,目今已缺乏较完整的记录。但从某些片断的记载,也可看出一些方言的特色。陆游说:“四方之音有讹者,则一韵尽讹。如闽人讹高字,则谓高为歌,谓劳为罗;秦人讹青字,则谓青为萋,谓经为稽;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吴人讹点字,则一韵皆开口。”周密说:“浙之东言语,黄王不辨,自昔而然。”现今的一些江浙方言也同样是黄王不辨。“闽人以高为歌,荆楚人以南为难”。②

各地的方言中必然有一些特殊的词汇。如开封方言“谓不循理为乖角”,“作事无据者为没雕当”,“淮人谓岁饥为年岁揽减”,“越人以婴儿为呕鸦”。③“闽人谓子为囝,谓父为郎罢”。“岭南风俗,相呼不以行第,唯以各人所生男女呼其父母”。如“韦庶女名睡娘,即呼韦庶作父睡,妻作婶睡”。④

任何时代总有一些秽言和詈语。例如宋时“谓贱丈夫曰汉子”,秦桧学生时代,人称“长脚汉”,秦桧惧内,即使升任高官,其妻称他“老汉”。施全行刺秦桧不成,有人讥他为“不了事汉”,但“丈夫汉”当时仍是褒词。⑤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自然是源和流的关系,但两者又各有其继承性。宋代的书面语言,仍大致沿用秦汉以降的古文和后来的骈体文。自春秋、战国时出现汉语史上第一次白话运动以后,经历了千馀年的演变,秦汉古文与口头语言的差别愈来愈大。

《说郛》卷7《轩渠录》记载,北宋开封“有营妇,其夫出戍”,其子名窟赖儿,她“托①《耆旧续闻》卷7,《老学庵笔记》卷6,《说郛》卷5《选谈》。②《老学庵笔记》卷6,《癸辛杂识》续集下《黄王不辨》,《耆旧续闻》卷7。③《萍洲可谈》卷1,《江湖长翁文集》卷11《送学生归赴秋试因省别业三首》。④《宋朝事实类苑》卷60《岭南人相呼》,《闽人称呼》。⑤《老学庵笔记》卷2,卷3,《朝野遗记》,《鄂国金续编》卷25《杨么事迹》。

1一教学秀才写书寄夫云:窟赖儿娘传语窟赖儿爷,窟赖儿自爷去后,直是 憎儿,每日根特特地笑,勃腾腾地跳。天色汪囊,不要吃温吞蠖底物事”。那个秀才无法捉笔,只能退回她数十钱。书面语言表达口语固然困难,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往往不易听懂书面语言,更不论自己作文了。因此,就出现了书面语言的白话文倾向。

宋代不少民间语言逐渐渗透到书面语言之中。例如宋代的“勾当”、“管勾”等词,就是常用口语,意为管理之类。当时的官名有管勾卖盐官、勾当御药院、①管勾文字、勾当公事、管勾帐司②等。又如“诡名”一词,也属民间口语,指假冒姓名之类。此词在宋代官方文献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如诡名挟户、诡名挟佃、③诡名子户、诡名隐寄、④诡名走寄、诡名冒请⑤等,都是指假冒姓名立户,分户,伪称佃户,隐瞒田产,请佃官田之类。

今存宋人文献中,保留了不少使用民间口语谈话记录。北宋时,登州妇人阿云“用刀斫伤”丈夫韦阿大,“县尉令弓手勾到阿云,问:是你斫伤本夫,实道来,不打你”。⑥宋金通使时,宋人记录金人译语,也间或用白话文。如金将完颜粘罕对马扩说:“见皇帝说:射得煞好,南使射中,我心上快活。”金人萧褐禄问宋使魏良臣等人说:“秦中丞(桧)安乐么?此人元在自家军中,煞是好人。”⑦在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震惊千古的冤狱中,最初是由其部将王俊的一纸诬告状为藉口。王俊诬告岳飞的爱将张宪企图谋反,其状词全用白话文。这反映了王俊本人的文化水平,他显然没有能力写标准古文式的书面语言,故文士们称其“甚为鄙俚之言”。如“自家懑都出岳相公门下”,“他懑有事,都不能管得”,“大段烦恼”之类,都是宋时常用的口语。“懑”相当于现今的“们”。“大段”意为大大地,战场上立功,可称“大段立功”。⑧在这次冤狱中,秦桧蛮横无理地回答韩世忠“莫须有”三字是很有名的,这也是宋时的口语,意为“岂不须有”。⑨

民间口语虽有鄙俚不雅之词,但也不乏生动的语言。如“嫁得鸡,逐鸡飞;嫁得狗,逐狗走”。南宋初的谚语说:“仕途捷径无过贼,上将奇谋只是招。”又说:“欲得官,杀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赶著行在卖酒醋。”又说:“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⑩这些①《宋会要》职官44之40,《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39《言王中正札子》。②《长编》卷367元元年二月戊子。③《历代名臣奏议》卷45余应求奏,《长编》卷249熙宁七年正月丙寅。④《宋会要》食货5之24,38之21。⑤《历代名臣奏议》卷258虞俦奏,《朱文公文集》卷99《晓谕逃移人户》。⑥《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40《议谋杀已伤案问欲举而自首状》。⑦《会编》卷4《茅斋自叙》,《会编》卷162《绍兴甲寅通和录》。⑧《挥麈录馀话》卷2,《长编》卷341元丰六年十二月癸酉。⑨宋时“莫”或可作“岂不”解。如《永乐大典》卷19735《曾公遗录》载宋哲宗说:“府界莫可先行?”《宋史》卷192《兵志》作“府界岂不可先行”。⑩《鸡肋编》卷中,卷下,《会编》卷140。

2谚语辛辣地讽刺了时政。

一些民间口语也文士们被吸收到诗词之中。如苏轼诗说:“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馀。”就是吸取了“谚语”。“巧媳妇做不得没面 ”,“远井不救近渴”,“瓦罐终须井上破”等谚语,也被陈师道改为七言诗,“巧手莫为无面饼,谁能留渴须远井”,“瓶悬 间终一碎。”①

词是宋时的歌曲,吸收口语的成分更多。例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宋理宗时,福建兴化人陈彦章“往参大学,时方新娶”,其妻作《沁园春》词,“记得爷爷,说与奴奴,陈郎俊哉”!“那孤灯只砚,郎君珍重,离愁别恨,奴自推排”,“早归则个,免待相催”。南宋太学生“有采俗语作耍”说:“湖女艳,莫娇他,平日为人吃 拿,乌龟犹自可,虔婆似那吒。早辰起来七般事,油盐酱豉姜椒茶,冬要绫罗夏要纱。君不见,湖州张八仔,卖了良田千万顷,而今却去钓虾蟆,两片骨臀不奈遮。”②这些全属当时的口语。

洪迈《夷坚志》是一部神鬼怪异小说,用文言书写,但其中也有口语。如《夷坚丁志》卷10《建康头陀》记载一个“头陀道人”见到建康一批学生,便说:“异事!异事!八坐贵人都著一屋关了,两府直如许多,便没兴不唧溜底,也是从官。”学生范同轻薄绰号为“秦长脚”的秦桧,说:“这长脚汉也会做两府?”即是一例。如前所述,“长脚汉”也是蔑称。

《朱子语类》是著名大思想家朱熹的谈话记录,经后人编次成书,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使用白话的原貌。因此,此书不仅是宋学的重要著作,也保存了十分丰富的宋代白话资料。这里不妨摘录两段。此书卷3说:“鬼神事自是第二著。那个无形影,是难理会底,未消去理会,且就日用紧切处做工夫。”此书卷10说:“莫说道见得了便休。而今看一千遍,见得又别;看一万遍,看得又别。须是无这册子时,许多节目次第都恁地历历落落,在自家肚里,方好。”

从上引的一些实例看,宋时的口语与现代口语有很大的差别,故今人读《朱子语类》等白话文,反而比读宋时的标准古文更加困难。降及元代,汉文中的白话成分更大。明清时又出现逆转,唯有小说之类使用白话。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方实现了汉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

二、其他民族的文字

在辽宋金代,现今中国疆域内既然存在着多种民族,也必然存在着多种语言和文字。除汉人使用汉语外,存在着另外多种语言和文字。

一、契丹文:契丹族作为辽朝的统治民族,其语言接近于蒙古族语和满洲通古斯族语。辽的一支被统治民族奚族,“契丹与奚言语相通,实一国也”。据宋使彭汝砺诗描写说:“秃鬓①《鸡肋编》卷中,卷下,《后山集》卷3《送杜侍御纯陕西转运》,《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三首》。②《湖海新闻夷坚续志》前集卷1《俗谑试题》,后集卷2《送夫入学》。

3奚奴色如玉,颊拳突起深其目。鼻头穹隆脚心曲,被裘骑马追鸿鹄。”①似乎像白种人。

契丹语的语法结构显然与汉语不同。宋人记载说,“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例如汉语中“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②转贴于

宋人记载保存了一些契丹语的音译。“刁约使契丹,戏为四句诗”说:“押燕移离毕,看房贺跋支,饯行三匹裂,密赐十貔狸。”移离毕是官名,相当于宋朝仅次于宰相的执政。“贺跋支,如执衣防 ”。匹裂是“小木罂,以色绫木为之,如黄漆”。貔狸“如鼠而大,穴居,食果谷,嗜肉狄人为珍膳”。宋人余靖懂契丹语,他使辽时曾写一诗说:“夜宴设逻臣拜洗,两朝厥荷情感勤。微臣雅鲁祝若统,圣寿铁摆俱可忒。”其注说,设逻,“厚盛也”;拜洗,即“受赐”;厥荷,即“通好”;感勤,即“厚重”;雅鲁,即“拜舞”;若统,即“福佑”;铁摆,即“嵩高”;可忒,即“无极”。③由于契丹语的传世资料十分稀缺,上述的片断音译记录就弥足珍贵。

契丹人仿效汉字,创制契丹文。辽太祖神册五年(920),“始制契丹大字”。④稍后又有皇族耶律迭剌“制契丹小字,数少而该贯”。⑤契丹字分大字和小字。大字是类似于汉字的方块字,大体上是增减汉字笔划而成。小字大体上是表音文字,但其拼音结构类似于朝鲜文,仍形似方块字。拼音小字按先左后右,两两下移的原则,拼凑成方块字形。据统计,契丹小字的原字计378个,每个单词由一至七个不等的原字排列组合而成。  契丹文和汉文同作为辽朝的官方文字。辽朝灭亡后,契丹文继续行用,直到金朝中期章宗明昌二年(1191),“诏罢契丹字”。但是,因辽亡时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另建西辽,故契丹文仍行用于西辽社会上层。后来契丹人遗裔耶律楚材随蒙古军西征,“遇西辽前郡王李世昌于西域”,便“学辽字于李公”。⑥

契丹文如今已成死文字。由于传世资料颇少,近代对契丹文的研究工作虽有所进展,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⑦

二、西夏文:人们一般认为,党项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西夏文由夏景宗元昊建国后①《辽史》卷73《耶律曷鲁传》,《鄱阳集》卷2《奚奴》。②《夷坚丙志》卷18《契丹诵诗》。③《梦溪笔谈》卷25,《中山诗话》。④《辽史》卷2《太祖纪》,卷75《突吕不传》,卷76《耶律鲁不古传》。⑤《辽史》卷64《皇子表》。⑥《金史》卷9《章宗纪》,《湛然居士文集》卷8《醉义歌》序。⑦关于契丹文,参见《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4期契丹小字研究专号,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贾敬颜《契丹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刘凤翥、于宝林《契丹字研究概况》,《大陆杂志》84卷5期刘凤翥《略论契丹语的语系归属与特点》,《大陆杂志》87卷1期刘凤翥《契丹文字与汉字和女真字的关系》。

4创制,史称“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①西夏文成为当时西夏境内的流行文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最迟行用到明朝中期,但如今也成为一种死文字。西夏文的传世文献远比契丹文献丰富,特别是今存有一批西夏文的辞典和韵书,如《番汉合时掌中珠》、《音同》、《文海》等,使人们对西夏文的语音、语汇、语法等有了较多的知识。

西夏文的借词数量很大,主要是借自汉语。西夏字是仿造汉字的方块字,两种文字的形体近似,但西夏字形比汉字更为繁复,其书法也有楷书、行书、草书、 书等区分。

尽管夏景宗元昊一度强调尊崇本民族文字,以加强对宋的独立性,但汉语和汉文在西夏境内毕竟有深厚的基础和影响。实际上,汉文和西夏文同时在西夏社会中流行。②

三、女真文:金代女真人是现代满人的祖先。女真语和满语的语汇约有十分之七相同,却先后出现了女真文和满文两种不同的文字。

金太祖天辅三年(1119),“颁女直字”。女真人称“叶鲁、谷神二贤创制女直文字”。女真文字“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而创制,时称“女直大字”。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另“颁女直小字”。③女真大字和小字显然是仿效契丹大字和小字。女真文一直沿用到明朝。明朝前期所编的《女真译语》,成为今存研究女真文的工具书。此后女真文字成为死文字。满人在明朝后期勃兴后,又仿照蒙古文字母,另外创制满文。

女真族原先毕竟是个落后民族,其文化程度较低,语汇也不丰富。即以姓名而论,女真人有几十个姓,连同当时的契丹人、奚人等,都分别确定了相应的汉姓。例如完颜的“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契丹人姓耶律(移剌)的汉姓为刘,契丹人和奚人姓石抹的汉姓为萧。女真人的名字“或以贱,或以疾,犹有古人尚质之风”。如金初大将完颜粘罕,粘罕的女真语意是心,完颜兀术,兀术的女真语意是头,完颜 母, 母的女真语意是釜。④但后来女真贵族也感到其名不雅,又另取汉名。如完颜粘罕的汉名为宗翰,完颜兀术的汉名为宗弼。今人往往沿用古代演义小说的惯例,称完颜兀术为金兀术,这自然是不确切的。其实,完颜兀术的汉姓汉名就可叫王宗弼。

女真人作为一个落后民族,其语言的语汇和表达能力,自然与汉语有相当差距。金朝灭辽破宋,占领华北广大地域后,汉人又成为人口的主体。故在金朝境内,汉语和汉文事实上比女真语和女真文更为流行。唯有留在东北的少量女真人,直到元代,还是“各仍旧俗”,⑤最后①《宋史》卷485《夏国传》。②关于西夏文,参见吴天墀《西夏史稿》(增订本)第四章264----282页,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白滨《西夏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史金波《西夏文概述》。③《金史》卷2《太祖纪》,卷4《熙宗纪》,卷35《礼志》,卷73《完颜希尹传》。④《金史》卷135《金国语解》,《会编》卷3,陈述《金史拾补五种》。⑤《元史》卷59《地理志》。

5发展成为今日的满人。迁入中原的大多数女真人却很快汉化。到金朝中期,尽管金世宗大力提倡保持女真旧俗,而他的皇子完颜胡土瓦(汉名允恭)却“颇未熟本朝语”。完颜胡土瓦的儿子金宣宗和金章宗“就学”,“每日先教汉字,至申时汉字课毕,教女直小字,习国朝语”。①由此可见,女真人的汉化是当时不可逆转的潮流。金朝灭亡后,中原的女真文便很快消亡了。②

四、回文和黑汗(喀喇汗)国文:回语属突厥语系,最初使用古突厥文,为拼音文字。回族自唐朝后期西迁前后,开始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回文。自九世纪中期到十五世纪,回文在中亚、新疆等地广泛使用,即使在西辽统治时期,回文仍是当地的主要文字。据金朝后期出使蒙古的吾古孙(乌古孙)仲端说,西辽亡后,“其国人(契丹人)无几,衣服悉回纥也”。“其书契、约束并回纥字,笔苇其管,言语不与中国通”。③

受回文影响最大的,是蒙古文。蒙古人“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遑制作,凡施用文字,因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塔塔统阿是“畏兀人”,“深通本国文字”。成吉思汗西征时,塔塔统阿“就擒”,“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④回、回纥、畏吾、畏兀等都是同音岐译,如今即称维吾尔。直到明代,还编录了《高昌馆来文》和《高昌馆杂字》,实际上是回、汉文辞典。⑤

黑汗(喀喇汗)国是五代至南宋,由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等地所建立的国家,也是今中国境内第一个接受伊斯兰教的国家。在黑汗王国统治时期,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创制了一种新的文字,今人称之为喀喇汗国文或阿拉伯字母式的突厥文。这种拼音文字将阿拉伯二十八个字母删存二十一个,又另增三个,并在元音和辅音的读法的附加符号也作些改变。

喀喇汗国文的传世文献主要有《突厥语词典》、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这种文字在新疆等地与回文并存约有四、五百年。⑥

五、古藏文:吐蕃人除居今西藏外,在今甘肃、青海等地则与汉人、党项人、回人等杂居。吐蕃人即今藏族祖先,其所用文字,今称古藏文。据有的说法,系参考古梵文字母,按藏语语音略有增减而成。古藏文演变到现代藏文,曾进行过三次厘定工作。传世的古藏文文献,①《金史》卷19《世纪补》,卷98《完颜匡传》。②关于女真文,参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颜华《女真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金启  《女真文字研究概况》。③《归潜志》卷13。④《元史》卷202《八思巴传》,卷124《塔塔统阿传》。⑤关于回文,参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黄润华、胡振华《回文》,《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耿世民《回文》。⑥关于喀喇汗国文,参见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陈宗振《从〈突厥语词典〉看喀喇汗王朝的文字》。

6其数量十分丰富。①

在邈川一带的吐蕃族 厮 政权,受宋朝官封,与西夏相抗。但其与宋往来文字,仍用“蕃书”,即古藏文,需要由宋人译成汉文,转告朝廷。②

六、白文的出现: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的通行文字是汉文,“言语书数”,“略本于汉”。③宋人记载说:“大理国间有文书至南边,及商人持其国佛经,题识犹有用  字, ,武后所作国字也。《唐书》称大理国,今其国止用理字。”④从今存的若干碑文看,大理也有个别汉字略异,如乾坤的乾字,大理作 字,股肱的肱字,大理作 字。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