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例6篇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1

关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精选   亨德尔是西方音乐史上享有盛名的音乐大师,被誉为圣乐之祖。贝多芬说:“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我极愿跪在他的墓前。”李斯特曾为“亨德尔伟大得像宇宙似的天才”而入迷。亨德尔是德国人,却在英国成名,他身居异国,由于英德之间的政治漩涡而受排挤,早年做歌剧,在英国上演频频受挫,他本人债台高筑,一生坎坷,精神十分痛苦。此时詹宁斯给他寄来了《弥赛亚》的新剧词,原先亨德尔十分痛苦,不想理睬这个歌剧,后来受到神灵的指引,振作精神,开始作曲,歌剧的歌词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内心振奋了,茨威格那极具感染力的写法,振奋了每个人,读到亨德尔21日不眠不休,写《弥赛亚》的过程,我热血沸腾,我加入了那个演奏,那是一个怎样的演奏啊,那是一种把你从泥塘里面解救出来,让你重新来过,发光放彩,让你为了自己的使命,奋勇之前,所有的颓败、忧郁将烟消云散,让你得到心灵永恒的平静。因为你的'信仰,你将超脱。我内心在那时刻久久不能平静,最近几年,由于没有任何目标,且所做的决定都没经过认真考虑,往往事倍功半,我觉得自己像一个久居坟墓的几近腐烂的人,过着痛苦,自我折磨的日子,我昏昏沉沉,每天不做任何行动,只愿昏昏睡去,忘记现实的苦恼,我逃避自己的责任,我逃避自己的失败,我逃避一切,但又不甘心这样的逃避,或许神灵觉得我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万能的神来召唤我,也许,他想通过亨德尔,告诉我,鼓起你勇气,他将使我的内心纯净,使我承担起自己的使命。伟大的主,你是我们的引路人,是你创造奇迹,主说,愿你快乐,是的,我被亨德尔震撼了。

  茨威格的人物传记真是一流,你不由自主就深陷其中,你在其中扮演起属于你的角色,你参与其中却浑然不觉。里面的经典语句在此就不摘抄了,因为我要背下来,放在我的心里,而不是在文字中。

关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精选   认识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得益于xxx老师,王老师在xxx中分享了这本书,通过其中一个历史故事《亨德尔的复活》推荐这本书,听书里那近乎诗一般的语言,行云流水而又热情四射,我被深深的震撼了,有一种力量从我体内迸发,觉得可以做世界上一切的事情,只要我愿意。

  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开始变翻到了这一片段,在此,先对本书做一个介绍,本书选取了历史上14个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的瞬间,这些事件有些是由大人物来完成,而有些则是由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任务完成的历史的瞬间。这如本书的作者茨威格所说,尽管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神秘礼物”的作坊,但是在这作坊里发生的,却是许多数不胜数的无关紧要和习以为常的事情,每一桩真正的事件都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在一个民族内,为了产生一位天才,总需要几百万人,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

  那些数不胜数的事件会像避雷针的尖端集中了整个大气层气流一样,集中在极短的 时间里发生。看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几个片段。为茨威格写人物的笔法倾倒,茨威格是一个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于一身,又有点跳跃的形式记录了历史上某一瞬间的事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关于《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范文精选   十几年前,那似乎是一个普通的炎热的夏日,一个放满了褐色课桌的高中课堂。头发略有些花白的高中语文老师,夏风轻轻吹起裹在他瘦削身躯外的的确良白色衬衫。也就是在这样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上,他给他的学生们推荐了茨威格,这位他几乎最为推崇的作家以及他的两部作品。而我当时就坐在那一堆莘莘学子中。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他略带崇拜和谦卑的表情,朴素又坚毅的眼光缓缓扫过我的脑门,似乎在期许着什么。

  中学生的我用很工整的字迹,在某页语文课本的右上角空白处,很认真的一步一化的写下了‘茨威格:《象棋的故事》,《人类群星闪耀时》‘。感觉这是个拥有优雅名字的作家,连作品的名字都如此优雅不俗。只是当时面对高考压力,似乎除了死记硬背那些必考内容,谁有闲暇,或者哪个望子成龙的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将如此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用的‘课外书籍上呢?大约记得,高中时代唯一看完的一本小说,竟然是有段时间,每日做完功课后,入夜后偷偷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完的司汤达的《红与黑》。其中有一次还被老爸逮了个正着。现在想来,何等悲哀!

  时过境迁,那堂普通不过的语文课似乎变得清晰耀眼起来。十几年了,都未曾忘记当时的细节,这算是缘分吗?只是,我和大师茨威格的交集,和他的传世名作《人类群星闪耀时》的相遇,竟然是从豆蔻年华直接过渡到十几年后的而立之年。我真想唏嘘,真是相见恨晚。但希望此次相见不是恨晚!

  究竟是何等深厚的人文情怀,何等悲天悯人的情感,何等的热诚浓烈的旁观,揣着何等的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何等的对旷世伟人杰出者的谦卑之意,何等的发自内心的无比浓烈的热情和能量,撷取那些或悲壮,或奇妙,或苍凉,或温暖的历史时刻,短小精悍的十篇历史小品中,铸就了这部几乎是茨威格代名词的不朽之作。

  堪称精美绝伦如同高山流水般优雅流畅的文字,恰如其分深入人物骨髓的心理刻画,有点有面精巧细致的行文结构,撷取人类历史上,确切的是西方文明史上,那些耀眼珍贵的珍珠,十篇文字,如果是将这些珍珠镶嵌在精美优雅的蛋糕之上,让原本枯燥干涩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生动奇妙栩栩如生起来,让读者无不产生敬畏感慨唏嘘之意。

  在茨威格的笔下,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和瞬间,既是必然的,又充满了让人惊叹惊愕的偶然,让人不禁惊喜,无奈又感苍凉悲怆。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如星辰般遥远迷幻的存在,而是充满血肉和凡尘俗子一样的悲欢离合。只是唯一超越吾等凡人的,除去上天馈赠给他们的天赐良机亦或是是天降恒祸,都拥有了超越平常人的毅力,勇气和信念,让他们得以继续当时人们看来多是‘不可能的事业‘,无论这结局是喜是悲。虽然此书名被翻译成‘人类群星闪耀时’,却多是些伟大却悲壮苍凉的历史瞬间,书中所写拥有强大的悲剧力量和人格魅力。也许该加个副标题--那些伟大却苍凉的时刻。

  无论是亨德尔‘复活’后一个月废寝忘食写就《弥赛亚》时惟妙惟肖的心理描写对我的吸引,还是约翰苏特尔这个和美国西进运动加州淘金热无法撇开的名字宿命般的大起大落甚至家破人亡的让我唏嘘,还是菲尔德十年矢志不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信念不灭的成功铺设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西洋电缆的激荡,等等等等,这一切都让读者如同置身于每一个历史瞬间,似乎与这些巨人或者小人物只有咫尺之遥,对他们当时的际遇感同身受,在茨威格的笔下,凡夫俗子的我们足以洞悉他们的每一寸笑意,和每一丝失望。这一切,直至当我读到矢志不渝的誓要完成征服南极大业的英国悲情探险家斯考特,奄奄一息的躺在极地小木屋的睡袋里,在可以预知死亡的瞬间,用几乎冻僵的手指写下一封封悲天悯人的信件,直至笔从自己手间滑落,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在他身上,我看到了悲壮和伟大,看到了无奈和悲凉,也感觉到了自己眼眶中不能自己的湿润和泪滴。

  如果说人类历史上有一些最伟大的发明,我相信印刷术一定是其中之一。因为他们,我得以在一个本来昏暗无奇的周日,几乎一气呵成的阅读完了一位肤色语言年代甚至信仰和我们迥异的大师,在半个多世纪前写就的著作。通过一本薄薄的书籍,更得以和历史上的巨人们谦卑的对话,似乎亲身参与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2

史上第一部歌剧是佩里的《达芙妮》,但乐谱已失,没音响依据,无从考究。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则是史上首部伟大的、优秀的歌剧,有CD、DVD可听可观。

古希腊神话《奥菲欧》内容描述奥菲欧祈求冥王赐予仁慈,使其妻尤丽狄茜复活。冥王允其所请,令入冥界,但告诫未离开冥界前不得回看尤丽狄茜,否则她将永不复活。奥菲欧随步悲歌入冥界,尤丽狄茜与丈夫久别重逢,苦求丈夫看她一眼,奥菲欧不允,尤丽狄茜以为奥菲欧变心,悲伤之极。奥菲欧爱妻心切,竟一时忘记冥王的告诫,刚一回头,尤丽狄茜立即又死去,奥菲欧痛悔不已。冥王见其诚实,让尤丽狄茜再复活,一对恩爱夫妻重返人间。

据此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有20多部,如卡奇尼《尤丽狄茜》、蒙特威尔第《奥菲欧》、佩尔戈莱西《奥菲欧传奇》(康塔塔)、格鲁克《奥菲欧与尤丽狄茜》、李斯特《奥菲欧》(第四交响诗)、卡塞拉《奥菲欧传奇》、(奥芬巴赫、《地狱里的奥菲斯》(轻歌剧)斯特拉文斯基《奥菲欧》(芭蕾舞剧)等。所不同的是蒙特威尔第《奥菲欧》开始时尤丽狄茜仍在世(后遭蛇咬致死)。

本碟是2002年1月31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演出的现场实况录像(OPUS ARTE OA 0843 D),演出采用古乐表演方式,台上台下适当地按照蒙特威尔第时期的规范,乐队使用古乐器或古乐复制品,如臂上提琴(Viola da braccio)、低音维奥尔琴(Viola Bastarda)、克拉里诺小号(Clarino)、长双颈琉特琴(Chitarrone)、低音甘巴琴(Bass Gamba)等。这些古乐器性能简单了些,音量弱小了些,音响单薄了些。不过,他们的演奏十分细致,格调高,意境美,那种流畅、柔和、方正的古意古风非常有韵味。声乐也是按照蒙特威尔第时期的声乐面貌来演唱,发声不用或少用Vibrato(颤音),力求恢复古代歌唱纯正之美。

这组演员都能以不同的声音造型来唱出各人物的性格,各咏叹调之间的风格表现也有所不同。男高音扎纳西饰唱的奥菲欧,表演较呆板,嗓音也欠些柔润,但尚能唱出奥菲欧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你的死使我的生命无所寄托”(第二幕)、“非凡的精灵啊!”(第三幕)、“山也悲伤,石也哭泣”(第五幕)等咏叹调,情凄凄的叹怨,悲切切的申诉,一声一泪,萦人心怀。女高音萨瓦尔饰唱的尤丽狄茜,形象可爱,声音纯美,唱段不多,一曲“啊!他多么温柔又多么可怜”(第四幕),怨诉得十分深情、真怠⑸动。

配角中,女中音明加尔多饰唱的女使者,戏不多,在叙说尤丽狄茜之死的关键性唱段“啊!真悲惨!多么残酷的命运!”(第二幕)中,那痛苦之声一下子就把场面变为哀伤的氛围。男低音卡诺维奇饰唱的普鲁托内(冥王)、女高音费尔南德茨饰唱的普罗塞尔皮娜(冥后)、女中音菲奎拉斯饰唱的音乐女神以及高男高音米纳饰唱的牧羊人等表现也不错。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3

论文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最“了不起”的美国小说之一,深刻的揭露了“美国梦”的实质。这部小说最引人人胜的地方在于其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许多批评家和读者都称之为“美国神话”。但是大部分评论文章都简单的把美国神话等同于美国梦,对神话的概念没有进行分析和论证。本文拟从小说构成的三要素:情节、故事环境和人物三方面出发,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小说的神话元素加以分析,从理论上论证《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确是“美国神话”的范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认为是弗朗西斯·斯·菲茨杰拉德最优秀的作品,也是美国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写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称之为“美国小说自从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了不起的盖茨比》最吸引读者的是它的神话特性,阅读以后给人一种余音缭绕,画面生动的感觉。这当然归功于菲氏杰出的艺术技巧,但是还不仅如此,这本被美国人誉为“我们文学的永久的纪念碑,国家宝藏”的小说显然被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常耀信在《美国文学简史》中提到“菲茨杰拉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本能的从个人经历中体现了美利坚民族,创造了源于美国生活的神话。”团查尔斯·施恩曾将说过菲茨杰拉德的罗曼蒂克精神深深感到一种迫切的需求,满足“美国人对于神话的渴望”。理查德·雷恩也评论到“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将他的主人公提升到了神话高度,将一个人的最深切的梦想代表了美国梦想本身。”文学批评家在评论这部作品时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美国神话”这一概念,然而美国神话不仅仅是美国梦的实现,同时还具备了神话的元素与高度,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可以对神话构成的要素加以分析。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各种文学类型无不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原型批评强调对各类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都应着眼于其中互相关联的因素,它们体现了人类集体的文学想象,它们又往往表现为一些相当有限而且不断重复的模式或程式。其中集大成者是加拿大批评理论家弗莱,他认为,文学总的来说是“移位”的神话,神的诞生,历险,胜利,受难,死亡直到复活已包含文学的一切故事。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伟大的艺术家都具有强烈的神话意识,都具有超人的想像力和利用原始的意向来表达个人经验和感受的能力。“艺术家常常借助素材的性质,借助神话使他们的经验以最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神话原型批评实践中,原型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物类型,意象和叙述结构,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批评家们特别强调文学作品中的神话类型,认为这些神话同具体的作品比较起来更是基本的原型,并把一些类原型广泛用于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神话元素的运用,使神话精神植人作品,大大深化了文本的意蕴,反映了人类普遍的经验与愿望,将美国梦这一主题上升到美国神话的高度。

一、情节发展的自然推动力:太阳一英雄模式

情节实际上是一连串事件的安排。神话故事中数量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关于神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故事里神或英雄的事迹是按照自然规律来安排的,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太阳一英雄模式,以太阳的起落为一个循环,反映神话英雄对于自然力量的不可谓抗性。早期人类在讲述神或半神的英雄故事的时候,往往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的有限的认识。这种认识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神或半神的英雄的追寻就不可避免的要遵循某种自然规律,其中以太阳的起落为轨迹的故事模式在早期的神话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在贝奥武夫的神话里,贝奥武夫的生平事迹是有明显的循环模式。在这里没有所谓大团圆的结局或是开放式的结局,英雄是必死的,因为正如伟大的太阳都会落下一样,英雄的诞生和他的死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情节发展上的精心设计也为其蒙上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小说不是很长,九个章节却是精心设计的。在前两章中盖茨比并没有出现,尼克是逐渐接近盖茨比的,首先是听到有关盖茨比的流言。通过这种方式将盖茨比的出现拖延到第三章,他的神秘色彩无疑又加剧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我们对盖茨比有了比较连续的了解,这样就比较顺利的过渡到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重聚的重要时刻。第五章重聚是小说一个静止的中心。第六章,盖茨比的第二次晚会在黛西的轻蔑下变得陈腐不堪。随着叙述的进一步发展将我们带到了第七章,对峙的场景。在纽约的广场饭店,这场复杂关系的答案似乎已浮出水面,紧接着是茉特尔威尔逊的死,这又预示了第八章盖茨比的死亡。第九章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尼克的总结陈词可以作为整部小说的完结篇。整部小说不论从结构上还是时间顺序上都将第五章盖茨比和黛西五年后的重聚为中心点而发展的。在一个九章节小说中这正好也是中间章,前四章朝这个时刻发展,后四章由此引出。

这种结构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希腊神话中英雄的追寻。无论哪一个英雄,赫拉克勒斯还是阿喀琉斯也好,都要经历象太阳般的从升到降的过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太阳一英雄模式”。切根据日常经验,太阳每日或每年的的循环形成一个先升后降的弧线。这个弧线的最高点就是在正午或是仲夏,因为此时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表面。在上升过程中,盖茨比的形象越来越清楚。起先,我们只能通过他的富丽堂皇的豪宅和各种有关他的流言中认识他,然后通过尼克的眼睛我们注意到他那不平凡的微笑一“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门随后乔丹为我们揭示了真相,我们了解到他最狂野的梦想。然后故事开始向重聚那一幕的高潮迈进。在这里过去和现在交织,梦想似乎变成了现实。正如正午过后太阳会逐渐下降一样,我们在前几章中感受到的浓厚的浪漫气氛也让步于残酷的现实,故事也不可避免的向悲剧性结局发展。在英雄的追寻过程中,很多场景都暗示着英雄的命运。对光鲜亮丽生活的欲望一次又一次让步于丑陋和暴力。布坎南家轻松愉快的晚餐气氛被汤姆不负责的风流韵事搅乱,况且这事已经为公众所知;茉特尔营造的幽默氛围也以一片惨淡告终,汤姆毫不留情的打破了她的鼻子;盖茨比第一次晚会狂欢节般的美好时光以一场不负责的酒后驾车事故收尾;在广场饭店的酒会以盖茨比的失败以及后来茉特尔和盖茨比的死亡结束。盖茨比的伟大追寻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一首挽歌。太阳最终在这里落下。

神话的悲剧性发展之谜可以用荣格的比喻来解释。这是关于太阳的每日运行轨迹的一个比喻。在清晨,太阳从无意识的海洋之中苏醒(象征着母体中的无意识),来到广阔的世界。它越升越高,一直到它所能到的最高点,也是它所能照耀的最广阔的范围。“太阳充满信心的寻找看不见的旅程直至顶点;旅程之所以看不见是因为他一直孤身前行,无与匹敌。但是终点也是无法预测的。在正午之后很快的他开始下降,下降意味着他彻底抹灭了他的理想和价值。太阳开始进人自我矛盾阶段。那时太阳开始吸收光线并避免发散光线。光和热逐渐消失直至殆尽”。因此盖茨比的经历被赋予更深一层的含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生命和创造,落下的太阳则预示着死亡。如同希腊神话一样,英雄经历的表面结构是由太阳运行轨迹的深层结构所决定的。

二、季节和光线的悲剧运行轨迹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社会环境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美国二十年代的教科书”,批评家们对于作品的社会环境已经做了详尽的论述。这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似乎只是陪衬,实际上却是同故事的发展密不可分的。在神话故事中,自然环境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一方面是具有神启的意象,一般是不可抗拒的某种意志。比如说《奥德赛》中神秘莫测的大海,实际上是海神波塞冬意志的体现,而大海的不可预测性在文学的长期沉淀中变为一种意象。另一方面自然环境同神话英雄的命运紧密联系,预示英雄追寻的不同阶段,表现出大于英雄力量的不可违抗的自然力量。神话故事归根到底是模仿作为循环过程的自然。“艺术节奏中的复现原则似乎是从自然界的重复中汲取的,由于这种自然的节律使时间对我们来说变成可以把握的。因太阳、月亮、季节和人的生命的循环运动而出现一连串的仪式。每一个经验的关键周期:黎明、黄昏,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有仪式与它们相联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季节和光线的交替变换都与故事发展的重要事件相联系,每一次转换都会有相应的“仪式”,这种变化的轨迹预示了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发展。

故事开始于春末结束于“萧瑟的秋季”。在这个循环之内盖茨比和黛西五年的相遇也始于夏天而结束于秋天。正如弗莱在他的文章《文学的原型》中总结的那样,季节的循环体现了英雄追寻的不同阶段。在小说一开始,尼克受到汤姆和戴西布坎南的邀请吃晚餐,黛西告诉我们“再过两个星期将会是一年中最长的白天”。那时是春末,大约是1922年6月7日。紧接着的星期天“7月4日之前的几天”,应该是7月2日,尼克同汤姆一起去了纽约。大约在1922年7月8日星期六,尼克第一次参加盖茨比在夏天办的一系列晚会。7月底的一个早晨”,大约是布坎南家晚餐的六个星期以后,应该大约是1922年7月19日,尼克和盖茨比在纽约同沃尔夫山姆会面,随后那天下午乔丹告诉尼克盖茨比和黛西相遇的故事。当天晚上尼克告诉盖茨比“后天”他将会为盖茨比和黛西安排一次会面,这表明那次著名的会面大约发生在7月21日。他们的恋情重聚始于倾盆大雨之中,表现出难堪与悲哀;恋情复苏于太阳刚刚升起之时。“几乎是夏天的最后一天”,大约是1922年9月18日,从尼克第一次拜访布坎南家三个多月以后,他又目睹了黛西和汤姆的公开决裂,并当众宣布她对盖茨比的爱。盖茨比与汤姆高潮性的对抗发生在夏季里骄阳似火的最热的一天。在秋季的第一天,1922年9月19日,盖茨比在自家游泳池内被乔治威尔逊杀害。当时盖茨比不顾空气中明显感到的寒气正在自家的游泳池内游泳一这一笔触是旨在象征性的停止时间,把它与黛西的关系恢复到5年前,即1917年的状态。“第三天”,9月22日,盖茨比的父亲亨利盖茨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他来之前暂缓盖茨比的葬礼。他24日到的,为了“明天的葬礼”,因此盖茨比下葬于9月25日星期一。盖茨比和黛西的两次相遇都是始于夏季而结束于秋季,这样的一个渐进过程明显是具有悲剧性的。弗莱甚至在引人叙述模式理论时都将夏天比喻为浪漫故事,而将秋天比喻为悲剧。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两人的浪漫故事的确起始于夏季,而悲剧发生在秋季。季节的变换同情节的发展密不可分,作为情节发展的一条辅线,预示了主人公命运发展的各个阶段。

对于光线的使用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另一个模式。小说中光线从明转暗就像秋日的天空一样,刚刚还布满云层,突然就放晴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种连续的变化过程。尼克是在一个“温暖而有风的傍晚”见到布坎南夫妇的,见到茉特尔是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当他遇见盖茨比,“一轮明月照在盖茨比的房子上”,盖茨比的浪漫气质和神秘色彩被充分的烘托出来。他见到沃尔夫山姆是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盖茨比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下,他的财富之谜在光天化日之下难免显得苍白无力。当盖茨比坐立不安的等待黛西的时候,是在下午“还有两分到四点”。然后盖茨比的第二次晚会仍然在晚上。盖茨比和汤姆的对抗发生在“火热的一天”,茉特尔是在那天死的,所有矛盾都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最后那出惨剧发生在“凉爽而美好的一天”,盖茨比的死使所有喧嚣都归于平静,而他也在白昼之中真正的面对现实。整个故事结束于尼克离开的“最后一夜”。所以九章里的主要场景遵循两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的模式,时间从下午渐进到晚上。这个过程就如同下午的太阳一般一直在落下,这也是悲剧运行的另外一个迹象。

三、日神和耶稣的神话意象

神话意象是构成神话的基本要素。在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刻画上,小说运用了很多神话意象,充分的展示了盖茨比的神话渊源。正如书名所提示我们的那样,盖茨比的出现来都不是平淡或默默无闻的,他是一个“了不起”亦或“伟大”的人物,他如同神话中的英雄一般有着神圣的使命,事迹为人所传诵。

西方文学中出现最多的典型意象就是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对立,代表着理性与非理性,我们可以称之为“原型”。在小说还没有直接引人盖茨比这个人之前,我们先接触到盖茨比那华丽异常的盛大宴会:“整个夏天的夜晚都有音乐从我的邻居家传来。在他蔚蓝色的花园里,男男女女象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一系列豪华奢侈的东西令人叹为观止一汽艇,滑水版,私人海滩,罗尔斯一罗伊斯轿车,跳水台,这是一个梦幻的世界。“绚丽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穿梭于盖茨比宴会的男男女女,不知其名,没有出处,哪里有宴会就出现在哪里。他们不关心主人的意图和动机,只在乎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彻头彻尾的投机享乐主义者。这不由使人联想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狂欢宴会,到处充斥了迷醉状态下的放浪形骸。

然而盖茨比和这一切却是格格不人的,保持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在希腊神话中,阿波罗主持神和人的宴会,在一片欢歌笑语之中却是理性和法则的代表。将盖茨比同日神阿波罗联系的第一个提示是沃尔夫山姆公司的名字,swastika是雅利安民族中太阳的标志,而阿波罗是雅利安民族最有名的太阳神。同时阿波罗也是音乐之神,他在宴会上弹奏竖琴,穆斯在他周围起舞。在1920年的背景下,盖茨比也是类似的角色,他总是出现在宴会和音乐之中,而且营造了这一切。同样重要的,阿波罗也是青春和日光之神,盖茨比具有同样的特性,曙光初露之时他被称做“不断出现的光线的狂喜的赞助者”。他的花园也被描述为“闪闪发光”,他对黛西的想像也是镀满了光芒;当黛西望着那“炎炎烈日”时,他出现在照在她门廊上的一片阳光之中。当盖茨比的带翼的太阳车穿过城市,半个市郊的云层都被他的车驱散,光芒四射,书中甚至用一整段来描述他的豪华轿车。他的房子“金碧辉煌”,窗户也闪闪发光。光芒甚至用来描述他外表的细节,比如他的微笑被刻画为“光芒四射”。盖茨的英雄形象通过不同的效果达到,他总是同月亮,夜晚和梦幻,还有想像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也总是唤起我们同青春,阳光,精神力量之神阿波罗的联系;他死亡的深刻意义在于这样的暗示,即使象阿波罗一样的形象最终会被聚集起来的黑暗力量击败和毁灭。

另外一个对西方文学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督教神话。小说中多次提到盖茨比的经历和追求时都具有神性启示的色彩,运用了基督耶稣和圣经中的原型,超越盖茨比个人的经历而将其提高到神话的高度。在第6章中,尼克在终于描写了盖茨比早年历史时,运用了盖茨比与耶稣基督之间的鲜明比较来阐述盖茨比创造自身身份的始末。“实际上长岛西卵的杰伊盖茨比来自他对自己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一这个称号,如果有甚么意义的话,就是字面的意思,因此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和耶稣一样出身贫寒而又被赋予一项神圣的任务,至少盖茨比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忍受痛苦。他们一度被背叛和击倒,但是又从混乱中重生。他们都成为别人罪行的替罪羊,然而却被理解他们伟大之处的人所纪念。而盖茨比的神圣任务就是他对黛西的爱的追寻,就如同“对圣杯的追寻”一样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满怀虔诚,永不退缩。小说中另一段描写“他独自爬上云梯,在那里他可以吸吮生活之蜜,吞咽无与伦比的奇迹的乳汁”,这一段描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圣经中上帝赐予被选中的人“一片流着蜜和奶的土地”,行为本身就成了一种回报,每一次接近黛西似乎就更接近他那宏大的梦想,使他进人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另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他知道他跟这个姑娘亲吻,便把他那些不可言喻的憧憬与她的生命气息永远结合在一起了。他的心象上帝的心一样要专一。决不可痴心旁鹜。……然后,他亲吻了她。经她的嘴唇一碰,她就像一朵鲜花一样为他绽放,于是这个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这次初吻成为某种庄严的仪式,黛西成了他那无与伦比的梦想的化身。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4

关键词:精神分析 整体性建构 本体论批评

茨威格是一位

《与魔鬼搏斗》中的三位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则是因为“三个人被一种强大无比的、某种程度上是超世俗的力量从他们自己温暖的存在里赶往激情的一种致命的大旋风中,并过早地在精神的可怕的毁灭中,在一时的要命的醉意中,在发疯或自杀中结束掉自己的生命。他们与时代没有关系,不被他们同时代的人理解,他们以短暂的明光流星似地奔向他们命运的黑夜。他们自己不知道他们的路途、他们的思想,他们只是从无限之物走来又走向无限之物:在他们的存在的迅猛的升与降之中,他们几乎没有触及到真实世界”[10]。之所以选择为这三个悲剧性的英雄立传,还与茨威格个人的时代际遇密切相关。茨威格成名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这颗文坛新秀正冉冉升起的时候,法西斯的阴霾已经在欧洲大陆的天际蠢蠢欲动。三位传主无法摆脱的命运是跟自己内心的魔鬼搏斗,而茨威格的命运则是跟世界反人道的暴力搏斗。  三、文学本体论批评立场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茨威格的作家传记系列都蕴含着“非文学”的因素。“描述自我的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旗帜鲜明地体现了茨威格所坚持的以文学本身为最高评价标准的批评立场。茨威格对这三位大作家的考察和评价,丝毫没有文学之外的目的。茨威格之所以选择把他们放在一起来立传,仅仅是因为他们“为我们带来了文学的根本形式,那就是襟怀坦荡。请看:卡萨诺瓦把自己同当年的酒肉朋友鬼混的那段荒唐往事从实道来;司汤达对复杂的心理加以剖白;托尔斯泰则对自己所沉迷的精神狂热津津乐道。各自给予不同层面——有肉体的,有心灵的,有伦理的——这些代表着等同的创造的升华,即自我塑造”[11]。茨威格竟然把卡萨诺瓦这个道德败坏、臭名昭著、“跻身世界文学的投机分子”与人格高尚、道德完善的托尔斯泰相提并论,简直是惊世骇俗。后者是“严峻苛刻地审视着世界,也以同样的目光审视着自己”的道德模范;前者则是“冒险家”“好色之徒”。但是在世界文学的殿堂里,两人却同样的襟怀坦荡。

甚至在茨威格看来,卡萨诺瓦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优于托尔斯泰:卡萨诺瓦编写自己冒险和猎艳的传奇故事时,丝毫没有道德训诫的目的,甚至毫不遮掩自己的寡廉鲜耻,正是“他对于既定的审美准则都大加嘲弄,并把道德说教扔进了字纸篓”的坦诚的写作态度,才使他得以跻身世界文坛,并且“生命力将超过无数知名作家和评论家”[12]。而当晚年的托尔斯泰“抛弃毫无所图的艺术特性,变成了一个好为人师的布道者”时,早已“远离赏心悦目的真实性(此乃构成其天才的基本要素),而在雄辩的仙山琼阁之中遗失了自己,同时进一步降低了艺术家的身份”[13]。即使是在托尔斯泰这位自己无比仰慕的大师面前,茨威格也没有模糊自己所坚持的文学理念和价值标准,执着地用文学的而非道德的尺度来评判两个在道德上有云泥之别的作家。

正是这种非功利、非道德的文学批评立场,让茨威格没有被这些大作家、这些他心目中的偶像们的光环所迷惑,一针见血地抓住了他们的功绩和缺陷;在呈现作家自然生命的同时,客观公正地勾勒出他们精神生命的轨迹,从相同传主的众多的传记中脱颖而出。

茨威格在为作家立传的过程中,还始终着眼于作家的心灵,将作家心灵中难以觉察的颤动和冲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史特写《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茨威格就摘取了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各自生命历程中迅速而剧烈的转折点,在“记”载作家人生经历和心灵悸动的同时,也准确地阐释和解释(“传”)了他们的主要思想和作品。除此之外,茨威格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哲学涵养,熟悉欧洲文学传统和传主的作品;同时,他自己也是一个笔力非凡的作家,从事着和传主们相同的事业。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让茨威格的作家传记如此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茨威格在写作这一系列作家传记的时候并不是在为作家作传,而是在为他们的作品作传。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些作家传记本身就是一部文学断代史。这正是茨威格作家传记与其他人的作家传记,甚至与茨威格自己其他题材的传记相区别的地方。

注释:

[1]张玉书:《我译茨威格》,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14日。

[2]赵山奎:《论精神分析理论与西方传记文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版,第3期。

[3][4][5]茨威格:《三大师》,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第40页,第42页。

[6][10]茨威格:《与魔鬼搏斗》,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第3页。

[7][8]转引自张玉书:《茨威格评传——伟大心灵的回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第103页。

[9]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文集》(第7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5

关键词:“美国梦”;《了不起的盖茨比》;梦想破灭

1 背景介绍

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写了短篇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视为美国文学“爵士时代”的象征。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在1925年发表以后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关注,比如:当时文学界的大师们如托・斯・艾略特、伊迪斯・华顿和格特鲁德・斯泰因都对这本书评价很高,并认为这本小说是20世纪的代表作。因为这本小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风气。这部小说在2013年被拍成了电影,也广受欢迎。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作者的半自传体小说,因为里面有很多内容反映了些作者本人的经历,比如说婚后奢侈的生活和悲惨的结局。这部作品是菲茨杰拉德呕心沥血的作品,里面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色彩去刻画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描写的故事杰・盖茨比为了赢回旧爱黛西拼命努力成为富翁,虽然黛西为了钱财和他旧情复燃,但知道他的钱是经营非法生意所得后就无情的抛弃了他,最后盖茨比还替黛西顶罪被枪杀。这篇小说应该说是一个爱情的悲剧,也可以说是“美国梦”的破灭。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赢家,因为发了军火财,美国战后经济实力猛增,从一个债务国变成为债权国。战后美国的经济物质的繁荣伴随着社会道德的堕落,使得年轻一代的道德观变得虚伪空洞。在新的价值观还未形成之前传统的道德价值观被挑战。所以在这个时期的美国人过着堕落而又空虚的生活。人们梦想能一夜巨富,物质享乐和互相攀比成为当时社会的时尚。《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描写了这个时代,人们每天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不思进取。在这部小说中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在当时的社会如何生活,让读者可以清晰看到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汤姆和黛西是当时旧贵族的代表,他们追求生活只是濒不停地挥霍金钱去维持他们空虚而又奢侈的生活。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沦丧,而且没有一点责任感,只顾着自己享乐,对这个世界很冷漠。“他们是粗心大意的人,汤姆和黛西,他们毁掉了东西和人,然后就退缩到自己的金钱堆里或异乎寻常的麻木不仁之中,……,让别人去收拾他们制造的烂摊子”。而盖茨比是真的靠自己努力晋升为的新贵。虽然他在道德上比黛西和汤姆强,但他也喜欢炫耀,过度挥霍,使得自己的生活过的很没有品味。威尔逊夫妇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他们也无法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那个时候的等级制度让穷苦人很难翻身。但是,无论这些人在哪个社会阶层,都对金钱有无限的渴望。在20世纪的美国,金钱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工具,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了一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是一个金钱至上,价值取向有问题的社会。

2 “美国梦”与盖茨比

在美洲大陆被哥伦布发现以后,很多欧洲人都去这个新大陆去寻求财富,寻找他们发财致富的“美国梦”。新大陆一时间被描述为充满财富的梦想之地。那什么是美国梦呢?美国梦本是一种积极奋斗的精神,人们相信只要在美洲大陆经过自己的努力便能获得更好的机遇和生活的美好愿望。从美国独立直至19世纪末期,广大的土地都无人居住和拥有,任何有心人都可以加以占据并投资和开垦。而到了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庞大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工业技术则使得快速的社会流动变得可能。

大多数多欧洲移民都是带着自己的“美国梦”千里迢迢去美国的。即使很多人批评所谓的美国梦有些过度强调了物质生活,把财富作为衡量成功与幸福的标准,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很多美国人确实觉得,这种独一无二的获得成功的机遇是在别的国家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美国拥有经济自由相当多,政府的角色相当有限,这种经济自由政策使得美国的社会流动性非常大,任何人都能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过的成功,这主要是美国不像当时的欧洲,没有森严的等级制度。直到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广大的土地都没有人居住和拥有,除了一些印第安原住民,人人可以占领和开垦这片富饶的土地。但在工业革命时开始以后,自然资源与先进技术相结合导致了社会流动越来越快。依据历史学家的说法,美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扩张并非只是因为美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更是因为所有人都有机会借由自己的奋斗而获取财富。美国梦成为了吸引世界各地人民移民美国的主要原因―无论过去或现在。在今天,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人成为美国公民,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移民地点。康涅狄格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马修・沃肖尔指出:“对金钱的追求,是‘美国梦’中不变的成分。使“美国梦”一词在美国变得家喻户晓的是1931年5月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完成的《美国史诗》一书。这部书的主题是:“让我们所有阶层的公民过上更好、更富裕和更幸福的生活的美国梦,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

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人公盖茨比出身贫困,白手起家,美国梦的成功典范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他的偶像。盖茨比用各种手段去赚钱财,其中有很多违法行为。他为的就是使上层阶级的富家小姐黛西能崇拜他爱上他。实际上,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盖茨比毕生的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梦”,而是变质了的“美国梦”,这也是卫生么他的美国梦没法实现的最终原因。盖茨比的梦想在奋斗目标上来看也与富兰克林的美国梦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富兰克林的梦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他通过努力在是实事求是基础上结合个人实际情况下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实实在在的,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人生的分动目标。然而,盖茨比的梦其实就是爱情的驱使,他把奋斗目标定位追求爱好奢华的黛西身上,这怎么能算上是一个真正可靠地的目标呢?爱情本身就是一种感觉,虚无缥缈且变幻莫测,盖茨比是想用金钱买爱情。金钱的确能买到很多东西,也能相对证明一个人的能力,但不得不说金钱是买不到感情的,如果说开始盖茨比的确用金钱赢得了黛西的芳心,我们只能说黛西爱的只有金钱。

3 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主人公盖茨比所谓的“美国梦”被无情地打碎了,黛西已经从五年前的清纯女孩变为只认金钱没有灵魂的女人。所以说把黛西作为他的梦想,是盖茨比最大的失败。黛西只是个娇生惯养的富家女,用现在的话来讲是所谓的白富美。她在五年前因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与盖茨相爱,盖茨比贫寒的出身,还一表人才,又是青年军官,这一切都让黛西觉得新奇和刺激。在黛西的新鲜感过去以后,她嫁给了门当户对的汤姆・布坎农。五年后,她又被盖茨比惊人的财富所吸引,还有汤姆早对她失去了兴趣,在外面包养情人,要说黛西有那么一点报复的心理也是可能的。所以她又迅速和盖茨比堕入情网。但在汤姆揭穿了盖茨比的财富是非法所得,是靠和迈尔・沃尔夫山姆经营私酒而得来的,黛西就害怕了,因此黛西又重新回到了丈夫的怀抱。把她撞死汤姆的情人威尔逊太太的责任全都推给了盖茨比,最后使得威尔逊为了给自己妻子报仇开枪杀死了盖茨比。小说结尾让读者看到了世间沧桑,在盖茨比的葬礼上,出席的只有他的农民父亲和还有他的邻居,也就是小说的叙诉者尼克,还有几个忠心耿耿的仆人。到葬礼开始的时候,又匆匆跑来一个曾经参加过一次盖茨比宴会的人。但那些“像飞蛾一样在笑话、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的那男女女竟无一人光顾他的葬礼。那个唯一来的人说:“这家伙真可怜!”由此可见盖茨比已经被他的所谓的宾客朋友和情人彻底的遗忘和抛弃了。

虽说盖茨比的梦想是不可取的,但在盖茨比身上读者能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能忠于自己的梦想,无论最后他的梦想欺骗了他。他为此不懈的努力,从他一本小时候书的最后一页写的“作息时刻表”上可以看出,盖茨比是一个非常自律,有决心,有毅力的人。他凡事说到做到又很讲义气。另外,他很勇敢,有责任心。小说中在盖茨比为情人黛西心甘情愿背黑锅,承认是自己撞死了威尔逊太太最终导致杀身之祸。最后他的痴情也令读者不得不钦佩,在车祸以后,盖茨比把黛西送到家之后还担心他们夫妻会闹矛盾,整夜守望黛西窗口的灯光。因为他其实就是为了黛西而奋斗,整篇文章都表现出他对黛西的感情,可惜他的付出对黛西是一文不值的,因为黛西是自私的,她只关心自己,只希望个人享乐从来不考虑他人。尼克在最后对盖茨比喊道:“他们是一群混蛋,他们那一帮人都放到一起还比不上你。”作者把盖茨比与当年发现新世界的荷兰水手相提并论,并将他的梦想提到了“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的高度。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盖茨比梦想的渊源所在。

4 颜色象征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了不起的盖茨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是它深刻的主题让人反省,还得益于完美的象征意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用了很多象征手法,包括人物象征,事物象征,还有颜色象征。在这里我想浅谈一下最成功的颜色象征意义:

首先是绿色。绿色给小说铺垫了基本的颜色基调,因为绿色是盖茨比追随一生色调。绿色意味着生命力与大自然,最主要的是绿色代表了希望。可以说盖茨比一生都在追逐他的希望,也就是小说中出现了三次的“绿灯”。第一次是盖茨比的邻居尼克看见盖茨比站在月光下的草坪上,“他奇怪地朝着那黑幽幽的海面伸出双臂。虽然我离他很远,但是,我发誓她的身子在发抖。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朝大海望去――暮色苍茫中唯一一点绿色的灯光在遥远的码头那边闪烁着”。这象征着盖茨比的追求――情人黛西,或者说是她的美国梦。第二次是盖茨比和旧情人黛西见面后。他对黛西说,“你家码头的尽头,总有一盏通宵不灭的绿灯。”第三次是在盖茨比被枪杀后,尼克说:“他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这说明从开始盖茨比追逐的希望到最后希望的破灭都和这绿灯息息相关。

其次是黄色。黄色是黄金的颜色,这是黛西的颜色,因为黄金仅代表金钱。黛西金钱至上,内心空虚,在小说里她穿着洁白的衣裙,但是上面镶着铜纽扣,还随身携带小金笔说明了她伪装的清纯和充满铜臭味的灵魂。文中还提到“她衣服上的两排铜纽扣在阳光中闪烁。”,连她戴帽子都是金属布做成的帽子,可见她对金钱的热爱。当她第一次来盖茨比的家,在盖茨比的房间看到一副纯金的梳妆用具,“黛西高兴地拿起了梳了梳头发”。然后当她看见盖茨比的高档服装,她居然抽泣地说:“这些衬衣太漂亮了,我看了很伤心,因为我从来没见过这么――这么好看的衬衣。”她哭是因为她被盖茨比的财富所深深吸引,她丈夫的财富和盖茨比的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她瞬间爱上了盖茨比的财富,燃起了她对盖茨比所谓的爱。盖茨比都感觉到“她的话音里充满了金钱。”但出于对黛西的爱,他并没有考虑过黛西爱的是他本人还是他的巨额财富。盖茨比也许没想到,他用金钱唤回的女人是多么虚伪和空虚。他的“美国梦”从开始就是个无法实现的错误,这种错误导致了他悲剧的结局。

菲茨杰拉德不愧为20世纪的天才作家,他的这部小说像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美国各个阶层的生活。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当时奢侈糜烂精神空虚的生活,所以他才能如此栩栩如生地描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因为正是他本人的经历,直到后来由于挥霍过度精神失常过着痛苦的余生,仅在44岁就死与心脏病。但是尽管他身在其中,但他能清楚地看到战后青年们挥霍无度最终只能让所谓的“美国梦”破没。

参考文献

[1] 李永霞,万岚.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现代神话悲剧[J].外国文学研究,2008(4).

[2] 符晓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美国梦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4).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范文6

海明威总结这姑娘的性情是所谓“兀鹰不愿分食”。又比如,菲少爷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泽尔达只顾自己海滩游泳、舞会闹腾,认识一个男人后,跑回来要跟菲少爷离婚——连那个男人自己都不知道,泽尔达会为了他闹离婚。

菲少爷后来总结说:这女人有种戏剧性的需求,她是自己那奇怪梦想的受害者。人生如戏,她真入戏了。后来泽尔达犯病,又是写半自传小说和菲少爷闹腾,又是要日夜不停跳舞,进精神病院,把菲少爷逼成酒鬼,终于早逝。

提到博尔赫斯,许多时候得提他的母亲。众所周知:博尔赫斯的妈妈对他影响甚大。博尔赫斯晚年视力渐弱,需要一个秘书为他读书,为他誊写。这些活是他妈妈做的。博尔赫斯结婚是在68岁。他的许多朋友认为,博妈妈时年90岁了,觉得自己大限不远,得有个人来照顾“我可爱的瞎儿子”。婚姻很短,博尔赫斯离完婚,回到母亲身旁继续生活,直到母亲大人以99岁高龄逝世。

随之而来的影响是,博尔赫斯对女性的感觉很是奇妙。他作品里戏出现不多。看他小说你会注意到,《第三者》、《玫瑰角的汉子》里,都是悲剧的主由。《乌尔里卡》末尾有个“占有了她肉体的形象”,但其篇意味隐约。你可以说,博尔赫斯追求的,是但丁对贝阿特丽丝那种“高尚的”、“精神的”遭遇,但也得承认:母亲对他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毛姆认为,司汤达对他早逝的老妈抱有“情人般的爱”。后来他进社交圈,想勾搭姑娘,可他想得出好词儿却嘴笨,人矮胖,于是情路不顺。毛姆认为他勾搭姑娘通常不是为了,而是为了满足虚荣心。很长一段时间,别人猜他是性冷淡,直到发现他给情妇们写些文笔花艳的艳照级情书。如果他不是伟大的小说家,很可能被归类为一个猥琐男。

福楼拜15岁时爱上了26的施莱辛格夫人。到1871年施莱辛格先生去世后,福楼拜才给她写了第一封情书,此时距离他初见施莱辛格夫人已有35年了。

托尔斯泰那位太太堪称管理大师,但占有欲强。托尔斯泰的粉丝群常抱怨托太太控制了丈夫,不让托尔斯泰大志得舒。巴尔扎克有一大堆离离合合折折磨磨的情妇。柴可夫斯基有位富婆赞助人,但当那位富婆停止对他的赞助后,一度让老柴心理崩溃;维瓦尔第和他那位女弟子安娜·吉罗的绯闻,全意大利都知道,搞得名声甚不好。

如是,大师们都有许多这样那样的孽缘。每逢这时,就会让人感叹:“如果没这些红颜祸水,一切会怎么样呢?”

嗯,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泽尔达,菲茨杰拉德估计能活得长些,健康得多。但菲少爷的小说里,最著名的就是其南方风韵——炎热、温柔缱绻、慵懒、醉人。与南方风貌相匹配的,是他喜欢勾勒璀璨烂漫、流金溢彩的半梦幻式故事,其中一定有男个主角无法掌握的、独立自主的女主角。而泽尔达是南方人,喜欢璀璨华丽梦幻的戏剧性,是个让菲少爷头疼无法掌握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