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例6篇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1

始于2003年的“5%自主招生政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已整整10年。这10年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一直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应该说,旨在“培养创新人才,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自主招生制度,从一开始就被赋予很高的期望值,人们普遍希望,通过它,可以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走进高校的课堂。这场旨在给予招生环节更多自的改革,在10年间却争议不断,而争议的关键词,多集中在社会认可度、社会期待度、联考时间“撞车”、是否“二次高考”、是否良性竞争、招生效率、招生公平、双向选择等问题上。那么,当自主招生走到第十个年头时,有哪些需要总结或反思?政府和高校应以什么样的举措更好地推动这项改革?

“结盟”、“退盟”,是掩不住的火药味

2006年,北京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5所在京高校实行自主招生笔试的联合考试,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关注。但2011年,清华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参与的7校联考,北京大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的13校联考,让联考升温成为公共话题。两大联考组织分别被称为“华约”和“北约”。随后,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9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组建起“卓越联盟”,将两大阵营对峙变为“三国杀”局面。

2011年,自主招生的公众关注度空前提高,“结盟”、“退盟”事件纷沓而至,自招一度火药味十足!更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年底。12月1日、2日,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2012年不会参加联考。根据两校的解释,并非联盟内部产生矛盾,而是两校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方案,推出了新的招生改革方案,希望通过自主选拔,招到真正符合本校理念的学生。复旦大学校方表示,反对围绕分数线做文章,甚至把招生政策作为争取高分生源的手段。该校还表示要“真正用好自”。

而2011年高考过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的“隔空对垒”多少反映了这一现状。复旦大学首先指责“上海某理工类高校”冒充复旦招办致电考生,称学校与该学生签订的招生协议已被取消,并劝说学生更改志愿选择其他学校。上海交大则回应,“有高校招生老师在招生宣传中肆意贬低上海交大”。同时,火药味还体现在“华约”、“北约”的联考时间上——它们宣布,2012年的笔试都在2月11日,考生只能“非此即彼”。

“下一个十年,高校要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

“与‘统一高考’相结合的‘自主招生’体现了在把握教育公平和更科学的选优擢能方面的深入探索。如果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人,而且只用这一把尺子,很难说这就是公平。人本来就是拥有各式各样才能的。底层人员向社会高端流动,高等教育无疑是其中的途径之一,但如果把所有的‘宝’都押在高考上,显然不合理。”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说,传统的高考和已经实施10年的自主招生,两种选拔学生的方式各有侧重。

他说,“现行的一些大学招生制度,仍有意无意地‘偏爱’高分考生,迷失了自己的招生宗旨。一些真正在某个学科上有专长的学生或是有创新潜能的学生在笔试时就被淘汰了。”为此,今年,同济大学将与全国7个省市、20所知名高中携手合作,首度推出“苗圃计划”,目标人群是高一、高二的学生。

据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庭介绍,在正式推出“苗圃计划”前,同济已经主动做了几次“育苗”实验。“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大学,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浪费在应付考试上,比如小学五年级、初三以及高三。把这些时间省下来,让他们从事自己有兴趣的学科。或许,一些专业人才就能提前冒出来。”

根据“苗圃计划”,同济将结合这20所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把相关的学科、专业与这些中学对接,建立兴趣小组、实验小组或特色班。每一个小组和特色班,都像一个“苗圃基地”。同济方面将组织教授们走进基地“育苗”,对学生集中开展能力培训。在达到学校制定的相关学业标准和要求后,这些被选出来的“好苗”可以享受自主招生相关优惠政策。

“这是同济大学在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突破之举!”陈以一说,同济今年之所以推出这项政策,目的在于能从高一、高二开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早期兴趣,“在一些有办学特色的高中建‘苗圃基地’,就是希望能让一些学科专业和中学第二课堂对接起来,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和提前接触大学的学科和专业。”

“我们要为那些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开出一条新的通道。他们不一定需要成绩全面优秀,可以有些学科不那么强甚至有些‘跷脚’,高考的分数也不需要很高,只要有创新的潜力,就有资格进入交大。”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表示,教育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不能简单地克隆国外大学的做法,大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总结好自己的案例,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寒门子弟更需要一个有效的‘补丁’”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率;人力资本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转型时期教育扩展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BFA030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敬宝(1977-),男,安徽利辛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理记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21;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4-0082-03 收稿日期:2007-05-13

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连年增大,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人大众化阶段。同时,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国外已经有很多成果(Niall O'Higgins,2002)。从市场需求角度,工作岗位的缓慢增长、与大学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形成反差(Carnoy,1977)。从市场供给角度,失业是大学生不愿降低工资的结果(Blaug,1969)。国内的许多学者也展开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讨。林毓铭(2002)指出,大学生就业难与“过度教育”有一定的依存度。文东茅(2005)强调,工资竞争理论、工作分层理论和工作竞争理论在我国都有一定的适用性,表明高等教育规模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复杂性。赖德胜、田永坡(2005)认为“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起的,是一种相对过剩的结构性失业。

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扩大是否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原因?笔者将通过实证分析加以说明。本文采用典型调查的研究方法,首先界定了调研对象的“典型性”:在高校层次上,属于一般普通高校(非部属或211院校),它们在全部高校中占绝对多数、也是高等教育扩招的主体;在学历层次上,以本科生为主,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合理比例,代表着我国高校的一般水平;在学科结构上,与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相对应,以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至少跨6个学科门类、有25个以上的本科专业。经过论证,北京某大学为北京市属高校,以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覆盖6个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调查对象。

一、实证分析

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人数体现的,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一直增长较快。扩招政策具体是通过高校来实现的,而所有高校扩招规模的总和便构成了全国高等教育扩招总规模。对于某大学生而言,本校扩招的影响表现为就业“小”环境的变化,具体体现为校内同学科、同专业之间的竞争对手增多,全国扩招则表现为就业“大”环境的变化,体现为全国同学科、同专业的毕业生增多,就业竞争加剧。下面,以就业率为因变量、以对应年份的招生规模为自变量,做形式为E=a+bs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s表示生规模。

1、该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性分析

该校招生规模和就业率的数据如表1、表2所示。以1996年~2001年本科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2000年~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表3中的M.所示。可见,就业率与招生规模是负相关的,招生规模每扩大100人,就业率就下降1.685个百分点。判定系数为0.897,能通过t检验和F检验,拟合效果很好。同理,可以得到专科生模型M2。专科生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也是负相关的,每扩招100人、就业率就下降0.842个百分点。但拟合优度很低、也无法通过检验,拟合效果较差。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专科生人数较少所致;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该校重点发展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专科生招生规模波动太大所致。对于研究生来说(如M1所示),招生规模每增加100人、就业率就下降4.551个百分点,且该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综合看来,同样扩招100人,研究生的就业率下降的幅度比本专科生就业率下降的幅度更大。

下面,再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做同样的分析。由于专科生和研究生人数较少、理学本科生只有两年毕业生,因而,我们仅以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本科生为分析对象。将经济学本科生招生规模作为自变量、将对应的就业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方程M4。可见,经济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与招生规模也是负相关的,每扩招100人、就业就下降2.92个百分点。同理,由方程M5可知,法学本科生的就业率对扩招特别敏感,招生规模每增加100人、就业率就下降近40个百分点。但拟合优度较低,也无法通过检验,表明这种模拟效果的可信度不高。文学本科生就业率对扩招也比较敏感,每增加100人就业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但模拟效果也不太好。工学本科生每扩招1百人将带来就业率下降4.314个百分点(如M7),而管理学本科生每扩招100人、将会带来就业率下降近10个百分点(如M8)。

2、全国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性分析

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数据如表4所示。以1996年~2001年全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为自变量,以该校2000年~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得到表5中的M9。可见,全国本科生每扩招100人、与该校本科生就业率下降0.0024个百分点相对应。本模型拟合优度很高,模拟效果很好。与本科生不同,该校专科生的就业率与全国专科生招生规模的关系却是正相关的(M10。),即全国专科生每扩招100人与该校就业率上升0.002个百分点相对应。但拟合优度很低、也无法通过检验,表明模拟的这种线性关系不强。这可能由于该校专科生人数较少、招生不连续所致。如方程Ml1所示,全国研究生每扩招100人,该校研究生就业率就下降0.0059个百分点。显然,扩招对研究生就业率下降的影响比本专科生更加明显。

从学科门类角度,该校以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全国经济学、工学和管理学本科生的招生规模对该校就业状况的影响可能会更直接一些。由于管理学作为新独立出来的门类、其统计资料不完整,我们就只对经济学和工学本科生的情况加以分析。如M12:所示,全国经济学本科生招生规模与该校就业率也是负相关的、而且影响力度更大,每扩招100人将导致该校就业率下降0.02个百分点。与经济学模型相比,工学本科生就业率受到扩招冲击的力度较小,如M。,所示,全国工学本科生每扩招100人,该校工学本科生就业率水平就下降0.0067个百分点。

3、北京市高等教育扩招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性分析

该校是北京市属高校,北京高等教育扩招形成了该校大学生就业的“中”环境。在统计年鉴中,北京市本专科招生的数据是合在一起的,没有按学科统计的资料,也没有研究生招生的数据,因而,我们只做3个模型。如表5中的方程M14。所示,北京本专科生每扩招100人会导致该校就业率下降0.036个百分点。由M15可知,北京财经院校本专科生每扩招100人,对应该校就业率下降0.693个百分点。而理工院校本专科生每扩招100人,仅仅带来就业率下降0.078个百分点,显然,比财经院校的就业率下降幅度更小。

二、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1、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体上,招生规模与大学生就业率是负相关的。几乎所有的模型都表明,扩招会带来大学生就业率的下降。(2)对于不同层次的毕业生,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程度不同。不论是高校扩招,还是北京市或全国高等教育扩招,对学历层次更高的毕业生的负面影响程度更大。(3)对于不同学科的毕业生,扩招对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程度不同。全国或北京高等教育扩招100人,给工学毕业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小于给经济学毕业生带来的负面影响,给理工院校毕业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小于给财经院校毕业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本校扩招100人,管理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的幅度最大、工学其次、经济学最小,这表明扩招给管理学毕业生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工学和经济学毕业生。这似乎存在一个矛盾。尽管在同样扩招100人给经济学毕业生带来比工学更大的压力的宏观背景下,由于经济学专业的名牌效应(经济学在该校合并以前就有些名气),该校经济学毕业生受到扩招冲击的力度仍然小于工学毕业生。(4)不同层次的扩招,对于该校大学生就业率的影响程度不同。不论是对于该校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范围越小的扩招给就业率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即全国扩招100人所带来的就业率下降幅度小于北京扩招100人所带来的就业率下降幅度,而北京市扩招100人所带来的就业率下降幅度又小于本校扩招100人所带来的就业率下降幅度。

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这是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扩大导致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增大、收益下降的表现。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Schultz,1961)认为,受教育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人力资本、使其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而且,收入反映了其劳动生产率。贝克尔(Beeker,1983)等也证实了受到更好教育的人们能获得更多的收入。然而,收入和教育的关系是不完全的,其中,市场供求关系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如果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仍低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学生数量,即使扩招规模较大,大学生也能够迅速被社会所吸纳,从而不会产生失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较快,对大学生形成了较强的需求,但作为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面临着艰难的“职工下岗分流”,减弱了对大学生的吸纳。而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迅速增加。当大学生的规模增长超过社会对大学生吸纳的规模增长时,失业就成为必然的结果。实证分析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就业率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接受高等教育这种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增大。对于某大学生而言,在就业风险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背景下,投资收益存在着下降的压力。成本一收益比较是投资决策的一个基本准则,当风险增大、收益下降时,无论是作为微观投资主体的个人、还是作为宏观投资主体的国家,都应该对投资规模进行调

2、政策建议

(1)控制高等教育投资的规模。高等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对于大学生、还是对于国家,都要求获得相应的回报。当很多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而不能获得相应的收益、甚至收不回投资成本时,这就发出了一种强烈的信号:这种投资行为是不合算的,换句话说,它浪费了经济资源。因此,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把扩招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3

 

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在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不高的情况下,二者的衔接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以及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变得越来越重要且紧迫。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面对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大环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把我国发展成为全球生活日用品的主要生产基地,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国内生产总值也跃居世界第二位。可是,我们也为此付出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沉重的代价。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不断蔓延以来,我国现行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问题暴露得越来越明显。所以,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突出强调,2012年的工作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从过去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向国内有效需求拉动型增长方式转变;二是改变长期以来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向以消费为主要支撑的经济增长方式;三是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四是从资源、劳动力等成本优势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科学技术创新型经济增长方式。上述四大转变都直接或间接指向一个共同的支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到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通过自身多方面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危机,使长期支撑我国外贸高速增长的纺织、制鞋、玩具、家具等生活日用品和技术含量比较低的电子产品出口市场萎缩,企业利润微薄,很多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倒闭或难以为继。因此,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升级及创新,意味着对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说,这种调整是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强力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衔接,必将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

 

(三)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由于先天遗传和后天成长环境的差异,导致人与人之间在身体、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从理论上讲,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承认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使人在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个性和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成长为具有较强幸福感且努力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

 

从当下的就业状况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的快速提高,高等教育已经失去了作为进人“白领阶层”门槛的意义,受过大学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的人成为普通劳动者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从劳动力市场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生产、服务及管理等领域,高技能人才缺乏是普遍面临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熟练技能的所谓“金蓝领”是劳动力市场最为紧缺和抢手的。这也是促使部分大学本科毕业生又回到高职甚至中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不仅能较好地满足人自身多样化发展需要,也是培养大批“金蓝领”最现实最便捷的途径,有利于全面提高一线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先天不足(大都是薄弱普通高中或初中在布局调整时改制或升格的),又得不到社会重视,发展一直较为艰难。“十一五”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投人不断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获得很大发展,规模有所扩大,办学条件逐渐得到改善,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合理、社会价值观念的功利化、就业稳定性较差以及教育内部的阻隔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及其家长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很多学校的校长常年为招生而殚精竭虑。《教育规划纲要》已从战略的高度提出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作出规划,随着具体政策的出台并落实,相信将大大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同时必将大大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从职业教育自身看,要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获得健康发展,当前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学制、课程体系等方面相互脱节的问题,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只要有继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都可以升人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这样就会大大拓展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解决高等教育生源萎缩的需要

 

2011年,高考生源大省山东有两个数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一是全省高考录取率超过90%;二是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180分,仍有4万多个招生计划未能完成。

 

在山东省出现的情况表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和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供求关系正在悄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如果不能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应对,山东省的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演变为全国的普遍性问题。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26.5%,2011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达到72.3%。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然而,全国高考报名人数2008年达到1050万人的峰值后,则呈逐年减少之势,2009年为1020万人,2010年为957万人,2011年为871万人。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开展的第四、第五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1990年“四普”时人口平均增长率为1.48%,000年“五普”时下降为1.07%c,2010年“六普”时进一步下降为0.57%;从人口年龄构成看,“五普”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六普”时,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60%,比“五普”下降了6.29%。[3]可以预计,未来10年全国人口平均增长率将会延续这种缓慢下降的趋势。高等教育毛人学率的不断提高,高考报名人数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增长率不断下降,决定了仅仅依靠现有的普通高中生源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需求已经不可能。

 

解决的办法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能力及水平,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增强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大幅度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通道,尽快使二者相融互通。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彻底打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阻隔,理顺二者的关系,建立新型的相互贯通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机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是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需要,也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二、目前中高职衔接制度的利弊分析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主要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途径来解决生源问题。同时,国家或地方政府每年也安排少量招生指标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的方式主要有对口升学考试,中高职五年一贯制,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注册制等。从各地实践的情况看,这些制度安排均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但也在以下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对口升学考试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人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出台的一项政策,其目的就是为少量有进一步学习意愿和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供升学的机会。这项政策已经实施20多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稳定了中职招生规模,同时,也为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生源。

 

但对口招生考试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由于以升学考试为基本导向,很多中职学校把学生招进学校以后就分流为就业班和对口升学班,拟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只学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必考的基础文化课和某一大类专业课,而国家教学计划和大纲规定的其他课程则基本不开不学。中职对口升学班的应试教育现象也相当严重,教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基本相同,丧失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二是由于专业课考试受到考试技术、设备及考试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至今仍然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这种考试方式不仅不能真实地考察出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而且异化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点。

 

(二)五年制高职

 

五年制高职,“3+2”中高职衔接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强调,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以独立设置的高职学校为主体,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高职学校合作办学,承担前三年的教育教学任务。此后,五年制高职获得一定的发展。

 

五年制高职的优点在于:一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无缝对接,有利于中高职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知识技能教学与训练、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二是与三年中职读完再读三年高职相比,学习时间缩短了一年,不仅减少了考试的次数,还可以节省一年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及生活费用;三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中职学校的吸引力,稳定了这些学校的生源。

 

但经过这些年的实践,五年制高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很多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专业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仍然采取3年中职与2年高职简单相加的方式,没有形成一体化的设计与培养,因而未能真正实现中高职的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五年一贯制,这在中高职合作办学的模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二是由于缺少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学生人校后普遍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使得五年制高职毕业生的质量难以保障,整体素质不高。三是中高职合作办学模式中还存在办学主体之间在权力、责任、利益分割等方面的博弈,往往不同程度地损害了学生的利益。

 

(三)高职自主招生

 

近年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新招频出,最吸引人关注的是一些高校组成的联盟之间的招生竞争,上演一幕幕抢夺优质生源的大战。

 

其实,高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早在2005年就开始了,首先是上海,2006年北京启动,2007年部分省市也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其参与自主招生院校及招生规模均大大超过本科层次的自主招生。但因高职院校社会关注度不高,所以未能成为社会的热点。

 

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有很多好处。一是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定位和特色,自主决定选择什么样的学生,自主决定以怎样的方式考查学生,自主决定考什么和怎么考等,这有利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有利于形成办学特色,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学生和学校实现了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和兴趣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学校也可以根据高职教学特点、学校特色及对学生知识、能力及其他方面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特长和思维品质等,这对学生和学校而言,都是一种“双赢”。三是有利于高校招生多元考试评价,多渠道录取的实施。

 

从实施的情况看,高职自主招生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进行自主招生的高职大都是在同一层次学校中办得相对比较好的,生源本来就不是大问题,这些学校自主招生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生源质量和结构。而目前招生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较差的薄弱学校,这类学校最为紧要的任务是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通过深化各项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是治本之策。如果把高职的兴奋点都吸引到自主招生方面,而忽视内涵发展,从长远看,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有害无益。如果政府对高职自主招生缺乏有效监管,甚至有可能出现通过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和方式招生的情况,从而扰乱正常的招生秩序,损害广大考生利益,引发各类事件。二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经验表明,严进口而宽出口,是不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宽进口宽出口,则更难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自主招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人学门槛,拓宽了生源渠道,在人学进口加宽的同时,如何确保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培养标准和质量,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严重缺乏。三是国家和高校的一些管理制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四)注册制入学

 

《教育规划纲要》将“探索高等职业学校自主考试或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注册人学”列为教育改革试点项目之一。可是,目前进行的学业水平考试仅仅限于普通高中学生。很显然,如果不突破普通高中的限制,中高职相融互通就难以实现,高职生源短缺的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所以,2011年江苏省率先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注册人学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将招生对象扩大到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员(含中职毕业生),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共有2.55万人通过免试注册人学进人高职。此外,福建省2011年也有10所高职院校共15个专业实施注册人学试点,招收550人。山东省也将从2012年开始实施高职院校免试人学。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4

关键词: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教育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3-0116-06

美国是当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成人教育也同样走在世界前列。美国的成人教育规模宏大,实施成人教育的组织繁多,所覆盖的专业全面,已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成人教育体系之一。成人教育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已形成独立于普通教育的单独的领域。美国的招生制度开放灵活,促进了成人高教事业的发展。而我国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现行的成人高校招生制度出现了一些弊端,影响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具有自己特色、充满活力、行之有效的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更多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合格的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一、美国成人高校招生制度的特点与优势

1、联邦政府关心,各州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实施的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政府虽然十分重视成人高等教育,但并不直接干预学校的管理工作,实行的是地方分权制,强调权力下放,分散经营,自主招生。管理教育事务的主要有三级行政机构,即联邦、州、地方,所谓“联邦政府关心,各州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实施”。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成人教育事宜,只通过立法和拨款等手段对成人教育进行宏观调控,来影响成人教育的发展,各州承担着成人教育主要的行政管理职能。如美国各州政府设有高等教育委员会和社区学院委员会。社区学院委员会设有日常办公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为总体协调服务,包括与州政府联系、争取资金、为学校拨款、提供开学就业信息、建议和审核课程开设、评估学院办学情况、指导就业和成人教育等。该委员会与各办学机构无行政关系,不干预学校具体办学,学校的具体办学由委员会聘任的院长负责,院长负责全院的主要行政事务。美国的民间组织也热衷于主办成人教育,有专门的成人教育学术组织,如美国成人继续教育协会等。它们虽然属于民间团体,但对成人教育决策具有较大影响力。美国还设有成人教育委员会,作为国家成人教育咨询机构。正是由于美国成人教育的这种分权制,使得他们能够根据地域差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个人的学习需求来制定成人教育招生制度,决定招生人数、招生范围、招生对象、及专业的设置、各专业层次的发展比例、发展规模等,使得成人教育更能与社会的需求挂钩,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各成人高校的竞争力和创新动力,迫使成人教育学院大力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渗透力。

2、多样务实的成人教育目标

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把成人教育定义为:成人接受的业余教育,包括非学术教育及攻读学位的教育活动。《美国教育2000年教育目标》第6条提出成人教育目标是“到2000年,每个美国人都会读、写,能掌握在世界经济中竞争的知识与技能,并去实践作为公民的权力与义务”。因此,美国的成人教育招生制度将参加学习的成人最低年龄定为16岁,降低了招生年龄,把教育的重点转向提高成人能力而不是教育年限,把成人教育拓宽到成人基础教育和成人中等教育。这就使得成人教育的招生对象范围很广,既有补习基础文化的文盲,又有要求接受继续教育的大学毕业者;既有乡村的农场主,也有白领阶层的专业管理人员;既有工商职员,也有广大消费者;既有官员和经理,也有无家可归者、少数民族群体、难民与罪犯等,力求使其服务对象包括各种社会群体。正是因为招生对象的广泛,所以美国的成人教育吸引了三分之一多的成年人参加学习。

美国政府认为,成人教育是开放教育,大众化教育,成人教育要为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以及在职或不在职人员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美国高校成人学历教育的招生人数,都是由各高校自主行事,根据自身条件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自主确定,不受限制。他们组织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学校大门终年开放,许多大学还举办寒暑假课程班和夜校。而作为美国成人教育的主要基地的社区学院更是根据劳动力的客观需求量来确定招生人数,没有事先的计划和控制,社区里有多少人报名就招收多少学生,不受任何限制。为了满足不同文化基础、年龄、能力、经历、家庭背景、学习目的等各类学员的学习需求,采取授予证书、文凭、学士学位等不同的学籍处理方式,有些课程甚至不计学分,不发证书,充分做到招生自主。

3、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招生专业设置

在招生的专业设置上,各学院也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来开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日益多样化,该停则停,该设则设,该更新则更新。例如上世纪40年代,社区学院开设的专业只有商业、家政、秘书业务等;到了60年代,社区急需科技和管理人才,因而学院又开设了计算机、石油化工、自动化领域等专业;进入80年代,随着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服务行业人才缺乏,学院又增设了工商管理、会计、销售、旅游、计算机应用等专业;90年代后,美国的犯罪率不断上升,社会需要更多接受过训练的治安、保安人员,美国依利诺依州的社区学院创建了警官学校,对新招收的警察进行培训。他们甚至还为聋哑人、残疾人以及一些在孩子长大后想继续工作、学习的中年妇女等设置专业,为他们创造了获得职业技能的机会和进入劳动市场的可能,实现了学院的“人人能人学,为人人服务”的宗旨。

4、“宽进严出”的招生入学制度

美国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开放性的“宽进严出”的招生入学制度。在入学方式上,凡是美国公民只要持有高中毕业文凭,有能力接受该种教育的,经申请缴纳学费,办理入学注册手续后,便可成为大学新生或插班听课,不举行筛选式的严格考试,不受年龄限制,几乎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能得到学习机会。美国社区学院面向社区全体成员,实行“无试”招生。他们认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自由和民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经常有机会丰富知识和增进技能,有机会增进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职责的理解。”因此,学院面向社区,凡是本社区居民均可交费上学。无须考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还可以先上学院为此举办的补习班。当然,在入学之后,学校会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对于要拿学位的学生,实行学分计算,严把毕业关。学生必须修满学院规定的大学课程学分,才能毕业。对于其他的,也务必要

掌握好本专业知识或学会专门技能才可毕业。这样既做到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最大化,又保证了教学质量,体现了其招生制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优越性。

5、多样化的成人高校招生层次

美国的成人高校招生的层次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大众化时期,以招收专科层次为主,从规模上扩大受教育面。后来招收层次不断上升,扩大到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成人继续深造或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受教育机会。

6、深入人心的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

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为成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传统的为取得学历文凭而接受教育的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在美国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主要目的。人们参加成人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为获得文凭,而是为提高自身的素质,为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创造条件。而且家庭经济收入越高的人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越多。有统计表明,随着家庭收入的逐渐增多,在美国参加成人教育的比例逐渐提高。学历越高的人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比例也越大。有统计显示,学历越高的人继续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美国,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逐渐成为社会现实。

正是因为这样,美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有了显著的发展。

二、我国现行成人高校招生制度存在的弊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成人高教事业发展迅猛,但到目前为止,仍实行的是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招生的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是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招生的基本政策由国家统一制定,凡涉及招生的条例、规定、准则、指示等行政手段,都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必须遵照执行,对招收和培养的人数实行指令性计划控制。这种招生计划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许多弊端。

1、成人招生管得过死,使其缺乏对社会需求的灵活性

现行的成人招生计划体制仍是沿袭长期高度集中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招生过程运作、规模层次划分、指标分配、经费调拨等一系列环节仍没有跳出计划审批的框框。其主要特点有四:一是国家所有。政府部门是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领导和组织者,招生的基本政策由国家统一制定。二是高度集中。招生的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政府部门,实行统一招生。三是计划控制。实行指令性招生计划,按计划招收和培养人才。四是行政干预。政府部门凡涉及招生的条例、规定、准则、指示等行政手段,都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必须执行。

正因为政府的权力过于集中,统得过多,包得过宽,管得过死,因此,当国家预定的招生计划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报考人数出现严重差距的时候,无法用市场手段去调节,政府计划部门也因跟不上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而缺乏应有的调控。而成人高校由于没有自主招生权限。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因而也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缺乏活力和效益,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需求,使得有些成人高校招生一味地依赖政府,主要靠政策保护,一旦实行公平竞争,就缺乏应变的能力。

2、成人高校招生基本上参照普通高校的模式,缺乏成人特点

成人考生和普通高考考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年龄跨度大;二是长期脱离连续、系统的学习环境;三是来自于各行各业、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四是学习的目的、心态各有不同;五是每个考生都是个体的、无组织的。这就决定了成人教育招生应与普通高考的招生模式有所区别,在报名、录取、资格审查中应有自身的特点。

而中国成人教育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列入国民素质教育的框架。理论性的东西太多而技能性的东西又太少。缺乏社会利益导向。针对性不强,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工作、提升等紧密联系起来,适用性不强。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严进宽出的方针,考试标准比较严格,难度逐年加大,使得大批在职的干部、工人、乡镇企业的职工及大批的农村青年和急于深造学习的单位骨干人员被挡在门外,学习的愿望只能成为一个梦想。而且考试的内容着重考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的、实用的知识较少,考试的科目也多。大都照搬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模式,不太符合成人的实际。以在职人员为主的考生既要致力于本职工作,又要在家庭上花费一定精力,再要求他们学习、复习繁多的理论知识,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是很吃力的,而且考生花费大量时间在理论知识的复习上,专业知识难以顾及周全,只能得过且过,严重影响了成人高教质量。同时,成人高教统考实行的是全国统一试卷,忽视了地域差异、学校特色及专业特点,很难有效地反映成人考生的真实水平。

3、成人招生运作办法与社会需求变化不相适应

成人教育招生工作主要有招生专业的设置、招生计划的制定和考试录取的形式等方面的内容。

(1)招生专业的设置

我国在成人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管理得比较严格,新的专业设置需由成人高校提出申请,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还要报国家教育部审批。严格的审批手续有利于统一专业设置的名称,规范办学。同时,这一较为繁琐的申报、审批程序,也使得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够灵敏。

(2)招生计划的制定

成人高校招生计划主要包括招生层次、招生专业、招生人数等。我国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层次有高中达专科、高中达本科和专科升本科三种。虽有在职研究生教育,但高校大都将其划归普通高等教育类管理。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的制定过程大体与专业设置的审批程序相类似,也要经过学校申报,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国家教育部审批并下达招生计划的步骤。我国对成人高校的招生计划管得过死。目前,成人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社会需求量很大,特别是专科升本科成人教育的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多,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较为严格地控制了这一层次的招生规模,致使许多考生由于招生指标较少,不能参加成人本科的学习;而在近几年,专科层次的成人报考人数逐年减少,国家却将这一层次的招生计划下放到省教育主管部门审定,计划数较宽松,在近两年江西省成人专科出现了上线人数与计划数倒挂的现象。就目前而言,成人教育招生计划的制定已经偏离了市场的需求。

(3)考试录取的形式

在我国,除了广播电视大学可免试入学外,成人高考一直是人们进入成人高校学习的入学门槛。成人高考规定了统一的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和入学时间。这一“门槛”的设置,无形中强化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性,使人们感觉到,不参加考试,就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现实情况拒绝了那些想学东西,而不想、或不方便参加成人高考的人们,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或使现有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想学习的人们得不到学习。

三、中美成人高校招生制度的差异分析及其启示

通过对中美成人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较与分析,可

以看出中美成人高校招生制度大体在四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一是在管理体制上。美国实行的是“联邦政府关心,各州政府负责,地方政府实施”的管理体制,国家给予地方政府相当大的权限,使他们能够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确定招生规模、制定招生计划、组织招生工作。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仍是沿袭长期高度集中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是:(1)国家所有,政府部门是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活动的主要管理、领导和组织者,招生的基本政策由国家统一制定;(2)高度集中。招生的决策和管理权集中在政府部门,实行统一招生。(3)计划控制。实行指令性招生计划,按计划招收和培养人才。(4)行政干预。政府部门凡涉及招生的条例、规定、准则、指示等行政手段,都具有法律效力,高校必须执行。二是在招生专业设置上。美国成人高校的招生专业设置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各学院也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来开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学院的专业设置也日益多样化,该停则停,该设则设,该更新则更新。我国在成人教育专业设置方面管理得比较严格,新的专业设置需由成人高校提出申请,经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还要报国家教育部审批,使得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的反应不够灵敏。三是在招生层次上。美国的成人高校招生层次多样化,以招收专科层次的为主,还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为成人继续深造或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受教育机会。我国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层次只有大专和本科两种。虽有在职研究生教育,但高校大都将其划归普通高等教育类管理,不属于成人教育系列。四是在入学考试制度上。美国成人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开放性的“宽进严出”的招生入学制度。在入学方式上,不举行筛选式的严格考试,不受年龄限制,有的院校还实行“无试”招生。但在入学之后,学校会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证教学质量。在我国,除了广播电视大学可免试入学外,成人高考一直是人们进入成人高校学习的入学门槛。成人高考规定了统一的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录取分数和入学时间,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或使现有成人高等教育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想学习的人们得不到学习。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感到美国的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只有正确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对社会需求反应灵敏的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改革成人教育招生体制,实施“国家调控、地方管理、学校实施”的管理制度

我国成人教育招生管理体制在推动成教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也日显严重,容易造成招生与需求脱节,压抑学校、社会多渠道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成教招生体制的改革力度,改变以往依靠指令性计划调节回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滞后状况,使招生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的“人才需求主导型”,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下以满足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入学需求为出发点的“社会需求主导型”,以服务社会、服务考生为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宏观指导和办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方面,下放招生计划审批的权限,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和高校支持成人教育的积极性,具体的管理工作应该由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调整计划结构,取消指令计划,由中央集权逐步下放到地方管理,使成人高校的办学自进一步扩大。

2、优化招生层次,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

招生层次结构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推行,许多新兴的行业需要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满足社会、企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更能紧跟时代的脚步,真正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而且社会越进步,对人们自身素质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在大力办好成人大专的同时,应增加本科层次的教育,甚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提升成人教育对象的整体素质。

有关部门对经济发达地区近年来人才需求的调查表明,社会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增加。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人高校招收成人本科生的比例必将逐年增大。因此,在继续办好成人大专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成人本科教育。

目前,本科层次中包括高中起点升本科和大专起点升本科(也称专升本),后者所占比例较大。据统计。在成人教育逐年持续增加的报名人数中,增幅最大的是专升本,近两年专升本报考人数的增幅均为20%,而招生计划几乎没有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在职从业人员和其他社会成员都有提高学历层次的愿望,以适应就业、上岗、转岗和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需要。因此应转变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适时适度扩大专升本招生规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高中升本科的招生因主要生源被全日制普通高校录走,考生较少,且起点较低应压缩其招生计划。

同时应让办学力量雄厚的成人高校试办社会急需的成人研究生专业教育,对成年人的继续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为理顺工作关系,应将学校在职研究生教育归口到成人教育管理部门来管理。

3、改革专业设置,努力贴近市场需求

实行“国家规范专业名称,地方负责专业设置”的管理体制。简化成人高校专业设置的审批程序,将管理权限下放给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专业设置审批权限下放后,有利于成人高校的招生更贴近市场和服务于社会。

调整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成人高等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结合最紧密的教育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大量出现,与之相适用的较高层次的人才却十分缺乏。因此必须真正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把专业调整与市场需求挂钩,与社会需求结合。必须开拓新学科领域。增设新专业门类;而一些原有的行业在新形势下萎缩,出现人才饱和甚至过剩的现象,因此,相应的专业该减则减,该停则停。

应该对全国高校的专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专业重复设置、专业面狭窄、生源竞争无序、办学效益不高的局面出现。要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状出发,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拟定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新专业和相应的专业计划,以社会需求为专业设置导向,加强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多设置复合型专业,减少纯理论的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不够紧密的专业。

4、改进成人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特点

考试科目设置、考试内容要强调成人特点,降低理论性课程难度,加强应用性课程的考试内容。

以在职人员为主的成人考生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时间、学习精力、学习环境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成人学习目的明确具体、实用性强。多数人学

习是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成为本行业专家,为扩展自己的职业能力,适应社会职业转换、流动的需要等。成人在多年的社会工作、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更加成熟,其理解接受能力强,而机械识记能力减退;接受纯理论性知识兴趣较小,侧重于学习有针对性的、实用的、实践性强的知识。另外,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矛盾也是其主要特点,成人的工作负担已经很重,要进行深入、系统、有成效的学习,必须有相当的时间和精力保障。且作为成人,负担多,社会责任重,家庭、孩子、工作、社会交往、经济状况,牵涉的问题很多,也会使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减少。

而我国现行的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标准比较严格,成人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严进宽出。从近年来成人高考试题的知识覆盖面、深度等方面看,难度系数较大,考试内容缺乏成人特点,基本参照普通高考的模式,着重考察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重理论、轻实践,且考试科目偏多。

因而成人的高考内容与普通高考内容应该有所区别。成人的高考内容应面向成年人的需求,适应成年人的学习特点。

5、建立宽进严出、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

转变成人教育职能。提高成人入学率,是成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应该树立“宽进严出”的办学理念,改革现行的成人高考制度,实行国家组织统考、各省独立组织考试、学校自主组织考试并存的多元化成人入学考试方式。放开入学条件,不拘泥于年龄、资格、工作性质、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等,充分考虑成人学员自身的特点,扫除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各种障碍,让想学习、愿学习但又无法克服某些困难的成人也能依据自身的意愿、兴趣及职业发展的需求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方式和途径来满足学习的愿望,“宽进”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必然。成人教育的宗旨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给每个人以求知识、学技术的机会。成人教育是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而且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教育仅限于校内”和“一次教育终身受用”的传统教育观念,这不仅为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而且使人们认识到成人教育不再是普通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而是传统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可以让更多的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加快招生制度的改革,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这不仅是成人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必然。

对成人研究生、本科生的入学考试由国家统一组织,专科招生则赋予成人高校招生更多的自。入学时间、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不拘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原来获得的学分仍然有效。在职人员在不同大学学习获得的学分可以得到认可和转换。通过优化管理机制和公平竞争,办得越好的成人高校国家要予以大力支持,从而激发起成人高教应有的活力与效率。

6、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成教法律法规,给成人教育以法制保障

虽然目前我国已有一些相关的成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但都附属于其它法律上,我国主要是通过政令管理成人教育,在成教的立法方面显得比较薄弱,至今还没有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成人教育法。这样不仅抹杀了成人教育的独特性,还将成人教育放在了一个从属地位,更容易被忽视,不利于发展。因此制定一部独立的体现中国成人教育特色的专门法规就显得非常必要。它应对成人教育的目的、地位、性质、权利、责任、义务、运作、监督、评定审核、投入等做出全面详细的解释和规定,从而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成人教育有法可依,改政令管理成人教育为法令管理,把成人高校的招生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为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7、建立成人高校质量评估机制,推动成教事业健康发展

为支持和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建立起成人高校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学术团体或中介机构对成人高校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与该校以后的招生规模挂钩。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高校,允许其扩大招生计划;对不合格的学校必须限期整改,并压缩其招生计划,甚至取消其招生资格。这一措施有利于促使成人高校主动强化管理、改进教学、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5

关键词:招生困境 生源 方法

前言:

在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技校)工作了二十多年,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技校招生也经历了繁荣、艰难、再繁荣、再艰难的螺旋式上升的痛苦磨练。作为一名技校老师二十多年来在招生方面感慨颇多。

一、学校目前的概况

一九九七年以前,学校都是计划招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分配工作,所以学校根本不愁招生,新生要经过入学考试,而且考试时间和中招时间一样,学生录取比例大约在1:3~1:5,竞争很激烈。但是,那时候招生人数比较少,我校一年招生也就是三四百人。九七年之后,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企业用工采取自主招聘方式,不再通过主管部门从学校直接安排,再加上亚洲金融危机,企业效益不好,用工大幅减少,学校生源直线下降,很多学校也因此濒临倒闭。为了生存,学校开始给教职工下发招生指标,责任到人,招生任务能否完成与个人的职称晋级、年终福利、工资挂钩。

在巨大的压力下,老师们走出校园开始招生 。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去招生,只是在校门口守株待兔式等学生,或者给自己的同学、朋友、亲戚打电话帮助招生,当时感觉招生很难。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用工越来越多,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资金投入越来越大,助学金和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的出台,职业教育的春天到来了。2000年~2010年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飞速的发展,全国职业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我们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由600人增加到4000人,2010年两校合并成立焦作市技师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了8000多人,专业工种达到22个,招生也变得比较容易。从2010年到现在,虽然技校招生出现了好的势头,却又碰到了高职院校的扩建,对技工院校的招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而导致中学生数量的减少,再加上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多种因素导致了技校招生又重新陷入困境,很多职业学校倒闭,包括一些大学也都出现了招生困难,为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各个学校投入招生的费用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经历了十几年的招生磨练,也琢磨出了一些办法和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1.进入班级宣传招生:通过关系进入到中学毕业班中进行宣传。这能与学生直接接触,要把学校的发展前景、特色专业、师资力量、就业单位、工资待遇等给学生讲清楚,并可以直接回答学生的疑问。如果有条件最好把学生带到学校参观,让学生实地看看,增强说服力。

2.电话沟通宣传招生:通过熟人拿到中学毕业班学生的联系电话,进行电话沟通,重点交流学生的发展,在交谈中要注意技巧,处处要为学生及学生家长考虑。

3.通过学生宣传招生:把在校学生教育好,安置好,他们会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招来上学。

4.校校结合宣传招生:与中学结成联盟,经常组织教师特别是毕业班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互相交流,组织中学生来校参观,到用工单位参观,对结盟中学进行资助,形成对口升学。

5.校企结合宣传招生:通过企业今后的计划用工,开展定向委培;或者对在职职工进行学历进修。

6.利用就业宣传招生:学校办的好坏关键看就业,只要就业好,生源就不愁。就业单位以本地企业、大型企业、待遇好的企业、专业对口的企业为主。特别是一些待遇好、专业对口、离家近的企业,学生很愿意去,这对招生很有宣传力度,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好单位,会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

7.通过广告宣传招生:把学校的办学优势、专业特色、就业前景等以广告的形式告知大家,使人们对学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可以作为首选,也为你进行招生宣传提供了方便。

8.亲朋好友宣传招生: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宣传招生,他们再发动自己的亲戚朋友宣传招生,这样每年招生都有不少朋友把孩子送来上学。

9.设点委托宣传招生:在中学门口、商店门口、村口、广场等人员流动多的地方设立招生点进行招生,效果不错。

10.贫困地区宣传招生:贫困地区的学生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国家对贫困地区学生上学在学费方面可以减免,不少省市都有“雨露计划”,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只要就业安排好,来上学的学生应该不少。

11.招收复员退伍军人:通过退伍办公室,招收退伍军人,对他们进行一年制的专业培训,即可安排就业。

12政府支持宣传招生:技校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中学归教育局管,为了保证高中和职高的生源,各中学校长会把生源主要往高中和职高送,不让技校招生人员进校、进班宣传。在中招学生填报志愿的学校里,也很少有技工学校的名字和招生代码,除非有的技校归教育局管,可以享受中学的学生资源。再加上一些地区为了保证自己的学校有人上,根本不让你进学校,也不让你在当地电视台做广告。这样造成不少学生无学可上,出去打工年龄又小,从而失学在家。

三、结束语

学校要想有充足的生源,关键是要把学校办好,在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达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不但让他们拿到技能证书,还要通过联合办校,让他们拿到大专甚至本科的学历。同时对教职工要进行专门的招生培训,使他们能够很流畅地介绍学校各方面的特点和优势,学校要有网站,要有介绍学校的光盘和招生的文字资料。要懂得一些心理学,要针对不同情况的中学毕业生,给他提供一个他认为不错的人生规划,这样,你才能招到学生。

同济大学自主招生范文6

有关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一:招商引资对城乡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用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促进经济进步的过程中积极实施了招商引资政策,该政策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加强对招商引资对城乡产业经济发展的正、负效用的探讨,寻找规律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趋利避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探讨两种效用的基础上,对城乡产业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宝贵意见。

一、招商引资对城乡产业经济发展的效用

(一)正效用

城乡产业经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就是资本投入不足,在招商引资实施的过程中,这一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例如,某地区人口当中以农村人口为主,具有效数据显示,在原始经济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银行的融资投入,该地区经济始终呈现负增长的状态,银行为了保持盈利,只能将发放出去的贷款不断的收回,却不愿继续发放。而现阶段的固定资本,招商引资是最主要的方式,投资增加,该区域新型的项目和资金增多,给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招商引资对城乡产业经济发展的正效用还包括机电的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素质,并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率。某地区在实施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会促使当地工作岗位增加,这样一来,该地区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提高了就业率。外商在选择劳动力的过程中,会重视对这部分人口的使用,这是因为他们拥有较低的用工价格,能够极大的节省成本。据有效数据显示,某城乡地区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不仅极大的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当地政府相关负担也得以减轻,同时也带动周边城乡剩余劳动力的工作率。与此同时,招商引资实施过程中,还给当地注入了新鲜的经济血液,当地工业或其他项目增加,工人或农民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思想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当地劳动力素质大大上升。招商引资的实施,还具备加强当地经济同其他地区经济交流的效用,能够在不断发展中及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思想等,对于当地人们思想的进步具有重要贡献[1]。

(二)负效用

然而招商引资在实施过程中,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效用。首先,增加了当地的资源压力。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城乡经济不发达过程中,投资者会进行大量圈地,这就会造成很多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当土地资源被占用,由于投资者个人原因或者商业角度考虑来看,没有立刻开发土地资源的现象严重。同时这种招商引资还会导致当地的自然资源及土地以较快的速度地价流失,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资源的再生是需要较长时间的,不法投资商一味的追求短期利益造成资源的浪费是不可弥补的[2]。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没有遵循土地价值规律,会导致社会安定受到威胁,最终将以环境恶化的形式回报人类。同时,某地区在实施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投资者通常会选择对环保要求低和污染管制松懈的地区,长此以往,那些招商引资发达的地区会出现严重的污染,一旦当地相关部门没有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管制,对于该地区长期可持续经济发展将造成严重的阻碍。例如,在电池生产的过程中,主要原料为硫酸和铅等严重污染物,因此已经被国外多地拒绝,但是我国仍有部分投资者在招商引资条件下进行了生产,极大的破坏了当地的环境和人们的健康。

二、城乡产业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的措施

首先,恰当选择产业。在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积极对招商引资给当地带来的正、负效用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基础上总结出,要想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产业的正确选择。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恰当的选择产业,过程中,应注重向前关联效应,也就是说,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固有的丰富资源进行,降低原料成本,同时还应当注重向后关联效应,也就是说一旦建立主导产业,需要对与其相关的原料制造及设备生产等产业进行建设,从而丰富当地经济种类。招商引资过程中,一定要对首先进行经济投入的部门进行科学的选择,它是带动该地区其他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中要想充分运用招商引资,必须加大对技术的引进力度。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该地区在不断发展中也能够更容易吸引更多投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首先可以通过传统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来实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招聘及提供优质待遇的方式招揽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当地管理、技术及理念等各方面水平[4]。

结论: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在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招商引资不仅带来了极大的正效用,弥补了资金不足和劳动力素质低的缺陷,加快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效用,例如对当地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现象严重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城乡经济不断发展中进行招商引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恰当选择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先进技术引进力度,促使当地经济发展更加科学合理。

有关产业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特点及现状

新中国建国以前,由于西南地区长期以来战乱频繁、民族林立,所以不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没有足够的精力对此地进行有效地开发管理。直到新中国建立,西南地区规模浩大的剿匪作战依然使本地的经济发展难以立足。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推广,才使得西南各地的工农业开始起飞。由于西南各地气候的优势与技术引入不足的短板的双重背景影响,一些地区的农业水平在三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的成就远远高于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拉动本地经济的主要原动力。

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虽然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步入了工业信息化的时代,但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中国经济的体系当中作用依旧不可忽视。全国各地在积极振兴三农建设的号召上积极落实,并影响和带动了整个城市农业发展,纵观整个中国经济体系,现70%以上的人口居住农村,70%以上工业的原料依赖于农业,60%以上的财政收入依靠农业及其加工业。农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2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农业产业组织化水平

农业经济实现高度的产业化,这项号召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就早已经提上了日程并开始广泛地推广在实践过程中。农业一体化经营,其实质是在农业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基础上,通过合同、入股、入社等方式,把农业产中和产前、产后部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农业生产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商业化以及社会化。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对于处于偏远的西南地区,由于交通不畅带来的信息闭塞等区位局限,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经营依然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小农经营为主,在产业化的构成方面较之东部地区的农业发达的地区来,似乎还未成气候。

2.2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上文已经提及,农业与工业属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处于基础地位,后者发挥着主导作用。农业与工业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业为工业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工业则为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早已为党和政府所提倡。全国各个县区也开始了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前者在城乡一体化的促进方面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就,但在后者以工业带动农业发展的作为上,则仍然表现得差强人意。由于近代工业的渗透和引进本身很晚,加之长期的战乱和忽视,使得一些地区的工业水平相对落后,一些地区除了纺织、食品等少数轻工业部门比较发达外,重工业始终没有形成体系,更遑论以工业带动和反哺农业了。所以农业生产在我国部分地区没有摆脱劳动力密集型的局限,经营方式也比较粗放,如欲实现新的成就突破,必须依靠技术来进行急救。

2.3农业发展综合效益状况

单纯以传统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我国农业的发展,成就固然是显而易见的。究其综合效益状况来看,烟草、花卉、蔬果、禽蛋等产业成效优异,除了烟草生产量震惊全国以外,蔬菜生产形成了南菜北调的局面,洋葱、蒜苔、萝卜、花菜等进入了三北市场,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上从起步到规模种植的第一跨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其综合效益自然是名不虚传,对国家的农业建设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