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例6篇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文1

师:今天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诗歌,题目很简单,三个字。

生齐答:有的人

师:(教师板书:有的人)“人”字笔画虽然很少,但写得时候也要撇、捺有力。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听仔细,同学们的疑问或许也是你的疑问。

生:“有的人”指哪些人?

师:(学生举着的手都放下了)就这么一个问题吗?全部哑了,哈!还有没有第二个问题?好,你说。

生:我的问题是它的题目为什么要取“有的人”?(声音较轻)

师:再说一遍。

生 :(响亮地重复一遍)我的问题是它的题目为什么要取“有的人”?

生:我的问题是这些人要干什么?

师:嗯。

生:有的人是干什么?

师:嗯,四个同学说过了啊!

生:这里所说的人跟我们一般的人有什么区别? (声音较轻,听不清楚)

师:嗯!转过来再跟同学们说一遍!

生:(响亮地重复一遍)这里所说的人跟我们一般的人有什么区别?

师:嗯!五位同学说过了,你听出来了没有,五位同学说的其实是几个问题?一个,两个,猜。动动脑子,梳理一下刚才同学提的是哪几个问题?谁能说?这位同学。

生:一共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有的人”是怎么样的,是干什么的?还有一个是为什么取“有的人”这个题目?

师:你听得真仔细!能够把同学们的信息汇总过来,然后梳理出一点、两点,很能干。(师看到一生想拍手)你想表扬她是吧!拍拍手,可以,表扬她!

(生一起鼓掌)

师:这是诗的正标题(投影出示),这首诗还有一个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投影出示),看了这个副标题以后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有的人”和鲁迅有关。

师:是和鲁迅有关,一起读题。

生齐读: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投影出示)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

生接读: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诗。

师:从这段文字之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呢?

生:鲁迅是在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

生:我们今天学《有的人》这篇课文是臧克家在1949年11月1日写的。

师:逝世13周年之后写的。我不懂,他为什么不在第一时间写呢?

生:因为当时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能纪念他。

师:是这样吗?

生:是。

师:这不允许悼念的背后能看出什么?

生:反动派的。

生:没人性。(声音轻)

师:没人性。

生:社会黑暗。(声音轻)

师:社会黑暗。你们看得很好,很会看。但我还看到了一些和你们不一样的东西,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你看到的是人民的力量。

师:是的。他怕,因为人民太喜爱先生,他就不允许悼念鲁迅。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诗歌,去读读感受感受这一份情感。自己读,读通顺,读准确。

二、初读感知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一遍你可以继续读第二遍。(生自由读诗)读完一遍的同学举手,会读了吗?

生齐答:会!

师:好,我请七位同学,一共7个小节,一人读1节。(指名七个同学)其他同学听他们读得是否准确,是否通顺。

(生轮读课文)

师:谢谢7位同学。怎么样?(生齐鼓掌)

师:掌声说明什么?

生:纠正第三位同学朗读错误。

师:掌声里有表扬,也有温馨提示。第三位同学在哪儿?把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正确朗读,同学给予掌声)

师:刚才我们能够比较通顺、正确地把诗歌读完,那么我们再想想刚才你们提的问题。同学们在问“有的人”是怎样的人?拿出笔圈出“有的人”是怎样的人。

(生圈,师巡视)

师:圈到的就举手,能圈出一个就说明你会读了。

师:好,停笔。有的人是怎样的人?

生1:就是有一些人是为了……一些。(生无法表达清楚,师提示:书上你圈了什么?)

生1: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师:那就是有的人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

生2:有的人是给人民作牛马的人。

生3:有的人是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

生4:有的人是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人。

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有的人是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生:有的人是骑在人民头上,被人民摔垮的人。

师强调:被人民摔垮的人。

生:有的人是被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师:被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生:有的人是把名字刻入石头,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的人。

师: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的人。

生:有的人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怎么说?

(生无法表达,师提示:像野草一样春风吹过就能生……生接:的人)

三、品读体验

师:我听出来了,有的人他压迫人民,他沽名钓誉,他自私自利;有的人他甘为牛马,愿做野草,大公无私。

师:你们圈了没有?都在这儿(PPT出示《有的人》),我请两位同学读,一位同学读左边的,一位同学读右边的。试着读出它的停顿,它的节奏。请欣赏。

(先一女生读,再一男生读)

师:最后两行,我们一起读。他活着……(生齐读最后两句)

师:有没有听出两位同学在读时的停顿?那么下面请同桌之间也这样对读对读。

(生同桌间互读)

师巡视并强调:可以读两遍,三遍。

(师指导个别朗读,动情地朗读。全班听到师朗读,集体鼓掌)

师抬头,笑着说:虽然你们表扬我,可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刚才怎么说来着,读了一遍可以读几遍?

生:两遍。

师:你们怎么都停下来听我读啊?再读读。

(生继续读)

师:读着读着,哪个字它像铁锤一样重重地敲在你的心上?

(生思考)

生:我觉得“永远”这两个字重重地敲在我的心上。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是永远记住他,而不是短暂的时间,是永远永远。

师:你读这一句。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师:你说得很好,但是你读的时间不够长。

(生再读速度放慢,较有感情)

师:嗯,不一样了吧!前一次缺了一点点情感,再来一遍,会不会更好呢?

(生再读)

师:不错。(转向其他学生)哪个字它像小铁锤一样重重地敲在你的心上。

生:我觉得是“俯”字,这说明那个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师:他是俯下身子为人民……

生: 服务的。

生: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缓一缓,再来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班鼓掌)

师:还有,你说。

生:我认为是“骑”,因为这个“骑”字说明当时反动派是怎样欺压人民的。

师:一个“骑”你看出了反动派的欺压,我们读。

师:(范读)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齐读)

师:“骑”是欺压,没错,但这个“骑”的背后,还有什么,你还能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人民对他们的仇恨非常强。

师:人民把他——摔垮。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我们一起来摔一摔。

(生齐读)

师:不够有力,我们再来一次。

(生再读)

师:还有谁想说?

生:因为我觉得没有人是不朽的,只有为人民真心实意做事的人,才是不朽的。

师:说得太好了。他的不朽只是一种妄想。他妄想不朽,但他永远不会不朽,因为他——

生齐:骑在人民头上。

师:他怕人民都忘了他,于是,他把名字刻入石碑。以这样的方式,他想让人民——

生齐:记住他。

师:这真是笑话,他早已被人民——

生齐:摔垮。

师:他的名字比尸首——

生齐:烂得更早。

师:这一个一个的字,都像铁锤一样,敲在我们的心上。我们读出了诗的情感。老师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还可以换不同的方式来读。四人小组可以讨论一下,还有什么方式读得通?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你们看出了几种?我听听这一小组,如果你听出来跟你们小组一样的,就跟着读。

生1: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很好!有不一样的吗?

生2: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开始跟读)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开始跟读)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师: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你也很高很高。还有第三种,谁来?

生3: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人民把他摔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4: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生开始跟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师:他先读完了左边的,右边的还要读吗?(生摇头)好,这是第三种。还有第四种,第五种……读着读着,我们也成了诗人。可是,为什么作者臧克家先生偏偏要这么写呢?

生:这样写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师:他对比的是什么?

生:一种在人民面前作威作福的人,还有一种对人民无私奉献的人。

师:他对比的是对两种人的情感。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爱、敬。对反动派这样的人的憎、恨。

师:而且,每一节都是对比着写。这是臧克家的写法,他传递的是一份情感。让我们再来读一读2~7小节。(音乐起,师引读)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生齐读)

四、读写拓展

师:你们动情的朗读传递的是同一个声音——

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活着怎么说是死了,死了却怎么说他还活着。面对这一活一死,你有什么感受?(课件展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请你选择其一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师:写好的同学自己读读你写的话。写得快的同学可以把刚才没写的那一句也写一下。

师:好,停笔。让我们来听听你对这一“活”一“死”的感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

生1:因为欺压人民,虽然他还活着,但在人民心里他已经死了。

师:在心里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

生2:因为他那个“活”是指肉体活着,那个“死”是指精神死。

师:好,那是因为——

生3:因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知道说自己多伟大,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

师:好一个躯壳活着,好一个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

生4:因为他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驻人间。

师:精神永驻!

生5: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人民永远记着他。

生6:有的人死了,但他在人民心中是活着的,人民都觉得他非常好。

师:活着已经死了那是虽生犹死,死了却还活着,那是——

生齐答:虽死犹生。

师:有人说,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炼得愈来愈亮。

生齐读: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炼得愈来愈亮。

师:他是?

生:鲁迅。

师:他就是那个情愿做野草的——鲁迅,他就是那个为别人着想的——鲁迅。那个鲁迅他死了。他不是鲁迅,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他还——

生:活着。

师:有的人死了,……

生:(生接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师:让我们走进这个民族魂的世界,去感受更博大的鲁迅,可以去读读他的小说和散文,也可以去读一读别人对他的评价。(师边讲边投影出示图书封面)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文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荒、笛”等5个生字,会写“落、荒”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

5.能找出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仿照“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的表达写句子。

6.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学会会认字和会写字,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

【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播放歌曲《上学歌》。

师生交流:同学们天天在学校里学习,谁能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各抒己见)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二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板书:2

花的学校)学生齐读课题。

展示图片:你听说过“花的学校”吗?谁能看图说说你眼里的“花的学校”。

教师提示:提示学生大胆想象说说“花的学校”里的学生,说说“花的学校”里可能发生的事情。

教师小结,谈话过渡:课文《花的学校》是著名作家泰戈尔写的一首散文诗。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领略一下它的美丽吧!

二、介绍作者

(1)

(2)

(3)

(4)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等。

《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出版于1886年。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荒野

口笛

罚站

放假

衣裳

(重点指导生字

“荒、裳”为翘舌音;后鼻音“裳”;多音字“假”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地(dì

de)

假(jiǎ

jià)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地(dì

de)

dì1>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2>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3>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4>地球表面的土壤:5>土地、田地;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6>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7>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

de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慢慢地走。

②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假(jiǎ

jià)

jiǎ

不真实的,不是本来的,与“真”相对:假山、假话、假冒、假释、假死、虚假、真假等。

jià

照规定或经请求批准暂时离开工作或学习场所:假日、假条、病假、放假、寒假、暑假等。

练读一读。

①燕子妈妈高兴地(de)对小燕子说:“我们要飞到南方过冬,小青蛙在地(dì)下冬眠,明年春天大家才会见面。”。

②放假(jià)了,我和爸爸去旅游,在一个公园里我看到很多假(jiǎ)山。

(3)理解词语

(5)

(7)

(8)

(9)

(10)

(11)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荒野】

高举,卷起。

【狂欢】

荒凉的野外。

【碰触】

潮湿;湿润。

【扬起】

接触、碰撞。

【润湿】

纵情欢乐。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顽皮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再写(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然后写(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最后写(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学习“会写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落荒笛舞狂罚假互所够猜扬臂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落、荒、笛、舞、臂”,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舞”,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罚”,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狂、假、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所、够”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荒、舞”和左右结构的字“够、猜”,学生练写。

荒:上宽下窄,下边部分笔画多而紧凑。中间“亡”字要扁小、竖折不要写成撇折,下边儿字中间有一竖。

舞:右边部分,上边中间是一横四竖,下边一横最长,倒数第二笔是撇折。

够:左扁右长,右边两个“夕”字上下排列,最下边的撇要长。

猜:左窄右宽,

“青”字上边三横中下横最长,中间一竖上边出头。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雷云、阵雨、荒野、竹林、口笛、绿草、花朵、学校、墙角、树枝、绿叶、狂风、衣裳、星星;

(12)

(13)

(14—26)

(2)表示动作的词语:轰响、落下、走过、跑出、跳舞、狂欢、上学、游戏、碰触、扬起;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润湿

(4)叠词:一群一群、簌簌、急急忙忙

(5)描写颜色的词语:紫的、黄的、白的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狂欢、湿润、急急忙忙说话。

【设计意图:词语源于生活,而为反映生活所用,对于学生初学词语时,我们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来引导学生去感知生活,总结归纳,学习词语,积累词语,增长知识。】

六、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本节课我们通过听读、自由读、指名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字形、字义,学会了正确书写本课的会写字,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27)

(28—29)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通过想象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体会拟人的写法。(重点)

3.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给你们看一些美丽的图片,想看吗?(课件出示)一组美丽的花儿图片,你们觉得这些花儿怎么样?(漂亮)老师告诉你,这些漂亮的花儿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妈妈,有自己的学校。那你们想不想去看看它们的学校?(想)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花的学校》。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中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喜欢的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导入课文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了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花的学校是怎样的?

(1)

(3)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三、品读释疑

(一)朗读感悟,充分想象。

1.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是怎样的情景?

预设: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玩得真开心!(板书:跳舞

狂欢

小结: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一个拟人句,“跑出来、跳舞、狂欢”突出了花儿们的美丽、活泼、可爱、向上。

2.

自读课文,对于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1)想一想写的是哪些景、物?

课文写了雷云、阵雨、东风、花、树枝、绿叶等景物。

(2)用笔画出这些景物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让我们走进课文去品读吧。

(二)重点突破,精读解疑。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指名读一、二自然段。

(2)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3)“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哗啦啦、淅沥沥……)这样的词语是拟声词。

(4)“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哨”,谁能学一学这种声音?(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5)从“走过荒野、吹着口哨”你感受到什么?

(东风“走过原野、吹着口笛”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雷雨交加的画卷。)

(6)读课文,说说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和体会。

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两个句子都是拟人的写法,将东风、树枝、雷云当作人来写,这样写让我们感受到雷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可是花孩子却很愉快的心情。)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1)反复朗读,说说自己脑海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作者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读到这里,我们的脑海便会展现这样一副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

(2)想象过渡:大胆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用天真烂漫的语气来读好这段话。)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1)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

(5)

(6)

(7)

(8)

(9)

(“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生活中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2)想象过渡:大胆想象,花儿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学生各抒己见)

4.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1)指名朗读,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板书:关门做功课

(孩子把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孩子猜想的,花儿会被“罚站壁角”,这就是花和孩子一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张开想象的翅膀,补充课文的空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想象过渡:这种时候花儿们最盼望的是什么?

5.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1)诗里的“雨”是花孩子最盼望的,因为只有下雨了,他们就可以放假了,就可以在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了。

(2)仿写:“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预设一:清风一吹,他们便开心了。

预设二:蝴蝶一来,他们便撒欢了。

(3)想象过渡:放假后花儿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学生各抒己见)

6.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探究交流: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哗啦啦地响”一句的?“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理解“簌簌”,这样的词语能再说几个吗?(积累拟声词)

(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但是在孩子眼中就像人一样“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表达出喜爱。)

7.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这些各种颜色的花,都非常的欢乐,“冲”出束缚,那么的迫不及待。)(板书:冲进狂风

(2)边听边想:你知道了什么?大雨来时花儿们更高兴了,雷电伴奏,花儿娃娃冲出来,你来猜一猜,穿着紫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黄色衣服的是什么花?穿着白色衣服的是什么花?

(3)想一想大雨前花儿们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

(4)大家回忆一下阵雨时花儿们什么样?看一下大雨时花儿什么样?通过这样的对比,你理解到了什么?对,其实这也体现了花儿们一种顽强的精神,环境越恶劣,它们越是冲出来,勇于向困难挑战,决不低头。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5)想象:这些花孩子冲了出来做什么?(这些花孩子在雨中自由的奔跑、游戏、打水仗等。)

(6)谈话过渡:课文告诉了我们会儿的学校,你想过没有花儿的家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

(10)

(11)

(12)

(13)

(14)

(15)

8.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1)作者为什么说花儿的家在天上?(这是孩子的想象,他们化身为烂漫的小花!是对生活的渴望,天空是辽阔的,星星所住的地方是宽敞的,没有约束的,太阳妈妈对它们的爱是温和的。)

(2)谈话过渡:花儿玩够了,他们要到哪儿去呢?(学生各抒己见)

9.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1)反复朗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两个疑问句,告诉我们孩子是多么希望能得到太阳般的温暖,天空般的自由。)

(2)指导朗读,读出花儿急迫地想回家的语气。

(3)问题过度:花儿急迫地想回家做什么?(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板书:扬起双臂

10.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想想花儿的妈妈是谁?学生讨论,汇报,随着学生汇报就解决了刚开始提出的问题“花儿们的妈妈是谁?”,充分理解最后一句话,指导朗读。

(三)想象交流。

1.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想象的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讨论形成想象的方法: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怎么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雨交加情境中是什么样的?然后还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方法指导:互相交流,小结引导联系生活想象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方法很多,第二自然段想象方法主要是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来想象。首先确定重点词语是“跳舞

狂欢”,然后我把自己当成那些花,如果让我狂欢我怎么做的,同学们怎么做?再想花在风雨交加的情境中是什么样的?接着还可以想同学们都是怎样跳舞的?……这样我就能说出来这道题的答案了。

2.轻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熟读课文一、二、六自然段,背诵下来,积累优美的词语。

四、总结课文主旨

读了课文你喜欢花的学校吗?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喜欢花的学校这篇课文,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运用拟人手法,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顽皮活泼而且具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的孩子,在看到六月里雷电交作、风雨交加之后青草地冒出的花儿时,就在自己想象的天空里自由驰骋起来。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儿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充满了儿童情趣。)(板书:可爱

童真童趣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拟人化的写法)

(1)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本文全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如“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中,“走过、吹着口笛”这些动作只有人才会做,作者把“东风”当作人来写,让它像人一样有这些行为,更加生动形象。

(2)你能说几个这样的句子吗?(举例:一阵强风吹来,弄乱了花儿的美丽的秀发,也吹弯了草儿笔直的腰板。)

(16)

(17)

(18)

(19)

(21)

(19)

(22)

(23)

(3)练一练:将下面的句子改写为拟人句

①太阳升起来了。(太阳露出了笑脸。)

②石榴熟了。(石榴咧开嘴笑了。)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篇课文美而富有童趣。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学习了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的方法。

七、主题延伸

1.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预设:春天到了,花的学校里,花儿睁开了眼睛,只见她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些花虽然不名贵,但它们用自己的点点姿色把学校点缀得更加靓丽。

【设计意图: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写一写,在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雨后》《几张飘落的红叶》。

(一)读《雨后》思考:

1.从哪里可以看出哥哥和妹妹玩水乐在其中?

2.妹妹为什么也想摔一跤?

(二)读《几张飘落的红叶》完成练习:

1.想象红叶是怎样飘落的,用你的笔写下来。

2.想象红叶“窃窃私语”会说些什么,并写下来。”

九、当堂检测(选做)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24)

(25)

(26)

(30——31)

(32)

板书设计

跳舞、狂欢

关门做功课

可爱

冲进狂风

童真童趣

扬起双臂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大胆想象,在六月的阵雨中,花儿们笑着跳舞,它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它们在跳着什么样的舞蹈?”再如:“大胆想象,花儿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指名朗读,鼓励学生想象并讲一讲花儿们被老师罚站的故事。想一想,谁是它们的老师?老师为什么要罚站?花儿们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大胆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

”“想一想大雨前花儿们在想什么?说什么?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引导学生放飞想象,自由描述。”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抓住空白、借助问题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上教师及时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评价,在课堂评价中运用欣赏的语气对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再加上婉言的引导性语言,适当配合动作、表情等体态,激起学生的想象、兴趣,激发学生以愉快的心情主动地展开想象,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时展开想象的有效手段。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文3

1.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从资源库边拖边问):“水乡什么多?”

生:水多。(拖出“水多”)

2.你从哪些词看出水多?再读读课文第一段。

指名回答:千条渠,万条河。(从资源库中拖出)

3.“渠”指的是什么?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让我们在图上找一找哪条是“渠”。(点击出“渠”图片,拉大)

4.像这样的河与渠在水乡有多少?自己数一数,数得清吗?(数不清)

5.是啊,多得数也数不完,书上用了哪个字表示?(荧光笔圈出千、万)

6.那现在你能读好这句,读出河、渠特别多吗?(指名读)

7.用“千”“万”表示数量很多的词还有很多。看,谁能把这些成语补充完整呢? (从资源库拖出):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千( )万( )

【设计意图:前三个词语生说师写,最后一个请生上台写。这样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学生也有机会接触白板。】

8.小朋友知道的真不少,一起读读这些成语吧。

9.再看看第一段,还能从哪些词读出水多?(拖出“池塘一个连一个”)

8.笔圈出“连”:什么是“连”?(指名回答)

9.再读读,还可以从哪些词读出水多?(拖出“处处绿水荡清波”)

10. 听了你的朗读,我不仅从“处处”听出了水多,还从你读的“荡清波”感受到水的美。(圈出“荡清波”)

这个“荡“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解释,拖出:(1)没事走来走去;(2)摇动,摆动;(3)洗;(4)清除。

“荡清波”的“荡”应该是哪个意思?(用笔画出“摇动,摆动”)现在谁能读好这句?

【设计意图:通过查字典解释字义,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11. (拖出第一段)现在谁能读好这段话?

12.你们的朗读让我感觉水乡的水真多、真美啊!想不想把这段话记在心里呀,赶紧试试吧。(指名背)

二、学习第二段,感受水乡船多

1. 学习第一段,我们抓住了诗中的重点词语,体会到了水乡的水多。

其实水乡不仅水多,船也很多,自己读读课文第二段。

【设计意图:在第一段的学习中已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段。】

2.谁来说说,你从哪读出了船多? (千、万、片片、满)

3. “驳”你见过吗?谁来说说它什么样子?(指名说)

师(小结): “驳”自己不能开,它没有发动机,要靠外力来拖动。(拖出驳在河面:看,这是一条船拖着好多只驳。)这样的船和驳有多少呢?

师:数得清吗?这就是 “千——只船,万——只驳”。

4.还从哪些词读出船的多呢? (白帆片片像云朵)

“片片”什么意思?(很多片)很多片什么?(白帆)

5.白帆哪里像云朵呢?(不断复制白云图片)

6.谁能看着这幅图来说说?

生1:白帆颜色像云朵,都是白的。(颜色像)

生2:白帆很多,白云也很多。(数量上像,都很多)

生3:白帆在动,白云也在动。(动态,都在飘动)

谁能连起来说说白帆哪里像云朵?(颜色、数量、动态)那谁来读好这一句?

【设计意图:通过复制云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其与白帆的相似之处,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8. “满”就是——到处都是。也就是说湖面上小河里到处都是——船、驳。谁能读好这句?

9.(拖出第二段)现在谁能读好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船多?(你的朗读让我们不仅感受到船多,还感受到了美。)

10.让我们把这段也记在心里吧!(指名背)

11.这么多船儿在湖上忙什么呢?谁来说说?(捕鱼)

还会忙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点击背景图上四个小船:捕虾、采菱、运输图片)

12.是啊,渔民们忙着捕鱼、采菱角,捉鱼虾、运输……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

拖出句子:船上的渔民真忙呀,有的忙着 ,有的忙着 ,还有的忙着 。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并力求把话说到位。】

13.从你们描述中,我感受到了渔民一定大丰收啦,他们心情怎样?听,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点击右下角白帆播放视频《太湖美》。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在此处播放视频,学生能从画面中更直观形象地感受水乡的生活,为下文解决“千首曲,万首歌”铺垫,力求突破难点对“新生活”的理解。】

三、学习第三段,感受水乡歌多

1.大家陶醉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很喜欢这首动听的歌,这首歌名叫《太湖美》,它歌颂了水乡人的幸福生活,其实在水乡像这样的歌曲可不止一首,有多少呢?拖出第三段,师引读“千——,万——,装满一箩又一箩”(笔圈出千、万)。

2.哎,这歌声能装到箩里吗?那怎么还装了一箩又一箩呢?

3.我们刚才看到箩里装的是什么呀?(鱼虾蟹、菱藕)

4.是呀,看到这些用自己辛勤劳动得来的成果,水乡人什么心情?(高兴、幸福)

5.没错,所以水乡人一边劳动一边唱歌,通过歌声表达了他们幸福和喜悦的心情。谁能读好这句话呢?

6.笔圈出“咱”:这“咱”文中指谁?(水乡人民)

7. 水乡人的新生活什么样呢?我们来了解下他们以前的生活情况:

(1)先从住房这方面来说吧(拉幕出示:以前岸边盖的都是茅草房,后来是瓦房,再后来出现了小洋楼。)

(2)再看看他们的交通工具(拉幕出示:以前只有船,慢慢地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后来连小汽车都开上了。)

【设计意图:理解水乡人的“新生活”是本课一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具体理解新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搜集了一些水乡以前生活的照片以此对比体会水乡人现在生活的美好幸福,也为下面让学生想象水乡人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生活铺垫。】

还有谁来说说,你了解到的水乡人的新生活是什么样的?(预设:从通讯工具、吃穿等方面来讲)

9.哎呀,你们说的我都想去水乡生活了。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水乡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10.是呀,水乡人的衣食住行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幸福。这就是水乡人的——新生活!

11.(拖出第三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乡的新生活吧,齐读。

四、拓展阅读

1.小朋友们,我们来到水乡,欣赏了水乡的——(出示板书:水多、船多、歌多 )

2.许多诗人也喜欢水乡,有一位叫沙白的诗人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拖出:《水乡行》——

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渔网作门帘, 挂满树;走进才见,几户人家住。要找人,稻海深处;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

(1)自己先借助拼音读读;

(2)谁来为大家读读这首小诗?

(3)读得真流利,这首诗写的也是水乡人的生活,让我特别喜欢的是诗中的孩子居然也能自己摇船迎客送客,多能干呀!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文4

1.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默默地”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学生轻轻的读出了“静静地、悄悄的”的词语本意;然后想想“总是默默地”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想象小英都怎样“默默地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作出想象:“六?一”儿童节不会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身影,课堂上也不会看到她高高兴兴举起的小手,选“三好学生”时同学们不会想到她……请学生再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出“默默地”不被注意的感觉。继续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你愿意作一位“默默地”生活的人吗?为什么?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不愿意,因为太孤独(寂寞、痛苦、没信心)了”。此时动情的点拨:明明是花朵一样美好的童年,却听不到她欢歌笑语,看不到她美丽的笑脸,表面上默默地生活,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你会?学生的脸色凝重起来,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

2.抓题眼,布疑阵

课文的题目往往起着点明中心旨意或对课文内容高度概括的能力,抓住题眼引疑导思,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章思路,为其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对于高度概括主要内容的课文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动词,如《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养花》等;对于点明主旨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对于一些较为独特或感彩浓郁的课题,我们可以抓住让学生感到陌生的词或具有感彩的词或标点,如《趵突泉》、《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利用这些字词设布疑阵,如《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课题中哪个字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样?谁胜谁负?”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再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学生纷纷疑问:“齐威王输掉赛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孙膑到底是怎样观察赛马的,他为什么能想出让田忌取胜的办法?看来,怎样‘赛’,可大有乾坤。”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极大兴趣。

3.开渠引流,链接多种媒体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文5

一、品味语言内涵,促进积极对话

文本语言的内涵美让学生在品悟中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提升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品悟出文本的语言魅力。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应着重对语言的意蕴进行探究,透过语言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同时,使学生在互动交流时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及其体验表达出来,充分展示个性阅读过程,张扬学生阅读创造性,促进学生将语言训练与文本对话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做到多角度、全方位研读文本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大家把这句话朗读一遍,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你能从这句话的字里行间体味出什么含义吗?

生1:从“盯着”“好一会儿”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十分喜爱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生2:文中前面部分讲到“我”经常与“父亲”到小岛钓鱼,从来也没有见到过这样大的鲈鱼,而且鲈鱼的鱼鳞在银色的月光下闪闪发光,看着鱼鳃轻轻翕动着,我相信,此时的“父亲”和“我”一样喜爱这条大鲈鱼。

生3:透过“盯着”“好一会儿”这两个词语,我看到 “父亲”此时此刻的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舍不得放掉这条好不容易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

师:此时的“父亲”情感十分矛盾,是放掉到手的大鲈鱼,还是不放呢?“父亲”也经历着道德的考验,“然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父亲”对“我”说话的语气又是怎样?

生4:“然后”这个词语说明了“父亲”经过道德考验后,决定选择道德,放弃大鲈鱼。

生5:“父亲”说话的语气既坚决又慈爱。

师:你从句中哪里可以看出?

生5:“得”字体现“父亲”坚决要“我”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孩子”一词充分体现父亲温柔和慈爱。

师:体会得很好!大家从这句话中体会到“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1:“父亲”是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生2:“父亲”是个以身作则的人。

生3:“父亲”是个情愿选择良好道德,放弃诱惑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通过品味探究,深化阅读情感体验,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有效地发展了学生个性阅读能力。

二、巧用文本插图,深化个性解读

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之时,应巧妙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资源,以文中的插图作为阅读载体,让学生自主地寻找文本内涵与插图紧密联系之处,通过直观的图意,开掘文本抽象化的内涵,转为形象化的文本意蕴,激发学生阅读活动中的问题意识,拓宽学生阅读想象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的阅读对话更加丰厚,做到以图促读、以图促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品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见解,促进阅读活动的工具性、人文性及实践性和谐统一。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片断: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后,课件出示文中插图,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意。)

师:谁能从图中提出什么问题?

生1:文中这幅插图描述了什么景象?

生2:插图中没有桥,课文为什么用《桥》作为题目呢?

生3:图中的洪水肆虐,情况已经十分危急了,场面为什么没有出现混乱?人们为什么神情泰然地撤离呢?

生4:图中一个凶神恶煞的老头为什么从人群中揪出一个小伙子呢?

师:大家从这幅图中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课件呈现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意品悟探究。)

生1:天空乌云密布,像泼、像倒的倾盆大雨已汇成了滚滚洪水,淹没了搭建生命的桥。

生2:图中的洪水肆虐,舔着每一个人的腰,在老汉镇定自如指挥下,人们秩序井然通过那座获得生命希望的桥梁。这说明了老汉是全村群众的主心骨、靠山。

生3:这幅图着重描绘了神情严厉、凶狠得像一头豹子的老汉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初读课文后,原来这个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这一幕震撼我的心灵,老汉是个舍己救人、不徇私情的人,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师:大家理解的很好,假如你是老汉或小伙子,此时,你的心中会怎么想呢?大家再详细观察插图,联系上下文先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最后动笔写一写。

……

教师利用文本插图引发学生阅读想象,让学生通过质疑问难和自主解惑,从插图中感受到蕴含着文字所不具有的张力,促使学生阅读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共鸣,激发学生深入叩击文本,实现以图促悟,深化对文本的个性感悟。

三、紧扣语言训练,实现读写结合

文本里有很多的语言训练点,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以文本中心思想为准绳,确定语言训练目标和训练点,通过语言训练和阅读思维训练,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活动中,以自身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亲历体验,表达对文本内涵的个性解读,并能在理解、吸收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造表达,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独特的体验,深化对文本内涵的独特解读,发展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能力,真正实现阅读课堂读写相结合,彰显课程标准提倡语言实践性的目标。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片断:

(课件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师:这段话讲什么?

生: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一方面担忧丈夫的安危,另一方面为自己的做法出现矛盾的心理。

师: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生1:句中的省略号真实展现桑娜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师:对,每一个省略号都包含着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你们能把省略的部分填补得更完整、具体吗?

生1:桑娜会想到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丈夫为填饱一家七个人的肚子,已经不顾生命危险出海捕鱼了,自己这样做很对不起丈夫,该怎么向丈夫开口呢?

生2:此时狂猛的海风把破旧门吹得一直作响,好像渔夫正推开门走进屋子一样,桑娜捂住猛跳的胸口,透过昏暗的灯光仔细一看,原来是海风吹打门发出的声音。

生3:桑娜有点后悔自己那么冲动,不顾一切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

生4:桑娜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范文6

一、走近绘本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本书――《我爸爸》,它是绘本读物,也叫图画书。

2引导提问:(教师出示书的封面)对这样的一本书,你一定充满了好奇。那么,你心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3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了不少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它会让我们的阅读有着更明确的目标。

5了解扉页。

(1)打开扉页,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呢?(作者、翻译、出版社。教师补充作者资料:安东尼・布朗,1946年出生在英格兰,是一名图画书创作的大师。2000年,他还获得了安徒生大奖。)

(2)仔细看看这幅图,你还发现了什么?(一个烤面包机烤出了一片很特别的面包。面包的花纹与爸爸睡衣上的花纹一样。真是太神奇了!)

(指导意图:绘本图文并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许多孩子仅仅停留在漫无目的的随意阅读中。因此,引导孩子们看一本书时,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训练带着问题阅读,可以使阅读目标更明确,阅读效果更好。)

二、阅读绘本

(一)阅读第一组图文

1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爸爸给你怎样的感觉?

2在安东尼眼中,他的爸爸是怎样的呢?(先指名读,后齐读:“这是我的爸爸,他真的很棒!”)

3安东尼的爸爸棒在哪里?安东尼是怎么描写的?(出示图文:他什么都不怕,连坏蛋野狼都不怕。)

4你看到了什么?根据爸爸和大野狼的动作和神态,请同学们想象他们在说些什么?(指名说。)

5你看,这么一想象,这些文字和图画就活了,多么神奇啊!(板书:想象)

6爸爸还棒在哪?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吗?(出示图文,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收获。)

爸爸敢走高空绳索,走得那么轻松,连背后的云彩也佩服他,给他戴了顶小皇冠。多有趣啊!

爸爸和大力士摔跤。这样一位人高马大、身强力壮的大力士在爸爸面前也败下阵来了。

爸爸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连刘易斯也被爸爸甩在身后呢!

7看到这,谁来说说,安东尼有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自由表达。)

8小结:难怪,安东尼会说,这就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二)阅读第二组图文

1阅读图文。在安东尼眼中,这个爸爸还像一匹马,请看图读文。(熟悉的眼神,熟悉的笑容,依旧穿在身上的花格子睡衣,都是爸爸标志性的东西。)

2你想象一下,安东尼还会把爸爸比做哪些动物呢?(学生自由表达。)

3安东尼画了这几幅图,想告诉我们他爸爸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你试着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我爸爸吃得像马一样,游泳时像鱼一样_________。

他像大猩猩一样_________,也像河马一样_________。

4我们来看看,安东尼是怎么描述的?(出示句子)

5你也能学着上面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爸爸或者身边的人吗?

6小结:安东尼・布朗多会打比方夸爸爸啊。这样的爸爸,他真的很棒!

(三)阅读第三组图文

1好,我们继续往下看。(出示图文,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

2看到这里,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3小结:这样强壮却又温柔,充满幽默感的爸爸,他真的很棒!

(四)阅读第四组图文

1让我们再来看看爸爸还棒在哪儿?(出示图文,指名读。)

2读到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爸爸?(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爸爸能歌善舞。爸爸唱歌时,身后的两个人是世界上著名的男高音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可是,他们在爸爸的面前显得那么紧张。

爸爸的足球技术一流。

爸爸还喜欢做鬼脸。当然,他是为了逗我开心。

3爸爸就像孙悟空,飞天遁地,千变万化,无所不能。读到这里,同学们心中有疑问吗?(板书:质疑)你觉得安东尼的爸爸真的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超人吗?(学生质疑,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说说理由。)

4是的,世界上少有这样完美的爸爸,安东尼为什么这样写自己的爸爸呢?(学生交流看法。)

5小结:是啊,爸爸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然而,爸爸的歌是唱给我的,爸爸的舞也是跳给我的,爸爸的搞笑是为了让我开心,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所以,在我的心里,爸爸是世界上最棒的人?这一切只因为――我爱爸爸,我崇拜他。

6出示图文:我爱我爸爸,而且,你知道吗?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指导意图:在绘本阅读中,学生不仅要仔细看图、读文,而且要学会想象、质疑,这样图画与文字鲜活起来,阅读充满情趣。)

三、回味主题

1安东尼和爸爸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温暖和感动。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重温这个文字简单,图画丰富的故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想想,图画中有什么是反复出现的?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2说一说:图画中的爸爸无论何时何地,始终穿着一件带格子的睡衣,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老师通过查找资料,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秘密。(板书:查资料)

3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阅读相关资料:

其实,安东尼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已经死了,他几乎没有见过他的爸爸。而文中所写所画的全都是他想象中的爸爸。那件黄色花格子睡衣,是他爸爸留下的唯一的东西。睡衣就成为了爸爸。于是,就连那片面包也都有了爸爸的味道。安东尼从那件睡衣中永远、时时处处感受着爸爸的味道,感受着爸爸对自己无限的爱。

4书中藏着这么多“太阳”,你们觉得,作者想通过这些“太阳”告诉我们什么?(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爸爸就像太阳一样,带给了安东尼无限的温暖、力量和勇气。)

(指导意图:安东尼用文字和图画表达着自己对父亲的感受,他的故事带给了我们温暖和感动。绘本的特点就是每一幅图画都会说话。因此,应引导学生关注细节,透过“睡衣”和“太阳”这些反复出现的事物,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去发现其中的含义,从而感悟作者内心的情感。)

四、表达感受

1会读书的人,总是在阅读中联想。(板书:联想)或许,我们的爸爸很普通,或许还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们爱他,他也爱我们,永远。对于自己的爸爸,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许多自己的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句话写出来。

(学生动手写,写好后,互相交流自己对父亲的感受。)

2小结:同学们的文字虽然简单,但却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深深的爱,令人感动。我们把今天大家所写的文字也编成一本书,书名也叫《我爸爸》。我们把这本书献给我们最亲爱的爸爸!

3安东尼・布朗还把他和妈妈的故事也画成了绘本,书名就叫――《我妈妈》。课后,请同学们用这节课所学的提问、想象、联想、质疑、查资料等方法阅读,祝愿同学们能从阅读中收获更多的感动和力量!

(指导意图:读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生活,这就是阅读的意义。因此,联想并动笔写一写对于孩子们来说特别重要。我引导他们把自己对爸爸的感受也化成文字,表达对爸爸的爱。同时,进一步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让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的提问、想象、联想、质疑、查资料等方法阅读安东尼的另一部作品《我妈妈》,以达到阅读方法的迁移和内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