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例6篇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1

本文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活动课。所在单元是以《看云识天气》一文为导引的科普说明文单元。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但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有所欠缺。本文教学涉及一些地理知识,让学生直接进行云的形态辨识比较困难。初一学生尚没有较系统的说明文知识体系,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也比较欠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认识云的种类,了解各种云的特征,赏析关于“云”的诗歌,在活动过程中积累整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搜集、积累和初步运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字星球”实现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习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活动和自我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发现,陶冶学生的情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展示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发现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领略云的世界。

教学资源及环境

具有模拟效果的数字星球教室,辅助数字星球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教学过程

1.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师运用“数字星球”展示千变万化的气象流动云图,并在屏幕上展示拿破仑同荷兰作战中以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从而获胜的故事。

2.走近文本中的云――活动方案一:我是气象小记者

师展示“我是气象小记者”的活动要求,请各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角色,选出一位“气象小记者”走近每种不同类型的云,其他组员可扮演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云”,互动采访。

3.走进生活中的云――活动方案二:我是气象主持人

师播放视频《天气预报》,继而出示“我是气象主持人”的活动要求,请各小组成立一个“气象播报栏目组”,选择一种学生已经熟悉的云或一组云,通过小组成员分工:筛选搜集素材者、负责组织语言者、“数字星球”演示者、多媒体课件操作者等,并选出一位“气象主持人”,带领小组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展示。

(1)《太空之旅》栏目组――积云代表队

以太空旅行的方式做客“积云家族”,由特派记者采访积云家族的族长,由族长来详细介绍它的家族成员。在采访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多媒体课件向我们展示各种积云的“生活照”,教室的上空也随之出现了“数字星球”模拟的积云流动气象图。

(2)《走近自然》栏目组――高积云代表队

由一幕短小有趣的“校园情景剧”导入《走近科学》栏目组,主持人与专家面对面交流,通过“数字星球”的仿真模拟效果,并辅以小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为“情景剧”中的同学进行解惑,生动直观地引领大家认识并了解了“高积云”这种自然现象。

(3)《同一首歌》栏目组――卷层云代表队

卷层云代表队的小组成员手举自己制作的卷层云手工作品走上讲台,同唱一首歌《漂浮的云》,拉开了《同一首歌》的序幕,先由主持人利用“数字星球”的模拟气象图播报一组天气新闻快报,再由另外三名组员借助多媒体课件详细介绍卷层云的形成、位置与范围以及它所带来的天气变化。

(4)《云中漫步》栏目组――卷云代表队

先播放了一段卷云代表队策划并自己制作的视频《最美丽的云――卷云》,再由两位主持人从卷云的位置、形状、特征、天气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同时小组成员辅以展示他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字星球”效果的遥相呼应下,揭开卷云的神秘面纱。

(5)《曲苑杂坛》栏目组――卷积云代表队

卷积云代表队先向大家展示了他们组制作的课件《卷积云的奥秘》,并与“数字星球”同步,一步步揭秘卷积云变形后带来的阴雨、大风天气。然后主持人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快板表演”,并在一幕音配画的“话剧表演”中落下《曲苑杂坛》的帷幕。

4.走近心中的云――活动方案三:假如我是一朵云

让学生用心写下以云为主题的小诗,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5.结束语:云端起航――《写给云》

师生诵读《写给云》这首小诗。

6.科海泛舟――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通过多媒体网络平台查询或去图书馆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份探讨环境与人类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1.“数字星球”――情景再现入佳境

通过“数字星球”的仿真模拟演示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课前的观察、积累到课堂中对问题的研讨,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动态中,达成了学习目标。此外,本课淡化了文体,突出了重点,以练习学生的阅读概括口头表达能力为主,把对天气知识的学习渗透在三个课堂活动训练中。教师引领学生适当向“云文化”延伸,让课堂上有着浓厚的语文氛围,上出了“语文味”。

2.“多媒体课件”――风格独争鸣

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仅能拓展课堂空间,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接触大量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还营造出了课堂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对“走近云的世界”这一课题的探讨,有关“云”的网站的充分利用,使学生对这一活动课题的探讨更为深入。

3.“小组合作”――百花竞放齐争春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调查、采访、上网、阅读报刊等方式,多方面了解“云”的知识,培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点 评

阳老师的这节课与信息技术相整合,既体现了“综合活动”,也突出了“语文性”,其在参赛过程中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应用数字星球为语文学科教学创新思路。数字星球系统是典型的地理学具,从平面到立体多角度转换,配合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采用数字星球系统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模拟情景再现,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第二,让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制作课件,教师设计了三种教学方案,课件呈现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之中。通过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第三,小组合作展示,让学生感知语文,增加了语文表达交流的能力。通过展示《太空之旅》栏目组――积云代表队、《走近自然》栏目组――高积云代表队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发现感受;引导学生观摩评价,让学生学会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能力。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2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拓展视野

科学是多门自然学科的统称,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探索远远不是小学生的思维和观察所能完全想到的,再者作为探索自然学科重要手段的实验有时候囿于条件限制,我们也无法通过常规方式来完成,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合声、影于一体的优势来弥补教学不足,提升教学效率。为了更好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本文提出了化难为易、指导操作和拓展视野三种应用策略,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化难为易

小学科学教学中有许多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往往会感到极其困惑,而教师面对教学难点常用的解决方法就是反复讲解、多做练习。虽然尽可能地让学生明白了科学知识,但实际的课堂效果却不够理想,学生觉得教师“嗦”,教师也同时感觉找不到理想的教学途径。其实,多媒体技术能够化难为易,使得教学更为简单,解决了教学难点的同时也使得课堂教学更为有趣生动,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时,食物在胃部和肠内的分解属于多种运动和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解决食物在胃部和肠内的分解

(二)多媒体动画出示“食物在我们体内完整的旅行过程”

(三)教师提出观看要求

1.仔细观看食物在我们体内的旅行过程

2.食物在旅行过程中除了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在工作外,还有其他的器官在帮忙吗?

生:食物在旅行的过程中许多器官都帮忙了,有胆汁、胰腺、肝脏、血管等。

生:食物旅行真的是很复杂的经历呀!

(四)多媒体巩固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人体轮廓图

师:同学们能说出食物的旅行路线吗?

(生回答。)

师:请同学们来贴一贴人体的这些消化器官。

生:在人体图上按照食物旅行路线贴消化器官。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借助多媒体的展示、练习、反复提示的功能,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动脑分析问题,巩固知识,形成牢固的记忆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培养操作能力

科学教学离不开相关的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作用使得小学科学课堂有了更多的动手空间,学生也有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但是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时间有限,多数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很难开展;另一方面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多数是由少数优等生有参与操作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使得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这节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

(一)实验一

教师提出要求:让小组学生相互听写字时的声音(正常坐姿听;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生:都听到了声音。

生:贴在桌面上听声音更大。

教师多媒体总结,通过动画展现声音在固体和空气中的传播过程。

(二)实验二

用小闹钟、小电铃、音乐卡片、小播放器等放入水盆之中,小组同学听声音。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展现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途径和过程。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可以发现,多媒体技术能够给实验操作带来全面的总结,使得教学中得不到动手操作的学生也有全面理解实验过程的机会。同时,对于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现。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拓展视野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借助教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尤其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更好思考。例如,教学《云的观测》这节课,这节课需要了解云的特点、形成和类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组织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

师:提出观察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4)带好文具,将你观察到的天气情况记录到天气日历记录表中。生:仔细观察然后进行记录。联想的内容可以进行简单记录。

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多种云的图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结果,细致地给云分类。最后总结出气象学家的分类。

生:进行记录,小组内尝试分类。

师:不同的云与天气的变化相关,许多历史故事都说明了这点。多媒体播放“诸葛亮借东风”的片段。提出拓展问题:同学们想知道历史上借助云来观察天气的故事吗?

接下来,教师进行拓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信息,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学习。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运用多媒体将生活中的丰富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模式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来降低教学难度,拓展教学空间,培养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3

笔者按其方式和内容,走进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谈点拙见。

1自主的探究式

初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表现探究的欲望,并对问题还有科学性的自主探究。

笔者讲解分析《滥竽充数》这则寓言的寓意后,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七嘴八舌的说,人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根据学生所说的归纳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1)齐宣王之父听竽等,南郭先生为何能冒假?

(2)齐宣王一改其父听竽必“三百人”为“一人”,南郭先生能混下去吗?

(3)南郭先生无法混下去又说明了说明什么?其结果?

学生围绕以上三个问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笔者把学生的答案归纳如下:

(1)齐宣王之父喜欢听三百人吹竽,为南郭先生冒假吹竽创造了条件;他搞平均主义,使得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能混下去,这说明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才能识别真假。

(2)其子齐宣王一改其父吃“大锅饭”的做法,致使南郭先生逃之夭夭,这就表明大胆改革,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3)南郭先生由混而逃,说明不学无术者,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其结果,或是南郭先生勤奋苦练后成为一个乐手,或是南郭先生……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自主探究人文科学问题-社会体制改革,自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且探究结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创新精神。

2问题的探究式

在教学中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好的问题情景,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笔者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讲《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给学生听,设置诸葛亮是为何借东风的问题情景,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笔者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

(1)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

(2)云和天气变化的规律?

(3)有的学生提出现在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不准的问题。

(4)有的学生提出何去何从?如何征服恶劣天气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笔者点拨后,把学生答案进行分析归纳,寻出较为正确的答案,且启发学生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如第⑶⑷题。学完这篇文章后,布置一个作业,在课外一周内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教师后墙的黑板语文学习栏里,看谁预报的准。

这样问题的探究式,既注重阐释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了解大自然秘密,产生探究自然界的气象和气候现象、规律,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这样问题的探究式,能使得学生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内容、突出兼容性,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合作和实践训练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科研的探究式

科研的探究式,笔者认为是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文章,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究而获得能力的一种方法。

笔者讲解分析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语文教材第四册)一文后指导学生阅读《沙尘暴十袭京城》等有关环保类文章,拓展知识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进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的情况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跨学科研究加强环保意识的能力。再根据学生探究的成果在班上交流并归纳:

(1)何谓“沙尘暴”?

(2)“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3)今年来“沙尘暴”袭击了我国哪些省市?造成了怎样的危害?(经济损失和人类的健康危害?)

(4)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为有效途径,怎么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评价本地区的环保现状及其对策?

学生对以上的第⑴⑵⑶个问题在探究时有争议,但争议不大,而对第⑷⑸个问题的议论可谓轰轰烈烈,针对某地的情况都有自己的治理方案,课堂上气氛热烈,轻松愉快,学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最后,作者小结,师生互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共同提高。

这样拓展科研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在交叉学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科研探究式教学。

4写作训练中的探究式

探究式写作不像一般写作,只是简单记录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性的探究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问题。所以在写作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更高一层的探究式训练。

笔者讲完第四册第二单元后,布置学生作文,写有关环保类的文章,题目自拟,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村庄,我们必须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与自己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写作训练探究式的作文,从整体上看,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笔者在讲评作文的课堂上归纳;有的学生主要探究由于人类过度活动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严重现实;有的学生提出了治风,治沙,治水和保护动植物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从深层次探究,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共生存的;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且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4

关键词: 汉代美术 云气纹 产生原因 文化背景 装饰风格

云气纹是汉魏时代流行的汉族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是一种用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组成的图案。一般作为神人、神兽、四神等图像的地纹,也有单独出现的。云纹寓意高升和如意。它作为图案的一种,并非单是为了装饰的实用,包含更多从图中所获得的文化启示与“图”所展示的民族文化精神。

一、云气纹图案的产生原因

喜欢云,因为它瞬息万变,因为它漂浮不定,又因为它常与风、雨、雪、雷、电为伴。云在天,云心却在人,既近又远的现实,使人总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仰望苍天,凝视流云,在目光中,有些许敬畏崇拜之情。于是想象力丰富的中国人,创造了许多和云有关的美丽词语,如腾云驾雾、吞云吐雾、风轻云淡等成语,诗人也常常邀请云入诗境。

人们在观天察象、祈云求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云水相肇之理。天上的云积聚多了就会变成雨降落下来,湿渍于石中的水分,逢日温煦则会蒸发成天云。如《黄帝内经》所占: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两。基于云雨对农耕生产和社稷民生利害关系的现实体验,被先民视为统一宇宙人生、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源。基于古老旋纹的原始审美体验,中华先民对于如卷云涡流般回转交错的结构、圆润流畅的曲线和柔婉绵长的韵律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兴趣和爱好。

二、云气纹图案的文化背景

汉代社会的信仰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包括阴阳五行观念、神仙方术和谶纬观念。在汉代人们日常生活领域的所有方面,这些因素以潜在的力量,规范、调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对汉代人们的造型活动和审美观念具有深刻的导向、规范和调节的促进作用,甚至影响汉代造型艺术的整体面貌。

神仙信仰与云气纹的盛行之间自有内在的联系,总的分析,有两点:一是上文提到的汉代流行的神秘气化论思想,二是汉代祥瑞观念的盛行。

在先秦时代的“气”主要是一种象征宇宙和人体内部活力的哲学概念,汉代人则更喜欢将这种概念具象化,将它作为思想的有形图释。《太平经》是产生于东汉时期的第一部道教经书,该书内容较集中地展现了神秘元气论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的气化思想,“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在这里,“元气”成为天地万物的实际化生者。“气者,乃言天气悦喜下生,地气顺喜上养;气之法,行于天下地上,阴阳相得,交而为和,与中和气洽,共养凡物”。显示出“神秘气化论”所赋予的巨大而神奇的功能。

由《太平经》对“气”的描述可以知道,“气化”的思想充盈着汉景代人的大脑,当时人们相信,如果要寻找什么东西,就必须先找到它的气,汉代被成仙的观念所困扰,更热训衷于寻找仙气,“气”逐渐成为一种看得见的现象,而“观气”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

云气纹流行于汉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祥瑞观念的风行。汉代艺术作品中表现“天”的方式是描述一系列“祥瑞”的图像,这种美术形式源于儒家“天命说”,根据这一学说,“天”与“人”相互感通,国家富强,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褒奖,否则,天就会以种种灵异给予警告。当时的祥瑞观念既是少数几个皇帝精神幻想的结果,又是统治者之间试图操纵公众舆论的一种政治权术,基于汉代人对祥瑞的信仰是强烈而普遍的,所以祥瑞之说是公众之间对话的一种智慧的方式,当然更是普通民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汉代刘向的《列仙传》记载:“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天,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详细地描述尹喜在楼观上凝视,忽见东方紫气聚集,长达三万里,形状如飞龙,

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尹喜知道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这个“紫气东来”的典故流传至今,”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在当代被广泛应用。当我们了解了“气”在汉代的重要性及云气与祥瑞的密切关系时,我们自然便能透过那一片片飞舞灵动的云气纹样,真正理解装饰纹样为时代精神的具象展现,装饰纹样的寓意内涵体现了时代精神观念。从祥瑞的观念到“紫气东来”的典故,云气纹的美好寓意体现了中国传统纹样一贯的吉祥主题,使装饰艺术美的形式有源远流长的生命力,有在整个民族生活的时代空间和历史环境中蓬生的勃勃生机。

三、云气纹图案的装饰风格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十四幅屋顶前坡东段画像,据专家考证,其内容为祠主升仙图。在画像的中间部分,以极大的篇幅描述一股浓浓的云气正在升起,盘曲成涡纹状向左侧地上的车马、人物的头上蔓延开去,布满整个天空。在云烟缭绕之中,云头都幻化成鸟头状,众多肩生双翼的男女仙人时隐时现,云气上方,端坐着东王公和西王母等仙人。这幅祠主升仙图,没有表现死亡的痛苦,而是表达了对未来幸福的憧憬,整个画面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

云气纹不仅出现在武氏祠及全国各地出土的画像石画像砖的画像中,而且广泛应用在汉代的玉、漆器的装饰上。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5

气象灾害是什么

大鸭梨听说气象专家有“法宝”能治气象灾害,赶忙跑到南宁市气象局,找到了认识的专家姐姐。

法宝嘛,有。不过我要先考考你。

没问题,随便考。我知道,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是天气、气候引起的灾害。我还知道,广西主要的气象灾害春季有干旱、雷暴、大风、冰雹、大雾等,夏季有洪涝、热带气旋、高温等,秋冬季有霜冻、低温冷害等……

这不算什么,一年级的小朋友都知道。我要考你的是更实用的知识:气象灾害预警,是对付气象灾害的第一个法宝,下面常见的预警信号图标,你知道分别表示什么气象灾害吗?

这、这个嘛……哈,有啦!我的手机短信、微信上都接到过预警信息,我翻翻看就知道啦……

你呀,临时抱佛脚,真遇到灾害就来不及啦。同学们,咱们平时就要弄清预警信号的含义,可不能学大鸭梨哦。

(答案在第23页,你答对了吗)

知识传送门:大家注意到了吗?预警信号图标的左下角有个颜色说明,写着“蓝”“黄”“橙”“红”等文字。它跟图标的实际颜色是一致的,用来区分灾害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严重程度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减灾法宝是什么

嘿嘿嘿,知道啦。还有没有其他法宝?快让我见识见识吧。

行。请看――即将执行人工降雨任务的飞机!

知识传送门:气象部门不仅能预报天气,还能让局部天气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转化,这个过程叫“人工影响天气”,包括人工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等。它是用科技减轻气象灾害的一大法宝。

人工影响天气可在地面或飞机上进行。

啊啊啊!这可真酷呀。

我们知道,云中的水汽要凝结成雨滴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低,二是有凝结核。如果温度不够低,或凝结核太少,就形不成足够多的雨滴。飞机上天后,会先在三四千米的高空寻找合适的降雨云。如果云的温度和湿度都适合,工作人员就点燃机翼两侧的烟条,把催化剂播撒到云层中,增加凝结核,并降低云中气温,促使水汽凝成雨滴降下。

知识传送门:有意思的是,人工消减雨的原理跟人工增雨其实是一样的哦。如下图,一种方法是在雨云移动到保护区之前,通过人工增雨让雨水提前降下,就能在短时间里让保护区内不下雨或少下雨;另一种方法则是播撒更多的催化剂,反而能使雨“憋着不下”,这是因为云中的凝结核太多,凝成的雨滴就会太小、太轻,落不下来。好玩吧?

真威风!我好想坐上去试试呀。

看起来挺威风是吧?其实这项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呢。

知识传送门:这种飞机的机舱不是密封的,飞上高空后就像上了高原,会遇到低温、缺氧等问题,头晕、呕吐那是家常便饭。同时人工影响天气需要一定的气象条件,通常要在恶劣天气中飞行,飞机颠簸得可厉害了;而工作人员又要不停地走动工作,所以不能系安全带。不是勇敢、身体棒而且意志坚强的人,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哟。

终极法宝是什么

除了人工增雨雪、消雨、防雹、消雾,一些科学家又开展了更高难度的研究,如人工削弱台风、抑制雷电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就能变成现实。

哇,真棒!这就是对付气象灾害的终极法宝了吧?

不不,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所以真正的法宝,是防患于未然。

防患未然第一招:

建设生态文明,治标更要治本

大家可能都有切身体会,今年我国遭受的洪涝灾害格外严重,好多城市都开启了“看海模式”。近年来,极寒、高温、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频频来袭,给全球都带来了惨重损失。有研究认为,正是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增多,造成更多、更猛烈的气象灾害;而全球变暖,又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恶果。

可以说,这是地球妈妈在对伤害她的孩子们发脾气,为了让她恢复往日的温柔可亲,除了保护生态环境别无他法。党的“十”也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式很多,大家熟知的“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废物利用”等,都是咱们力所能及的好方法。咱们就从今天开始,从自己开始,把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好吗?

防患未然第二招:

防范工作要做好,学会自保很重要

今晚有暴雨、明天台风过境、局部地区有冰雹并伴随雷雨大风……接到这些气象灾害的预警信息后,你知道该做些什么防范准备、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吗?快仿照下面的格式,自己建一本“安全手册”吧,让它成为你和家人、朋友的“保护神”!

知识传送门:“海绵城市”――这是近年来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打造宜居城市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要把城市变成一块“大海绵”,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减少积水、内涝发生;没雨时又可将蓄存的水“挤出来”加以利用,缓解用水紧张。一举两得,是不是很有创意?

咱们的首府南宁作为“海绵城市”的试点已开始了规划,同学们也不妨在家或学校里打造个屋顶小花园,为建设生态文明添一块“海绵”!

信号等级及含义

1.黄色―― 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2.橙色―― 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3.……

防范措施

1.危旧房屋或地势较低处的居民,应及时转移。

2.暂停室外活动,如外出、田间劳动等。

3.……

安全案例

清晨,小杰走出家门,发现外面白茫茫一片,什么都看不清。小杰吃力地走着,突然前面闪出一位骑自行车的叔叔,两人撞到了一起。幸亏叔叔的车速不快,小杰才没有受伤,看到前方有两束灯光在移动,小杰这才想起来,自己的书包里有一个手电筒。他赶紧把手电筒打开,心想:“现在的我和小汽车一样,别人远远就可以看见了。”小杰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快他就安全地到了学校。如果出门遇到大雾天,你会怎么做?

安全贴士

1. 不要盲目奔跑

在大雾天出门,一定不要盲目奔跑,否则很容易撞到其他行人甚至车辆,引发危险。

2. 使用醒目的物品

遇到大雾时,你可以打开随身携带的手电筒,也可以使用荧光棒等物品,提醒他人小心避让。

3. 待在安全的地方

如果雾气实在太大,让你迷失了方向,可以暂时待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商店、街心公园,等雾气散去后再前进。

4. 遵守交通规则

在大雾中行走,为了确保安全,走路时要尽量靠右。大雾使能见度降低,穿过马路时要格外注意,千万不能闯红灯。

安全小备注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6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音形意,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明”、“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明白“跑得快的是云彩”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大自然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本文第一自然段的疑问,就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课文的兴趣。教学时候,需要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在头脑中浮现月亮穿行的画面。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和重点词语,从李小文的做法中受到启发:留心观察,勤于动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一、激情引入

评论(6)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8课(生齐读:《月亮和云彩》)。小朋友们读得真好,读出了轻声音节,读出了月亮云彩的美丽。不过,要想到课文中欣赏这美丽的夜空,首先得过字词这一关,有信心能过关吗?

出示词语:穿行

果然

院子

丁大勇

李小文

跑得快

小朋友

一会儿明

一会儿暗

(开火车读,读对了就跟读,教师相机正音。齐读、女生领读。小组间赛读)

2、通过刚才的朗读,老师看出来了,小朋友们上节课都学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继续做个认真听讲的好孩子!

(朗读词语,检查学生上堂课的学习情况,关键练习好轻声词。)

活动2【讲授】二、精读课文

评论(4)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丁大勇和李小文就是我们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一天晚上,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玩,玩着玩着,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自读第一小节,回答问题,他们发现了什么。

3、重点学习

“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1)播放动画,读准并理解词语“穿行”。(穿越行走)

练习:鱼儿在(莲叶间)穿行。蝴蝶在(花丛中)穿行……

(随文识字,通过练习理解穿行的意思,并达到知识点的迁移。)

(2)月亮在云彩里穿行,有什么变化呢?

理解“一会儿暗,一会明”

师解说: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躲到云后面去,看不清楚,天空就变暗了,一会儿它又露出了小脸,天空就变明了。暗和明是一组反义词。谁来读读一会暗,一会明。

(预设评价)a、小朋友,一会儿时怎样的感觉呀?(很快的)你能读出快的感觉来吗?b、从你的读书里,我能听出月亮真调皮,真有趣,一会暗,一会明,在跟我们捉迷藏。

(3)

读好句子“他们看见月亮在云彩里穿行,一会儿暗,一会儿明”。

(4)

句式练习“一会儿……一会儿”

音乐课上,小红一会儿唱歌,一会儿(

)。

妈妈在家里一会儿扫地

,一会儿(

)。

活动课时,(

)一会儿(

),一会儿(

)。

4、让我们一起把他们这个有趣的发现读一读吧,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2小节

1、以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第2小节。

师:看到夜空中这么有意思的景象,院子里的小朋友也议论纷纷,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小节,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2、哪几个小朋友发表了他们的想法呢?找到丁大勇和李小文的话,划出。

要求:用横线把丁大勇的话划出来,用曲线把李小文的话划出来。

课件出示,反馈答案,边读边改正。

(通过划句子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出示人物对话,指导朗读。

(1)丁大勇说:“月亮在云彩里跑的真快!”

朗读要求:读好“跑得真快”读出快的感觉。读出感叹号的语气。(板书)

朗读方式:指名读,赛读,引读等。

(预设评价)A: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月亮跑得的确很快。

B:

你真会读书,你把感叹号的语气都读出来了呢。真厉害。

C: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个月亮像一只蜗牛在爬呢,真着急啊,读快点有力些行吗?

D:他读得真好,我们跟他比比。(齐读)

E:喜欢跑步,想当第一名的小朋友一起来读。

(2)、李小文说:“跑得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是……不是……”练习:

1.得到大蘑菇的是(

),不是(

)。

2.长得高的是(

),不是(

)。

(

)是(

),不是(

)。

(通过这种练习,让学生学会用是……不是……造句,并学会读出争辩的语气。)

朗读要求:读好“是……不是……”争辩的口气。(板书)

(预设评价)A:听了你的朗读,我有点不相信丁大勇的话了。

B:真的是云彩跑得快吗?我觉得你读得不够确定,我还是相信丁大勇的话。

C:你读得真自信,我愿意相信你的话,是云彩跑得快。

(3)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

评价: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不知道该相信谁的了,到底谁跑得快呢?让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课文,看看有什么好办法来辨别。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情生趣,理解课文。)

4、学习第2小节后半部分,讨论李小文的办法。

(1)

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提问:谁找到办法了,来说一说。

评价:你真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一下子找到了答案。

师:谁来读读李小文的办法?

(2)课件出示“李小文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从树杈里看月亮。”这句话并齐读。

(3)从哪儿看月亮呢?(出示:树杈)看,这就是树杈。

师:我们就按李小文说的办法来看看月亮吧(播放动画)。

师提问:从树杈里看月亮,你看到什么现象呢?(出示:很快,却)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动画播放)你得出了什么答案呢?(跑的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

(4)多媒体点击突显“果然”,理解。读好句子

师:跑的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这跟李小文之前说的果然一模一样呢。

师:谁能连起来读好这句话。

(5)小结:果然就是跟原来预料的一样。真的是被李小文说中了,谁能再来读一读?(练习朗读)

(多媒体有效使用,利用动画演示突破“跑的快的是云彩,不是月亮”这一难点。

又利用鼠标点击突显“果然”理解果然的意思就是跟原来预料的一样。)

5、朗读第2小节。

通过他们的争论,让我们明白了跑得快的是云彩,而不是月亮。(板书箭头)李小文想出的这个办法真不错,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2小节。

6小结:

1、学了课文,里面的小朋友,你喜欢谁呀?为什么?

2、师:李小文真是个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的孩子。(出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3、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也能做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孩子。

4、最后,让我们齐声来读一读这篇课文。

活动3【练习】三、生字学习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留心观察、勤于思考,来学习本课的两个生字,他们可是一对反义词呢!

出示: 明  暗

2、观察字形 分析字形(左右结构,日字旁的不同) 。

3、学习书写生字“明”、“暗”。

活动4【作业】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