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棚户区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使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之后,棚户区改造更是被各级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中央确定的2013年至2017年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的目标,明确了近期棚户区改造的任务。经过近两年的实践,一些地方在棚户区改造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城市、工矿、林区、垦区都留下了一定数量的棚户区。这些棚户区内的住房结构简易、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居住条件简陋,公共设施不全,生活环境恶劣。实践证明,大规模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有助于改善棚户区居民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并且,棚户区改造也是重大的发展工程,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对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极大作用。

虽然棚户区改造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面临改造难度大、资金缺口大的问题。目前尚未改造的棚户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独立工矿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和三线企业较集中的城市。处于中西部地区的棚户区,大多远离城市、县城,即使在城市中心区的棚户区,建筑密度也很大,加之各地一般遵循先易后难原则,待改造的难度更大。此外,资金缺口大是新一轮棚户区改造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政府投入,还需大量社会资金和金融的支持,同时还应通过税费减免等,尽可能降低成本。

未来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中,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要加大中央安排补助资金的支持力度,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资金投入。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符合规定的企业可发行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企业债券或中期票据。三是对企业用于政府统一组织的棚户区改造支出,准予在所得税前扣除。扩大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范围。四是落实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形式参与棚户区改造。五是加大供地支持,将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用地纳入当地土地供应计划优先安排。六是完善安置补偿政策,实行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由居民自愿选择。

棚户区改造已进入攻坚阶段,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在相关政策、法律制度等上层设计上进行完善,为这一民心工程的加速实施准备充足的政策和法制条件,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棚改经验;信用建设;金融创新;制度安排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0-0021-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Dur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dustry.the innovation of financial system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In recent years.thesuccess examples for removal in China showed uD the basic content,way of method and paths of finan-cial reform development which were needed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was very importantfor financial service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financing during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in China.Key Words:Removal Experience;Credit Construction;Financial Innovation;System Arrangement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金融业在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中得到长足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多项金融服务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全局,在国内外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是何种原因,推动着我国金融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不断地从一个又一个困境里走出来,从一个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是何种动力,使我国金融业不但成功抵御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而且又能够在近年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有效实现风险防范和业务稳定增长?

汲取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深刻教训,总结我国金融业自身发展变化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必需紧紧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体制的渐进式转变过程中,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客观需要这个总目标,坚定不移地使这种具有本质意义的创新“脚踏实地”和“有的放矢”。只有真正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金融业在若干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尤其是在金融制度领域的创新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增长。

二、成功案例的启示:“棚户区改造”与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不能是空泛的议论,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成效。近年来,“棚户区”改造取得的成效在金融制度创新方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2005年我国辽宁省首先启动“棚户区”改造工作,五年来我国各省市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成功完成了数千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使这个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业走上健康的轨道,使这个跨越世纪的“金融瓶颈”实现了“质”的突破。

(一)“棚户区”改造的基本情况

辽宁省棚户区的居民大都是建国初期无私奉献的工矿企业职工以及他们的后代,棚户区的主要房屋是日伪时期建造的大量劳工房,建国初期建造的大批土石房和1975年辽宁地震时搭建的防震简易房等,最早的房屋可以追溯到1920年。这类房屋的共同特征是建筑面积小,建筑标准低,到改造前全部可以列为危房险房。

到2004年底,辽宁全省建筑面积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有848万平方米,约有85万人居住在这种简陋低矮和潮湿的棚户区里。经测算全部改造共计需要资金投入187亿元,资金压力巨大,困难重重!

辽宁没有向困难低头。在省市各级政府多方的艰苦努力之下,相继落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31亿元,省级财政8.8亿元,市级财政专项拨款5.3亿元,商业贷款资金13.1亿元,居民出资25.63亿元,企业自筹19.8亿元,税费减免11.47亿元,土地出让金13.23亿元。

但近60亿元的巨大资金缺口仍然存在。而且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特殊性是,前期启动即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这与财政资金逐年逐笔拨付的特点相矛盾,而土地转让、商业贷款资金以及企业自筹资金也难以满足巨额资金集中及时到位的要求。

如何填补棚改项目60亿元资金缺口,如何破解项目启动初期巨额资金集中投入的困境?辽宁棚改项目面临严峻考验。

依据2005年1月24日国家开发银行与辽宁省人民政府签订的《加快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开发性金融软贷款合作协议》,辽宁省人民政府指定辽宁省债务管理办公室作为借款人向贷款人申请贷款,签订了《总借款合同》,确定通过债务管理办公室平台向辽宁棚改项目提供软贷款支持。

至2006年3月31日,国家开发银行先后合计发放棚户区改造贷款54.7亿元,占棚户区改造总体到位资金的49.8%。在开行及时、充足的贷款资金保障下,原计划2005年棚改拆迁635.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0.2万户、33.7万人;全年实际完成了拆迁766万平方米,安置居民10.8万户、39.86万人,超额20.6%完成当年任务。实际上仅仅两年时间,辽宁省就基本完成了全省的棚户区改造项目。

(二)“棚户区”改造的成效

仅仅两年时间就解决了半个多世纪没有办成的涉及千万民众的难题,其综合效应十分明显、振奋人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举全省之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当年,全省各市都把棚户区作为“一号工程”、“民心工程”,举全省之力强势推进棚户区改造,省市政府为确保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在制定政策和具体操作上都给予最大限度的倾斜,使棚户区的老百姓由此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密切了政府和群众的关系。

2.“棚户区”改造极大地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提升了辽宁全省各城市的城市功能和形象。据统计,辽宁棚户区改造后原棚户区居民的人均使用房屋面积可达11.2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增加了4平方米以上。同时,改善了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了城市功能,优化了存量土地结构,提升了土地开发价值。

3.棚户区改造激活了辽宁省的一批相关产业,进一步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按照投资建设的一般经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0%将直接或间接转化为消费资金,带动地区GDP增长0.6个百分点。辽宁省棚户区改造总投资187亿元,如此巨大的资金量,对于激活辽宁省的相关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无疑起到巨大的拉动效应。

4.“棚户区”改造盘活了城市土地资源,为辽宁各地区城市中长期发展提供了空间。虽然棚户区改造作为辽宁省公益性项目进行投入,当期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目前已经改造的棚户区土地腾空了1/4左右的可利用空间,这部分土地作为城市的稀缺资源,随着城市规划布局的调整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未来发展挖掘出潜在的资源,为城市振兴和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

5.带动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棚户区改造的投资量非常巨大,两年中,仅抚顺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投资27亿元左右。其中,有7亿元左右的投资用于购买当地生产的钢材、水泥、红砖、砂石等建筑材料。其中仅建楼主体工程就需要钢材5.1万吨,水泥38.4万吨,红砖4.7亿块,砂子78.3万立方米,石料49.3万立方米。如此大量的需求,直接带动了当地相关行业的生产发展。

6.扩大了就业。由于投资的拉动,稳定和扩大了建筑业的就业人员。该省各大建筑施工企业几乎全部介入了棚户区改造的施工,使得常年和季节性的建筑工人得到了充分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建筑业后续产业链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7.提高了辽宁省的知名度。抚顺棚户区改造在全国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受到全社会空前的重视。棚户区改造的两年间,中央领导多次来到辽宁关心视察棚户区改造情况;两年间全省共接待国内外100多个城市的代表来访,各大电视台及新闻媒体更是对抚顺棚户区改造项目进行了大量的系列报道,这些对下一步招商引资具有很大的潜在效益。

8.增加了政府的信用度。棚改工作成为辽宁省当年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一号工程”,市民、媒体乃至中央领导都十分重视,在这样高曝光率下进行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在整个改造过程中,从拆迁到回迁的各个重要环节,全部都是在各方严格监督下完成,实现了阳光操作,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创造了“居民回迁选房无上访”的奇迹。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地方政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很好地实现了取信于民,密切了党群关系,提高了执政能力,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为下一步开展经济建设工作打下了很好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三)“棚户区”改造成功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对于“棚户区”改造这样的项目无能为力,久拖不决。那么,金融制度创新是怎样破解这个世纪难题的呢?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第一是发挥政府的政治优势。拆迁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十分繁杂,很多问题必须挨家挨户逐一进行解决。政府具有强大的组织优势,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之初,每个社区动员两三百人,共数千人的工作人员,深入棚户区居民家中,宣讲政策,动员搬迁。在大量细致工作的前提下,实现和创造出40天拆40万平方米的“辽宁速度”。这样巨大的组织优势转化出来的执行力量,是开发商无法做到的。

第二是政府的政策优势。棚户区作为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个案纷繁复杂。按照《拆迁补偿办法》规定,在拆迁居民原面积还原的基础上,扩大面积为600元/平方米,但无房照居民需按照850元,平方米。棚户区中存在各种情况的无房照居民:一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煤矿企业违章建筑,属于官方行为,什么手续都没有,居民本身不存在过失且已居住多年;另外一些虽然属于违章建筑,但违建已经多年,居民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且多年来政府不作为,如果在此次项目改造时才进行纠正,缺乏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出面,动员多方面力量,从实际情况出发,原则和灵活相结合,现场研究解决一大批疑难问题,结果是政府为这部分特殊情况的居民支出了一部分额外资金,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并使得工程能够按照规划进度顺利进行。如果采用纯市场手段介入这类项目,则会感到无能为力,必然影响工程进度,而且在矛盾双方冲突加剧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影响安定团结。

第三是政府的管理协调优势。棚户区改造办公室直接在房产局办公,在各社区设置相关机构,集中行政资源共同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在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工程建筑款项的拨付直接由房产局长签字负责,改变了原来由各城市市长签字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市长签字权下放,提高了工程款项的拨付效率,保证工期按时顺利完成。另一方面,从采购到施工招标等等环节,纪委和检察院都实行全程监督,通过组织安排实现程序公正,达到“阳光拆迁,和谐回迁”。利用政府自身的管理协调优势和透明度建设,成功规避了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和寻租现象,保证了棚户区拆迁建设的顺畅进行。

第四是政府对土地资源的整合优势。政府作为土地资源所有者代表,由政府出面,可以最大程度整合棚户区改造中的土地资源。通过统一规划,一方面可以将分散的棚户区居民集中安置,腾空大块的土地资源进行商业开发;如果交由开发商进行拆迁建设,出于商业开发利润的考虑,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人为分割,影响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全局绩效。另一方面,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可以从市政建设全局进行考虑,实现资源配置效用的最大化,配套公路的兴建、安置地的选址,都可以与城市整体规划合理结合,一次性完成,更好地兼顾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

第五是政府的整体采购优势。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巨大,工程浩大,通过政府整体采购方式,政府对建筑费用和材料费用的定价必然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在主体建筑工程招标过程中,采取政府出面组织,600元/平方米封顶招标的方式,最终通过公开招标得到575-595元,平方米的报价,节约了大量建筑经费。另外,在建筑材料采购领域,通过政府整体采购,自来水表由151元,户的市场价格下降到38元,户,工程设计费由9元,平方米下调到3元,平方米。2005年审计结论,通过政府整体采购,仅抚顺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就节省了1 27亿元。

2.实现政府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最大限度结合

在辽宁省棚户区改造这样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下,政府资源与开发性金融资源有效结合,采用市场化的商业开发模式,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经过详细测算,如果通过完全市场化运作方式由商业开发商进行建设,在行政性收费全免的情况下,不含市政配套和拆迁费用,实际建筑成本将高达1380元/平方米以上;如果包含合理的商业利润,这一数字还将更高。而在金融资源与政府资源有效结合的情况下,主体建筑成本仅为600元,平方米;如果加上庭院配套(分户供暖,上下

水管线等)费用110元/平方米,大配套(公路交通等)费用200元/平方米,非行政性收费50.8元,平方米,拆迁补偿费用70元,平方米,征地补偿40元,平方米,过渡补偿费用20-30元,平方米,土方、挡墙建设费用50元/平方米,再考虑市场因素,保守估计全部建设费用仅为12lO元,平方米,仍然低于纯商业化运作下的建设估价,明显降低了棚户区改造的总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项目改造实施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3.辽宁棚改项目融资模式的本质在于政府信用、金融信用、民众信用以及企业信用的有机结合。

政府以执政资源、政策资源和财政资源构建项目实施的基础平台,国开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制度建设和资金资源注入推动项目实施,民众的个人诚信、自出资金以及施工企业的企业诚信、主动让利则从另一个方面保证了棚改项目的顺利进行。

棚改项目实施组织方式上选择了联合办公室的形式,借鉴“欧洲空客”的国际经验,符合国际惯例。在法人制度未建立或未完善之前,依靠政府协调下的治理结构来弥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不足,事实证明,联合办公室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利于改善效率,完善监督,适用于构建信用、推动实施的需求。

三、金融制度创新构成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价值

(一)“棚户区”改造是金融制度创新的成功实践

金融业的发展从总量扩张到形成有效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这是金融改革在“本质”意义上的重大飞跃,“棚户区”改造案例则具体揭示了这一重大飞跃的主要途径,具体分析就是:

第一,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政府增信”提升资源优化配置的水平,把政府直接投资、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推动等信用资源充分调动起来,优化组合,弥补特定项目信用风险的巨大缺口。

第二,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社会的基本形态,最大限度地组织民众力量进行“社会增信”,充分发挥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发达,网络健全的优势,组织广大群众参与到特定项目资源配置的具体工作中,在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众直接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信用增级。

第三,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商业金融与政策性金融、零售金融与中长期金融、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信用联结,实现金融市场的信用增级,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第四,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资源承载主体――企业的基本特征,通过市场化的方法,提升企业的运营水平,推动企业在健康财务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双目标下,实现“企业增信”。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增信”和“信用联结”,实现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信用建设和制度建设,达到金融业在资源配置中提升功能的目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功能的有效提升,构成了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最基本内涵,并且发挥着基础性的持久的作用。上述基本结论可以通过下图加以说明:

(二)“棚户区”改造基本经验在其他领域取得成效的实现方式

目前我国实体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有一系列的客观要求,诸如: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农业和农民问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等等。这些领域在发展进程中必须十分注重信用和制度建设,这既是我国金融改革的突破口,又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核心价值所在,在向实体经济提供金融一系列服务的同时,使基础性的信用和制度建设不断巩固和提高,从而实现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来说,将“棚户区”改造的基本经验推广应用,以下几点对于提升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价值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是在我国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展开的,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的根本利益,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巩固和加强,是我国金融业建设发展的大目标,围绕着这个大目标,放眼全球,制定发展规划和组织相关的各项工作,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一、总体思路

我旗设施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模式,年内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000亩。

二、任务目标

全旗计划在农区六个乡镇发展设施农业2000亩。其中:日光温室1000亩(370栋),塑料大棚1000亩(833栋)。建设任务落实在镇500亩(日光温室250亩,塑料大棚250亩);镇300亩(日光温室150亩,塑料大棚150亩);乡300亩(日光温室150亩,塑料大棚150亩);镇300亩(日光温室150亩,塑料大棚150亩);镇300亩(日光温室150亩,塑料大棚150亩);乡300亩(日光温室150亩,塑料大棚150亩)。设施农业模式以小区形式建设,新建小区每处规模要达100亩以上。在原小区基础上扩建的,原小区和新建小区总面积要达100亩以上。

三、建设标准及模式

根据全旗农区的气候特点,日光温室大棚墙体结构以土墙为主,土墙底宽4—4.5米,上宽2—2.5米,高2.4米(后墙),墙体分五次由湿土堆积,五次镇压而成,钢筋拱架(或竹木结构),防寒棉被防寒。日光温室大棚建设模式为钢筋拱架(或竹木结构),每栋日光温室长80米,宽7米,后墙高2.4米,举架高4.6米,每栋日光温室约占地2.7亩,净栽培面积0.84亩;塑料大棚亦用钢筋拱架(或竹木结构),棚长80米,宽7米,高2.4米,一栋棚占地1.2亩,净栽培面积0.84亩。为了充分利用冬季的有限阳光,日光温室大棚的座落方向应为正南偏西5—15°,其中偏西10°采光效果最好。一个小区内如果建管理房则每栋日光温室都要统一模式,同时,可以建设一座8立方米的沼气池,把新能源建设同日光温室大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大棚蔬菜生产无公害化。

四、棚室预算

1、长80米机建土墙钢筋拱架内跨7米日光温室每栋总造价4万元(包括卷帘机、水电配套设施)。

2、长80米、宽7米钢筋拱架塑料大棚每栋总造价1.75万元。

3、长80米、宽7米竹木结构塑料大棚每栋造价0.8万元。

五、资金及筹措

(一)资金投入。

1、建设370栋日光温室(1000亩)需投入资金1480万元。

2、建设833栋塑料大棚(1000亩)需投入资金833万元。

3、设施农业试验示范、聘用农民技术员及工作经费32万元。

总计需投入资金2345万元。

(二)资金筹措。

每栋标准日光温室政府补贴1万元、每栋标准塑料大棚补贴2000元。加上试验示范等经费,合计需旗政府无偿投入资金568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777万元。

六、实施步骤

(一)项目启动阶段。主要工作:一是对项目区的群众进行宣传发动,组织项目村的干部群众到外地或旗内重点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设施农业地块全部落实完成并上报旗农业局。二是以村为单位进行局部土地调整。确定建设日光温室大棚项目地块,原则上以有水源的旱平地、旱坡地和一水地为主,不占用一、二等水浇地。三是做好建筑材料的供应准备工作。项目实施地区要以小区或村为单位,精心组织,积极筹备,避免造成缺乏建筑材料导致误工等损失现象的发生。

(二)项目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完成日光温室墙体筑造、棚架、侧墙、后坡等建设内容,确保项目全部竣工。塑料大棚确保完成棚体建设,并于5月末之前完成定植。

(三)项目检查验收和项目总结阶段。此阶段主要工作是确保所有温室和塑料大棚全部投入生产,做好项目验收各项准备。根据验收结果,合格并按规定时间完工的,项目补贴资金全部到位,否则取消项目补贴资金。

七、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工程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积极配合,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各乡镇党委、政府要积极开展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好群众工作,组织项目实施村的干部和部分群众到外地参观考察,增强群众对项目实施的信心。

(二)实行一票否决责任制。为顺利完成设施农业建设任务,旗委、旗人民政府把设施农业项目列入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实绩内容中,实行一票否决责任制;在落实任务时,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不能搞强迫命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设施农业。

(三)强化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实施单位要与项目户签订项目实施合同,本着“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原则,实行按规划实施,按项目管理、按规程操作、考核和验收。旗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检查、监督,建立资金使用跟踪检查和审计监督制度,做到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一、二00九年工作总结

(一)努力克服经济危机影响,实现了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1、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保持增长。按照连承敏书记关于“将*房地产打造成为全国同类城市最好的房地产”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当前房地产业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了《*市房地产业发展2009—2010年工作要点》(临政办发[2009]53号),明确了2009年-2010年全市房地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全面加强行业管理,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预计2009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9亿元,同比增长25%,开发项目施工面积达到1650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48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竣工面积3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7.5%,销售面积39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6%。

2、房地产业企业迅速发展,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房地产业开发企业发展到357家,其中,一级企业3家,二级企业10家,三级企业68家,四级企业95家,暂定级企业181家,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在全市开发企业当中,市外投资企业65家,占开发企业总量的18%。

3、开发项目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经营许可管理为抓手,严把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入口关;以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为抓手,严把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出口关,有效解决了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全年共签订开发项目建设合同书62份,颁发开发经营许可证62份,批准开发经营面积298万平方米。

4、全面加强市场监管与调控。率先在全国开展公布商品房开发成本构成工作,先后于今年1月5日和7月16日通过《*日报》公布了中心城区高层商品住宅和多层商品住宅开发成本构成的开发成本构成;实行了房地产开发统计季报制度和商品房交易情况周报制度;开展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工作;代市政府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全市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意见》;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地维护了群众利益、行业和谐与社会稳定。

5、进一步加强房屋拆迁管理工作。及时研究制定2009年城市国有土地房屋拆迁计划和安置房建设计划;加大对县区工作指导力度,县区拆迁工作取得可喜成绩,沂水县建设局和临沭县房地产管理局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城镇房屋拆迁管理规范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6、物业、评估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年底,全市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到150家,直接从业人员及相关从业人员近1万人,房地产评估机构发展到21家,从业人员140多人。举办了《*省物业管理条例》专题培训班,培训九县物业管理企业和全市三级以上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负责人245人次。开展了房地产估价报告检查,使房地产估价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二)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工作稳步推进

截至年底,预计市区范围内200个村居已完成改造的村居累计达到61个,正在改造的村居累计达到106个,未进行改造的村居还有33个;拆除房屋面积累计达到1710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面积累计达到1086万平方米。其中,本年度完成改造的村居18个,启动改造的村居增加12个,拆除房屋面积290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面积171万平方米。市区已经完成改造的棚户区累计达到81个,拆迁房屋面积390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屋489万平方米。其中,今年启动了小埠东社区二期改造等5个棚户区项目,拆除房屋面积3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面积39万平方米。

1、研究制定了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要点。为加快推进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年初及时研究制定了《*市2009-2010年市区城中村改造工作要点》(临政办发[2009]52号),该要点进一步明确了2009年-2010年市区城中村改造的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工作措施、政策措施、管理措施。

2、点面结合,强力推进。今年重点推动南关社区、前岗头社区、梨杭社区、七里沟社区、安康社区(原*啤酒厂青年路家属院)、滨河美域(*区第二食品厂家属院)等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了新华社区、五里堡社区等旧村改造项目。及时组织调查摸底,研究批复改造方案,协调办理审批手续,组织实施拆迁建设,加强统计调度与宣传,严格执行季度统计与通报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的开展。

3、积极参与城市道路建设拆迁工作。组织协调有关市直部门和区政府及单位对金雀山路西延与原临西八路拓宽改造等道路建设拆迁工作进行了调查摸底,制定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具体负责开展*路拓宽工程拆迁工作,此项工作可望于年前完成。

4、组织开展陶然路西段道路拆迁建设结算工作。组织协调市财政局、国土局等部门和*、*区政府及相关街道、村居对陶然路西段拆迁建设成本进行核算,此项工作可望于年前完成。

5、积极参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关于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要求,对市区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进行认真总结,整理内业资料,安排检查路线,配合检查验收,得到检查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称赞,为创城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积极开展房地产业协会工作。

1、继续用心办好协会会刊《*房地产》(双月刊),办好协会网站--*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为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准确、及时的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市场动态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2、开展国家、省级优秀住宅小区推荐与市级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广厦奖”、省级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开展市级优秀住宅小区评选活动。通过该项工作的开展,提高小区规划建设水平,提高楼房施工质量,推动住宅产业化各项技术应用,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全市有八个住宅小区参加各级优秀住宅小区的评比,其中有三个住宅小区被推荐参加全省优秀住宅小区评选。

二00九年,市建设局开发办所承担的各项工作均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发企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大企业偏少小企业偏多;开发项目配套建设不够完善,部分项目存在大配套不落实、小配套不到位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统计分析、住宅产业化、等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二0一0年工作打算

(一)努力改进加强房地产业管理工作

1、完善政策措施,促进行业发展。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进一步细化企业综合信用等级考核标准,通过对企业队伍素质、经济实力、开发业绩、经营行为等情况综合考核,评定企业综合信用等级,依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提高企业素质,树立行业良好形象。

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从资质管理、信用评价等方面,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坚决取缔一批常年无开发项目的弱小企业,引导企业走联合发展的路子,选取部分社会信誉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使全市三级以上开发企业有现在的81家发展到100以上。

2、完善管理程序,加强项目管理。认真贯彻落实《*省物业管理条例》,改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开发项目建造过程的监督管理。组织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公用事业单位和开发企业搞好开发小区红线内外大小配套设施建设。

严格执行开发项目综合验收备案制度。要求开发商严格按照审批的项目规划和签订的开发建设合同对配套设施进行开发建设,对没有按照规划、建设条件意见书进行建设的,或是配套不齐全的开发建设项目不予验收备案。

推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制度。在土地进行拍卖前,提出开发建设条件,从源头上对开发项目配套设施建设、住宅性能认定、一次性装修、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住宅节能等工作提出要求,提高新建开发小区建设水平。

3、积极推进住宅产业化,提高住宅小区建设水平。以创建国家、省、市优秀住宅小区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住宅性能认定工作,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新建居住建筑节能65%的强制性标准,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中水回用、地源热泵和智能化等住宅产业化新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

4、做好房地产统计工作,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统计工作,在严格执行房地产开发行业统计年报、季报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房地产开发行业统计月报制度,及时对房地产业运行形势进行分析,及时房地产市场行情,并提出行业发展对策,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二)强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作

1、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根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村居改造现状,编制市区城中村改造与棚户区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任务分解落实到区、街道和村居;指导编制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总体策划方案;及时组织调查摸底,研究批复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总体策划方案;协助办理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拆迁、建设审批手续。

2、进一步加强统计宣传,搞好调查研究。严格执行市区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工作季度统计、通报制度,努力营造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社会氛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推广经验,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3、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措施。建议市政府组建*市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办公室,组建*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两个办公室合署办公,加强对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及房地产业的领导;继续制定完善鼓励支持城中村与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调动各级政府、村居和企业及单位的改造积极性。

(三)大力开展房地产业协会工作

1、提供信息服务。认真抓好协会会刊《*房地产》编辑出版和*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的网站建设,及时准确地向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市场动态、开发经营等方面的信息。

2、提供学习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通过举办培训班与高峰论坛、召开现场会、外出参观考察,对企业经理、经营负责人、项目经理等各类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提高业务素质。

3、提供交流服务。根据工作实际需要,组织召开协会会长与副会长、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及各专业委员会不同层级的会议,针对各类热门话题,进行相互交流,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部署实施3年行动计划,改造1800万套棚户区,解决1亿多人的生活。

不仅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提到加强棚户区改造,李克强总理也始终心系棚户区百姓。从内蒙到天津、从辽宁到福州,他曾多次深入贫困地区看望棚户区居民,推动各地的棚户区改造进程。

“我这几年在国内考察,看到有些地方的棚户区,十几万人挤在一起,密密麻麻一大片。同一个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许多棚户区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李克强总理语气沉重地说,“中国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棚户区问题不解决,我们何谈社会公平?”

的确,棚户区在中国是历史欠账,也是城市伤疤。

1949年中国建立前乃至1958年户口壁垒强化以前的“进城农民”是早期棚户区的居民,类似于国外的贫民窟,这些“新移民”拥有居住权和不被驱逐的权力。

而随着1950年末户口壁垒的强化,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成为棚户区的租户和真正居民,但由于不具有本地户籍,他们的居住权未被承认,也无法成为棚户区的所有者。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曾撰文称.我国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路是把他们视为“农民工”,允许他们作为劳动力进城打工,但不考虑他们如何在城市安家。

房屋质量差、居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棚户区脏乱差被视为影响市容、易滋生罪恶之地,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形成强烈反差。棚户区可谓城市发展之痛。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主任倪鹏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棚户区的存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一大表现,也是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住房问题是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更是百姓能否安居乐业、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础问题。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成为全民共识。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积极推进下,全国的棚户区改造迎来新浪潮。

从2008年开始至201 2年,我国5年内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1260万户,基本建成750万套,已有2000多万棚户居民圆了安居梦。在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进一步部署实施3年行动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

从棚户到楼房,从“忧居”到“宜居”,我国正在用坚定的决心、稳健的举措,着实实现千千万万棚户区家庭安居乐业的梦想。

李克强总理说,中国具备成熟的改造经验和条件,必须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在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迈出更大步伐。

对此,专家认为,顺应百姓对生活改善的热切期盼,破解棚户区问题越发成为中国面对的迫切时代课题;而随着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启动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也有了现实可行性。

然而,在推进棚改区改造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改造积极性不高、缺少承担主体、地方金融机构协作不够使棚户区改造中资金、征收、安置等矛盾表现得尤其突出。

对政府而言,棚户区改造无疑是一项系统性改革。由于集中了大多数困难人群,政府应在改造住房的同时,统筹考虑就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并加快产业布局和配套措施跟上的步伐,让棚户区的自我更新能力得以恢复。

棚户区人口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还逐步迁往其他社区,形成新的居住格局,这也有利于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融合。

此次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加快审批,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加大政府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补助由县级财政直接发放到户,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推动市县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并列人财政预算,对存在缺口的,可依法由省级政府地方政府债券予以支持。鼓励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市场化融资,支持加大信贷投放,加强工程质量和资金监管。让住房困难群众尽早搬人新居。

棚户区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关键词:县级市;棚户区

2012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在全国资源型城市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及棚户区改造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独立工矿区转型,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三位一体”推进,着力破解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带动内需扩大和就业增加,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当前现状初步统计,2006年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超过1000万户。2012年,全国还将改造各类棚户区超过300万户。 棚户区的存在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欠账问题,当前已成为城市中“二元结构”的一大表现,有必要加快改造的步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工矿(含煤矿)、林区、垦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困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这几年加大了对各类棚户区改造的工作力度。2008年中央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并将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造步伐。2010年,中央全面启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并继续推进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经过几年的努力,各类棚户区改造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不过,各类棚户区改造任务依然艰巨。据调查,截至目前我国仍有超过1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少量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居住在棚户区中。此外,各地还有不少“城中村”、城镇危旧房。棚户区房屋破旧拥挤,厨卫设施不全,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帮助这些居民较快地解决住房困难,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对这一群体的住房给予保障或支持,也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通行做法。

江苏省界定棚户区的标准是:一是主要以木板、土坯、240mm厚砖墙为承重结构,以油毡或石棉瓦为屋面材料的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二是低洼易涝、基础设施配套不齐的小平房;三是按建设部《房屋等级评定标准》和《危险房屋鉴定标准》评定为严重损坏房、危险房的房屋;棚户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的为棚户区。

目前我市的棚户区主要集中在运河街道办事处西区,老旧企业共42家,均为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均以下岗或再就业,整体生活水平较低,具体区域主要为沿奚仲路、天山路、青年西路、新港路两侧,涉及城北、城西、城关、青年四个社区。经调查运河街道以上四个社区共居住棚户区居民4253户,住房总面积约25000平方米(本次调查面积未进行实测,故面积为约数),平均每户61.1平方米。房屋均为老旧危房,结构多为砖瓦或平房,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居住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

近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棚户区的居民却始终多年生活在恶劣的条件下,与绝大多数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居住水差极大。同时棚户区的存在,与城市整体形象、文明档次极不协调,使大的城市人居环境大打折扣,并且也不利于发展城市经济和招商引资。所以棚户区改造势在必行。

对于棚户区改造,中央政府在财政投入、建设用地、税费和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2007年至2011年间,中央政府共安排补助资金730亿元,其中,超过90%的补助资金投向了中西部财政困难地区。棚户区改造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实施。政府除了鼓励地方实行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土地出让收益返还等优惠政策外,还允许在改造项目里,配套建设一定比例商业服务设施和商品住房,支持让渡部分政府收益,吸引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既使得原棚户区居民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还可以缓解政府筹资压力,提高改造效率。 实施棚户区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各地对棚户区改造实行了“保底”安置,安置标准普遍达到了户均45平方米以上,保证了实施改造后群众居住水平都能明显提高。棚户区改造还要求加强改造建设和安置住房分配过程的公开透明,维护棚户区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确保分配结果群众满意。从这几年实践来看,扎实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既能改善民生,又是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棚户区改造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不仅能够增加投资,而且能够带动消费,可以有效消化钢铁、建材、家电等上下游产能和产品。解决棚户区居民住房问题,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感情的重要举措。棚户区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低收入困难群体,低保户和低保户边缘户的非常高。他们面临着就业、住房等多重困难,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强烈。通过棚户区改造,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而且密切了党群和干群关系,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棚户区改造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对我街道西区棚户区居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用三年时间彻底改善上述居民居住条件,完成西片棚户区改造任务。优先实施征收肉联厂、化肥厂、农机二厂(东方耐磨材料厂)、轴承厂四个厂区棚户区居民住房,征收面积约79000平方米,征收户数约1511户,以上征收区域均为安置房建设区域。根据规划,我市此次棚户区改造计划设置三个安置点,分别为:1、农机二厂(东方耐磨材料厂)安置点:总占地面积117.5亩,规划建筑总面积18.11万平方米,去除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及部分商品房,拟安置北酒厂、工业公司、农机二厂、电影公司、制药厂、兽医站、果品公司、储运公司、杂品公司、生资公司、土产公司、饮食公司、百货公司、蔬菜公司、建筑公司、烟酒公司、铁路公司、化轻、银杏公司、运输公司、电扇厂等棚户区居民1231户8.65万平方米;2、轴承厂地块安置点:总占地面积73.9亩,规划建筑总面积11.19万平方米,去除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及部分商品房,拟安置轴承厂西院、东院、北院宿舍、港务局宿舍、生产资料公司北宿舍棚户区居民767户4.43万平方米;3、肉联厂地块安置点:总占地面积243.5亩,规划建筑总面积36.84万平方米,去除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及部分商品房,缫丝厂、亿斤库、面粉厂、粮库、油厂、粮店、木材公司、建材公司、南酒厂、物资公司、燃料厂、水利储运站、拔丝厂、肉联厂、化肥厂棚户区居民2255户11.88万平方米。以上三个安置点总占地434.9亩,去除公共配套服务设施及部分商品房,拟安置棚户区企业40余家,安置居民4253户,约25万平米。

二、存在的问题 客观上讲,实施棚户区改造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商业价值高、容易改造的已基本改造完毕,剩下的大多改造成本高。从2012年情况看,棚户区改造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一是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供地计划落实受到影响,一些纳入计划的棚户区改造项目无法按期实施。拆迁工作是城市改造的开始,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它是一项政策性、社会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事关城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是当前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拆迁工作量越来越大,各单位、各有关部门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拆迁工作总体上依法有序进行。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拆迁工作中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到位、安置不落实、方法不得当;一些拆迁单位违法违规拆迁,甚至野蛮拆迁;一些拆迁评估机构弄虚作假、不实评估,等等,由此引发了一些矛盾和纠纷。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使得拆迁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日益显现,问题也随之而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拆迁安置量大,历史欠帐多,拆迁安置所需的资金缺口也不小。二是企业及开发商比公益性事业拆迁补偿高,拆迁户形成对比落差,被拆迁户普遍反映文件规定的补偿标准过低,给拆迁工作带来不利因素。三是对“一户一宅”辨别的尺度并不明确,导致百姓在申报“一户一宅”过程中出现频繁错报乱报现象,拖滞拆迁工作进行。四是房屋权属情况复杂,直接影响补偿利益。五是农村小团体合力较强,主要是拆迁户间关系较为紧密,相互间沾亲带故,而且抱有侥幸心理。六是易发生群体性纠纷和暴力对抗事件。二是不少地方改造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较大,尤其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难以落实,影响到已建成棚户区安置住房的交付使用。三是少数项目存在质量问题,包括参建单位质量责任不落实,部分构件的尺寸偏差较大,存在一些质量通病等。

三、存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财政底子薄;安置房建设滞后,没有做到妥善保障;供地要求急,拆迁不规范;企业及开发商与公益性事业拆迁补偿水平差异过大,矛盾突出;部分群众对相关补偿政策理解认识有误区,不合理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

四、方法和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规定的自行搬迁期内,积极配合拆迁工作主动搬迁的被拆迁户给予奖励;对超期仍超越政策、漫天要价的被拆迁户经多次说服无效、拒不配合拆迁工作的被拆迁户依法强拆。另外对拆迁过程中相应的措施给予几点建议:一是深入宣传,方法到位。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法,对拆迁项目的意义和拆迁补偿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耐心细致的给群众讲政策,讲好处,充分尊重被拆迁人的知情权,使广大被拆迁户了解拆迁政策、理解拆迁意义、自觉支持并配合拆迁工作。二是排查摸底,掌握户情。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有号召力的重点人员的思想工作,如村干部、党员、老干部等,使这类重点人员带头支持配合拆迁工作,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三是依法推进,程序规范。四是关注民生,文明执法。被拆迁人是牺牲了“小我”成全“大我”,我们在拆迁特别是启动行政司法程序过程中,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努力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实践证明,通过启动行政司法程序能有力助推拆迁补偿安置协议的签订。五是统筹兼顾,形成合力。六是提高效率,搞好服务。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拆迁的工作人员,改变以往生硬的照章办事,务必为群众提供暖心服务。七是维稳防控,解决矛盾。把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特别是每一次维稳行动或行政强拆、司法强拆都认真研究,制定周密方案,做到万无一失,使拆迁工作和谐、顺利、有序进行。政府在整个征收和拆迁过程中,既应当坚持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又应当坚持“中立化”和“公正”、“透明”的原则,将依法作出的评估结果作为唯一的依据,给予被征收人以充分的补偿。当然,对于不要求安置而要求等额货币补偿如何操作的问题,尚有待具体深入研究和制定相应办法。二是继续研究拓宽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渠道,积极创新融资方式。三是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在保证质量基础上,努力加快改造进度。四是加快已建成项目的竣工验收和配套设施建设,做好交付使用准备。

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中央、省、市的规划为指引,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使棚户区居民能够住上符合文明、健康标准的成套住房。各地要力争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各类棚户区的改造,同时加快推进非成片棚户区、零星危旧房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逐步开展基础设施简陋、建筑密度大、集中连片城镇旧住宅区的综合整治,使其中的群众与其他群众同步改善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1]《破解城市二元结构难题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2]《物权法》

[3]《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4]《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