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教案范例6篇

二年级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1

这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人教版附答案》,是

2、照样子,写一写。白(白色) 皇( ) 发( ) 军( ) (柏)(柏树) ( )( ) ( )( ) ( )( )四、 我会读词语,还会写句子。(5分)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三心二意 七嘴八舌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我也会写这样的词语 五、我会填词。(6分)产生 发生 果然 居然 发明 发现 (1)、小猫在我们家生活了两年,我跟它( )了浓浓的感情。 无论( )什么事情,爸爸总会和我在一起。(2)、列宁跟着蜜蜂( )找到了养蜂人的家。 没有想到,我( )能得到一等奖。(3)、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 )之一。 春天来了,我( )迎春花开了。六、照样子写句子。(5分)(1)、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我要给 。(2)、把你的书借给我看一下,行吗? ,行吗?(3)、他好象在叫我。 好像 。 (40、谁说孔雀的尾巴不漂亮? 。(意思不变)七、积累词语。(10分) (1)、古诗中有描写一年四季不同景色的诗句,读一读,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季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之。(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你能写出那个季节的诗句吗?(2)、写出反义词。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快乐( ) 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要约几位朋友来看看。开放( )自信会让你成功。 成功( ) 笨重的铁牛陷在了河底。底( )八、 我会选字组词。(12分) 距 具 巨 ( )体 ( )人 ( )离 ( )大 工( )相( ) 邮 由 油 煤( ) ( )来 ( )局 ( )于 冷( ) ( )政九、 填空。(10分)(1)、本学期学过几首古诗,任选一首默写下来。

(2)、本册课文,我记住了这样一些人;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和英国发明家( ),爱数星星的孩子( ),善于观察让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 ),我还知道了这样一些地方,祖国宝岛台湾的( )盛产水果的新疆(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7分) ------------------- 下雨天,屋檐上的水一点一点地滴下来,落在下面的石阶上。石阶轻轻的笑道;“哈哈,有趣!你是来替我洗澡,还是来替我搔痒?替我洗澡,我嫌你的水太少;替我搔痒,我嫌你的力气太小。“水滴说;“去你的,我不是来替你洗澡的,也不是来替你搔痒的。我要滴穿你!“石阶哈哈大笑,说:“别做梦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能滴穿石头。”水滴不理他的话,只是一点一点往下滴,落在石阶上。晴天,当然没有水滴了,石阶完全忘记了之间事。下雨天,对这样小小水滴,石阶毫不放在心上。一年一年过去了,。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真的,石阶终于被水滴滴穿了。(1)、给短文加个题目---------- (2)、按课文内容填空。 下雨天,屋檐上的 一点一点往下落,落在地面上的 上。 水滴不断往下滴,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过去了,真的,石阶终于被 滴穿了。因此有了一个成语叫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答案;一、传染 白菜 清脆 夏天 距离 柳叶 雄伟 继续 欺负 茂盛 胳膊 辉煌二、(1)、只要是同音字即可。(2)转动 转身 钉子 钉扣子 重物 重来 中间 挑拨离间三、(1)略 (2)、展 (3)只要加了偏旁组成词语即可。四、特点;都带有数字。写;五湖四海 一心一意 略五、(1)产生 发生 (2)果然 居然 (3)发明 发现六、(1)、(2)(3)略(4)、孔雀的尾巴漂亮。孔雀的尾巴真漂亮啊!七、(1)夏季 秋季 冬季 春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窗寒西陵千秋雪,门破东吴万里船;(只要带季节的句子即可)(2)、悲伤 关闭 失败 面八、具 巨 距 巨 具 距 油 由 邮 由 油 邮 九、(1)略 (2)阿切尔 张衡 列宁 日月潭 吐鲁番十、(1)水滴石穿 (2)水 石阶 (3)水 水滴石穿 (4)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2

千米和吨》-单元测试8

一、单选题(总分:2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25分)

1.(本题5分)有3根绳子的长分别是60厘米、7分米和590毫米,其中最长的一根比最短的一根长(

A.110厘米

B.110毫米

C.100毫米

D.1分米

2.(本题5分)1千克沙子的重量(

)1000克棉花的重量.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3.(本题5分)把9.7吨可以改写成(

A.9吨7千克

B.9吨70千克

C.9吨700千克

4.(本题5分)在4000千克,6500克,2吨800克中,最轻的是(

A.4000千克

B.6500克

C.2吨800克

5.(本题5分)与4.3吨相等的数是(

A.430千克

B.4300千克

C.4吨3千克

D.4吨30千克

二、填空题(总分:40分本大题共8小题,共40分)

6.(本题5分)3t500kg=____t,250cm=____m.

7.(本题5分)我国神舟五号飞船长9.2米,重7790千克;神舟六号飞船长9.2米,重8吨.____

飞船比较重.

8.(本题5分)4吨=____千克

400厘米=____米

8000千克=____吨.

9.(本题5分)80毫米=____厘米

3米-24分米=____分米

4分=____秒

1千米+300米=____米.

10.(本题5分)5吨=____千克

2000千克=____吨

6千克=____克

13吨=____千克.

11.(本题5分)把一根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用小数表示是 ___ 米,也就是 ___ 厘米.

12.(本题5分)6.15千米=____米

1时45分=____时.

13.(本题5分)50毫米= ___ 厘米, ___ 吨=3000千克.

三、解答题(总分:35分本大题共5小题,共35分)

14.(本题7分)装了40袋大米后,这辆车还能装多少袋面粉?

15.(本题7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2吨

4000千克

7000克.

16.(本题7分)5分米=____米;

0.75千米=____米;

2.3吨=____千克=____吨____千克;

5米6厘米=____米.

17.(本题7分)0.25吨=____千克

80平方分米=____平方厘米

36厘米=____

18分钟=____小时.

18.(本题7分)把下列每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6厘米

6千米

6毫米

6米

6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二

千米和吨》-单元测试8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60厘米=6分米,590毫米=5.9分米,

7分米>60厘米>590毫米,

7分米-590毫米

=700毫米-590毫米

=110毫米.

故选:B.

2.【答案】:B;

【解析】:解:1千克=1000克

因此,1千克沙子的重量等于1000克棉花的重量.

故选:B.

3.【答案】:C;

【解析】:解:9.7吨=9吨700千克.

故选:C.

4.【答案】:B;

【解析】:解:6500克=6.5千克,

2吨800克=2000.8千克;

因为6.5千克<2000.8千克<4000千克,

所以6500克<2吨千克800克<4000千克;

所以在4000千克,6500克,2吨800克中,最轻的是6500克;

故选:B.

5.【答案】:B;

【解析】:解:4.3吨=4300千克=4吨300千克.

故选:B.

6.【答案】:3.5;2.5;

【解析】:解:3t500kg=3.5t,250cm=2.5m;

故答案为:3.5,2.5.

7.【答案】:神舟六号;

【解析】:解:8吨=8000千克

所以8吨>7790千克

答:神舟六号飞船比较重.

故答案为:神舟六号.

8.【答案】:4000;4;8;

【解析】:解:(1)4吨=4000千克;

(2)400厘米=4米;

(3)8000千克=8吨.

故答案为:4000;4;8.

9.【答案】:8;6;240;1300;

【解析】:解:(1)80毫米=8厘米;

(2)3米-24分米=6分米;

(3)4分=240秒;

(4)1千米+300米=1300米.

故答案为:8,6,240,1300.

10.【答案】:5000;2;6000;13000;

【解析】:解:5吨=5000千克

2000千克=2吨

6千克=6000克

13吨=13000千克.

故答案为:5000、2、6000、13000.

11.【答案】:0.2,20;

【解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是1分米,其中的2份是2分米,把分米化成米数是0.2米,也就是20厘米。

故答案为:0.2,20.

12.【答案】:6150;1.75;

【解析】:解:6.15千米=6150米;

1小时45份=1.75小时.

故答案为:6150,1.75.

13.【答案】:5;3;

【解析】:(1)是长的单位换算,由低级单位毫米化高级单位厘米,除以进率10.

(2)是质量的单位换算,由低级单位千克化高级单位吨,除以进率1000.

50毫米=5厘米;

(2)3吨=3000千克;

故答案为:5;3。

14.【答案】:解:5吨=5000千克

(5000-40×75)÷25

=(5000-3000)÷25

=2000÷25

=80(袋)

答:这辆车还能装80袋面粉.;

【解析】:先计算出40袋大米的重量,再用汽车的载重量减去40袋大米的重量,就是面粉的总重量,于是用除法计算即可求出面粉的袋数.

15.【答案】:解:2吨=2000千克,7000克=7千克,

7000克<2吨<4000千克.;

【解析】:本题是质量的名数大小比较,单位不同,要化成相同单位的名数再进行比较.

16.【答案】:0.5750;2300;2;300;5.06;

【解析】:解:(1)5分米=0.5米;

(2)0.75千米=750米;

(3)2.3吨=2300千克=2吨300千克;

(4)5米6厘米=5.06米.

故答案为:0.5,750,2300,2,300,5.06.

17.【答案】:2508000;0.35;0.3;

【解析】:解:(1)0.25吨=250千克;

(2)80平方分米=8000平方厘米;

(3)36厘米=0.35

米;

(4)18分钟=0.3小时.

故答案为:250,8000,0.35,0.3.

18.【答案】:解:因为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第8-9页,第11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中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问题解决:

能够根据生活中的常识和已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环节,发现数学的魅力,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同伴之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与同伴进行合作探究。

4.数学思考:

渗透迁移。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物品的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糖、糖形纸片,橘子形纸片、盘子形纸片、篮子形纸片、信封。

一、自由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神秘的礼物,就装在这个袋子里,老师准备把它送给本节课最爱动脑经,最爱回答问题的三个同学。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呢?

生:想。

师:看,这是什么?

生:糖。

师:想不想要?

生:想。

师:现在老师想请三位同学协助老师来分一分。我找三位做的最端正的。

好啦,同学们,老师要分糖啦。(我举起三块糖),同学们,看,这是几块糖?

生:三块。

师:我分给这位同学。同学们再看,这是几块糖。

生:两块。

师:我分给这位同学。同学们再看,这是几块糖

生:一块。

师:我分给这位同学。分完啦。(静止一会)

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1、(预设:这样分不公平)

2(答不出引导回来,你们看到这样的分法,有什么想说的吗?)

不公平,同学们都这么认为吗?

生:对。

师:为什么不公平呢?那你说怎么分公平呢,你来说,老师来重新分。

老师按这位同学的方法分完啦,现在公平了吗?那为什么这样就公平了呢。

生:每个人都有两个。

师:你的意思是不是每个人都同样多,就公平了。

我们就把每人分的同样多这样公平的分法,起一个名字,就叫,平均分。

每人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那我不分给人啦,我分到盘子里,你还会平均分吗?

那么同学们你们会平均分吗?

生:会。

师:那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来分一分。

同学们,来看多媒体。

二、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一: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1号信封有不同数量的糖果,请把他们,平均分到3个盘子里

要求:1、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糖果

2、说一说,要把糖果分到几个盘子里。

3、再数一数,每个盘子有几个。

最后,找小组上来按要求内容,边给大家介绍,边展示平均分。

师:读完题目啦一块来说一说,活动要求我们第一步要做什么,第2.。。

哪个小组分完啦,用坐姿告诉老师。看来大家都分完啦。哪个小组想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上来后,问一下,你一共分了几个糖果。(生回答)

老师这里要强调一下,再这位同分的时候大家仔细观看,他分的对不对。1、(如果他边讲边分,分完后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2、(如果他没有讲过成,请先面同学按要求来说一说,谁能按要求,来说一说他是怎么样分的。可以提示,那么他这样分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对,每个盘子都有几个。

师:看来这个同学分的是平均分。

还有其他小组跟他分的糖果数量不一样吗?

你们组派一个代表上来展示。

大家仔细观察,他是平均分吗。(这个过程重复三遍)

在三个小组展示中,都提到了,每盘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那么回想一下,刚上课的时候我们说每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现在是每盘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老师让你们分到,碗里,篮子里,你们是不是就要说,每碗分的同样多,每篮子分的同样多,这样太麻烦了,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表示,份,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那你能用刚总结的这句话来说一说,这一组,为什么是平均分吗?

如果老师将盘子里的糖果,移动一下,看一看,这还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哪有请这位同学,再把它变回到平均分。请同学回答一下,他调整之后是平均分了吗?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会分辨是不是平均分了,那么在刚才几位同学平均分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们是怎样分的?

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下一个活动

三、探索平均分的多样化,教学例2

活动二:

小组为单位打开2号信封,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到6个篮子里。

要求:1、先思考几个几个得分

2

、然后再动手操作。

读完要求,我们开始操作吧。

完成的用坐姿告诉老师。哪个小组想上来展示,,好同学们在他展示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他是怎样分的。

找同学来说一说,他是怎样分的?

(回答错误引导,你的意思是他一直一个一个分的,大家同意吗?找另一个同学,那他说的他家同意吗?)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想怎样分(三个三个)为什么?(快)

若果老师改一下橘子数量,把六个橘子分成六份,你想怎么分?(一个一个分),为什么?

分完后,看来,平均分,分的方法有许多,大家平均分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的分发。

看来平均分的方法有许多,分的时候,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的分法。

四、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刚才的两个活动都难不住大家,老师这还有三个习题,大家敢不敢挑战。

请看习题。

五、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5.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6.积累“邯郸学步、滥竽充数”等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难点

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能正确书写通知。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引导学生交流对寓言这一文体的初步认识,可回顾自己学过、读过的寓言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复述,结合生活经验说明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词句段运用

这一部分安排了三项内容,可引导学生先观察并思考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照样子写出类似的词语;可通过读例句,体会人物说话时描写神态、动作的语句的作用;先读范例,了解通知的格式,明确正文的关键信息,根据题目要求选择一种情况写一写,完成后师生共同评议。

3.书写提示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教师结合示例进行范写提醒,学生自主练习,最后同学互评。

4.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安排了9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在学习前可让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中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对寓言的体会和认识。

2.能发现“源源不断、无忧无虑”等词语的特点,并能写出相同结构的词语。

3.能仿照例句写出带有动作、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4.能按照正确的格式写一个通知。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熟读精思,品读寓言

1.交流令你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同学们,我们刚刚学完一个单元的寓言故事,你读过的寓言故事中还有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尝试用自己的话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一点。

课件出示:

许多寓言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乌鸦喝水》《狐假虎威》《揠苗助长》……这些故事我读过以后就不会忘。

(2)课件出示分享方法。

课件出示:

分享时应注意说清楚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

2.寓言有道理:从这些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选择其中一两个进行交流。

(1)课件出示“交流平台”中的第二点。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蕴含着道理。读了《守株待兔》,我明白了做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要有侥幸心理。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上台交流。

(4)小结:真是小故事大道理,多读寓言故事,会让我们明白更多的人生道理。

3.寓言如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寓言故事能让你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

课件出示:

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

(1)学生交流讨论。

(2)师小结: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故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交流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结合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梳理、总结了寓言的特点和对寓言的认识。

板块二

聚沙成塔,积累词句

1.发现构词规律。

(1)课件出示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两组词语,学生先结合拼音自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源源不断

津津有味

无忧无虑(lǜ)

无边无际

(2)学生自读,检查认读。

(3)同桌互查,指名读,教师正音。

(4)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组词语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师生一起梳理两组词语在结构上的共同点。明确前两个是“AABC”式词语,后两个是

“ABAC”式词语。

(6)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同桌互说。

(7)仿写词语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件出示:

依依(

)(

亭亭(

)(

斤斤(

)(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①补充填空。

②说说写写:学生自主说词,并试着写一写。

2.感受人物描写。

(1)读一读,比一比。

①学生自读例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加点的词分别写的是什么。

课件出示:

l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juē)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l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②全班交流:加点的词能去掉吗?(预设:不能,因为第一个句子中“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鹿对自己细腿的不满)

③学生讨论:这些词对句子有什么作用?(这样写能使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故事中人物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2)说一说,演一演。

①加上自己的神态、动作把加点的部分表现出来。

②句式训练

课件出示:

他__________________:“你真是急死我了!”

(3)找一找,读一读。

①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

②再读一读,读好人物语气。

③讨论不同位置的提示语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4)说一说,练一练。

①学生仿照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这次我终于可以好好地玩儿啦!”姐姐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完后将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是否恰当。

③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5)总结方法:运用动作、表情等描写可以让提示语表达得更加具体生动。

3.学写通知。

(1)学生读通知,说一说,一份完整的通知是由几部分构成的?(课件出示通知)

课件出示:

通知

4月9日下午3点,请全体同学到操场集合,观看文艺表演。

少先队大队部

4月7日

(2)全班交流总结:通知由标题、正文、落款、时间四部分组成。

(3)学生观察通知格式,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标题“通知”写在第一行正中间,正文应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落款署名写在正文右下方,日期写在署名下面。

(4)学生读通知的正文部分,想一想通知的正文有什么特点。

(5)学生交流,归纳。(通知正文简洁明了;写清时间、地点、通知对象、事件;还应注意人物称呼的正确使用)

(6)学生根据提示试写通知。(课件出示通知内容)

课件出示:

通知内容:通知各班班长领取新校服。

领取时间:4月10日下午4点。

地点:学校图书馆。

通知人:学校教导处。

通知时间:4月8日。

(7)完成后师生评议、修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构词规律、人物描写方法和通知的格式及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完成书本练习、师生评议、修改,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点,写好“艳、静”等8个字。

2.积累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笔精墨妙,体验书法

1.课件出示要写的8个字,引导学生观察这8个字的特点。

课件出示:

2.学生读一读提示语,了解书写横画或竖画较多的字的要点。

(1)横画较多的字要注意各横画之间距离要合适,不要太挤,也不要太开。

(2)竖画较多的字注意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重复、拥挤。

3.教师结合示例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一个字如果横画或者竖画较多,写之前就要想好这些笔画的长短和距离,这样写出的字才好看。

4.学生自主练写这8个字,教师指导个别难写字。

5.同学互评。将写得好的作品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这些汉字的共同特点,明确这些共性就是书写这些汉字时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有明白了这些规律,才能完成书写目标。教师通过范写难写字,给予学生进一步的指导,加深理解。

板块二

品读寓言,积累成语

1.借助拼音将“日积月累”中的9个成语读熟,做到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邯(hán)郸(dān)学步

滥(làn)竽(yú)充数

掩耳盗(dào)铃

自相矛(máo)盾(dùn)

刻舟求剑(jiàn)

画蛇添足

杞(qǐ)人忧天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

2.指名读,教师正音。邯郸(hán

dān);滥竽(làn

yú);杞(qǐ)。

3.开火车,全班读。

4.交流讨论:通过预习,你能讲讲这些成语故事,并说说它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5.指名上台交流。

6.读一读,背一背。让学生明确这9个成语蕴含的道理后,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7.将成语摘抄至积累本中。

【设计意图】对于从寓言故事中演化而来的成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升语文素养。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

1.交流故事,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时间、人物、事情、结果、道理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也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2.落实词句积累与运用。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有较多的词语认读与积累,如AABC、ABAC类型词语的积累以及寓言成

语的理解与积累,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交流中理解这些成语,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到自己的词语宝库里。

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感知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角”

1、导入:瞧,这是什么?(三角尺)你知道为什么它叫三角尺吗?(因为它有三个角)

2、揭题:角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怎样的图形是角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认识角)

二、观察实物,认识角

1、初步感知角

(1)师:谁能上来在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一指?(生一般只能指出一个点)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指出的角是这样的(黑板上画1个点)。问:这是一个角吗?这是什么呀?(点)

师:对,1个点,除了要指这个点,还要再指出什么才是一个角呢?谁再来试试?

生指师引导:对,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不但指出了这个点,还指出了和这个点连着的两条线,看明白了吗?(在黑板上画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伸出手指一起来跟老师指一指(示范指角:这是1个角)

(2)师:在三角尺上你还能找到另外的两个角吗?(指名生上来指)

(3)师:小朋友身边都有三角尺,请你在自己的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指。

(4)师:现在请小朋友用选定的这个角戳戳自己的手心,感觉怎么样?(点很尖)

再摸摸两条线,感觉这线怎么样?(平平的、直直的)

2、抽象角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个角(课件出示),数学书的封面上有角吗?想一想一共有几个角呢?谁来指指看?(边指边说:这是1个角)

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形成了一个角,谁来指一指?(生指)

(2)师:现在老师在每幅图上选一个角移下来(点击课件),看,这三个图形都叫角,他们摆的不一样,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桌讨论: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还有1条小弧线。

3、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出:这条小弧线,是角的符号。角就是由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我们把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这是角的一条边(板书: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板书:边)

电脑第1个角:一起说说,这是角的什么?(顶点)这是什么?(边)

4、角的组成

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1个顶点,2条边)

师:谁来指一下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三、判断比较,内化特征

1、判断角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对角有点感觉了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出示:“想做”T1)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角的我们用“√”表示,不是角的,我们用“×”表示。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判断,行不行?(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旋转最后1个角)追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要判断是不是角,要看有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找角

(1)教室里的角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角,你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角吗?找找看。(顶点和边指一指)

(2)图形上的角

师:小朋友真厉害,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上找到角,其实在一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吗?如果你找到了角就给它画上小弧线作为标记,找到几个就填在括号里。

投影作业,交流讲解。

3、做角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角,那你想做一个角吗?(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种材料:小棒、吸管、长方形纸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学生做角)展示,汇报。(1)小棒搭出1个角:两根小棒看成角的两条边。

(2)折吸管:吸管弯曲处当作角。

(3)折长方形纸片:可以用小弧线标出折出的新角。

四、比较辨析,体验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角,真了不起。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是个特别的角,两条边还能怎么样?(能活动)像这样的角就叫做活动角。你想做吗?请小朋友用口袋里的绿色塑料条做一个活动角。(生操作)

师:把你的活动角拿起来看看能不能活动?

(一)感受角有大小

1、师:你能把你的活动角变大吗?试试看(生操作)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把角的两条边拉开),指出:这个拉开就是张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

问: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合拢,小朋友合拢看看(生操作)角就怎么样?

小结:对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你在生活中也见过这种可以变大变小的角吗?

A、剪刀(实物):剪刀上的角在哪里?(两个刀口夹的部分是角)

师:其实,剪刀就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用剪刀剪东西时我们先要把剪刀怎么样?(张开),角就变(大)。剪的时候就要把剪刀(合拢),角就变(小)。

B、扇子(课件):折扇上也藏着活动角,我们可以把扇子的两个扇柄看作角的两条边。当我们慢慢打开扇子,你能发现扇面上的角有什么变化吗?(变大)想想看,怎样可以让扇面上的角变小呢?(把扇子慢慢合上,角变小)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3

个钟面)

师:钟面上转动的时针和分针也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指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2、重叠法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角(板贴教具),你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猜)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准确的看出谁大了?你能想出好办法来比一比吗?(生演示,并说说怎么比的)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很明显白色的角的边在外面,所以白的角大。

(剪短白角的边)问:现在哪个角大?说说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会说黄角大)

(活动角)集体讲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重叠法)

五、课堂总结,内化角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准备怎么像大伙介绍自己呢?

二年级下册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

通过类比将两位数横式、竖式计算方法迁移到三位数减法的横式、竖式计算中,并掌握之。逐步养成类比与推算的能力。

2.选用不同的材料、模型,探究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3.在与他人交流算法中不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减法的横式计算。

2.

三位数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连续退位的减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复习:口算

36-9=

24-7=

65-27=

43-14=

情景引入:

师:我们的上海每年都在长高,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看这些年来上海的变化。

(出示四幢高楼的数据)

二、新课探索:

1、探究一: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国际饭店高多少米?143-78=    (米)

师:你能不能来算一算这道题。

学生用横式计算,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根据之前的学习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方法来计算三位数的减法。除了用横式的方法,我们还可以用竖式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尝试把算式写成竖式,不用计算。

师:说一说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生:相同的数位要对齐。

师:请你试着计算一下,算完的两个同桌相互说一说。

①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从个位算起

②不够减的时候应该怎么办?退1作10

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从个位算起,3-4不够减,从十位借1作10,13-4=9。再算十位,借了一个1现在是3-8不够减,从百位借1作10,现在是13-8=5.百位上原本是1借了1现在是0,最高位的0不写。

学生小结: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6页竖式计算1题

(算完同桌相互说一说算法)

2、探究二:

出示:静安希尔顿饭店比上海金贸大厦矮多少米?421-143=   (米)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小结:三位数减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减两位数一样,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作10,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3、探究三

师:某大楼高78米,联谊大厦比该大楼高多少米?

学生写竖式

师:你在做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个位上7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可是十位是0,不够借。

师:现在十位上不够借,怎么办?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

生:十位上的数借不到再从百位上借,先借来10,再借出1。

师:现在十位上是几?

生:0+10-1=9

跟进练习

书P37

1题

小结:在做三位数减法的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其,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从前一位上退1作10,与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判断

练习二想一想10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