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例6篇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1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98-02

一、背景导读

《确定位置》是义务教育课标本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会运用前、后、左、右、上、下、第几、东、南、西、北等一维空间的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维空间的确定,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在本节课中,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调整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教室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更感兴趣,学习更加投入。在实际情境中,学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过渡到在方格图中用数对表示,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在这个环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个具体的情境(淘气班的座位图)抽象为方格图,让学生更能直观理解和接受。最后选取生活中几个运用数对知识的例子,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道学习数学!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在班里,你有好朋友吗?(学生踊跃举手)请把他的名字告诉我,我来猜他的位置。

生:我的好朋友是XXX。(师随意指认几位同学,都不对)

师:哎呀!老师猜了几次都没有猜对,你能提示一下吗?

生:他在第3组。

师:你说的第3组是从老师的左边还是右边数起呢?

生:我是从我的左边、老师的右边数起的。

师:如果把从同学们左边起的第一列定为第一组,第二列定为第二组,其他依次为第三、第四、第五……第八组,那你再说说他在第几组,好吗?

生:他在第5组。

师:(根据学生目光有意错指)是他吗?(生摇了摇头)他吗?(生还是摇头)

师:(故作懊恼地)老师还是猜不到,你能再给一点提示吗?

生:他在第5组的第4个。

师(故意走到竖条的队尾):是这一位同学吗?

生:不是。

师:他不正是第5组第4个吗?

生:是从前往后数第4个。

师:那就一定是他了!(全班同学点了点头)

师:看来,要想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他在第几组,还需要知道他在第几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反思]

教师巧妙地利用“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成为好朋友!”“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在班里,你的好朋友是谁?”“告诉他的名字,我来猜他的位置!”这些贴近学生实际、亲切自然的话语以及猜朋友的活动,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学生兴趣。看似随意地交流,实则为师生开展学习搭建了一个平台,是推进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不经意间向学生渗透着坐标系的思想:确定位置首先要确定观察的顺序或方向。

[片断二]合作交流,探究新方法

师:有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你的好朋友?

生:我的好朋友是王馨悦,她在第3组的第5个。

师:好!请这位同学站起来,好吗?(师走过去,摸着他的头)认识你很高兴,老师希望也能和你成为朋友!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在白纸上表示出她在教室的位置吗?(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后,组织学生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展示给同学们看看?

生:我是用文字表示的:王馨悦位于教室的第3组第5个。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老师,我是用图来表示的(如图1),我用一个“X”代表一个人,我们班有8组同学,就画了8条“X”,按照我们刚才确定的顺序,王馨悦在第3组第5个的位置,将第3组第5个“X”换成“”,“”代表的人就是王馨悦。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特别直观,而且特别说明他是按我们刚才的顺序确定王馨悦的位置,这样一眼就能看清楚王馨悦坐在哪里了。你们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老师,我是用画格子的方法表示的(如图2)。我用竖行的格子表示组数,用横行的格子代表在第几排。王馨悦在第3组第5个,就在第3列第5行方格内打了一个点,表示她就坐在这里。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介绍了自己的方法,你更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喜欢图表的方法,因为用图表表示非常直观。

生:我喜欢文字表示的方法,因为用文字简单、快捷。

生:我也喜欢图表的方法,不过我喜欢的理由和X X X同学不同,我觉得用图表表示不仅能知道某个同学坐在哪儿,还能知道教室里有多少同学,其他同学又是怎样分布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上面几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大家能不能用我们数学的方式来表示位置呢?

生:可以用数来表示。

师:好,把你的想法写在黑板上吧!

(生写出了3.5,其他学生受到了启发,纷纷写出:3/5 5、3等表示方法)

师:正如同学们写的那样,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一对数表示某个点在平面上的位置。一般把表示第几组的数写在前面,把表示第几个的数写在后面,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将这两个数括起来,这种表示方法就是我们数学中的“数对”。如王馨悦在教室的第3组第5个,用数对表示就是(3,5)。(师板书)

师:跟其他方法相比,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生:用数对的方法表示位置,很有数学味!

生:它很简捷明了。

……

[反思]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方法也就各种各样。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班上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有的用文字、有的用图形、有的用符号、有的用数对……通过交流讨论,认为采用数对的方法表示某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更简捷,更有数学味。这一过程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化到策略化的过程,也是让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学习过程。

[片断三]巩固提高,应用新知识

(CAI课件呈现情境)

师:同学们真棒!很快找到了自己的新座位。老师这里有一幅淘气班上的座位图,你能从图中找到淘气并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

生:淘气的位置是(6,4)。(师板书)

师:你是从哪边数起的呢?

生:从左往右数。

师:对,我们通常是按照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笑笑呢?

生:是(2,1)。(师板书)

师:我们把从左往右每一组用一条竖线表示,把从前往后数的每排用横线表示,那么竖线和横线相交的点就是每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得到这样一幅方格图(CAI课件闪烁,将班级座位图抽象成方格图),你能用数对的方法表示淘气的位置吗?(请学生在电脑上找一找)

师:你是怎样找的呢?

生:我先找从左往右的第6条线,再在这条线上从下往上数到第4条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淘气的位置。

师:笑笑呢?

生:我先找从下往上数的第1条横线,再找从左往右数的第2条竖线,这两条线的交点就是笑笑的位置。(生边说师边演示)

[反思]

从生活实际到数学世界,由座位图变成方格图,将教室里的一个个人变成平面上的一个个点,学生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个转变,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感受点在坐标系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学生在操作中掌握了运用二维空间来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方法。

[片断四]拓展延伸,开阔新视野

师:数对的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老师这里收集了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好。(课件演示)

1.在武汉市市政地图中找黄鹤楼的位置。(出示黄鹤楼的图片)

师:这是一张武汉市城区地图,你能根据黄鹤楼图片上的数对(,)很快找到黄鹤楼的位置吗?(分析数对中字母和数字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找到黄鹤楼的位置)

2.在中国地图中确定北京的位置。(出示中国地图)

师:同学们注意看,在地图上有许多竖线和横线。我们把连接两极点的竖线叫做经线,垂直于经线的横线圈叫做纬线,根据经纬线可以准确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如北京在北纬40°,东经116°,根据这两条线准确地确定北京的位置。(电脑演示北京位置的确定)

3.神舟六号回收。

师:同学们,我国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经成功返回,你们知道它返回时降落在哪里吗?

生:降落在内蒙古的四王子旗草原上。

师:对。我们知道草原那么辽阔,飞船返回是在凌晨,天还很黑。可是地面搜寻人员是怎样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又准确地找到它呢?(学生也感到纳闷)

生:运用全球定位仪可以很快找到。

师:对,我们很多同学可能听说过全球定位系统,它就是运用卫星等探测手段探测到物体的位置后,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这样就能准确地找到目标。其实,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我们将在今后进一步学习。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谢谢同学们,再见!

[反思]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2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空间与几何”领域继“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算”“图形的变换”之后又一崭新领域。基于数学学习和生活经验,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会用“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具体、直观的方式确定一维线性空间、二维平面空间中物体或点的位置。本课将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用“数对”这一相对抽象的、数学的规则来确定二维平面空间中一个物体或点的位置。

教材编排的线索是,以教室内的座位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先借助“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确定小军的位置。进而明确,“通常把竖排叫作列,横排叫作行。一般情况下,确定第几列要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要从前向后数”“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4,3)表示”,由此完成对“何为数对”“如何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的认识。教材作出如上安排,潜在的观念是,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凭借原有的数学经验,要自主探索并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规则,无疑是有难度的,甚至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因而,“有意义地告诉学生”这一“规定性数学内容”,便成为教材编排这一内容的基本逻辑框架,也是一种合理且审慎的姿态。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以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索或建构上述内容,无疑是一种不客观、不理性的选择。事实上,笔者以往的数次教学实践,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因此,我们应在既定的基本框架内,将这一“规定性数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考充分挖掘出来,引导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感受规则统一的必要性,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数对”的抽象概括性,在分析推理中领悟数学思维的价值,在数形结合中领略数学思想的魅力,在比较延伸中洞察数学知识内在的统一性。一句话,即便是“规定性数学内容”,即便是“告知式教学方式”,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加工,通过对文本教学价值的深度开掘与外化,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数学思想的价值,并最终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如何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体会规则建立的必要性、统一性与合理性。

2.会根据相应的规则,用数对确定平面内物体或点的位置。

3.感受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严谨与美。

【教学活动及意图】

一、呈现课题,引发问题

1.二年级时,我们已经研究过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在这一基础上,一起来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的问题:什么是数对?怎样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和以前研究的确定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区别?等等。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围绕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展开学习。

【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比对已有经验,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新的学习需求,进而自己发现、提出问题,为新课的学习作好认知与情感的准备。】

二、营造冲突,建构新知

1.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学习今天的内容,我还把我儿子带来了。(出示图1)猜猜看,哪一个会是张老师的儿子?

学生可能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已有经验描述他们的猜想,也可能用方向确定位置,如从左往右第几竖排、从上往下第几个等。

2.大家的猜测各不相同。有什么问题吗?需要张老师提供什么线索吗?

学生可能的要求:他在第几排?他在第几组?他有什么外貌特征?

3.看来,没有提示,仅靠猜,很难确定张老师儿子的位置。张老师给点提示:在数学上,他在这幅图中的位置可以用两个数组成的一个数对(板书:(4,2))来表示。现在,你能找到他的准确位置吗?

(1)学生先独立思考,随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找出他们认为的张老师儿子的位置。

(2)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答案(见图2中的四个圆圈)。

(3)要求学生具体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男孩是张老师的儿子?你理解的4和2分别表示什么?

4.张老师只有一个儿子,而且他的位置在数学上的确可以用数对(4,2)来表示,为什么你们帮我找出了四个儿子呢?

学生的困惑可能有:(1)你没说清楚,这里的4和2,哪一个是竖排,哪一个是横排。(2)你没说清楚,竖排时,究竟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3)你没说清楚,横排时,究竟是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

教师小结:看来,仅仅知道数对还不够,我们还得了解这个数对背后隐藏的一系列规则。

5.在数学上,竖排也叫列,横排也叫行。那么,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两个数究竟谁是列,谁是行?确定列和行时,又是按怎样的方向?接下来,张老师再给大家一点提示:张老师儿子最要好的朋友的位置可以用数对(2,1)来表示。现在,你能确定哪一个才是张老师真正的儿子吗?

(1)学生独立思考,随后小组交流。

(2)反馈时,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这个男孩在从左往右第2列,从下往上第1行,所以,第一个数表示列数,方向是从左往右;第二个数表示行数,方向是从下往上。

(3)按照上述规则,学生正确地找到了张老师的儿子。教师借机引导学生完整地指出从左往右的5列和从下往上的5行。

(4)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板书如下:

【教师貌似直接给出了答案,但“告诉”背后恰恰隐藏着强烈的问题冲突:明明给出了张老师儿子所在位置的数对,为什么会找出“四个儿子”?有矛盾就会有思维冲突,有思维冲突就会有深度追究与探寻,而数对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规则内涵,恰恰在这样的矛盾与探究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彰显。此外,面对学生的质询,教师也没有直接给出规则,而是以(2,1)为引子,再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看似只是一个细节,但背后蕴含的恰是教师的一种教学价值追求:让每一个细节彰显最充分的数学思考,让数学判断、推理等思维过程充溢在数学学习的完整过程之中。】

6.按照这样的规则,另外三个男孩的位置又可以用怎样的数对来表示?

(1)学生尝试用数对(2,2)、(2,4)、(4,4)来表示。

(2)教师追问:(2,4)和(4,2)用的数字都一样,为什么表示的人却不相同?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字交换顺序后,表示的列数和行数就会发生变化,表示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3)教师追问:(2,2)、(4,4)这两个数对中,同样都是2或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含义不同,前一个表示第几列,后一个表示第几行。

(4)教师追问:像(2,2)、(4,4)这样的数对,在这幅图中,你还能找到哪几个?观察它们的位置,你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发现(x,x)这样的数对都在一条直线上。

【另外三个男孩的数对是什么?同样的两个数字,交换位置,为什么表示的位置不同?两个同样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又有什么不同?类似的数对还有哪些?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内涵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得到了强化,而学生的数学思维正是在这些貌似不经意的追问中得以深化。最后一问,貌似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模仿,然而,当(1,1)、(2,2)、(3,3)……这些数对一一呈现在画面上时,数形结合的思想已经跃然纸上。】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升

1.回到我们的教室,你能写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吗?先观察再思考,想一想,你有什么问题?

(1)学生可能提出:教室里,哪里是左,哪里是右?结合学生的提问,教师指出:在用数对确定同学们的位置时,通常是站在教师的视角来观察,从而确定教室里的第一列和第一行。

(2)现在,你能写出自己所在位置的数对吗?学生书写,全班反馈。

(3)你能说一说你好朋友所在位置的数对,让大家来猜一猜他(她)是谁吗?

(4)我找到一位同学,他是(3,5)的同桌,你们猜一猜,他的数对可能是多少?如果学生给出两种答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5)和(4,5)哪一个更合适?帮助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还要结合具体情境去思考和理解。

(5)我还找到一位同学,他和(4,3)紧靠在一起,他的数对可能是多少?学生可能找出(4,2)、(4,4)、(3,3)、(5,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抽象后的教室座位图,并标出这五个学生的位置及其相应的数对,并引导学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思考和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同一列的数对,列数相同;同一行的数对,行数相同;这五个学生正好构成一个“十字形”,再次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6)我想找一位同学,只知道他(她)数对中的两个数字相加之和是7,猜一猜,他(她)可能是谁?学生猜测,教师分别请符合要求的学生(1,6)、(2,5)、(3,4)、(4,3)、(5,2)、(6,1)起立。

(7)观察这些数对和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新的猜想?学生有可能会猜想:是不是只要数对中的两个数字之和相等,这些位置就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试着写一写符合要求的数对,看一看他们的具置,验证自己的猜想。

2.你能用数对确定下面四块瓷砖(如图3)的位置吗?

(1)学生尝试给出数对。

(2)如果让你再添几块瓷砖,使它们显得比较美观,你会添在哪些位置上?写出它们的数对。

(3)全班反馈时,引导学生评价:谁设计得最美观?你从这些数对中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既感受到设计的美,又从美的作品中发现隐藏的数学秘密。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像“数对”这样用两个数来确定人或物体的位置的?

(1)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组内交流。学生可能会提到飞机票、电影票、国际象棋、地球仪等。

(2)教师出示电影票,并提问:明明可以用更简洁的数对来表示,为什么电影票通常还是选择用第几排第几号的方式来确定位置?

(3)教师出示飞机票,并提问:确定飞机上的位置所用的方法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用一个数和一个字母(如5A、11D)来表示位置,这样的方法有什么优点?

(4)既然字母和数字结合还可以省略中间的逗号,比数对更简洁,为什么在数学上还是选择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有什么优点?

(5)比较飞机票、电影票、国际象棋、地球仪上确定位置的不同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需要用两个数或两个量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3

课堂观察 研磨 合作 反思 范式

课堂观察是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与研究的专业活动。专业的课堂观察不同于一般的“听评课”,它是一种行为系统,有着较为复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工作流程,指向于教学方式的改善,需要在专业引领者指引下开展常态化的实践研究。笔者有机会经常参与高中生物课堂的观察,并与多个学校的教师构成“共同体”,在实践中逐步确立了“研磨-合作-反思”的课堂观察范式。

一、课前构建课堂观察框架,共同研磨教学内容与观察量表

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在课前以会议形式对课堂观察做整体规划,在充分商讨的基础之上形成具体的教学和观察预案,这样的合作商讨越充分,研磨过程越具体,观察者就越能在课堂观察中收集到更详实的资料。

1.从四个维度构建课堂观察框架

解构课堂是实施课堂观察的前提,在实践中应从四个维度构建课堂观察框架(见图1)。以“学生学习”为例,可以从“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等五个视角分解观察任务、制作观察量表,分别考量学生学习准备情况、课堂倾听专注度、师生及生生互动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质量和学习达成度。

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自主建构,考量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作为学习引导者的定位是否准确,考量教师教学方式、行为的适切性。课程性质维度是指教学的内容、资源及目标,它是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文化维度主要关注教学能否体现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考量的是课堂氛围的民主、和谐与开放程度。在这四个维度中,学生学习是中心,课程性质是载体,教师教学是关键,课堂文化是基础,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箭头所示。

2.在问题驱动下研磨教学设计和观察量表

在备课时,教学内容的呈现、情境的设置、流程的优化以及教学法的选择等都需要重点研磨。实践中,我们一般以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组织“磨课”,该过程复杂琐碎,但充满了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良机。一般先听取被观察者说课或微型课展示,再以问题的解决为驱动,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创新,充分集中组内成员的智慧,发挥专家型教师的引领作用,反复推敲磨合,以期将教学预案设计得更加合理有效。在日后的课堂观察中,通过轮流执教的方式边改进边实践,对照问题的落实合作观察、共同反思。

观察量表的研磨是另一个重要环节,量表要全面、具体地反映四个维度下各观察任务的客观情况。量表的制定既要考虑每个观察任务的合理分布,还要结合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例进行分析,充分考虑授课教师的体会与反思。备课组在拿出初稿后要经过充分的研磨,在反复的试验中逐步完善。表1是以学生学习维度的“自主”视角为例,以问题驱动模式制作的观察量表,观察者可在记录一栏中填写数量、态度、行为等内容。

二、课中优选课堂观察位置,多维度共同记录教学行为

1.根据观察目标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

每次观察前要先确定合作观察的伙伴,熟悉各层次学生的分布,再根据观察目标和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观察位置、分工合作。如图2,若只有一人听课可选择①或②位置,若有两人听课则可选择①④或②③位置,若有三人听课则可选择①④⑥或②③⑤位置,随着听课人数的增加,观察者可依此类推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总体来说,观察位置的确定既要便于观察教师,也要便于观察学生,注意前后结合、点面结合,根据需要还可以在教室后方用摄录设备进行现场记录,或在录播室开展活动,以备团队共同分析,也可以作为教师自我观察、反思的资料。

2.从四个维度定量定性记录教学过程

根据观察者人数,在实践中往往按照“一人多责”或“多人多责”的方式进行合作观察与记录,参与观察人数充足时,宜采取一人重点关注一个维度兼顾其他维度的方式,若参与观察人数不足,也可一人同时观察多个维度,但不论参与观察的人数多少都要对四个维度进行有效观察。在记录教学行为时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协同记录的方式,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时可在“兴趣浓厚”、“专注”、“讨论”、“倾听”、“走神”、“做小动作”、“同桌讲话”等词语中定性选用,而在统计“提问人次”、“活动次数”、“自主学习时间”等活动时,一般用数据定量记录。

3.构建四维评价坐标图综合分析教学行为

专业的课堂观察需要对一节课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评价。笔者根据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设计了坐标图(见图3),观察者可以针对课堂教学中四个维度的二十个视角进行定量记录,便于教者自我纠正,也便于对同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跟踪分析与比对,从而促进教者本身的专业反思,提升对课堂教学的元认知水平。从图3可见,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注重倾听,教师教学环节设计合理,情境呈现有效,教学目标和内容科学,但在学生的学习准备、自主学习的效率、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新颖程度和个性化特质等方面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

三、课后多方平等对话,共同分析、反思与提升

课堂观察后的分析与反思同样需要团队合作,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开展有效的专业对话是关键。以课后会议和师师、师生交流的形式构建平等对话平台,这种对话既需要权威的引导也需要普通教师的积极参与,既需要师师研讨也需要师生沟通,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只有平等真实地交流,近距离感受学生的学习体会,才算是全面、客观地获取了观察信息,也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寻求改善。

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全面掌握课堂观察的相关信息后,就要及时进行专业的分析与反思,观察共同体的反思不完全在于评价教学本身,也不是面向过去,而是着眼改进未来的课堂教学,求同存异、尊重多元。因此,这样需要重点反思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有没有成为教学真正的中心?学生自主学习有哪些平台?有效性如何?师生、生生互动是否真实有效?学生的参与率与参与度如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性质?三是课堂文化是否民主和谐?这样的反思是互惠的,是共同体内所有成员获得发展与提升的平台。

参考文献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4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及今后化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和设计思路,探索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实验装置,让学生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假设,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和方法,体验化学实验的方法的科学性;能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品质。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教材中已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学情分析】

1.已有知识和经验

学生对CO2的性质及几种获取途径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在“制取氧气”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有关气体的制备知识。

2.尚有欠缺和不足:气体制备的内容掌握的较模糊。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抽象思维的能力较薄弱。

【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对比探究法、互动合作法

2.学法:探究学习、小组合作、自主创新、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他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比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及演示实验探究讨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具体设计如下:

1.经典引入

通过电影经典片段引入自动脱壳原理,从而进入二氧化碳的制取课题。

2.温故知新

让学生进行竞赛书写制取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给出提示,讨论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进一步确定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并归纳出实验室在药品及反应原理的选择标准。

3.探究创新

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

(1)阅读书本第110页,回答问题。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下问题:

①实验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

②气体的发生装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③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些方法?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及反应原理。对比它们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有什么不同?实验室收集氧气的方式是怎样的?

(3)比较

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在教学中本人将相关比较以表格形式列出,并用媒体投影引导学生回忆氧气制取的装置,一边归纳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

(4)投影: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不同装置,小组讨论问题装置为什么不同?

4.归纳总结

投影展示几种成功制的CO2的装置。

5.感悟收获

学生和教师一起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投影出来。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5

①观察三幅照片,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反映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现象.

②作一个圆,把直尺的边缘看成一条直线.固定圆,平移直尺,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目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引导学生归纳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相切、相离的图示定义,并重点给出直线与圆相切的概念与切点的含义.

教师用书上讲:用图示定义,意在淡化概念,同时根据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还给出了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分类文字定义.

③通过想一想,给出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精确定义即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来描述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师用书上说:此定义通过观察得出,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

④议一议栏目是用轴对称的思想方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重点在直线与圆相切上,并给出了用轴对称与反证法两种方法说明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直径.

教师用书上要求:根据《标准》的精神,本套教科书对反证法的要求不高,只要学生能看明白即可.

⑤举例(略).

1.2思考与建议

运用平移思想,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学生易于理解相交、相离.难在相切含义的理解上.

从直线与圆相交出发(相交易从图形和已学知识说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小于圆的半径r),可用平移、极限、重合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相切的含义.

如图所示:过O作直线L的垂线与L相交于E点,与O相交于C、D两点.

易知整个图形关于CD成轴对称图形,让直线L沿OD方向平移,易知弧AD等于弧BD(∠AOD=∠BOD),且弧AD的长越来越短(∠AOD越来越小),当弧AD等于0(∠AOD=0)时,说明A、D、B三点重合(OA、OD、OB三条线重合,由于OA=OB=OD,也说明A、D、B三点重合),此时直线L与O仅有一个交点,这时称直线L与圆相切.由以上操作过程易得:O点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从而用数量关系来精确定义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就易理解了,而不是用观察所得.否则用数量关系来给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总觉有不妥之处,因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要作垂线段的,当直线与圆相切时,所作垂线段是否过切点,就要说理或证明了.从逻辑角度与上面的分析看:想一想与议一议栏目的呈现顺序就应调整了.

议一议中小颖的说理,也就存在直接承认过圆心作切线的垂线,垂足与切点是重合的,这是不妥的.

2.1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采用如下的四步呈现内容:

①利用平移,实验直观地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目的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圆与圆的位置.

②用图示的方式定义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由于有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学习,用类比法,学生也是易于接受.同时用图示法定义的目的,教师书上说:意在淡化概念.

③引导学生列举反映圆与圆位置关系的一些实例,并给出下面的例子:

两个同样大小的肥皂泡粘在一起,其剖面如图3―32所示(点O,O’是圆心),(略).分隔两个肥皂泡的肥皂膜PQ成一条直线,TP、NP分别为两圆的切线,求∠TPN的大小.

④运用圆的对称性,研究圆与圆外切,内切的切点是否在两圆的连心线上(即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上),进而引导学生用圆心距与两圆半径来精确给出两圆外切、内切时等价的数量关系.

教师用书上讲:根据《标准》精神,教科书削弱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内容与要求,这里的讨论只限于两圆相切的情况,教学时不必进行扩充.

2.2思考与建议

确定位置教学反思范文6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小动物们书柜里书的位置的?

(生沉默)

师:是按从上往下的方法数第几层,从左往右的方法数第几本的。我们一起再来数一数。

(师生齐数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第一本……)

片断二:

(师出示电影院场景图,将学生的座位安排成电影院座位的模式)

师:你们知道电影院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吗?

(生沉默)

师:告诉老师,你们知道放电影的屏幕在哪里吗?

生(用手指着课件上的位置):在那里。

师:那最靠近屏幕的就是第一排,依次往后是第二排、第三排……

师:老师将我们同学的座位也安排成这种形式了,请第3排4座的同学站起来。

(在接下来的实际操练中,反映出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并不是很清楚,或者说“糊涂了”)

……

思考:

从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执教教师不仅“很不放心”学生,而且急于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么就是直接告知答案,让学生被动获取新知;要么就是搭好梯架,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自己设置好的“圈套”。这些方式虽然可以很快地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可是我们不免有这样的疑问:学生在课堂上思考了吗?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了吗?新课程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让学生经历新知的构建过程”等理念在这里体现了吗?可以确定,学生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对书柜里书的位置的确定和电影院里座位的确定可能暂时会了,但是被动获取的知识终将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或者说将会很快被遗忘。

应该说,书柜里书的位置的确定和电影院里座位的确定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环境,所以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完全有解决好问题的能力,并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解决。

下面是笔者经过思考后,对这两个教学环节的重新设计。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小动物们书柜里书的位置的?

(生沉默)

师:看来,大家有些忘记了,没关系,你们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互相说一说,好吗?

(生讨论2~3分钟)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方法告诉大家?

……

【设计意图:学生在教师提问后如果出现没有反应的情况,有几种可能,如有的时候是暂时性遗忘,有的时候是不敢或还没来得及表达就被教师抢先代替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当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马上回答时,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时间,有效地进行引导,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学习数学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每一个人都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启示和教育。这个环节经过这样的修改,即使是片刻间遗忘刚刚学过的新知,但是经过小组里的讨论交流,便可唤起记忆,使新知有了一个重新展现的过程。如果有学生是因为胆小不敢在课堂上发言的话,经过在小组里的交流后相信也会增加信心了。同时,这样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碰撞,与同伴之间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果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快乐。】

片断二:

(师出示电影院场景图,将学生的座位安排成电影院座位的模式)

师:刚才我们一起帮助小动物们确定了排队的位置、书柜里书的位置和房间的位置,这些都与我们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指着课件中的电影院图)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去过吗?回忆一下你去过的电影院,谁愿意当小老师试着介绍一下电影院里是怎么确定位置的?

(等待1分钟,然后让学生站在教师的位置面向大家介绍)

师(学生回答如果正确):谁还愿意来向大家介绍?

师(学生回答如果有误):你们觉得他说的对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明确方法后再请一至两名学生介绍)

师:我们在确定电影院的座位时与刚才确定书柜里的书、房间号有什么不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这时的判断必须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即以观察者的角度)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幅图中电影院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再次练习,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努力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搭建学生新知构建的平台。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电影院是他们比较熟悉的环境,是有生活经验的,所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把脑海里的知识经验提取出来。加上有前面对排队、书本、房间的位置确定作为基础,学生可以自己来完成电影院里座位的位置确定。即使不是全部学生都能自己确定位置,教师可以让部分学生当小老师先到前面来介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激发,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和与众不同的学习方式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先让学生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介绍直观的教室里模拟电影院的场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然后再确定较之抽象的课件中电影院的位置,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