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角活动总结范例6篇

区角活动总结

区角活动总结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 角色扮演

活动设计 导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17-01

初中学生思想活跃,对情景式教学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角色扮演活动,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非常适合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在课堂导入、示范解读、课堂训练、课堂小结等环节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掀起课堂教学高潮,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从不同层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积极情绪

导入设计对整个课堂教学有全局性的影响。复习导入、故事导入、案例导入、问题导入、材料导入等,都是常见的导入方法,如果能够在导入时融入一些角色扮演活动,让导入变成角色展示、角色提问、角色讲解、角色谈话等,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其产生求知欲望。例如,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时询问学生:根据地形和气候等指标,可以将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此时,可以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差异都很大,谁到过这两个地区?如果让你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你会如何展开介绍呢?由于工作需要,导游对地形、气候等特征要非常熟悉,向游客介绍时才能做到有条理。为了当好“导游”,学生当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自然就非常感兴趣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课堂教学自然就能顺利展开。

二、角色扮演掀起课堂教学高潮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定的时限,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以保持长久的兴奋度。教师不妨在学生出现思维困倦时设计角色演绎活动,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主动思考创造条件。例如,笔者在教学《首都北京》一课时,像往常一样利用教材的图片再加上从网上下载的视频为学生介绍了首都北京的地理特征,距离下课还有十分钟时,学生似乎已掌握了知识点,便有些倦态,此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如果你现在是北京市的市长,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的具体情况,包括纬度、气候带、邻省、地形、主要河流、交通、政治等。学生听说要当“市长”,都显得非常兴奋。有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干湿适中,地形三面环山,东南平坦,紧邻河北省、天津市,这里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交通发达。欢迎大家来北京做客!笔者带头给这个学生鼓掌,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课堂学习气氛被推向高潮。教师让学生以市长的身份介绍北京的地理、气候状况,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踊跃发言,强化了这节课的知识点。

三、角色扮演拓展课堂教学长度

在课堂小结时引入角色扮演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教学中涉及的内容进行点评、总结,站在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传统教学中,课堂小结往往是教师的三言两语,而让学生进行课堂总结,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总结课堂所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学长度。《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教学中,笔者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东方之珠》和《七子之歌》,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课堂结束时,笔者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对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行总结。有学生总结道:香港和澳门有自身优势,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和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这些都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陆也有自身的优势,如自然资源、厂房、能源、淡水、日常生活消费品和劳动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如果香港、澳门与大陆的企业能够全面合作,自然能实现优势互补,这对提升香港、澳门和大陆的经济都有好处。让学生扮演经济学家,从经济角度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不仅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还激活了学习气氛,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使课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获得了有效延伸。

区角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34—04

Abstract: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of th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as subject,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questionnaire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ystem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of Yangtze River Delta of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n the basis of this,it puts forward the planning market, breed the market, normative market innov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outdoor sports industry and it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outdoor sports industry;development counter; measures

户外运动是与城市生活相区别的一种生活形态。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日益加大,现有居住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高质量生活的追求,他们开始希望体验一种更贴近自然的生活形态。户外运动因其健康、绿色的运动理念而备受人们推崇,成为时下流行的一种休闲健身项目。关于户外运动定义的界定,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户外运动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场地,活动内容与自然界紧密结合,带有挑战性和探险性的体育活动项目群,其活动内容主要分为水、陆、空三大类,具体包括登山、攀岩、远足、山地穿越、野营、

收稿日期:2011—12—02

基金项目:上海市体育局2011年决策咨询课题。

作者简介:朱江华(1977— ),男,硕士,研究方向大众体育管理。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体育部,上海 201620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1620,China

溯溪、漂流、荒岛生存、山地自行车、山地越野、探洞、滑雪、攀冰、羽翼滑翔、独木舟、骑马等。

户外运动的迅猛发展直接带动相关市场的发展,新兴的户外运动产业逐渐形成。户外运动产业是以户外运动项目及其相关产品或服务为经营对象的一切经济活动单元构成的集合和结构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人们对户外运动的需要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层次以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户外运动产业具体包括户外比赛或活动的商业运作、运动队的投入与产出、户外运动无形资产的开发、户外运动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与户外运动相关的餐饮、旅游、运输、广告赞助等其他系统的经营等多个方面。

1 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产业概况

长三角地区是由浙江、江苏和上海两省一市的22个相对富裕的城市所组成的复合性区域。当前,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的首位经济核心区。随着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为其参与体育消费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选择户外运动作为休闲健身的项目,户外运动产业市场加速扩大。近年来,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底长三角地区各类户外俱乐部约有400多家,会员数万人,仅上海地区注册登记的从事户外运动的俱乐部就达130多家。随着户外运动的迅速发展和普及,长三角地区的户外用品业也正在形成规模,相关产业集聚步伐加快,以宁波宁海的登山杖制造业为例,仅2010年的年产值就达4.36亿元,全面带动了宁海休闲体育健身器材业、乡村旅游业及民俗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2 长三角地区发展户外运动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2.1 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机遇

2.1.1 经济优势

区角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教育;教师指导;策略

区域活动是指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和探究的自主性活动,是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区域活动中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材料,促进幼儿主动活动、自主选择、相互交流和持续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索与学习的积极性。区域活动不仅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而且也使幼儿的经验得到积累提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较大提高。

一、现今幼儿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幼儿活动缺乏自主性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幼儿缺乏自主性,主要表现为:教师帮带多,幼儿动手少,强制规定活动的内容主题,对幼儿活动的方法、内容给予过多关注,直接进行规定。如教师对美工区的幼儿作出规定“今天你们画一个游乐场”;强制分配角色,替代幼儿选择活动区,教师指令幼儿进入哪个活动区,在游戏中充当什么角色,过多地包办;教师使用限制性的语言与行为指导幼儿的活动。如“不许大声说话,看谁在嚷嚷”等。

2.教师指导角色没有充分凸显。教师对于指导角色迷茫,存在两极倾向,有的教师充当区域活动中的权威,一切由自己控制;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自由活动,隐性指导变成了放弃指导,幼儿有主动沟通的愿望时,教师往往用简单的话语回答,或是简单的肢体反应,没有做进一步积极的回应。例如,幼儿请求帮助、解决纷争或请教师欣赏作品、成果等,教师只是简单地用“没关系”“别逗了”“知道了”,或仅用目光注视一下而已。

3.在区域活动中教学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在区域活动教学设计时,教师对具体活动的教育目的不明确,导致教师指导行为很少倾向于针对幼儿的现阶段年龄认知水平和表现,未根据现有活动挖掘与激发幼儿认知心理发展,更多地关注游戏结果而较少关注在游戏过程中孩子情感的培养。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指导策略

1.教师要变身成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下面从教师应当承担的角色入手,探讨如何促进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正确认识,从而促进教师指导行为的合理性。区域活动对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原先的说教知识、完全控制变成一种间接干预、隐性指导。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没有适应这样的一种转变,认为这样就是对学生的放纵,会造成学生活动没有指导和帮助,从而无法发挥出区域活动应有的功能。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幼儿活动引导者和伙伴的双重角色。这样,不仅能够使幼儿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能力得到增长,而且会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增加他们的信心和集体意识,还有益于激发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创造。同时,教师应时刻不忘自己作为教育者、指导者的职责,注重对幼儿行为方向性的引导。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幼儿施加积极影响。

2.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是多年传统教学习惯而形成的行为,不是一天两天或者专家培训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将先进的理念与方法,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升华形成自己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不断按照区域活动教学的要求设计具有社会化的教学活动,才能寓教于乐,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区域活动中总结出区域活动指导模式,即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进行有效指导—以角色扮演介入—促进游戏开展—展开评价和分享成功,以下通过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供同仁们参考指正。

案例:幼儿医院开诊活动。

2.1教学设计起因与意义:到医院看病,是幼儿常有的生活体验,他们既好奇于医生的诊断过程,又害怕护士打针,所以不太积极配合,是家长很头疼的事情,通过这次幼儿们都熟悉的社会活动,增强其对社会认识的体验,同时在参与中提高其对社会角色的认识和今后在生活中团队意识与配合医疗的意识。

2.2教学过程组织:小小医院开业了,但是病人很少,医生和护士都在闲着,教师发现问题,因为每个幼儿在生活中都害怕去医院看病打针,所以不太积极。这时老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介入,装扮一个要看病的患者,“小医生”热情地给教师看了病并且开了药,又让“护士”去给教师打针,教师满意地走了,看到教师的参与,孩子们游戏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小小医院顿时热闹起来。不一会儿医院的药房没有药了,“小医生”又挠头了,这时教师又引导说没有药了怎么办啊,小医生说“去外面进药啊,可是没有人,我和护士都在忙啊”。教师引导孩子们分角色、负责进药、接待等。(孩子是聪明的,只要教师引导恰当,孩子可以想到好多事情)就这样,小小医院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得红红火火……游戏结束,师生共同评价时,教师表扬了小小医院的医生医术高超,护士服务热情亲切,也表扬了后来招聘的小朋友富于合作精神,乐于助人。

2.3教学分析:小小医院的行医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医生与病人间双方互相交往,构成了游戏的主要内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使幼儿有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验,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也丰富了经验,促进了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但是,在活动初期经常有没伙伴光临的尴尬现象,教师能针对这个弊端,通过适宜的角色扮演,恰当地介入,使活动合情合理地顺利开展,引导幼儿喜欢加入集体,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大家共同完成活动,促进儿童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这种引导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并不显得突兀。在师生共同评价中教师表扬了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使幼儿有自信乐于表现自己,激发其他幼儿游戏时创造的积极性。我觉得这次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与参与的角色是有效恰当的。

区角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科学区角活动;教师;提问方式

幼儿园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与幼儿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相关。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如活动材料的投放、问题情境的设置等,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例如,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幼儿反思科学活动的过程,澄清自己的观点、方法和结果,而且能在互动交流中帮助幼儿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的提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养成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习惯,为幼儿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然而,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相关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关注较少,对幼儿园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提问技术的研究更是很少有人涉及。通过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交流讨论环节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研究,归纳教师在区角活动交流讨论环节中使用的提问方式以及各种方式所占比重,分析深层的问题原因,可以为幼儿园教师有效、适宜地指导科学区角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上海市一所科技特色幼儿园中班4个班级的4位带班教师,拍摄她们在区角活动结束后与本班幼儿之间就科学区角活动进行交流讨论的情况。通过对录像结果的编码统计,归纳教师的提问方式和各种方式所占比重。并分析深层的原因。每个班级各有25名幼儿。4位教师分别编号为A教师、B教师、C教师、D教师。

预实验3次。通过现场开放式观察,将教师在区角活动结束后与幼儿之间的交流讨论进行录像。通过录像分析,将教师提出的问题划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科学问题与日常问题,言语陈述式问题与示范操作式问题,单人问题与小组问题,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与常规管理性问题。

开放式问题是指提出的问题存在多种可能答案,不强调唯一的标准答案。例如:“你为什么这么做?”“除了这个玩具还有什么东西里面装电池啊?”“你发现了什么?”如果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而且答案非常简短.是发问者事先给出的答案中的一个选项,这种问题就属于封闭式问题。例如:“这是五角星吗?”“你也很喜欢,对不对?”

科学问题是指那些涉及科学知识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这个筛子筛不出东西来?”问题中没有涉及科学知识的则是日常问题。例如:“你今天玩得开心吗?”

言语陈述式问题是指教师提问时仅仅口头表达问题,没有使用操作材料等进行辅助演示。如果教师在提问时辅助进行材料的操作和演示,这些问题则归属为示范操作式问题。

教师针对单个幼儿进行提问,所提的问题被认为是单人问题。例如:“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教师针对全班幼儿提问,所提问题则被认为是小组问题。例如:“你们认为这样做对吗?”

依据张玉成(1984)提出的与科学探究有关的五种问题分类,本研究将幼儿只需要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通过认知、记忆和选择性回想等方式进行再认就可以回答的问题称为认知记忆性问题。例如:“你用什么工具把绿豆送进来的?”回答推理性问题时幼儿必须对所有已经储存在头脑里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统整,推理出答案。本研究将涉及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都归类为推理性问题。例如:“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电脑装电池啊?”创造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幼儿要思考出新的反应方式。例如:“不用这种方法,你还有什么办法?”回答批判性问题时幼儿必须先设定自己的标准或价值观念.据此对事物进行评价或选择。幼儿常常需要对自己的判断标准进行解释。例如:“你是怎么认为的?”“你觉得哪个好一点?”常规管理性问题通常是指行使教学管理作用的问题。例如:“你今天在区角活动中玩到了什么?”“你们有谁想来试一试?”

正式实验时,每位教师各被录像2次,每次录像时间10分钟至30分钟不等。由于区角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与幼儿交流讨论的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仅用了10分钟,有的则用了20多分钟。为了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本研究未对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流时间作硬性规定,只是如实拍摄教师与幼儿之间完整的交流讨论活动。8次录像结束后,依照预实验制订的五个维度对录像进行编码统计,计算出每位教师在每次交流讨论环节中使用的各种提问方式的百分比。4位被试进行一致性系数检验,取得较高一致性系数。

8次录像结束后,与每位教师进行先后两次访谈,每次访谈时间10分钟。第二次访谈是第一次访谈的补充和深化。访谈问题如下:(1)您认为有必要在幼儿进行科学区角活动时给予指导吗?为什么?(2)您认为科学区角活动结束后的交流讨论有哪些形式?哪种是最好的?为什么?(3)您认为在交流讨论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怎样的?为什么?(4)您认为科学区角活动中应该重点培养幼儿的什么能力或素质?为什么?

二、研究结果

1.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

4位教师总计提出的开放式问题占所有提问的45%,封闭式问题占55%。其中C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53%)多于封闭式问题(47%),A教师两种问题的提问各占50%,B教师和D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41%、35%)少于封闭式问题(59%、65%)。

2.科学问题与日常问题

4位教师总计提出的科学问题占所有提问的45%,日常问题占55%。其中C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59%)多于日常问题(41%),A教师、B教师和D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47%、41%、34%)都少于日常问题(53%、59%、66%)。

3.言语陈述式问题与示范操作式问题

4位教师总计提出的言语陈述式问题占所有提问的75%,示范操作式问题占25%。4位教师各自提出的言语陈述式问题均多于示范操作式问题。

4.单人问题与小组问题

4位教师总计提出的单人问题占所有提问的41%,小组问题占59%。其中A教师提出的单人问题(52%)多于小组问题(48%),B教师、C教师、D教师提出的单人问题都少于小组问题。

5.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批判性问题与常规管理性问题

4位教师总计提出的常规管理性问题占所有提问的37%,次数最多,其次是推理性问题(24%)和认知记忆性问题(22%),然后是批判性问题(13%),次数最少的是创造性问题(4%)。4位教师各自的提问方式百分比分布与总体百分比分布基本一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分析与讨论

1.在与幼儿就科学区角活动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推理性问题的比重有很大提高

与以往研究相比(刘占兰,2000),教师提出的开放式问题、推理性问题的比重有很大提高。这可能是因为当今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注重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性,在这个大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在观念和行动上也有所改变,逐渐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倾向于多提开放式问题和推理创造性问题。访谈时也发现,教师认为针对科学活动向幼儿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发散性的,不应该追求固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他们一致认为应当让幼儿自己探索科学问题,应该更加注重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独特的个人体验,重视启发幼儿独立思考科学现象的原因,逐渐从以往重视学习科学知识转向重视培养幼儿学会学习的能力。

开放式、推理性、创造性以及批判性问题不拘泥于唯一的答案,能够极大提高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对这些问题有所偏重,通过启发、引导、批判等方式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兴趣,推进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进程。

2.在与幼儿就科学区角活动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提出的日常问题多于科学问题

这可能与很多教师科学观念薄弱有关。已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直接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导致教师在提问过程中有意回避使用科学术语,以免出现纰漏。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他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幼儿的指导是否科学,关系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重获取有效的科学资源,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以便在指导科学区角活动时能够有的放矢,正确使用科学术语,为幼儿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信息。

3.在与幼儿就科学区角活动进行交流讨论时,教师提出的示范操作式问题明显少于言语陈述式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提出的示范操作式问题(25%)明显少于言语陈述式问题(75%),二者的差距很大。例如,B教师在与幼儿就纸花在水里会张开的现象进行交流讨论时口头提问幼儿:“折好的纸花,每一片花瓣都是折叠起来的,为什么放到水里后会像真的花儿一样展开来呢?花瓣张开来像什么样子呢?”B教师是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升幼儿的科学经验,但是因为缺少示范操作,幼儿均表示不理解。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如果教师在提升幼儿科学经验时适当配合示范演示,幼儿可能会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得更有效的提升。

访谈发现,教师更注重在交流讨论环节培养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倡幼儿把自己的活动成果说给大家听,“让幼儿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发表不同意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然而,交流讨论环节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让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快乐,因此,在面对一个新的发现,尤其是有争议的探究结果时,教师的现场示范操作有助于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科学真相,通过“做”的方式引导幼儿验证探究结果,有助于防止幼儿的主观臆断。教师在对科学区角活动进行指导时不能光“说”不“做”,不能忽视科学活动最本质的东西――对科学活动本身的求证过程。教师要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进行相应的示范操作,带领幼儿一起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区角活动总结范文5

1.教师是否能够适时地介入、鼓励并引导幼儿进行探索和思考

教师应该了解幼儿的学习进程。材料丰富、新奇多样的区角,自然对儿童有较强的吸引力,孩子可以在区角里乐此不疲地活动。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放任让孩子自我探索,随心所欲地玩耍。相反,教师的任务更重了,她不仅仅只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在区角活动里教师更应是一位观察者和指导者,细心地观察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地给予帮助。这就要求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所做的工作更多了,不仅要观察,还要写观察记录,对孩子进行有效和必要的指导。再次,教师应该能够促进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儿童伙伴的作用是教师、家长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替代的。他们的地位平等,有着共同的经验背景和语言,他们之间不存在交流的困难和障碍,而教师只能从成人的角度去对幼儿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处理和分析。那么在区角活动中,伙伴的角色地位表现得就更为明显了。因为在区角活动中,由于空间有限,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规定每个区角里的人数,一般都在2~3个人,或者3~4人左右,那么在这个人数当中,伙伴之间的交流就会容易和频繁,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样一个教育契机,来增进儿童伙伴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但是由于区角的玩具和空间有限,儿童难免会因为抢玩具和空间引起冲突,所以教师应该防止和避免儿童之间的同伴冲突。

2.教师是否能够制定相应的合理的区角规则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说的自由是在有规则下的自由,只有在有规则下的自由,才是真正有秩序合理的自由。所以在区角活动中,就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和幼儿一起制定合理的规则。在幼儿选择区角的时候,就应该要求幼儿自选和教师指定相结合,以免幼儿偏区,喜欢哪个区,就仅仅只是在一个区角里面活动。儿童不同于成人,他们的同伴模仿能力特别强,当一个孩子选择进一个大家比较喜欢的区角的时候,其他孩子可能就会“跟风”,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个人的发展,也会影响班级成员进入该区进行活动。所以,在进入区角的时候,教师在尊重幼儿个体兴趣时,也要顾及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与其他幼儿的需要。对区角里的人数有所规定。因为区角的空间有限,只能容纳2~3幼儿在一个区角内进行活动。那么教师在幼儿选择进入区角的时候,可以让幼儿实行插卡进入,看到人数满了以后自行换一个区角进行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也可以在无形当中学习到相应的数学尝试。在区角活动结束之后,制定相应的整理规则,让幼儿主动收拾区角里的工具和玩具。让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从哪里拿就放到哪里去。也可以让幼儿进行协商,共同整理玩具,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最主要的是:区角活动之后教师的总结评价工作。教师应该对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讲解和评价,可以选择让幼儿自我讲评和教师评价两种方式。幼儿自我讲评就是每一次活动之后,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参观学习一下别的区角里的活动成果,让孩子们自己讲讲都做了些什么,有哪些成果和作品,有什么不会的地方,这样做一是让孩子学会关注别人的劳动成果,二是让幼儿自己获得一种成就感,有积极性和热情投入到下次的区角活动中。教师评价是对整个区角活动进行的总结性评价,对于个别表现突出的孩子进行表扬,提出优点和不足,有利于下次区角活动的开展。

3.教师对幼儿的指导是否具有针对性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信息的导航者、兴趣的激发者、愿望的支持者、关系的协调者。所以,教师在区角中对幼儿进行指导时,必然要求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对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全儿教育协会(NAEYC)在2000年出版的《幼教绿皮书》(DevelopmentlyAppropriatePracticeinEarlyChildhoodPrograms)中指出当前幼儿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对个别差异的关注不够,教育方式仍然无法真正重视个别差异的存在,并配合孩子的差异调整教育方式。近年来,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智力以及个别差异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变化。孩子们的差异有两种:个体之间的发展状况的差异和个体内部独特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气质、性格、学习品质都不尽相同,所有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兴趣和需要,也都有自己发展不足的地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区角活动的指导中,真正地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使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符合每一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水平。在区角活动中,幼儿以个别化的学习为主,教师需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和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

二、对区角中环境创设的评价认知

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知识的获得,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向内协调主体的动作;通过反省抽象形成逻辑数理化经验;其二是向外组织外部世界,以产生认知的内容,即形成物理经验。向内和向外活动,构成同时的双向建构。那么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儿童在区角活动中的学习过程的话,就务必要求教师在区角中准备丰富的、可操作性的、具有挑战性的材料,以供幼儿进行操作和建构。首先,区角的划分是否符合教室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一般而言,区角都有美术区、益智区、阅读区、建构区、表演区、娃娃家、生活区等,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合理地分配这些活动区域,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循一些原则,例如动静的分离、区域大小的搭配等。其次,在材料的投放上要求材料的投放要有:目的性,也就是要求当前材料的投放要符合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特点;层次性,相同内容,不同年龄,不同的发展阶段,材料层次是不同的;自然性,区角活动中的材料要尽量真实,贴近儿童的生活,最好能用儿童熟悉的事物,废旧物品的利用当然最好,虽然儿童具有非凡的想象力,但是材料也要具备可以想象的条件;丰富性,不同区角内的活动材料应该多样,不仅要求数量够用,也应该花样新奇,同一区角内的材料投放也应该种类齐全。

三、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一是幼儿是否能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是区角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角活动则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判断有效的区角活动是否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还要看幼儿是否在区角活动中是积极主动建构的个体。因为在区角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来决定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用什么玩,玩到什么时候,可以通过幼儿在区角活动的表现以及他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来判断幼儿是否在区角活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了体验,建构了知识。二是幼儿的学习是否具有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我们知道,我们中国的课程改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曲折,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又到整合课程、活动课程,最近又比较流行主题课程,现在又提出的区角学习,又有学者提出主题课程和区角活动的整合。那么我们比较我们所经历的一次次课程改革,不难发现,每一次都有进步,但又恰恰不完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对以前而言,无论是身体特征还是心理特点,我们对幼儿都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了解,已经认识到儿童的学习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选择必须要尊重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发现活动课程、主题课程以及我们现在所谈的区角活动,都是以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的。但是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难免就会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可持续性有所忽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的学习是同化、顺应的过程,那么这就需要知识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如果仅仅只是依照儿童的需要则会造成幼儿学习的不持久、知识的不连贯。此外,在区角活动中的学习,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它并不要求儿童在一次区角活动就可以实现所有的教育目标,而是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适宜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适宜性教育”。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儿童学习的总体目标,及时地、不断地调整具体活动的目标,以使区角中活动的设计、材料的投放都能更好地定位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上。

四、结语

区角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区角活动 素材选择 性格差异

我们应该选择幼儿兴趣浓厚的素材作为原材料开展活动,在一间活动中心开展不同板块的活动,这样方便幼儿进行兴趣选择,这样就会使得幼儿区角活动更具自由性。尽管想法不错,但实际操作肯定会遇到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

一、组织区角板块的选择及对幼儿的评价

(一)将区角板块由易到难逐级递进

对于有难度的板块,对学生的生活经历有一定程度的要求。因此这些板块应分段开展,若同时开展,学生无法接受。有些孩子接收能力强,有些孩子则不然,我们可以采用互帮互助的方式,同时要适当采纳学生的建议。发动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收获与遇到的问题及时克服活动弊病。

(二)组织幼儿家长参与活动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所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区角板块活动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结果。老师要让家长及时了解活动内容,并作出响应,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帮助幼儿完成区角板块活动的要求。

(三)对幼儿进行辩证性评价

通过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表现,可以准确看出每个幼儿的优势与劣势,看出每个幼儿的优点与缺点。家长与老师要对幼儿进行辩证性评价,既要肯定好的部分,又要批评不好的部分。我们要正确指导他们扬长避短,这并不是忽视弊病,而是要发现缺点并改正它们。我们要为幼儿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让他们少走弯路并不走岔路。我们要引导他们树立端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从小就正确要求自己,积极追求上进。

二、区角板块活动的素材选取要合适

(一)素材选取要有针对性

教学时要求因材施教,活动的开展要适合幼儿。我们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并且幼儿容易接受的素材进行活动的开展。实践出真知,通过多次活动总结适宜的素材,在活动过程中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二)素材选取要有层次性

每个孩子生活环境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与接受能力有所差异。我们在设置幼儿区角板块活动时对各板块素材选取要有差别,设置不同类型的素材配合不同类型的孩子。要让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感兴趣的题材,让每个幼儿都发挥自己的特长,让每个幼儿都学以致用,真正学到实用的东西。

(三)素材选取要有实用性

孩子的天性都是不受约束、灵活好动的,所以我们要选取一些灵活性高的活动来适应学生,让学生边玩边学,在玩耍中快乐成长并且真正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如若选择一些死板的活动,孩子的潜力无法得以激发,而且对活动的热情会被磨灭,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三、老师适时进行必要性指教

(一)教师要善于对活动进行总结

学生在进行幼儿区角板块活动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所进步,也一定会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需要有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老师平时就应该时时观察学生的各项动态,鼓励学生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改变。同时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学生顺利进行活动的继续。老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与反馈,弥补幼儿区角板块活动的不足。

(二)老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

在幼儿区角板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求幼儿本人积极参与,家长积极参与,同样需要老师的积极参与。不仅是因为老师是活动的策划者,对活动整体的熟悉度也是其他人所不及的。此外,老师的积极参与同样可以加快活动的顺利开展。老师作为高素质成人,对为人处世及生活经验都比较了解,这对一些事情的处理有很大程度的方便性。老师以身作则参与活动增大说服力,为学生作出榜样风范,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不仅有如此好处,另外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做到不拖拉,为活动顺利有序地进展提供保障。

(三)对不同类型学生分类教学

由于孩子成长过程中人生经历不同,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差异。我们无法要求他们一致,因此最好的办法是制定出适合每种类型幼儿的区角板块活动,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使学生自信心倍增,对活动热情高涨。每个幼儿的性格不同,有些幼儿性格外向,善于交际,但有些幼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我们要主动与其交流,培养其交流能力。我们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性格外向的幼儿与性格内向的幼儿一起活动,这样可以促进他们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带动气氛,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这对他们之后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在幼儿区角板块活动的开展方面,我们不仅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还要因况施制。老师与家长积极参与并配合学生一同参与活动,共同进步,一切为了幼儿的成长和进步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志芹.充分利用本土资源,拓展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内涵[J].考试周刊,2010(21).

[2]张琴.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9).

[3]曹燕.区角活动――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摇篮[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