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例6篇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文1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堪称这种雅趣诗体中的珍品。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句诗,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一首诗要从十字中回环出来,且不失季节特色,读之耐人回味。

回文诗始创年代已不可考,但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本期我们约请朱老师带你一起去领略“回文诗”的魅力。

(伊 帆)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顺读、逆读皆成章句的诗篇。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由于“回文”的文字组合所产生的新意境,具有极强的美学欣赏价值。下面我们撷来几首不同形式的回文诗欣赏,一同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苏轼《菩萨蛮》)此为单句回文体,第二句在第一句顺读的基础上转为逆向组合。全诗给人一种缠绵软丽、别离失落的阴柔之美。从诗中仿佛可见一位温柔可爱的“江南娇”,隔着篱笆深情地偷看“我”,谁知随着岁月的流失,“醉不成欢惨将别”,彼此的爱情终被变成美好的错位。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这是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石刻回文诗,属于单篇回文体,顺读、逆读皆成文章。顺读此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由大到小,由近及远。从“绿水傍林”“落日明月”“冷井寒泉”写到“鸥飞鹤伴”“流溪远棹”,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回文:“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逆读也同样顺理成章,不失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好形象,然而描写的事物则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意境显得更加幽远。又如清朝丘浚《菩萨蛮・秋思》:“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倦睡困方深,更阑夜正沉。沉檀烧细炷,香冷帏空处。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顺读,诗眼为一个“愁”字。题目“秋思”,表明了这首词作的主旨。诗中主人公在深秋的一个夜晚,面对“香冷帏空”,愁思而不得入眠,于是焚香拜月,寄托思念。通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倒读:“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香炷细烧檀,沉沉正夜阑。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同样精巧别致,寂寥含情。与前一首相比,表达方式和切入角度有所不同。本诗前三联先写景,最后一联抒发出离愁别绪的情怀;而前一首顺读的诗,作者是下笔擒旨――“销魂别处”“愁生极”,先抒情,后写景。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文2

打油诗

一般人把俚俗的诗称为“打油诗”。唐朝有个人叫张打油,写了一首咏雪的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用语俚俗,浅白显露,张打油名声便就此传开了。后来人们把用语俚俗的诗均称为打油诗。打油诗多用来嘲讽、戏弄别人。

有趣的是,历代不少名人都偶有打油之作。相传苏轼长的是“马脸”,苏小妹的前额特高,两人曾互作打油诗戏谑对方。苏轼首先发难:“前脚未出闺房内,额头已到华堂前。”讥讽苏小妹额头太凸。苏小妹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嘴边。”讥讽苏轼脸太长。妙用夸张,情趣十足。

前清才子李调元也是位作打油诗的高手。李调元在任两江主考期间,众士子不服,与他吟诗联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吟一首诗。李调元不假思索,吟曰:“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众士子听了前两句,先是哈哈嘲笑,听了最后两句才品味出此诗俗中见雅,绵里藏针,自己挨骂了,个个苦笑不得,顿时对李调元刮目相看。李调元含笑不语,扬长而去。

回文诗

回文诗既可顺读,亦可倒读,韵自成韵,意自成意,韵味无穷。如四川射洪县安乐乡龙归寺有块诗碑,是一首十言诗,作者是清代才女吴绛雪,描写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被世人誉为回文诗珍品。

春:莺啼岸柳弄春晴晓日明;夏: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红炉黑炭炽寒冬御雪风。

以上诗的每一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分别描写四季景色。诗的读法是:第一句顺读,第二句在上句末重复四字构成顶真,且顺读七个字,自成一句,第三、四句也如此回读成句,终成一首诗,其平仄押韵完全符合格律。如第一句可照此吟成一首咏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晓日明;明日晓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第二句则可照此吟成一首咏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描写“秋”“冬”景色的两句请读者自己试读玩味。

再如宋朝时候,李禺写过一首夫妻互忆的回文诗,顺读是一首情诗,抒发了丈夫对妻儿的痴情眷念,想起昔日对酒当歌,眼下孤灯长寂,不由泪洒衣襟:“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迷途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廖寂,夫忆妻兮父忆子。”倒读则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子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途迷。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瘸腿诗

瘸腿诗又叫十七字诗,“三句半” 诗,句式为“五五五二”。

相传古时有一名叫“西坡”的读书人,善作瘸腿诗。他的第一首出名的瘸腿诗描写了干旱之年抗旱的情景:“太守祈雨泽,万民多感德。昨夜推窗看,见月。”这是一首讥讽太守借拜神来欺骗百姓和破除迷信的诗,传扬出去后,太守大怒,派人把西坡抓去,还罚他作一首自嘲诗。西坡答曰:“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若将两坡比,差多。”然后,西坡就被发配了,行前,他舅舅去送行。他这个舅舅是个独眼龙,西坡又赋诗:“发配到云阳,见舅如见娘。两人齐流泪,三行。”到了云阳,地方官很喜欢他,让他做诗一首:“环佩响叮当,夫人出后堂,金莲三寸小,横量。”金莲,指的是古代女人的小脚,横量,则讽刺了这夫人的脚实在是一双难看的大脚。这西坡,实在是一个能搞笑的歪才。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文3

为你绽放花香

为你谱写记忆

为你创作心灵

为墨迹下的字符 笑开了脸

为照片上的温馨 幸福落泪

为篇篇美文感动 因为有你

为字字含情欣慰 包含苦水

你啊,像那春天的清风 惬意

你啊,像那夏天的湖水 波动

你啊,像那秋天的落叶 飘然

你啊,像那腊月的太阳 温暖

诗篇,像那春天的种子

文字,像那夏天的青莲

笔墨,像那秋天的稻谷

纸张,像那冬天的雪地

为你写下春夏秋冬

为你写下汗水耕耘

为你写下工作认真

为你写下生活苦楚

文字为你在春天播种

文字为你在夏天浇灌

文字为你在秋天开花

文字为你在冬季结果

诗无需太华丽

文无需太耀眼

情无需太动天

爱无需太感人

爱要默默付出

情要淡淡才真

美要放在心里

善要真心实地

为你而作写春秋

为你等候写忧愁

为你相思写成书

为你孤单写相拥

像那八月的月圆

像那中秋的残缺

像那夜晚的沉寂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文4

下面我将从直接引用诗句和化用诗句两方面来介绍。

一、直接引用诗句

(一)引诗作题,鲜明醒目。

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引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诗文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作文章题目,既切合文章的内容,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二)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坡的坦荡……(《美丽的离别》)

这则例子,边诗词引路,边提示主旨,既摆明了观点,又展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可谓一箭双雕,令人拍案叫绝。

(三)引诗入文,锦上添花。

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个个特写的镜头,引领读者徜徉在如诗如画的四时风光中,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四)诗句作结,一箭双雕。

如,“因此你注定要亡国,要成为亡国之君。可是如果你不是丢了江山,你又怎么会是一代诗人,又怎么可能写出如此优美之作?你失去的有很多,但你得到的更多。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就像鲜花一样芳香,我知道那是你生命的延续,流芳百世,难道不是生命的价值所在?但愿有一天你能明白,你的生命里也有芳香。而不是望着那一轮明月,望着家的方向,寂寞吟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005年南通市一考生中考作文《你的生命里也有芳香》)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抒写了对李煜的另一种认识。在文末引用《虞美人》中的诗句,既总结全文,又深化了主题,不着痕迹,流畅自然。

二、化用诗句

化用诗句,比直接引用诗句的要求更高,它要求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已经有自己的“创造”成分在里面了。如:

“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摆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文5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伫立于茫茫天地之间,感受着匆匆岁月无情,如果说春天带来的是生机,夏季带来的是躁动,冬季带来的是萧索,那么秋天带来的则是无奈了。喜欢一个人徜徉在落叶曼舞的小径,或者是铺满青苔的空巷,任思绪被秋风渐吹渐远,直到被若即若离的惆怅占个上峰,也只好随宋玉同叹一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了。

秋天里秋风瑟瑟,落叶纷纷。每次读起古人的诗句,总是会被浓浓的悲秋情绪紧紧包裹,却又不欲挣脱,独自啜饮慢慢膨胀的忧郁与失落,

也不知这到底是“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呢,还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反正悲秋之情古已有之,也不多我一个,且看看有多少敏感而又多情的诗人曾留下过怀秋舒怀的诗句吧。

《诗经》中的“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对秋发出的唏嘘。范仲淹的“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所绘景色清微淡远之致,情与景交融,引人深伤。到后来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中将此词稍加引发,改为“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令人迷离惝恍、怅然若失。“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是柳永的叹息,凄凄柳下,再会无期,能带走的似乎只有满怀的秋风。周邦彦的“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写的是凄清旅途的寂寥无助。韦应物的《闻雁》:“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写的则是怀人思乡的落寞情怀。相比以上对秋的无奈,李白在感慨之余也尽显了豪放诗人的本色:“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总之秋天的景色大都凄凉,凄风苦雨,枯草落花,雨打残荷,雁鸣长空……然而换了不同的心境,诗句也会大不相同。刘禹锡就在秋风中找到了寄托,从感时伤怀中解脱了出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杜牧也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好喜欢秋天。

家中的秋天是从衣着开始的。天气变凉,又穿起了长袖的衣服和长裤。在这秋天里,我的家变得更可爱了!

夏天,是我最讨厌的季节,就是一个字——热 夏天,人们穿着背心、T恤衫、短裤等凉快的衣服,手里拿着扇子,不停地扇着,嘴里说着:“这天儿真热啊!”

我最喜欢秋天,秋高气爽,秋风“呼呼”的吹着,马上令人忘记了炎热。天气也转冷了,人们换掉了夏天的衣服,穿上了暖和的毛衣、外套……

小草黄了,不再是那么茂盛、鲜艳。大树的叶子开始飘落,秋风一吹,“呼啦,呼啦”大片大片的叶子纷纷而落。大雁中的领袖——雁王带着他的部队,缓缓飞起,在空中翱翔,它们在空中像树叶一般轻盈,排成人字行。水也变凉了,渔翁们的收获越来越少,鱼儿们躲到深水区,准备过冬。狗熊躲进了树洞,蛇也开始冬眠,它们要好好的睡一觉。

秋天中有一个节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人们合家团圆,吃月饼,吃团圆饭是人们非干不可的事,最重要的是赏月,远远的月亮好似挂在天边,我们坐在椅子上,吃着月饼,喝着茶水,非常安静。我眼前模糊了,月亮好像变成了两个,三个……我睡着了。

写春夏秋冬的诗句范文6

论文摘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语是汉文化信息的载体,因此汉字既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国文化信息的载体。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汉字的研究,离不开文化的阐释,因为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特别是汉民族文化的研究,汉字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语言艺术的精品,而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与记录语言的汉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根据汉字的单音节性、部首可拆解等特点,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体,如离合诗、回文诗、数字诗、神智体、宝塔诗等。 

离合诗是先把字拆成偏旁,然后把两个偏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字。最早的离合诗当推后汉孔融作的《离合郡姓名字诗》(其首句为“渔父屈节”)。此后历代都有一些名家的离合诗问世。如晚唐诗人陆龟蒙写了《闲居杂题》五首离合诗,诗为七言四句,将前一句的尾字和后一句的首字合起来,组成另一个字,即用此字作为诗题,如其中的一首:《鸣蜩早》“闲来倚杖柴门口,鸟下深枝啄晚虫。周步一池销半日,十年听此鬓如蓬。”南宋刘一止作了一首《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黄鹤,志士心未已。” 这是一首典型的离合诗,全用拆字为句,“日月”为“明”,“山风”为“岚”,“石皮”为“破”,“古木”为“枯”,“可人”为“何”,“千里”为“重”,“永言”为“?(现写作咏)”,“士心”为“志”。在小说中也有利用离合诗来表现人物形象的,如《红楼梦》第五回:“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里把凤姐的“凤(繁体作?)”拆成“凡鸟(?)”。而“二令”则是“冷”,“人木”合为“休”,委婉表明贾琏对凤姐由听从到冷淡,最后休弃的故事情节。 

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正读是夫思妻,倒读是妻思夫。而宋人钱惟治的《春日登大悲阁》诗:“碧天临阁迥晴雪点山亭夕烟侵箔冷明月敛闲庭”,二十个字以任何一个字为起点,不管是顺读,还是倒读,都可以成诗,这样可以组成五言诗四十首。明末浙江才女吴绛雪以四季景色为题创作了回文诗《四时山水诗》。春景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夏景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景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冬景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诗歌创作的技巧很多,数字入诗也是技巧之一。有意识地把一首诗的大部分句子都用上数字,就是数字诗了。据说,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婚后不久,司马相如即赴长安做了官,五年不归。文君十分想念。有一天,她突然收到丈夫寄来的一封信,自然喜不自禁。不料拆开一看,只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三个数字。聪明过人的卓文君立即明白了丈夫的意思:数字无“亿”即无“意”啊!于是,她满含悲愤,写了一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欲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读后羞愧不已,于是用驷马高车,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清人王士祯作过一首《题秋江独钓图》,是有名的数字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连用九个“一”,把渔人一边歌唱、一边喝酒、一边钓鱼的潇洒之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再如清代诗人纪昀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片片飞,飞入芦花皆不见。”此诗全诗咏雪,将数字一至十巧妙地嵌入诗中,人们回看诗题才恍然知是咏雪。另外还可以把数学运算以诗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清人徐子云《算法大成》中有一首特殊的数谜诗: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周遭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这是一首很奇特的数谜诗,此诗如果用现在的代数方程来解答,设寺僧为x,则可以列出如下算式:x/3+x/4=364,可得出x=624,即寺里六百二十四个和尚。

神智体则更为奇特。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诗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晚眺诗》以示之。……辽使观之,惶惑不知所云,自是不复言。”苏轼所作诗即为神智体,也是苏轼首创。它通过改变汉字的位置和形状,寓意隐藏于字形当中。其特点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将文字巧作安排,字形有长有短,有横写,有侧写,有反写,有倒写。因其设想新奇,启人神智,故名神智体,又名长亭体,后广为流传。下面这首诗是这样读的:“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还有一首也贴出供大家欣赏,按其字面及字形应读作:“斜月三更门半开,夜长侧枕意心歪,短命到今无口信,望断肝肠(长)无人来。”写的是一女子在家里等待与情人偷偷相会,然而等到了三更天,那个短命的还没来。虽然内容俚俗,但在形式上颇得神智体要旨。

宝塔诗,顾名思义,即形式上排列如宝塔的一种诗。如唐代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形式为双塔的宝塔诗:

在《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梅玖在申祥甫家吃饭时读的则是一首一字七言的塔形诗。形式如下: 

这首单塔的宝塔诗每句都押(ai)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是说一个不修边幅的秀才,构思精巧,风趣幽默。

宝塔诗中比较特殊的是文字塔诗,文字塔诗与前面的一般的宝塔诗读法不一样,不能按正常的顺序来读,如: 

这个文字塔是一首七言律诗,塔尖上的那个“月”字是题目,它押的是“十一尤”的韵,第一个韵脚断在“幽”字上,第二句断在“秋”字上……。运用“分书和读”的文字学常识,将每行中间的“月”字就近拼凑到左边或右边的字上去。这样,这个文字塔就流畅地读出来了: 

湖上?S?S兔魄幽,光明忽散一天秋;?H?I向已垂银钓,圆绽今期漾玉球。馥郁桂芬云外落,朦胧山色镜中收;凭栏深夜看逾朗,何处笙箫作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