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心得体会范例6篇

转型心得体会

转型心得体会范文1

根据省局统一部署,在全局范围内开展3个月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本次大讨论对于深入贯彻省局一系列会议精神,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围绕能源矿产结构和国家、省重大战略地质需求,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重大意义,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把解放思想作为破解发展难题,通过扎实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活动,强化党员干部特别是技术型领导干部的发展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

1,认真学习,解放思想。要认真学习王玉君局长和唐院长的一系列的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其内涵。认真学习国内外相关行业转产升级的典型案例,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和领会局党委做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重大部署的战略意图。通过学习领导讲话和讲座,本人理解,转型升级并不一定要转产或转行,应当更多地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转行转产与转型并没有直接的对等关系,产业升级的内涵既包含产业之间的升级,也包含产业内的升级,转型与升级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转型的方向是升级,升级的目的是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2,理清思路,认清形势。从下发的学习资料及有关材料上看,目前,地矿经济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进入深度调整的冰封期和深水区,一方面,全球矿业市场剧烈震荡,地质勘查产能严重过剩,矿业形势由热变冷,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矿产资源供需矛盾依旧突出,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高速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仍保持较大的规模,对传统大宗矿产品的需求仍维持高位,但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迫切要求加强生态地矿建设,绿色发展、环保发展要求矿业勘查开发由粗放型向环保型转变,传统的地质勘查已无法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要,必须调整矿产勘查结构,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地矿。

以上是本人肤浅的见解,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转型升级 提质增效大讨论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的学习材料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共识,这种共识必将为我院"十三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也将为我院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

推进地矿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场革命,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既是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地矿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破解制约发展瓶颈、实现地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局党委把2016年定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突破年"并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我院根据局党委的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关于在全院开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全力推进大讨论活动深入有效开展。

所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的是转变地勘单位发展方式,特别是转变地勘单位的运行模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着力加强生态地矿、活力地矿、开放地矿、幸福地矿、平安地矿、法治地矿 "六个地矿"建设,努力实现地矿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打造百年地矿。推进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建立在对我国地勘经济发展新形势和我院事业发展历史方位的正确而清醒的分析之上的。"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题。同时,我国地勘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对我院而言,"十三五"时期,是在并不优越的基础条件上,破除发展瓶颈,实现我院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和机遇期。面对先天的不足,只有依靠后天的加倍努力,创造后发优势,才有可能迎头赶上。抢抓这个重要的机遇期,通过重点抓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推进我院转型升级,调动我院一切有利于促进单位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可以弥补我院人、财、物方面的不足,保证单位实现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

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依靠什么?一是依靠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单位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准确把握"向哪转"的大方向;二是依靠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根据院领导班子的工作要求和自身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怎么转"的具体实施;三是依靠扎实肯干的职工队伍,坚决落实各项工作,深刻体会"为什么转"的重大意义。

我院大讨论活动提出了,努力树立"六种意识",解决"六个方面问题",实现"六个发展"的总任务。围绕这一任务目标,我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学习研究,增强树立"六种意识"的主动性。深入学习局党委和院领导班子关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坚持"拿起来""看进去""做出样",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思考、提前行动,树立转型意识,坚定转型方向;树立忧患意识,坚定转型信心;树立创新意识,坚定转型动力;树立担当意识,坚定转型责任;树立团队意识,坚定转型合力;树立风险意识,坚定转型质量。

——深刻自警自省,提升解决"六个方面问题"的能力。

深刻领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自警自省、自问自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提升转型内驱力;解决工作思路问题,提升转型方向感;解决开拓创新问题,提升转型突破力;解决增强工作闯劲问题,提升转型担当力;解决强化执行力问题,提升转型落实力;解决改进工作作风问题,提升转型效果力。

——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夯实实现"六个发展"的基础。

转型心得体会范文2

报告中强调: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国有企业兼具国资特性和市场属性,在国家战略发展中担负着重任,因此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我认为:

一、加强董事会建设 做实监事会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事、保落实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保障,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二是按照《公司法》和中央关于国企改革改制的精神,逐步规范公司内部的组织设置及其职能、职责、权利、义务、工作程序等,使企业管理去行政化,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化。三是督促公司审计监察部加快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落实日常监督任务,将监督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开展部门廉政风险专项防控、关键岗位风险点防控并逐项梳理形成清单,不断完善国资监管,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

二、完善企业内部制度建设

通过学习国有企业治理和监督不应该仅依靠管理者内部权利的平衡,重点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制度管人管企业,起到既监管又高效发展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公司采购、内控、子公司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二是分级细化制度,强化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杜绝了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使各级领导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三是制度不能过于繁琐,要设置合理,规范执行。

三、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专题研讨会、个人自学等形式对上市信息量,公司法、经营知识等进行深度学习,不能流于表面。通过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奠定创新发展基础,力求轻装上阵,推进豆瓣公司IPO上市发展。推动全体职工在潜移默化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共同探索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转型心得体会范文3

针对商业银行机制的不断完善,近日我们又开始了为期半月的培训学习最后再考试竞赛竞争上岗。下班后匆匆回行里学习不少为人父母者都是带着无人看管的孩子放在营业大厅,就是这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签到签退进行学习,从业务管理范围到业务操作流程再到业务技能

转型心得体会范文4

大多数民营外贸企业是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民营外贸企业的所有者即指企业的“股东”或“合伙人”,亦即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们向企业提供永久性资本或权益资本。他们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出资与授权运用资本的关系。管理者。管理者是由民营外贸企业中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不仅包括企业的董事会成员还包括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管理者在企业的组织管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企业的核心,也是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他们决定了企业财务利益的实现。员工。员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工作任务,而且参与提高产品的质量、客户服务与公司管理,他们了解企业的经营与财务状况,承担风险,享受利益,满足员工的利益需求是企业抵御市场竞争的核心手段。供应商。供应商也称为“厂商”,是指直接向民营外贸企业提供商品及相应服务的个人或法人,包括制造商、经销商和其他中介商。供应商在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交货、库存水平等方面都对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产生重要影响。客户。客户是指通过购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其某种需求的群体,在企业的资产与负债中,客户的债权占有相当的份额。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至关重要,他们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债权人。债权人是指那些对企业提供需偿还融资的机构和个人,包括短期债权人和长期债权人。债权人在提高企业的效益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银行通常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政府。政府的职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管理社会,政府的税收主要来自于企业,其制定的政策、法规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民营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中,政府起着引导与推动的作用,所以政府也是企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以上利益相关者中,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是企业的主动利益相关者,即内部利益相关者; 客户、供应商、债权人( 银行) 、政府是企业的被动利益相关者,亦即外部利益相关者,(图略)

主动利益相关者: 企业实现转型的内部保证

( 一) 主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正确认识和充分沟通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前提企业要转型就需要进行变革,而变革必定导致公司内部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员工心理会产生不安全感,因此,转型是否成功取决于企业的管理者与员工是否上下齐心、共同努力。1. 民营外贸企业转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决心、信心和耐心。外贸企业的转型是改革,更是革命,既然是革命,就会有牺牲、会付出代价。由于许多员工自身利益受到冲击,自己的奶酪要被别人动用,自然而然地会对转型表示反感,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也会感到不适应。所以企业高层在转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试图使转型取悦于每一位员工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愿望,转型的成功取决于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的决心、信心和耐心,否则企业将难以进行改革。2. 企业转型的成功有赖于员工完善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来自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它是指由于过去的经历、习惯、知识素养、价值观而形成的基本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4]在外贸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员工的忧虑不仅包括了对利益调整本身的恐惧,还包含了对企业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因此容易变得脆弱,会在心理上形成沉重的担忧和强烈的恐惧感。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要通过各种方法打破员工内心原有的“心智模式”,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心智模式”。3. 企业转型的成功还需依靠所有者与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转型先要转变人,转变人先要转变观念”,要让广大员工从内心接受这样的变化,沟通、沟通、再沟通是唯一的途径。只有在员工的操作、思维和行为方式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转型观念深入人心,得到各个层次员工的支持,转型才可能成功。但要让广大员工知道并理解改革的前提是,管理层必须在机构内增强转型计划的透明度,进行频繁的信息传达和反馈,尽量减少改革信息的不对称,还要多换位思考。另外,还应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特别是前期实事求是的宣传甚至可以减少变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安定因素。( 二) 主动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基础1. 精心策划的项目框架和可行的方案是企业转型的关键。( 1) 精心策划的项目框架是企业成功转型的第一步。转型是否成功,需要靠精心策划才能逐渐达到所定目标,第一步就是进行转型项目框架的规划设计,主要涉及六方面: 根据公司的愿景设定切实的目标、成立跨职能的项目工作组、确认实现目标的行动步骤、高层领导介入以保证更好地完成目标、根据目标建立严格的业绩评估、对不足作出迅速的反应。项目框架的设计还要特别注意将管理、目标跟踪与日常管理区分开来,突出重点和方向,把基本的转型目标置于首要地位,并且所有的思路框架都要变成可操作、可执行的制度条文。( 2) 可行的方案和详尽的方法是成功转型的第二步。作为一个由上而下的执行过程,转型计划需要制定详尽的业务模式、工作方案,使员工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外贸企业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在占有第一手基础资料并经过多方面细致地分析研究后,才能制定可操作性的转型方案。在制定方案时,执行者还要合理地解决转型需要与日常管理需要的冲突,要将项目的整体运作和策划精神贯穿到每一步中去,并逐步进行落实和反馈,从而使资源的分配达到最佳状态,防止生产线管理把资源和管理引向其他方面,而导致转型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5]2. 强有力的转型项目工作组是企业成功转型的核心。需要有强大的跨部门专门小组对转型工作负责,把转型动机转化为可行方案,对具体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分析,并进行修正。它的职责主要有建立变革的环境并提供指导,激发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对话,提供恰当的资源和联合创新的机会,协调统一项目确保信息、活动、政策和行为的一致,预期、确认及解决人的问题。转型项目工作组由转型执行委员会领导,中层管理者管理,存在于职能机构之外,专门负责转型事务并向执行委员会直接汇报。在转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要在各自的领域中改进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还要通过跨职能的整合加强团队之间的联系,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3. 清晰的评价体系是企业成功转型的保证。企业在转型中需要制定对转型项目执行情况的评价体系,并及时调整资源的分配或修正计划。评价体系分为两部分,一是战略制定评价,二是战略执行评价。企业需要做的是在已有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改进评价指标体系,或者改变指标权重,使整个评价体系更符合转型的背景和战略。另外还要注意转型是一个长效的机制,从转型策略的制定,到具体滚动规划的详细任务分解,再到转型评价体系的建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建立了某个转型评价的指标体系,所有员工就都仅仅围绕着这些指标去运营而不顾市场需求,那就非常危险了。4. 坚定不移的执行是企业成功转型的基石。企业转型就是一场变革,出现一些困难再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因此在转型前企业需要思考的是方向,而在决定转型后,重点则在于执行。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的一切思考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来展开,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成长。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管理层的决心是否确定、项目规划是否完善、执行策略是否合适、具体的方法是否可行、后备资源的情况是否完备。要将几个方面协调起来,强力执行并随时进行检查。不可忽视的是,在转型的过程中,既不赞同,也不反对的观望者占大多数,管理者必须要抓住时机,把观望者争取为支持者。

转型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转型;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01-02

一、社会转型内涵

“社会转型”译自《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是社会结构从一种型式向另一种型式转换的整体性运动过程。同时社会转型是人的自觉历史活动引发的过程,因此人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社会转型的动力,是社会转型的接受者,也是社会转型的积极参加者。社会转型深层的研究关注人的主体因素,既分析主体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也分析社会转型引起主体的重要变化。而个体内化过程便正是从主体视角研究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本质指的是个体的继续社会化或再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由原来的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和适应过程,是个体放弃原先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认同并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1]。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迈进、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由粗放经营向科学发展调整的整体转型[2]。从人的角度来看,社会转型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人的现代化,即从传统或半传统的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包括其价值体系、生活方式、人际互动以及所处社会环境在内的全面变化。转型作为重大的应激源,无可避免地带给每个个体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青少年处在正在成长的阶段,本身就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变化,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再加上转型期社会因素变化带来的心理冲击,必将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对转型期社会因素变化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特征作一梳理和论述,在此基础之上,从社会层面提出调适对策。

二、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类型特征

任何一种社会心态,都产生于人们的心理需求与社会发展状态的双向互动[3]。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这种多维性和多层次性以及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演变,决定了青少年群体对社会现状心理反应的复杂性。

(一)外来异质文化涌入导致价值观认知失调

改革开放在逐步打开中国经济大门的同时,也引入了外来异质文化。作为整体文化现象中最具民族性与个性特质的部分,外来异质文化必然存在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不一致的方面,而这无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首先,中西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西方文化强调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追求极致享乐和个性发展。而中国传统思想里重视勤俭节约和集体文化,推崇勤俭持家,向往集体生活,也更看重人情味。青少年群体在消费西方文化产品时,集中表现为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精神失落的“哈西”情结倾向。他们错误地认为,西方文化的标榜是自身个性化、新潮的表现,同时在自我人生价值定位时片面地看重外在形象和社会地位,世俗功利意识很强。再加上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围剿”,使得青少年陷入了一种精神的多元状态,生活的意义失去了其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倍感理想失落和道德迷茫,甚至沦落为纯粹的享乐和消遣,异化为当代西方“精神失落的一代”。另一方面西方个人主义盛行,“一切为自己”成为一些人的唯一目标。与个人主义相伴随的是实用主义的流行,实用主义被庸俗地理解为是否实惠,是否对自己有利、有用,实用原则成了主要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这也导致了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利益取向或实用化变得越来越明显。

其次,“韩流”风靡引致的冲突。受“哈韩”现象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初中至高一、高二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方面,“韩流”对形象化的追求使青少年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将思想意义放逐;另一方面,酷时尚的极端推崇易使青少年产生玩世不恭的态度,放弃理想和道德追求,丧失现实责任感,认知理性和道德理性被湮灭。此外,“韩流”的风靡还呈现出种种繁杂的态势,但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以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为本质特征的异质文化,对青少年的成才观、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功利性、世俗性的负面作用,同时影响青少年的审美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社会生活方式变化致使家庭成员关系疏离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观念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强调婚姻道德观、家庭责任感和义务感。现今社会随着女性自我主体价值和自我需要意识的增强,婚姻家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现代的城市家庭中。一方面,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被打破,夫妻同工同酬,互相间没有依赖。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靠子女维系家庭关系的作用明显减弱。这直接导致了城市离婚率的高居不下。父母离异带给青少年无可估量的心理创伤。一项关于中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显示,父母离异的学生在获得来自父母的社会支持大大降低的同时,在另一个重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里的人际交往也遇到了障碍,造成了其社会支持的进一步下降。受父母离异的影响,孩子心情低沉,人际交往中会遇到更多障碍,也更偏执,更容易出现强迫症状。同时父母离异,导致一方远离,且更多是父亲的离开,对青少年来讲是一种否定和拒绝。而这种否定性、拒绝式的消极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显示家庭环境中亲子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不良人格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同时这类家庭在情感表达、娱乐性、组织性方面显著较低,而矛盾性却显著较高。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容易使个体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而这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保证了子女成年后与他人的顺利交往。与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情感交流,将导致青少年无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继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就越为突出。

(三)社会科技发展促使人际交往淡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青少年接触到电脑、手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机会越来越多。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益处的同时,青少年群体也因此遭遇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人际交往淡化。通过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他们普遍表现出抑郁、害羞、社会恐惧等心理疾病。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易于自我良好发挥,使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时的窘困感。尽管沉迷网络之中满足了当下不与外界交往的需要,但作为社会人,青少年最终不得不打开人际交往闭塞的大门。一味地沉迷网络世界只会引发更多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一项针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的研究也指出,手机游戏成瘾会导致青少年性格孤僻、社交能力下降等社会功能的萎缩。

三、转型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调适

转型期遭遇的心理问题,既需要青少年个体的自我调适,更需要进行有效的社会调适,帮助青少年缓解和消除这些心理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首先倡导主流价值观念,正确看待外来异质文化。青少年处于正在成长的阶段,容易受到外来异质文化的影响。此时,若没有主流的价值观念引导,个体容易迷失方向,随波逐流,导致心理冲突。现今的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是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但这并不意味着忽略个体的利益。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倡导为人民服务和奉献社会。其次,稳固家庭支持系统,深化婚姻家庭观念。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为其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需要积极营造促进家庭和睦的社会环境,倡导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增强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义务感。最后,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注重人际交往方式。青少年处于社会网络之中,人际交流是其与外界联结的必要手段,同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不仅有助于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也能在其遭遇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扶助,从而帮助其减轻心理压力。总而言之,转型期社会因素的变化加剧了青少年的心理冲突,社会层面的调适是促进转型期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重要性工作。

参考文献:

[1] 米加宁,黄丽华.论社会转型的个体内化过程[J].学术交流,1997,(3).

转型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自治型法;科技成果转化;立法价值

2015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生效实施,标志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次修改加大了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也更加注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作用。伯克利学派的自治型法也强调法律机构的自治,这对于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来说,不仅仅是一个价值指向,也必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作用,一定程度的机构自治也会对科技活动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自治型法进行考察,会发现自治型法对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价值意义。

1 概述

自治型法是由美国伯克利学派提出来的。伯克利学派致力于在社会需求中研究法律,他们将社会上存在的法律现象分为“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回应型法”三种类型。所谓压制型法,即假定任何既定的法律概念都可能是“凝固的非正义”。[1]在压制型法中法律与政治紧密相连,法律极易沦为维护政治的工具,其所造就的社会秩序也具有不稳定性。而自治型法的出现正好可以弥补压制型法的无力。自治型法是在弥补压制型法缺陷、控制率性不羁的国家强制力时应运而生。机构自治是自治型法所维护的重心所在,机构在自治范围内具有有限的至上性,而非像压制型法那样服从政治,受权力系统的影响与制约。自治型法使国家强制力得到控制,使得人治向法治转变,个体的权利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在诺内特和塞尔兹尼克看来,压制型法、自治型法和回应型法在某种意义上应当是法律与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进化阶段。[2]自治型法能够弥补压制型法自身各种不稳定根源带来的不足,是压制型法的进化。而回应型法则是针对自治型法的弊端与不足而产生的,因此也是自治型法的改进与提高。

自治型法的重要表现便是法治,而当前我国也处在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因此将自治型法理念引入我国法治建设实践中,必然会有诸多收获。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立法领域也能从自治型法这里找到价值上的发展思路,更加注重科研主体的市场自主地位与作用。我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立法是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而制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立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科技发展,也推动了我国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更加注重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地位,更加注重了政府扶持力度的强化与落实。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然面临着挑战,一个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立法体系亟待形成,自治型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考路径与价值指引。

2 自治型法的理论意义

2.1 自治型法理论

伯克利学派强调价值在法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而体现在其自治型法理念上则表现为自治与秩序的价值追求。自治型法的理论意义也表现在其对社会问题价值关注之中,涉及到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之时,其理论意义也主要集中在价值引导上面。结合我国目前仍处社会转型期的历史事实,自治型法在转型期将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伯克利学派坚持法社会学必须研究价值问题,自治型法的概念也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伯克利学派的法治理想以及寓法的价值于变化发展的社会之中的思想影响相当大。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法社会学领域一直就价值问题有着争论,伯克利学派从当时美国的社会环境出发,结合当时美国社会面临的复杂形势来审视法律。伯克利学派以务实的做法及兼济天下的情怀,在法社会学领域占据着一席之地,对之后美国法社会学学者有着较大影响,从法社会学学者持续几十年的论战可见一斑;他们的思想对欧洲社会也有一定影响,在一点在西欧社会具体社会制度设计上有所体现。

2.2 自治型法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立法的理论契合点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法是在科教兴国大背景下制定的,是社会主义科教战略的重要制度支撑。颁布之后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法也有极大的影响与作用[3],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及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进一步实施,问题也逐渐显露。一方面,政府的扶持措施难以全面贯彻和落实,使得一些新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价值;另一方面,对政府监管的缺失以及政府的僵硬{控也使得科技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甚至政府压制科技创新的情形出现。同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也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立法面临不小挑战。2015年8月底,经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生效,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立法进入新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