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机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输机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输机理论文

传输机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生物医学 信息 传输机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8-01

普通的信息传播需往往需要一定的介质,生物信息的传递不仅需要在科学工作者之间进行传递,同时在相应的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系统中进行传递需要科学的普及支持以及工作的实践支持[1]。生物医学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而且媒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生物医学信息的传播是人们进行医学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形式,将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授和交流等进行科学的普及和推广。生物医学信息的传递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层次,首先是人们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知识、科技手段以及科技理论进行传输,其次是根据传输手段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介和方式,最后则是指生物信息传递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现。本文就主要的生物医学传输机制进行介绍,主要从传输机制进行概括性介绍。

1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

1.1 含义介绍。所谓的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其实就是生物医学的技术传输,或者是生物医学知识传输。传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具有一致性,同时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在当前的发展中需要进行创新改进。生物医学的传输分为两种级别,第一级是生物信息本身的知识传输,其在传输过程中主要是对生物医学的基本科学事实和科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传输。而第二级则是将传输理念性东西较之本身的科学技术更加高,例如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思想、方法、精神等本质性传输。

1.2 生物信息传输各个区别。生物信息在进行传输过程中包含了技术传输、科学传输以及科学技术传输等三个方面,同时这也是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同时还存在着截然不同,但是却不能够进行分割[2]。从字面意思来看,科学传输则注重传输知识的思想和观点成分,科学观点科学事实成为传输重点,推广和实用技术的传输则显得次要,此时生物信息的传输成为其组成部分。目前生物医学信息传输与生物医学的知识传输在划分上并无明显的区分,基本上都将其划分为科学技术传输的范畴,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共享,促进了科学技术应用、社会进步的基础功能。

2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系统结构

2.1 层次结构。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的层次特点主要体现其稳定性,如果没有将其全部系统破坏,将无法取缔系统中的任何构成要素。生物医学信息系统包含了多个系统层次,其传输的系统中由于其本质特征存在着多重结构,个体系统中其既是传输主体同时又是受众主体,通过个体的系统组成群体系统,群体系统之间传输则属于群体传输,群体系统在更高层次的传输系统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系统传输[3]。

2.2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等级。生物医学信息传输过程中分为内部交流、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以及技术转移等。内部交流则是发生在科学工作者内部之间的生物医学信息交流行为,通过对生物信息的传输渠道以及科技专业之间介绍实现交流性传递。科学工作者通过对医学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来实现传输,工作交流成为了内部传输的主要形式,可以有利于内部工作人员对于医学科技和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交流,从而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准。科学教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识的讲解,将主要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知识和方法以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授,学习者则通过不断掌握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等实现对医学信息的传输交流。科普教育则是向公众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传授行为,使得公众能够理解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公众的科学涵养,至少使得大众能够区分科学和伪科学。技术转移则主要是指将科学技术知识传递给相应的生产部门,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成果。

2.3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模式。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信息论传输模式、控制论传输模式、系统论传输模式[4]。信息论传输模式从简单来看,主要将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看做是单向、直线的传输模式,仅仅是存在于内部活动之中,不会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控制论传输模式则是传输的主体接收到外界信息请求之后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将生物医学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输,此间存在着一种反馈机制,可以将整个传输-反馈看做是一个传输的回路,那么在此系统中则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信息传输的循环。系统论传输模式则是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构成了一种传输的场,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同时将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的各个集点视作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性环节。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效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对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的研究中需要解决很多的难点和问题。生物医学信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其进行传输、接收以及反馈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可以促使人们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连同相关的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等之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不论其交流的形式是何种,能够达到相应的传输目的则显示出传输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对于生物医学信息传输机制进行研究,将科学信息在民众之间进行传输,同时还能够在科学研究群体中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实现对生物医学信息的共享,从而达到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诚.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

[2] 李国峰.基于生物医学信号的体域网低功耗设计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

传输机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 紫外通信; Bouguer定律; 传输特性; 单次散射; LED

中图分类号: TN 929.12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9/j.issn.10055630.2012.03.010

引言

自由空间紫外光通信是一种新型的光通信方式,随着深紫外LED技术的发展,利用深紫外LED作为光源逐渐成为研究趋势[1]。紫外光通信通过驱动紫外LED来调制信号并加载到光载波中向自由空间发射出去,载有信息的光在自由空间中传输,由探测器接收、解调并还原出初始信号,来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整个过程中,自由空间大气作为传输信道,深刻影响了紫外光通信的效率[23]。文中将在单次散射模型的基础上,对Bouguer定律进行修正,并结合LED的发光特点,构建LED光辐射的大气传输模型。

应用Bouguer定律来计算光的大气传输特性是目前计算光大气传输的常用方法,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当光在散射介质中传播时,建立如图1所示的光传输示意图,光在大气中传输时,不断地受到大气中粒子的散射,每一粒子的散射都会使原光传输方向的光通量减弱,减少的那部分光会偏离原来方向而按照一定的规律分散传播,考虑光子在光传输路径上发生首次碰撞时的位置x处的光子散射情况。

在路径上传输一段距离后,依据Bouguer指数衰减定律,辐射照度可以表示为:Ex=E0exp(-δx)(1)式(1)中,E0是x=0处的光束辐照度,δ为体散射系数。该公式没有考虑任何前向散射的光通量。Bouguer定律没有考虑散射光传输到光束方向上的那一部分通量,利用Bouguer定律计算的光通量要小于探测器实际接收到的光通量[4],因此需要对Bouguer定律进行修正,构建光传输模型,修正后的光传输模型要求考虑散射光传输到探测器的那一部分能量。

2单次散射下光通量传输模型

将到达接收机的辐射通量分为直射光(Bouguer定律计算的结果)和散射光两个部分,于是修正后的光传输模型为:I=Iincident+Iscatter(2)欲得到修正后的光传输模型,需要计算散射光,使用散射相函数来表征光辐射照度的散射分布情况[5],基于单次散射情况,来分析接收机对光通量的接收情况。

4结论

文中在辐射传输理论基础上,针对Bouguer定律在原理和应用中的缺陷,在单次散射近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正,提出了修正后的光在大气中的传输模型,而后对大气中的前向散射和斜向散射的辐射照度做了详细的推导,并结合LED的配光曲线计算得出大气中LED光源辐射传输模型的解析式。为紫外光通信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攀,李晓毅,侯倩,等.基于LED的紫外光通信调制方式研究[J].光通信技术,2010(4):51-53.

[2]贾红辉,常胜利,兰勇.大气光通讯中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非视线光传输模型[J].光电子・激光,2007,18(6):690-697.

[3]蓝天,倪国强.紫外通信的大气传输特性模拟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23(4):420-423.

[4]王之江.现代光学应用技术手册(上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86-187.

[5]陈伟,叶军.输运方程中的散射相函数[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2):42-46.

[6]李晓明,华文深,吴先权.紫外光通信大气传输特性及理论模型探讨[J].光学仪器,2011,33(3):90-94.

传输机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RS-232 /422/ 485;远动串口;传输距离

1.引言

35kV崤山变属于箱式综自变电站,35kV、10kV设备保护装置及远动装置WYD-801安装在箱变内,变电站通信机房安装有通信设备(智能PCM+SDH光端机),负责接收远动装置WYD-801送来数据,并向调度端发送,而箱变距离调度通信机房有60多米,远动装置WYD-801远动数字串口为RS-232,由《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及应用》一书中第二章RS-232远动串口电气特性我们知道:RS-232采用的是单端驱动和单端接收电路,其数据传输速率局限于20kbps,且理论传输距离局限于15米(《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原理及应用》一书),如果再采用普通的音频电缆作为远动传输通道,数据衰减就会很大,通道误码率很高(见下图),显然这种传输方式是不能满足要求的。

2.提出方案并进行论证

针对崤山变站内远动通道现状,以及RS-232、RS-485与RS-422串口通信的技术特性,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提出以下三种方案:

(1)在箱变远动装置WYD-801数字串口安装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经过调制解调器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音频电缆传输给通信机房光传输设备智能PCM+SDH光端机,最后经过光纤通道上传调度(见附图二)。

论证:此种方案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传输,解决了数字信号传输受距离限制的瓶颈,但需要加装调制解调器,增加成本,且模拟信号传输受电磁场影响较大,抗干扰能力较差,通道误码率将影响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2)在箱变内安装一个2米高机柜和PCM子框,在通信机房与箱变间敷设60米8芯同轴电缆,

并完成通信机房与箱变间数字配线架2M线的连通,远动装置WYD-801数字信号经过PCM设备的2M数据线传输给通信机房SDH光端机,最后经过光纤通道上传调度(见附图三)。

论证:此种方案巧妙的利用2M线传输远动信号,数字信号抗干扰能力强,信号衰耗小,但由于箱变内位置有限,机柜与PCM设备没法安装。

(3)在箱变远动装置WYD-801与通信机房光传输设备两端,加装RS-232/422/485串口转器,实现远程通信。(由于调度端需下发遥控、遥调命令故采用RS-232/422四线接线,其接线图如下)。

论证:该方案通过在箱变WYD-801远动装置RS-232数字串口处加装RS-232/485/422串口转换器,将数字RS-232信号转换成RS422传输,由于RS-485/422数据传输采用的是差分方式传输,也称作平衡传输,其最大传输距离为2公里,最大传输速率为10M/S,且转换器体积小,成本低廉,非常适合现场要求。

(4)结论:方案一:可以实现现场远动数据传输,但由于传输通道为模拟通道,数据传输受环境影响大,抗干扰能力较差,可以作为备用通道;方案二:由于箱变内位置有限从而没法实现,但可以作为厂站间远动、音频信号转接环节比较多时最佳选择;方案三:采用加装数字串口转换器实现远动传输,数据抗干扰能力强,通道误码率低。此方案满足要求。

经过与通讯厂家联系,最终选择武汉锐锋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产品无源串口转换器RPE01。

3.结束语

目前,35kV崤山变CBZ-8000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正常稳定,通过加装串口转换器,远动通道误码率为零,遥测数据准确,遥信实时反映,调度员下发遥控、遥调命令,都能正确执行,完全满足《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实用化验收细则》,为调度员实时监控电网,合理调配负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CBZ-8000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说明书》

传输机理论文范文4

摘要:污染是影响微型机械制冷机运行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为实现污染控制技术的系统化、标准化需要深入研究污染气体在机械制冷机内的传输机理。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对制冷机内污染气体的传质过程进行理论仿真,设计编写软件程序计算了分子流状态下污染气体分子通过制冷机内复杂管路的传输几率,计算得到关键管道的传输几率小于3%,最后设计、搭建污染传输实验台,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对传输几率的理论计算值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机械制冷机 污染 传质 蒙特卡罗方法 传输几率

1 前言 近年来斯特林、脉管等机械制冷技术发展迅速,已成功应用于空间、军事、通信等各个领域[1,2]。长寿命技术是微型机械制冷机目前急需解决的一项关键技术,而在长寿命技术中,气体污染是一个重要因素。污染气体在制冷机内产生后,沿着复杂的管路进行传输分布,最后缓慢的吸附凝聚在蓄冷器从而影响制冷性能。

研究机械制冷机污染气体传质过程的意义在于可以从机理上了解污染对制冷机影响的途径、趋势,并对污染控制措施的改进和标准化提出建议。对污染传输过程的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两种方法相结合。

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制冷机内的污染气体主要是水蒸气、酒精、丙酮[3]。在制冷机的装配、运行中有两种情况涉及到污染传输:一个是装配后的高温烘烤除气;另一个就是长期运行中的污染传输。一台制冷机装配后要进行烘烤除气,相关部件缓慢释放的污染气体经由微小间隙、圆管等通道被真空泵抽走。在制冷机的长期运行过程中,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直线电机、蓄冷器等关键部件的放气,直线电机绕组的放气通过间隙密封缓慢的扩散到压缩腔、中间连管、膨胀腔,然后在蓄冷器被吸附冷凝,蓄冷器本身的放气也逐渐在冷端凝结,达到一定程度后制冷机性能会显著下降。机械制冷机的基本结构和污染传输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机械制冷机构造与污染传输过程简图

2 制冷机污染传输机理的理论研究 2.1 制冷机传输过程的分析

对制冷机进行烘烤除气时,很容易就可以抽到比较高的真空,此时气体处于分子流状态。制冷机正常运行时污染分子传输的主要障碍是宽度只有几丝(10-5m)的间隙密封和内径只有几毫米的中间连管,其余部分对传输的影响可以忽略。污染气体在氦气工质中的分压很小,而且水蒸气分子在间隙密封的环形通道里克努曾数(Kn)远大于10,也可以用分子流理论来进行仿真建模,计算传输特性。

2.2 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对污染传输过程进行理论建模

对于分子流范畴下气体的求解,有分析方法和数值方法两大类[4]。分析方法计算比较困难,而且对于环状管路很难得出精确解析解。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SMC)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它是一种基于概率统计的数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来追踪每个粒子的运动。由于DSMC物理模拟的本质,相比其他方法可以引入更真实更复杂的物理模型,特别是对间隙密封等复杂管道内气体传输特性的计算。

引入传输几率——无规律的进入导管入口的分子通过出口的几率[5],只与管道的几何结构有关。分子流状态下传输几率与管道的分子流率有下面的关系式:

(1)

式中: —— 入口处的分子流率;

——入口处气体分子密度;

——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度;

­ ——入口孔的面积。

用DSMC方法来计算的基本步骤为构造贝努利模型、定义随机变量、通过模拟获得子样、统计计算。图2是圆管中DSMC计算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首先在计算机中产生一系列随机数生成有效粒子,然后跟踪每个粒子与管壁的碰撞情况,通过比较粒子到碰撞壁面的距离、直接返回入口的距离、通过出口的距离的大小来决定是否继续跟踪。通过对大量粒子的跟踪进行统计计算,得到传输几率。环形管路由于涉及到更复杂的几何结构,粒子的反射、碰撞公式、计算流程要更复杂。

2.3 传输几率的计算

用DSMC方法编程计算了制冷机内一些关键管路的传输几率,表1是半径1.2mm、长100mm的中间连管传输几率的计算值;表2是内径15.98mm、外径16mm、长度16mm的间隙密封环状管路的传输几率计算值。计算值随追踪粒子的样本数增多而逐渐收敛,一般取样本数超过一万时,计算值就比较稳定了。

图2 圆管中的DSMC计算流程简图

表1 按不同样本数得到的中间连管传输几率 样本数误差的原因主要是间隙密封中活塞轴不是正好位于气缸中心的位置,如果活塞偏心,间隙就不是标准的环形了,作为极限情况,把所有间隙密封的空间都挤成一个圆管,传输几率变大为5.7% 。在装配过程中不可能保证完全的同心,所以实验结果稍大是正常的。

用纯氮并对容器加热除气,是为了抑制实验过程中金属容器内壁释放水蒸气造成实验误差。在分子流状态下各气体传输几率是一样的,所以此实验结果也适用于污染气体的传输情况.

3.3 污染传输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的过程中对真空度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实时计算传输几率。对于内径15.98mm、外径16mm、长16mm的环状管路,根据分子流区域的划定,在这间隙密封环形通道中,只要压强小于50帕便可视为分子流。在不同压强下测得的传输几率值与蒙特卡罗法计算的数值比较如图5所示。

图5 污染传输几率实验值与理论计算的比较

4 结论 对机械制冷机内污染气体的质量传输过程,分子流状态下气体分子的传输几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方法对制冷机中间细长连管和间隙密封的传输几率进行仿真运算。已有的解析值和实验数据验证了圆管的传输几率计算的正确性;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搭建实验平台进行具体测量分析,在可以接受的误差范围内验证了圆环密封传输几率计算的有效性。

对污染气体传输影响比较明显的几段管路中,中间细连管的传输几率为2.99%;对圆环形间隙密封的传输几率,DSMC计算值为2.37%,实验值为2.9%,在正常的误差范围之内。污染传输机理的研究揭示了污染影响的趋势,为污染控制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边绍雄. 低温制冷机. 第二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1

[2] 陈国邦等. 新型低温技术.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3] S.Castles, K.D.Price. Space Cryocooler Contamination Lessons Learned and Recommended Control Procedures. Cryocooler 11, 2001:649-657

[4] 沈 青. 稀薄气体动力学.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3

[5] 达道安. 真空设计手册. 第三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传输机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光传输技术;专业核心课;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按照应用网络层次的不同,光纤通信技术可以分为光传输网技术和光接入网技术。为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必要开设两门课程,分别介绍传输网和接入网中的光纤通信技术。本文主要讨论针对光传输网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光传输网技术”是面向电子和信息类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光传输网络的基本架构、光传输网技术的基本原理、常用光传输网设备的硬件结构与技术参数,光传输网相关业务的开通与配置,光传输网络通道保护、复用段保护的工作原理与配置方法,光传输网络的维护及故障定位等内容。课程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一方面,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必须掌握“通信原理”“数据通信原理”“IP网络技术”等基础课程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先学课程中诸如复用技术、交换技术、网络分层等概念的理解程度,为今后的考研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光传输网技术”是一门面向实践的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光传输网中常用的网元设备,掌握光传输网设备的配置、维护操作方法,在求职就业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二、教学内容

传统的光传输网是电话交换机的配套网络,主要承担话音业务的传输。同步数字体系(SDH)凭借较高的传输速率、较强的网管能力和灵活的自愈保护机制在传统光传输网络中获得广泛应用。高等院校的“光传输网技术”课程历来以SDH作为教学核心内容。时至今日,仍有必要将SDH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原因有如下两点:1.SDH是第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标准的光传输网技术。系统讲解SDH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光传输网中的相关概念,如复用方式、时钟同步原理、基于嵌入式控制通道(ECC)的网管系统、自愈保护机制等。2.现行光传输网中仍保有相当数量的SDH网元设备。熟练掌握SDH设备的配置、维护操作是企业对光传输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要求。我们在重视SDH教学的同时也应认识到,目前的光传输网中的数据业务早已取代话音业务成为主要的业务类型,而SDH自身的支路接口中并没有对数据接口的支持,注定被新的光传输技术淘汰。必须在“光传输网技术”课程中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多业务传送平台(MSTP)是基于SDH平台的多业务节点,在支持话音业务的同时还可实现以太网、异步传输模式(ATM)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MSTP可以视为SDH的过渡产物,教学重点在于对以太网业务的支持,涉及的技术包括链路容量调整机制(LCAS)、通用成帧协议(GFP)、弹性分组环(RPR)。光传送网(OTN)是以DWDM为基础,在光层组织网络的传送网。在帧结构定义及电交叉功能方面,OTN与SDH可谓一脉相承。这部分知识相对简单,教学进度可适当加快。而对OTN独有的光交叉的概念则要进行较全面介绍。3.鉴于目前光传输网业务的全IP化和宽带化的趋势,建议在本课程中加入PTN相关知识的介绍。要开展PTN的教学工作,必须确保学生初步掌握IP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多协议标签(MPLS)技术和边缘到边缘的伪线仿真(PWE3)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三、教学方法

1.重视实践教学。如前所述,“光传输网技术”是一门兼具工程应用性和科学技术理论性的课程,而工程应用性最突出的教学特征就是实习与实践性。必须合理安排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重,给予学生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学习。2.探索项目式教学方法。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主动了解项目中的每个技术环节,对项目完成后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掌握知识点,实现“做中学”的教学效果。3.开展校企合作。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借鉴企业的培训经验,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就“光传输网技术”课程而言,一方面购置华为、中兴等业内主流企业的光传输设备用于实践环节的教学,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触实际设备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项目式教学的选题上可借鉴企业的真实案例,摒弃脱离实际的“伪实践教学”。此外,参考光传输工程师职业资格标准修订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考取业内认可的企业职业资格认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光传输技术是高等院校电子和信息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随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强调动手实践,可将它视为探索和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课程。对于光传输技术的教学改革,我们应予以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苏义祥,等.工科院校专业课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5

[2]汪建丰,等.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

传输机理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

 

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税源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分析和利用的税务信息化应用系统。一般由企业端和税局端组成。安装在企业的企业端系统功能是用于对企业进行税源信息监控、采集和数据传输;安装在税务机关的税局端系统功能是用于接收所采集的税源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利用。税源监控系统是税务机关对重点税源企业进行实时监管的重要工具,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系统功能,对税务机关降低税源监控成本,提高税源监控实效,从源头堵塞税收流失具有重大意义。

一、无线监控技术简介及3G-EVDO优势分析

1. 无线监控技术简介

目前无线监控技术实现上有下面几种方式:

(1)模拟无线数据收发模块实现。该类监控数据传输距离主要由发射机的发射功率来决定,监控范围受发射距离的限制,范围小;数据在空中传播,易受电磁等干扰,数据可靠性不好;模拟传输没有很好的加密模式,安全性不好;数据传输率很低,不能满足税源监控要求的从企业原料采购到成品销售的多个重要环节产生的数据采集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等要求。

(2)GSM网络实现。这类监控通信方式是依托全球的GSM网络,它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距离的限制,从而可以实现远程监控。主要是利用GSM短消息业务或语音业务进行业务监控。语音业务就是利用语音信道进行通信,把各种信息转化成语音信号计算机论文,通过语音信道发送。缺点是:由于网络传输不稳定,短信中心容量等问题,信息发送不可靠,并且缺乏安全性;消息的发送到接受很多情况会有较大时延,加上内容长度限制和GSM上网速度只能达到9.6kbps,这种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税源实时监控和准确性的要求。

(3)GPRS网络实现。GPRS是由中国移动推出的2.5G服务,是在现有的GSM系统上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论文服务。GPRS与GSM语音的根本区别是,GSM的基础是电路交换,GPRS的基础是分组交换。因此,GPRS特别适用于突发性的、少量的数据传输,也适用于偶尔的大数据量传输。和GSM相比的优点是传输速度较快,缺点是数据传输速度偏低,有跳跃性,只能满足部分视频监控的要求。

(4)3G-EVDO即CDMA2000 1x EVDO,是3G系统CDMA2000的演进版本,基于CDMA的集群技术。3G-EVDO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将高速分组数据业务与低速语音及数据业务分离开来,利用单独载波提供高速分组数据业务,而传统的语音业务和中低速分组数据业务仍由 CDMA2000 1x系统提供,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频谱利用效率,网络设计也比较灵活,抗干扰能力强、信号穿透能力强、系统容量大。1x EV-DO 于2001 年被ITU-R 接受为3G 技术标准之一。

2. 3G-EVDO技术优势分析

3G-EVDO是基于CDMA系统的升级,兼容了IS-95系统的空中接口技术,在升级上只需进行软件方面的升级。而CDMA网络经过7年多的建设,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基础设备完善齐全,将会是最快升级到3G网络的系统。通信过程中不会产生脉冲式射频,当在周围各种强电设备密布的情况下,不会给其他电器设备造成射频破坏。3G-EVDO通信网络覆盖全国,并成为成熟和稳定的网络,为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接入环境。3G-EVDO系统本身网络的安全性就好,传输过程中满足IP化和多媒体化的需求,系统具备视频编解码处理、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强大功能计算机论文,直接支持网络视频传输和网络管理,使得监控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比较符合以后的发展方向。3G-EVDO可提供高达153.6kps的无线数据通讯带宽,采用信道资源分配方式,可确保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企业信息传输的实时性。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二、3G-EVDO技术在税源监控中应用的意义

伴随着网络技术3G业务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基于3G系统的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将会用到各个领域,3G技术与税务信息化的结合也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有关无线局域网税源监控系统产品多数为针对2G无线网络系统进行开发的,由于税源监控图像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而2G通信系统本身又具有带宽小、抗干扰能力差、衰落严重、误码率高等特点,税源监控数据传输容易掉包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无法达到实时监控的作用。如何将远程的监视、系统遥控、监控无线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可以基于无线网络进行远程的监视、遥控和图像的传输,又具备通常税源管控的功能,并且投入费用合理,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将安全防范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是目前税源监控信息化的应用的最大需求. 开发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的税源监控系统实现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化、无线化、远程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

基于3G-EVDO的企业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深入企业生产经营全部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采集企业生产、经营真实信息,实施全方位的税源动态监控和纳税评估,对提高税源信息采集质量、加强信息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查找和堵塞征管漏洞、提高税源管理实效具有重大意义。

2.有利于解决复杂工业环境下有线网络税源监控技术难题

有关税源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国内也已有少量报道,但企业现有的局域网络都是有线网络,在工业环境复杂的企业生产环境中有线网络的应用受到环境的很大限制,存在布局困难、损耗大、传输距离短、分布范围有限、运行成本高的缺陷。无线局域网络监控系统具有无限的无缝扩展能力,可组成非常复杂的监控网络。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是监控和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的结合,它可以将不同地点的现场信息实时通过无线通讯手段传送到无线监控中心。

3.有利于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目前从技术先进性上来看,3G-EVDO是各种无线网络通讯技术中最新的改良技术,在网络安全、传输、解码、分配、覆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具有综合成本低计算机论文,只需一次性投资,性能稳定可靠,维护费用低,无需专人管理的特点。建立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有利于提高税收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解决有线局域网络下监控中存在的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的生产环境等技术瓶颈。。

三、基于3G-EVDO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设计

1.总体目标

在目前已有的基于有线网络传输的企业税源监控系统基础之上,以3G-EVDO集群技术替代现有的有线网络监控、数据采集与传输,设计实现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相比现有的有线网络税源监控系统,系统功能可在以下方面达到提升:

(1)税源监控范围扩大。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可实施全方位的动态税源监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采购、生产、库存到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的实时经营情况,全面掌握税源信息,减少税收流失论文服务。

(2)税源监控能力提高。基于3G-EVDO集群技术的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监控系统不再受企业地理位置的限制,适合远距离传输,数字信息抗干扰能力强,不易受传输线路信号衰减的影响,能够进行加密传输,可以在数千公里之外实时监控现场。特别是在现场环境恶劣或不便于直接深入现场的情况下,数字视频监控能达到亲临现场的效果。即使现场遭到破坏,也照样能在远处得到现场的真实记录。

(3)税源监控实效提升。系统采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信息采集与传输,由于对视频图像进行了数字化,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快速处理能力,对其进行压缩、分析、存储和显示。通过视频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联动报警,从而实现无人值守。提高税源监控范围、质量和效率。

2.技术路线与技术关键

(1)技术路线:系统从设计到开发采用基于无线局域网络税源管理思想,利用3G-EVDO集群技术、视频压缩编码等诸多先进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无线网络传输的新型系统,运用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和3G-EVDO无线网络数据传输解决方案,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采集机制、统一的数据信息监控机制,构建面向应用监控、预警的信息化系统。采用跨平台跨数据库的设计技术、J2EE技术、三层/多层结构技术、3G通讯标准、TCP/IP协议等技术进行分析设计和数据交换标准。

(2)技术关键:基于3g-EVDO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税源监控应用研究,提供3G网络接口实现数据传输、共享、分析、预警;网络带宽自适应技术,根据网络带宽自动调整视频帧率计算机论文,适应爆发性、大容量数据传输;基于无线网络的点对点、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远程实时企业生产经营现场监视;具有面向异构网络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

3.技术创新

(1)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购、产、存、销”关键经营环节监控,解决传统网络传输方式的无法适应监控点多、传输距离远、覆盖范围宽、实时性强、适应复杂等网络税收监控瓶颈问题,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接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稳定性、准确性、及时性;

(2)采用3G-EVDO 、H.264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等网络通讯新技术在企业生产关键环节实现实时的税源信息采集,从源头控制发票开票信息的不实,通过技术手段对企业真实的经营信息的分析,测算销售数据,与纳税申报信息比对,实现异常预警。

(3)采用3G-EVDO网络通讯新技术通过一个系统将多种系统整合在一起,将信息自动化,财务分析,税源监控功能集于一身,实现对各类税源信息的传递、交流、共享、存储、协同,实现数据集成及数据的集中展现,做到全方位税源实时控管,有效解决企业,税务机关,政府,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真正实现了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尹逊政,路勇.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监控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2006,Vol.15(5):27-30.

[2]任雷.固定监控与移动无线图像传输技术[J].赤子, Vol.2009(16).

[3]范文博,姚远,张其善.基于GPRS技术的数据采集远程网络监控系统.无线电工程[J],2004,Vol.34(1):21-24.

[4]林国镜.科学化税源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