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环境论文范例6篇

云计算环境论文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1

随着网络服务的广泛应用,J2EE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已经逐渐体现它的优势,它只是一个Java环境,Rmi、Jini和JavaSpaces技术是实现异构分布式计算环境。JavaSpaces在Jini的基础上,为计算机环境中的应用程序提供共享数据。

1.1Jini

Sun公司的BillJoy推出了Jini这项技术,是Java结构的一种,由基础编程、编程模式和服务三个部分构成,通过执行操作系统把功能扩展到整个网络。Jini在分布式环境中主要有寻找、注册、租借等功能。实现支持快速配置的分布计算环境是Jini技术的核心理念。通过用一个简易的模型,以此来随时改变设备和软件的配置。它是一个相应似的、主动的分布式基础结构,也是Corba、Dcom等分布式基础结构的一种。通过Jini使用各种服务的网络计算环境是富有弹性和容易管理的。

1.2Rmi

Rmi是由框架层、远程应用层和传输层三个部分构成,是通过调用远程接口的方法行为的一种语法。Rmi的相互通信,必须分布在不同主机以及不同地址空间上的计算机之间。Rmi通过远程对象的方法被不同宿主机上的Java虚拟机调用来实现Java同构环境下的分布式对象系统。

1.3云技术

云计算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2分布式计算环境

2.1并行任务分解

将一个求解任务分解变成多个子求解任务,对于这个过程任务的求解归结为多个子任务的并行求解的过程就是并行任务分解。整个环境的任务由控制任务、前处理任务、后处理任务和分析求解任务这四部分组成。除了分析求解任务必须进行并行分布式多进程处理之外,其余的任务都可以通过用单进程模式来完成。单进程模式并不代表着在系统运行中任务只存在单进程。譬如,系统可以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运行后处理任务。所有的进程都是通过JavaSpaces空间实现信息共享和同步控制,促进与JavaSpaces空间的直接联系。

2.2同步与通信

由计算机任务的写作求解,分布式环境通过各个进程中进行执行同步和数据通信来实现。在同步机制中,同步机制和通信机制是并行求解的重要组成内容。JavaSpaces主要运用了synchronized同步机制、信号量和空间初始化等同步技术。Java的临界资源是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来定义的。不管在某一时刻,临界资源只允许一个线程进入,其余的必须排队等待。为了确保某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进入到临界资源,每一个Java都有一个相关联的监视器,用其监视临界资源。信号量的实现一般是作为一个共享的整数值,代表可使用的资源,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管理有限资源的方式。多进程之间,无论是消息通信还是数据通信,JavaSpaces空间和JavaSpaces服务都必须使用。

2.3计算模式

在分布式网络计算环境中,如何使多台计算机,甚至多个不同的计算程序协调解决同一个问题,是一个新的难题和挑战。分布式计算资源的组织和管理也是众多问题里面非常关键的一个。首先要明确哪几台计算机或哪几个进程参与求解,才能协同求解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说,计算机任务会用到哪些计算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就某个进程而言,首先要通过Jini的功能获取JavaSpaces空间,观察空间里面是否存在有指定计算任务的任务表。若没有任务表,创建任务表之后,同时把自己加入到资源列表。若任务表已经创立,只要把自己加入到资源列表即可。JavaSpaces空间的资源列表的共享作用,使各进程懂得相互之间的资源定位,这样就能够了解有哪些资源能够协作求解。Java分布式的计算模式中,有一个或多个进程同时并发执行和处理的系统存在着。串行计算模式可以不用Rmi技术和JavaSpaces技术,只需要使用文件╱数据库。其它的计算模式必须使用Rmi、Jini、JavaSpaces以及Client程序技术。Server程序主要用于控制Client程序,共同完成分析求解。需要时,网络上的多台计算机运行JavaSpaces空间时,可以相互之间联合和共享,相同命名的空间也能够自动联合,使JavaSpaces空间更大、更复杂。

3应用实例

众多技术与应用系统构建起来的虚拟城市系统就是城市数字。海量数据存储、空间数据操作、高速并行计算与数据挖掘等大计算量的问题都能通过分布式计算技术得到解决。在空间数据操作的应用中,按照一定的方案,通过运用Server进行任务分解和数据划分进行任务。Sever程序准备好JavaSpaces空间,读数据文件以及发送数据对象,将MwssageEntry、DataEetry填入JavaSpaces空间,创建求解问题,等待控制程序发送计算命令之后,与Client共同进行求解分析。

4结语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2

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网络的安全防范问题就一直存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盾”与各种网络攻击技术的“矛”一直并存,并从未消失。就整体而言,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以分为信息安全和控制安全这两大部分,也即信息本身的安全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常见的威胁因素也有很多,主要有毒程序的侵入、物理威胁、系统漏洞等。与传统的网络环境一样,威胁”云”计算下的网络安全的问题也很多,可以总结如下。

1.使用环境安全性

自然环境的安全问题是影响网络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它包括网络管理者的误操作、硬件设备的瘫痪、自然灾害的发生等。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由网络硬件、网络软件共同组成的智能系统,容易受到诸如潮湿、电磁波、振动、撞击等外部使用环境的影响。虽然“云”计算网络环境有效改善了数据信息的存储安全问题,但对于传统网络下使用环境的安全性问题,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同样存在;并且由于“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方式的改变,其对于其使用环境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数据存储安全性

数据存储的安全与否,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传统网络环境下,虽已能实现数据共享,但数据多是单机存储,其安全性主要由单机防护能力、数据通信安全等方面决定。而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数据主要存储在服务商提供的“云”里,数据存储的安全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云”服务提供商的技术能力和诚信水平。这就对服务商的诚信及其“云”存储技术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用户安全使用数据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据通信安全性

计算机网络产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传递,数据的通信成为网络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传统网络环境下最易受到外部攻击的部分。“云”计算网络环境下,数据通信安全性主要体现在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受到安全威胁。其主要包括:(1)攻击“云”计算服务器,通过短时间内向“云”计算服务器发送超量的服务请求,堵塞信道,导致用户正常的服务请求无法完成;(2)侵入系统、篡改数据,通过黑客技术入侵“云”计算服务器或用户系统,对合法用户的数据进行篡改、删除,造成数据的破坏;(3)监听数据、窃取信息,通过对数据传输过程监听的方式,窃取相关的个人信息和数据信息。

4.身份认证安全性

“云”计算网络环境下,“云”服务器处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中心位置,其他用户正常使用的前提是要有合法用户的注册和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技术是网络信息主动自我防范和保护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易遭受攻击的环节。其主要表现为:(1)通过攻击“云”计算用户管理服务器,窃取诸如合法认证用户的用户名、密码等个人信息,非法登录,进行数据操作;(2)通过对网络信道进行非法监听、病毒侵入等手段,窃取合法用户信息,导致用户注册信息及系统数据的泄漏。

5.虚拟环境安全性

“云”计算网络环境不同于传统的网络环境,它整合网络资源构建虚拟的服务环境,用户使用的资源来自“云”端,而不是固定的网络实体。用户都是通过临时租用的方式获得服务,可以有效解决硬件设备不足、运算能力不够等问题,提高整体网络资源的使用度,提升整体计算机网络的运算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云”计算是高度整合的虚拟网络环境,数据中心缺少边界安全保障,传统入侵检测技术无法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

二、“云”计算环境下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1.“云”端数据防护策略

目前大量的数据,特别是企业的重要核心业务数据大都采用“云”端存储方式。“云”端数据库的使用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引发了大家对该存储方式安全性的疑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网络安全吗?是否会造成数据的泄漏?对于这些问题都需要“云”计算服务商加以技术保障和解决。同时,国家也应出台相应的行业法规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的行为加以约束。另外,从用户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对存储数据安全性的防范,对于“云”端数据可以采用定期备份的形式加以保护。同时,为了保证备份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对其进行加密,从而保证客户信息的安全。

2.技术防护策略

有效的技术防护可以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比如:选用规模化的”云”计算软件,并及时更新,弥补软件漏洞;建立用户数据隔离机制,避免多个虚拟机相互攻击;加强诸如”云”加密等安全技术的使用;建立可靠的数据安全存储机制。“云”安全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的最新信息,推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病毒和木马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结合“云”计算网络环境下只能实现逻辑划分的隔离,不能设立物理安全边界的特点,建设“云”计算安全防护中心,将原来基于子系统的安全防护,扩展到对整个“云”计算网络环境的防护,保证网络防护能力的提升。

3.多重身份认证策略

为了解决身份认证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可以建立多重身份认证的机制。例如,可以将诸如指纹、视网膜等生物认证技术,动态电子口令认证形式,USBKey认证技术加以引入,从而加强网络安全环境。在加强对合法用户登录使用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非法认证用户入侵的管理和防范,通过建立报警与黑名单锁定等机制,进一步加强“云”计算网络环境的防护能力。

4.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网络资源被非法利用。其涉及的网络技术比较广,包括入网的访问控制、网络权限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等方面。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可以采用多种访问控制策略相互配合的方式,从而实现对不同用户的授权,满足不同用户设置不同级别的访问权限,有效保证“云”计算网络安全。

5.网络环境安全控制策略

在“云”计算网络环境下,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以使用网络安全协议。同时可以对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信道传输时不被监听和窃取。同时,还可以建立基于信任的过滤机制,使用网络安全策略管理工具。

6.非技术性安全管理策略

在“云”计算网络安全中,除了采用上述的技术措施之外,还可以通过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加强网络安全管理,从而确保网络安全、可靠地运行。“云”计算网络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确定安全管理等级和安全管理范围;所有添加到网络基础设施中的新设备都应该符合特定的安全需求;制订有关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和人员管理制度;制定网络系统的维护制度和应急措施等。

三、结语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云计算;软件测试;研究进展;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2-0058-02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云计算服务形式已经悄然来临,在云计算环境下,软件的架构设计以及软件的生产与组织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为架构设计以及软件的生产与组织的设计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云计算服务模式下,软件服务、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都成为云计算的主要服务模式,随着服务模式的变化也使得软件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与之相关的软件测试的技术、方式、工具等都需要进行改变。在这种新的服务环境之下,将整个测试软件的进程都移动到了云中,因此也就产生了基于云计算平台的软件测试。

1 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测试

1)云计算软件测试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于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设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与概念,不同的研究重点对于其内涵的定义也大有不同,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定义一: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主要是指Web的应用程序通过应用计算功能来对真实的世界当中的用户流量进行模拟的一种软件性测试活动;定义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主要是指以云计算环境以及其中的基础性设施为基础,同时应用云技术及其相关的解决方案而实施的测量与测试活动;定义三:云计算为基础的测试有两个层面含义:首先是利用现行的云环境中所提供的服务资源,比较真切的模拟用户的负载[1],从而实现高效、快速的压力测试与负载;其次是对云计算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及其上层的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应用程序实施的计算。

2)云计算软件测试的特点

由于云计算的软件测设中应用了不同的创新型服务以及创新型技术,因此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测试,云计算软件测试具有多个不同的特点。首先在基础服务设施方面,以云计算服务为基础的软件测试中其基础服务设施的提供来源不同,是由提供云服务的服务商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实施的,在这种提供模式下,用户可以方便的享受服务而无需自行购买;在付费方式上,用户可以更具自身的需求进行购买,同时依据软件测试的相关项目的测试目标、测试规模以及测试所花费的时间等来进行付费[2];对测设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众包等方式来对特殊领域中需要专家专业知识实施的测试进行服务。

2 云计算软件测试的功能范畴及分类

2.1 云计算软件测试的范围

云计算软件测试的范围主要能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主要集中在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本身的测试,也就是对于云计算服务平台中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与能力的测试;第二个层次主要集中在对于相关的软件开发商通过应用运计算服务平台中获取的资源而实施的多项软件测试活动,在该层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是云计算平台的自动化测试的相关工具、与计算的测试技术以及云计算测试项目中的管理性技术等;第三个层次中主要集中在云计算软件测试中新兴的服务模式的研究,在该层中提供面向用户需求的软件测试的相关服务市场,这也是云计算软件测试范围内的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3]。

2.2 云计算软件测试的分类

1)基于测试任务的分类

云计算软件的测试范围按照测试任务进行分类,主要能够分为功能测试、负载测试、兼容性测试、压力测试、延迟测试、浏览器性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延迟测试八种主要类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环境中的压力测试主要是借助云计算平台当中的超强的测试能力,对软件测试系统当中的性能性瓶颈进行确定,从而获取了系统中强大的服务级别[4]。功能性测试主要包括非SaaS软件中的各个模块以及测试的SaaS的系统功能。安全测试即验证SaaS以及非SaaS软件相关的系统性能[5]。

2)基于测试用户角色分类

根据云计算服务的用户不同、提供商不同以及系统开发人员的不同,同时依据云计算环境的不同能够将云计算的软件测试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云中实施的测试SaaS,在该类型当中主要功能是保障SaaS的功能以其非功能性的服务要求的质量;第二种类型是云内实施的测试,该类型当中主要从云计算的内部中对云计算的相关基础设施以及特殊的云计算能力实施的质量和功能检测;第三种类型是云外实施的测试,主要从云计算的外部角度上对云计算当定的服务与功能性的特征实施的质量和功能检测;第四种类型是云上的测试,该类型中主要是利用云计算平台当中设置在云端的相关服务性应用进行测试[6]。

3 云计算软件功能测试平台

1)研究型云测试平台

构建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测试平台,主要是利用了云计算服务当中的专门适用于测试软件的综合性大规模测试系统平台,同时研究型云测试平台也是当前云计算测试与研究当中重点研究的问题。目前日本、美国、瑞士、英国以及芬兰等多个国家中的大学已经开启了与之相关的研究性项目,试图建立一个研究型的云计算测试平台。

2)商业云测试平台

在商业产业界当中,已经有非常多的集团公司开始着手与研究可以支持商业性测试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并且也在不断地探索相关的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出现了诸多的商业性的云计算软件测试平台。

3)云测试平台技术构架

基于云计算服务的软件测试平台是一个综合性的并且非常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等多项功能[7]。目前由日本筑波大学研究的D-Cloud平台能够应用在规模较大的并行分配的体统测试当中,同时该测试系统中还引进了虚拟性的故障插入技术。由瑞士洛桑理工大学研究的Cloud9平台能够通过云计算的平台服务建立与亚马逊EC2平台相类似的公共云计算平台,同时也能建立于Eucalyptus等相关软件中私有的云环境中。英国的约克大学在YETI项目当中通过在云计算服务平台中部署的相关实践性活动,构建了关于YETI的云测试系统构架,同时该大学也探究和分析了云测试当中安全与性能的相关性问题,同时YETI的建立以亚马孙的EC2平台作为基础,能够有效的支持Java的相关程序的随机性的自动化测试[8]。这些不同类型的云测试平台大众所利用的技术重点有所不同,在D-Cloud平台当中重点探究了对分布式的系统进行测试的方式以及虚拟化的故障插入,在Cloud9平台当中重点探究了云计算测试的服务以及集成开发的环境,在YETI项目当中重点探究了云计算环境中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的相关性能与质量。

4 云计算软件功能测试服务

云计算的软件测试服务中主要研究了价格模型、服务模型以及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现阶段对以上三项内容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服务模型

相关专家和学者探究了关于云计算软件测试中服务的相关理论性课题,借助图论等相关研究工具建立了与服务模型相关的理论模型。例如,通过应用图论建立了云计算的模型,将服务性的资源当做图论中的重点内容和节点,将与资源相关的以及使用资源的内容当做图的边界[9]。在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计算图模型当中,构建了应用型的测试算法以及标准。另有专家通过研究云计算服务环境中的企业内部的自建型软件,验证了云计算服务的差异与外部消费当中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构建了初始的模型。

2)价格模型

当前环境下的云计算平台当中,例如亚马孙的EC2平台等都是通过对资源的相关租用的时间为依据来实施收费,然而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测试当中的收费方式并不一定能完全地适应这种收费方式。有学者认为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当中更强调关注长尾用户,进而通过规模效应来取得收益[10]。另有部分学者站在Cloud9平台项目的角度上,认为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测试平台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收费方式的确定上应该考虑用户的测试目标,进而确定收费方式。

3)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

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活动能够看成软件的测试人员为软件的开发方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失误最小化、软件验证以及软件确认等方面的服务。高质量的服务对于提升软件测试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测试人员提供的软件测试服务对终端用户以及软件的开发者提供着双向的服务,有学者对这两种服务进行了定义,确定为服务Ⅰ与服务Ⅱ,同时还构造了局域云计算服务平台的软件测试的服务质量的评价模型。

5 结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云计算服务使得传统的商业行运作模式与产业结构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商业行运作模式与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成熟,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都需要通过不断地对自身的业务进行精准的定位,并且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次推进云计算的完善与发展,然而就目前的运行状况来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软件测试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在未来的云计算软件测试研究工作中仍然需要不断地进行努力,深入研究面向云计算的软件测试系统的测试用例集以及自动化测试工具的构建等,从而促进云计算软件测试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史习阳.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测试探讨[J].硅谷,2014,8(9):58+66.

[2] 乔冰琴.云计算在软件测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4,3(2):72-74.

[3] 王昕,沈明磊.基于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测试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8(15):72.

[4] 王意洁,孙伟东,李小勇.云计算环境下的分布存储关键技术[J].软件学报,2012,6(4):962-986.

[5] 林德根,梁勤欧.云GIS的内涵与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2(11):1519-1528.

[6] 李乔,柯栋梁,王小林.云测试研究现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8(12):4401-4406,4425.

[7] 陈阳.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测试服务研究[J].信息通信,2015,10(12):190.

[8] 周显明,李建军,王莉华,等.基于云计算的测试公共服务平台设计技术[J].微型机与应用,2015,11(4):14-16.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4

关键词:实验教学;云计算实验平台;实验模式;实践创新

引言

云计算技术是近年来计算机和互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而云计算课程正逐渐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云计算相关的课程,在培养云计算专业人才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2]。为促进学生掌握云计算相关技术,培养学生的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河海大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主要介绍云计算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以及云系统的架构和应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掌握云计算的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部署云平台,进而在云平台上构建相关云应用。由于云计算是来源于互联网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技术,是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负载平衡等多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成果,云计算技术的实践性、时代性与发展性,决定云计算是一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因此实验环节对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对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构建实验平台、优化实验内容、创新实验模式、强化综合设计训练等措施,帮助学生掌握云计算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更有竞争实力。

1构建云计算实验平台

为了给云计算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供实验环境支持,笔者采用“IBMOpenStackSolutionforSystemX”云平台解决方案设计企业级私有云架构[3],构建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并在其上部署虚拟桌面、分布式计算等应用环境,按实验需求分配基础设施资源,提供实验教学的软硬件环境支持。OpenStack是一整套云计算开源软件项目的综合,旨在为公共及私有云的建设与管理提供软件,实现基础设施级的资源配置。基于OpenStack的云计算实验平台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创建实验环境,为云计算课程以及其他物联网专业课程提供应用开发和环境管理服务。云计算实验平台框架如图1所示。云计算实验平台的物理设施资源包括网络、计算和存储设备等,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KVM对底层硬件进行虚拟化,形成统一的虚拟资源池[4]。云计算实验平台中部署了OpenStack的核心服务组件,包括存储服务、计算服务、镜像服务、认证服务、网络服务等,以提供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管理;同时还配置了开源的网络资源监控工具Ganglia和Nagios,对云平台的运行状况及性能进行实时监控。Nagios用于监控云平台的主机、网络和服务状态,Ganglia用于监控系统资源负荷情况。在基于OpenStack的云实验平台下配置常用的云应用工具,如数据库、桌面云系统、分布式数据处理和存储平台Hadoop等。桌面云系统为实验教学提供一种自主创建和管理虚拟机实验环境的方式,采用VDI(virtualdesktopinstructure,虚拟桌面架构)模式构建。云实验平台将实验所需的软件环境制作为镜像,需要时再利用这些镜像创建虚拟机,学生只需获得使用权限,通过桌面云登录到虚拟机,就可获得所需的实验资源。云实验平台下的Hadoop应用环境为分布式数据处理的相关实验以及专业工程实践提供环境支持和展示服务;在OpenStack云平台中部署Hadoop,不仅能充分利用云平台中未被利用的计算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器资源利用率,还可简化Hadoop集群的部署工作,大大提高实验环境的部署效率。

2产学合作,优化实验内容

云计算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动手对云平台进行操作和配置,加深理解云计算的理论和架构并掌握一些云应用构建和部署的经典技术,最终能够利用云平台开发各种应用。围绕这个目标,河海大学与IBM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云计算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云计算实验的关键内容和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技术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IBM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平台支持、教师参加IBM的云计算技术培训等各种方式,积极吸收云计算企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充分利用IBM公司提供的云平台资源实施相关的实验项目,设计IaaS、PaaS以及SaaS相关的实验项目并持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在I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开源云平台OpenStack的部署和应用。通过安装和配置OpenStack核心组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基础设施云架构,从而理解怎样构建公有云和私有云;学生采用脚本安装或源码安装方式搭建一个多节点的OpenStack云平台,安装OpenStack的主要组件服务并对OpenStack云平台实现基本的操作管理,掌握IaaS平台对基础设施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模式。在PaaS级别上的实验项目包括Hadoop以及IBMBlueMix平台的应用。学生通过搭建一个Hadoop集群的分布式计算平台,熟悉其核心组件,同时自主研究大数据分析算法,对现实中海量数据处理场景进行分析,并在Hadoop集群环境中处理实现。BlueMix是IBM公司推出的PaaS公用平台,学生在BlueMix平台配置开发环境,可以实现移动应用、Web应用、大数据应用和物联网应用的开发和部署[5],通过自主研发和实践操作理解云计算PaaS平台的可靠、高效以及高可伸缩的处理特点。在SaaS级别上,以IBMWorklight开发环境为核心,将云计算和移动开发相结合,设计海量并发移动应用开发等案例。这些实验内容的设置,旨在通过实践教学结合行业云应用案例,帮助学生掌握云应用的特点以及构建、部署、运行和管理云应用的相关技术。学生通过实验可以了解虚拟化、集群管理、云平台资源分配、云应用部署和等多种技术内容,加深对云平台层次模型的理解,提高云平台的实践技能。教师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补充实验项目,结合物联网专业的其他实验教学平台,开发与工程训练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实验项目,如与移动流媒体应用开发实验平台相结合,在云计算平台部署后端移动视频直播服务器,实现手机视频即拍即传、手机视频直播和点播播放功能,设计基于云平台的实时移动视频应用实验项目,作为开放性实验。

3依托在线课堂,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对实验素材进行整理和测试并补充完善相关的理论知识,编著出版针对本科生层次的云计算实践教程,使学生能够在教程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同时对课程进行在线课堂建设,整合包含视频、PPT、文字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实验素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由于云计算技术发展迅速,平台更新快,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需要通过网络资源获取,因此在线课堂应密切关注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动态,紧密跟踪主流云计算平台与技术,及时更新技术资料和知识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依托在线课堂,教师应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强化课前预习(在线)和课后拓展(在线)环节并在课堂实验中增加研讨内容,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课堂实验模式,形成“课前预习(线上)+实验研讨(线下)+课后拓展(线上)”的混合型实验模式。在线课堂的开放性和云实验平台的共享性决定课程采用混合型实验模式具有先天优势:学生可以随时提前进行实验预习和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网络平台传给教师审核;教师可以在云实验平台上验证学生提交的实验作品;课后拓展实验所需的软硬件资源可以通过远程登录云实验平台申请分配,并通过虚拟桌面的方式获取。在混合实验模式下,教师在实验前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和阅读资料上传到在线课堂,并为学生制订可完成的预习目标,让学生有的放矢,自由自主地完成与实验相关的预习任务;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进行互动讨论,让班级同学以小组形式开展协同学习,将实验任务落实到组内的每个成员;实验验收时由各组讲解相应内容,教师与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提问,参与讨论;要求学生在实验后在线提交实验作品和实验报告,根据学生表现和实验结果打分并计入课程总成绩。混合型实验模式打破传统实验方式对实验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难度,解决学生学习意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从而有效提高实验效果。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动手实践和讨论的方式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不仅轻松学习专业知识,还可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表达能力。

4强化综合设计训练

对于云计算的初学者和本科层次的学生来讲,课程教学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快速建立云计算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实验操作直观了解云平台的使用,在此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和剖析云计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模块,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实时安排实验内容,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及时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知识点;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课堂实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云计算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完成拓展实验项目。学生以课外小组的形式提高学习,学习主题不限,可以是IaaS/PaaS平台搭建配置,也可以在云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或者设计一套从底层到应用的云计算解决方案。以PaaS平台BlueMix为例,该云平台具有强大的灵活性和兼容性,不限制开发内容和开发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在该平台实现与硬件、网络、软件开发相关的应用并且即时到互联网。课后拓展实验环节注重综合能力训练[6],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设计开发云计算应用系统,逐步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表现突出或者在公有云平台上优秀作品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加国家、省部级组织的云计算相关赛事,如云计算应用大赛、IBM公有云平台开发大赛等,利用学科赛事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7]。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竞赛,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最先进的软件开发模式,掌握最新的云计算技术,提高云计算设计和应用能力。

5结语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5

【关键词】云计算;著作权;侵权形态;完善路径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5-064-02

著作权的保护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著作权法律制度的调整与修正,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现代著作权法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授予作者对其作品一定时间的排他权以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著作权法的进一步发展。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重庆市设立“国家云计算知识产权(重庆)试验区”,标志着云计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专门针对云计算方而的法律法规,而司法实践中也鲜见云计算侵权案件,但是云计算对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体系造成的冲击却不容忽视。

一、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概述

(一)云计算环境下作品的数字化

云计算具有“按需即用,随需应变”的强大功能,所以它是对基于网络、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也能够方便的、随需访问的一种模式。云计算环境下的数字化是指:在云计算环境下,作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一定形式的信息如图像、文字、声音、图形等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为二进制数字编码,并在云服务介质上进行存储、读取和传播的过程。虽然作品在云计算环境下业已数字化,但是数字化仅是作品的存在形式之一,其实际内容并未发生变化,所以作品的独创性也未发生任何变化。

(二)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归属

独创性是作品的灵魂。从保护和激励著作财产权的角度出发,无论是事实作品抑或是功能作品,英美法系国家均支持因“额头流汗”之劳动而获得作品保护,但是这种作品保护范围过于宽泛无疑会容易导致公共领域的作品私有化,剥夺了社会公众的自由权,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我们应当认识到独创性不仅仅包括独立创作,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创作高度,并且这种创作高度应当与个性表达相衔接。然而德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当具有较高创作性,这也导致不具有较高创造性的作品难以受到著作权法的有效保护。因此,笔者认为云计算环境下作品的独创性标准应当以“最低限度的创作高度标准”为宜,以平衡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

在云计算环境下,云服务商和云用户均可以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如果云用户将作品上传到云中,仅是作品的复制。如果云用户是作品权利人即可视为其自由行使其权利,若云用户非作品权利人,就需要获得作品权利人的许可后方可将作品上传,否则应当视为侵权。如果云服务商提供计算机程序,云用户根据操作步骤输入相关信息,计算机程序按照用户的指令自动制造作品,如在线地图、在线翻译等;在此过程中,云用户并未实际参与制造作品的劳动,不拥有作品的著作权,所以作品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云服务商。从该作品形成原因和利用的角度考虑,由于云计算服务提供者垄断其利用不符合其本身技术共享的特征,因此在此种情形下,虽然云用户无该作品的著作权,但是拥有该作品的使用权。就交互创作情形而言,云用户与云服务商在Paas、Saas过程中设计的程序共同创作作品,为了最大化利用作品,应当将交互创作产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云用户。如果云服务商在提供云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基于白身目的或其他原因进行创作,也可以获得作品著作权。

二、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著作权侵权形式也呈现出更多的侵权形态。因此,厘清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侵权形态对实现著作权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实现技术进步和保护著作权的双重目标。

(一)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杈

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形态可以划分为“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直接侵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缺乏法定豁免,未经授权使用作品的,不论其主观动机是否有过错。云服务提供商没有获得版权人的许可,白行将作品直接放置在网络中传播,且无免责事由,即构成直接侵权。特别是在私有云中,云服务商直接将加密、封存的作品在云中传播,严重侵犯了版权人的著作权,应当承担直接侵权责任,这也使得诸多云用户因此类安全问题而不敢触及云计算。就间接侵权行为而言,可以分为教唆、直接侵权预备和故意引诱侵权行为。具体而言,由于云计算的技术机理和运行原理较为复杂,云服务商只是提供技术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作品被侵权并非一定是由云服务商直接造成,云服务商仅作为间接侵权人提供中介服务,需要承担相应的间接责任。

(二)间接侵杈过错的认定

就间接侵权构成而言,需要行为人同时具备主观过错与实施客观行为。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对认定云服务商是否实施客观行为较为容易,但是对云服务商的主观过错程度进行认定则较难。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环球电影制片公司诉索尼公司案”中判决:为了在家庭中“改变观看时间”使用录像机录制电视节目构成“合理使用”;只要产品能够具有一种潜在的“实质性非侵权用途”,产品的制造商和经销商就不承担“帮助侵权责任”。在此后的20年中,美国国会通过的《家庭录音法》、《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以及联邦通讯委员会对摄录设备规定的技术标准将录像机的“合理使用”范围牢牢限制在录制免费节目之中。美国联邦法院在认定帮助侵权时引用了“实质非侵权”理论,即当被告提供某种商品同时具有合法用途与非法用途时,可以免除其侵权责任,该技术中立原则称为“网络中立”;并且该中立原则在以后的判例中被不断引用,成为高科技免责的重要理论基石。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如果云服务商帮助他人侵犯版权人著作权的行为已经被证明,仍然由于其部分合法用途而游离法律处罚范围之外,则与著作权法本质相悖。

三、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

著作权法的设计基石和著作权保护体系的构建基础主要基于云计算出现之前的科学技术,而云计算的出现颠覆了著作权法的设计基石和保护体系的构建基础。具体而言,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实现的困境主要有以下二个方而:

(一)著作杈规制对象错位

就著作权设计初衷而言,著作权的设计对象主要是针对作品的专业使用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略了个人使用者。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妮法》是英国皇室赋予出版商禁止其他出版商利用他们作品的特权。因此,著作权设计初衷便是考虑如何平衡专业人士之间的利益博弈。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之前,立法者主要是针对专业机构(有线电视公司、无线广播公司、非法光盘、磁带的生产商和经销商等)制定著作权具体条款。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个著作权产业的生态环境,云用户扮演着作品使用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但是,传统规制专业人士之间的合同关系或著作权对抗工具依然被用来对抗非专业的云用户,最终会切断作品权利人和市场终端用户之间的联系渠道。

(二)传统“守门人”著作权保护机制失灵

Kurt Lewin提出了“守门人”理论,他认为信息传播是通过守门人进行的,只有符合一定价值标准或者规范的信息才能被传播给社会公众。就著作权领域而言,守门人是指制片公司、图书出版社等大型作品生产机构,他们主要通过抵制侵权产品进入正规渠道印刷、销售等以规避其危害。但是“守门人”强调对专业性的依赖,是基于作品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前提,而云计算这种强调云用户能动性的技术出现后,就使得“守门人”保护机制逐渐失灵。

(三)法律规范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脱节

如果一项技术已经为社会公众所接纳,但是法律规范却对该技术予以禁止,就会造成法律规范与社会道德规范相脱节。由于当前尚无专门针对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的相关法律法规,云用户在生产、传播作品时可能会逾越法律边界形成侵权事实(即使这种侵权行为合乎社会行为规范或社会道德),需要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四、云计算环境下实现著作权的路径设计

(一)完善技术保护措施

缺乏限制的保护将会滋生权利的扩张。采取技术保护措施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独占性,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只是从宏观层而上对技术保护措施作出规定,而未对技术保护措施权利人的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现行著作权法律规范只是规定了版权人不得规避技术保护措施,尚未明确划分技术保护措施的类型和限度。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防止版权人的权利无限度扩张,平衡版权利益,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版权人利益之间的有效平衡。此外,针对云计算环境下的具体技术保护措施,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苹果公司的APPLEID加密技术,即用户通过付费才能使用作品,这就确保作品权利人的作品在网络传播时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并且也不会存在作品复制或临时复制等问题。

(二)适当引入补偿金制度

云计算环境下,复制愈加容易,复制成本较低,版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版权人和作品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则愈加严重。实现云计算环境下著作权,不仅要强化事后救济,还应当着力完善事前作品利用模式。许可是作品的一种利用方式,但是在云服务商提供云服务时涉及到著作权的利用时,每次都要经过版权人的许可,这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难以实现作品的经济效益。同时,许多作品属于难以确定版权人的孤儿作品,此种情形要在利用作品之前获得版权人的许可存在较大难度,也与云计算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悖。因此,将补偿金制度引入到著作权法中是为了保障版权人能够从作品中获得相应的报酬,当作品的复制媒介和复制设备在销售时,必须按照作品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版权人支付“补偿金”,从而维护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健全数字版权授权模式

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对现行著作权法律制度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形成了巨大冲击,这也要求立法者亟需对现行著作权授权模式予以健全,以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社会需求。传统著作权的一对一授权模式成本极大且效率极低,无法满足云计算时代下大数据交互的巨大需求。云计算环境下作品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作品侵权案件日益增加,作品授权成本也不断增加,对作品的流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云计算环境下必须要对集体管理制度予以完善。2012年我国修改著作权法,从“授权使用费用标准”和“延伸性集体管理”两个方而对现行集体管理制度予以完善,但是我国著作权管理组织的运作方式仍未成熟,著作权授权费用难以给版权人带来较大利益。因此,笔者认为应当转变著作权许可方式,允许私人建立集体管理组织,并且积极吸纳市场因素,允许同一领域内存在数个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竞争,从而更好地实现著作权。

参考文献:

[1]刁胜先我国的版权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建议――以云计算为主要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3(1)

[2]鲍征烨.云计算著作权问题探析一一以Saas模式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云计算环境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云计算环境;计算机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80-0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已经形成了利用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计算机网络进行工作或娱乐的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储存任务和传输任务中涉及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当云计算环境中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时,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可能会受到影响。

1 云计算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问题

从整体角度来讲,云计算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1 云计算内部隐患问题

云计算体系为用户提供了保密性的使用环境。但这种保密功能仅仅对个体用户有效。就企业用户而言,数量较多的员工用户增加了用户信息泄露或被盗用的风险[1]。

1.2 病毒软件问题

在开放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任意一种软件中都可能隐藏着病毒。当用户从网络中下载携带病毒的软件,并进行使用时,其云计算数据库中的数据可能被盗取,甚至引发设备的瘫痪。

1.3 存储隐患问题

就存储方面而言,云计算环境中的隐患问题主要是由信息缓解过程引发的。以企业用户为例,其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数据数量相对较多。大量数据的同时处理将会引发信息缓解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增加了云计算体系漏洞或损伤问题的出现概率。

1.4 传输隐患问题

无论是就个体用户还是企业用户而言,其数据传输过程都有可能产生数据泄露、截取等问}。这种隐患问题主要是基于云计算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的缺失引发的。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利用提升几种措施,提升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

第一,数据访问优化方面。就云计算体系而言,不设限的访问模式必然会引发数据丢失、被篡改等问题。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别将其分成不同的权限等级,结合对云计算服务运行信息的变更,使得保障信息安全目的[2]。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发出越权访问申请时,云计算服务体系会拒绝用户的这种请求,并将这一越权访问事件记录下来。

第二,数据传输加密措施。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的内部隐患无法通过相关措施进行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加密技术应用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即使黑客从数据传输过程中截取相关信息,仍然无法了解信息的实际内容。

1.5 审核隐患问题

在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隐患主要发生在企业用户中。与个体用户不同,企业用户涉及的信息类型、数量相对较多。以商业信息为例,在云计算环境中,企业员工在对数据进行操作时,事先会利用精确性审计报告对所有商业信息进行审核。这种单一的审核模式无法保证所有商业信息的安全性[3]。当隐藏在众多商业信息中的恶意数据进入云计算的数据库中时,企业数据库中的既有数据安全会受到极大影响。

2 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

在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技术来保障。

2.1 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保障基于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原理为:将加密技术融合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得数据的提取、接收等操作都需要在加密技术允许范围内完成。以密钥这种加密技术为例,当用户产生传输需求之后,需要利用自身的私钥将存储在云计算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提取出来,并利用互联网传输给指定的传输对象。数据接收方需要利用公钥将数据从解锁状态转化为可提取状态,进而实现接收数据目的[4]。相对于传统的传输模式而言,加密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不法分子盗取用户数据的概率。

2.2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的保障数据安全原理与身份认证技术基本相同。每个用户对应的数字签名不同。当用户正确完成数字签名的验证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使用权限。

2.3 身份认证技术

这种技术是指,将用户的身份作为保障计算机网络数据安全的基础。当用户输入身份信息,并成功通过验证之后,才可以继续进行后续操作。身份认证技术的安全功能建立在用户身份信息保密的基础上。

2.4 过滤器技术

这种技术是指,在计算机网络的运行过程中,将vericept等过滤器作为云计算环境的安全保障。当出现恶意数据时,过滤器可以发挥自身的过滤功能,将这些异常数据拦截在云计算环境之外,进而保障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

3 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

为了提升计算机网络中信息的安全水平,需要将以下几种策略应用在基于云计算环境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中。

3.1 优化用户的防范意识策略

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会对用户产生直接影响。为了实现对用户数据被盗、损坏等问题的控制,应该加强对用户防范意识的优化[5]。在这项工作中,可以通过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用户对云计算环境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认识,通过防范意识及操作正确性的提升,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

3.2 法律制度完善策略

法律条例具有约束、规范个体观念及行为等作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引入云计算的时间相对较晚。虽然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法律制度,但其云计算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问题。这种法律状况为某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

此外,现有法律中对利用不法手段盗取云计算数据库中数据信息、恶意损害用户数据等行为的惩罚力度相对较低。在高额的利润面前,各种不法行为或事件仍然频频发生[6]。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当前云计算环境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类型,用户的实际要求,在原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增设新的法律条例。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适当增加对计算机网络方面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充分发挥法律的惩戒作用,促进我国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安全水平的提升。

3.3 恶意数据防范优化策略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发展,邮件、应用程序等成为恶意数据的主要载体。在用户的不规范操作或者疏忽状态下,这些恶意数据会对云计算数据库的数据安全产生极大的干扰。

目前,大多数用户都会利用证书的方式保障基于云计算环境中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一的电子档案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可以将加密技术与安全证书结合起来,提升云计算环境中恶意信息防范的完全性,降低用户信息被不法分子复制的概率。

4 结论

当前我国云计算环境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含云计算体系内部隐患、数据存储隐患、传输隐患、审核隐患等。为了促进云计算环境下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化、规范性发展,可以将过滤器技术、加密技术以及身份认证技术等安全技术与云计算环境结合起来,同时辅助优化用户防范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等策略,营造出一个安全的云计算体系使用环境,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的使用体验。

参考文献

[1]何永峰.谈“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5(1):63-66.

[2]王海英,王琳琳.云计算环境中的计算机网络安全[J].黑龙江科学,2015(6):94-97.

[3]刘殊.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4):139-141.

[4]虞尚智,丁锐.云计算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3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