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言论范例6篇

读者言论

读者言论范文1

刚看到题目时会想起来我们中国古代刘基的同名古文,所以还以为可能是关于古文的见解。但刚读了前几章就明白了其书名的含义。所谓的卖桔者也就是张五常自己了,张为了研究经济学价格歧视理论就自己进了一批四季桔在年宵时节出售,从实践中验证自己的理论,也让读者通俗易懂的就理解了。这是本书最大的特色吧,在之后的章节里张教授通过很多实例来一一为我们讲述了其中的经济学理论,当然主要是产权制度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几个方面令我颇有感触。

养蚝、养鱼、建灯塔…无不向我们说明这样的事实:在产权明确界定,而且可以自由交换的条件下,如果产权交换的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则产权的初始分配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并且交易的各方所得皆是其最优。养蚝者得到利益,环境得到保护;三文鱼放养者同样小本得大利,消费者获得实惠价钱;私塔建造者得到回报,过路船只买来航海安全…由于非市场的原因,产权很多终于还是模糊的,香港的海滩一片狼藉,三文鱼大都回不到“娘家”,灯塔终归收于国有…其中三文鱼,让我颇有感触。三文鱼由于天然的习性出生于河岸,放养于海洋,等到成年后再回游于河岸。但是大海的产权不是私有的,虽然河岸和鱼是私有的,一旦游入大海就不在私有,因而会遭到渔民围捕。姑且不说,仍有一些企业投资于此,说明仍是有利可图的。他们选的品种是不吃钓饵的三文鱼(却任人在海上网捕);自建鱼梯(不霸占河口):在鱼鳍上作记号;用私有的水道放鱼出海。换言之,他们的私产保障不多,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在孵养小鱼的过程中,他们以暖水加速鱼的成长,给小鱼做过几种免疫手续。到后来,他们竟设计用大船浮于海,让回归的鱼游进船里去。 以少许的私产保障而养鱼千里,盈利大有可观;有两三家公司就也跟着在俄勒冈州打主意。这个可以肯定成功的渔业革命,却引起一场大官司。虽然渔民及船主会因这些私养的鱼群而增加网捕,但长此下去,鱼价的必然下降对他们是有害的。私养的成本要比在公海捕钓的费用低很多;就算是私养者任人在海中捕钓,但只要市价下降 1/3 左右,在公海捕钓的费用就会“禁止”捕钓的行为。所以渔民及船主群起而攻,反对私养。结果他们赢了官司,就阻止了私养三文鱼的继续发展。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产业,但由于非私产化的矛盾却无法实行下去。

“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无论在甚么主义下——不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这原则是不变的。”这句话引起了我的共鸣,是的,其实社会主义也好,资本主义也好,只有自己成为了强者,才能更好地生存,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在资本主义的美国同样如此,因此,学会适应社会,不要抱怨,也不要真的就片面认识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毫无疑问中国还很落后,所以继续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事情,这也不是崇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保护私有财产,真心希望什么时候土地真正属于你自己而不是国家,企业是国有的又能如何,人民照样没有从中受益反而是那些老总们在喝茅台,住豪宅。所以,不要抱怨,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吧,市场经济中这些都是你的资本。

在民主与市场这一章节中,我的大脑灵光一颤,哦原来经济学家也是这么想的呀,看来我没有想错啊。“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市场、民主投票及独裁决策,都可以因市民的自由选择而共存。民主投票是因交易费用而起,而独裁也是因交易费用而起的。单在作决策的问题上,因为市场要先定市价,所以它的交易费用是最高的。独裁作决策的交易费用最低,但独裁者可以滥用权力。市场不只是永远不会滥用权力,其反影民意的准确性,因为是基于市价的指引,是远较民主投票或独裁为高的。”我一直总是对于政府宣扬的所谓的“民主”不以为然,所谓的民主就是所谓的虚假投票。姑且不去理会这会产生的费用如何浪费,民众无知决策产生的后患性,就从社会层面上讲,就存在着很大的不可靠性。就像当今的人大代表选举,上次我们都参与了投票,可所谓的候选人我们又都不认识,只是一场作秀和形式罢了,没有实质意义,浪费资源和时间。其实这里哪有什么绝对的公平啊,可是毕竟应该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能者多劳,但如果多劳了却不能多得,久而久之谁还会是能者呢。有时候一味的强调投票决策,所带来的无疑会使资源的重复,和决策的困难。最终使简单问题复杂化,试想当年邓小平改革时遭受着多大的压力,当时民众的思想还很局限于大公社,平均主义,计划分配如果当时投票表决该不该改革开放,结果可想而知吧。

最后,张教授也讲授了些读书学习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在多谈了。这本书确实在产权方面有着独特和深刻的见解,尤其在当今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化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范文2

关键词:论文写作 语言 阅读 学术论文

目前,关于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要求、学术论文选题研究深度、摘要的语篇和语言特点是否符合规范、引言的研究状况是否准确等方面。因此,学术写作的研究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和深度之间的关联。高校教学中写作模型大多是描述非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缺乏在课堂中培养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学者Nunan指出,学术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包括3个方面:(l)一个问题或假设;(2)数据;(3)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即研究要用证据、数据来支持观点或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研究方法,选择研究对象,设计研究工具)。因此,如何科学地思考并运用合适的语言和内容形式,才是学术写作的关键。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由三部分组成: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结构和科学思维。在以上理论框架下建构出论文写作过程,用以解释教学环境下如何培养学术写作能力。

一、语言表达与论文写作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学术语言是科学思维能力的体现,科学思维通过学术语言来展现。科学思维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用到的对科学内容进行论证的过程。科学思维包括了很多认知活动,例如归纳、演绎、类比、因果论证等写作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有:定义、解决问题、理论构建、检验假设、数据论证、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和综合论证。以上的科学思维都离不开准确的学术语言表达。

学术语言的特点体现了它在特定的学术语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要求,表达的信息内容复杂,涉及的概念抽象,理论性强,所需使用的语言相应地变得更加复杂。从交际的角度来看,学术语言之所以难,除了信息复杂之外,原因还在于交际情景不明析,读者对象不确定。学术语言中的人际立场是客观的和权威的。学术语言要求一个非对话体独立观点的构建,而且是“一个坚定自信的作者作为博学的专家提供客观信息”。学术语篇的信息量具有简明和高密度的特点,简洁明了地传递信息,避免无谓的重复。学术写作注重简洁、逻辑明晰,用很少的描述语言概括大量的信息。学术语言在信息组织上,语篇意识通过语篇和章节深入来实现。学术语言中信息的组织根据逐步的逻辑论证,在词语使用层面上,要求使用特定学科的精准术语。最后一个层面是表达一致性,或者说是语言和它所要表达的事实之间的对应。

二、阅读与论文写作关系

任何学术研究,无非都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其实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而“论文写作”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与“论文写作”密不可分。“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学习型阅读、娱乐型阅读、研究型阅读。学习型阅读的目的在于学习,在于知识记忆;娱乐型的阅读在于休闲、消遣;而研究型的阅读,它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区分了这三种阅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与“论文写作”直接相关的阅读便是研究型的阅读。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分析,所谓“研究型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搜索各种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对比、鉴别、诠释,从而达到解决某个问题的阅读方式。在论文写作中,比较常用的“研究型阅读”有以下方式:

(一)疑问式阅读法。在学习型阅读阶段,阅读者往往把自己所阅读的著作视为权威的看法和正确的结论,很少对它们提出质疑,尤其是对于经典的作品和权威学者的学术著作就更是如此。在学习知识的阶段,知识被看成是非常神圣的东西,这毫无疑问,在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知识背景的时候,这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在研究型阅读中就大不相同,怀疑是学生在阅读所有著作时应持有的态度。无论你所阅读著作的作者地位有多高,名气有多大,都不应该被置于疑问的眼光之外。特别是理论著作和研究型的论文,读的时候就要质疑它,他的结论有根据吗?他所采用的论据可靠吗?他所运用的推理合乎逻辑?

疑问式阅读对于学者研究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所有的学术研究无非是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构成的,而发现问题又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有无提出质疑的眼光和能力又是发现问题的前提。可以说提出疑问是所有人在学术上取得进展的基础,套用古人的话说叫“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宋・陆九渊)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怀疑是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而不是轻率地否定一切。

(二)联想式阅读。在知识型阅读的阶段,由于记忆知识的需要,读者常常把知识归纳成条或要点,然后努力把它纳入自己的头脑中,至于说这一点和那一点之间,这本书和另一本书之间,这个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差别,一般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的。可以说这个阶段读书的目的还比较笼统,如果说有目的,那么增加知识就是主要目的。研究型阅读则不然,这时候读书的目的性比较强,不仅读书的时候会常常想到自己的专业,更重要的是,还会常常想到自己目前所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他在遇到一种新的理论、一个新的观点、一条新的材料的时候,就应该想到这些对解决其所研究的课题有什么用处和帮助,这就是联想式阅读。

进行联想式的阅读,有两个环节很重要:第一个环节是要建立学术基点。什么是学术基点呢?所谓的学术基点其实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或者是一个研究领域,或者是一个研究对象,或者是一种学术观点,总而言之,应该是自己相当熟悉、经常思考并试图解决的东西。当研究者阅读其他著作的时候,就会和自己所关注的学术基点产生学术性的联想,许多新见解就是在这种联想中萌发的。第二个环节是要具有比较敏锐的、触类旁通的感觉和能力。就是说通过联想,发现新现象与自己的学术基点的内在关联,体会它们在哪些方面是相通的,在哪些方面是相异的,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等等。具备了上述两点,经常进行这种联想式的阅读,就会有效地训练自己眼光的敏锐性和思维的鲜活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的三要素即:学术语言、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这三者在学术论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是中介工具,语言表达准确和学术内容深度是规则。学习者通过科学思维的中介作用,依照学术语言和内容深度,达到学会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学生学术论文习作中常出现语言和思维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作为教师,应当给出准确语言表达、内容深度以及科学思维三方面的建议和反馈。当学生知道如何论证,该写什么,选择怎样的语言形式后,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范文3

一、两种读者中心论

两种读者中心论:一种是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即只要是读者,就必须从自己的心理图式出发去主动解读文本的读者中心论;一种是后现代的读者中心论,即解构主义的读者批评,具有反传统、反现代的特点。概言之,所谓读者中心沦,就是文本解读的主动权在读者,读者在阅读视角和意义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1.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

实际上,不仅后现代文本解读强调读者中心,传统文论和现代文论也强调读者中心。因为不论何时,文本意义最终都是由读者确认的。因此,存在一个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强调从不同学科视角来解读文学文本,并且从整体意义上来把握文本。不同学科视角,理论上指“百科视角”,包括科学视角;整体上把握文本,是说解读文本的视角不是局部的,而是需要贯穿文本始终的。比如,关于《祝福》的多元解读,起码有三个贯穿始终的整体视角,一是社会历史视角,探究祥林嫂之死的社会历史意义;二是文化视角,探究祝福的文化意义;三是女性视角,探究祥林嫂悲惨际遇的女权意义。文学文本多视角解读主要依据的就是一般意义的读者中心论。

2.后现代读者中心论

后现代读者中心沦,即解构主义的读者批评理论。解构主义的创立者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其思想核心是对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具有反传统、反现代、解构一切的特点。解构主义读者批评理论,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也具有反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解构文学传统和常规的特点。这种读者批评,强调文学的无客体性、边缘性、颠覆性,主张用“异延”“播撒”“增补”等新概念来解构文学文本,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无上决定作用。新课改多元解读课堂所出现的诸多创新言论,如愚公移山破坏环境等,都是这种文学批评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学批评虽跟传统的文学批评有很大不同,颠覆了传统和现代文学批评的观念与原则,但也没有完全脱离文本,它只是没有整体性地观照文本,而是局部地断章取义地观照文本。

二、理想读者与多元视角

现实读者,由于自身兴趣爱好的不同和素质缺陷,解读文本的视角往往是残缺的;理想读者,是全知的读者,能用多元视角解读文学文本。因此,要倡导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就必须呼唤理想读者。

显然,一般读者难以成为理想读者,一切都在发展中的学生读者更是如此。尽管如此,不必忧虑中学文学文本解读没有理想读者,一个学生读者不是理想读者,千百个学生读者加起来可能就是理想读者。理想读者的任务就是发现文本的多元视角,然后去进行多视角解读。

视角,本是西方叙事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行文策略问题,属于文学创作的范畴。我们这里研究的视角不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也不是作者行文的角度,而是读者阅读文本的角度。读者到底可以从哪些视角来看文学文本呢?主要是人文社科的视角,因为文学是人学,是艺术,属于人文社科的范畴。当然,既然文学是人学,人有心理,也需要柄居自然,那么文学跟心理科学和自然科学也必然产生联系。只不过,文学只是描写和感受心理和自然现象,并不是像科学家那样研究心理和自然的本质。也就是说,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和心理科学这些多元视角来分析和鉴赏文学文本。

三、理想读者的多角解读

在中学文学文本解读实践中,因为文学阅读指导者和学生读者的观念错误与素质缺陷,产生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读和乱读。比如,从《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看到“违反交通规则”,从《荷塘月色》“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看到朱自清“关心南方的民主革命”等。显然,这不是理想读者的多视角解读,因为这种解读是局部的、断章取义的、有违历史的,而理想读者的多视角解读应该是既兼顾局部又兼顾整体的,是科学可信的。

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指无论从何种视角解读文本,其意义都必须是覆盖全篇的,而不是断章取义、节外生枝的误读和乱读。也就是说,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读解出来的意义应该符合篇旨,而不能偏离主题。解构主义的不符合篇旨意义的乱读和错读之所以遭人诟病,就是因为偏离主题。不过,有偏离主题的局部解读,也有符合文旨的局部解读。因此,符合文本整体意义的局部解读也应该属丁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比如,鲁迅先生《祝福》中“祥林嫂撞头是维护从一而终的封建礼制而不是自觉反抗封建礼制”的解读,就是一种符合整个文本社会历史批判主旨,也即反映“封建‘四权’对妇女的残酷压迫,封建礼教和迷信对老百姓的深深毒害”的解渎。从整体解渎而言,《祝福》除了“社会历史”视角以外,还可从“文化”和“女权”视角来解渎。其文化解读的意义是“反映祝福文化和祝福文化下的悲剧”;其女权解读的意义是“反映封建社会妇女女权的完全丧失”。这两个视角及其意义也是贯穿文本始终的,所以它们也可算作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渎。还要注意的是:立足局部的多视角解渎,往往是对字词义、修辞义、人景物事义等意义的读解;而立足整体的多视角解读,是对文本篇旨的解读,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它是在一个主题原则下对字词义、修辞义、人景物事义等意义的综合读解。

读者言论范文4

[关键词] 诵读 《论语》选读 学生

新课程改革后,《论语》作为教材进入了中学生的课堂。学生有时抱怨:“天天学《论语》,真没劲!”教师有时也会唠叨:“整天教《论语》,都一个模式,很没意思!”学教论语真的让人提不起兴趣吗?在两年的《论语》选读教学中,笔者摸索出,诵读教学比起单纯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学《论语》的兴趣,可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诵读是我国几千年来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封建社会从童蒙入学集中识字后,便开始训练诵读,他们对于诵读作用作了精辟论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坡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清人孙淳曾这样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诵读作为一种感知语言的手段已引起了我们祖先们的足够的重视,诵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的好方法之一。新的教学大纲“鼓励学生多背诵,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质,感受到文言文特有的生命力,培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读让学生体悟《论语》的感情美,再现《论语》的形象美,理解作者的思想美,感受《论语》的语言美,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一、体悟《论语》的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朗读者必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这要求学生朗读时必须先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务求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方能打动听众。没有感情的朗诵肯定是不成功的。

例如,在教《克己复礼》“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一章时,先让学生熟读这一章,再让他们关注主谓倒装句式的特殊表达作用,体会孔子的心情,然后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情感地朗读。这一章的两个句子都使用了主谓倒装句式,语义上突出前置部分,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所以“甚”和“久”要重读,“矣”字后做较长停顿,“也”要拉长读,读出孔子的悲凉心情。

二、再现文章的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朗读者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朗读要打动人,也非得建立起自己的“内心视象”不可,并在朗读中贯彻之,使听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嗅其味,如扪其形。

例如,《君子之风》中孔子对自己形象描绘这一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非常生动。读的时候,在脑中要浮现出孔子安贫乐道、可敬可爱的形象。《仁者爱人》中“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这一章,要指导学生通过对细节地分析,体会孔子对盲人无微不至的关心。读的时候,在脑中要浮现出孔子安贫乐道、可敬可爱的形象。

通过这样朗读,会使枯燥的句子变得生动可感。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诵读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例如,在教《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一课时,初读文章,只觉得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的故事比较有趣,而感受不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伟大人格。但当我们再读课文,对人物语言仔细揣摩后,孔子那种为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不停前进的精神就慢慢浮现在我们眼前。很自然地想起孔子对自己一生概述的那几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感受作者的语言美

《论语》虽只是孔子和其弟子的语录,但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句子讲究对称,多用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有时还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增强句子的美感。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使用了顶真修辞,读时要一气呵成,很有气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等使用了排比,读时要把那种不容辩驳的气势读出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使用了比喻修辞,浮云可使人联想起多种比喻义,如:

(1)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天所说过眼烟云;

(2)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

(3)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读时,“浮云”二字重读,深入体会作者所做的贴切比喻。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朗读,即使是《论语》中平常的对话,我们也能读出美感来。

五、体会《论语》的口语化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因此,很适合我们大声地读,分角色读。特别是其中的叠句更是体现了《论语》的这个特点。

“觚不觚,觚哉!觚哉!”“噫!天丧予!天丧予!”像这类句子表达了强烈的语气和感情,如果不放声朗读,又怎么能读出句子的韵味来呢?

诵读教学并非《论语》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论语》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新课程环境下,《论语》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乐学、会学。因此,重视诵读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汪缚天.教师的语言修养及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

读者言论范文5

[关键词]输入理论 输出理论 读写联动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222-01

一、理论基础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问题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关键领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Swain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理论。

输入假设强调输入内容应该是可理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有充足的量,不应该按语法顺序。

输出假设强调语言输出要促进“注意”功能,输出通过假设验证对语言学习过程起作用,输出还具有元语言功能。

在语言教学中,“输入”理论与“输出”理论有着极强的关联性。输入是语言学习的手段,是习得的先决条件,是基础;输出是目的,是习得的必要途径,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的。语言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同时,进行语言的输出活动,两者相互结合才能确保语言习得的成功发生。

二、输入理论对阅读教学的指导

在非英语的语言学习环境当中,大量信息的输入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语言实践活动的前提。阅读是获得信息和语言知识的主要渠道和有效途径,所以,在阅读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材料的“量”与“质”。文章的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泛读是为了达到量的积累,最广泛的接触到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信息,培养语感,体验文化;精读则有利于学习者深入并精确把握语言的使用,通过大量语篇的精细解读,掌握具体语境下词汇的选择,遣词造句的规律,以及章结构的层次关系。通过阅读和分析,语言知识逐渐内化,为之后的语言输出做了铺垫。

三、输出理论对写作教学的指导

在写作这样的语言输出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意识到实际表达能力与想表达内容之间的差距,认识到自己在具体语言知识使用上的欠缺。这样的差距和欠缺对于学习者来说不仅仅是对已掌握知识的验证,同时也刺激了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正视自己对语言的应用水平。所以,此过程引起了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教师通过学生的习作,不但要了解学生对语言掌握的程度,还要帮助学生归纳出错误类型,进行错误分析,适当纠错,避免石化。通过指导学生反复练习,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准确度和熟练度。

四、兼顾“输入输出”实现读写联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输入与输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写作是对语言知识吸收效果的验证。想要达到用目标语轻松地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实现精彩的写作,唯有在阅读当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下语言的表达方式。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教学过程中应把两者有效的结合。

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途径之一就是边分析阅读材料边指导写作。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词的选择、句子结构、谋篇布局的方法,所有这些方法可作为语言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于经典的段落要熟读或者背诵下来。久而久之,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学生对词汇句式的表达方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语言知识从最初的规律性总结逐步过渡到知识的内化,这就为写好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途径之二是查找写作不足,以写促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要重视讲评,可采取自读自评、互读互评等多种形式。从学生习作中归纳出错误类型,如用词不当、语法结构混乱、篇章层次不明确、主题不突出、文章逻辑结构不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不地道、不流畅、不准确。用写作作为一个标准来衡量阅读中知识的吸收,然后带着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回归阅读材料,比较阅读材料与学生写作,找出薄弱环节,挑选相应的阅读材料继续研究,以促进写作。

五、结语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输入输出,读写结合,优化教学模式,使学习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去写作,站在写作者的角度去阅读,使学生最大限度的理解输入内容,并准确流利地进行语言输出,促进双向信息的交流。学生应多读适合的阅读材料,多进行写作训练,这必将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读者言论范文6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也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只要我们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无论是中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作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大量阅读还使曾一度被认为是低能儿的学生奇迹般地改变了命运,进入了优等生的行列,作家权延赤、特级教师钱梦龙等都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种经历。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语文能力乃至认知思维水平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课外阅读会有这种作用呢?这是因为它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在课外阅读中,阅读者是为了了解内容而去阅读的,通过阅读,他获得了新的信息,而阅读者语言能力在这种大量的持续的阅读实践中自然得到了提高。换句话说,就是阅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存在"信息落差",阅读者为了获取未知信息,启动自己的语言习得机制,与阅读材料进行了信息交流,从而自然习得了母语书面语能力。正如儿童习得自己的母语口语,并没有什么人给他系统的讲解词语涵义、句子结构,他通过和周围环境的语言交际,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自然习得了母语的口语能力。此外,课外阅读对学生往往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阅读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国外阅读学研究中有一个"杰克现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一个叫做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们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到原课文太没有味道,不精彩,然而在家里父母却埋怨他过分迷恋阅读,以致于一份杂志、一张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他都百看不厌。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即使是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放在课本以外,学生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一到课堂上就精彩非昔了。一位叫做卡罗尔的阅读学家形象地把它概括为“课内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其实,并不在于是课内还是课外,只要我们进行的是“真实的阅读”,“课内海明威”是可以和“课外海明威”一样“精彩”的。

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真实的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它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是一种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活动。真实的阅读既不需要像语言学习那样在阅读后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讲解,也不需要像一般阅读能力训练那样在读后完成各种阅读检测题。真实的阅读首先是真实的,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章的内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阅读者通过阅读获得了未知信息。因此,真实的阅读要求把说明文当说明文来读,把议论文当议论文来读,把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读。读说明文能获得新知,读议论文能了解新的观点,读文学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读懂了文章的内容,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其次真实的阅读时实践的,语言习得论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而且这种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不同于阅读训练中针对阅读技能的阅读实践。第三,真实的阅读是大量的,只有大量、持续的真实的阅读,才能使学习者语文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由于真实的阅读减少了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也使大量阅读成为可能。事实证明,许多老一辈的专家学者,无论是文学工作者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就主要是通过这种真实的阅读获得的。

从教学理论上看,真实的阅读很容易在现存的语言学习理论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个体母语水平发展系统中,它与儿童母语习得一起反映了从口语习得到书面语习得的母语水平发展到全过程;在语文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与语言学习和语言训练共同构成了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在语言教学系统中,真实的阅读和真实的交际分别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目前,通过大量自由阅读来提高学生书面语能力的观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语言教学专家和广大于语言教师的普遍认同。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freevoluntaryreading简称FVR)。“FVR是自愿进行的一种阅读。读自己爱读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回答问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去另找一本”,他认为,如果能坚持这样做,“阅读和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一期)。显然,FVR就是一种真实的阅读,不过,真实的阅读包括的内容比FVR更广一些。

从教学实践上看,几乎所有成功的语文教学者和语文学习者都注重发挥了真实的阅读在提高语文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型的语文教改实验方案也是如此。上海市有一个"扩大阅读,课时分段式"教改实验方案,这个方案从高中的5课时,初中的6课时中分别划出2课时来让学生自由阅读各种书籍,学生们对这种自由阅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大量阅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全面、大幅度的提高。(详见《语文学习》1989年第七期)目前,湖北宜昌市正在实施的初中语文“课内外衔接”语文能力训练教改实验,也将大量课外阅读放到了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将它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手段。无独有偶,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

,有两个成功的语文教改方案也是以大量课外阅读为主要特征的,一个是由国家教委发文推广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一个是山东烟台市小学语文“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改实验。前者突破了小学低年级不能进行阅读和作文的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尚不认识汉字和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汉语拼音使识字和阅读、写作同时起步,交叉进行,寓识汉字于阅读之中,发挥了阅读对识字、说话和写作的促进作用。后者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和写作总量分别提高了5倍和4倍,把语文教学时间一分为二,一部分用于课堂教学,一部分用于课外自由阅读。在三~五年级每周开设三节课外自由阅读课,建立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大量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双轨运行”新机制。这两个实验都取得了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显著效果。不仅如此,实验对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发展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等也起了积极的作用。(详见《人民教育》1992年第10期和《小学语文教师》1995年第10期)那么如何将真实的阅读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呢?首先,我们必须坚持“大大语文”的语文教改方向,坚持语文教学和社会生活结合,坚持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人文传播民族文化。因为从语言习得论的观点看,语言能力只有在联系信息和心理信息同时传递同时加工的真实的语言活动中形成,不负载信息量的语言活动不是真实的语言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真实的阅读占据主导地位,使阅读活动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突出语言的民族文化特色,这些也是语文作为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

其次,我们要坚持在大量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这一点和目前具有广泛影响的语感教学论是基本一致的。按照语言习得论的观点,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应大幅度增加阅读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减少对课文的讲析,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这种阅读实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而是主要关注内容的真实的阅读,所以我们还要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书山题海中解放出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第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大幅度增加课内的真实阅读量。实践证明,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虽然课外阅读就是真实的阅读,但二者并不能划等号,要使课内阅读更加科学,更有效率,就必须以真实的阅读为基础,从语言学习理论方面加强对课外阅读的研究,揭示课外阅读的本质属性。同时,我们也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内精读转化为真实的阅读,并大幅度增加课内真实阅读量,这样课内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的希望。

上一篇名言故事

下一篇车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