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例6篇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1

【关键词】学生 图片 观察 想象 三维目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婴儿、幼儿、少年,甚至青少年时期,直观象征思维占主导地位。如此,图片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很重要,对中小学历史教学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这种过去性的特点,给教学双方都带来很大困难。而今,在新版历史教科书中,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运用图片诱发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去再造历史形象,引导学生更顺利地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那新课程教学的深入又向前迈出了可贵的一步。

一、图片功能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为了让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达成更好的有机结合,特将目标细化如下:

1.结果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识记水平:能正确地说出或写出基本历史知识。理解水平:归纳和整理所学历史知识,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已有历史知识建立联系。运用水平:能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能对历史做出解释与判断分析。

2.体验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经历(感受)水平: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学习活动,建立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历史的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等。

3.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

复制水平:按照教师的指令,利用多种简单技能从事某项活动;行为动词:朗诵、复述、讲述、介绍、谈谈、找出、标出。创作水平:从事某项复杂的创作;行为动词:编演、举办、编写、制作、绘制、撰写、出版、设计。

二、图片应用与三维目标实现

1.识记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引导学生识读《隋大运河示意图》,并编歌谣。如“一个中心,是洛阳;两个端点,北涿郡,南余杭。四个河段,永通邗江。五大水系,海、黄、淮、长、钱。”记忆大运河河段、地理位置等。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英军入侵路线图》识记《南京条约》内容,《俄国割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了解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过程,《甲午中日战争形式图》了解中国战争过程。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一课,历史漫画《时局图》,一下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兴趣。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描述,学生对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通过图中各种动物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形象地记忆到头脑之中;并对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导致中国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局有了深刻理解。在达成这一目标过程中,利用图片增强记忆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要使学生把形象的图画与抽象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学会观察形象历史材料的特点,抓住本质,然后运用联想,记忆抽象的历史知识。

2.观察描述为主。例如:利用七年级下册的《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找证据,发表见解、观点,并总结成小论文。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的多样性,学会留意生活中的事物,培养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比较方法为主。例如:七年级下册《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先引导学生识读图片:明《南都集会图卷》(局部)、清《盛世滋生图》(局部),使学生一下就感受到了明清时期的盛世昌隆,扣住该本课主题,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历史情景之中。而接下来与《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周边形势图》对比,从该图绿色箭头表示的英国南上扩张,褐色线条表示的庞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扩张,对中华帝国形成包围之势,感知“盛世”与“危机”,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变化,得出结论:危机出现。接着探讨危机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中国农业文明的衰落,统治者逆历史潮流而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历史现象,体会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发展方向。

4.直接感悟其历史精神的。此类场景性图片主要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合理想象描绘图片内容,体会其精神内涵。例如:八年级上册中,图片《焚烧后的圆明园》,先通过对圆明园残迹的描绘,结合原来的“万园之园”的描绘,体会列强野蛮侵略的本质和对人类文明毁坏的罪证,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五四运动时学生在街头演讲》,学生通过对图片内容的描述,在融入当时历史情景的同时,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在对《日军在南京活埋中国平民》的描述中,无形中就带有了自己的情感,激发了爱国情以及对世界和平的热爱。八年级下册中抗美援朝时期的图片《黄继光》,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深刻体会了志愿军战士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体会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拓荒牛》,学生体会到了深圳特区人民艰难创业,勇于开拓进取的毅力和精神。

5.探究为主。例如:九年级上册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系列图片,与课文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利用其这一特点为教学服务,效果非常好。如图片按美国南方种植园、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市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葛底斯堡战役、李将军签字投降、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顺序排列,围绕“美国黑人奴隶问题的变迁”这一主线。接下来让学生为每幅图片配写文字,并结合课文进行概括。接着探究黑人奴隶的由来,引导学生联系第10课示意图《三角贸易航线图》,再联系当今美国的种族问题,认识人类的“民主、平等”是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和不断努力的结果。

6.创设知识结构图。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读图片,归纳知识,设计对外开放格局结构图,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层次,体会国家对外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

7.编演历史小剧本。例如七年级下册的《步撵图》,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人物神情生动,气质刻画得出神入化。学生结合文成公主入藏背景,编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样综合运用,体会唐“合同为一家”的融洽民族关系,体会友好往来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流,这也奠定了今天的中华民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局面。

三、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教材中的图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史实,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要明确一些问题。

1.紧紧扣住主题,为解决课堂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图片辅助功能的最佳实现要建立在科学的问题设计上,不能盲目。用图片要抓住最能解决问题的图片,扣典型,忌滥用。

3.运用图片过程中要强调学习需要,强调学习内容,强调学情分析。最终立足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目标的要求下,要更好地去进行历史教学,发挥历史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就要从授课内容出发,采用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别出心裁、因课利导的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缩小学生和教师间的差距,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这样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下面本人粗浅的谈谈自己对中学历史课堂导课技巧的几点看法:

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复习导人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方法,通过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学会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比如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夏、商、周》这节课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的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转人即将学习的内容,并能把知识间的共性进行归纳。

二、疑问导入,激发求知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提出疑问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八年级历史下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时,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每年的五月四日都要过一个节日叫‘五四青年节’,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为了纪念‘’。那么,什么叫‘’呢?它发生在什么时候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一课。”接着,板书课题,学生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三、图片导入,美观形象

历史教学少不了运用图片,图片的出现使得教学图文并茂,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增加课堂的气氛。图片的恰当使用可以让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加形象,给学生以真实的视觉感应,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为历史教学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美国独立战争》时,教师可以出示美国国旗,让学生观察:美国的国旗有什么特点?上面的星和条各代表什么?为什么今天的超级大国美国却在200多年前是英国的殖民地?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效果会更好。

四、谜语导入,引人入胜

以谜语导入,从上课效果来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开始学习,自然地引入新课。为学生自觉探索新知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学习九年级上册《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大家轻松猜个谜语:“远看一道墙,近看一排房,走时快如声,脚下雷声响”,同学们很快猜到是:火车,那么火车是什么时间出现的?谁发明的?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这样学生很感兴趣,进入新课学习时学生会迫不及待,收效很大。

五、诗词导入,学科渗入

诗词用语精辟、活跃、美妙,学生喜爱。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不仅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更主要的是可以营造活跃欢畅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乐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比如学习八年级上册《红色政权的创建与红军长征》时,不妨朗诵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事后尽开颜。”学生在朗诵之余,不单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所体味,而且会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所深深感染。

六、故事导入,缓解压力

利用故事导人新课,可以缓解压力,提高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故事更能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往往比较容易进人上课的状态,也是增进师生情谊,启迪学生智慧心灵的兴奋剂。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这一单元有关古代希腊的内容时,“木马计”“马拉松长跑”的故事能给课堂教学增添不少的趣味性。再如讲《法国大革命》有关拿破仑帝国时,可以讲“雾月”“滑铁卢战争”,一会儿就能把这位具有传奇色彩,同时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推到学生面前,由此进入新课教学,学生必然兴致盎然。 转贴于

七、影视导入,再现历史

影视作品除具有与图片一样直接、美观、形象的特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情节波澜起伏等特点,更容易让感性、可塑性较强的初中学生认可和喜爱。比如讲八年级下册《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一课时,可播放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庆典》阅兵片段,通过观看让学生感受新中国50年的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了解我国有哪些军种和兵种?以及当今我国军队的发展规模怎样等进行探讨?这样教学形象直观,好像又回到了影片中,历史再现,催人上进并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八、歌曲导入,抛砖引玉

用歌曲作为开场白极富有感染力,这样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适当引用,能调动学生情感投入,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如讲八年级上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课时,可采用多种导入方式作为开场白,比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悲壮的旋律萦绕在耳畔,快速地把学生带入到这段历史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在国破家亡时东北人民的悲伤与哀婉。最后,在学生们满腔爱国热情的冲击下,我们开始进入新课。

总之,导入是课堂艺术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开启学生兴趣的闸门,牵动学生的思绪,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欲的振奋状态。只要教师善于思考和发现,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设计课堂导入,一定会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鉴明:关于历史备课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04.8.

2.岑继红:中学历史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J],成功教育,2012.10.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情境 创造性发问技巧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师生的双向交流仍是农村中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使他们能够在观察中注意到事物的细微处,能够较长时间地专注一件事,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与成人相比较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创新的见解。有效的发问技巧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成功教学的基础。陈龙安博士在《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一书中给我们综合归纳了创造性发问技巧有:假如、列举、比较、除了、可能、想象等六类。在此我谈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创造性发问技巧的运用与体会。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即使再感人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于“观史如身在其中”。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进而发展“言之有据,论者符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采用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如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我采取讨论的方式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及相关材料,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商鞅,你该如何进行变法?让学生积极讨论,课堂效果良好。

课堂中教师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软性的,即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概括、发散,是一种横向的思维。另一种是硬性问题,是一种封闭性的问题,答案是有一定的“对”“错”,趋向于逻辑、精确、判断、推理、分析,是一种纵向的思维。提出问题的内容应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源于课本,所问问题应有一部分是学生学习的知识,这样就有了用武之地,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新的知识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高于课本是问题内容既有一定的广度,又有一定的深度,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思考。在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发问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现举例如下。

一、关于“假如”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的情境加以思考,可以用人、地、事、时(现在、过去、未来)的假设发问。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劫难中的抗争》中“太平军痛打洋枪队”子目时有学生发问:“假如太平天国不是定都天京,而是继续北上攻打清王朝,能不能清王朝的统治?”我没有立即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在热烈的讨论后得出一个认识:农民阶级由于受经济基础和阶级属性的制约,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但有助于学生学好第四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寻找问题的兴趣,也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关于“列举”的问题

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人物或历史事件,越多越好。在学习八年级上册《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一课时发问:“(1)抗日战争中有哪些主要战役?涌现出哪些英雄人物?(2)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爱国情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一问一答中进行了思想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爱憎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关于“比较”的问题

就两项或多项资料事件的特征或关系比较其异同。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一课时发问:日本的明治维新同俄国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中国的有何异同?想一想,同样都是改革,中日两国为什么会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措施的实施、国际环境讨论等方面对比讨论,得出结论: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这为以后更好地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做好了铺垫。

四、关于“除了”的问题

针对原来的资料和答案,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观点,得出正确结论。如在学习完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后,“贞观之治”评价唐太宗是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基础上发问:“除了‘贞观之治’之外,唐太宗还采取哪些措施?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进而得出正确结论:唐太宗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对外交往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了盛世辉煌的唐帝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五、关于“可能”的问题

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前瞻的了解。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我提问:红军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和危险?学生在分组讨论后得出许多种困难和危险:军队的围追堵截;分裂红军的恶行;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缺医少药;民族隔阂,语言不通,等等。我在高度肯定学生的同时,再设问:“红军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走向胜利的?举例说明。”学生的回答更加踊跃,答案角度也更加广泛,所举的例子更加具体生动,许多来自课外读物。学生在培养发散思维的同时学会了知识的迁移,懂得了知识的重组学会了初步的创新,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有利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关于“想象”的问题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象未来的事件。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一课时,让学生想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状况,并用相关的影视资料描述出来,从而在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同学了解今天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

时代在发展,新课标为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历史教学的困境,教师的自觉实践至关重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更新,才能培养出具备人文素养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中学文科,2010.03.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4

一、利用谐音记忆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是整个初中历史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中招考试考查知识点最多的一本书,以往学生在学习和复习中国近代史时,总是抱怨知识点太多,背诵起来很困难,所以我在讲授这段历史时,就想方设法让学生减轻负担,轻松掌握基础知识。

该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主要有四件大事即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记忆时可以把这四件事情的首字连接起来,即“洋戊辛新”,再用谐音记忆为“洋务信心”,在班上推广以后,学生对这四件大事记忆深刻,每次提到都能快速准确地说出来。

学生容易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即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即洋务运动混为一谈,我是这样给学生讲的:把两件事情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即近代史和鸦片战争,以及近代化和洋务运动,取其中的两个字组成“鸦史”和“洋化”,再用谐音记忆为“鸭屎(鸦史)”、“氧化”(洋化)。当时学生听了我的解释后哄堂大笑。虽然“鸭屎”听起来不太文雅,但是学生立刻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以后再做与此有关的题目就几乎没有出过错。

鸦片战争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我是这样让学生记忆的:英国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军强盗似的掠走了我国大量的白银,皇帝的名字起得真好――盗光(道光),学生开始还摸不着头脑,待我写在黑板上后,全都点头称是,自然也能将答案熟记在心了。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学生总是把英国占领香港岛、日本占据台湾和这个知识点相混淆,我上课时突发奇想,将澳门―葡萄牙简记为门(澳门)牙(葡萄牙),这样就不易记错了。

中国现代史讲到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中的“四”和“市”谐音,这样选择题就不会选错。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讲到法国大革命时,提到罗伯斯庇尔这个人,学生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不容易记忆,我当时就教学生利用谐音记忆“萝卜丝片儿”,于是学生就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个法国人。

二、利用歌词记忆

世界古代史讲古巴比伦王国时提到它的位置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有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对外国的人名、地名很陌生,于是我就以周杰伦的歌曲《爱在西元前》作为新课导入,结果从上课开始到下课,课堂气氛一直都非常好,学生不论是听讲还是讨论,都格外投入。下课后我问了一位学生:“为什么这节课听得如此专心?”学生说:“再不好好学历史的话,连歌词都听不懂了!都要out了!”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我觉得在备课时多下些工夫,和学生的生活贴近些,找到学生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利用谜语记忆

我在平时教课之余,不断地搜索、积累了一些历史方面的谜语,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全神贯注地听,绞尽脑汁地想,争先恐后地回答,乐在其中,这就让原本有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平添了几分活泼与幽默感。下面,我列举一二,和同仁分享:

1.太白全集(猜一近代清朝官员)

2.山东突飞猛进(猜一近代文学家)

3.恪守信用(猜一近代地名)

4.爷爷打先锋(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5.口才绝伦(猜一近代历史人物)

6.囚禁张学良(猜一古代历史人物)

7.持久和平(猜一古代地名)

答案:李鸿章、鲁迅、遵义、祖冲之、陈独秀、关汉卿、长安。

四、利用关键词记忆

七年级下册《时代特征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讲到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一书,把星和天联系起来――天上的星星。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讲到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挫折“”、化运动、“”三件事,可以取其首字:“大”、“人”、“文”或者“大”、“文”、“人”,这样,记忆起来就非常省时。

五、利用比较法记忆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5

一、使用影像资料符合历史学科特点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重复的特点。虽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述,使学生知晓历史的背景、主要经过和结果,但是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阅历经验而言,很难体会历史的全貌。此时,应用影像资料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时,考虑到今天的学生对于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和化运动”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体会,教学过程中我选用了两段视频资料。一段是关于“”的新闻报道,内容包括“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制定,农业产量浮夸不实的各种报道,大炼钢铁的生动场景,以及视察各地的活动报道等;另一段是关于运动的,内容包括视察徐水,的建立,公社社员生活、劳动、学习等情况的报道。这两段视频的使用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基本史实,而且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大背景,理解了“”和化运动带来的严重后果,明白了科学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仅提高了课堂实效,而且体现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学史精神。

二、使用影像资料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生大多理性认识明显不足,而影像资料的使用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时,我先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咸丰出逃、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抢劫和焚毁圆明园。当画面定格在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我引导学生合作讨论“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怎么会遭此噩运”。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会学,而影像资料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有利于组织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

此外,影像视频还能帮助学生观察、认识历史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使用影像资料属于开发课程资源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而书本的描述却是平面的、静态的、枯燥的。新课标指出影像资料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它具有立体感、动态感、形象感,有力地弥补了文字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时,将开国大典,国庆35周年、50周年、60周年的阅兵式进行了剪辑合并让学生观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和科技强军的历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爱国主义教育,收到了空洞说教所收不到的效果。总之,影像视频达到了形、声、图、文的完美统一,具有很强的感官冲击力和感染力。

四、使用影像资料力求恰到好处

影像资料在历史教学中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其使用也必须恰到好处。

首先,影像资料的选择要恰到好处。选取影像资料要坚持目标性原则,即所选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一致,要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要坚持思想性原则,即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发挥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要坚持精选原则,即所选资料必须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要坚持实效性原则,即基于教情、学情,要注意可操作性和省时、高效。

其次,影像资料的应用要恰到好处。影像资料可在新课前展示,达到导入、激趣的目的;可伴随新课讲解播放,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可结束授课时播放,帮助学生系统理解、总结提升。究竟何时播放,何时讲解,是先播后讲、先讲后播,还是边讲边播,都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其作用和效果,妥善安排。具体实践既要发挥影像视频的作用,也要发挥其他媒体和常规教学手段的长处,要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优化组合,以求实效。

八年级下册历史总结范文6

关键词:布依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研究

册亨县地处黔桂两省交界处,距离省府贵阳310公里,距州府兴义120公里,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598平方公里,辖5个乡,9个镇,123个村民委员会,7个居民委员会,2个社区。总人口24.08万人,其中布依族人占76%。黔西南自治州建立前,册亨是全国唯一的布依族自治县。2010年被贵州省布依族学会命名为“中华布依第一县”和“布依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基地”。

一、册亨布依文化现状

册亨布依族文化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多样性和一定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依族语言文字

语言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标志,册亨县作为布依语的第一母语区,布依族口语一直伴随着布依族发展的历史步伐,至今还保持着完整纯正的语言文化。册亨县的村寨大部分都是布依族村寨,村民几乎都会说布依话。

(二)布依服饰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册亨的布依族服饰五彩缤纷、别具特色,民族风格与地域特色十分突出,不仅有性别、年龄和盛装、常装之别,还有婚服、丧服、祭司服等各种专用服饰之分。

(三)布依族民居

布依族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以其勤劳勇敢、聪明智慧,创造了风格独特深厚的民居文化。长期以来,我县布依族喜欢居住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绝大部份少数民族依山而住、聚族而居,几十户甚至几百户组成大寨子。

(四)布依八音

“八音”乐名始于隋而成于宋,流传于盘江已逾千年的历史,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天籁之音”。“八音”实际上是布依族的古老音乐。最先从“摩公调”里孕育而出,经过长期的演唱实践,不断得到民间艺人的创造、补充、修改和完善,构成比较完美的弹唱音乐。古时的“八音”通常由竹筒琴、月琴、牛骨(或马骨)胡、短笛、芒锣、小钗、小鼓、唢呐8种乐器组成,因8种乐器发出8种不同的乐声而得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艺术发展的需要,其乐器由原来的8种增加到10多种。可单独演奏,也可坐在板凳上边奏边唱,故又称“八音坐唱”、板凳戏。其旋律古朴流畅,悠扬悦耳。

(五)布依戏

布依戏在册亨形成和发展的,是册亨县布依文化的招牌,《布依族简史》称:“在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册亨州同的秧坝、普安州判(今兴义)的巴结,开始编演布依戏”。册亨在布依戏成形之后就相继建立戏班子。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册亨弼佑八达布依戏班戏师王公乱根据布依族民间传说《卜当》改编成布依《三老姨》。布依戏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瑰宝。

(六)布依哑面戏

“哑面”被誉为“古代戏剧的活化石”,是流传于我县丫他镇板万村祭祀演出的一种戴面具表演,没有台词、只靠肢体语言表达的戏剧形式。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以再现教人遵守孝道,教人从善而再现的布依族生活场景为主,类似西方的“情景剧”。

二、布依文化生态危机的原因分析

当下多元文化大背景中的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生产和生活中,地域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越来越短,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并出现冲突,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较大;生存环境的变化对布依文化的影响;外来文化对布依文化的侵蚀影响;市场经济对布依文化的冲击等等。这些古老传统民族文化元素遗失不可避免,特别对于地域色彩浓 的布依文化来说,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在所难免。

三、是布依文化保护意识淡薄,创新力度不够

由于布依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等的变化,让布依人文化价值观中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布依文化的发展,加上对布依文化保护意识淡薄,文艺创新力度不够,布依文化鲜有积极影响的文化成果、文化人物和文化事件。以文艺作品为例,除《好花红》、《桂花开放幸福来》等少量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外,未出现有影响的布依文艺新作,更没有大众公认的布依文艺新星。

四、建议和措施

布依文化部分元素消失的速度之快,已经超出预料。面对布依文化濒危的现实,如何抢救、保护,发展、传承,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制度保障力度

布依族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是个艰巨的、长期的课题。认识布依族地区非遗的特殊性、地域性、紧迫性,制定出适合县情、乡情的布依族非遗保护的相关条例,是保护传承的基本保障。同时做好关于保护布依文化的专项规划,从一个村寨一个村寨做起,制定布依族文化保护措施及相关优惠政策,建议州级以上制定《民族文化保护条例》,对布依文化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二)开展布依文化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布依文化之本

针对布依文化元素逐渐遗失现象,在布依族地区开展全民性的布依文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把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及建设、开发、利用推向更高层次。

(三)建立特色文化节庆活动开展机制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民族政策息息相关,“”中,布依文化被当成“四旧”而破除,使布依文化遭到的史无前例的破坏。所以,布依文化要发展,除了落实党的民族文化政策外,应及时在本地区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文艺表演,创造布依文化发展的空间和提升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布依文化的保护意识。

(四)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援助支持,建立布依文化保护试验区

开展布依文化普查,掌握布依文化生态状况。全面掌握布依文化“现生态”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进行抢救和保护、传承。以布依文化积聚点为核心,逐级建立若干个独具特色的布依文化保护村寨、文化保护乡镇,如布依古文字保护村寨,布依戏保护乡镇等等。在布依族聚居的地区打造如册亨、望谟布依文化生态县等各具特色的布依文化生态县城。在布依族聚居的地方,建立布依文化保护试验区,争取更多部级和省级项目,加大对布依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