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案范例6篇

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范文1

(二)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2.知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其他介质中及光从水、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情况。

3.知道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三)教具

碗、适量的水、筷子一根、全反射演示器(或光的折射演示器)。

(四)教学过程

一、观察本节课文“?”中的现象,引出课题请同学们观察几个现象。

1.教师出示一只碗,让学生观察确定的深浅。给碗加入适量的水,再让学生观察碗的深浅,有什么变化。

2.取一根筷子,让学生看是直的。将筷子斜放入水中,再让学生观察筷子有什么变化。

教师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碗加水后好像变浅了。筷子放入水中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教师再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来研究光的另一种现象。学习后,同学们就能解释这些现象了。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演示,讲解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折射角。

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演示时,在入射点处垂直水面插入一细木棒作法线。学生看到光在水面处改变方向继续在水中传播。教师讲述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折射光路图。接着讲述什么是折射光线、折射角。同时强调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而不是与界面的夹角。

2.通过演示,研究光的折射情况

①教师用“全反射演示器”演示课本上图6-2的实验,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折射情况及垂直入射的情况。让学生观察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改变入射角再做一次。

演示完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先画出入射光线,然后让学生画出不同入射角的折射光线(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光线垂直水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都等于零,即方向不改变。(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补充讲述,如果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水晶等一些透明介质中时,情况和上述相同。

②再演示光从水斜射入空气和垂直射入空气时的折射情况。先让学生小结,然后教师再给出结论,并板书。

比较①、②的情况。教师指出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在图6-1中用反向箭头标出光路。

师生共同小结光的折射规律。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本节课文方框中“光的折射”一段。

3.举例应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分析课本图6-4所示的现象。画出光路图,教师解释池底变浅的原因。强调:人看到池底是因为池底射出的光经过折射后进入人眼。人眼的生理功能只能感觉光是沿直线射来的。所以池底好像抬高了,也就是变浅了。需要指出:人们看到池底的A′点是A点的虚像。

回顾本课开始同学们观察到的第一个现象:碗底加水后变浅。其道理和上述一样。

三、小结本课内容。讨论实例。完成课文中的练习

1.本课主要内容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及应用它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2.让学生课内完成课文后的练习。请学生自己回答、订正。

3.回顾本课开始学生观察的第二个现象。组织学生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图,小结筷子向上弯折的道理。

四、作业

1.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节后练习第1、2、3题。第3题要先做实验后回答。

五、说明

1.本节教师演示较多,要注意让学生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以加深对折射现象的印象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始引入课题的实验器材,要用碗不宜用杯子,避免解释的麻烦。筷子要斜插入水中,学生从侧面观察效果好。

2.本节演示器材较多,重点是观察折射时的光路。为保证观察效果,最好在实验室上课,并且要遮光。

光的折射教案范文2

一、设定和选择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创造一个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背景。创造情境并不难,物理知识来自于生活,但在设计情境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实际。其中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情境设计一定要结合教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教师要深入分析物理教材,以此满足教学目标;第二,情境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

例如,在学习“磁场的方向性”知识点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情境:将几个小磁针放在条形磁铁周围的不同位置上,学生可以明确看到小磁针的N级指向不同的物理方向,教师结合这一物理特点提出“磁场是否具备方向性”的问题,学生依据自身观察和操作明确答案“没有”。这种问题情境,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设计,依据这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渴望,还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问题情境进行思维拓展和分析,并且依据问题情境的不断深入,达到教师设定的目标:若是小磁针都向着同一个方向,那么磁场是具备方向性的;若是指向的方向各不相同,那么磁场是不具备方向性的。

由此,教师在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第一,教师一定要注重深入分析素材,研究需要突破知识点的意义和延伸,之后结合满足学习需求的情境突破重点;第二,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存和思维能力,之后选择满足学生需求的情境,促使学生可以锻炼自身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这样有助于为学生未来的物理知识学习奠定有效基础,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设计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目标

情境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分析,规定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形式分析和解决情境中设定的工作,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深入掌控学习物理的基础方案,自主获取物理知识。由此,在情境教学形式下,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计问题,依据问题引导思维拓展。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攻难排难,学生会在心理上获得成功的快乐。并且,攻难也可以锻炼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智力。除此之外,教师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且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深入分析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合理解答生活中存在的物理问题,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为什么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禁止大声喊叫?将一百瓦和四十瓦的两个灯泡串联到220V电路中,为什么四十瓦的灯泡要比一百瓦的灯泡还要亮?”等生活中的案例。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研究和分析,最终获取有效答案。借助这种学习形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拓展和转变学生的分析过程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情境教学实施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理解一些物理思维形式和物理知识。由此,情境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常规课堂的教学干线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学习目标就是要明确光折射的规律,明确从岸上看水中的物体为什么会觉得浅,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为什么觉得高等生活中体现折射的现象。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光的折射规律和对生活中折射现象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先引导学生观察并认识到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光的折射,之后观察并分析水和空气的分界面两侧的光的传播情况。演示实验展现了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折射,学生结合书本知识逐渐掌握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入射角等理念。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有哪些有关“光的折射”的应用,如变形的太阳、幻日都与光的折射相关。再如探索发现中提出的“海市蜃楼”,河水看上去并不深,但是实际深度要比我们肉眼看到的要深,潜水员在水中观察到的岸上的物体要比实物高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图片进行分析,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已经理解的“光的折射”规律,深入分析案例,深入理解“光的折射”这一理念,并且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下列例题:

如图1所示,SA表示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的一束光线,在图中画出这束光线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光线(大致方向)。

解析:已知入射光线与界面,可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

折射光线。具体画法分三步:一是确定入射点A;二是画出法线NN’; 三是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AB。答案如图2所示。

光的折射教案范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三节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射和光的反射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光的折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光的折射现象那么多,许多光现象基础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体验由折射引起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涉及光的折射领域,折射现象涉及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光的折射是光的传播过程中较难的内容,是后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做好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实验,实验探究能力不强,对探究过程还没完全掌握,效果能否影响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要细心引导本节课的学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并用光的折射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也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一些物理量,如入射光线、法线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了学习光的折射的基本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引导,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阅读、总结归纳出结论,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及具体生动的感知认识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培养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法:本节学习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三会:会从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发现问题,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会根据猜想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出孙悟空的放大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看过西游记,最喜欢戏中的哪个人物,同学们自然会说:喜欢孙悟空,接着教师说今天你们喜欢的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并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谁能把老孙的铁棒折弯,学生在说出各种各样办法后,教师引导并用电脑给出神奇的力,接着学生动手做一做,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再斜插一根筷子,让学生从侧面观察现象,学生发现筷子在水中变弯折(图1),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动手实验,大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减轻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光的折射现象,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图2),请同学观察现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容易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像.

2.光的折射规律

(1)图形设计,启发探知欲望,教师创造问题情境,要学生猜想,启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在这种欲望趋势下,并积极主动去想去做.

(2)进行探究活动

同组同学根据自己的猜想、讨论,写方案,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材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但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不大,学生参与不多,学生互动发挥不多,因此,本节课笔者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认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在实验中的疑问,发挥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整个过程始终是学生动脑动手,教师只进行指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交流探究成果

在本节课中,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主,首先,各小组间先进行交流接着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及时沟通交流,结合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本节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的认识实验本质,不仅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铁棒弯折、水中折影的现象,学生讨论并请各小组代表回答,然后教师利用动画放映,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①水中的龟看岸上的树,树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②海市蜃楼?

拓展视野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4.回顾折射

采用学生回忆反思的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作业

课后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

(一)光的折射

1.概念

2.几个有关的名词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物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说明: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均为0°.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折射教案范文4

在历年的高考中,光学选择题大量且频繁出现,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方法,与各位同仁交流.

例2已知某玻璃对蓝光的折射率比对红光的折射率大,则两种光()

(A) 在该玻璃中传播时,蓝光的速度较大

(B) 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该玻璃中,蓝光折射角较大

(C) 从该玻璃中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红光临界角较大

(D) 用同一装置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蓝光的相邻条纹间距较大

例3雨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设水滴是球形的,图3中的圆代表水滴过球心的截面,入射光线在过此 截面的平面内,a、b、 c、d代表四条不同颜色的出射光线,则它 们可能依次是( )

(A) 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

(B) 紫光 、蓝光、黄光和红光

(C) 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

(D) 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

解析:由光路图可以看出,a光偏离原方向最远其折射率最大,可知a光最靠近紫光,d最靠近红光,再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反过来的顺序进行排列,可知答案选(B).

解析:此题与2006年高考重庆卷20题极度相似,由图可知a、b在相同的入射角时,b已经发生了全发射,说明a光线的临界角大于b光线的临界角,由上面的结论知a光线更靠近红光,b光线更接近紫光.所以越靠近红光的a光线,波长、速度及临界角越大,越靠近紫光的b光线,频率、折射率及能量越大.再结合光子能量公式 ,双缝干涉公式 从而能快捷地得到(A)(C)(D)选项是正确的.以相同的入射角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b光的折射率大,向法线靠拢偏折得多,折射角应较小,(B)错.

光的折射教案范文5

关键词:全反射;新课程标准;光导纤维传播;流水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60-2

1 传统演示实验

在科学教育出版社物理选修《光的全反射》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通过演示用激光沿透明半圆柱形玻璃砖的半径射到直平面上,光经过平面由玻璃进入空气中,入射角从小到大不断改变,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以及光的全反射。

(1)当激光沿半径垂直入射到直平面时,此时入射角为0 °,折射角也为0 °,光线沿直线射出。

(2)当入射角增大一些时,会有微弱的反射光和较强的折射光线。同时,可观察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随着入射角的逐渐增大,反射光线越来越强,而折射光线减弱,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临界角度”时,折射角达到90 °,折射光线消失,只剩下反射光线,若继续增大入射角,仍然只有反射光线,没有折射光线(见图1)。这就是当光线从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时经常发生的“全反射现象”。

2 演示光导纤维传播实验教具制作方案

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课堂上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好全反射的知识,而且也应当了解该知识的重要应用。在教材中,有全反射的应用――光导纤维的讲解,我们进一步参照互联网网络上查询的相关知识,采用生活中常见的器材,创建了一个实验环境,使之能够达到发生全反射的条件。因为当激光在玻璃、水等光密介质中传播并向空气出射,可以达到全反射所需条件。因而可以用水流束模拟光导纤维管,用激光照射,激光在水流内发生全反射并向前传播,以此模拟光导纤维管内激光的通信传播(图2)。

所需实验器材包含三脚架1个,试管夹2个,塑料瓶(带孔)1个,激光笔1只,水槽1个,黑纸板、白纸若干。

用三脚架固定塑料瓶(带孔)和激光笔,调节两者的相对高度,使激光入射并能够能从小孔出射。水槽接收塑料瓶流出的水,立体白板接收激光投影,以便观察实验现象(如图3)。

3 利用新教具进行实验

结合全反射内容知识可以知道,当激光从小孔另外一端水平入射时,如没有水,则在均匀介质中应该沿着水平出射。由于水流呈抛物线流下,在光准备从小孔的水流出射到空气中时,也就是从光密介质到光疏介质出射,而入射角已经超过“临界角度”了,达到了发生全反射的条件,所以激光束将发生全反射。故从理论上来讲,在水流中的激光将呈折线传播。结合实验装置我们可以观察到激光在水流中的传播(见图4)。

(1)激光入射后,流水束因为有少量激光的散射由无色变成红色;

(2)激光入射后,激光传播到水槽中,水槽内有一红色亮斑;

(3)激光入射后,立体白板有投影,随着水流弯曲度的变化,激光的传播路径也随之变化(见图5)。

通过实验现象看出,本实验可以很好地 诠释全反射现象的重要应用,并让学生明白利用光纤可以使光讯号沿曲线传播。

光的折射教案范文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不但要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还要让教学行为和方式有所创新。理念决定我们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指引行动,行动决定教学效果。在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是核心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探究优先的原则。一个好的探究过程,是生生、师生互动的平台,是提升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但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良好的落实,并非一日之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的各个环节,从不了解到了解再到深入认识,从“学着做”到“做着学”,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切实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地更新我们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以往的科学探究,教师把每一个环节完整地进行,甚至一节课完成多个完整探究,这样的课堂,没有时间让学生消化和反馈,没有真正体验探究的过程。一节课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探究完毕,若一节课就能完成,初中物理又何必安排两学年来学习呢?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某一个环节的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经常谈到的“一个不完整的探究为的是一个完整的探究”。为此,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寻找一条适合学生学习、培养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提出:教学中,降低难度,面对全部,高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随时巩固、随时反馈掌握所学内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坚决避免“回锅饭”,使教师和学生乐有所教,乐有所学。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二、“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

“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题知识结构进行分级构建的,将探究与反馈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法,它

将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分解成几个知识板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先分后合,由简到繁,步步登高。通过不同级别的反馈校正,不失时机地练习巩固每一个知识点,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把各种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学生进入每一级学习,都会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和新的创造。

三、“知识模块分级建构”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新授课应用案例】光的折射(分为以下知识模块)

(1)探究一:光由空气射入水中怎样传播?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2)探究二:光由水射入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反馈练习:完成光由水射入空气的光路。

(3)探究三:光路是否可逆?

反馈练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探究光路的可逆性。

(4)本节课完成一级归纳、二级归纳,小结并完成练习。

【课堂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新课(以沙漠海市蜃楼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1)复习提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提出问题: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又是怎样传播的?(模块一及分一)

猜测:(1)

教师为学生创设猜测的物理情境,教师演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落点B;(2)

让学生想象改变后光线的光路(也就引导学生完成猜测);(3)

让学生上台表示出光路。

演示折射光路:

(1)让学生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2)向其他角度入射能否发生折射?验证:垂直入射时不能发生折射。(补)

(3)提出问题: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能否发生折射?(模块二及分二)

学生分组实验:看水中的硬币。

(让学生上讲成光路图。)

2.根据光路图总结光的折射规律(合一)

(1)回顾光的反射规律。

(2)类比反射总结折射规律。

一级结论:光由空气射入水中,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由水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二级结论:在空气中的角大于在水中的角。

3.光路的可逆性(合二)

(1)提出问题;

(2)猜想;

(3)演示。

4.利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模块三及其应用)

(1)小故事(安全教育、破除迷信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2)筷子变弯;

(3)海市蜃楼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