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艺术论文范例6篇

独特艺术论文

独特艺术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西方现代美学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艺术独立理论是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主线之一,是现代美学的主要标记之一。本文作者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演变和特征入手,就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问题进行简单阐述,并分析了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对我国美学的影响。

0 引言

西方现代美学的历史使命,首先就是破除艺术从属论,确立艺术的独立地位。现代美学以克罗齐和洛特曼对黑格尔的艺术从属论的批驳为主要标志,建立艺术独立理论,将美学与哲学统一为一体。西方现代美学的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都以艺术独立理论为发展主线。艺术是否具有独立的地位,它与哲学、宗教等的关系如何,这是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任何美学理论最终都必须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1]。

1 西方现代美学演变历史

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柏拉图、康德、黑格尔都是艺术从属论的代表。柏拉图从哲学角度评判诗与艺术没有真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诗与艺术反映了事物的一般规律,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哲学性。这两种争论一直贯穿于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史。而黑格尔提出哲学最终将取代艺术,而把艺术从属论发展到了颠峰。克罗齐“度的理论”的出现,了黑格尔的以艺术从属论为内核的艺术消亡论,确立起艺术的独立地位,最终使得西方古典美学演变至现代美学。现代美学又突出两个路线:一是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一是艺术的独立性。这两种思路如果不及时从艺术美学角度及时沟通和思路转换。必然对峙存在,从而失去克罗齐艺术独立理论的实践意义。洛特曼借鉴生物学理论,将现代美学的两个思路创造性的进行转换,提出“美就是信息”。洛特曼既不是以社会为中心来看文艺,也没有将文艺隔离于社会之外,而是把艺术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以艺术为中心来看社会,认为文艺这个活生物体的生命,就体现在她能为人类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必不可少的审美信息。洛特曼的理论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问题,由生物链引出文化链,肯定了文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最终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 西方现代美学的特征

西方现代美学于19世纪中期开始绽放。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创作流派等让人应接不暇。但将表层现象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的某些共同特点。西方现代美学具有的特征有:①现代美学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与传统时期的和谐美学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理性和个人主观性成了现代艺术的一个思想根基;②西方现代文艺作品的表现形态呈现出与传统的文艺作品完全不同的形态,它反英雄化,主张个人感受,具有平面零散、非理性、非视觉形象性的特点;③从西方现代美学的总体上看,其呈现出一种主观的、内在的、非理性的、非功利性的、动态性的特点。这三个特点是是现代人走向更加动荡、节奏更快的生活的一种反映,是科技挤压、传统挤压下人们的一种挣扎和反抗,更是追求民主、自由、多元、宽容精神的反映,是人们精神生活的真实表现。

3 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的关系

从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来看,美学的研究就离不开艺术,随着西方美学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彰显出艺术的中心化和独立化。美学发展史也就是一个扩大了的人类的认识过程,遵循着由抽象到具体的发展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感性的艺术在美学中的地位得以循序渐进的提高。越来越中心化、具体化和独立化。这个趋势同艺术本身的特点有关,因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又是审美活动的集中和独特形式,所以,在艺术中,人们能够更好的把握美学要研究的内容,美学用艺术来呈现,艺术需要美学来作载体。两者不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独立体。

4 西方现代美学与艺术独立

自从洛特曼提出“美就是信息”,为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人类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物信息,这种生物信息在社会活中的表现体现了美的存在。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西方现代美学都不会偏离艺术独立这一主线。洛特曼认为,一部作品无法分成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作品中的任何因素都负载着信息内容,作品中的任何信息都出自信息载体。他把思想内容与作品结构的关系,比作生命与活体组织复杂的生物机制之间的关系。生命是活生物体的主要特征,不可想像会存在于其物质结构之外。他甚至直接了当地断言,思想不会包含在引语中,哪怕是精心选择的引语,而是由整个艺术结构表达出来。同克罗齐一样,洛特曼对浪漫主义多有批评,尽管浪漫主义大都具有精心雕琢的复杂结构,但那种结构无论多么复杂,都超不出读者可以事先预知的固定模式。他更倾心于现实主义,即他所说的属于“对立美学”范围内的作品。因为其艺术信息在接受作品之前,读者是无法预知的。对于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的两个分支,洛特曼将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看得非常清楚,并不失时机的将生物学理论引入其中,“为美就是信息”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从而在实践的意义上彻底解决了艺术独立问题,将文艺当作大千世界中独立存在的生命之一,完美地将两大分支结合起来,使得艺术独立性成为西方现代美学发展的主线之一。

5 西方现代美学的艺术独立性研究对我国美学的发展影响

了解西方现代美学发展过程中艺术独立理论这一主线,对于我国的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西方现代美学的“文化”转向,是以对艺术独立的彻底解决为前提的[2]。我国当代美学对艺术独立问题的解决并没有达到西方现代美学的高度。这就要求在发展我国美学的同时,要不断吸取西方美学的成熟经验,少走弯路,尽快与西方美学接轨。同时,在其它学科的发展中,也要注易举一反三,将西方美学的艺术独立的解决方法应用于学科的基础研究方面,突破基础发展的瓶颈,尽快缩短中西学科差距,为实现中西学界的平等交流和对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向西方学习并不是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体现,一种艺术的体现,这种学习更能体现艺术独立的特点,用西方现代美学中的艺术独立理论改变我国各项学科落后状态,我们才能在时间上缩短差距,弥补不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独特艺术论文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60-03

适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宣布将原隶属于文学门类中一级学科的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契机,由杭州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艺术百家杂志社、文化艺术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艺术教育”艺术学研究所和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承办的“艺术学学科发展新向度暨对策研究”高端国际论坛,于5月27至29日在杭州师范大学玉皇山校区(音乐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既定主要议题为: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主攻方向、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面向新时代的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新使命、艺术史与艺术教育相关前沿问题研究等。来自国内外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多位资深学者及20余位各单位领导等列席代表,围绕以上主题板块进行认真讨论并提交了论文,焦点问题主要涉及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艺术学应用理论研究等方面,涵盖了当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他们各自从自身的专业以及从教多年的丰富经验和研究出发,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创造性的观点和命题,其中不乏对学科发展具有全局性和俯瞰式的思考,又有针对某一现象与问题的切入时弊的质疑与拷问;既展现了艺术学学科升格为学科门类后所铺陈开来的空间和机遇,同时又使人意识到艺术学学科体系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而来自本次论坛的多种不同的声音,又有助于激发我们在进一步的思考中廓清艺术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的未来发展图景。与会学者共同认为,此次研讨会的的确确堪称是一次兼收并蓄、博大厚重、名副其实、意蕴深远的高端国际论坛。

在当今的时代,一个国家对于艺术学科发展远景的规划与设计,以及对于这本“艺术之书”精雕细刻的撰写过程,正是从民族精神的根本上形塑着自身的真实形象,同时也凸显着一个国家开明与自信的胸襟和视野。我国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以及艺术学理论成为统领全局的理论学科,无疑预示着这部新时期的“艺术之书”,将更加以华夏民族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为核心支柱,催生博大厚重、永恒持久的全新艺术精神与艺术生命。

关于我国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仲呈祥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艺术学由一级学科升格为“艺术学门类”是中国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彰显,是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艺术自觉、自信、自强的一项重大举措。艺术学应该为民族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体现中国社会、时代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令人堪忧的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现实情状。中国的艺术是一个“宝塔”状的复杂的文化系统,塔座甚是包容,愈多样、愈丰富就会愈繁荣;塔尖聚集了“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相互共同和谐统一的优秀作品,聚集了真正代表中华民族艺术思维最高成果的艺术家。艺术学学科建设的三支大军,他们之间各具优势,应该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互补生辉。学科申报要顾全大局,力求实现共同繁荣的共赢局面,而不能盲目地“抢地盘”。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副巡视员陈迎宪博士在致辞中对于艺术学的学科独立及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她说,艺术学的学科独立,确实为艺术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契机,在欣慰和振奋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机遇和挑战同在,艺术学面临着极大的考验。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问题,凌继尧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一文,深入细致地阐释了一级学科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与基本条件,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文章指出,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的设置,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传统的原则,第二个是现实的原则。拟设置的二级学科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并且确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研究。二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已经存在,并且取得一定的业绩。三是这个学科涉及到多种艺术门类。他主张艺术学理论可以设置三个二级学科:即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学,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王廷信教授(东南大学)的《艺术学的学科状态与新的学科设置》一文中,以多年来探讨摸索的亲历者的独特视角看待艺术学这门年轻的学科,他认为在研读艺术学理论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该学科开阔的视野;其次是艺术学帮助他从整体上理解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再次是艺术学还帮助他理解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艺术形式变化的特点。认为艺术学升级为一级学科以后,将会为艺术学理清关系、凝练方向提供一个良机。周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门类建立的得失思考》一文,对于艺术学门类的建立和发展前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强调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要使其成为各自强化实践技巧功能而落到有门类却依然是被贬低的实用学科的层面。尹文教授(东南大学)《从“春晚现象”谈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强调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低俗化现象,说明中国艺术迫切需要开创艺术批评的环境,迫切需要艺术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艺术学理论应该走出课堂,走向艺术创作与艺术评论,起到艺术哲学的作用。李立新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学科发展:一个全新的课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优势学科建设的思路》一文,根据本校艺术学优势学科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相关颇具特色和创新意义的发展思路。

本次论坛的另一亮点,是我们和国际学界的学者形成了广泛而深入的互通和交流,达成了许多学术认知观念方面的默契和理解。如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扬斯汤大学原副校长、艺术学院院长乔治・麦克劳德博士,在其《使“谈论”艺术与“创造”艺术在教学中取得平衡》一文中,针对当今美国艺术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潮流,提出了在“谈论”艺术和“创造”艺术两方面保持平衡的主张。关于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他认识到“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包容性传统,决定了各艺术门类理论理念之间互通的良好基础,比西方国家较少实质性矛盾,具有建立和谐理论平台的较大可行性。”乔治先生观念的转变,充分说明和证明了中西方学者之间进行深入学术交流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结果,同时也会成为我国艺术自觉、艺术自信和艺术自强的精神法宝。美国德・保罗大学英语学院伊莎贝拉・霍尔瓦特《英语课堂中的视觉与表演艺术》一文,根据中国俗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实践出真知”等的哲学意义,认为儿童通过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五种感觉器官学习语言效率较高,而教年轻人或成年人学外语时,也应当模仿儿童的学习方法,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一起来学习。

自1906年德国柏林大学教授玛克斯・德索发表《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以来,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概念的艺术学从

美学的框架内剥离之后,获得了更为广泛和自由的发展空间以及更多未知的可能性,并且很快在许多国家得到响应和推广。在中国,艺术学学科概念的孕育和形成,也经历了一系列复杂曲折的历史阶段。从20世纪初期以来宗白华先生等开始传播西方艺术学的理论理念,到1996年东南大学建立第一个艺术学硕士点,1997年国家学位办学科目录中增设艺术学一级学科,及至此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大约经历了近百年的锻造磨砺。

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教授在《艺术学:独立学科门类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一文中指出: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是对于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这是一场历时14年之久的“独立战争”。认为这场“独立战争”,不是向统摄自己的“文学”开战,而是向“文学”与“艺术学”之间的逻辑关系开战。艺术学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主要是实施学域扩张的业绩;艺术学学理建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各艺术样式的“实践性”上升为“实践理性”等问题。艺术百家杂志社楚小庆研究员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在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方式应该是“引领”,所坚守的价值底线应该是超越现实的理想价值理念,社会意义应该是“构建核心价值”。艺术学理论应高扬现实主义精神,时刻站在社会时尚思潮的最前端,成为引领全社会整体艺术发展的鲜明旗帜,以达到能够采用文化和艺术的方式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最终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定性内在推动力量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理论研究的“三贴近”,是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础之上,艺术学理论方能高举“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以厚重的中华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鼓舞和重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最终推动构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事业,建设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园。张伟教授(鲁迅美术学院)《国家创新体系与艺术理论创新》一文,从哲学层面对艺术理论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反思,探讨了艺术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阐释了推进艺术理论创新的学理前提和本体论承诺的意义,肯定了艺术属于精神而艺术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对于中国当前艺术理论创新匮乏的问题指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的中断和创新的停止。第二,艺术思想标准的政治化。第三,创新空间的萎缩。他指出:“将概括和总结作为艺术的理论前提就排除了思想创新的空间,使人们误认为‘发现规律’就是人的唯一的使命,那么,我们就根本用不着去创新。创新首先意味着人们对现实的不满意……其次,创新还意味着对未来的渴望。”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人才培养问题,长北教授(东南大学)《论“一般艺术学”学者素养与人才培养》一文,提出“一般艺术学”(即艺术学理论)学者应该有“门类艺术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积累;“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哲学和美学素养;“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宽阔的文化视野;“一般艺术学”学者尤其应该有社会使命感;“一般艺术学”学者应该有学科使命感等全方位的考量指标。

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问题,刘道广教授(东南大学)《中国艺术学研究“特色”论》一文,提出了“史”不可能被“论”涵盖的观点,指出“艺术学”,其意为“艺术科学”,其中“艺术史”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学术是以“史”为中心的,而“现代学术”研究强调的也是“论从史出”,“艺术史”是“史学”的“专门史”,而“史学”早已经成为现代学术的一部分,其标志,是研究方法的改变。在中国艺术学的“宗法意识”研究方面,作者强调中国文化特色就是宗法意识的制约“特色”。杜亚雄教授(杭州师范大学)《重视艺术教育恢复乐教传统》一文,从主要科目、教材和教学过程与结果三方面对儒家乐教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从培养美感、体能、协调性、动手能力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五方面论述了艺术教育的功能,呼吁重视艺术教育,恢复儒家的“乐教”传统。为了增强科技竞争力、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恢复“乐教”传统。

关于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发展的定位问题,田耀农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归来吧――文学》一文,充满深情的呼唤着文学的归来。指出此文学非彼文学也,是指以语言文字为材料的艺术。他认为,在众多艺术形式中,唯有文学最具有艺术的典型性,但是,中国文学在“文以载道”的传统下,却与艺术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文学独立的艺术品格有待树立。在学科的关系中,作者急切的呼吁“拯救失却本我的文学”和“拯救正在失却灵魂的艺术”。李荣有教授(杭州师范大学)《纠结与机遇同在:艺术学该怎么办?》一文,根据我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纠结与机遇同在这一实际,明确提出了整合归纳建构学科一体发展平台、强化内功完善教育教学一统体系、扎实有序夯实做强做大基础保障等重要议题。认为中国人要做大学问,就要继续秉承开放开拓、兼容并蓄的学术理念,而不能拘泥于某一局部、某一方面,要正视各国个民族之间文化渊源和矛盾性质方面的差异,特别是不要掺和进西方人的矛盾之中,要以中华民族古老悠久的综合性、兼容性艺术文化传统为核心价值观念,从宏观着眼、微观人手,扎扎实实地全面铺开各项工作是立足之本。梁玖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独立为门类之后的四个核心问题》一文,提出了新的艺术制度确立问题、艺术本土学理研究的问题、艺术教育规划的问题和确立学术艺术观念的问题等。金雅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属性和价值纬度的思考》一文,深入细致地对艺术学理论的科学属性和人文纬度作出了客观科学的解读与诠释。

关于艺术史课程及学科设置问题,夏燕靖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史课程及艺术史学科设置问题探讨》一文,提出艺术史课程设置既有作为支撑艺术学学科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又有作为拓展艺术学学科史学研究层次的重要作用。杨道圣(北京服装学院)《艺术史或图像史――从汉斯・贝尔廷的中世纪艺术史研究说起》向人们展现了由欧文・帕诺夫斯基建立的图像学观念体系和方法对当代社会诸研究领域可能产生的持续与深远的影响。郁火星副教授(东南大学)《当代西方艺术研究中的符号学方法》一文,追溯了符号学的产生以及从语言学领域到艺术图像学领域的过渡与发展历程,指出符号学不仅仅关注视觉形象、文学文本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认为存在着支配文化交流和表达的规则。李倍雷教授(东南大学)《比较艺术学的发展观》一文,指出发展观是比较艺术学长存的基础。比较艺术学研究以适应世界艺术的演变与学科的发展调整自身的研究范围和方向,以发展的学术视野和开放的文化立场研究世界不同国别(民族)、不同族群的艺术现象和艺术形态的变化,以及比较艺术学的开放性问题。

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之后,要迅速地抓住历史的机遇、

摆脱重重矛盾和压力、直面新的挑战,在学科基础理论与发展理论的研究方面,应作为重中之重予以高度的重视,而作为艺术学与社会的物质文化、审美文化、创意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联系的一些方面,也引起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已经较为繁盛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创意学、艺术民俗学等学科范畴的学术研究,成为艺术学理论摆脱虚无飘渺、植根艺术本体,充分展示其应用性、实用性价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关于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的学科走向,田川流教授(山东艺术学院)《论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一文,认为“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同属于近年来兴起的重要文化现象,在理论范畴都需要形成成熟的学科框架和加强其应用性,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更为丰富的空间和实践性前景。作为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在其学科建设的层面上,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在学科建设理念、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都需要务实性的不断探索与深化。

关于艺术审美范畴的新动向,有丁峻、崔宁(杭州师范大学)《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认知原理:从镜像自我之中发现自由、幸福和智慧》,贾涛教授(河南大学)《从诗意栖息到艺术生活――一级学科艺术学发展取向》。

关于艺术民俗学及其学术前瞻,陶思炎教授(东南大学)《论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一文,重点探讨了民俗艺术学体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并从理论建构与领域拓展、学科交叉与产业化发展两个方面阐述了民俗艺术学所面临的任务。民俗艺术研究领域的拓展在研究对象方面,主要以专题研究、应用研究和保护研究等体现出新的开掘和拓展。汪小洋教授(东南大学)《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坚持民族特色的思考》、林少雄教授(上海大学)《民族文化艺术元素的呈现及其传播策略》、郑立君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论晚清民国博览会与中外艺术设计交流》等文章,均成为艺术学理论民族化研究的最新篇章,也为艺术的“民族化”研究彻底超越“唯民族化”的狭小视阈,用全球文化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多元一体、和谐共建、精神共享的理念重新审视“民族化”、“民族性”等问题开拓了理论空间。倪进副教授(东南大学)《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用田野考察方式研究艺术学》一文,提出到艺术的源头去,用田野考察的方式研究艺术学的观点。

关于艺术学理论的社会学意义,有张道森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社会属性》。

总而言之,本次论坛的顺利举行,是我国艺术学自立门户以来的首次大范围、高规格、群英荟萃的学术交流活动,非常及时地梳理总结了之前的工作业绩,并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思想交锋与整合归纳,为我国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在新起点上的和谐建构与创新发展奠定了思想论、方法论基础,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问题方面统一了认识,简要归纳为如下:

第一,从学理的层面,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和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统领性一级学科,充分证明了我国艺术学理论已经从哲学、美学的襁褓中孕育成熟,并脱离开文学老大哥学科的临时监护,进入了完善自我运行机制体系的历史时期,需尽快制定和完善学科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学科构架体系、教育教学体系、基础保障体系。

第二,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统领全局的全新艺术理论学科,负载着贯通各门类艺术的共性内容与本质特征、探索体现各门类艺术共同性发展规律的特殊使命,必须设置独立的发展平台实体,通过数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培育磨合,方能形成正常的学科发展秩序和体系,否则可能流于表面的形式,即有人已经尖锐指出的“拼盘”学科。

第三,艺术学理论这个统领性艺术理论学科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必须遵循由艺术实践升华艺术理论、再由艺术理论指导艺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这个学科必须由艺术学界自主自立地进行建设,决不能为了自己学校个体的暂时的利益而搞大轰大嗡。

独特艺术论文范文3

他们就是遍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多所艺术职业院校。

为了总结办学经验,为艺术职业院校之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2008年7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办、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承办的首届艺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山西省文化厅的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各自领域堪称“最高学府”的40多所艺术职业院校的代表齐聚论坛,就艺术职业院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坚持特色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领域,“特色发展”无疑是大家广泛达成的共识,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探索着自己的特色。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传统话题是:对于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来讲,究竟什么才是特色?所谓的特色,究竟应当反映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或者说,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应该是什么?种种问题,在此次论坛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谈了他对“如何坚持特色发展”这个话题的看法和做法。“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详见《艺术教育》2008.09.P8)。通过“道路建设”完成“基地建设”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独特做法,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此次论坛举办的时间适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50年校庆,在校庆举办期间,与会专家欣赏到了学院近几年所取得的“特色发展成果”: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曾被誉为2004年中国民族乐坛上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于2007年荣获第六届“金唱片”奖的四个奖项,是本届“金唱片”奖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作品;大型精品旅游晚会“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现已被确定为太原市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不必言。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介南以其在办学理念方面的十六字方针为切入点,让大家对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着眼于传承与吸收,集中于创新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办学性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两重性,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专业化舞台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级文化人才。学院既要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文艺精英,同时也要培养面向文艺市场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都以这两个面向为基准,因才而异,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谋生之道、创业之道。”从易院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个方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他们首先确立了戏剧专业的基础地位,重点建设了民歌民乐、民族舞蹈及舞台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们注重打造名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了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依托文化资源

依托学院所在地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学院的特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进而打造学院的品牌形象,成为此次论坛形成的另一共识。广大艺术职业院校的院长都认识到:中国是文化大国,而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而艺术职业学院要想脚踏实地地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而依托的形式和深耕的程度,则决定了学院能否在特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如山西是文化大省,近年来,以“大院文化”和“寻根文化”为标志的山西传统文化冲击波让人们对这个盛产文化艺术名人的地域充满了崇敬与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成就了山西各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成为本次论坛代表学习的经验。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就这个问题分别进行了介绍。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自2004年起,以“每年打造一部戏,五年打造五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了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的特色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

精品剧目战略的实施,不同于传统教学剧目演出,它要推向社会、面向观众,“真刀真枪”,而非“仿真彩排”。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养成,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促进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精品剧目的推出,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产品,繁荣了山西的文艺舞台;同时,通过参与这些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而谈到“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独特做法,不得不提到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造的闻名大江南北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如今的《一把酸枣》在经过了国内外500余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这部舞剧不仅创出了品牌、培养了人才、锤炼了队伍、增强了凝聚力,证明了高层次艺术人才在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把酸枣》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独创的“团代班”的教学模式,采用“剧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舞剧《一把酸枣》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安排演出实训。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学、练、创、演”紧密结合,该院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与实训场所的界限,把学业与就业、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由《一把酸枣》创立起来的艺术职业教育品牌已经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3月,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和平遥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文化、教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一把酸枣》落户平遥,展示了精品、宣传了学院、吸引了游客,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走进古城、走进大院的同时,走近了晋商,走近了晋商文化,亲身感受一番隐藏在无数晋商背后的人性化的世界。

事实上,得益于“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的艺术职业院校又何止以上两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易介南在谈到该院的办学特色时说,“湘剧、花鼓戏是湖南的特色,也是我们学院的基础和灵魂。虽然这些专业的办学经济效益不一定好,但它们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其他专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经过重点建设,今年,我们的戏剧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专业。我们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湘剧、花鼓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另外一些学校在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经验。如苏州评弹学校的评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黄梅戏、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越剧、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的蒙古四胡等等,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三、构筑理论体系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我们国家正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二是经过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而且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各个院校各有特色,立足当地,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论坛的总结讲话中,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韩永进提出了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构筑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增加了“职业”的因素,两字之差,但“理论体系”应当是独立的。尽管很多艺术职业学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成绩大都与实践教学有关,艺术实践大多落脚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而理论发展则着眼于学科发展的长远。一个学科走向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是否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围绕这个问题,论坛代表也相继发表了看法。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高德峰在其题为《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判断与内涵体现》的发言中,阐述了对特色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的关系。“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与理念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同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办学特色的有效保证”。进而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法与教学形式创新、课时分配等进行通盘考虑,这一切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优劣的判定标准,主要看“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该院在研讨和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提出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并重、三个体系、四项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面向全省文化艺术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两个并重”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三个体系”即:基础理论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四个优化”即: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做法在理论体系的构筑上前进了一大步。

独特艺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洋洲,独木舟艺术

 

大洋洲工艺美术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这其中,独木舟艺术作为海洋文化的一个象征,在大洋洲工艺美术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独木舟的存在与发展集中体现了大洋洲民族的生活特征。从巨大的远征用独木舟,到最简单的捕鱼用独木舟,独木舟为太平洋的岛民们带来了食物,同时也带来了便利的交通。

大洋洲地区群岛分布广阔,每一个地区都会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而拥有特定的造船材料,这就形成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独木舟制造。此外,根据教材记载,“对土著人来说制造独木舟是件神圣的事。有关船只的尺寸和造舟的各种技艺,均由祖传世袭的制船师所掌握”。所以,研究各地区的独木舟制造形式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以下就大洋洲的三大群岛,简单介绍几种不同的独木舟制造形式。

在三大群岛中,美拉尼西亚群岛盛产高大的树木,所以独木舟的制造是最为发达的。人们会选用优质树种的高大树干,将中部挖空,制作真正意义上的独木舟。

右图为一名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正在用一根树干制做独木舟。

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可以直接用来制作独木舟的高大树木很难找到,所以这个地区的独木舟制造与美拉尼西亚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人们通常会将木板用胶液黏合(胶液通常来自一种叫做面包果树的树液),再用椰子的纤维部分制作绳结,用来固定木板。这种船只的制造技术从严格意义来说,不能称之为“独木舟”,但根据现有资料的记载,通常还是将其看成是独木舟艺术的一种形式。

在三大群岛中,波利尼西亚群岛距大陆及其他文明最远,想必这一地区的独木舟制造应该是十分发达的。但根据现有的资料搜集,这一地区独木舟制造的特征很不明显,没有形成统一的制造传统。但通过一些图片资料,还是能够感受到独木舟制造的发达,尤其是用于远洋的船只制造。

左图是一艘仿制的玻利尼西亚远洋舟(voyagingcanoe),运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与材料,在夏威夷岛完成。这种远洋舟在玻利尼西亚的祖先中,运用得十分广泛,在广袤的太平洋上航行,来往于太平洋的中部岛屿以及复活节岛等地区。

以上分析了大洋洲独木舟制造形式的地区差异。事实上,制造形式的地区差异仅仅是一个方面,大洋洲的各个地区在独木舟的装饰上,体现出更加明显的艺术风格差异。下面就几个装饰风格突出的地区加以分析与比较。硕士论文,大洋洲。

一.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

该地区的独木舟装饰艺术风格,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硕士论文,大洋洲。不同的河流出现了不同的独木舟装饰风格。

a.拉穆河(Ramu River)流域

拉穆河是巴布亚新几内亚最长河流之一,源出东南部的克拉特凯(Kratke)山,西北流经中部洼原。根据资料记载,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独木舟装饰风格分为两种,分别代表了拉穆河中游以及拉穆河下游的装饰风格。中游的装饰,往往会表现先祖的面容。这种表现先祖面容的装饰形式与原始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右图中的这一木刻作品是独木舟的零件,刻于独木舟的船桨的上部,属于拉穆河中游的作品。

b.Sepik River流域

Sepik River同样是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重要河流。在这里居住着一个叫做Iatmul的民族。这个民族有一种特殊的信仰,他们相信自己是从鳄鱼背上诞生的。所以鳄鱼的头经常被刻在独木舟上以及独木舟的船桨上部。图中的这一独木舟就是一个典型作品其全长11英寸,中间有12'宽。美丽的对称图形刻于船的两侧,船头则雕刻成一个鳄鱼头的样子。驾驶独木舟的人站在船的中央划桨。

二.美拉尼西亚地区的索罗门群岛地区:

索罗门群岛的独木舟船桨,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运用极浅的浅浮雕创作鸟纹或者一种叫做Kokorra的变体纹样。Kokorra通常以蹲坐的姿势出现,两手叉腰,头部带有巨大而突出的头巾,如同那些成年的男子。硕士论文,大洋洲。虽然kokorra在北索罗门群岛十分的普遍,但没有人知道这种纹样的精确含义。由于kokorra经常出现在与宗教有关的物品上,人们猜测kokorra可能具有某种超自然的重要性。

左图中的船桨,是索罗门群岛的Buka岛或Bougainville岛的作品。发现于19-20世纪。其中的装饰图案就是这种kokorra的变体纹样。

三.新西兰毛利人地区:

根据教材记载,“毛利人的装饰工艺常有表现鱼和鸟人的纹样或图形,这大概与他们及其祖先长年与大海相伴为生有关。”这种装饰特征在毛利的独木舟艺术中得到体现。

上图中的作品是早期毛利人创造的独木舟船头,属于Te Tipunga时代(1200年~1500年)。

这个船头雕刻体现了毛利特有的艺术风格,该风格是从其祖先的传统雕刻中演变而来的。据教材介绍,“毛利人源出自玻利尼西亚人”,这就可以解释,为何一些资料称该作品的造型与装饰仍然保留了一部分波利尼西亚的风格。同时,该雕刻这种形似龙头的造型很像后来毛利族的manaia——一种毛利独有的形似鸟类或爬虫类的风格。

此外,还有一些直接刻画祖先像的雕刻运用于毛利的独木舟艺术装饰中。

图中的作品曾经是征战用独木舟的船头横向甲板,29.5英寸宽。该作品以其精致的雕刻而著名。自然主义的男首领跪像雕刻,面对着独木舟的划船者。男首领的雕像由背后的菱形几何纹衬托。从风格上来说,属于新西兰的东北部风格。硕士论文,大洋洲。

最后,谈一下大洋洲独木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大洋洲的独木舟艺术品,作为一种文物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苏世比拍卖行的拍卖纪录有关于大洋洲独木舟艺术品的纪录。

右下图是一个独木舟的船头装饰,来自索罗门群岛。这个8英寸高的物件预估价格为30,000至50,000,美元。硕士论文,大洋洲。1906年收集。

左下图所示的这个独木舟船头,是新几内亚独木舟的一部分。83英寸高,这个船头装饰附着在船头巨大的突梁上。保守拍卖估价为6万至9万美元。最后的拍卖价格为55375美元。

拍卖价格有力的说明了大洋洲独木舟艺术品在当今社会的受重视程度,从这方面来看,可以说它已经被当今社会所接受。但与此同时,从学术角度来看,我认为对于大洋洲艺术的研究是很不够的。硕士论文,大洋洲。在本人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方面资料的严重匮乏,国外的研究著作都尚未有中文译本,并且这些著作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对于大洋洲工艺美术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层面,需要继续深化与扩充。

俞熔

独特艺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独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生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独立院校艺术类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自身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具有新时代普通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也因其特殊的 “艺术个性”有别于其他文理科的学生。独立院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独立院校艺术生的个性特征

(一)、思想活跃,崇尚个性

高校艺术生的个性比较明显,他们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思维能力迅速,但逻辑思维较差。需通过正确的的思想理论,科学理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艺术生崇尚个性,强调自由,不愿过多的束缚;热情,勇敢,也更容易冲动,追求浪漫的艺术,组织纪律性不强,不太注重别人的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行为举止比较随性。

(二)、文化背景知识薄弱

主要表现为知识面较窄,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较弱;不主动关心国家时事,心目中的英雄是那些以独立特行著称的艺术家;对专业课程很重视,而对人文政史等知识显得不是很关心,更有甚者采取逃避的态度。艺术生进校文化分数较低,专业成绩所占比重大,因此艺术专业学生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一些学生片面重视艺术技能的学习、忽视文化课水平的提高,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也对思想政治课,哲学课等人文学科没有兴趣,不重视,只是应付考试,根本没有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哲学思维缺失,人文素养低,不关心时事政治,只关注专业知识学习。这类艺术生表面已具备专业基础能力,但是他们的思想并没有巩固,因此容易出现逻辑思维缺乏,科学判断力缺失,考虑问题时思想深度不够。

(三)、社会活动能力强,组织纪律观念淡薄

独立学院艺术生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还善于走出校园,利用社会资源,寻求、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但由于独立学院艺术生大多在高中时期作为特殊生进行教育管理,组织纪律上要求不严,导致艺术生生活、学习上较为散漫,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上大学后,不愿接受纪律约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在组织纪律性方面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约束自己。

二、独立学院开展艺术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

(一)、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根据艺术生的思想特点、学习特点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针对艺术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这一特点,要狠抓学风建设,严抓学生的是否迟到、到课等考勤情况,奖惩分明,制度规范。同时,为学生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有针对性的制定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例如开展专业比赛,鼓励艺术生多去图书馆阅读、多去画室画画等。

(二)、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优势

独立学院学生党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优势。因此,搞好学生的党组织建设,坚持党、团组织建设配套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党建带团建成为开展艺术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艺术生中注重做好党员推优工作,树立好党员榜样,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艺术生能在学习和生活上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同时,认真组织艺术生的主题班会和各项教育活动,每次教育活动都密切联系艺术生的心理,尽量贴合艺术专业特长,精心构思教育主题,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水平。

(三)、有效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好的育人功能,既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又能在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节和丰富艺术生的课余生活,发挥他们的各项特长,引导他们把精力用到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中,从而减少各种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达到以活动促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引导艺术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例如多次举办的设计活动,可以很好的引导和建立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还能引导和建立学生审美、娱乐行为等。

(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而言,独立学院的艺术生作为一个特殊层次的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碰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艺术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为本,就要转变工作观念,转变工作角色,变管理为服务,变约束为引导,树立人性化的工作观念。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既关注共性问题,又关注个性问题,努力提高独立学院艺术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坚持将学校、家庭、社会有机融合

独立学院是学生接受全面教育的主要场所,然而家庭教育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例如我校采用保持家长联系制度,主要内容是每学期与家长联系一次,学期末把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学生的综合表现寄给学生家长,并随寄回执单,回执单是让家长填写对学校管理及教育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社会实践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我校每年寒暑假都让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对于促进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之,调动学生家长参与教育、带领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社会,将学校、家庭、社会力量有效地融合,形成合力,最大限度提高教育的成效,从而可以巩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艺术生作为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符合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社会主义办学的要求。在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艺术必然成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而高校艺术生正式社会艺术创作的专业技能人才。加强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艺术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丰富艺术生的精神生活,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塑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2]李大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生活化教学体系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3)

独特艺术论文范文6

一、艺术学研究

原本是附属于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研究的支系。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被学界普遍看作是“艺术学真正确立了独立的学科地位”。对于获得了独立学科地位的艺术学如何建设问题,国内学者给予了热烈的探讨,也纷纷为艺术学科的独立建设提供各种方案亦或学术尝试。概观这些研究成果,有的仍限于单独的门类艺术研究(如影视、戏剧、音乐研究)而未能在学术视野上打通各个门类,甚或有的则将美术学研究名曰为艺术学研究,有偷梁换柱之嫌;有的仍未能脱离文学、哲学、美学、宗教研究的衣钵,很难说获得真正的学科独立特征;有的也做打通艺术门类的努力,然限于学术能力只是就现象论现象泛泛而论,无力上升到学理的高度和深度。总之,真正属于艺术学科,既有艺术的通约视野兼具学理厚度的务实性成果者寥寥。上述症候,只要我们检阅历年艺术学年会的提交论文便可一目了然。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具有开拓价值的研究参照。“跨视域”是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的关键概念。所谓“跨视域”,包含跨国别、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等5个内容。李倍雷、赫云《比较艺术学》围绕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学术演绎,以学理的高度和深度打通了艺术门类,构筑起比较艺术学学科的体系和框架,还为艺术学学科建设脱离其他学科的衣钵,获得独立自足的学科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范例。作者认为“跨视域”是比较艺术学的基本方法论和实践原则,乃至比较艺术学生命根本。诚然,当“比较”与“艺术”连缀在一起,常常会使人落入“艺术的比较”这一思维定势。诚然,比较艺术学必然少不了要运用“比较”的方法,但“比较艺术学”的“比较”一定是建立在“跨视域”这一基本方法论上,而不是简单的比较不同艺术的异同或优劣。而且“比较艺术学”其至高目标并非“比较”,而是建立在“跨视域”原则之上的各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即“亲缘关系”、“异同关系”、“话语关系”、“科际关系”、“通律关系”。这是“比较艺术学”的基本研究视域。围绕“跨视域”,作者还建立起了比较艺术学研究框架和体系,包含比较艺术学的历史过往、本体论、方法论、视域论、门类论、类型论、范例论、思潮论等,为艺术学学科建设扩展了无限丰富的研究命题。由“跨视域”这一基本方法论出发奠定的研究视域,及生发的各种命题如“变迁研究”、“互释研究”、“艺术与自然科学关系研究”等是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学研究所无法替代或置换的。在这个意义上上讲,“比较艺术学”的建立为艺术学剥离文学、美学、哲学、宗教学的衣钵,开拓真正独立自足的学科领域,充入了强有力的底气。作者在论著中强调“作为跨越各种视域的比较艺术学,其基本特质是开放的学术视野”。在“开放性”的视野下,作者在论著中提出的各类命题仍留有深耕深挖的无限可能。毫无疑问,《比较艺术学》一书已然为后续的深耕深挖夯实了地基、铺好了前路。

二、在后续的研究中

如果说还要为“开放性”注入什么新的质素的话,笔者以为“当下气息”颇为合适。当下艺术生活在全球化语境中,各艺术之间的互动、碰撞甚或跨越、渗透更趋频繁,这使得“比较艺术学”肩负了责坚任重的时代使命。一方面,比较艺术学研究通过“跨视域”寻找各艺术之间的“关系衍化规律”,有利于各艺术之间的相互理解、交流,这于世界艺术建立健康生态来说是一支正能量。另一方面,“中国走出去”日益成为崛起后的中国面对全球化语境的新欲求。艺术是传递国族形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中国以什么样的姿态走进国际,需要借鉴比较艺术学的“比较视域”来洞悉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的跨域传播逻辑,寻求最佳传播效果和路径。“比较艺术学”研究大有空间。

作者:章旭清单位: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