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例6篇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1

1、《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2、《伊索寓言》中收录有300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3、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4、《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2

    《圣经》出自基督教,是基督教的圣典,对西方文化影响巨大,在英美及其他西方国家,《圣经》几乎是家喻户晓,所以出自《圣经》的英语典故也最丰富、最经典,比如Judas(中文名犹大)是奸细和叛徒的代名词;至于童话、寓言,它们可以是来自英语国家,也可以出自其他非英语国家和民族,很多英语典故出自《伊索寓言》,比如inthelongrun(表示最终结果)就出自《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龟兔赛跑”;文学艺术作品也是很多英语典故的出处,比如aCleopatra(代指绝代佳人)就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3

把整个历史来看,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先前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慢慢地到了现代。时代愈古,愈在前,它的历史愈短;时代愈在后,他积的阅历愈深,年龄愈多。所以我们反是我们祖父的老辈,上古三代反不如现代的悠久古老。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了古代进步。

这些感想是偶尔翻看《伊索寓言》引起的。是的,《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予我们三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从禽兽变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我们看到这许多蝙蝠、狐狸等的举动言论,大有发迹后访穷朋友、衣锦还故乡的感觉。但是穷朋友要我们帮助,小孩子该我们教导,所以我们看了《伊索寓言》,也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一到冬天,蚂蚁把在冬天的米粒出晒;促织饿得半死,向蚂蚁借粮,蚂蚁说:“在夏天唱歌作乐的是你,到现在挨饿,活该!”这故事应该还有下文。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德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照此推论,坐看着诗人穷饿、不肯借钱的人,前身无疑是蚂蚁了。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乌鸦的故事:上帝要捡最美丽的鸟作禽类的王,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果然为上帝挑中,其他鸟类大怒,把它插上的毛羽都扯下来,依然现出乌鸦的本相。这就是说:披着长头发的,未必就真是艺术家;反过来说,秃顶无发的人,当然未必是学者或思想家,寸草也不生的头脑,你想还会产生什么旁的东西?这个寓言也不就此结束,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老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

牛跟蛙的故事:母蛙鼓足了气,问小蛙道:“牛有我这样大么?”小蛙答说:“请你不要涨了,当心肚子爆裂!”这母蛙真是笨坯!她不该跟牛比伟大的,她应该跟牛比娇小。所以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这几个例可以证明《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卢梭在《爱弥儿》卷二里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举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小孩子看了,不会跟被骗的乌鸦同情,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要是真这样,不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吗?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子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的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缘故是,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呢,是相信进步的人――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道:“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4

   暑假里,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书,

   它是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里都蕴含着大道理。

   这本书的作者是古希腊寓言家,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伊索。传说他是的、个奴隶,后来获得了自由。这些故事经过后人加工,编程了《伊索寓言》。

   其中《蚊子于狮子》 告诉我们骄傲没有好下场。《狼来了》告诉我们作人要诚实。

   其中令我最难忘的是《孔雀与天后赫拉》。

   故事是这样的:孔雀向赫拉诉苦,说:“夜莺以动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使大家非常喜爱她。而她一开口唱歌,便遭到的是人们的嘲笑。天后赫拉安慰她说:”但你的外表和身材是出类拔萃的。绿宝石的光辉闪耀在脖子上,开屏时,羽毛更是光彩照人。“孔雀说:”既然在歌唱上我远远不及他人,这种无言的美丽,对我又有什么用呢?“

   赫拉回答说:”各人有各人的命运,这是由命运之神所注定的。他注定了你的美丽,老鹰的力量,夜莺的歌声···所有鸟类都满意神所赋与他们的东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有缺点,也有优点,不是每个人都是完美的。

   2022年 《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

   读了《伊索寓言》我明白了许许多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处事的经验与本事,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个精辟的故事中体会着,吸吮着,那存于万物之中不变的道理,对我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启示。

   例如《蛇与荆棘》,讲得是“一只饿蛇被绑在一棵荆棘上,十分痛苦,狐狸看见了,说:’船夫与船很相配。‘”从这个故事里,我懂得了恶有恶报的道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们班的蒋易就是典型。

   美术课时,教室里仅有订正作业的蒋易、甘宇还有我,其余人都去美术室上课了,甘宇正在座位上认真地思考,一切十分平静,可“无事生非大王”蒋易非要挑起是非,他的眼睛骨碌一转,嘴角一翘,想出一个歪点子,谁也不明白他想干什么?突然蒋易拿起甘宇的文具盒,赶快地爬到桌上,迅速放到吊扇上,可怜的甘宇先是一愣,之后脸色急得渐渐变红,开始急得手舞足蹈起来,赶快爬到桌子上,想伸手拿放在吊扇上的文具盒,蒋易见状,哪肯善罢甘休,疾步向吊扇的开关冲去……,霎时间,吊扇飞转起来,甘宇手一缩,吓得一身冷汗,脸色苍白,手差点被吊扇绞进去……我在旁边看得触目惊心,也被吓坏了……

   这件事情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全班皆晓,教师已知,应对全班的谩骂,教师的指责时,蒋易却毫无愧色,教师说:“这样的人以后必定会遭到良心的谴责!”

   相比之下,我觉得我就做的很好。

   一天,教师发米糕,每人一块,发现剩余了一块,教师思来想去,不明白给谁好,他突然想起我今日作文写的比较好,于是就奖励给我,我欣喜地望着教师,教师说:“这是奖励给你,快吃吧。”我没有独吞,而是把米糕分成4块,给我们小组成员每人一块,我们小组所有人都很开心,他们说李宇恒把欢乐传给我们,我们应当好好分享,说着我们一同吃下米糕,还共同欢笑,教师看见了,也表扬我乐于分享,将来会得到善报。

   所以人如果想歪点子,必然会遭到良心的谴责,反之,如果人一心向善,自会得到善报!

   2022年 《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

   寒假里,我读了《伊索寓言》这本故事书,书中的小故事揭示了日常生活中不容易察觉的道理,故事通俗易懂,内容十分有趣,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我越看越喜欢。

   《燕子与蟒蛇》小故事说的是一只燕子妈妈带着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在一个法院的庭院安了家,燕子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每天不辞劳苦,东奔西走地为燕宝宝找虫子吃。燕宝宝在妈妈的悉心照顾下慢慢长大了,是时候要学习独立生活,学习本领的时候,燕宝宝却以站不稳,很胖为理由不想学习本领,而燕子妈妈太疼爱自己的宝宝,推迟了学习飞翔等本领计划,谁知道危险不久将发生,有一天,燕妈妈很早就出门去找食物了,燕宝宝叽叽喳喳的叫声引来了一条蟒蛇,在危险当前,尽管小燕子怎样拼命拍打翅膀,也没能飞起来,最终补蟒蛇吃掉了。燕子妈妈回来后,后悔都不得了。

   我认为燕子妈妈太疼爱自己的孩子,燕宝宝们也太懒惰和娇气,应该早点学会逃生和独立的本领,不致于在危险来临之时,不能自救,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人不能懒惰,要认真、勤奋、刻苦,不怕艰苦,才能学到真本领。

   2022年 《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

   我在寒假中读过不少好书,惟独觉得《伊索寓言》最好看。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每个故事都会有一段深刻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各具魅力,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学中的一块瑰宝,数千年以来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艺术魅力令人爱不释手,历传不衰。

   其中,《狼和小羊》这一则寓言中讲得是:狼想把小羊吃掉,用各种方法和小羊狡辩。揭穿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结果大家都知道,是乌龟赢了。因为他不懈的努力,换取了胜利。而兔子却高傲、自大。低估了别人,总认为自己最厉害,其实有自信心是好的,但不能太过于自信,因为那就不叫自信了,而叫骄傲。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北风和太阳》也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北风和太阳要比赛,比谁能让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着猛烈的风,可是路人没有脱掉衣服反倒把衣服裹紧。而太阳则散发出一阵一阵的热度,让路人觉得很热,于是脱下衣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劝说胜过强迫”。

   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不要自私,不要虚荣,不要瞧不起别人。我相信,这其中的故事,就算很久以后我仍然会记忆犹新的。 世界上各种人的缺点,优点都在此书中一一展现了,如果世界上没有坏人,那也就不会有好人。

   2022年 《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

   寓言是一颗魔豆,虽然小,却能长成参天大树。寓言是一根魔杖,虽然短,但能变出许多趣味的东西。

   在《伊索寓言》这本书中,全是一个个短小故事。可是,每个故事里都讲着不一样的深刻道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龟兔赛跑》。

   兔子和乌龟赛跑,兔子嘲笑乌龟的步子慢,可是,乌龟笑了,说总有一天它会跑蠃兔子。它们立刻开始了比赛。乌龟拼命地爬,一刻都不停止。而兔子却一个箭步冲到前面,并一步当先。看着乌龟被抛在后面,兔子心想,比赛太简便了,自我先睡一觉也能蠃。它坐在树下,睡着了。乌龟却坚持爬行,它慢慢地超过了兔子,成了冠军。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道理,稳步向前者,往往能获得最终胜利!

   此刻,你们想明白我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吗告诉你们,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哦!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5

【关键词】多种形式 丰富内容 多方收获 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阅读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能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书籍在与学生的不断碰撞中,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修养、情趣、气质。那么,如何为学生打开阅读这扇门,我们必须细致、耐性的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多种形式,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不长,只有有趣的、形式多样的阅读才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阅读《伊索寓言》这本本书时,可以用开心讲故事、找影子游戏、形象表演秀等形式。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可以根据故事人物进行分类,把故事分成“人的故事、神的故事、狐狸的故事、狮子的故事等等。在开心讲故事的过程中,去了解各个寓言故事,加深对故事内容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大家的合作精神。《伊索寓言》塑造的形象丰富,有善良的,有丑恶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展示了一个多彩的世界,我们在读故事的同时,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找找故事中的”影子"增加对寓意的深刻认识,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是《白松与荆棘》的影子。通过找影子游戏让学生再次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揭示的寓意。《伊索寓言》中收集了37篇与狐狸有关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狐狸或者助人为乐,或者出卖朋友,或者设计陷害别人……通过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展示狐狸多面的形象,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全面认识狐狸多重性格,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演力。

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还很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能呈现给学生生动有趣的阅读殿堂。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丰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材料是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载体,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各年龄段、学生喜爱、画面生动、内容健康的读物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为低年级学生所选的读物应该色彩鲜明、画面突出、构图简单,内容以童话、动物故事、道德道理、生活习惯、自然知识等为主,情节要简单,篇幅不宜过长。如:《爱心树》《谁咬了我的大饼》《蚯蚓的日记》等绘本,绘本的画面是可以读的,那美丽的画面和简单的文字背后透着作者丰富的想象。阅读的基础是想象力,能够运用想象力来描绘出眼睛无法读到的故事,才算是真正会阅读,图画书正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最好媒介。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分辨事物的真实与幻想,对周围事物兴趣渐浓,各种不同的题材都可以让学生去接触,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喜好。儿歌、故事、散文、谜语、文学名著或科幻童话等都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丰富的阅读内容,体会作者全面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解书中的主要内容,从而感受阅读的快乐,感受到书的魅力。

2.多方收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成功的喜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特别是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赞赏。比如:学生在开展“读好书,讲故事比赛”、“阅读报告会”、“阅读竞赛”等等一系列读书活动中,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故事、喜欢的书籍、喜欢的主人公、从书中得到的体会、作者的情况等介绍给其他人,与大家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另外,还可以通过奖励、评价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充分利用读书园地、黑板报、图书角、网络博客等板块,向学生推荐好书,表扬读书之星,交流读书心得,上传网页供学生欣赏,从而鼓励学生多看书,多读书,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二是学生通过阅读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喜悦。阅读经典诗文,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慢慢走进了李白、杜甫、王维等诗人,同他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民族文化的沃土里。阅读文学名著,让学生体会各国的文化智慧,享受经典,认识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阅读自然科学书籍,让学生初步了解各地民风民俗的差异,动植物的习性、气候的变化、环境保护等。带领学生走进阅读的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另外,通过读书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绘画能力,合作能力,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渐渐地,学生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而兴趣将是最好的老师。

伊索寓言经典故事范文6

一、20世纪50年代前,从包装推销到“改良群治”、“营构思想”主动引入

由于古希腊(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古罗马(公元前753年—475年)与当时中国相距遥远,中间隔着广袤的中亚、西亚,在当时境况下,两国直接交往的可能性很小。东汉时,甘英曾到达红海而返;“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孙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实对”[3],但其后不知所终。唐时,景教曾传入中国,武宗时禁而绝。蒙古人对基督教比较宽容,但随着元朝的灭亡销声匿迹。明清基督教士较大规模来中国传教,“那个时代在中国的耶稣会士中,有天文学家、数学家、地理学家、哲学家、画家、音乐家、水利专家、发射专家,确实可谓‘群贤毕至’,什么人才皆有。他们能推算日食,能铸造大炮,能绘制地图,建浑天仪;用拉丁文写作让欧洲人了解中国,又用中文写作让中国人了解欧洲。”[4]最早介绍西方文化并具有一定影响的是利玛窦,他用中文写了哲学和宗教方面的著作,使中国人认识了经院哲学的逻辑,如1603年写的《天主实义》”,再如艾儒略《西学凡》概述西学各科内容,最多的当然是基督教典籍的翻译与刊刻发行。他们把基督教义比附中国传统哲学,如“理学”、“道”等,以及“细论几何之学与修齐治平之学”[5]。如:托马斯《神学大全》,罗明坚《天主圣教实录》,汤若望《主制群徵》,南怀仁《教要序论》等。以学术的面貌出现,易于为中国士大夫接受,如利玛窦《几何学原本》收入了《四库全书》。“礼仪之争”后基督教在中国遭到全面禁止,中西刚刚接触即又隔离。19世纪中后期特别是甲午战败,有志之士开始认识到“民有智则有民,民无智则无国,智也者,民所以自主、自由、自立,亦即国之所以自主、自由、自立者也”,“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意欲通过师法域外文学,改造乃至重建中国文学,以此来,重建中国思想文化,并进而征服中国的文化危机。中国人开始主动引介西方文化源头的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的翻译始于《伊索寓言》。早在明清时,传教士们就译过《伊索寓言》如,利玛窦、庞迪我、金尼阁等。1840年广东报出版了传教士翻译的《意拾喻言》(即《伊索寓言》),1888年天津时报馆出版了《海国妙喻》,190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杼和严复侄子严培南、严璩合译的《希腊名士伊索寓言》,共收寓言280则,1909年陈春生用官话翻译《伊朔译评》,共收200多则。除了寓言,神话、史诗、哲学、历史等著作大量被译介。1928年世界书局出版汪倜然的《希腊罗马神话ABC》,创造社出版部出版邓均吾译《希腊神话》和1930年谢云逸译的荷马的《伊利亚特故事》。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张师竹、张东荪根据Loeb丛书用文言译出的《柏拉图对话集六种》,1934年出版郭斌和、景昌极据希腊原文译校的《柏拉图五大对话集》及傅东华的《奥德修纪》等。由于强烈的功利性,这段时期的翻译方式主要是意译和达旨。如汪倜然的《希腊罗马神话ABC》第十章安德里翁与月神亚谛摩斯恋爱,作者只是大致介绍了剧情,然后自己再做些阐释:安迭迷恩与亚谛摩斯的恋爱是希腊神话中一个极美丽极含诗意的故事,安迭迷恩是腊德摩斯山上一个牧羊人,长得非常美貌。有一夜,月神亚谛摩斯……安迭迷恩的故事极富于诗意,他好似一个少年诗人。

正如书名,这完全是一种向蒙童讲故事的口吻。为了吸引国内读者,这时译介都按照传统的阅读习惯、审美趣味、道德伦理等对原作的情节、叙事结构等方面做了严重的增删和改译。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比附,不是洋人而是国人主动这么去做,目的是为了通俗化、大众化,从而达到新民的目的,和前面传教士相比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化”模式。当然为了一些异国情调,他们也常常弄些新鲜的名称,如人名的音译等,但骨子里,却被“归化”了。汪倜然几乎把希腊罗马神话装扮成一部中国传统的仙人异闻集。其它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如此,如谢云逸译的荷马的《伊利亚特故事》等。研究基本上是在哲学、历史范围内开展的,如1930年世界书局出版朱公振编著的《希腊三哲》,1934年出版严群《柏拉图》等,整个阶段成果屈指可数。因为基于启蒙和救亡的需要,国人的眼光主要专注于西方(包括日本)近现代的作品,而文学似乎还在尝鲜阶段,还没来得及回味。但他们在译介的时候也对这些被翻译的作品做些阐释,如汪倜然的《希腊罗马神话ABC》对故事的阐释,以及该书例言,前四章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学研究,不过介绍性强,是一种导读性质。这一时期对古典文学还是很陌生,各种工作刚刚开个头,在那个年代已经实属不易了。正如李泽厚所说,启蒙刚刚开始,这种思想的洗礼很快就让位于民族的救亡运动,“改良群治”、“营构思想”很快就让位于各项革命斗争实践了。

二、20世纪50—90年代前,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文治”大业

如果说前一个阶段主要是为了新民新思想的启蒙而译研古典文学,这一阶段古典文学译研则是社会主义“文治”大业的一部分。1978年前与后虽些微差异,但都完全是用政治观照文学。建国后,“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因被视为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而得到足够的重视。20世纪50、60年代翻译出版的古希腊、罗马文学作品,除少量是民国初期的旧译外,大部分都是新译或重新修订的译本。”

周作人(周启明)因剥夺政治权利而专门从事古典翻译,产生了一批高质量古希腊经典作品汉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罗念生、周启明译《阿里斯托芬戏剧集》,周作人译阿里斯托芬《财神》;1955年出版周启明(周作人)诸人翻译的《伊索寓言选本》、《伊索寓言》等三种,这是第一本据希腊文原文译出的,共收寓言358则;1957年出版杨宪益根据牛津大学古典丛书(ScriptorumClassicorumBibliothecaOxoniensis)译出维吉尔《牧歌》。1958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杨周翰用散文体译的奥维德的《变形记》(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译的塞内加诗体五幕悲剧《特洛亚妇女》和傅东华据英译本转译的荷马的《伊利亚特》。这是中国第一个《伊利亚特》全译本(1996年河北人民出版社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楚图南译施瓦布的《希腊神话和传说》,1961年出版罗念生译埃斯库罗斯的《埃斯库罗斯悲剧二种》、《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重版后者)等。与第一个阶段根据市场行情自发翻译、出版不同,从选题,翻译队伍的建设,翻译过程、定稿、署名、出版到批评都是阶级斗争事业的一部分,“均受到文化管理部门全面而强有力的管制。……为政治服务成为不容置疑的最高原则,……基本上不是个人和艺术行为,而成为集体的行为和国家意志的体现”[8]译本多有改译、窜译、删译,每一译本只有首先进行“病毒”扫描和清除后才能出版。典型事例是周作人(周启明)的译作大部分未得到出版。对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只是证明,世界人民即使古希腊人民都在和反动派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叙述阶段。牛庸懋长文《略论荷马及其“伊利亚德”与“奥德赛”》[9],全文五分之三在介绍荷马和“伊利亚德”与“奥德赛”的故事。并不是这时期学者水平低而是由于当时的大环境决定的。这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研究的初期。1978年后,由于紧绷的政治压力解除,一些老一辈翻译家再续前缘,翻译出版古典作品,如陈康、严群、罗念生、水建馥、杨宪益、杨周翰、缪灵珠等。研究方面,1980年代初由孙席珍、蒋炳贤、郭智石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1957年版,翻译出英国默雷的《古希腊文学史》;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鲁刚、郑述谱的《希腊罗马神话词典》;198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罗念生的《论古希腊戏剧》,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罗念生编译的《古希腊罗马散文选》;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陈洪文、水建馥的《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等。对三大悲剧家和喜剧家阿里斯托芬的经典作品做了较为充分的批评阐释,但除此之外的许多优秀戏剧家和作品,都未涉及。研究“虽然不是从纯政治的视角观照文学,但旨在强调读者的任务就是准确理解并完全赞同作者在作品中的意图,通过取代和剥夺读者参与文本的机会和话语权,以实现作者对读者控制和垄断性制约的目的。”[10]文学虽不是阶级斗争的描绘,但仍是沉淀在作者脑海中社会文化的无意识反映,文学成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和摩写,文学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这种掩盖在文学形式下的深层文化,使被文学形式遮蔽的形而上的“规律”,“底本”、“历史”、“文化”、“思想”或者说“理式”显现,文学研究的过程完全成了“底本”的解蔽过程。如肖作铭的《柏拉图以前古希腊的文艺思想初探》:“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粗略的叙述和评价,力求得出与史实相近的结论。《荷马史诗》主要反映了从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的‘荷马时代’的社会生活”,[11]可见一斑。文学研究往往历史化,把文学的想象和构思现实化,文学的研究成了现实社会的索引或图示。如果说1950年前的翻译和研究有个共同的目的———启蒙,但方法上却没有统一模式和要求,完全自由选择。而1950年以来的翻译和研究则基本上是“延安派”,受马列主义指导,其基本观点都是意识对存在的反映,社会运动方式及其观念反映和论述历史的运动规律。

三、20世纪90年代,古典文学翻译与研究回归古典学

前两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真正的文学的研究,特别是第二个阶段,完全是政治的注脚,是被政治统摄下的另一种政治叙事而已。因此根本谈不上古典学的研究。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文学研究者建构起来了一整套新的知识谱系,‘启蒙’、‘现代化’、‘民族国家’、‘主体性’等全新的关键词成了解读一切文本的万能钥匙。……蕴涵着一种对人的多样性、可能性及丰富情感的诉求。”“一些重要的思想概念,比如自我、个人、人性、性、无意识、自由、爱等等,在叙述文学在这个世界的境遇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现代价值的选择可能。”[12]把读者从作者的专制下解放出来,读者的接受和阐述成了作品意义和价值的生产者。文学及其研究彰显人性。古典文学的存在价值完全由于其“人性”、“主体性”、“自由”的存在,成为鞭挞形而上“专制”和独裁的主力,古典文学又充当了一次“文艺复兴”的旗帜。关键是这时古典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不再屈从于一种目的、方法;翻译和研究基本上可以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必因为某种价值需求而遭,变异。翻译上中生代承前启后,功不可没,如王焕生、王太庆、汪子嵩、徐松岩、王以鋳、崔妙因等文学、哲学、历史著作翻译名家;队伍空前壮大,如陈中梅、刘小枫、王晓朝、吴雅玲、石敏敏、程志敏、李永毅等新人辈出。译作出现了规模化,如苗力田先生的《亚里士多德全集》(1990—1997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罗念生全集》(全集里还收录了非希腊文学)、《柏拉图全集》、《西塞罗全集》(只出了3卷)、《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和《两希经典文明译丛》、《日知古典》、《西方正典》等大型丛书。基本上都是根据古希腊、古罗马原文翻译,转译的不多。还有就是出现重译现象,由于原来的翻译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大量的矫译、删节等,许多人重新翻译经典,同一著作出现多个译本,如陈中梅据古希腊原文用诗体翻译荷马的《伊利亚特》(广东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1999年北京燕山出版社重版)。罗念生、王焕生据勒伯古典丛书(TheLoebClassicalLibrary)穆雷校勘的荷马的《伊利亚特》古希腊文,采用六音步译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