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论文范例6篇

过度消费论文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1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化产品 消费行为 消费价值

当前,各级政府都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文化产业的研究成为热点。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文化产品的生产,却对文化产业的终端—文化产品的消费的研究关注甚少。而只有深入理解文化产品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价值需求,文化产业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一、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现状述评

1、一般消费行为研究理论相对成熟,但缺少对文化产品消费的针对性研究

有关的消费者行为的系统研究大约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如Nicosia(1966)、Howard和sheth (1969)、Engel、Kollat和Blackwell(1968)、Kotler(1999)以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为研究基础,分别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的尼柯西亚模式、霍华德-谢思模式、EKB模式和“刺激-反应”模式。Sheth(1969)以处理家庭决策程序为基础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的谢思家庭决策模式。Bettman以消费者处理信息的过程为基础,提出了贝特曼消费者选择信息加工模式。Sheth、Newman和Gross(1991)以消费者价值观为基础,提出了sheth-Newman-Gross模式。

以上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都针对一般的消费行为,但是缺少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专门性、系统性的研究。

2、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具有特殊性,需要给予关注和专门性研究

Pau Rausell Koster和Salvador Carrasco Arroyo(1992)认为,相比一般的产品,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更多是由消费偏好所决定的,并将文化产品消费偏好分为声望偏好和生存偏好。Kritsadarat Wattanasuwan(2005)提出一般的消费行为是由于产品的效用导致购买行为发生,而文化产品的购买行为则主要由于文化产品固有的符号能强化他们的形象和社会地位。Holbrook(1996)创造性地运用消费价值理论将文化产品消费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导向价值、被动性价值三个维度。Holbrook(1999)又根据这三个维度总结了八类文化消费价值:效率、娱乐、出色、审美、地位、道德、尊敬、心灵等。

Holbrook的工作使人们开始关注将消费价值理论应用到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研究,开辟了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的新视角。

3、消费价值理论引起研究者关注,但我国消费者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需要作针对性研究

消费价值理论在文化产品消费行为领域的研究受到关注,如中国传媒大学市场信息研究所(2001)认为我国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显著受到品牌价值、理性价值和健康价值等3个消费价值维度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的每年度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文化发展蓝皮书》都曾指出我国的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价值观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贾传亮(2004)、徐萍(2006)、朱毅蓉(2003)、王铁桩和王涛(2005)等人都曾指出我国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学者们通过对各地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但是对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系统研究几近空白,因此我国居民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行为都需要作专门性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1)文化产品消费对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关注文化产品消费者内在的消费价值需求。

(2)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借鉴一般的消费行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但应主要考虑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来开展研究。

(3)应用消费价值理论来研究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都是可行的,这将为开展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开辟新视角。

(4)基于消费价值理论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模型构建不仅需要考虑文化产品消费价值维度,而且需要充分纳入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各关键影响因素。

2、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运用消费价值理论的消费价值维度来构建居民文化消费行为模型,为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2)研究理论创新。本课题利用消费价值理论构建一个包括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和认知性价值这四个维度的文化产品消费概念框架模型,研究和解释居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

(3)研究方法创新。本课题将利用现有消费价值的操作化研究基础,针对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和认知性价值设计开发相应的测度量表,综合应用多种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模型。

三、基于消费价值模型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特点分析

这部分将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特点作出概括,并与一般的消费行为作比较,提取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特质。

2、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在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从各自角度对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所作的分析,从消费价值理论的角度概括出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因素。

3、一般消费价值理论及其适应性问题分析

消费价值理论认为市场选择是由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认知性价值,以及情境性价值等5个维度所决定的函数,不同维度在不同情境下对消费选择的影响也各异。而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显然具备以上几个价值维度,因此一般的消费价值理论可充分纳入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并为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

4、文化产品消费价值模型构建

分析现有消费价值理论,结合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将文化产品消费价值分为功能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情感性价值和认知性价值这四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为每个价值维度筛选合适的观察指标,并配合人口统计变量,构建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概念模型。

四、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第一阶段,以相关文献检索为基础,对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特点、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二阶段,探讨一般消费价值理论及其在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研究的适应性,并分析现有消费价值理论,结合第一阶段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特点和文化产品消费影响因素的研究,整合提出一个基于消费价值理论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概念模型。第三阶段,以概念模型为基础,为模型中的消费价值维度筛选合适观察变量,并开发出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进行文化产品消费行为实证研究。第四阶段,以实证研究的结果为基础,对居民文化产品消费市场进行细分,并解释和研究各细分市场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特点,给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2、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下图所示。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国内外关于消费价值模型和文化消费行为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开发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的理论概念模型,筛选合适的变量,发展各种必需的研究假设。

2、问卷调查法

在前期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设计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并开展大样本实证研究。

3、结构方程模型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遵循科学严谨的实证研究范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建立起基于消费价值模型的文化产品消费行为综合模型,采用SPSS和LISR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

参考文献:

[1]朱毅蓉.福建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对策[J].发展研究,2003(11)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在线评论;新技术产品;采用意愿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096-04

1 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技术产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广泛应用。但由于新技术产品具有技术性强、复杂度高、价格不菲等特点,消费者在没有外界信息的辅助下,很难完全了解产品的主要功能和对产品产生兴趣。而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为消费者提供了了解新技术产品知识的信息平台。互联网将孤立的个体聚集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被网络连接的消费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着更为方便和快捷的交流,消费者的意见和体验对其他潜在消费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线评论是一种新兴的信息媒介,指网络用户用文本形式对商品使用经历的描述与评价[1]。对潜在消费者而言,这些信息能增强对产品的全面了解和消除购买的不确定,比企业自身的信息更具价值。研究表明,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高价格的科技类产品影响最大,因为科技类产品一般价格较高、功能复杂,因而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搜寻比较时间也长,对以往购买者对该类产品评价的考虑也会越多。超过半数的该类产品受到在线评论信息的影响。

但在线评论的哪些属性会影响消费者采用新技术产品,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影响机理是什么?目前鲜有研究。因此,本文基于ELM视角,构建在线评论对新技术产品消费者采用意愿的双重路径模型,深入研究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新技术产品采用意愿的影响机理,从而对我国创新技术型企业使用在线评论开展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2 文献回顾

2.1 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M)

ELM是关于态度如何形成与改变的理论模型,它强调有两条路径来改变态度,一条是中枢路径,受众注重论据质量,对目标的信息认真思考,仔细分析整合,最终导致态度的形成或改变;另一条是路径,个体依赖情感迁移、直观推断或其他自动的信息加工形成或改变态度。更多的时候,两条路径一起对消费者的态度发生影响。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崛起,少数学者在ELM视角下探讨用户网上信任的形成[2]。而在网络购物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消费者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地表述对已购买产品的体验,以及对产品价格、性能等特质的评定。因此,在线评论作为一种口碑信息,通过认知作用或说服作用影响着潜在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但至今尚无学者深入探讨在线评论如何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消费者态度和采用意愿。

2.2 技术接受模型(TAM)

Davis的技术接受模型解释了人们的计算机使用行为。TAM有两个重要的影响态度的因素,即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是指个体感知到的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能够提升他的工作绩效的程度;感知易用指个体感知到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不费周折的程度。在TAM中,感知有用和态度是行为意愿的重要前因,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是影响用户态度的重要前因,而感知易用会影响用户的感知有用,同时,感知有用和感知易用受外部变量影响。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在TAM的两个重要维度中,感知有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量,而感知易用的作用并不稳定。TAM作为一个基础模型,揭示了用户接受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规律。众多学者的研究多是根据探讨内容的不同,借鉴TAM中的部分变量,并对其他变量作为调整,运用信任、感知风险等变量拓展了TAM的应用范围。正如学者King等所指出的:TAM是个有用的模型,但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需加入其他的变量。

2.3 在线评论

在线评论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其定义国内外尚未统一,本文借鉴前人的经验,结合本文的研究,将其定义为:大众通过互联网获得的,先前的消费者主要以文本形式分享的,对商品质量、性能、使用体验等的评价信息,包括评论者信息、评论内容和评论时间等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外关于在线评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评论的有用性、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及在线评论对销售的影响。综上所述,在线评论有几个重要的维度

(评论的数量、评论的形式、评论的倾向等)被学者深入探讨,这些维度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是因为评论的数量起到了知晓的作用,越多的人探讨某件商品,其他人知晓该商品的可能性就越大。评论的倾向、评论的形式等起到了劝说的作用,文本信息中包含的内容使阅读者能选择采纳或放弃商品。尽管众多学者深入挖掘了在线评论的维度,但现有研究仅仅局限于探讨各个维度对消费者意愿或者决策行为的直接影响,而对消费者的心理作用机制尚未深入探讨。

3 研究模型及假设

3.1 消费者处理在线评论的双重路径

评论的内容质量指评论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与所评价产品的相关性以及是否为消费者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评论的形式是指根据评论文本的表达方式(包括评价暗示内容、语调和措词)将评论内容划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评论的倾向指对产品体验正向或者负向的评价[3]。上述变量均是从信息特征出发,包含了产品属性及相关内容的详细信息,消费者可以从这些文本信息中了解并综合分析产品是否有用。因此,在通过中枢路径对消费者态度形成方面,本文采用评论的内容质量、评论的形式和评论的倾向3个因素。

评论的数量表现了产品的流行程度,因为它与产品的销售量相联系。评论的效价指在线评论的整体正负程度,是一种总体的口碑效价,即在所有在线评论中,当多数为正向评论时,总体评论效价为正,反之为负。评论者的资信度包括专业能力和可靠性两个维度[4]。上述变量反映了他人对产品的立场,消费者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选择采纳或者放弃产品。因此,通过路径对消费者态度形成方面,本文采用评论的数量、评论的效价和评论者的资信度3个因素。

3.2 在线评论对消费者采用意愿影响的作用机理模型

国内外学者基于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从不同的产品领域研究新技术产品的消费者采用。Davis开发的技术接受模型最初是用来研究信息技术,但是之后的众多实证研究证明,它在解释和预测其他新技术产品的接受上是同样有效的。Sang-Hoon Kim等调查了社会对消费者创新采用的影响,基于TAM以社会规范、推荐者的影响力、推荐人的数量等社会因素构建了消费者的持续采用模型[5]。因此,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以在线评论的各个维度为外部刺激变量,构建网络购物情境下新技术产品消费者采用意愿形成的模型。

高质量的评论内容与产品相关性强,消费者基于亲身体验公正描述了产品的具体特征和服务、物流等的具体情况,其提供的实际信息逻辑性更强,更具说服力。而说服力越强的评论对消费者的正向影响越大[6]。根据Ghose的研究,在主、客观两类文本对数码相机等搜索型商品在线评论感知有用性的影响中,观点评价的内容越多,评论的感知有用性越低。由于新技术产品属于搜索型产品,因此,客观事实型的评价更能给潜在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使其能深入了解产品的有用性。Dellarocas等指出,人们更倾向于发表或关注极端评论而不是中间评论,但正向评论会给潜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和强化产品的正面形象,提高潜在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正向评论中包含的信息会使潜在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而接纳产品。基于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评论的内容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

假设2:客观事实型的评论形式正向影响感知有用。

假设3:正向评论正向影响感知有用。

从众是指消费者在接受到他人的产品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的信息后,改变了自己的产品评价、购买意愿或购买行为,努力地与他人保持一致。Burnkrant等提出人们将群体成员对产品的评价和选择作为自己购买选择产品的信息来源。Huang等认为消费者网上购物时的从众心理非常明显。因此,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会受到在线评论中他人的影响从而产生从众心理。

在线评论的数量与产品的销售量相联系,它反映了产品的流行程度。而消费者常常选择流行的产品,因为他们认为流行度代表了更好的质量。研究表明,消费者在网上购书时会选择销售量大的书籍[7]。因此,消费者根据在线评论选择产品时强烈地受到其他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评论的效价反映了评论的整体正负程度。个人在购物时会迎合群体的态度与价值要求,即使此群体是个人与之接触不多的参照群体。因此,潜在消费者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从而降低自身的不确定性。消费者的心理不仅会受大多数人的影响,也会受少数人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论坛等级高、信誉高的评论者,消费者认为其更具专业水平,更能提供正确的信息,所以信任程度较高,更容易受到影响,并且更愿意主动搜寻相关信息作为参考。基于上述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评论的数量正向影响从众心理。

假设5:评论的效价正向影响从众心理。

假设6:评论者的资信度正向影响从众心理。

在大量解释和预测用户接受信息技术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不同程度地证明了TAM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结合本文的研究,在线评论传递的不仅仅是一条条的信息,而且提供了作为整体的信息,如评论数量、评论效价等,这些整体的信息特征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和行为,从而引发了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进而降低了消费者对新技术产品采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大量的研究表明从众心理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结合TAM和从众心理,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7: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态度。

假设8:感知有用性正向影响采用意愿。

假设9:从众心理正向影响态度。

假设10:态度正向影响采用意愿。

3.3 概念模型

由以上假设及分析,形成了在线评论对新技术产品消费者采用意愿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PS,BP#]

4 研究方法

4.1 问卷设计

本研究参考了以往文献中的成熟量表,评论的内容质量采用Dhanasobhon等的五条目量表来测量。客观事实型评论借鉴Applbaum等的测量量表,由三个条目组成。正向评论选择Chan的三条目量表来测量。评论的数量根据Schubert的测量量表修正而来,由四个条目组成。评论的效价根据Chan的测量量表修正而来, 由三个条目组成。评论者的资信度借鉴了Chent等的三条目量表来测量[8]。感知有用根据Eriksson的测量量表修正而来,由三个条目组成[9]。从众心理根据Lascu等的测量量表修正而来,由三个条目组成。态度根据Moon等的测量量表修正而来,由三个条目组成。采用意愿根据Cheong等的测量量表修正而来, 由三个条目组成[10]。同时,邀请几位营销专家和网购达人进行小规模的访谈,听取意见修改形成本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预调研,删除不合适的问项,形成本研究的最终测量问卷。本研究中,所有的测量都是采用李克特七点量表的形式进行的,其中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大学思政 创新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ization of the econom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ly, and cultural exchange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sumption cultu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consumer culture, there is vulgar content, fast food culture and other issues, the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h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concept of consumption culture.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of the impact of consumer culture o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to explore how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innovation.

Keywords consumption culture;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0 引言

消M文化产生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社会,当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飞速发展,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因此进入了以物质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大众消费性社会。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沿海的多数城市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导致消费型社会的特征初步呈现。消费文化总体上反映了多数消费者对物质消费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消费文化凭借其特有的文化和魅力,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造成了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对大学思政课堂中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排斥的心理,不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1 消费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

消费文化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一方面,由于消费主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消费者所购买的消费品存在着千差万别。例如,有的消费群体是中低收入的老百姓,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一些实惠的商店或者超市进行购物,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有的消费群体属于高收入消费者,那么他们就会选择在有名的专卖店购买奢侈的消费品。另一方面,由于消费用途不同,所以消费者的消费场所、消费品以及消费活动也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观念、物质收入等决定了当地的消费文化,对当地的消费起着促进作用。

2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的区别

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消费文化弘扬的是一种对社会文化有促进作用的文化,反对铺张浪费,而消费主义追求的却是极度奢侈,阻碍优秀消费文化的传播。在西方国家,曾经流行消费主义,它是一种病态性的消费主义观,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型浪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而这与消费文化的核心有着天壤之别,是不利于优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种文化,它渗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与指导着社会的物质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能影响人类的思维和价值观,对人类的全面发展有着促进的意义。可见,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在消费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彻底抛弃消费主义,才能使人类社会处于和谐而稳定的局面。

3 消费文化对大学思政教育创新的影响

3.1 消费文化所追求的刺激、娱乐冲击了思政教育提倡的社会责任感

当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很多商家都大量生产各种商品,并改进商品的外形、功能等,而消费者为了体验各种商品的功能特性,不惜花费大量钱财以买进商品。如今,大学生青年是消费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为各大生产商贡献了不少。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们与世界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不少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部分大学生青年追求刺激、疯狂、娱乐,这种片面、不成熟的消费文化深刻影响了大学生青年的成长,扭曲了消费观念。在现实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以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和内涵为教学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部分大学生的眼中显得无足轻重。一些大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于空泛,没有西方经济学有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如学习实用的操作技术。

3.2 消费文化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淡化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的心灵、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大学生在儿时受到的传统教育,他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会慢慢地偏离主流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当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人群形成一定规模时,那么主流意识形态就会被边缘化。当前,消费文化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了感官享乐和物质消费,导致大学生青年降低了对政治时事的关注度。消费文化正在把大学生青年引向一个商业社会中的个体,把人们传统的历史经验和爱国情怀转化为一种无国界的商业经验,这无疑会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严重影响大学思政的教学,甚至会导致国民素质下滑。

3.3 消费文化使大学生淡化思政教育中所提倡的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

前,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各种影视作品都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媒体使尽一切手段来提高公众的关注度,其中包括媚俗手段。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一般通过网络与外界接触并获取广泛的外界信息。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逐渐进入了读图时代,一切夺人眼球的信息离不开丰富多彩的图片,因此,各大媒体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以华丽包装、渲染煽情的宣传攻势迎合了大学生们的心理特质,拉大了这些大学生与崇高理想的距离。

大学思政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内涵的四有人才,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崇高理想而奋斗,而这崇高的理想与某些媚俗的消费文化是格格不入的。消费文化向大学生展示的是一种深度不够、平庸的文化,而不是一种有深度的文化,这使得思政课堂教育的步履艰辛。当前,很多大学生谈论的话题都是与生活、饮食、工作、收入、娱乐有关的,鲜有人讨论国家的发展方向以及人类的发展方向等有深度的话题。

4 基于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思政课堂创新

4.1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产品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发展优秀的消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当前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它符合了多数人的生活愿望,对推进整个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消费文化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点,那么这种消费文化是低俗的,有可能会演变成为西方的消费主义,使大众丧失了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对文化根基造成严重的威胁。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塑造良好的消费文化,就要推进大学思想政治课堂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当前的产品文化中,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4.2 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产品可车载斗量,所以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传授传统知识的同时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首先,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爱国人文情怀。其次,还要在校内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例如,通过举办校内网络征文比赛,要求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所弘扬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当前的消费文化中,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高校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使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首先,高校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通过海报、校园网等手段来使大学生及时了解社会的动态,并从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不随波逐流,培养大学生的独到见解能力。其次,高校还要把消费文化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可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来向大学生宣传消费文化,引导大学生培养理性的消费观念,杜绝浪费,并学会科学理财。

4.3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应对媒体舆论的能力

当前,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影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引导学生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对媒体舆论采取正确的态度,拒绝跟风。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掌握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社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在制定教学大纲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运用到社会热点中,避免一成不变的机械式备课。在这个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媒体所引导消费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媒体舆论形成正确的态度,切忌盲目跟风。

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正步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内会出现消费文化,这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消费文化在初始阶段还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青年的理性消费观念不够强,甚至导致有的学生改变了人生价值观,这对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保持崇高的理想,才能形成良好的消费文化。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个性化推荐,购买决策,认知,理性行为理论

 

0引言

随着3G技术以及MEC(Mobile Electronic Commerce,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品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成为趋势。如何便捷、有效、低成本地帮助消费者找到最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个性化推荐系统恰恰能帮助MEC商家实现这一目标。

但有关个性化推荐的研究大多只关注推荐系统本身,很少关注其对购买决策的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MEC环境下推荐系统如何影响购买决策,它的哪些性质会影响其作用力。进一步地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基于现状的构建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一些建议将会被提出。

1消费者购买决策

广义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在一定购买动机的支配下,在可供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方案中,经过分析、评价、选择并且实施最佳的购买方案,以及购后评价的活动过程。[1]

消费者行为学中认知的观点认为,消费者是思维问题的解决者,会主动搜索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还是信息的处理者,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形成偏好并最终形成购买意向。认知观点意识到消费者不会试图获取全部相关信息,当他们认为已得到足够支持其决策的信息时,就会停止搜索努力。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基本上包括需求的认知、信息搜索和评价、购买决策和行动、购买后评价四个过程论文开题报告范例。[2]如图1所示。

2个性化推荐系统对购买决策的影响

网络购物环境使消费者对商家和商品的选择增多,也使得他们更加借助信息搜索和决策辅助工具(如个性化推荐系统)。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能将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提高交叉销售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推荐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代替消费者完成繁杂的信息处理任务,使消费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决策中来。可以从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两个方面,探讨推荐系统对MEC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3]

2.1对决策过程的影响

消费者对于商品的知识的认知是有限的,在其作决策之前常常不能深层次地了解商品。两阶段决策处理可以使决策复杂性降低。消费者先搜寻众多商品以得到商品的详尽信息,并选出最有希望购买的一部分商品。接着针对商品的重要属性进行更深入地比较,最后做出决策。

个性化推荐系统可以通过减少消费者两阶段决策中的决策努力,影响其决策过程。而消费者的决策努力通常用决策时间和产品搜索范围来衡量。推荐系统可以依据消费者的喜好参数迅速提取出最匹配的商品,从而减少总体决策时间。推荐系统还能按消费者偏好程度将商品信息依次排列,从而缩小产品搜索范围。[4]

此外,推荐系统还会影响消费者的功能偏好、商品估价、筛选策略。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往往事先没有形成稳定的偏好,而是在购买决策发生的同时产生,因此往往受推荐系统所推荐信息的影响。例如,消费者往往会更关注那些旁边标有更高得分或等级的产品。

2.2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应用推荐系统能增强消费者的认知能力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使其更倾向主导产品,进而减少产品转换的概率,从而提高决策质量。推荐系统的使用还能减少信息搜索的努力,减少考虑集的信息量,提高其质量,从而提高决策质量。

推荐系统有助于降低消费者产品转换的概率,有助于增加其购买决策的选项,从而增强决策信心。[5]

购买决策目标实现得越多,消费者也越满意。因此可以认为,推荐系统因其对决策目标实现的帮助,影响购买决策的满意度。

根据理性行为理论,消费者的理念和评价影响其态度,进而影响其意愿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推荐系统会影响消费者的功能偏好和商品评价,进而影响对某商品的态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从而影响对该商品的购买意愿,最终影响购买选择。

综上所述,推荐系统对决策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高决策质量;增强决策自信;增强决策的满意度;影响最终购买选择。

3影响推荐系统效用的因素

推荐系统的效用即推荐系统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和决策结果的影响力。推荐系统的因素、消费者的因素以及消费者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交互,都会影响推荐系统的效用。

3.1推荐系统的角度

①推荐系统类型的影响

一般来说,推荐技术可从信息过滤角度分成三种,分别是基于内容的推荐、协同过滤推荐以及混合推荐即内容和协同过滤的组合推荐。在购买决策中,混合式推荐更能提升用户的决策自信。

②推荐系统输入的影响

推荐系统需要接收消费者的数据输入并作为推荐的主要数据依据,具体可以分为隐式浏览输入、显式浏览输入、关键词和项目属性输入、客户购买历史四类。消费者更愿意接受显式浏览输入、关键词和项目属性输入等可控方式所推荐的信息。

③推荐系统输出的影响

推荐系统输出的主要形式有建议、预测、评分、评论。输出内容的详细程度、透明度、个性化等,输出形式方面推荐的数量和产品信息的编排都会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及其推荐信息的信任,并因此影响购买决策。

④推荐系统推理过程的影响

进度显示模块使信息搜索的过程更加直观,反馈时间会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使用意向,缩短消费者可感知的等待时间,改善消费者的情绪,促进推荐系统的效用。

⑤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即推荐系统所在网站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评价高低。

3.2消费者的角度

消费者对于所选产品的知识越丰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则在购买决策过程中进行越少的信息搜索,对推荐系统等决策辅助工具的感知有用性就越小,决策自信也就越小。与此相反,当消费者具备较少的产品知识和经验时,更难相信自己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更有可能去寻找他人的建议。

消费者对风险的感知也会影响推荐系统对决策质量和决策努力的影响,即当用户感知风险越大,推荐系统对提高决策质量和减少决策努力的影响力会更明显。

消费者特性对系统效用的影响如图2所示。

3.3消费者与推荐系统交互的角度

消费者与推荐系统之间的交互对推荐系统作用效果具备作用力,主要从消费者与推荐系统的相似性、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熟悉度两方面来考虑。

消费者与推荐系统的关系强度(包括熟悉程度、亲密程度、支持度和结交)决定了推荐的效果。用户与推荐系统在各产品属性权重的相似性将带来更好的决策质量,同时减少信息搜索量。

4. 个性化推荐系统应用的不足

对比上述影响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应用中的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包括:①战略上不够重视,体系结构不完善,大部分的个性化推荐系统都只是一个单一的工具,只能提供一种推荐模型;②功能还不够完善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个性化程度不够高;③易用性不高,信息杂乱无章;④对推荐结果缺乏解释,缺少有效的方法向用户解释产生推荐的原因;⑤网站本身形象不好,影响消费者认知;⑥消费者获取推荐信息的途径单一,推荐结果的形式不够灵活。

5对个性化推荐系统应用的建议

5.1提高对推荐系统的战略认知

推荐系统在MEC领域的应用既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又有助于商家实时追踪消费者购买行为和兴趣偏好,挖掘其潜在需求,并以此不断创新产品和营销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例。[6]我们建议MEC商家提高对推荐系统的战略认知,重视它的战略意义。

5.2完善个性化推荐功能

个性化是影响认知价值最主要的因素,我们建议MEC商家实时追踪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尽最大努力推荐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使推荐的产品在功能、外观、价格、售后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偏好与标准。

5.3加强信息排列的合理性

推荐系统提供信息的排列会影响其作用效果。若消费者能更方便地获取相关信息,则会更加信任推荐系统,也更易受推荐系统影响。我们建议MEC商家对各类推荐信息做合理的编排本科毕业论文格式,便于消费者获取。

5.4增进消费者的熟悉程度

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熟悉程度(包括推荐形式、信息排列、推荐原理等)能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信任,并因此间接影响推荐系统的作用效果。我们建议MEC商家增进与消费者的互动,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有奖体验等,以提升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信任和推荐系统的影响力。

5.5擢升网站自身形象

网站的形象显著影响消费者对推荐系统的认知价值和信任,并间接影响决策影响力。我们建议MEC商家提高自身网站的知名度、声誉度,改善网站的美观性、易用性。

5.6拓展产品推荐的渠道

获取推荐信息的渠道也会影响推荐系统的作用效果。我们建议MEC商家拓宽产品推荐的渠道,如提供邮件定制、短信定制、首页定制、推荐定制等多渠道服务,以方便消费者获取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王长征.消费行为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6-27.

[2]李双双,陈毅文,李江予.消费者网上购物决策模型分析.心理科学进展[J],2006,14(2):294-29.

[3]Haubl, G. & Trifts,V. Consumer Decision Making in Online Shopping Environments: The Effects of InteractiveDecision Aids[J]. Marketing Science, 2000,l(19):4-21.

[4]Xiao B. & BenbasatI. E-commerce Product Recommendation Agents: U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J].MIS Quarterly, 2007, 31(1):137.

[5]Vijayasarathy,L. R. & Jones, J. M. Do Internet Shopping Aids Make a Difference? An EmpiricalInvestigation[J]. Electronic Markets, 2001, 1 (11): 75.

[6]张娜.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服务及应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6.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6

关键词:居民消费增长 流通业发展 研究综述

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改革的引导力量。然而我国近年来出现持续的消费不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当前应对金融风暴,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它已经由社会再生产的末端产业变为先导产业,成为引导生产、消费和经济运行的先导性力量。如何充分发挥流通业的作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如何发展流通业的观点主要有:提高流通业的信息化水平、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调整流通产业结构、加快流通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等。然而,关于居民消费增长能否反过来促进和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流通业增长的研究文献很少。本文试图将现有学术界关于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进行梳理,以供学者更深入探讨二者关系,从而推动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和流通业发展水平。

流通业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

贺珍瑞认为,农村流通体系与农村消费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日前,农村流通体系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商务部研究院学者赵萍对流通体制促进消费的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在借鉴相关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流通体制促进消费增长的对策建议。赵萍还认为,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吸收就业的能力,可以切实提高普通大众的收入水平,为扩大消费提供最基本的收入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马龙龙教授在《经济日报》上撰文提出:促进消费需要强有力的流通支持。马教授认为必须构筑一个高效通畅、竞争有序的高层次“流通平台”,充分发挥流通对于启动消费和市场的作用。2006年第二届中国现代流通(上海)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黄国雄教授指出“要发挥商业在促进内需、扩大消费中的基础性作用”。朱成钢认为流通业发展能够促进绿色消费,他提出要“发挥流通业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在该国际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提出 “商业流通业态和方式创新能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的增长”等观点。王微提出“城市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是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实现的主要途径”。在第五届中国百货商业高峰论坛上,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提出“零售业促进消费大有可为”的观点。

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相关研究的大多数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基本上认为,流通业发展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贺珍瑞主要从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与否的角度论述其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赵萍则是从完善流通体制的角度和中小零售企业强大的吸收就业从而提高居民收入的角度阐述如何促进居民消费。任兴洲认为商业流通业态和方式创新有助于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需求。总的来说,这些学者都一致认为流通业的发展能促进消费的增长,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只是他们论述的角度不同而已。从理论上说,流通业发展也是能够促进消费增长的。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在《资本论》第二卷用了大量的篇幅论述了商品和资本的流通、交换形式,详尽阐述了流通环节、流通时间、流通费用对产品转化成商品(即对消费)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在研究鼓励消费、扩大消费、实现可持续消费时,同样离不开对商品流通业的研究。

居民消费增长促进流通业发展研究

王惠认为,消费无论是在商业流通发展的历史演进中,还是对新兴商业业态的崛起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商业流通要在消费导向型经济时代获得更大发展,则必须适应消费、推动消费、发展消费。消费的变化是零售业不断创新的直接因素。

目前关于居民消费增长能够促进流通业发展的研究的文献较少,但是笔者比较认同王惠的观点,一方面,流通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居民消费需求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居民消费状况也会反作用于流通业的发展,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流通业业态的发展创新和整个流通业的发展。

居民消费增长与流通业相互促进的理论研究

湖州市统计局财贸处的研究人员认为,流通业增长和居民消费增长相互促进。比如,他们提出“加快流通业发展促进消费市场繁荣”的建议,并提出湖州市居民消费的增长促进了流通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应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改善消费环境;湖州市政府要重点扶持汽车流通与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流通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通过流通业的发展以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观念更新,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流通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的实证关系

王新利等通过对2003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以农村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近似地代表农村对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以农村从事批零贸易及餐饮业的人数近似代表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表明,农村流通体系是除了收入因素以外,对农村消费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胡愈对2005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分析,也得出与王新利类似的结论。冉净斐选用相关数据,建立流通和消费增长的线性模型,同样是对时间序列进行逐步回归,只是在方程的建立过程运用了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关于二者关系的实证分析研究的主要有王新利和胡愈等学者,他们进行实证方面的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颇具借鉴意义。但是,他们的实证分析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提出与之商榷。由于胡愈和王新利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基本相同,在此以王新利文章的实证分析为例进行讨论。首先,该文对于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流通发展选用的数据不是很合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以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或者农村人均消费支出近似替代农村的消费水平,以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农村批发零售贸易值、餐饮业值和其他行业值)近似替代农村的流通业发展水平更为合理。其次,该文对1989—2003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一元回归方程结果来考察农村的流通体系对农民消费的作用程度。

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方法和结果有待商榷。一方面,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经验证据表明,经济分析中所涉及的大多数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非平稳序列往往会出现伪回归。这是因为传统的显著性检验所确定的变量间的关系在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此,序列平稳性检验是非常必要的。而该文没有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居民消费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因地区而异,仅用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来分析有可能会忽略不同截面个体的影响,进而导致模型估计方面的系统性偏误,若改用panel data建立统计模型则可以避免这一点。

关于流通业发展的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流通业发展对居民消费增长的研究相对较多,也基本达成共识,即流通业发展是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但是该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一方面,首先要从理论上继续探究流通业发展能够通过哪些机制和途径影响和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要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流通业的发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大致认为居民消费增长是能够反作用于流通业发展的,上文分析仅仅从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会促进流通业业态的发展创新和整个流通业的发展的角度论述,理论分析比较薄弱,因此我国的学术界可以继续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深入探讨居民消费增长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途径和程度。

关于二者相互关系的研究,理论和实证分析都较少,也不够深入。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深入探究二者关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在实证方面的分析研究,可以运用实证分析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二者关系。首先,可以运用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阶段的时间序列分析。建国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流通业发展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度和形式一般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如果能够分阶段研究就可以真正深入的把握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以我国的流通业为例,流通业在改革开放前后“判若两人”,无论从商业运行的环境机制还是运行机制都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因此,我国可以将流通业的研究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其次,可以运用我国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区域或者不同省份的数据运用panel data模型进行分析。运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分析会漏掉不同截面之间的联系,也会忽略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而运用panel data模型可以构造和检验比单独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更为真实的行为方程,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我国东、中、西部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流通业发展水平还是居民消费水平等方面差距都较大。如果仅用时间序列分析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增长关系可能会产生系统偏差,从而使得估计的参数存在误差,最终使得研究的结论和预测都大打折扣。再次,针对我国城市和农村差距经济发展水平、流通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对我国城市和农村进行比较的实证分析,对于当前我国提出的流通现代化(尤其是农村流通现代化)和提高居民消费增长(尤其是农村居民消费增长)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贺珍瑞.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赵萍.扩大消费与中国流通体制改革[j].商贸经济(中国人大复印资料),2007(10)

3.朱成钢.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j].商业经济,2006(22)

4.王微.我国城市商业在扩大消费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06(2)

5.房爱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发展趋势和消费政策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王惠.消费对商业流通发展的作用[j].河南社会科学,2000(6)

7.王新利,吕火花.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3)

8.胡愈.农村现代物流与农村消费增长相关性研究[j].消费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