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第一条为加强对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的资质管理,提高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试试验检测人员是指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资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按核定的试验检测业务范围,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中从事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

第三条验试验检测人员资格系执业资格,分为公路工程和水运工程两类,分别有试验检测工程师、试验检测员两种资格。具备资格者,受试验检测机构聘任,按照定的业务范围,从事相应的试验检测工作。

第四条业务范围是指试验检测人员经批准可从事的公路工程类或水运工程类试验检测专业。

公路工程类试验检测专业包括:土工,建筑材料,混凝土及制品,路基路面工程,构造物基础工程,桥涵及隧道工程,交通工程,公路环保。

水运工程类试验检测专业包括:混凝土及制品,建筑材料,土工试验地基基础工程,水运工程建筑物,防水及修补工程,港区道路及堆场,房建工程,机电及通讯设备,环境保护。

第五条交通部是全国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质的主管部门,负责全行业的资质管理工作和部属企事业单位试验检测人员资格的审查、审批、颁证、复查等具体管理工作,交通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为办事机构。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和部属、双重领导港务局、航务管理局是本地区、本部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质的地方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本部门从事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工作的人员资格的审查、审批、颁证和复查等管理工作,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和部属、双重领导港务局、航务管理局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站为办事机构。

第二章申报条件

第六条申请试验检测工程师资格者,应具备:

(一)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遵守试验检测工作职业道德;

(二)男性年龄在六十(含六十)岁以下,女性在五十五(含五十五)岁以下,且身体健康,能胜任室内和现场的试验检测工作;

(三)取得与申报专业相应的《交通部工程试验检测业务培训结业证书》或《交通部工程试验检测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四)取得中级或相当于中级以上专业行职资格;

(五)有两年以上该专业的试验检测工作经历。

第七条申请试验检测资格者,应具备:

(一)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遵守试验检测工作职业道德;

(二)男性年龄在六十(含六十)岁以下,女性在五十五(含五十五)岁以下,且身体健康,能胜任室内和现场的试验检测工作;

(三)取得与申报专业相应的部质监总站组织或认可的培训结业证书或《交通部工程试验检测资格考试合格证书》;

(四)取得中级或相当于中级以上专业行职资格,有两年以上该专业的试验检测工作经历;或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三年以上的试验检测工作经历。第三章申报与审批

第八条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申报工作,原则上于每年的第一季度进行。

第九条申请者须填写《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申请表》(附表一),交所在试验检测机构。部属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试验检测人员申报材料的初审,报部质监站站审查;其他试验检测机构负责本单位申报材料的初审和汇总,报送相应的公路、水运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审查。

第十条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质管理部门批准,对已获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者,增加或减少其试验检测专业。

第四章资质变更

第十一条资质变更是指由资质主管部门批准,对已获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者,增加或减少其试验检测专业。

第十二条申请资变更者,须填写《公路、驼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变更申请表》(附表二),并按试验检测人员资质申报程序上报。

第十三条拟申请增加试验检测专业者,应具备:

(一)历次资质复查均合格;

(二)取得部质监总站组织或认可的该专业的培训结业证书或《交通部工程试验检测资格考核合格证书》;

(三)从事该专业试验检测工作满两年。

第十四条已取得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者,其部分试验检测专业的工作实际情况,达不到有关资质条件要求,或不能良好完成相应的试验检测任务,则减少其相应的试验检测专业。

第五章资质复查

第十五条资质主管部门对试验检测人员资质实行复查制度,每三年进行一次。

第十六条取得试验检测人员资格满三年者,必须按时申请复查,过期不复查者,按无资格处理,证书自动失效。

第十七条申请资质复查者,须填写《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复查申请表》(附表三),并按试验检测人员资质申报程序上报。

第十八条复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否符合相应的试验检测人员资质条件要求;

(二)能否胜任试验检测的实际工作;

(三)能否遵守试验检测人员职业道德,有无违法违纪行为;

(四)试验检测工作实效。

第六章证书管理

第十九条对获得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者,由批准资格的资质主管部门颁发交通部统一印制的《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第二十条申请资质变更者,在填报《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变更申请表》同时,须交回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

(一)对符合变更条件者,审批后,重新颁发资格证书,原证书收回。

(二)对不符合变更条件而资质复查合格者,退回证书。

第二十一条申请资质的复查者,在填报《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格复查申请表》的同时,须交回试验检测人员的资格证书。

(一)对复查合格者,在其证书上进行复查登记后退顺证书。

(二)对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其试验检测人员资格并收回证书。

第二十二条遗失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者,须按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人员资质申报程序向原批准资格的资质主管部门申请补发。

第二十三条获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者,不得将证书损毁、涂改、转借、出让。

第七章罚则

第二十四条对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将根据情节,分别给予通报批评、暂停执业、取消试验检测资格并收缴证书及限期五年内不得再申请试验检测人员资格的处罚;

(一)不能自觉遵守试验检测人员职业道德,缺乏工作责任心,造成不良影响者;

(二)试验检测工作失误,造成试验检测工作事故或经济损失者;

(三)无资质或超越业务范围从事试验检测工作的;

(四)出据虚假试验检测数据或报告的;

(五)以试验检测人员的个人名义试验检测业务者;

(六)以虚假或不正当手段获得试验检测人员资格证书者;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通用技术;高考复习;复习模式

通用技术分两次高考,一次安排在9月中旬,一次安排在次年3月中旬。第一次考试准备得很匆忙,从八月份暑假补课开始到九月中旬的技术高考,每个班级不过12课时。学生感觉准备不充分而信心不足,总感觉复习不充分会影响成绩。因此,准备第一次高考可以用三个子概括:“忙”“乱”“慌”。如何解决第一次高考复习的“忙”“乱”“慌”的现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以近在眼前的高考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结合学校在暑假开的家长会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制订通用技术高考的目标。这种激励效果在一段时间内还是不错的。

二、避免罗列一大堆知识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

前几次考试复习中都存在这种现象,但效果很差。等到第二次技术考试复习时,学生就不吃这一套了。认为老师的这一套对高考复习起不了什么作用。但核心的知识点,必须罗列让学生去记。

三、针对复习课时的不足

加上暑假补课复课时总共在12节左右。内容很多,时间很短,这是一对矛盾,而且是客观存在,至少是目前无法改变的。以前一般是专题复习,总共有八个专题,那么每个专题一节半课,复习的效果就难以保证。我采取的办法是题型复习为主附加专题复习,非选择题型为主结合选择题型进行复习。

1.非选择题往往是制图或识图

这里的图往往是三视图。这里的复习策略是这样的:先结合立体图分析点线面的正投影特征(积聚性相似性真实性等等)。比如,一个圆在与投影面的位置关系不同时,它的投影效果是不同的,可以让学生去归类。再进行三视图的制图训练(包括补线的训练),然后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三视图作图原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尤其需强调“宽相等”的两种作图方法。再让学生去弄清楚技术图样中各种线条代表的意义。

2.关于流程(有时结合工艺)

有关流程和工艺专题的考试内容往往有3~4个选择题。收集或设计题目时,要注意有通用性、迁移性、典型性。比如有关热处理的题目,书本上有轴承的淬火工艺、法兰制作的工艺优化、会考试卷上的镰刀制作工艺,这些都涉及热处理。热处理有淬火、有回火、有加热软化等形式,如果对这些环节能够清楚地知道其作用,那么这些题目就迎刃而解。将这些题目放在其中加以比较,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掌握。另外一个典型的题目是有关金属加工流程的题目。在这里一些学生往往去死记一些个别的金属加工的流程(认为金属加工的流程往往就是“下料―画线―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倒角等”)。导致最后失分很大。因此,让学生去接触不同类型的金属加工,可以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有关评价题的

这种题型学生的得分率在历次高考中还算不错的。考查的有关内容:技术的性质,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及合理人机关系实现要考虑的四个方面、设计的一般原则等方面,选择题同样会出现2~3个题目。收集典型的题目让学生做,教师分析半节课即可。

4.有关系统题目

有关系统的选择题往往是两个。这里的复习要做到一方面让学生巩固系统的基本特性和系统分析的原则等核心知识;另一方面做一些练习让学生学会具体是如何进行系统优化的,学会分析系统优化中的约束条件,从而调节好影响因素使系统达到最大的优化。

5.有关控制系统

有关控制系统的选择题往往也有两个。这种题型从高考得分率看还是蛮高的。但平时学生总感觉掌握得不好,常常出现错误,教师感觉这章内容也不好上。比如控制对象的选择不同,控制的目的不同往往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就不同,再加上很多题目出的不规范不严密,更容易导致学生觉得该专题难学。对于专题的复习应让学生在掌握核心知识(开花、闭环的区别,理解干扰与反馈)的基础上,精选题目让学生训练。也就是抓住重点,避开一些不必要的争论,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技术试验(往往涉及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个题目的分数有12分,有关技术试验和结构的选择题往往是5个左右。技术试验的重点在于构思一个正确的试验方案,而不是去区分书上介绍的试验类型、试验方法、死记死板的试验报告书写格式。学生为这样的事情纳闷。学生经常碰到同样一个题目这张试卷上的答案是这样写的而另外一张试卷上的答案又是那样写的。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浪费很多无谓的时间去纠缠这些试验过程,最后是吃力不讨好,也就是说在无效地做题。因此在给学生题目训练时,不能出的太注重形式,只要学生能给出合理试验方案或过程即可,同时一定要规范,不能随便拿一个东西说如何测它的强度,应该告诉学生到底是测它能承受的最大强度还是测试它是否符合使用要求(如果是这样就给出强度要求)。因为这两种情况在试验时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前者,那么试验时加重物是先加大重物到差不多时再换成加小重物,这样试验才能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如果是后者直接加上要求的重量或者略大于该重量。还有在做研究一个应变量与一个变量关系的试验时,要保持其变量不变,有关这样的试验在科研中是经常碰到的,而学生往往有很大的欠缺。因此在出技术试验训练题的时候,要注意规范,要出来自于实践中的试验,避免题型单一。在分析题目的试验侧重分析具体的方法,对于比较有普遍性的具有迁移价值的试验方法更是要强调。对于有关结构稳定性和强度这个考点,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比如有关结构稳定性的,学生能够把书上的知识点记得非常牢,但书上的知识往往把学生的思维约束了,因此我们提倡“不管白猫黑猫只要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思维方式。

7.应用设计题

这种题型非常好,能够考查学生很多方面的技术素养。比如综合运用技术设计知识的能力,技术的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技术创新的能力等等。选择题里也有1~2个的有关设计分析的题目。这种能力的训练是贯穿这个过程的,在复习几个课时是达不到很高的水平的,我们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得分的水平,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比较规范地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想法。训练的题目就是三次高考的设计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构思,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绘图能力,当然还有一个目的是让学生适应高考题型。

这样复习下来总共花去10课时,分别是技术语言花去2课时,流程工艺的花去2课时,评价题花去0.5课时,系统设计的花去1.5课时,控制设计的花去2.5课时,技术试验与结构设计的花去2时,应用设计题的花去1.5课时,还有2个课时可用来分析综合卷。这样就能够比较全面地、高效地复习好两册书,学生也能够从容地应付第一次技术高考。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251-252.

[2]顾建军.技术与设计1.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振冲碎石桩;地基原位检测;静栽试验;挤密阻力测试

振冲碎石桩是一种处理软弱地基的好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加固软弱地基。原位测试技术是岩土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地基或地基处理后地基强度是否满足上部荷载要求,一般都利用原位测试方法来进行检验。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利用静载试验和挤密阻力测试方法两种原位检测方法.确定振)中碎石桩单桩及其复合地基承载力, 目的在于总结经验,为类似工程的地基处理效果检测提供借鉴。

1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的确定方法

(1)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通过静载试验测单桩承载力标准值 与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 后,即可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式中 .一复合地基标准承载力标准值, ,一桩体单位面积承载力标准值,一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 一振 中碎石桩置换率

(2) 复合地基变形模量的确定。

式中 , 分别为桩、桩间土的变形模量,MPa;

为复合地基变形模量。

(3) 静载试验承载力的确定。当P~S曲线上有明显比例极限时,取该比例极限对应荷载;当极限荷载能确定时,而其值又小于对应比例极限荷载值的1.5倍时,取极限荷载的一半;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取沉降量Is等于荷载板直径0.02de所对应的荷载。

(4) 静载试验变形模量的计算。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式中 一岩土泊松比(振冲桩取0.28,桩间土取0.35);F_承压板面积,m2;P-荷载,kPa; 一与P对应的沉降量,mm;D一承压板直径,m。

(5) 挤密阻力测试法确定承载力及变形模量的确定。

据大量振冲碎石桩现场检测数据,参照文献[3]成果,总结得到单桩(桩问土)承载力与挤密阻力之间的经验公式:

单桩(桩间土)变形模量与挤密阻力之间的经验公式:

式中qs 挤密阻力,kPa。

2 实际工程应用

2.1 工程概况

某拟建厂区装焊车间为长192 m,宽90 m 的单跨钢网架结构,杯形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基础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来加固填土层和其他软弱土层,振冲碎石桩设计桩径1.1 m,正方形布置,桩间距1.4~1.6 m,由于桩端持力层不同,桩长一般在3.0~8.0 m之间。 根据厂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土层自上而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建筑厂区地基地层分布

振冲桩欲加固的土层为:回填土层,①一1粉质粘土层,② 粉质粘土层,⑤ 溶蚀洼地堆积层;而以①一2层,③一1,⑨一2,⑧一3及④一1层作为振冲碎石桩持力层。主桩进入持力层1.0 m,护桩进入持力层0.2 m。从表1中各土层的厚度及埋深范围可以看出,各土层的变化范围较大,说明该场地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2.2 原位测试方法

原位测试方法采用静载荷试验和挤密阻力测试两种方法。

(1)桩基原位静载荷测试技术。静载荷试验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① 载荷试验的承压板采用圆形压板。其面积由所测桩或桩间土的面积来具体确定。

② 承压板高程与基础底面设计高程相同。压板下铺设中粗砂找平。在试坑开挖至压板高程后测定试桩或桩问土的顶面直径均值,使压板圆心与试点的中心同心布置并保持水平。

③试坑最小底面积的确定。一般按压重平台支墩边与压板边距不小于1.5 d(d为桩径)为标准,确定试坑底面积。

④加载装置。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放于承压板中心。千斤顶的反力装置为压重平台,压重为两倍地基设计承载力标准值的1.4倍。装置的主梁、副梁等重为10 t作为反力安全储备,总反力重为:Gp =2fk×1.4+10。

⑤荷载与沉降的测量。荷载大小由安装于千斤顶上的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直接测定,压板沉降用安装在压板上正交直径方向的4只大量程百分表测量,百分表用磁性表座固定于基准梁上。对基准梁的要求是其不受温度、振动及其他外界因

素的影响而产生竖向变化。

⑥加载及沉降观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即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按变形控制的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每加一级荷载P,在加载前后间隔5,10,15 min各读记一次压板沉降S,以后每30min一次.直至1 h内压板沉降增量小于0.25

mm方可加下一级Pi+1。

⑦ 终止加荷条件。沉降急剧增大,桩间土被挤出或压板周围出现明显的裂缝;累计沉降量已大于压板直径的10%;总加载量已为设计要求值的两倍以上。

(2)挤密阻力测试技术。挤密阻力测试采用NHRT型“碎石桩质量检测仪”进行。用电阻应变仪测量桩体或桩间土不同深度处

的挤密阻力。以判定桩或桩间土的密实状况。

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19一A承台中检桩1的静载P~s曲线见图1。曲线中没有明显的极限荷载点.检桩1在由438kPa继续加至547.5 kPa时,产生快速下沉,压力不能保持,最终压力维持在474.6 kPa。取该级荷载的上一级荷载的1/2(219 kPa)作为标准承载力。19轴一1/K承台66号桩的p~s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曲线没有极限荷载点出现,现场情况也说明如此。该试桩在荷载加至947 kPa时沉降速率仍很小,累计沉降达到98.1 mm,已接近承

图119一A承台检桩1静载p-s曲线

压板直径的10%,考虑到该桩为工程桩,为避免桩体破坏。便终止试验。取0.02de对应的荷载(450kPa)作为标准承载力。

图2 19轴-l/tL承台66号桩静载p-s曲线

19轴--1/R承台桩问土静载p-s曲线见图3,取0.02de如对应的荷载(140 kPa)作为标准承载力。

图3 19轴-l/tL承台桩间土静载p-s曲线

挤密阻力测试结果(一1.7 m高和至桩底挤密阻力平均值)及按挤密阻力推算的单桩与桩间土标准承载力及变形模量见表2。

表2 测试结果及其推算结果汇总表

现场对19轴一A承台检桩1进行了桩体开挖检查,发现桩体呈倒锥形,下部桩径仅0.7 m左右,桩体含泥量大,且不密实,由此可见静载试验和挤密阻力测试对碎石桩检测的可靠性。

对于19一A承台。置换率取0.44。静载试验法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215 kPa。挤密阻力测试法得复合地基承载力248.1 kPa。

对于19―1/K承台,置换率取0.56,静载试验法得复合地基承载力为313.6 kPa。挤密阻力测试法得复合地基承载力306.7 kPa。可见两种原位测试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3 结语

(1)密实度是振>中碎石桩和桩间土综合力学性能的反映,对振冲碎石桩进行挤密阻力测试所得到的挤密阻力是桩体碎石密实度的定量参数指标。通过挤密阻力测试可以得到振冲碎石桩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

(2)通过工程实例的验证,静载试验和挤密阻力测试是测试碎石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的有效手段,测试结果非常准确可信,与实际情况比

较吻合。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4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2007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试验区。2008年工作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批复拿出总体方案,省里在3月份就完成了初稿,9月份国务院批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实际上,在9月份正式批复之前,我们在上半年开始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在9月份正式批准以后,围绕整个工作在实施层面上拿出了总体方案,我们称为‘56531’,即五个具体专项规划,六个具体政策,五项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和一个具体操作的项目清单。”实践证明武汉城市圈

综改试验区建设――

2008年起步良好

2008年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起步年。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准,实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试验有效展开,试验区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主要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科学谋划方案,尽早启动实施

为了做好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省委、省政府认真领会中央要求,首先明确试验区的基本定位,即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目标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切入点是“两型”社会建设,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途径是实施“五个一体化”,动力是推进改革开放,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依据这个基本定位,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根红线,抓紧编制改革试验总体方案。3月底方案报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9月10日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总体方案的及时报批,为改革试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制定配套措施,形成实施框架

――根据总体方案的要求,组织编制了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会事业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五个专项规划,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配套实施方案。

――为推进改革和建设项目落地,研究制定了投资、财税、土地、环保、金融、人才支撑等六个配套支持政策。

――提出了产业双向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圈域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五个重点工作方案,作为当前推进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工作的切入点。

――围绕总体方案提出的“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制定了改革试验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明确20个改革专项和38项改革任务。

――按照项目化、资金化、政策化的要求,编制了试验区建设的项目清单。共列入启动项目177项,投资总规模12874亿元。

――成立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搭建起统一的投融资平台。

推动部省合作,拓展政策空间

部省合作共建是推进改革试验的有效途径,也是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一大特色。目前,与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或备忘录的国家部委和单位达到29家,正在积极推进的有26家。

健全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工作

省政府成立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对改革试验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城市圈九市成立相应机构,省直有关部门明确专人、专班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项目管理办法。成立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为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研究支撑。

突出重点领域,实施改革突破

按照总体方案和实施框架的要求,城市圈九市结合本地实际,分别制定了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如武汉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积极开展先行先试。目前,已初步形成合力推进、点面结合的试验格局。

改革试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08年武汉城市圈实现GDP 6972.11亿元,增长14.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占全省比重61.5%;固定资产投资3707.97亿元,增长32.3%,占全省比重6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0.42亿元,增长23.2%,占全省比重63.4%。

2009年全面启动

记者注意到:在东南沿海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增速明显下滑之时,我国西部、中部和东北等区域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这次应对危机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区域梯度发展将为“保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2009年,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又有哪些具体安排呢?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今年是武汉城市圈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将高举改革创新旗帜,把握科学发展红线,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创新工作思路,健全工作机制,推进部省合作,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取得新突破,在一体化建设和“两型”社会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在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上取得新成效。将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上取得新突破。

在资源环境方面,重点推进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改革试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试点、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示范工程、环保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湖泊保护和恢复治理试点、污染物排放权交易改革试点。

在“两型”产业发展方面,重点推进“两型”技术创新基地试点、产业园区互动发展试点、产业集群发展新机制试点。

在土地方面,重点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改革试点。

在财税方面,重点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试点、金融机构改革创新试点、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

在城乡统筹方面,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试点、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试点。

在对外开放方面,重点推进武汉保税物流中心(B型)与武汉出口加工区的联动和功能整合,申报武汉综合保税(港)区。

第二,在推进五个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

――以产业双向转移为重点,推动圈域产业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武汉市与城市圈8市产业双向转移,实现总部向武汉集中、产业向周边扩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

――以社会事业资源联动共享为重点,推进圈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建设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社保、信息等8个联合体。

――以完善快速通道为重点,加快圈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武汉城市圈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由多种运输方式有机构成的选择更自由、运行更可靠的大通道和大走廊。

――以实施商业集团连锁经营为重点,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大力支持商业集团在城市圈内开展连锁经营,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基础,与城市圈主要产业密切配套、相互促进的商业连锁经营网络体系,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

――以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点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建立跨区域、跨层级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

第三,在重大项目建设上见到新成效。

目前纳入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重大项目共156个,项目总投资5287亿元,2009计划投资982亿元。其中,续建项目95个,总投资3334亿元,2009计划投资652亿元;新开工项目61个,总投资1953亿元,2009计划投资330亿元。突出抓好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城际铁路和武汉地铁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

第四,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上采取新举措。

对已经出台的政策,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使之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抓紧修改完善财税、金融、土地三个改革专项,报国家批准实施。

第五,在深化省部共建上取得新成果。

今年我们将争取与更多的国家部委和单位签订部省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部省合作机制,争取国家部委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改革试验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第六,在完善改革试验推进机制上探索新路子。

在协调机制上,建立省级和部级两级协调机制,省级一般事项由城市圈综改办协调,重大事项由省政府协调;部级一般事项借助部省合作机制进行协调,重大事项报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进行部际协调。同时,进一步完善督办工作机制、改革项目管理机制。

改革敢为天下先

湖北省会武汉作为辛亥首义之城,具有敢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内容是创新九大体制机制,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平台和制度保障。今后挑战与机遇并存,创新与改革同行,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仍将领航,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李宪生代表告诉记者:聆听了总理的报告,深切地感到,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的工作,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而且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此,结合报告精神,就加强支持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这个全国改革先行先试区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在武汉城市圈综改试验区探索“绿色促进计划”的试点工作。绿色经济代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方向。实施以发展绿色经济为导向的“绿色促进计划”,不仅有利于克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而且有助于抢占21世纪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建议中央将武汉城市圈作为“绿色促进计划”先行先试的特区予以重点支持。

二是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方面,支持建设青山―阳逻―鄂州跨区域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其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区,设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把武汉城市圈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工作纳入国家试点,支持在湖北设立国家排污权交易中心。将汉江中下游流域作为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推动出台有关调水和水价的生态补偿政策。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5

在视音频编码方面,我国组织了大量的力量开展了相关的技术研发和科技攻关工作,目前,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音频编码技术,颁布了行业标准,芯片等关键器件的研发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验室测试结果表明,我国自主研发的视音频编码技术在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可行性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根据技术发展规律,我国视音频编码技术已经从标准研发阶段进入到集成共用技术阶段,需要进行实际应用环境的现场技术试验。为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同意在广东珠三角开展“AVS+和DRA”视音频标准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试验的批复》文件(广局[2012]382号),同意以《广播电视先进视音频编解码 第1部分:视频》GY/T257.1-2012(简称AVS+)和《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简称DRA(Digital Rise Audio))为核心技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因地制宜地选择3个发射台站,采用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DTMB、信道调制使用总局推荐的工作模式7,搭建国内首个基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AVS+和DRA”视音频试验平台,开展“AVS+和DRA”视音频标准的集成试验和应用示范。

二.试验目的与意义

根据总局下发的任务要求,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在广东珠江三角洲搭建国内首个基于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AVS+和DRA”视音频试验平台,在采用DTMB标准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络上开展“AVS+和DRA”双标准试验,藉此实现如下工作任务:

・按照总局批复要求,在研究了AVS+、DRA和DTMB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市现有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传输分配链路实际情况,结合单频网网络规划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单频网方案设计和系统总体设计,为“AVS+和DRA”试验搭建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覆盖试验平台;

・为在国标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DTMB)中采用“AVS+和DRA”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提供试验验证;

・在保障高/标清视频编码质量的情况下,为采用视频标准AVS+和音频标准DRA提出适用码率参考取值和相关技术建议;

・为自主知识产权的“AVS+和DRA”视音频标准在广电行业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进产业链相关设备性能提升改进,推动AVS+和DRA产业化进程,推动自主创新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对AVS+和DRA双标准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推广应用的第一个试验和应用示范项目,将加速AVS+和DRA标准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全面推广,促进“AVS+和DRA”视音频的产业化应用,推动基于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数字视音频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加快国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专项工程项目的实施,确保未来我国数字电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公众文化信息服务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社会效益。

同时,AVS+和DRA两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整合集成,捆绑应用,激活了DRA音频标准在数字电视广播的应用市场,随着AVS+和DRA标准的整合集成和产业化推广应用,AVS+和DRA标准将代替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MPEG-2、H.264等编码标准,从而避免我国陷合视频组和MPEG联合工作组等国际组织收取巨额专利费的被动局面,为我国数字视音频产业节省上千亿美元的专利费。

三.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根据试验目的,项目组基于科学、严谨、全面、公平、公正、开放的原则,在前端搭建了端到端的闭路环境试验平台以及现场开路环境试验平台,试验内容如图1所示:

第一,通过在前端闭路环境下,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完成与MPEG-2标/高清相同音视频质量下,AVS+和DRA的最佳码率配置试验;

第二,为保障开路现场试验数据的有效性,首先在开路现场环境下,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AVS+和DRA”视音频数字电视地面广播试验环境的覆盖效果进行摸底测试,同时为后续“AVS+和DRA”试验选取抽样区域提供借鉴;

第三,通过对多款被测接收终端室外、室内固定接收主观、客观接收性能测试,完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中采用“AVS+和DRA”双标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验证、“AVS+和DRA”视音频编解码的集成兼容性试验、为不同产品的性能提高提供基础测试数据以及目前“AVS+和DRA”产品成熟度的摸底评估。

四.试验系统

1.闭路试验系统

围绕试验任务,搭建的前端闭路试验系统如图2所示。在该平台上,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视频客观评估、音频客观评估、视音频客观评估、视音频主观评估四大项试验内容。

视频客观动态评估试验数据集如图3所示,试验系统由采用了基于人类视觉系统模型研制的可复现、客观的视频质量分析仪PQA600A播出10个标清、6个高清的经典参考序列,通过被测的编解码设备以测试序列的形式回馈给视频质量分析仪,通过比对参考序列与测试序列之间的PQR值、PSNR值和DMOS值,来评估数字编解码系统的质量损伤,测量数值为AVS+应用提供适用码率的数据支撑。

音频、视音频客观评估试验数据集如图4所示,系统由信号发生器产生标/高清视音频码流,经过被测的编解码设备输出给示波器,测量音视频时延,同时解嵌出音频信号,通过音频质量分析仪,评估音频信号的幅频特性、总谐波失真、音频信噪比等相关技术特性。

视音频主观评估试验数据集如图5所示,试验系统由播放器播出未经压缩受损的原始素材,经被测编码设备进行视频AVS+和音频DRA集成编码后,进入调制器进行信道调制、经衰减器进入被测接收终端经信道解调、解码、信源解码还原显示,主观评估视频质量、音频质量、音视频是否同步。为此,项目组组织了行业内数位专家组成了五人的主观评估试验小组,分别针对晚会、风景、运动三个音视频段、八种编码码率、四种编码设备、七款接收终端,在该平台上进行了端到端的视频、音频、视音频同步主观评估。

2.开路试验系统

广东珠江三角洲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单频示范网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科学性的工程,包括前端信源系统、传输分配系统、发射系统乃至接收终端多方面的设计工作,系统在保证各部分优化的基础上,相互协调,共同达到对目标覆盖区域较理想的覆盖效果。

围绕试验任务,搭建的开路试验平台系统总框图如图6所示,可分为两大部分:发射端部分和接收端部分。发射端主要将信号源,经编码、复用、单频网适配器、进入激励器经同步调制、上变频后通过发射机完成功率放大,经发射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从空中无线发射出去;试播节目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高清节目(CCTV-1高清)以及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军事农业频道(CCTV-7)、新闻频道(CCTV-新闻)标清节目,其中CCTV-1和CCTV-7采用MPEG-2信源编码,CCTV-1高清和CCTV-新闻信源编码采用AVS+和DRA信源编码。接收端主要由地面数字电视测试仪、地面数字电视多径测试仪完成客观指标的测量;由多款接收机解调、解码经显示器还原显示完成音视频质量的主观评价;由测试车开至测试点,完成室外固定接收测试,整个接收端测试系统置于测试车中,接收天线置于测试车顶部。

在这个平台上,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试验环境覆盖效果评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中采用“AVS+和DRA”双标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试验两大项试验内容。同时,为了验证试验平台是否满足总局的文件要求,项目组特请广播电视规划院,对本次试验的试验平台进行了第三方的验证测试。

结合试验环境覆盖效果的理论仿真结果,规划移动测试路线,并采用地面数字电视测试仪客观测量记录接收电平、调制误差比MER、载噪比、误码率等客观指标,完成试验环境覆盖效果的评估工作。

可行性试验,一方面采用码流分析仪分别对AVS+和DRA编码器输出、复用器输出、单频网适配器输出码流的码率大小、CBR码率抖动范围、码流格式等进行检测,以验证AVS+和DRA视音频集成编码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单频网系统中信源前端系统中的稳定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基于单频网覆盖效果评估结果,针对不同信号特征、地貌特点与信道环境的覆盖区域,参照均匀分布的原则,离散抽样50个室外测试点、10个室内测试点,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测试方法对不同信道解调芯片、不同信源解码芯片、不同品牌组成的九款接收终端进行接收可行性试验。由测试人员完成抽样点的频谱、载波电平、载噪比值、以及被测接收终端的图像质量(马赛克、静帧、黑场、解码连续性等)的监看情况、声音信号质量(无声音、噼啪噪音等)的监听工作、被测接收机音视频同步情况、从加电启动到图像正常显示的时间等指标的测量,从而完成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体系中采用“AVS+和DRA”双标准视音频编解码技术的可行性试验工作。

试验平台验证工作,测试内容主要围绕试验平台的工作频率、工作模式、发射功率、发射机的工作状态等技术参数是否符合总局的文件要求,发射机的指标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要求、是否单频组网等方面来展,为试验系统与试验数据的有效性提供技术支撑。

五.试验结论

通过在前端搭建端到端的闭路试验环境和现场开路试验环境,采用客观测量和主观评估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完成了码率配置试验、覆盖效果评估、可行性验证三大项试验内容。

期间共有两款AVS+和DRA标/高清编码器、两款信源解码芯片、两款信道解码芯片、四种解调+解码的芯片解决方案、八家终端品牌九款终端产品参加了试验,使试验平台与试验项目囊括了最广泛的产业支持,一方面保证了试验结果公正公允,能够代表目前行业设备主流性能;另一方面也对各自参加试验厂家的设备进行了从解调到解码多角度多环境下综合指标的集成试验,经过对采集的大量第一手数据经过多维度分析,试验结论如下:

1)视频码率配置

・针对高清节目内容,被测的AVS+和DRA编码器在6~8Mb/s码率设置下,接收效果与MPEG-2高清编码器18Mb/s码率设置相当;

・标清节目内容,试验编码器在2~2.5Mb/s设置码率下,接收效果与MPEG-2标清编码器3.75码率时输出效果相当。

2)音频性能

・AVS+和DRA编码器的总谐波失真保持在一个较低比率,在0.11%以下,符合GY/T271-2013标准要求的0.5%以下;

・音频信噪比(不加权)通过音频信号输出电平与关断音频信号源后1kHz噪声信号输出电平之差计算,AVS+和DRA编解码器音频信噪比指标符合GY/T271-2013标准要求的≥70dB;

・按照GB/T 22150-2008的要求,“由编解码器引入的音视频相对定时误差应在±2ms以内”,编码器的视音频时延存在调优和提升空间。

3)可行性试验

・充分验证了目前阶段“AVS+和DRA”集成编码技术的稳定性与先进性;

・充分验证了“AVS+和DRA”集成编码技术在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中应用可行性。

复试工作经验总结范文6

摘要为推动解决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根据试点目的、工作基础、典型代表性以及资金支持等情况,确定湖南省、重庆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靖江市为试点地区。本文在对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地区调研的基础上,对试点工作进展及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管理实践进行阐述,所总结的污染场地监管工作经验,可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工作提供实践支撑,对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和其他地区的监管具有有益参考作用。

关键词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实践;环境风险;土壤污染防治;修复治理

相对于大气、水的污染防治而言,场地污染防治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法规标准缺乏、责任义务不明、资金筹措不畅、技术支撑薄弱、认识能力不足等诸多困境。对于新兴领域而言,管理上的问题尤显急迫。而我国污染场地数量多、潜在环境风险高,管理形势又十分严峻。为推动解决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8月环保部启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在试点区域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探索创新工作,以形成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供全国借鉴参考,同时发挥试点引领示范作用,系统地促进全国场地污染防治工作。

环境保护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对试点地区和开展污染场地监管较好的地区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当前,在“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编制的关键期,及时整理总结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的成效及北京、上海、浙江等非试点地区的管理实践经验,可为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提供实践支撑,对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体系构建和其他地区的监管具有有益参考作用。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实践内容及目标

为落实《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环发[2012]140号),指导地方加强对污染场地土地流转、再开发利用及竣工验收等关键环节的环境监管,推动解决监管难点问题,2014年8月环保部了《关于开展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函[2014] 182号),根据试点目的、工作基础、典型代表性以及资金支持等情况,考虑省、直辖市和地、县级市不同的管理特点,确定湖南省、重庆市和江苏省的常州市、靖江市为试点地区,开展为期三年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

试点工作总体目标是通过试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的污染场地环境问题。任务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全过程管理模式,理顺相关体制机制,出台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二是制定有利于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金融、税费、价格等经济政策。利用债券发行、贷款、合同环境服务、土地利用置换政策等手段,探索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加大省市财政配套,有效推进政策出台。三是完成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包括实施行业准入制度,规范相关调查、评估、修复企业行为等。

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进展污染场地排查工作稳步推进

重庆市开展了主城区搬迁场地的调查评估,摸清了主城九区污染场地现状。湖南省对城区或城郊涉重污染行业工业企业、偏远地区涉重污染行业且运行年限5年以上的工业企业及园区、涉重废弃场地(历史遗留生产区、在用或废弃堆渣场)和面积大于l平方千米(1500亩)采矿区共四类场地进行了排查。常州市从2009年起逐年开展关停重污染企业的场地调查评估并建成常州市土壤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国土、规划等部门的信息共享。靖江市对化工、电镀、涉铅等行业已关停并转、破产、搬迁和即将搬迁的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基本摸清了本市工业企业场地污染概况。

污染场地监管制度逐步建立

在政府层面,重庆市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了《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原址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工作的通知》,对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对象范围、基本要求、责任主体、监管措施和部门职责等进行了明确;靖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对拟挂牌土地拍卖前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所有土地在挂牌上市前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评估,重污染场地必须实施场地修复后方可挂牌上市开发利用。在多部门联合上,常州市环保局会同规划局、发改、国土局联合印发了《市区经营性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环境影响预评价工作办法》,明确了污染场地重新开发编制控规时,必须进行环境调查。常州市环保局联合国土局、规划局印发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环境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对污染场地环境影响预评价、调查与评估、治理与修复,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明确了部门职责和各当事人及法人主体的责任。在环保部门管理上,常州市环保局印发了《常州市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流程》和《常州市关于加强企业搬迁过程中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环境监管的通知》,明确了管理范围、工作流程、备案材料及其文件格式等内容,规范了全过程管理。

地方技术标准陆续出台

重庆市了《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即将印发《污染场地环境风险筛选值》《场地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及竣工验收技术导则》《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环境监理技术导则》4项地方性标准。常州市了《常州市污染场地调查和评估技术指南》,正在编制《常州市农田土壤调查技术指南》。靖江市编制了《电镀工业遗留场地环境调查操作指南》,湖南省正在起草《湖南省重金属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标准》。

修复示范工程持续开展

重庆市以綦江赶水农资仓库杀虫剂存放点和永川化工片区为对象,开展场地治理修复示范,以运行中的长寿工业园区为对象,建设示范园区土壤污染预防预警体系。常州市以“三江口地块”为对象,采用“异位一资源化利用十局部区域隔离”的修复方案开展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靖江市选取典型重金属场地进行详细调查示范,选取电镀行业场地进行普查示范,选取有十多家电镀企业的西来电镀中心进行区域示范,选取4家零散分布的电镀企业和铅盐企业场地进行企业示范,开展治理修复示范。湖南省选取湘潭竹埠港化工园区关停、拆除和治理工程为环保部门全过程监管的修复示范工程。

治理修复资金筹措方式多样

重庆修复资金主要依靠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创新市场化投入机制来筹措,市政府专门成立重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设立了10亿元的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采取PPP等模式参与污染场地整治等环保污染治理,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常州市拟出台《常州市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融资管理指导意见》。靖江市成立了国资独资的靖江市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对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场地污染修复工程实施统一管理,对用于生态环保建设的财政资金进行全程监督管理,探索污染场地管理的金融机制。湖南起草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污染场地修复投融资的指导意见(建议稿)》,开展了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和PPP融资模式用于场地修复的探索工作。

典型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

由于搬迁工业场地再开发的大量实施,从2004年宋家庄地铁施工工人晕倒事件后,污染场地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各地针对辖区内面临的污染场地环境管理问题,先行先试,因地制宜,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污染场地地方管理实践,为全国的污染场地监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选取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为典型地区。

北京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北京市环保局与市土地、规划主管部门达成共识,初步建立联合监管工作机制,实行工业场地再开发利用前的评价制度,没有开展场地环境评价或治理修复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不能批准开展下一步工程开发。北京市实行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技术方案、施工方案及验收备案,对治理修复过程制定了多项监管制度和污染防治举措,包括:定期检查制、工程进展周报制、污染土壤转移联单制度、治理现场视频监控、第三方监理制度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保证了治理修复过程不造成二次污染,确保了治理修复效果。北京市先后了4项地方标准,还有10项技术规范或导则正在编制中,初步建立了适宜北京市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特点的地方标准体系。

上海市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上海市环保局会同市规土局、市经信委、市建管委印发了《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沪环保防[2014]188号),构建工业及市政项目场地再开发利用为敏感性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监管机制,督促场地责任方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前对土壤污染进行治理修复。在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上海市环保局结合上海实际,制定并试行了6项地方技术规范,2项地方标准规范正在制定中,初步构建全过程环境监管的标准规范体系。上海市环保局印发了《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环境保护领域专家评审工作管理办法》《上海市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场地环境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单位考核评估管理办法》.规范专家评审行为及第三方机构从事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监理、验收监测的行为。

浙江省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实践经验

浙江省建立了省、市两级职能部门土壤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环保、国土和农业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2013年,省环保厅、国土资源厅、农业厅、经信委、住建厅和财政厅6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开发利用监督管理的通知》(浙环发[2013] 28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在省环保厅系统内部,明确了由省固管中心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污防、建设、法规、生态、监信、总队、固管等多部门参与。浙江省环保厅出台了《浙江省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及原址场地开发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监管工作方案》,按照“控制为主、预防优先、底数清晰、责任到位”的要求,推动关停搬迁及原址污染场地有序开发利用,明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治理修复的执行范围与程序,明确了责任主体与三级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这些制度和措施,在杭州、台州等地市都得到了良好落实。推进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的建议

继续深化试点地区污染场地环境监管

结合试点工作进展及典型先进地区管理实践,针对在试点工作及实际污染场地监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试点工作制度建设。试点地区应高度重视,围绕污染场地管理,加强污染场地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和治理修复资金筹集的经济金融手段探索,从制度设计上保障搬迁和修复后的监管,提出闲置场地风险管控要求,规范示范工程监管,并“边做边说”,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并争取早出成果,为“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编制做好实践支撑。

二是加强科技支撑,避免过度修复及修复不到位。试点地区应在污染场地环境监管试点工作进程中,加大科技投入。结合试点地区示范工程,边试点边总结,建立涵盖搬迁环节污染防治、场地风险管控、治理修复技术筛选、验证评估、修复过程二次污染控制和修复后长期监测等全过程的场地环境管理技术规范体系,开展场地修复长期效果评估及经济有效性研究,防止修复不到位或过度修复两种现象发生。加强试点工作中事故防范意识,杜绝污染场地风险事故发生。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工作指导。搭建全国污染场地监管与技术交流平台,借鉴北京、上海、浙江等先进地区行之有效的经验,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对各区域试点工作指导。结合试点工作进展,及时整理总结工作中的问题及经验,注重试点区域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工作成效的制度转化,加强宣传推广,供全国借鉴参考,充分发挥试点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提升行业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

做好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的顶层设计,为落实“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各项制度措施奠定基础,加快推进全国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工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尽快开展场地排查,确定优先管控对象。掌握污染场地分布、数量、污染及环境风险状况是科学有序开展场地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全国应针对在产及拟搬迁企业场地和已关停、搬迁、破产企业场地,尽快分类、分步开展场地环境污染状况排查,形成潜在污染场地清单,构建污染场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评估确定污染场地优先管控名录,集中资源对环境风险较大的场地优先采取管控措施。

明晰污染场地分类分级管理模式。按照场地使用状态,对在产、闲置和再开发场地实施不同的分类管理措施。即在产场地侧重于污染预防,闲置场地侧重于风险管控,再开发场地侧重于治理修复效果保障及二次污染防治。按照环境风险高低,构建污染场地分级管理体系,确定分级管理要点。对于尚存在的具体执行层面问题,需进一步明确管理层级、管理流程、监管环节及监管手段。充分吸纳地方实践经验,将污染场地异位处理土壤转移联单、场地修复领域评审专家管理及从业机构管理等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制度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落实部门责任,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已有的污染场地管理实践表明,保障污染场地再开发的环境安全必须要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政府发文或者多部门联合发文等形式,理顺污染场地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场地收储和场地流转的前后关系,明晰污染场地搬迁、修复、收储、流转、再开发等过程中环境、规划、国土、工信等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有效保证“净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