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例6篇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1

在长达50余年的发展中。印度一直在延续购买,改装,再购买退役航母的老路。首艘航母“维克兰特”号在为英国的“烂尾”工程找到了出路的同时,也为印度圆了“航母梦”。“维克兰特”号加入印度海军序列后,作为编队旗舰参加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在巴基斯坦没有形成对抗的海战中。共炸沉、俘获巴方商船43艘。1986年英国海军“竞技神”号航母退役,印度购如后更名为“维拉特”号。1997年,“维克兰特”号退役后,印度瞄准了英国即将退役的“无敌”号航母。计划失败后,印度又看中了俄罗斯“基辅”级提前退役的“戈尔什科夫”号。上述二手航母进入印度海军后,印度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现代化改装。如“维克兰特”号投入使用后,分别进行了三次改装:“维拉特”号引进后花费了1500万英镑进行了改装,服役期间印度又投入巨资进行了至少两次改装;“戈尔什科夫”号入役前的改装更是花费巨大,工期漫长。如今更是不顾国内生产技术水平。斥巨资强行打造国产航母。于是乎,正在服役的“维拉特”号,正在改装的“戈尔什科夫”号,还有国产航母的美妙计划,构成一幅美妙图画,令印度眼花缭乱。

2007年9月,印度、美国、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五国海军联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马拉巴尔-2007”演习。据印度主流媒体《印度时报》报道:9月8日,从安达曼-尼科巴岛空军基地起飞的印度“美洲虎”战机突破美国航母编队的防线,“击沉”了“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与核动力攻击潜艇。这一则新闻更是鼓舞了印度膨胀的军心,似乎强大的海军已近在咫尺。

然而,航母就是航母。印度似乎忘了:真正具有威慑力的是强大的航母编队,而航母并不等于航母编队。在强大的航母编队中,强大航母和同样强大的辅助舰艇缺一不可。

那么,印度离真正强大的航母编队还有多远?

老迈和虚幻构成的核心

航母编队的核心自然是航母。对于一支强大的航母编队而言,航母强则编队强,航母弱则编队弱。那么印度赖以为豪的航母是个什么状况呢?

正在服役的“维拉特”号和正在改装的“戈尔什科夫”号都是二手老舰,其差距显而易见。

首先,吨位小,综合作战能力有限。印度现役以及准备入役的航母,吨位上限是5万吨,属于中、小型航母,舰载机最多30架,不到美国航母最大载机数量的一半,就是意大利1万吨级的“加里博迪”轻型航母也可达载16架“鹞”和18架“海王”。此外,印度现役航母的舰载航空燃油仅1500吨,而美国退役的“小鹰”号为5882吨,相差了4倍。加之舰内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对舰载机的选择有了诸多限制。大洋上的利剑,重型舰载机根本无法驻舰,这直接制约了航母的空中打击能力和舰载机持续作战能力。

其次,设备落后,指挥通信能力有限。尽管印度对引进的老旧航母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加、改装,还引进了部分二流指挥通信设备,但毕竟侦察预警范围有限,缺乏高效的海战指挥系统和不可缺少的数据链,对于配合作战的水面舰艇、潜艇只构成有限的信息共享能力,在高度复杂的电磁环境中,难以避免各自为战的局面。此外,舰载预警直升机卡31的续航时间2小时30分,最大探测距离250千米,同时跟踪目标仅20个,也无法作为舰载战斗机的空中指挥所使用,这与美国E-2C不可同日而语。E-2C能在320千米阵位上巡逻4小时24分,最大探测距离648千米,同时跟踪2000个目标。

因此,现在印度编队核心形成的是小一号的航母、弱一节的舰载机、差一截的持续作战能力,综合作战能力严重弱化。或许在印度人眼中,印度海军现役和即将服役的航母虽属中小型,但与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航母相比,吨位相当或者还有优势。这也许是唯一聊胜于无的安慰吧!

至于国产航母,称之为虚幻的影子核心一点也不过分。原因有三。

第一,军事工业水平与技术难以支撑。印度首次提出建造2艘航母的计划是在20世纪80年代,首舰由法国舰艇建造局协助设计。雄心勃勃的计划一出台就在印度军事工业水平与技术能力面前受了重创。由于军工部门难以承担建造大型舰船的重任,建造方案被迫放弃。首艘舰的夭折直接导致了第二艘航母计划的废止。直到1999年,印度议会才批准自行研制轻型航母的计划,海军称其为“防空舰”,并被命名为“蓝天卫士”号。而印度海军高级官员透露,凭印度的国防工业实力,建造航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誉为印度“白象”的“阿琼”坦克15年只造出15辆劣质样车就是一例,更不用说航母这种高技术密集的大型装备。

第二,计划多变令航母出世艰难。2004年,当印度海军参谋长透露国产“防空舰”的设计工作接近完成准备年底开工建造时,公布的新航母数据为满载排水量32000吨,全长250米,最大航速32节,人员编制1500名。数月后,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突然公布:“海军重新审查了航母建造计划,吨位有所增加,满载排水量40000吨,舰长252.3米,宽58米,吃水8.4~12米,航速28节,续航力7500海里。”短时间内大幅修改技术指标再次显示了印度军方多变的特点。

大家知道,建造“德里”级驱逐舰的15号工程,图纸上本是一级护卫舰。但首制舰出厂时已经成了大型导弹驱逐舰。对于印度海军而言,比驱逐舰大得多的航母可修改的理由更多了,谁也不知道建造过程中会有多少“合理化建议”涌进船厂。

至于什么时候能够交付?1999年,计划通过后曾把建造时间定为7~9年,交舰日期定在2006~2008年。2002年2月,海军参谋长以造船厂承接能力不足为由,将航母的交付日期推迟到2010年。最后,首舰的交付时间又改为2012年。从实际情况来看,这艘印度卫士自2005年4月11日第一块钢板切下来后就问题不断,2万吨必需的特种钢还没有着落,原计划2007年10月龙骨铺完,现在看来2008年底前也完不了,创造了世界上航母建造速度的最慢纪录,2010~2012年服役根本不可能。

影响工期的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国外多方的参与和印度的多方介入。会使建造过程中的争论持续不断。法国的设计蓝图,俄罗斯的舰载机,意大利的部分设计思想,数不清来源的各种设备,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突破2012年这个脆弱的界限。因此直到今天,国产的航母编队核心对于印度海军而言,还是一个美丽的背影。

雨大而伞小的防御

航母编队强悍的首要因素是航母这一庞大目标的生存能力,否则苏联海军就不会在建造大型航母问题上摇摆不定并最终几近放弃。解决在饱和的海空火

力突击面前的生存能力,目前唯一的手段是航母和辅助舰艇共同为编队筑起的多重防空火力圈。从现状分析,印度海军的航母编队防空能力的境况偏偏是雨大伞小,整体防空能力有限。

与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海军的航母相比,印度海军现役和即将服役的航母在防空能力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定范围,未必就处于劣势。但上述国家均属于北约,从航母或者航母编队的实战使用方法来分析,都采取了加入美国航母编队的方法,因此抵御空中威胁、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前提是美国航母编队强大防空反导能力的庇护。而印度非北约国家,不具备共享美国海军硕大防空伞的资格。之所以出现前面印度“美洲虎”轻易击沉“尼米兹”的奇迹,主要原因也是印度把自己航母编队的防空能力强加给了美国。而这,在实战中可能性极小。因此,虽然同是中小型航母,但由于使用方法与环境不同,防空作战所面临的问题会相去很远。

客观分析印度航母编队的防空能力,至少在三个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侦察预警能力弱。美国的航母编队中。不仅航母本身具有220海里的侦察预警空间,编队内的两级4~6艘“宙斯盾”舰,都能够360。全空域扫描,对空警戒距离370~400千米,可同时监视400批目标,自动跟踪100~150批目标。

二,抗饱和攻击能力弱。按照美国航母编队模式辅助舰只的标准。印度海军现役的作战舰艇几乎没有一艘符合要求。印度海军没有抗饱和攻击所依赖的“宙斯盾”防空武器系统,不具备SPY-1相控阵雷达与MK-41垂直发射系统的强劲组合。“宙斯盾”防空武器系统可在1秒钟内向武器系统提供360。空域内目标方位、距离、高度、速度等参数,全自动完成装弹和高速发射,攻击12~18批来自不同方向的目标,而且能将目标全部数据传输给其它舰只和平台。相比之下,印度海军尚不具有此项能力。现役舰艇中吨位较大、服役时间较短、综合作战能力较强的“德里”、“塔尔瓦”不够标准,正在建造的“加尔各答”级如果能够顺利配备美国出售的2套“宙斯盾”系统,只能算勉强达标。而舰龄太长的“戈达瓦里”、“尼尔吉里”,吨位太小的“科拉”、“库克里”、“格里莎”轻型护卫舰,不具备伴随航母编队航行的能力。

三,防空导弹射程近,反导能力弱。印度海军水面舰艇配备的防空导弹主要有8个型号,包括英制“海猫”,俄制SA-N-1、SA-N-4、SA-N-5、SA-N-7、SA-N-9、SA-N-11,以色列“巴拉克”,射程分别为5.5、22.2、12、4.2、25、12、8、10千米。其中只有SA-N-I、SA-N-7和刚刚引进的以色列“巴拉克”系统具备一定的面防御能力,其它均为点防御武器。最大远界仅25千米的防空能力,根本无法阻止使用普通空舰武器飞机的攻击。印度海军斥资4亿美元从以色列拉菲尔武器发展局引进的“巴拉克”舰载近程反导武器系统,采用8管垂直发射系统,能够提供10千米范围、360度的半球形区域内全方位火力掩护,印度海军的“维拉特”号航母将首先配备该系统。对于印度而言,“巴拉克”系统实在过于昂贵了,造价几乎要占1艘军舰的20%~25%。2006年7月14日,就在印度海军“巴拉克”系统装舰不久,以色列海军“萨尔”5型导弹护卫舰“哈尼特”号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真主党发射的反舰导弹命中,造成了4名水兵死亡,“哈尼特”号护卫舰上配备的“巴拉克”系统没有任何反应,使印度海军对于所倚重的“巴拉克”系统多少有些失望。

弱小的水下隐蔽杀手

在航母编队中。攻击型核潜艇既是增强编队的多维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装备,也是航母编队水下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核潜艇和航母被视为航母编队的两大核心装备。印海军在引进老旧航母的道路上走得还算顺利。但由于受核技术出口限制,攻击型核潜艇无法用卢比兑换。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攻击型核潜艇,使印度海军航母编队一直跛脚前行。难以形成远海综合作战能力。

为了摆脱租借别国所带来的种种束缚,印度海军核潜艇计划虽然难产多年。但始终没有放弃。历经30多年研发,指标也一降再降,终于在借鉴俄罗斯经验,并与以色列进行技术合作后攻克障碍,5艘被称为“先进技术艇”的攻击型核潜艇投入建造,首艇预计2008年亮相。尽管印度总统、核专家卡拉姆夸口说,“印国产核潜艇将是未来印度海底的黑洞”,但与世界主流攻击型核潜艇相比较。综合作战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首先,远洋能力不足。印核潜艇长73.8米,宽9.9米,吃水6.6米,艇员编制75人,水面排水量2300吨,水下排水量仅2850吨。在各国现役核潜艇中是标准“袖珍型”。加之艇上乘员和设备空间被挤占严重,居住性较差,远洋能力明显不足。

其次,航速有限。潜艇动力装置是一个功率仅为90兆瓦的核反应堆和两台辅助电机,水上最高航速为16节。水下为20节,自持力为42天,最大航程为14000千米,与一般的常规动力潜艇相当,和印度的初衷、航母编队的实际需要相比,差距较大。

第三,武器系统布局怪异。艇上将装备导弹垂直发射装置。可发射印度国产射程300千米的“萨加里卡”潜射弹道导弹和射程450千米的“长弓”弹道导弹。由于印度核潜艇和海基导弹技术较为落后,“先进技术艇”这种小(吨位)+近(程)的组合也称得上是世界海军海基核力量的怪胎。

不定的号角:虚幻的航母战略

除了拥有强大的护卫舰艇,美国航母编队之所以能够在敏感地区长时间部署和执行任务,庞大的综合补给舰队也是功不可没。凭借印度海军三流的海上综合补给能力,要想在远洋延续航母作战能力,也是一个艰巨任务。

强大航母编队是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符号,但简单的拿来主义虽能堆砌出编队的外形。却是绝难等同于强大的作战能力。印度海军离真正强大的航母编队远矣!

其实,需要什么样的航母?用航母来做什么?恐怕连印度自己也说不清。海军战略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本国海洋权益,针对的目标是本国海洋环境所受到的主要威胁,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海军来说都是不二法则。

对于印度而言,海洋上的对手主要是巴基斯坦海军。就现状而言,巴国海军除潜艇外,水面舰艇早已不是印度对手。按一般规律,印度应当以反潜和两栖战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对巴优势,除陆战场外,时刻保持从海上开辟第二战场威逼巴基斯坦陆地的能力。但印度似乎已满足了目前的现状,在对巴基斯坦海军形成总体优势之后。并没有在巴国的痛处撒盐,而是以极高的热情去追求一个纯属巧合的梦想:“看看哪个大洋是以一个国家的名字命名的?”这似乎成了印度海军走向远洋的理由。

著名的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早就有一句名言:“不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多年来,印度盲目地遵奉这一信条,不断地增强对印度洋的掌控能力。2004年6月出台的《海军新作战学说》规划了印度海军的远景目标:全面控制印度洋、东进太平洋、西出大西洋、南下非洲。印度的海洋战略目标是在印度洋、阿拉伯海以及南中国海等海域与作战对手实施远海作战。实现梦寐以求的全球军事大国梦想。就印度的影响力和战略对手而言,在这个广阔区域中,既找不到宿敌,也找不到对印度构成现实威胁的对手。空旷的大洋上,只能寂寞地寻找:对手是谁?他在哪里?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2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本书是一部描写前苏联十月革命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战斗的优秀作品。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1暑假里,我阅读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个叫保尔·柯察金的人,12岁就辍学走向社会。他在车站当过洗碗工,当过火车锅炉工。后来投身于革命,成为一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他不怕吃苦,经常顽强地带病工作。即使在双目失明、瘫痪的情况下,还坚持让家人,创作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让我映象最深的是主人公保尔说过的:“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想,这句话只要背出第一句,肯定有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接上去。因为它已融入了无数人的心中,永远无法磨灭。它的光辉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黯淡。人的生命应当怎样度过,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英雄形象,在他身上凝聚着那个年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尚品格。他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我们点燃了一盏永不熄灭的灯。

阅读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的风雨变故,但是,只要坚定信念,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算这条人生之路再坎坷再曲折,也绝对难不倒你。

我也要做一个像保尔·柯察金那样的人。我坚信,只要我有保尔那样坚强的意志,就一会向他那样走上成功之路的。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2保尔.柯察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11岁,保尔在补课时,往神父做复活节的面团里撒烟末,被学校开除。保尔被妈妈送到车站的食堂当司炉工,劳动强度很大,几年之后参加了共青团。

在一次战斗中,敌人的大炮打在保尔的身边,通红的铁块灼伤了他的头部。医生检查的时候发现伤口很深,颅骨被打穿,头部整个右半边右眼充血,眼睛肿胀。

两天之后才度过了危险期,17岁的保尔瞎了一只右眼。之后担任专区团委书记,有一次保尔和另外两名工作人员乘车到很远的一个区里去,出了车祸,大家都受了伤,保尔的膝盖被压碎。坐上了轮椅。

才20多岁的保尔健康急剧恶化,即便这样,他仍然像个初学者一样如饥似渴不停的读书。为了写一部小说准备了5年。后来腿部瘫痪、双眼失明。眼睛虽然看不见,但是他让朋友帮他做了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在硬纸板上刻出一条条空格,这样铅笔字就不会写到直行的格子外面,虽然看不见所写的东西,写起来很困难,但是他这种不放弃的精神让我觉得自愧不如。

他给小说起的名字叫?暴风雨所诞生的?,写的自传,就是后来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由于眼睛看不见,已经写好的部分,他必须逐字逐句全部记住。否则,线索一断,工作就要受到阻碍。他必须凭记忆整页整页、整章整章的背诵,有时候母亲都觉得他疯了。

我想:如果让我这么写作,我也会疯的。写好三章的时候,保尔把它寄给敖德萨的一些老同志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但是手稿在寄回的途中被邮局丢失了,保尔并没有保留副本,看到这里,我都快绝望了。

保尔并没有放弃,一切从头开始写。

刚从工厂技校毕业的邻居加莉亚帮助保尔写字,进度快了很多。写完后让别人念给他听,再一遍遍修改。之后母亲把书稿送到邮局,开始了紧张漫长的等待。读后感.许多天过去,喜讯传来:小说大受赞赏。即将出版。祝贺成功。保尔的生命从1904至1936年凋零。回顾保尔的一生受到的磨难、受到的考验实在太多。普通人很难坚持的事情,他运用顽强的、钢铁般的意志力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

反思自己身处在文明社会,有各种各样便利的学习资源,却因为懒惰给自己找了无数理由和借口。发自内心想做成一件事总有100种方法去做完它,不想做一件事也有无数种方法把它拖垮。

做一件事情用心与不用心的区别是很大的。保尔之所以能活成一个传奇,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有关。他毅力顽强、积极向上。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3这个暑假,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书中,我认识了一个忠于革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保尔.柯察金,他敢于向困难发出挑战,敢于向命运发出挑战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保尔.柯察金从一个不懂事有爱打架的少年,在水兵朱赫来的引导下,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后来双腿瘫痪,双目失明,只有右手还能活动,在不懈的努力下,完成了两大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只可惜《暴风雨所诞生的》原计划写三卷,可只写完第一卷,病魔便夺走了他的生命。

保尔的一生十分坚难,是他忠于革命的心使他在一次次危难中死里逃生!这是用钢铁打造出来的人。保尔曾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一个人,而且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而当他无法上阵杀敌时,无法和同志们一起为党做出贡献时,他甚至想要自杀,可并没有,最后并没有,因为他想明白了,他骂着自己:“朋友,这是假英雄!任何一个笨蛋都会随时杀死自己!这是最怯懦也是最容易的出路。活着有了困难——就自杀。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个铁环吗?难道你已经忘记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做过十七次的冲锋,而终于排除一切困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藏起来,永远不要让别人知道你有过这种念头。即使生活到了实在是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活下去,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到想要自杀的地步,他还挂念着人民,挂念着党。本来,生活的磨难让他早想自杀了,可他的爱国爱党之心把他从自暴自弃的万丈深渊中拉了回来,使他有了坚强活下去的勇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是一个问句,说明他一定会有一个答句。“‘钢铁’是信念、意志、毅力的象征。”奥斯特洛夫斯基给出了答案,“钢是经烈火灼烧,再高度冷却炼成的,因此它很坚固。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学会了在生活中不灰心丧气。”我们人的意志要想自强不息,就要在艰苦考验中磨炼,在生活中对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

保尔身上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忠于革命的心,这些品质使他成为了一个英勇的布尔什维克战士。当他无法保家卫国时,他选择了创作,让世人来歌颂一个个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暗喻着布尔什维克战士们拥有钢铁一般的心,苏维埃会越来越强大。

保尔的一切一切都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奋发向上的精神、坚强的意志......整本书歌颂了当时无产阶级不畏强暴,不受命运压迫的精神,表现了当时资本主义者的邪恶、懦弱与丑陋。

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是坎坷,越要勇往直前;在生活中,越是困难,越要过关斩将,登上胜利的高峰!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我们一定要靠自己的坚强与努力战胜困难,最终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无处可走,通过自己的努力,却能又见一束光,随着光线一直向前向前,终能走到头。

张海迪是现任中国残联主席、北京冬奥组委执行主席、中国残奥委会主席,她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她是一个残疾人,却身残志坚,在不懈的努力下,她成为了知名作家,发表了《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其中,代表作是:《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她还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她曾翻译了《海边诊所》、《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张海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铁人”。张海迪把保尔这个人物当作了自己的榜样,在保尔的激励下成长着,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当代保尔”。钢铁是需要打磨的,我们都没有经过打磨,怎么会像钢铁一样坚硬呢?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展翅飞翔,怎知是雄鹰?不经过打磨,怎能成钢铁?张海迪的敢于坚强面对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值得世人歌颂。

人要活得像钢铁一样,像钢铁的坚固,钢铁的不屈。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广为流传的文学巨著。主角保尔·柯察金是一位为几代人所敬仰的英雄。

他有着坚韧的性格,即使在再艰苦的环境中他也能自得其乐的干自己的事业而不埋怨周遭的一切;他有着坚强不屈的品质,不会在任何困难面前倒下,因为他不愿向困难屈服。他少年时期辍学,当了一名洗碗工;战争爆发后,又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因为战争双目失明,却弃武从文,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保尔顽强的一生深深的感动了我,他被病魔缠身、丧失战斗力,却仍然跟病魔斗争,争分夺秒,顽强地学习写作。到底是什么能够让他顽强地克服一切困难,不知疲倦地工作、工作、再工作,直到结束生命?保尔有着旁人所无法媲美的恒心与意志力,他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了实现自己与社会的理想而甘愿牺牲。

从保尔充满坎坷与荆棘的一生中,我读懂了两个字——毅力。即便处于再艰苦的境遇下,保尔都能够凭借惊人的毅力克服一切的难关。他的生命不仅拥有丰硕的果实,其过程也同样壮观到震撼人心!

钢铁是在熊熊的烈火中经历不间断的燃烧和冷却锻造而成的。而保尔则是在重重的困境下经历无数次跌倒,却又一次次爬起。对于我们来说,保尔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块钢铁——一块上等的钢铁!

然,没有什么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英雄,亦没有自然形成的钢铁。只有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到达胜利的顶峰。正如保尔,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不断展示着这股惊人的力量——毅力。

有了毅力,便不会再向挫折低头,即使困难一直阻挡在前方,也不会再气馁,而是用更加稳健的步伐向更远的山峰奔跑。钢铁的柔韧、保尔的顽强、如此般的精神,就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召唤人们奋勇前进,使我们勇敢的走下去。

通向成功的路没有捷径。只有执著地去追求,靠着恒心与意志力一步步向上攀登。只有真正理解“毅力”的含义,并赋予实际行动,才能够攀上泰山之巅,饱览盛景。毅力——这便是钢铁的精神!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5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交谈。”在暑假中,我一遍又一遍地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这本世界名著。读完之后,我获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写了革命战士保尔从一个沙皇统治时代地懵懂少年成长为苏维埃政权里一个优秀青年的历程。保尔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受到无数的非人的折磨和虐待,但他顽强的生活着。后来他参加了红军,英勇奋战,几次遭受重伤,几乎濒临死亡,但他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了死神。革命胜利后,他四肢瘫痪,双目失明。保尔的一生十分坎坷,但他自强不息,信念坚定,意志刚强。

读着读着,我不由得想起了在古今中外历史上还有多少像保尔一样的英雄人物,他们身残志坚,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受到腐刑后在狱中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英国物理学家霍金,从小就患上了罕见的肌萎缩硬化症,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学习和研究,坐在轮椅上一直思考着广袤无垠的宇宙,完成了著名的黑洞爆炸理论,对黑洞物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还有美国的海伦.凯勒从小就丧失了视听的能力,后来在老师的教育下,她顽强拼搏,掌握了五种语言,大学毕业后,她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为世界残疾人服务的事业中。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能不能取得成就,不在于条件的好坏,而在于有没有奋斗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像保尔生活在艰苦岁月的残疾人都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我们这些健康的学生就更应该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和生活,要努力学习,克服一个个小困难,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真好!我还要从中吸取更多的精神营养,更加好好学习。

钢铁怎样炼成读书笔记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的一部作品,其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个专拣重担,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是保尔说过的一句话,对此我印象极为深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是毫无疑问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人世间,首先我们就要学会珍惜这宝贵的生命。

但除了珍爱生命,最重要的还是能够创造有意义的生命,人总不能活得浑浑噩噩吧!也就是说我们应怎样做才能不虚度此生呢?这个问题我也是关注已久了。

做为一个初中生的我,现在如谈什么想成为艺术家、科学家、音乐家等这些都离我太遥远了,也太不现实了。如今面对着我最为现实的就是能在初三中考时,充分发挥潜能,超越自我,取得好成绩,跻身于高一级理想的学校。

只会空喊口号,毫无主见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话说超越自我,但真正能做到超越自我的人也是寥寥无几啊!我个人认为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且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能认清自己,读懂自己。

我认为自己与同龄人相比多了几分成熟,但在那些追求时尚的年轻人眼里成熟并非是好事,甚至有些“落伍”。然而我却喜欢这份成熟,是它使我变得理智,不被所谓的“潮流”所推倒,是它让我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比如班里的个别同学迷上了“早恋游戏”,整个人魂不守舍,常常写情书等根本无心学习,我想用理智、清醒的头脑、奉劝他们一句:“应该在秋天果子成熟的时候,不应在夏天过早地摘下。”

在别人眼里,我的成绩完全是靠死记硬背得来的,一点也不聪明。但我始终坚信:勤能补拙,天才在于勤奋。我认为刻苦学习本身就是明智之举。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3

关键词:俄国;国家杜马;孟什维克

中图分类号:K5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2)05-0069-04

杜马,作为俄国式的议会,在俄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0世纪,俄国就出现了以咨议性为特征的波雅尔杜马,亦称领主杜马,是当时专门从事为沙皇政府提供咨询建议的机构。“杜马”一词来源于俄文Дyma的音译,其本意是思想、思考或思维的意思,后经发展引申为议会。在俄国历史上,只有当杜马真正具备了现代意义中的立法权,才称之为国家杜马。190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了安抚社会各界的反抗情绪,决定设立国家杜马以期能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杜马由此诞生。随着《十月十七日宣言》的颁布和新版《国家根本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出台,国家杜马在俄国历史中便以合法的形式最终得以确立。帝俄时期,四届国家杜马历时近十一年。它以人民代表机关的形式,在俄国政治舞台上影响着俄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生活等。由于1905年革命后众多党派的形成,革命派、自由派和君主派政党纷纷代表各自阶层的利益在俄国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作用。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作为俄国革命政党中的重要一支,于1898年在明斯克成立。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形成了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两派。虽然两派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在革命策略和组织问题上存在着明显分歧。在对待国家杜马问题上,孟什维克表现出它们自身对杜马的理解。

一、孟什维克在四届国家杜马中的主要实践活动

1906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会上,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希望通过此次大会能够消除两派存在的分歧,团结一致共同带领工人阶级进行反对沙皇及其反动政府的斗争。但是这种统一只是形式上的。在对待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态度上,孟什维克同布尔什维克表现就不同,孟什维克从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始就决定进入杜马。在第一届国家杜马中,由于布尔什维克采取了完全抵制国家杜马的态度,孟什维克便代表社会民主工党参加了第一阶段的选举,获得了18个席位。但当选的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却拒绝参加杜马进一步的活动。孟什维克的这种做法是想要充分表明,他们既想要顾及工人阶级对杜马的抵触情绪,又想要利用杜马达到为革命服务的目的。孟什维克认为,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杜马可以为俄国争取到改良社会的办法,在国家杜马中至少可以利用选举活动达到利用杜马为革命服务的目的。由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1906年4月10日至1906年4月25日)同第一届国家杜马(1906年4月27日至1906年7月8日)召开的时间前后相继,孟什维克在代表大会上便提出争取社会民主工党代表进入杜马的建议,以此可增加社会民主工党人的革命经验和阅历。孟什维克的领袖阿克雪里罗得号召代表们参加杜马进行选举。他认为社会民主工党不应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正统观,并再次重申了孟什维克主义原则。他指出,虽然国家杜马拥有的权力是有限的,但是它毕竟赋予工人一定的选举权。后来列宁也承认对待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抵制策略是不正确的:“1906年布尔什维克抵制杜马,虽然是一个不算大的、易于纠正的错误,但毕竟已经是一个错误。”在第一届国家杜马中,孟什维克大多以非党的方式进入国家杜马。尽管第一届杜马是由代表亲政府的立宪人所控制的,但沙皇及其政府对杜马的态度却是冷淡的。在旧有传统制度的影响下,第一届国家杜马仅存在72天就被解散了。1906年7月9日,尼古拉二世解散了第一届国家杜马,这引起社会各界不同的反响。孟什维克内部对于沙皇的做法也表现出态度上的不一致,有的人主张举行全国政治罢工以抗议解散杜马,有的人提出要进行武装起义,还有人号召以群众性暴动的形式支持国家杜马。

在第二届国家杜马时期(1907年2月20日至1907年6月3日),由于孟什维克对待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态度影响了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放弃了当初的抵制政策,两派都参加了杜马的活动,准备利用杜马这一国家机构,在社会民主工党的旗帜下进行公开的政治活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的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共有65名。在这些代表中,有表决权的代表55名,其余10位代表则仅有发言权。而在有表决权的代表中,孟什维克代表占据了一半以上,达36名。年轻的孟什维克亚·格·策列铁里是当时社会民主工党党团的领袖。在国家杜马中,社会人利用杜马作为批评斯托雷平政府的合法阵地,以维护在斯托雷平改革中丧失土地的农民和失业者的利益。策列铁里代表社会民主工党杜马党团作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发言。他认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是无法可依的,它只是被政府合法化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而他认为政府应该牺牲地主的土地利益,建立新的国家组织形式。同时,孟什维克坚持土地地方公有(市有)的主张,将没收的国家的、皇室的、内阁的、寺院的土地转交给地方自治机关。策列铁里论证道,这种支配土地的权力不应交由国家。如果土地国有化,当政府复辟或权力发生变化时,会成为制服农民的武器,同时,土地国有化会造成官员在分配农民土地时。他还认为土地国有化是对俄罗斯国家的小民族的极大不公平。在第二届国家杜马中,孟什维克站在了立宪人的立场上。孟什维克认为:“不是组织无产阶级来资产阶级统治,而是彻底根除阻碍资产阶级取得不受拘束的权力的社会政治秩序。”孟什维克在很多问题上都选择站在立宪人一边。1907年6月3日,《关于解散国家杜马、关于新杜马召集的时间及改变国家杜马选举制度》的诏令被颁布了。这一诏令的颁布显然违背了1905年新版《国家根本法》的规定。它使得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席位发生了改变,左翼及社会主义者认为这是对专制制度恢复的反革命。

根据1907年6月3日颁布的新选举法,1907年11月1日第三届国家杜马开幕,共有社会民主工党代表19名,他们决定继续采取利用杜马的策略参加选举。但是1907年末,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分裂进一步加深,不仅布尔什维克分裂成多个派别,孟什维克党团内部也分裂为四个派别,即以普列汉诺夫为首的孟什维克正统派、孟什维克取消派、孟什维克调和派以及中间派。唐恩在给阿克雪里罗得的信中称:“现在,在俄国作为一个组织的孟什维克主义的确已经不存在了,把孟什维克从形式上组织起来也已经不可能了。”由于国内的政治恐怖活动,对革命的残酷镇压,此时,许多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领袖与活动家被迫离开祖国,侨居国外。但孟什维克仍旧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身上,并认为“六三”后有更大的可能性发展工人阶级,建立众多组织,密切与群众的联系。

1912年6月,第三届国家杜马的法定期限到期了,同年11月第四届国家杜马召开。卢森堡认为该届杜马作为“所产生的最反动的四级选举权的最反动的产物,却突然变成了一个革命的机关”。第四届国家杜马中社会人14人,其中7人是孟什维克,6人代表布尔什维克,剩余的1位代表没有明确自己的立场,但是倾向于孟什维克。社会民主工党杜马党团仍旧延续着上一届的利用策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周后,自布拉格会议彻底分裂的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决定临时联合起来,共同发表反战宣言,宣布一战中交战国家的各方政府都对这场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并且在有关军事拨款的表决事项上,孟什维克同布尔什维克一起以共同退出杜马大厅的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反对态度。同时,孟什维克倡议:“无产阶级是人民自由和人民利益的一贯保护者,在任何时候都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将保护人民的文化财富不受侵犯,不管这种侵犯来自外部还是内部。”在此届国家杜马中,由于孟什维克暂时支持政府在战争中取胜,而没有遭到像布尔什维克一样的清洗镇压。1916年11月1日,国家杜马召开第五次年会,立宪领袖米留可夫作了著名的“是愚蠢还是背叛”的讲话,指出了社会对政府的不满。他的讲话赢得很多与会代表的支持。孟什维克领袖齐赫泽代表社会人表示支持进步联盟通过利用各种合法的方式同政府作斗争的行为。然而,杜马并未如人民大众所设想的那样,人民大众开始抱怨国家杜马的消极态度。国家杜马在群众中的威信迅速下降。1917年的国际妇女节,包括妇女、工人和学生在内的许多群众为抗议粮食供应短缺举行游行示威。几日后形成了多达30万人的全俄政治总罢工,二月革命爆发。然而,国家杜马对此并没有立即作出任何反应。齐赫泽要求国家杜马立即制订出相关法案,并必须考虑“街头的情况”了,但是国家杜马已形同虚设。1917年2月26日,沙皇停止了国家杜马的工作。在27日召开的国家杜马成员私人会议上,孟什维克和劳动派提出让杜马重建新政权的主张,获得一些左派立宪人如沃尔科夫和阿本莫夫的支持。但米留可夫却认为当时的革命形势尚不清晰。在孟什维克党团坚持认为杜马在革命爆发后应有所作为的时候,国家杜马却一再退让,始终都站在反对进行革命的立场上。国家杜马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斯科别列夫认为“国家杜马完成了自己的事业,国家杜马消失了,立宪会议万岁!”策列铁里也认为不需要杜马的观点占据了主流位置。1917年10月6日,临时政府宣布解散第四届国家杜马,这样历时11年的国家杜马在帝俄时期的历史上结束了。

二、孟什维克参与国家杜马的原因探析

孟什维克从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始,就表明态度参加杜马选举,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对国家杜马的认可。首先,孟什维克中的很多领袖和活动家,如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马尔托夫、查苏利奇、唐恩等有着丰富的流亡国外的经历。欧洲的生活经验及第二国际各政党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认知。在分析俄国现实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根据欧洲的经验,倾向于欧化的方式,把西欧的工联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运用到俄国实际之中。西欧的革命理论和实践也影响了孟什维克。孟什维克认为应该利用国家杜马这个具有合法地位的代表机构公开地活动。也正因孟什维克多位领袖和活动家深受西欧的影响,所以他们认为俄国革命应具有全民的性质,俄国的资产阶级更应该关注革命的结果。在国家杜马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立宪人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加入国家杜马的孟什维克在对很多问题的态度上同立宪人站在了一起。虽然孟什维克也强调无产阶级在革命运动中所具有的作用,但与布尔什维克不同。孟什维克认为无产阶级不应在革命中担负领导的作用,不应去追求做革命的领导者,不应去追求接管沙皇政府手中的权力。无产阶级应是革命运动的倡导者,担负斗争的主要重任,代表所有被剥削阶级和一切被压迫者,在革命的政治舞台上作出坚决的表率。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历史还没有准备好可以烙出社会主义之饼的面粉。”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才是革命中的领导阶级,就如同18-19世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而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只是象征性的、暂时性的。随着1905年《十月十七日宣言》的颁布,孟什维克认为谈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更不合时宜了。孟什维克中的一些人认为,在1906-1907年的杜马时期,领导权就已经在立宪手中了。因而,孟什维克早早就认同了杜马在一定程度上对革命的作用,从第一届国家杜马伊始就决定加入杜马,参与选举。

由于对杜马不同的认知和定位,孟什维克比布尔什维克更早地决定加入杜马进行政治活动。在杜马内,社会民主工党的代表多数是孟什维克。孟什维克往往成为代表社会民主工党杜马党团的主要力量。尤其在战争期间,孟什维克还能够公开地进行活动,并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最主要是归于孟什维克选择了杜马党团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合法的政治舞台。在由沙皇政府作出让步而成立的国家杜马,拥有法律的保护,具有法定的地位。孟什维克利用这样合法的国家机构,通过合法的途径发表自己观点的做法影响了布尔什维克。列宁后来也承认布尔什维克对待第一届国家杜马的抵制态度是错误的。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4

然而,从13岁起,她就常感头疼、嗓子疼,莫名地身体疲乏,口中长满水泡。她不得不入院治疗,医生却无法诊断出具体的疾病。年复一年,症状愈加严重,以至她体力虚弱到无法在台上演完一出戏,18岁的乔尔吉娜不得不告别深爱着的舞台。

梦想过早夭折的乔尔吉娜痛苦万分,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痛苦地开始思索:究竟是什么让我的身体状况一路下滑?这些症状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忽然,窗外的田野里喷洒农药的机器让她“灵光一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看中西苏塞克斯郡首府奇切斯特的乡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乔尔吉娜的父亲在临海的地方购置了一块土地。1984年,乔尔吉娜家旁边的土地被收购,开始种植作物,农民们密集地喷洒农药。乔尔吉娜常在田边玩耍,或是趴在窗户上跟驾驶拖拉机喷农药的人们打招呼。噩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乔尔吉娜认为她的病源于长期暴露在不合理喷洒的农药下。她多方投诉,却被告知农民们喷洒农药的举动并无任何不合法之处。乔尔吉娜非常愤怒,但愤怒慢慢转变成了决心――她要与政府对簿公堂。

2004年,乔尔吉娜正式提讼,要求政府修改农药政策,禁止在住宅和学校等居住地附近喷洒农药,农场主喷药前必须向民众公布喷药时间和药品成分。“我很天真,以为事情很简单,一年内就能解决,没想到这会是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2008年11月,乔尔吉娜终于等来英国高等法院的一个历史性判决:法院认定英国乡村居民面临接触农药的风险,并可能因此患病,要求英国环境大臣希“考虑修改”农药的使用政策。然而,8个月后,英国上诉法庭了判决结果,认为乔尔吉娜的证据缺乏医学和科学根据。乔尔吉娜则认为真正阻碍这场官司的是政府对每年5亿英镑产值的农药产业的顾虑。

乔尔吉娜的努力并非全无意义。2010年2月9日,英国环境部启动一项为期3个月的农药使用调查,调查结果很可能要求农场主喷农药前告知附近居民,并将田地边缘设置为“缓冲地带”,不喷洒农药,以免污染水源或伤害民众。而这正是乔尔吉娜多年希望达成的目标。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5

2010年5月1日,柏林赫塔虽然客场1∶1战平强敌勒沃库森,却没能创造奇迹,德国首都球队提前一轮降级。5月8日,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赫塔主场迎战拜仁,死忠球迷纷纷到场为球队“送行”――下赛季赫塔就要前往德乙“锻炼”了。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举办德乙赛事让人唏嘘,2006年夏天,这里可是世界杯决赛场地,齐达内头顶马特拉齐,卡纳瓦罗高举大力神杯,全世界的焦点集于此处,但是四年后,这里只能看到德乙联赛。

柏林赫塔一直以来都是东部足球的代表,尤其是罗斯托克、科特布斯等球队相继降级后,柏林赫塔几乎成为了东部足球在德甲的唯一代表。然而2010年5月1日,首都沦陷,足球的“柏林墙”轰然倒塌。柏林赫塔的降级震惊了整个德甲,一个赛季前柏林人还在第21轮后领跑德甲,德国媒体称:赫塔正在追寻球队78年来首个冠军;一年后,柏林赫塔居然沦落乙级。

好在首都劲旅底蕴深厚,2011年4月26日,德乙联赛第31轮,柏林赫塔客场1∶0击退杜伊斯堡,提前三轮锁定前二名,时隔一年重返德甲。赫塔的回归让德甲变得完整,也让即将到来的“降级日”不再悲伤,现在是庆祝重返德甲的时候。最终,柏林赫塔34轮获胜23场,总计拿到74分,以德乙冠军身份王者归来。欢迎归来,德甲哪能没有你!柏林赫塔在本赛季的17个德乙主场比赛中,共有超过78万人次的观众到现场加油助威,场均观众人数达到46678人,在全欧洲范围内可以排到第16名。“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为之振奋:“我开了一瓶香槟来庆祝赫塔升级成功,别以为我开玩笑!首都需要一支甲级队伍,我发自内心地为赫塔自豪!”德甲确实需要首都球队,德甲也需要东部足球代表,就像《图片报》所说的:“赫塔的胜利不止属于柏林,那里一流的球迷、一流的球场,绝对配得上德甲联赛,欢迎赫塔重返德甲!” 从乙级重新回来,柏林赫塔让人振奋,不过这一年走得并不轻松,“柏林墙”的重建也只是刚刚开始。

神奇巴贝尔

降级的柏林赫塔一开始就面临着主力阵容的分崩离析,队长阿内・弗里德里希在为之效力十年、留下279次出场的数据后宣布离去,门将德罗布尼、中场皮什切克和卡查尔、主力前锋耶卡斯和西塞罗等半数主力都被卖出,球队真正开始了重建。

俱乐部高层炒掉了保级失败的冯克尔,巴贝尔在去年7月接过了柏林赫塔的教鞭,前斯图加特队主教练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带领赫塔回到德甲。事实证明,这是柏林赫塔重返德甲最关键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主帅可以让一支球队确立前进的方向。巴贝尔出身拜仁,闯荡英伦,执教首站就带领斯图加特杀进冠军联赛,在同一代德国教练中已属翘楚。后卫出身的巴贝尔明白一条稳定防线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所以上任后经过一番挑选,柏林赫塔整赛季的后防就此确定:中卫组合是胡布尼克和米亚托维奇,左路交给沙尔克04转来的老将科比亚什维利,右路则由拜仁弃将莱尔担当。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巴贝尔整赛季都信赖这条后卫线,四名主力球员的出场数都在25次以上,莱尔、胡布尼克和科比亚什维利三人更是合计只缺席了六场比赛。这条稳固的后卫线也对得起巴贝尔的信任,整个赛季仅失28球,只多于奥格斯堡(27球)。

巴贝尔的另一大妙笔是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激活了几名攻击手。尽管卖出了前德甲金靴耶卡斯,但柏林赫塔仍不缺少能进球的前锋,一个德乙赛季,队中虽然没有像彼得森(科特布斯队)那样单赛季打进25球的杀手,但锋线上三名虎将进球都超过了十个,球队多点开花让对手防不胜防。巴西人拉斐尔和哥伦比亚人拉莫斯都是球队德甲时代留下的旧臣,且能传能射,他们赛季进球达到两位数并不奇怪;赫塔本赛季的最大惊喜是锋线小将拉索加的横空出世,年仅19岁的他天生一副空霸身材,身高1.89米、体重88公斤,不过直到去年夏天转会柏林赫塔之前,拉索加都没有引起足够关注,勒沃库森也没有留下这位青训小将。巴贝尔慧眼识才,发现了拉索加的潜能:“拉索加是一名有着良好嗅觉的纯正中锋。”俱乐部经理普里茨球员时代就是一名优秀前锋,他也对这一后辈也赞不绝口:“拉索加从不言弃,总是在全力拼搏。虽然身材高大,但他速度快、技术好、双脚全能、头球出色,而且他还会继续成长。”拉索加本赛季联赛出场25次,打进13球,助攻5次,证明了主帅和经理的夸奖所言非虚。德国U-21青年队也开始注意到这个小伙子,他今年3月首次得到了德国U-21队的征召,作为首发主力在对阵荷兰和意大利的两场比赛中表现不俗,打进一球助攻一次。德国U-21队主教练阿德里翁如此评价拉索加:“他是一名真正的中锋,像他这种类型的前锋已经不多了,现在的攻击型球员大多喜欢从边路发起进攻。”有消息称,就连德国队主教练勒夫也在观察这名年轻的高中锋,因为目前的德国队在中锋位置只有戈麦斯和克洛泽两人。

注入拜仁基因

用一套朴实无华的班底完成升级梦想后,巴贝尔和柏林赫塔高层还要继续重筑“柏林墙”。本赛季的赫塔只能应付德乙,想让“柏林墙”矗立于德甲,巴贝尔必须继续重建,为球队增加其他元素。于是,巴贝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给柏林赫塔注入拜仁基因。5月末赛季结束后,柏林赫塔便连续宣布签下拜仁门将克拉夫特和后腰奥特尔,算上本身就是拜仁出身的巴贝尔以及上赛季就在柏林的莱尔,赫塔的“拜仁基因”已越来越多。巴贝尔所言的“拜仁基因”暗示了他的计划和野心,“拜仁基因”暗示着经验和成功,奥特尔和克拉夫特也都是被巴贝尔的构思所吸引,才决定加盟升班马。克拉夫特说:“经理米夏埃尔・普里茨和主教练马库斯・巴贝尔与我交流,并且表明了他们对球队的构想和目标,他们的设想让我觉得很有信心。”奥特尔也很期待能在柏林有个新的开始。

布尔什维克的虚弱范文6

【关键字】加西亚马尔克斯;巨翅老人;叙事者;叙述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2-0053-2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创作的甘苦》一文中谈到:“我的外祖母毫不动声色的给我讲述了许多毛骨悚然的故事,仿佛是她刚刚亲眼看到的,我发现,她讲的绘声绘色,滔滔不绝,从而使故事听起来亲切动人,我正是采用了我外祖母的这种方法创作了《百年孤独》。”此后,马尔克斯延续了这种冷峻的讲故事的人的形象,创作了他一系列经久不衰的作品,《巨翅老人》正是在《百年孤独》大获成功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之路趋于成熟的产物。笔者试图通对《巨翅老人》叙事方式的剖析来解读这部作品的内部基本建构。

一、“叙述者”与“隐含的作者”的转换

作家的客观性要求作者保持中立的态度,即对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都要秉承着冷静、严肃的情感态度,然而作家首先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就一定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性,所以作者介入文本就成为了一个无法避免的事实,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这种主观性介入做出了解释,他提到“不管以为作者怎样试图一贯真诚,他的不同作品都将含有不同的替身,因此,作家也要根据具体作品的需要,用不同的态度表明自己”这种表达态度的载体就是隐含的作者,隐含的作者是作者本人的一个理想的、文学的、表达态度的替身,是作品中的第二个自我,而叙述者就是小说中的讲话者,隐含的作者操纵着叙述者,并且诱导读者的阅读情感的发展。

这篇文本的叙述者以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冷静而客观的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故事发生在南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一个长着翅膀的老人被暴雨冲进贝拉约夫妇家的院子里。在这里,虚弱的老人因为长着一对与众不同的翅膀成了贝拉约夫妇招揽看客的摇钱树和众人议论、欺辱的对象,这个小镇也因为巨翅老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非凡。不久,镇上来了一伙马戏团,人们都去看马戏团的蜘蛛女孩,渐渐对巨翅老人失去了兴趣,孤独老人却在平静中恢复了生机最终振翅而去。

马尔克斯在讲述他的叙述方式时说道“必须像我外祖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也就是说,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并且在任何时刻也不怀疑所讲述的事情,无论它是没有根据的还是可怕的东西,就仿佛那些老人知道在文学中没有比信念本身更具有说服力。”这种讲故事的态度把叙述者的主观情感潜移默的融入到读者的意识中,使读者能够接受文本,肯定文本的现实意义,所以叙述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与读者直接对话,对读者产生第一影响。在《巨翅老人》这个本文中我们透过叙述者的讲述看到一个虚幻与真实相结合的世界,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的冷静的态度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形象的生动性和情节的可信性。文本一开始写到:连续下了三天的大雨,贝约拉夫妇正在清理那些打死的螃蟹,这时我们跟随叙述者的视角看到了在庭院中死命挣扎的老人,这是老人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他老人穿戴得像个乞丐,在剃光的脑袋上仅留有一束灰发,嘴巴里剩下稀稀落落几颗牙齿,他这副老态龙钟浑身湿透的模样使他毫无气派可言。那对兀鹰似的巨大翅膀,十分肮脏,已经脱掉一半羽毛,这时一动不动地搁浅在污水里。”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了老人初到此地的真实状况,他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天使那样美好纯洁,反而他是一个老迈的、孱弱的形象,丝毫没有天使的荣光,那么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载体传到读者的眼中的呢?叙述者由此显现。它引导读者顺着文本中人物――贝约拉夫妇的眼光去看老人,他们对老人的描述首先进入读者的意识领域。但是叙述者是站在文本之上为我们的描绘的,所以读者感受不到叙述者的任何感彩,而能够感受到的都是文本背后读者自我的感情体验。通过叙述者我们能够了解故事发展的真实的情况,这就是叙述者的职能。

隐含的作者是时隐时现的,当作者要表达他的情感倾向时,隐含的作者就出现了。在《巨翅老人》这个文本中,隐含作者最开始出现在文本的中间部分“天使是唯一没有从这个事件中捞到好处的人,在这个临时栖身的巢穴里,他把全部时间用来寻找可以安身的地方,因为放在铁丝网旁边的油灯和蜡烛仿佛地狱里的毒焰样折磨着他。”隐含的作者间接的表达了对老人的同情怜悯,同时使读者无意识地感染了与隐含作者相同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出现是合情合理的,首先,当我们进入文本的时候,读者是跟从叙述者的视角而看待文本人物的,这时读者紧紧依附于叙述者,但随着故事的深入开展,情节的曲折跌宕,读者开始受到隐含作者的影响,当感受到隐含作者的情感倾向之后,读者与隐含作者又出现了分离,读者开始独立思考文本的思想性,主动的向隐含作者靠拢,人们对巨翅老人的态度就经历了从开始对老人的同情到最终感受拉丁美洲世俗化的狂欢、空虚、无聊的思想深入过程。

二、三重叙事视角下的人物形象

“观看”是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文本中的所有人物从孩子到大人、从普通人到神职人员无一不在观看,包括巨翅老人也在反观这些看客,观看的主体和客体在随时随地的转换。马尔克斯通过“众人看巨翅老人”和“巨翅老人看众人”“隐含作者看众人”的三重叙事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着神奇与荒诞的世界。

马尔克斯先从“众人看巨翅老人”的视角来把握人物形象。“巨翅老人”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魔幻色彩的形象,对老人这个形象是解读是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得知,巨翅老人一直处在被众人观看的位置,并且他的身份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猜忌,虽然老人试图与贝约拉夫妇沟通,但是语言的障碍使双方都丧失了信心,自此老人就一直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他的开始保持沉默并把自己封闭起来,读者和这个人物之间产生了一个无法冲破的屏障。读者无法窥视其内心世界的情感波折,所以人们对老人的认识是外在的和主观的,随着叙述者的讲诉,读者也开始了对老人的猜疑,并自然而然的赋予老人各种身份。文本中的叙述载体之一贝约拉夫妇是最先发现老人的,他们仅凭老人的嗓音就认定他是“一位遭到台风袭击的外轮上的孤独的遇难者”,而通晓人间生死大事的“女邻居”把巨翅老人当作来拯救孩子的天使;贡萨加神父,因为神职人员的独特印记,使他与巨翅老人的见面更加尴尬,他用拉丁语同老人沟通但是没有得到回应,他开始恐惧自己的身份受到质疑,所以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他把巨翅老人说成是“魔鬼”、“罪犯”,在这种对巨翅老人魔鬼化的过程中,贡萨加再度使自己成为上帝使者,但是贡萨加代表的世俗宗教权威并没有对大众产生什么影响;当地一些头脑简单的人把巨翅老人作为世界首脑、五星上将,一些爱幻想的人甚至认为他可以种植,并且幻想着把他优秀的基因传承下去。这些观众对巨翅老人身份的猜疑,恰恰显露出他们的愚昧、无知。而对人们对老人的侮辱,比如有人拔下他的羽毛去触摸她的残废处,有人用在牛身上烙印记的铁铲去烫他,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残酷和冷漠。然而巨翅老人一直是忍耐着的,他以一种顺从的姿态默默的承受一切侮辱性的待遇,始终保持着一种达观的态度,一种超凡的精神上的高傲。虽然他的真正身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巨翅老人的形象是闪烁着光辉的。因此,对巨翅老人形象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他既可以代表人追求自我的身份认同,也可以是外来文化的象征意义,总之马尔克斯是想借巨翅老人表达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文忧思。

马尔克斯说过:孤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涵盖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在《巨翅老人》中,孤独的意象表现的尤为明显。从“巨翅老人看众人”的视角马尔克斯没有做过多阐释,在巨翅老人刚刚落难凡间的时候他曾试图与人沟通但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听懂他的话,他的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同时他独立的成为一个话语圈,他表达情感的通途是“愤怒的泪水”和“抖动翅膀”,所以作为站在对立面的观察着,叙述者和隐含作者起到了“观看”的作用。在文本中,叙述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上审视着这个热闹小镇背后的孤寂和空虚:巨翅老人的到来打破了小镇原本的沉默,一时间三教九流的人聚集在这个不出名的小镇子里,籍籍无名小镇变得喧闹起来,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于老人的存在已经没有当初的新鲜感,再加上蜘蛛女孩的出现转移了人们的视线,从此更加彻底的遗忘了巨翅老人。我们透过第三视角的冷静描绘,看到人的愚昧、无知,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他们表现出了幸灾乐祸的畸形心理。这个小镇缺少沟通和关爱,小镇上的人们一直处在孤独的状态之中,他们与世隔绝、固步自封,“消遣娱乐胜于慰藉心灵”以井底之蛙的眼光看待新事物的到来,由于精神上的空虚导致了灵魂的扭曲。实际上作者是通过小镇居民的精神状态来影射整个拉美民族的心里状态――孤独,由于长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拉美民族机警地保持着对于外来文明的抵制,他们守着固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因循守旧最终导致了拉美民族落后和人们精神力量的缺失。

三、结语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冷静客观的叙述手法为我们展现了拉美民族的精神状态,这些独特的叙述学手法的应用,强化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和艺术魅力。当我们抽离文本之后觉得《巨翅老人》故事是何其的荒诞,而当我们置身于文本之中时则感觉它就是那样确实的存在着,这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的高妙之处。

【参考文献】

[1]加西亚・马尔克斯,门多萨.番石榴飘香[M].北京:三联书店.

[2]〔美〕布斯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丽.从叙事的距离控制看《巨翅老人》的文化内涵[J].江西社会科学,2009(12).

[4]加西亚・马尔克斯著,赵德明、刘瑛,等译.加西亚的・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5]刘俐俐.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