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实训总结范例6篇

笔译实训总结

笔译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目的论;本科院校;口译训练方法;创新

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珠三角地区与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各方深入交往的同时,英语口译人才方面的需求愈多,对其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也是愈高。而目前珠三角地区高校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兴趣不高,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导致英语口译教学难以推陈出新。英语口译能力的提升,英语口译员必须不断实践,不断训练提升自身口译能力,而教师应根据市场及学生实际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英语口译学生尽量争取实践机会,利用教师及学校提供的资源与机会,踊跃参与英语口译实践活动以完善自身口译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阶段珠三角地区本科院校英语口译教学与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基于此,本研究以功能目的论为基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系统分析了三种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

一、理论基础―功能目的论

赖斯是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or Scopos Theory)的创始人,首次提出“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1]功能目的论包括三大法则: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强调所有翻译首先要遵循“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由于目的论是以预期目的来判断译文是否成功,预期目的又反映读者的要求,而读者的要求又不尽相同,因此,“目的论”推崇翻译标准多元化。当要求译文的交际功能与原文有同样的交际功能时,相当就成为翻译过程的标准。

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且不同目的的口译活动有不同的口译策略与方法。从增加口译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口译的兴趣角度,通过创新性英语口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口译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功能目的论的指导,创新英语口译实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译能力,且提出了应用型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二、珠三角地区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

一般口译训练方法有听力理解训练、记忆训练、笔记训练、视译训练、交替传译训练和同声传译训练,本校根据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口译课程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实践、反思和创新,在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口译训练方法。

1. 笔记模仿训练法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课堂上教师会事先给学生几十秒时间预习一些较难的单词,接下来会播放相关的音频。为增加难度,教师会让音频一次性播放完毕,播放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的口译速记符号和技巧迅速做好笔记,如利用线条回指重复出现的信息,使用各种缩写、实用符号以及最少的汉字笔画来表达完整的意义。音频播放完毕后,学生有三十秒的时间做整理,时间完毕立即翻译并由电脑录音记录存档。之后教师会随机播放某位同学的录音,并以专业口译人员的现场笔记为模板进行评讲。学生在边听边记的过程中本身就很容易分心。根据学生反馈,如果不进行笔记模仿的方法训练,单凭自己学习的口译笔记速记符号和技巧以及个人笔记的偏好来记录信息,往往会出现为了记录上一句的信息漏听了下一句的情况。而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没有学习笔记模仿训练方法前,更喜欢使用母语汉语来记录关键信息。然而,笔记模仿训练法给学生的笔记训练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学生能在比较自己的口译笔记中和专业口译人员的笔记中,学习专业口译笔记的优点,找到自身笔记训练存在的缺点,从而通过课堂以及课外的反复训练,使自己的口译笔记更加优化,提高自身的笔记速度。

2.团队合作训练法

为了提高学生口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增加口译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本校的部分教师采用团队合作训练法,从课堂和课后两方面改进学生们的口译学习方式。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在轻松交流的环境下进行小组互助互帮式的学习。在课上,各小组会在教师播完录音或视频后,通过讨论,各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口译。在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开口练习口译机会的前提下,每次口译的人必须不同。这一要求的提出,也尽量避免学生存在的侥幸心理。由于有讨论,学生胆怯、缺乏信心、害怕出错羞于发言这一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当然,课堂上单一的口译训练,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寓教于乐,把口译训练过程变得有趣而有意义则是团队合作训练法的另一大优势。据了解,有老师曾在班上进行一个名叫“滚雪球”的接龙游戏,该游戏一般由5到6人为一组,第一人自己说一句较长的英文句子,接下来的人在前一个人的基础上复述上一人说的英文句子并且再加多一句,最后一人则把前面所有人的话进行复述并且口译出来。在训练演讲能力时,采用两人小组“讲故事法”,一人负责讲故事,一人负责现场翻译成目标语。这些游戏能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短时记忆、演讲能力和临场口译的能力也能得到快速高效的锻炼。

而课后,教师一般会根据讲解的内容布置相应的口译作业并且提前通知下节课的口译主题,要求学生自主事先就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查找相关资料,作出相应准备,让学生了解并养成习惯,在进行具体的口译工作前,必须进行相关资料信息的查找。不过,这样的团队合作也有一定的弊端,小组成员间会产生依赖性,甚至推诿现象也时有发生。学生们录制的音频,由于不是一次性到位,私下里可以多次练习,也会大大降低口译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3.现场模拟训练法

现场模拟训练法通过还原大型的新闻会或是进行小型的一对一口译练习,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目的是让学生在仿真情境中体验英语口译,既能感受真实的新闻会流程,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译技巧和技能的运用能力,新闻提问环节也能展现出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及整个过程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大型的新闻会为全体同时参与,确定并分配好主持人及其配备口译员、发言人及其配备口译员、担任新闻记者及其配备的口译员。如选用航天员记者会发言稿进行口译练习,其所有稿件均由学生自主提前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进行查找相关资料,作出相应准备。一对一口译练习,一般选用总理记者招待会或新闻会材料进行口译练习,其中一个学生扮演发言人,另一个学生扮演口译员进行口译。在一对一的口译练习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口译,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况中。现场模拟训练法弥补了团队合作训练法的依赖性和口译的延误性等弊端,因此,有时一对一口译也作为考核学生口译能力的新型方式。

四、总结

以上分析表明,南国商学院英语口译创新训练方法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时展的趋势所需,也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的创新,对学生的口译训练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一) 对学生的意义

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口译表达的能力和信心。在原本单一乏味的口译训练中发现乐趣,如“滚雪球”“讲故事”这样的简单游戏。而现场模拟训练法,不仅能将口译技巧在现实环境下充分运用,还能及时将口译效果反馈到授课环节,不断促进口译课程的改进和完善。[2]而团队合作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还能创造积极、团结的学习氛围。和传统式的教师上课讲理论,学生被动学理论,课后缺乏训练的模式相比,创新口译训练法着重挖掘学生的主动能动性,根据不同的口译环境下,随机应变。多变的训练方法培养出具有扎实的双语表达能力,强大心理素质,快速反应能力的高素质口译人才。

(二)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创新口译训练法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桎梏,让学生了解口译的重要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口译学习的兴趣,更好地发挥出学生们的口译水平,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训练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传统的训练法着重点在于教师课堂上的讲解与训练,学生们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地去接收,真正的实际操作相对较少,教师对学生口译学习状况了解甚少,而创新训练法及时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口译技能以及实际操作等能力,创造师生互动、共同研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也为学校日后申请及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做好前期铺垫。

[参考文献]

[1]厦康明、范先明.旅游文化汉英翻译概论――基于功能目的论的视角下的跨文化旅游翻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37.

[2]林晶、周丽军、赵颖、邹旭. 大学生口译社课外实践活动创新模式研究[J]. 青年文学家,2012(18):241.

笔译实训总结范文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对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特别是口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这既给英语专业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随着翻译学科的建设,培养新型口译人才,已成为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阶段的重点之一。在这方面,基于不同模式、不同理论的口译教学模式、口译教学方法陆续出现,给本科口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口译教学的水平。

在我国英语专业的本科教学阶段,口译主要以交替传译教学为主。然而,教学口译并非易事,其既区别于笔译教学,又绝不是单纯的“听―译”翻译语言讲解。由于交替传译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又对学生的专业等各方面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教学难点,如何成功地引领学生进入口译的“门”,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教学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交替传译过程的三个阶段,指出每阶段的教学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以解决问题,进一步探索一套有效、实用、具体的英语专业本科交替传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二、基于口译过程的训练和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纵观国内外的口译教学模式和培训方法,它们都结合了西方口笔译理论及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现就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教学和训练模式做一简单概述。

以塞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为代表的释意理论派提出的翻译过程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内容和情感。这种模式强调如何脱离原语语言外壳,也注重技能的传授和训练。[1]在丹尼尔?吉尔教授提出的认知负荷模式中,口译分为两个阶段:听解和笔记阶段,言语生成阶段[2]。该模式清楚地展现了交替传译的过程,也提出了交传中的基本技能。梅德明教授提出口译的基本过程为“输入―解译―输出”,口译教学采用基础能力培训和应用能力培训结合、听说读写译技能教学兼容、文字声像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用的综合教学法。[3]蔡小红在释意理论三角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交替传译过程模式,该模式包括三个阶段:源语听力理解,信息概念的总结和记忆,目标语的重现。[4]

这些学者基于口译过程的口译训练和教学模式做的开创性研究,为后来的口译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交替传译“三部曲”中:信息输入―分析理解―目的语表达,教师应抓住每一阶段的关键,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对策,解决问题,才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最终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培养更好的口译人才。

三、基于口译过程的本科交替传译教学的难点与对策

1.信息输入

在本科口译教学中,交替传译的信息输入主要是听入(视译除外),这是口译的第一重要环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汉译英时,由于听入的是母语,因此除了遇到不熟悉的地方口音、怪癖语、俚语、专业词语或发生“耳误”情况外,学生的汉语听入一般不会发生困难。但是在英译汉中,由于听入的是非母语,英语的听入成为大多数学生的一道难关。笔者认为,在交替传译的这一环节中,教学的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口译中英语的听入能力。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跨过这一难关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选择英语原音的材料进行课堂的口译练习,避免总是让学生接触标准的录音教材。这种做法可以尽可能地还原口译现场,让学生避免听惯了课堂的标准录音,到了实战时无法适应讲话者可能带有的各种讲话习惯,从而造成紧张、听入困难等问题。同时,在课后,教师应鼓励、督促学生大量地进行听力练习,泛听各种原音材料,让听力能力真正上到一个台阶。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词汇、表达积累。这一部分包括两方面:词汇的积累和相关口译短语的积累。如果学生的词汇不达标,就会给听力理解带来很大的麻烦,只有过了基本的词汇关,学生的信息听入才会相对顺利。同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些学生在听到一些短语时,比如,the eradication of extreme poverty,单个单词的意思,学生都明白,但是由于对整个短语不熟悉,当这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一下子出来时,不能马上反应出其对应的中文“消除赤贫”。于是学生会花时间把单个单词的意思组合在一起,以得到短语的意思,却耽误了听力理解的进程。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除了词汇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口译相关短语的积累。如果学生能充分熟悉相关表达,缩短中英文对应的反应时间,听到英文即刻反应出其对应的意思,那么听入这一块会顺利很多。

第三,让学生养成译前准备的习惯。在本科阶段,教师应选择专业性不是太强的材料,即一般性的发言,如领导人致辞、大会主旨演讲等。这些材料一般都围绕一定的话题或者一定的背景进行,便于学生提前准备。比如,教师选择某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关于中国经济的讲话,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话题(并非整个演讲内容),让学生提前准备达沃斯论坛的相关背景知识、中国近期经济走势等信息。实践表明,学生的背景知识准备得越充分,在听力理解时,对信息的把握就越容易。

2.理解分析

交替传译的第二个阶段,即分析或者解析。这一部分涉及短时记忆、口译笔记等。笔者发现,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记忆、笔记,以及精力的分配。记忆是口译中的重要技巧,在整个口译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记忆技巧,完全依靠有限的笔记获取源语信息是不可行的。如果学生仅凭记忆,不用笔记,由于大脑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在源语信息较密集的情况下,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记住源语的信息。同时,学生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对理解、记忆、笔记三者的精力分配问题。在做口译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适当分配,才能协调运转。但是,部分学生会有这样的问题:如果把精力分配给理解和记忆多了,那么笔记就记不下去了,光凭大量的记忆和零星的笔记,回忆起的是部分零碎信息。如果学生的笔记占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学生在理解原文、记忆信息上精力相对就少,回看笔记时,只有大块凌乱的笔记和碎片式的记忆信息,造成信息偏差、错误或逻辑混乱。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难点就在这三方面: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及精力分配。

针对这些难点和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进行循序渐进、讲究方法的记忆训练。在记忆训练的进程上,教师可分阶段实施记忆训练,采用无笔记源语复述――无笔记目的语复述――有笔记源语复述――有笔记目的语复述,最后循序渐进过渡到交替传译,强化学生的口译记忆能力。在记忆方法的训练上,教师应主要训练学生的提纲式记忆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提纲式记忆指译员充分利用语篇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意义间的联系,把源语讲话内容当做提纲或框架来处理;形象化记忆指译员在头脑里把讲话人所说的内容形象化。[5]在记忆训练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选择逻辑性强或便于形象记忆的材料。

其次,介绍基本的笔记技巧,同时指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一套笔记系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水平不同,学生的口译笔记也是因人而异。比如,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强,则偏向多用记忆,少用笔记;有的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好,中英文反应速度快,则笔记的目的语用得更多。例如前面提到的the eradication of extreme poverty,若学生听到即反应出“消除赤贫”,其笔记上多为“×贫”,但如果学生中英文反应慢,则笔记上多为英语单词的部分字母;还有的学生习惯多用符号,有的学生喜欢多用缩略词,等等。笔者认为,教师一方面应向学生介绍基本的笔记技巧,比如抓关键词、用口译符号、多划少写、竖着布局、体现逻辑等,另一方面应指导学生形成符合自己习惯的一套口译笔记系统,尊重学生口译笔记的差异与习惯,只要学生的笔记自己用起来得心应手,并能较为准确、完整地还原源语信息即可。同时,在笔记学习的前期,应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反复使用,即同一个材料,让学生听材料、记笔记多遍,把笔记的基本要求应用到每一遍记录中,尽量做到第二遍的笔记比上一遍满意,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固定的笔记体系。

最后,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记忆、笔记的平衡点。这三方面精力的平衡是很关键的,由于个体差异较大,每个学生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课堂材料的充分应用。在前期的笔记训练中,鼓励学生用同一材料反复做笔记,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找到三者平衡的感觉。第二,教师展示。教师在课堂上做示范,并向学生讲解笔记记录的各种要点,使学生在观摩老师做笔记的过程中得到点拨。第三,同学交流。由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往往与教师有一定差异,同学间的交流也许会让学生更容易“开窍”。在笔记学习的前期,可让笔记学习进程较快的同学,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心得。第四,大量的课后练习。口译的自我学习在整个口译教学中非常重要,课堂上,教师应教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后练习,并进行督促,才能真正把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深化。对口译教学而言,只有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记忆、笔记三者的平衡,才能真正突破交替传译分析部分的这一难关。

3.目的语表达

表达直接影响着翻译的效果。从教学实践来看,笔者认为,这部分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处理英译中的翻译腔、中译英相关表达的受限和表达艺术的问题。

英译中的翻译腔是很多学生的问题,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处理翻译的过程中,太过拘泥于源语的形式,导致整个中文听起来特别别扭,不符合中文说话习惯。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让学生学会如何“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学会断句、顺译等口译翻译处理技巧,在理解、获取源语信息后,鼓励学生规范自己的语言表达。

中译英的交传,学生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相关的中英对应表达,导致学生在翻译时,用生硬、不准确的中文表达源语信息,甚至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表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表达的补充和积累,包括两方面:句子结构和短语。比如:在表达欢迎或者祝贺时,常用句型为:On behalf of...,I would like to extend my...to...for...;各类的短语,比如经济、政治、文化、环保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注意语言表达的多样性。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表达积累越多,处理中译英就越容易,翻译的效果就越好,同时,学生由于见识、记忆了大量相关表达,自身的遣词造句能力会有所提高,在遇到陌生或者较难的翻译时,会更容易进行处理。

在本科口译的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口译技巧和翻译语言质量本身,教师还应该充分重视译员在表达艺术方面的训练。发音不标准、说话拉扯犹豫、缺乏自信、语速过快或过慢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口译的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可借用公共演讲技巧。首先,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以中等语速、中等语调、中等音量进行翻译,减少表达时的停顿、犹豫、重复,培养学生沉稳、自信的态度。其次,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英文发音及普通话的训练,尽量做到发音标准。再次,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站姿、坐姿,尽量展现出职业性。最后,在课堂内组织模拟会议,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做口译,注意表达艺术方面的问题。

笔译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国际乒联培训用书文本类型与功能翻译策略与方法

引言

本次翻译的教材图文并茂、内容详实,分别从教练基本素养、乒乓球运动技巧、乒乓球训练活动、运动员体能训练、乒乓球赛事组织等多个方面展开叙述。从翻译的角度来说,该教材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文本类型和功能上讲,作为一本体育培训类教材,文本兼具教学功能和指示功能;从文本内容上讲,涉及乒乓球运动领域,多出现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等,专业性强;从文本结构上将,文中有大量概括性很强的章节目录和小标题。基于这些特点,笔者在翻译中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1]

一、翻译任务描述

对翻译任务的描述包括对翻译文本的分析和翻译过程的介绍:

本次翻译文本系国际乒乓球联盟初级教练培训用书。参照德国功能学派和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有人将体育文本的功能粗略地分为四类[2]。从本书的翻译上说,应该充分考虑到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体育教材首先属于信息型文本,翻译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传达信息。同时,鉴于其培训类教材性质,它又具有呼唤型文本的特征,兼具指示功能。其次,本书专业词汇偏多,用词平实。最后,各种小标题的翻译也需要注意。

此次翻译译文总字数为3万多字,翻译过程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包括了译前准备、翻译执行以及译后审校三个阶段。接到翻译任务后,笔者首先快速浏览了翻译文本,大量阅览了中文乒乓球运动教程(文本和视频),对乒乓球运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笔者试着进行了初步的翻译,并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标注于译文中,以便进行进一步斟酌;再次,第一遍翻译完成后,第二遍翻译过程中借助于各种辅助手段(词典、百科全书等)或者运用向他人求教的方式,着重解决第一遍翻译过程中的难点部分;最后,通读全部译文,再次校对。

二、案例分析

1.文本功能的翻译

上文说到,本文中使用的翻译实践对象为《国际乒乓球联盟培训用书》。首先,作为一本教材,其文本类型为信息类文本,同时,鉴于其培训教材的性质,它又可以是呼唤型文本(或者感召型文本)。在文本语义功能上,兼具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翻译信息类文本时,需最大化传达原文信息,实现信息功能,进而实现教学功能;而翻译呼唤型文本时,表达需要具有感染性,实现感染功能,进而实现指示功能,以达到引导学生的目的。例如:

lPriseclassique

1.Laraquetteesttenuedanslapaumedelamain…

横拍握法

球拍拍柄握在手心……

例句中,原文涉及到的是关于乒乓球握拍相关概念,属于信息型文本,译者在翻译中需要尽量最大化再现原文本的信息。因此,笔者在翻译时,只是适当进行了句子拆分或词语增减。

2.特殊词汇的翻译

这里所说的特殊词汇的翻译,包括体育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本书中,专有名词主要涉及到国际赛事、著名运动员名、证书名等,专业术语主要涉及到乒乓球技术要领的翻译。在翻译中,译者在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的翻译中,主要运用了直译、音译等翻译方法,遵循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例如:

LesChampionnatsdumonde世界锦标赛

?valuationd’HabiletéenTennisdeTable:Dipl?medeBronze

乒乓球技能评估:铜级证书(三级证书)

上述例子中涉及的是乒乓球赛事和证书名的翻译。这里使用的是直译,仍然是遵循约定成俗的原则,在第二个翻译中,译者之所以加上了括号里的内容,是为了更加明确的说明这一证书的等级。

3.目录标题的翻译

按照奈达从翻译原则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功能的划分,文章标题和目录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为信息功能、祈使功能和审美功能[3]。就此次翻译实践对象而言,书中不仅各章节都有课程提纲,且在具体内容上,都是以一个个的小标题引出相应的内容。基于此,译者在不同的标题目录的翻译中,遣词造句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例如:

CodeEthiquedel’Entra?neur

教练道德规范

例子中涉及到的是训前须知的目录,翻译中,译者首先在选词的风格上,总体希望达到中文教材中目录的效果。

结语

此次翻译实践中,笔者深感翻译工作的不易,译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文化积淀,还需要细心、耐心,更要有积极性、好學心和责任心。在面对不同类型的翻译素材时,译者需要“对症下药”,选择最贴切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同时,译者还要学会借助平行文本丰富自己的知识,进而为译文增色。译事虽不易,笔者在反复琢磨、不断修改译文的过程中,也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体会到了奋斗之后的喜悦。[4]

作者:杨慧

     参考文献 

[1]Philippe Molodzoff, Manuel de formation de cadres de niveau 1 FITT, 2005. 

[2]罗永洲,《体育文本的类型与翻译探析》,中国翻译,2012年第四期。 

笔译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口译 教学 听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80-01

口译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口译的信息是通过听来获取的,它决定了目的语中信息的成功重组。听力理解能力不足会造成错译、漏译甚至口译的中断。因此,口译教学的第一环节应该是引导学生会学。鉴于此,本文着重探讨高校口译教学中的听辨能力培养。

1 丹尼尔・吉尔的口译模式

法国口译研究专家丹尼尔・吉尔(Daniel Gile)提出了口译时“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的脑力分配方式”[1]:

(1)SI=L+M+P+C即: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听力与分析( listening and analysis)+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 effort)+言语表达(speech production)+协调(coordination),即在同传中,译员应完成听力分析、短期记忆和言语表达3个基本任务,协调是指译员须协调处理好这3项任务的精力分配,使其有机进行。

(2)Phase I:CI=L+N+M+C,Phase II:CI=Rem+Read+P,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听力与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笔记(note-taking)+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协调(coordination);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remembering)+读笔记(note-taking)+传达(production)。与同传相比,交传译员主要多了笔记任务,交传第二阶段的remembering是短期记忆的延续,是指从短期记忆中提取信息,而note-reading是笔记任务的延续,即辨认记下的信息符号,帮助激活译员的被动记忆。

2 听辨过程分析

根据吉尔模式,要使口译顺利进行,译员本身具备的对各项任务的总体处理能力必须等于或超过各项任务需要的总体处理能力。其中,听辨是口译过程的第一基本任务,包括从载有原语信息的声波传入译员耳朵到译员辨认出单词,最后作出判断,在大脑中形成原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或概念的全过程。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译员往往未能及时恰当地协调好精力的分配,造成听力理解质量下降,影响其他任务的发挥和整个口译的效果。这些因素主要有:译员的语言和专业知识、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知识结构、训练强度、心理素质等。

3 培养听辨能力的途径

口译学者鲍刚认为,口译人员需要具备四个基本要素:语言能力、渊博的知识、个人经验和才智[2]。因此,译员应时刻提升自己,自觉完善这些能力以满足需求。口译训练就如同“学开车”,而“教师的任务是将整个翻译过程拆解成若干分节动作,一环套一环,循序渐进,并经过高强度的训练最终实现‘上路’的目标”[3]。笔者建议要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3.1 重视准备工作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习惯,辨认说话者的口音,语音语调,提高自己的辨音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在接到口译任务后对会议的相关知识做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找项目负责人了解情况。包括翻译内容、时间、地点、日程安排、发言人的国别、社会背景以及其所精通的领域、有无特别的要求等,以更好地听明白说话人的意思。如果是会议口译(包括同声传译),最好事先看一下会场,了解一下会议的流程、发言搞、麦克风安排情况。其次要从语言上准备,主要是强记一些专业术语。充分的译前准备工作会让译员信心倍增,减少会场的紧张和尴尬局面。

3.2 记忆训练

记忆训练包括原语复述、转述和联想。

复述时译员可以听不同语言的练习材料,重复听到的内容。在不做任何笔记的条件下,尽最大可能准确地再现原语信息。训练内容由易到难,内容长度应不超过15分钟。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述训练之后,可以聆听不同主题的语言段落,用同种类的语言,按自己的表达和理解进行转述。同样,不记笔记。在记忆训练环节,记忆与理解是同步的。聆听是通过语言去听意义而不是仅仅听语言的词句。

联想是另一种有效的记忆训练法。就听到的不同主题及其新信息,将该信息与自己已知的相关信息加以联系,激活大脑中的长时记忆来分析听到的内容。想象的画面越具体越详细就越容易记住。

3.3 笔记训练

通常情况下,口译笔记是由文字、线条、符号和缩略语共同组成的。笔记记录要清晰、易读,利于辨认。从格式上来说,笔记记录应该采用从上往下的阶梯结构记录,体现出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简化译员的思维过程。具体操作时,译员应该首先在记录纸张的左右两端留出一定的空白,以方便随时进行补充和修改,然后以意群为单位, 一个意群占用一行。段落之间画一道横线以示区分。

对于笔记记录中语言文字的选择,应该采用以母语为主、来源语和目的语相结合的原则。对于译员特别熟悉的个别词汇, 记录时则可以遵循译员的个人习惯,不必拘泥于某种语言形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口译笔记时要同学生一起做笔记,将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相结合,以强化教学效果。

4 结语

听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口译的质量。从听辨的角度来研究口译教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从中找出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策略,提高口译技能,更好地完成口译任务。

参考文献

[1] 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79.

[2]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311.

[3] 刘和平.口译理论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103.

笔译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口译 笔记 教学

因为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所以遗忘是口译当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引入一个辅的方法来保留信息,这个辅助方法就是在口译实践中所必备的口译笔记。口译笔记具有个体化和灵活性的特点,它的作用就是减轻口译员的工作压力,让口译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近些年来,很多的专家学者对口译笔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这一过程当中对口译笔记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和梳理。虽然说口译笔记是非常体现口译员个人偏好的,同时在口译过程中所记录的符号也是仅供口译员个人使用的,但是在口译笔记中还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本文将主要研究在口译过程中记录笔记的难点,分析原因并给出口译笔记教学建议。

一、口译笔记的特点

要研究口译质量和口译笔记的关系,我们首先要讨论口译过程中笔记的特征和原则。口译笔记和会议笔记,讲座笔记有很多的不同,这是因为口译笔记所扮演的是临时性和辅的角色。有鉴于此,对于口译员来说,理解原文的主旨非常重要,所以口译员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在对源语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笔记。此外,口译员在一边听原文的同时还有要考虑译入语译文,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只能记录下关键词和原文的逻辑线索。

口译笔记的第一个特点是瞬时性。因为源语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翻译成译入语,所以口译笔记必须在瞬间以简练的形式完成。在口译笔记中会大量使用符号以节省时间,不同的口译员可能会采用不同的符号来记录同样的信息,当然也会出现不同的口译员用相同的符号来记录不同的信息的情况。这是因为口译员所使用的符号是口译员自己创造发明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同时具有很大的个人化特点。口译笔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辅。在口译的过程中口译员的主要精力是用大脑进行记忆,口译笔记只是对大脑记忆的一种辅助。在口译笔记中所使用的各种符号和缩写,对于口译员本人来讲能够理解就可以了,所以他们大多会用非常个人化的符号而不是通用符号,这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如同天书了,这种情况在口译笔记中司空见惯。口译笔记的第三个特点是写实性。口译笔记的目的是忠实的从概念和结构上去记录源语信息,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要忠实的传达源语信息。也就是说,合格的口译不仅仅是要传递发言人的话语含义,还有传递发言人的语气和情绪。所以对于口译笔记来说,口译员所记录的不是孤立的信息而是完整的,有逻辑的源语信息。

二、口译笔记的记录原则

近年来,很多学者和口译员对口译过程中议员所记的笔记进行了研究并明确了其记录原则。正如上文所述,口译笔记尽管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但是口译笔记还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原则是口译笔记是一种辅助手段,口译笔记是不能代替大脑记忆的。和听写,速记所不一样的是,口译笔记是要遵循听―理解―掌握主要信息这一流程的,在完成口译以后这些口译笔记就马上失去了利用价值。在口译的过程中,笔记所起到是提醒的作用,目的是来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的内容。但是在开始学习口译笔记的时候,记录口译笔记反倒会成为口译员的干扰,甚至会影响到口译员对源语的理解和口译时的表达。这是因为对于尚处于实习阶段的口译员来说,他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笔记上而不是对于源语信息的理解上,甚至会对口译笔记产生过度的依赖。基于这样的原因,在最初学习记录口译笔记时,应该训练见习口译员主要用大脑来记录信息,也就是说不要过分依赖口译笔记。对于一个合格和口译员,口译笔记的成功原则是“Less is more”,在记笔记时保证简明扼要,也就是要记录日期,逻辑,专有名词等重要信息,避免繁杂的笔记。口译笔记的第二个原则是理解优先。这是因为口译笔记的根本是对源语的理解,只有口译员完全理解源语的内容才能在口译笔记的帮助下完成口译工作。口译的过程其实是个理解―表达的过程,但是会有不少口译员,尤其是实习口译员会试图把听到的每一个词都记录下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无法顺利地完成口译,所以理解源语是口译笔记的重要原则。口译笔记的第三个原则是口译笔记一定要有简洁性。这一原则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在口译过程中因为时间非常宝贵,只有简明的笔记才能够帮助口译员确切的理解源语并提炼出主要信息。所以在口译笔记中口译员会广泛应用到类似于箭头,几何线条以及英语单词缩写和拼音等,这些符号不仅会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还能增加口译的正确率。例如(1)数学符号:―因为,由于,幸亏;―所以,因此,结果是;=―相同,一致;>―大于,超过,高于;[ ]―在……之中,之内……(2)惯用符号::―看,说,想,评论;?―疑问,问题是;! ―危险,警告;―――导致,结果是……(3)图形符号:

―――全部的,整个的;Δ―――城市,都市;――― 国家,民族……(4) 字母符号:I―工业,我;E―经济;M―会议等。口译笔记的第四个原则是笔记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口译笔记绝对不能记录孤立的信息,而是要记录并展示出源语在结构和逻辑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口译笔记成为口译员的帮手和成功的保证。

三、口译笔记教学的方法

口译笔记教学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笔记技巧并顺利的完成口译任务,其训练主要分成两个部分: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口译笔记的特点,形式,内容和方法。如前文所述,口译笔记和听写及速记是不同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口译员记忆源语并顺利进行口译。而由于时间过于紧张,口译员并不能记录全句,只能把要点和主要的逻辑关系记录下来。所以理解源语是第一步,然后才是根据口译员的理解进行笔记的记录工作。因为只能记录关键词汇,学生就是学会挑选并分辨哪些是关键词汇。一般来说,关键词汇包括数字,概念,整体框架和逻辑结构等。而重复的名词,代词等则不是关键词汇。除此以外,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对有些部分,例如在源语中讲话的开篇和结尾,是可以略听甚至是省略的。

至于口译笔记所用的语言,用源语和目标语均可。从口译实践的角度来说,用目标语来记录对于口译员来说会更为方便和快捷,因为这会省去翻译的工序。但是用源语来记录可以减少对源语信息的丢失,是相对安全的方法。所以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无论是使用源语或目标语,没有一定之规,只要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就可以。

毫无疑问,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缩写或符号来代替源语,要鼓励学生自己创造发明独特的符号,这样一方面是有趣,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记住复杂的符号。在训练口译的初期,学生是不能有意识地运用缩写和符号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学生的笔记本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缩写和符号。在口译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一再强调理解源语的重要性,成功口译笔记的基础是对原文信息的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理解并记录原文的主要意思和信息,而不是逐字逐句的记录原文。口译教师一定要明确,口译笔记永远是对大脑记忆的补充和提醒,绝对不能代替大脑记忆。例如可以让学生先听一段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录音期间不能做笔记,然后让学生马上回答问题,比如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回答问题后,再让学生用源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随后让另一位学生用目标语复述原文的主要信息,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口译笔记。

四、对于口译笔记教学的反思和建议

基于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学生5届学生的口译教学,针对不同阶段的口译教学,作者提出下列建议:第一,对于初学口译的学生,教师应当着重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口译员首先是要理解源语的确切意思。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的初学口译的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口译的主要原因是无法理解源语。第二,对于学习口译有一定的基础的学生,教师要着重扩充学生的词汇能力,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百科知识。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作者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能把口译笔记完整的做下来,但是却无法进行口译的情况,这就是因为学生的词汇和百科知识的匮乏,让他们无法流利的进行口译。第三,对于中级口译学习者,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口译笔记和如何在口译的过程中做笔记。目前作者所在的外国语学院,每周是2个教学课时,这对学生做口译笔记练习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建议增加课时。同时,口译教师不要过分的讲解笔记和让学生发明过多的口译笔记符号,而是应当把主要的教学精力放在让学生进行口译笔记的练习上。

基于作者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口译实习中所积累的数据和经验,作者认为对于口译的初学者,教学重点应该是在对源语(source language)的理解和口语表达(主要是英语)。在练习口译的最初阶段,很多学生是因为无法理解原文和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败下阵来。而在口译的中级阶段,作者认为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在改善词汇能力和扩展其他的百科综合能力,这是因为在口译教学中,作者也会碰到不少能把源语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但就是无法流利的翻译成目的语,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百科综合知识较少。对于中级口译教学来说,教师要重点教授学生对口译笔记的应用,以练为主,以讲为辅,主要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的,有创造性的运用符号来记录源语信息。

综上所述,在口译实践中,口译笔记虽然是人脑记忆的辅助,但同样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系统的训练和实践。口译笔记是英语专业口译学习的基础和起点,能否做好口译笔记,是区分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够成为合格译员的标准之一。但是口译笔记不同于课堂笔记,会议笔记或者是速记,所记录的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过于零星,译员需根据个人特点拿捏好尺度,记录下符合逻辑的口译笔记。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蕾.浅谈口译笔记技巧[J].辽宁师专学报,2004(5).

[5]吴钟明.英语口译笔记法实战指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Andres D.CI and Notation[M].Frankfurt Peter Lang,2002.

[7]Dam H V.Interpreters' Notes On the Choice of Language[J].Interpreting,2004.7

笔译实训总结范文6

“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我将以此明志,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温总理首先发表讲话,引用古训明志。接下来,在回答提问时,他更是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总理身边的翻译换人了!”眼尖的记者发现,坐在温总理左侧的是一位名叫张璐的女翻译。她是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在两个多小时的问答中,无论温总理谈到什么诗词、古语,她都能迅速、流畅地进行翻译。

“她真是太厉害了,总理用的典故,好多中文我都不会写。”“这好像是温总理近几年第一次起用女翻译。”……现场的记者小声议论着。会后,这位穿着深色西装、宝蓝色衬衫,梳着可爱“蘑菇头”的“温总理女高翻”,受到亿万观众和网民的热捧。

超强的政治敏感

3月16日,记者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张璐回到了母校外交学院,应邀给学弟学妹们讲述“总理记者招待会翻译的体会”。原本只能容纳200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水泄不通,走廊里、过道上站满了人。

“以前都是听别人做报告,没想到今天却是我给大家做报告。”张璐谦虚地说。她神情专注、认真,唯一不同的是,回到母校的她,多了几分俏皮与放松。

对于自己突然“走红”,张璐有些意外:“其实外交部有很多出色的翻译,只是这次刚好派我去,而一年一度的总理答记者问又备受关注。”

在张璐看来,给领导人当翻译,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翻译时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做到如实翻译。”她举例说:“在这次记者会上,温总理澄清所谓中国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傲慢’的传言时提到,‘……我从一位欧洲领导人那里知道,那天晚上有一个少数国家参加的会议……’因为我跟着总理去过哥本哈根,知道他指的‘那位领导人’是谁,也知道这个人的性别。但当时总理并未提及这位领导人的名字,所以我在翻译时也不能直接说出这个人的名字,甚至不能表明性别。英文里有男‘他’和女‘她’的区别,所以在翻译时,我选择用被动句式来表达。”

张璐说,当一个好翻译还要了解领导人说话的意图,可以结合当时的语境去“巧译”。她说:“大家对我在翻译总理古诗词时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其实,古诗词翻译并不是我的强项,哪怕能再多给我一秒钟时间,我都能翻译得更加准确。”张璐认为,自己这次的表现,主要归功于平时的积累。“我发现总理最喜欢引用刘禹锡、王安石和屈原的诗词。所以,给总理当翻译时,要结合他说话的语境,知道总理在这个时刻引用古诗词是想要传达怎样的一种精神。这一点很重要。”

张璐介绍自己在外交部的工作状态时说,“有点上学时的感觉”。“每天要很早起床,要听BBC(英国广播公司)、VOA(美国之音)等充实自己。晚上回去要做功课,总结、回顾当天翻译的东西。有时候刚下飞机,时差还没倒过来,就被叫去,一翻译就是好几个小时,回来后全身酸痛,疲惫不堪,感觉像是被人痛打了一顿。”不过,张璐也体会到其中的成就感,“尤其是给领导人当翻译,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人,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幸福的事。”

“淘汰式培训”

张璐出生于1977年,是土生土长的济南姑娘。她是家中的独生女。在同学眼中,张璐从小就“很洋气”,学习刻苦,一直是学校少先队的大队长,臂上挂着“三道杠”。

进入中学后,张璐的外语天赋显露出来。上英语课时,她经常会被老师叫起来读范文。1996年,张璐被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录取。虽然她当时就读的是国际法学专业,但英语相当出色,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大学毕业后,她在伦敦的一所大学学习外交学专业,并且拿到了硕士学位。之后,她改行做高级翻译,并进入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2009年2月,温总理访问英国会见布朗首相时,张璐就曾担任现场翻译。

有人说:“翻译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它的上半身永远都是亭亭玉立、妩媚动人,而它的下半身则在水中不停地扑腾。”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给领导人当翻译很神秘,但他们不知道,这绝非易事。

外交部翻译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想进入外交部当一名优秀的高级翻译,必须经得起3道考验:严格筛选,疯狂练习,周密准备。

外交部挑选翻译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和复试:初试一般通过公务员考试排名,或是去专业院校进行笔试。这位工作人员说:“入部考试中的英语水平测试相当难,通过笔试后还必须参加英语面试,其中成绩排在最前面的10至15名,才有可能进入翻译室参加下一阶段的‘观察培训’。”

“观察培训”实质上就是“淘汰式培训”。首先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几位前辈每天陪学员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练习。“培训的强度很大,所用的教材时效性很强,基本上都是当天的新闻和评论,或近期的热点话题。”外交部还会邀请一些专家来授课,同时全面观察学员的外语基本功、翻译潜质、领悟力、语言表达习惯、声音状态、刻苦精神、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组织纪律性……“通过初试的人,只有不到4%被最终录用”。

“中国翻译的国家队”

外交部翻译室像是“课堂”,张璐和同事们接受的是“魔鬼训练”。翻译是有一定技巧的,为了提高速度,部分内容会用一些符号来代替。“比如‘四项基本原则’可以用‘四’字来代替,‘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用‘和’字外面加一个圈来代替。”除此之外,领导人发言的时候,你不可能让他停下来,即使是连续10分钟的讲话,也得尽可能全部翻译出来。因此,记笔记是翻译的一个工作重点,这就需要不断地练习臂力。

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任小萍曾对外介绍,翻译室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翻译过程必须一丝不苟,从内容到体例,从称呼到专用词,该查的必须一项一项查,决不能马虎或想当然。不仅要查,而且要知道出处。”“翻译人员还必须具有超强的心理素质,既要有信心,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不能允许有半点虚荣心作怪,否则,遇到难点和问题,就会方寸大乱,就会‘砸锅’。”

接下来,就是没有捷径可走的“疯狂练习”。翻译室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说,要不是内心真正喜欢,肯定无法坚持下来。他们通过这种练习,最后都能“不由自主,习惯成自然,看到中文时,嘴里就能马上条件反射出英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