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管技术范例6篇

网管技术

网管技术范文1

    1 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概述

    为了能够对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下将分别从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模型和特点三个方面对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做概要说明。

    ①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应用了“分布式”的思想,将网络管理任务在网管工作站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分配给多个分散的远程工作站来完成。当前多数的分布式网络管理系统采用的是层次式网络管理,就是在一个管理站下增设多个子管理站,由各个子管理站来共同承担顶层管理站的管理任务,而且每个子管理站负责对其相应的子网域进行管理,并对应一个管理信息库,这些管理信息库在网络初始条件下的设置与顶层管理站的管理信息库的设置是相同的,在网络系统运行的同时,每个子网域的管理信息库搜集本网内的管理信息和数据,然后将各个子网域搜集到的管理信息和数据汇总到顶层管理站的管理信息库中。

    ②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主要由顶层管理站、子管理站、管理信息库以及等组成,其中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结构模型如图 1 所示。

    ③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特点。与集中式电信网络管理系统相比,基于分布式的电信管理网络系统,可以有效克服网络传输中的带宽瓶颈问题,有效提高了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另外,基于分布式的电信管理网络系统是在顶层管理站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来负责所有子管理站的通信等相关操作的,这一机制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系统的通信效率。

    2 基于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

    基于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基于 CORBA 的网络管理技术、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技术这四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以下将分别给予详细的说明。

    2.1 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

    ①传统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所存在的缺陷。传统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第一,用于搭建网络管理平台的成本投入比较大。第二,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维护相对比较困难。第三,不仅不便于实现分布式管理,而且不利于实现远程访问。第四,网络系统的可扩展性较差,而且网络管理系统的开销相应也比较大。

    ②基于分布式的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特点。目前,实现基于分布式的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采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就是基于的三级解决方案,即在网络管理工作站上运行一个 Web 服务器,该服务器通过标准的网络管理协议通过 HTTP 协议与客户浏览器和被管对象进行通信。显然,与传统的基于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相比,基于分布式的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特别适合于要求低成本、易于理解、平台独立和远程访问的网络环境。相比,基于分布式的 Web 的网络管理技术特别适合于要求低成本、易于理解、平台独立和远程访问的网络环境。

    ③对 CORBA 网络管理技术引入中间件的说明。基于CORBA 网络管理技术把引入的中间件称为对象请求,这些中间件主要用来处理客户机的服务请求,通过传递服务对象所回应的参数,为客户机返回服务请求结果。

    另外,基于 CORBA 网络管理技术的中间件的引用可以使客户机对远端对象发起的调用就像本地调用一样,不仅实现了 CORBA 位置的透明性,同时可以实现请求在分布式环境下为不同机器上的应用提供互操作机制。基于 CORBA 网络管理系统的通信接口是由一些操作以及与这些操作相关的参数所组成的。尽管基于 CORBA 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定义语言提供用于描述对象的概念框架,但不需要有接口定义语言的源代码供请求使用,只要以运行接口库或句柄函数的形式提供,就可以确保请求的正常工作。

    ④基于 CORBA 网络管理技术的特点。基于 CORBA网络管理技术主要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客户机可以通过系统引入的中间件作为事务向服务器提出相应的请求,从而有效实现客户机与服务器的完全分离。第二,基于 CORBA 网络管理技术所提供的软总线机制,可以使得符合接口规范的所有定义有效的集成到分布式系统的软总线机制中。第三,CORBA 规范软件系统的开发采用的是完全面向对象的系统开发思想,通过实现对象内部细节的完整封装,来实现对象和方法的对外接口定义。

    2.3 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

    ①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说明。移动是一种网络计算模式,移动的实质是一个程序,这个程序可以自主地在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移动,并决定在某个节点上执行,利用该节点的资源完成特定任务,最后返回结果。

    ②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的模型。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策略,主要应用于 SNMP 的网管模型中,其中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模型的原理如下,首先,移动可以从其他网络节点迁移到本地节点,然后由本地节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检测,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允许其向本地申请相应的资源,然后完成相应的功能。其中,基于移动的网络管理技术的模型如图 3 所示。

    2.4 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技术

    ①认识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技术。主动网络是在传统的电路交换和包交换的基础上引入新思想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方式,基于主动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技术是将相应的程序与用户数据一起封装在同一个分组中,然后相应的网络节点通过运行分组中的程序,使用用户数据来完成一定的操作。与传统的网络技术相比,主动网络技术提供了用户与网络节点进行交互的一种机制只,从而有效的克服了传统网络技术对网络节点信息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

    ②主动网络技术中的节点说明。节点是主动网络的核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网络的实际运行中网络节点的结构、行为和属性都会经常的发生改变,而传统的网络管理技术由于采用的是集中式管理,从而不能对网络节点的变化实施有效的管理。为了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主动网络技术管理模式有效的克服了传统网络的非对称网络管理的各种缺陷,实现了网络控制管理工作站与网络主动节点的对等,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传统网络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3 分布式电信管理网络系统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①平台问题。由于分布式系统中的不同机构所采用的平台会有所不同,因此,这些不同平台在体系结构和系统的设计和实现上都存在有一定的差别,这是分布式网络电信管理网络系统所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效解决系统的跨平台问题是实现电信网络系统分布式管理的重要前提。而平台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基于 CORBA 的通信总线技术来是吸纳,该技术可以屏蔽不同系统的异构性,从而实现移动系统之间的互操作。

    ②管理和控制问题。分布式网络系统的电信管理网络系统所涉及的管理和控制问题主要包括的移动规程的制定、通信模型的构建以及迁移方式的选择等问题。以的迁移方式的选择为例,当网络系统通信链路发生阻塞时,的迁移将会严重受阻,从而使通信效率大大降低。所以应为指定优先级较高或链路通信状态较好的节点优先迁移,这样就可以解决通信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通信服务质量。

    ③安全问题。众所周知,当前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网络中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而分布式电信网络管理系统对网络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的要求又比较高,如何采取有效的网络安全防御措施,确保网络传输中信息数据的安全,将是分布式网络系统今后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网管技术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体系结构;发展趋势

一、 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1)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首先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织(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IETF)的研究小组为了解决Internet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而提出的。许多人认为 SNMP在IP上运行的原因是Internet运行的是TCP/IP协议,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2)CMIP。通用管理信息协议(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 ,CMIP)是在OSI制订的网络治理框架中提出的网络治理协议。与其说它是一个网络治理协议,不如说它是一个网络治理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以下组成部分:一套用于描述协议的模型,一组用于描述被管对象的注册、标识和定义的治理信息结构,被管对象的具体说明以及用于远程治理的原语和服务。CMIP与SNMP一样,也是由被管和治理者、治理协议与治理信息库组成。在CMIP中,被管和治理者没有明确的指定,任何一个网络设备既可以是被管,也可以是治理者。(3)CORBA 。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CORBA)是由OMG组织制订的一种标准的面向对象应用程序体系规范。或者说 CORBA体系结构是对象管理组织(OMG)为解决分布式处理环境(DCE)中,硬件和软件系统的互连而提出的一种解决方案;OMG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非盈利组织,其职责是为应用开发提供一个公共框架,制订工业指南和对象管理规范,加快对象技术的发展。CORBA,SNMP,CMIP相结合成为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是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

决定网络管理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网络管理的体系结构,即网络拓扑。网络体系结构一般情况下可分为集中式和非集中式两类。集中式网管体系结构的工作模式通常以平台为中心,此模式把管理者分成管理平台和管理应用两部分。管理平台主要是进行信息收集及简单的计算,管理应用则是利用管理平台提供信息,并进行决策和执行。非集中方式的体系结构则包括层次方式和分布式。层次方式以“域”为单位,每个域有一个管理者,它们之间的通讯通过上层的MOM,而不直接通讯。层次方式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伸缩性:通过增加一级MOM,层次可进一步加深。分布式是端对端(peer to peer)的体系结构,整个系统有多个管理者,几个对等的管理者同时运行于网络中,每个管理者负责管理系统中一个特定部分“域”,管理者之间可以相互通讯或通过高级管理者进行协调。对于选择集中式还是非集中式,这要根据实际场合的需要来决定。而介于两者之间的部分分布式网管体系结构,则是近期发展起来的兼顾两者优点的一种新型网管体系结构。

三、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基于Web的网络管理

方式和嵌入式是基于Web的网络管理的实现的两种方式。方式,即在一个内部工作站上运行Web服务器。在这种方式下,网络管理软件作为操作系统上的一个应用,它介于浏览器和网络设备之间。嵌入式将Web功能嵌入到网络设备中,管理员可通过浏览器直接访问并管理该设备。根据管理功能,其结构可分为三层:层、管理服务器层及客户端。(1)层:层主要完成被管资源或业务的功能。目前.许多网络设备都支持SNMP协议的内嵌系统,如路器、交换机、工作站等设备。(2)管理服务层:管理服务层分为网管服务器和Web服器两大子层。网管服务器为网络和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提供各种服务.如网络拓扑结构发现、网络配置、系统性能监控、故障检测和恢复、安全保障、账户计费等传统的网络管理功能。

(二)面向业务的网管

面向网络设备的管理向面向网络业务的管理过渡是新一代网络管理系统的表现。这种新的网观思想的网管对象是网络服务和业务,通过实时监测与网络业务相关的设备,通过模拟客户实时测量网络业务的服务质量,通过收集网络业务的业务数据,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监测网络业务运行情况的目的,从而实现网络业务的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

(三)基于CORBA技术的网络管理

CORBA技术是对象管理组织OMG推出的工业标准,其将分布计算模式和面向对象思想结合在一起为其主要思想。CORBA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面向对象的异构应用之间的互操作问题,并提供分布式计算所需要的一些其他服务。CORBA的一般结构,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系统通常按照Client/Server的结构进行构造。其中,服务方是指针对网络元素和数据库组成的被管对象进行的一些基本网络服务。客户方则是面向用户的一些界面,或者提供给用户进一步开发的管理接口等。从网络元素中获取的网络管理信息通常需要经过CORBA/SNMP网关或CORBA/CMIP网关进行转换。这一部分在有的网络管理系统中被抽象成CORBA的概念。在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中CORBA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 关于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J].广西轻工业, 2008,(07) .

[2] 王奇. 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2) .

网管技术范文3

一、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各学校的教育体制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更加科学先进的机制,在办学上体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管理的过程出现了更多复杂的事项和信息要处理,工作越来越繁重,这样的形式下,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其需求,达不到现代化管理的高效率目标,因此,计算机技术就登上了舞台,制定出更加科学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更加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实现了工作的现代化。这是时代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教学管理需要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各个方面的信息有综合化的控制与管理。教学管理中的数据都是对于学校的各项政策实施和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需要科学化的统计管理,不容出差错的。这样海量的数据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能够简单高效地完成,而且高效和高质量保证,还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和安全性优势。教学管理的现代化很大程度上都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

二、计算机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淡薄

教学的观念对于教学工作中思路和方法的实施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在对于教学改革更加重视的时候往往对于教学管理的高效、职能和现代化有所忽视。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下对于教学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充分,在管理的时候还是习惯那种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在信息的传递、管理和交换的时候习惯传统的方式,停留在经验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中,这极大的导致了计算机管理方式的滞后。

(二)管理人员的水平不高

重视教学而忽视管理是我国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高校教学队伍的建设力量不足,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等都是采取轻视的态度认为谁都可以担当。部分的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不高,技术操作水平落后,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中无法达到信息管理的正确性和高效率的要求。解决问题的时候经验化严重,没有仔细的思考就作出决定或者是整天在日常琐事中纠缠,无法专心的投入到管理问题的建设中。

(三)教学管理软件缺乏适应性

教学管理的软件虽然是有很多的,但是适应普遍学校的却很难找到。特别是在现在教学模式改革的阶段,软件问题的适应性是一大难题。例如有些软件对于教学内容的和作业的指导等网络不能很好地支持,教师在应用的时候操作相对复杂,不能够很好的利用,使得老师在使用的时候遇到困难,使用的情况也不理想。

三、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合理运用

教学管理的内容一般是复杂的,具有广泛性、牵扯人员多、涉及部门多的特点,而且其重点就是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教学质量的监督以及学生的学籍信息管理等。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更加能够达到理想的要求。

(一)学生成绩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学籍管理中的成绩管理是很重要的环节,要求对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要求有着正确的记录,然而学校学生一般人数较多,而且有很多不同的课程和个性化的评定标准。尤其是在高校中,学生数量尤其多,对于每一门课程的成绩和课程类型以及学习的成绩都应该进行系统的管理,从进入学校到毕业的所有课程都是其记录的范围,这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传统的方式根本无法进行记录,而且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人员的使用,浪费了人力资源,而在计算机的协助下能够有很大的改善,实现了其极大的简便化。在管理学生成绩的时候利用计算机技术是十分便捷的,有了计算机软件,按照程序,将各班各个学生的成绩直接输入到成绩汇总处,系统便会自己进行计算和汇总,将需要的数据比如及格率、优秀率、排名等自动生成,并且可以进行计算方式的选择,根据需要可以制定学期成绩排名、总成绩分析和变化对比等。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查询工作,学生可以登录到系统上对于学习的每个学期的各门课程的成绩进行回顾,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数据,根据登录的账号和密码进入内部还实现了私密化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对于学生成绩的管理,实现了现代化技术管理手段,优化资源。

(二)教学质量监督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水平的标准,是一个学校声誉的重要性指标。传统的教学质量的检查是很单一的,制定一定的问卷调查表然后发放到学生手中,对于几个相关的问题提出几点问题然后学生打分或者是提出意见等然后再由学校进行统计和分析。这种做法不仅仅效率低下,而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出错的可能性较大,缺乏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和高效性。计算机技术管理下的教学质量监督问题只需要学生在网上进入到教学质量评估的页面,打开调查问题点击即可,方便简洁。计算机系统能够解决余下来的所有问题,汇总、分析、整理等,计算机技术下的调查更加的具有私密性。这样学校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调查的情况对于学生的教学工作进行一定的了解,对于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便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避免盲目性和蒙蔽性。计算机还可以进行评估后的排名工作,对于教师有一定的鞭策性,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奖惩制度的执行,这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评估手段。计算机技术促使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对于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计算机技术进行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有一大优势,网上教学即是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和传递。通过网络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和快捷的获取信息,网络上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查询,对于老师上课时涉及到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在线的观看,播放视频或者是在线咨询和反馈等,还可以进行作业的在线解答、测试等。网上教学有着很强的实时性、个性化、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全面的信息进行更加专业化的教育。这样的方式具有信息掌控更加全面的特点,对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实现学习更加自主的模式,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网上教学最有利的特点是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只局限于资源方面,在这样的信息化的模式下能够更加利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递。在这样的模式下,师生之间的交互由于空间的分离显得更加重要,交流的深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关键。

(四)日常教学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1.教师管理。加强教师的日常管理是对于教学工作的主体力量进行一定的制约和了解,更加有效的促进教学的管理工作。教师在计算机的管理下能够有更加全面直接的课程管理要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于教师人员较多的学校更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网络的联系可以实现任务下达变更等的实时性和方便简洁。对于教学相关的文件、教学的相关通知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发送,或者是通过邮件进行传输,这样信息传递实现了管理的便捷和方便,节约了一定的成本同时也避免了教师的奔波劳累。

2.教学资源的管理。在教学中对于教学资源还有一定的详细记录,对于教学过程中资源的占用等需要进行安排或者是出现变更的时候计算机技术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实现了对于全校资源的全面统筹和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利用冲突。例如对于高校教室资源的安排,在利用教室资源的时候可以进行网络查询,检查出剩余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这样简便了资源的合理安排,提高了使用的效率,方便学生和老师在教学资源上的查询和使用。总之,在进行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都涉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了管理的现代化,快捷方便且具有准确性,是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科学运用的保障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计算机技术管理的现代化模式不仅仅是在教学的手段上有一定改变,而且也体现出了制度和模式等的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制约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的应用的主要因素,并不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是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要进行传统教学观念的革新,解放思想,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教学理念。这要求教学主体对于教学的模式,教学理念和教学的管理手段及方法进行分析和取舍,按照知识经济的现代化社会需求去形式科学的管理手段,探索出更加适合新时代的新思路。

(二)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

管理队伍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具有直接的行使能力,是其效果的直接影响因素。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能了和管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计算机管理下要求管理队伍有着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思想,懂得科学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于管理的经验有着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达到高素质、创新能力优秀和技术先进的综合型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计算机使用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对于学校信息的正确分析和记录的保证,降低网上教学的困难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管理的要求。

(三)转变教学管理职能

转变教学职能,实现教学体制与计算机技术管理相适应是强化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手段。管理的体制应该是更加能够扩大管理的自主性,更加适应管理信息的反馈,对于日常的教学内容进行监控和更好的反应。管理职能转变后实现了全方位和全程式的管理模式为宏观上调控的方式,更加有效的致力于教学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网管技术范文4

【关键词】供热管网 金属焊接 技术探讨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供热管网也在不断增多。而焊接质量是保证供热管网正常安装及运行的基础,应引起重视。要想掌握好供热管网的焊接技术,就要了解供热管网的焊接工艺,弄清供热管网焊接中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进而找到缺陷防治的有效办法和措施。

一、供热管网焊接的基本工艺要求

在供热管网焊接过程中,会因为许多技术问题使焊接工程存在质量问题,所以相关焊接技术人员在作业前,必须先熟悉掌握焊接工艺,这样才能避免技术上的质量问题,才能保证整个焊接工程的质量。供热管网焊接工艺主要有以下内容:焊接时碳素钢允许的最低环境温为-20℃,低合金钢、普通低合金钢为-10℃,中、高合金钢为0℃。各种钢材施焊前需先预热,其基本要求是壁厚大于或等于6mm的合金钢管子、管件(如弯头、三通等)和大厚度板件在负温下焊接时,预热温度可提高至20~50℃; 壁厚小于6mm的低合金钢管子及壁厚大于15mm的碳素钢管在负温下焊接时亦应适当预热;异种钢焊接时,预热温度应按焊接性能较差或合金成分较高的一侧选择;d、接管座与主管焊接时,应以主管规定的预热温度为准;非承压件与承压件焊接时,预热温度应按承压件选择。施焊过程中,层间温度应不低于规定的预热温度的下限,且不高于400℃。对于中、高合金钢(含铬量大于或等于3%或合金总含量大于5%)管子和管道焊口,为防止根层氧化或过烧,焊接时内壁应充氩气或混合气体保护。要严禁在被焊工件表面引燃电弧、试验电流或随意焊接临时支撑物,高合金钢材料表面不得焊接对口用卡具。管子焊接时,管内不得有穿堂风。采用钨极氩弧焊打底的根层焊缝检查后,应及时进行次层焊缝的焊接,以防止产生裂纹。多层多道焊缝焊接时,应逐层进行检查,经自检合格后,方可焊接次层,直至完成。为减少焊接变形和接头缺陷,直径大于194mm的管子和锅炉密集排管(管子间距小于或等于30mm)的对接焊口宜采取两人对称焊。

二、供热管网焊接中常见缺陷的产生原因

1、气孔的产生

在供热管网焊接时最常出现的是氢气孔,分为内部气孔、表面气孔、接头气孔。产生气孔的主要原因有:坡口边缘不清洁,有水分、油污和锈迹,焊条或焊剂未按规定进行焙烘,焊芯锈蚀或药皮变质、剥落等。供热管网中的4小管焊接多为氩弧焊,它对焊接条件要求很高,环境因素致使产生气孔的概率更大。由于气孔的存在,使焊缝的有效截面减小。过大的气孔会降低焊缝的强度,破坏焊缝金属的致密性。

2、咬边的产生

焊缝边缘留下的凹陷,称为咬边。产生咬边的原因是由于焊接电流过大、运条速度快、电弧拉得太长或焊条(焊丝)角度不当等。咬边减小了母材接头的工作截面,从而在咬边处造成应力集中,散在重要的结构或受动载荷结构中,一般是不允许咬边存在的,或对咬边深度有所限制。

3、夹渣的长生

夹渣就是残留在焊缝中的熔渣。夹渣也会降低焊缝的强度和致密性。产生夹渣的原因,一是焊缝边缘有氧割或碳弧气刨残留的熔渣;二是坡口角度或焊接电流太小,或焊接速度过快;三是在使用酸性焊条时,由于电流太小或运条不当形成“糊渣”;四是使用碱性焊条时,由于电弧过长或极性不正确也会造成夹渣;五是焊条偏芯,也易形成夹渣。

4、未焊透、未熔合的产生

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称为未焊透;在焊件与焊缝金属或焊缝层闻有局部未熔透现象.称为未熔合。因此,在4大管道的重要结构部分均不允许存在未焊透、未熔合的情况。

5、焊接裂纹的产生

焊缝金属由液态到固态的结晶过程中产生的裂纹称为热裂纹,其特征是焊后立即可见,且多发生在焊缝中心,沿焊缝长度方向分布。产生热裂纹的原因是焊接熔池中存有低熔点杂质,由于这些杂质熔点低,结晶凝固最晚,凝固后的塑性和强度又极低,因此,在外界结构拘束应力足够大和焊缝金属的凝固收缩作用下,熔池中这些低熔点杂质在凝固过程中被拉开,或在凝固后不久被拉开,造成晶间开裂。焊件及焊条内含硫、铜等杂质多时,也易产生热裂纹。

三、供热管网焊缺陷的防治措施

在具体的实践中,供热管网焊接的质量缺陷是普遍存在的,相关技术人员对金属焊缝进行检验时,要做到及早发现缺陷,并把焊接缺陷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此来确保机组经济、安全、稳定运行。

1、预防产生气孔的办法

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认真清理坡口边缘水分、油污和锈迹。严格按规定保管、清理和焙烘焊接材料。不使用变质焊条,当发现焊条药皮变质、剥落或焊芯锈蚀时,应严格控制使用范围,焊丝要除锈,使其表面光亮。埋弧焊时。应选用合适的焊接工艺参数。特别是薄板焊,焊接速度和线能量应尽可能小些。

2防止产生咬边的办法

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和运条手法,随时注意控制焊条角度和电弧长度;氩弧焊工艺参数要合适,特别要注意焊接速度不宜过高,手法平稳。

3、防止产生夹渣的措施

正确选取坡口尺寸,认真清理坡口边缘。选用合适的焊接电流和焊接速度,运条摆动要适当。焊条质量要过关,不能有偏芯现象。

4、防止未焊透或未熔合的方法

正确选取坡口尺寸,合理选用焊接电流和速度,坡口表面氧化皮和油污要清除干净;封底焊清根要彻底,运条摆动要适当,密切注意坡口两侧的熔合情况。

5、防止产生热裂纹的措施

一是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减慢冷却速度。适当提高焊缝形状系数,尽可能采用小电流多层多道焊.以避免焊缝中心产生裂纹;二是认真执行工艺规程,选取合理的焊接程序,以减小焊接应力。

综上所述,要想克服供热管网焊接技术存在的许多不足,就需要技术人员在焊接作业前,要先熟悉焊接工艺,掌握焊接技术要求。同时,在焊接过程中,要严格检验是否存在缺陷,及时发现质量隐患,并适时制定解决方案,以此来确保供热管网安全、经济地运行,达到正常供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成宇,高忠义.电厂金属焊接中常见缺陷的成因及其防止措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7).

网管技术范文5

关键词:4G;系统;关键技术;网络结构

14G的定义与主要技术指标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指标:1.数据速率从2Mb/s提高到100Mb/s,移动速率从步行到车速以上。2.支持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需要。宽带局域网应能与B-ISDN和ATM兼容,实现宽带多媒体通信,形成综合宽带通信网。3、对全速移动用户能够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等多媒体业务。

24G相对于3G的超越之处

与今年年内即将推出的3G移动通信服务相比,4G技术更为复杂,4G技术在通信特点方面较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有许多超越之处:

(1)4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比3G移动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级数要高一个等级,其最大的传输速度将是目前“i-mode”服务的10000倍。

(2)主要发展数字广带(Broadband)为基础的概念。在“毫米”过程中,传播条件相对困难,蜂窝小区也会相应小很多,这会引起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3)灵活性要比3G强得多。它能自适应的资源分配,能够处理变化的业务流、信道条件不同的环境,有很强的自组织性和灵活性。

(4)4G移动通信技术将可让所有移动通信运营商的用户,享受共同的4G服务。

(5)该技术应该能根据网络的动态和自行变化的信道条件,使低码与高码的用户能够共存。这些方面都要比2G、3G先进。

(6)它能综合固定移动广播网络或其他的一些规则,实现对这些功能体积分布的控制。

(7)该技术将以几项突破性技术为基础,例如一些光纤产品公司用来提高Internet主干带宽的技术,它将对无线频率的使用效率比第二代和第三代系统都高得多。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4G在业务上、功能上、频宽上均有别于3G,应该将会是将所有无线服务联合在一起,能在任何地方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讯、定位定时、数据收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移动无线互联网会是无边无际,而预计两年后3G的传输速度上限2Mbps很可能会到达饱和。所以4G将会是多功能集成的宽带流动通讯系统,是宽带接入IP的系统。

34G系统网络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4G移动系统网络结构可分为3层:物理网络层、中间环境层、应用网络层。物理网络层提供接入和路由选择功能,它们由无线和核心网的结合格式完成。中间环境层的功能有QoS映射、地址变换和完全性管理等。物理网络层与中间环境层及其应用环境之间的接口是开放的,它使发展和提供新的应用及服务变得更为容易,提供无缝高数据率的无线服务,并运行于多个频带。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信道传输;抗干扰性强的高速接入技术、调制和信息传输技术;高性能、小型化和低成本的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大容量、低成本的无线接口和光接口;系统管理资源;软件无线电、网络结构协议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是以正交频分复用(OFDM)为技术核心。OFDM技术的特点是网络结构高度可扩展,具有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和抗多信道干扰能力,可以提供比目前无线数据技术质量更高(速率高、时延小)的服务和更好的性能价格比,能为4G无线网提供更好的方案。例如无线区域环路(WLL)、数字音讯广播(DAB)等,都将采用OFDM技术。

4发展我国的第四代移动通信

网管技术范文6

[关健词]网络安全加密DESRSA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已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因此需要一种网络安全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在早期,很多的专业计算机人员就通过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已经开发了很多种类的产品。但纵观所有的网络安全技术,我们不难发现加密技术在扮演着主打角色。它无处不在,作为其他技术的基础,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讲述了加密技术的发展,两种密钥体制(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以及密钥的管理(主要讨论密钥分配)。我们可以在加密技术的特点中看到他的发展前景,为网络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运行环境。

一、常规密钥密码体制

所谓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即加密密钥与解密密钥是相同的密码体制。这种加密系统又称为对称密钥系统。使用对称加密方法,加密与解密方必须使用相同的一种加密算法和相同的密钥。

因为通信的双方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的是同一个密钥,所以如果其他人获取到这个密钥,那么就会造成失密。只要通信双方能确保密钥在交换阶段未泄露,那么就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与完整性。对称加密技术存在着通信双方之间确保密钥安全交换的问题。同时,一个用户要N个其他用户进行加密通信时,每个用户对应一把密钥,那么他就要管理N把密钥。当网络N个用户之间进行加密通信时,则需要有N×(N-1)个密钥,才能保证任意两者之间的通信。所以,要确保对称加密体系的安全,就好要管理好密钥的产生,分配,存储,和更换。常规密码体制早期有替代密码和置换密码这二种方式。下面我们将讲述一个著名的分组密码——美国的数据加密标准DES。DES是一种对二元数据进行加密的算法,数据分组长度为64位,密文分组长度也是64位,使用的密钥为64位,有效密钥长度为56位,有8位用于奇偶校验,解密时的过程和加密时相似,但密钥的顺序正好相反。DES算法的弱点是不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性,因为其密钥容量只有56位。由于这个原因,后来又提出了三重DES或3DES系统,使用3个不同的密钥对数据块进行(两次或)三次加密,该方法比进行普通加密的三次块。其强度大约和112比特的密钥强度相当。

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

公开密钥(publickey)密码体制出现于1976年。与“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相对应的是“传统密码体制”,又称“对称密钥密码体制”。其中用于加密的密钥与用于解密的密钥完全一样,在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中,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通常,使用的加密算法比较简便高效,密钥简短,破译极其困难。但是,在公开的计算机网络上安全地传送和保管密钥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中,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谁都可以用;而解密密钥只有解密人自己知道。它们分别称为“公开密钥”(publickey)和“秘密密钥”(private一key)。

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每个用户保存着一对密钥──公开密钥PK和秘密密钥SK,因此,这种体制又称为双钥或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在这种体制中,PK是公开信息,用作加密密钥,而SK需要由用户自己保密,用作解密密钥。加密算法E和解密算法D也都是公开的。虽然SK与PK是成对出现,但却不能根据PK计算出SK。在公开密钥密码体制中,最有名的一种是RSA体制。它已被ISO/TC97的数据加密技术分委员会SC20推荐为公开密钥数据加密。RSA算法既能用于数据加密,也能用于数字签名,RSA的理论依据为:寻找两个大素数比较简单,而将它们的乘积分解开则异常困难。在RSA算法中,包含两个密钥,加密密钥PK,和解密密钥SK,加密密钥是公开的,其加密与解密方程为:

其中n=p×q,P∈[0,n-1],p和q均为大于10100的素数,这两个素数是保密的。

RSA算法的优点是密钥空间大,缺点是加密速度慢,如果RSA和DES结合使用,则正好弥补RSA的缺点。即DES用于明文加密,RSA用于DES密钥的加密。由于DES加密速度快,适合加密较长的报文;而RSA可解决DES密钥分配的问题。

三、密钥的管理

1.密钥管理的基本内容

由于密码算法是公开的,网络的安全性就完全基于密钥的安全保护上。因此在密码学中就出先了一个重要的分支——密钥管理。密钥管理包括:密钥的产生,分配,注入,验证和使用。它的基本任务是满足用户之间的秘密通信。在这有的是使用公开密钥体制,用户只要保管好自己的秘密密钥就可以了,公开密钥集体公开在一张表上,要向哪个用户发密文只要找到它的公开密钥,再用算法把明文变成密文发给用户,接收放就可以用自己的秘密密钥解密了。所以它要保证分给用户的秘密密钥是安全的。有的是还是使用常规密钥密码体制,当用户A想和用户B通信时,他就向密钥分配中心提出申请,请求分配一个密钥,只用于A和B之间通信。

2.密钥分配

密钥分配是密钥管理中最大的问题。密钥必须通过安全的通路进行分配。例如,在早期,可以派专门的人给用户们送密钥,但是当随着用户数的膨胀,显然已不再适用了,这时应采用网络分配方式。

目前,公认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密钥分配中心KDC来管理和分配公开密钥。每个用户只保存自己的秘密密钥和KDC的公开密钥PKAS。用户可以通过KDC获得任何其他用户的公开密钥。

首先,A向KDC申请公开密钥,将信息(A,B)发给KDC。KDC返回给A的信息为(CA,CB),其中,CA=DSKAS(A,PKA,T1),CB=DSKAS(B,PKB,T2)。CA和CB称为证明书(Certificate),分别含有A和B的公开密钥。KDC使用其解密密钥SKAS对CA和CB进行了签名,以防止伪造。时间戳T1和T2的作用是防止重放攻击。

然后,A将证明书CA和CB传送给B。B获得了A的公开密钥PKA,同时也可检验他自己的公开密钥PKB。对于常规密钥进行分配要分三步:

(1)用户A向KDS发送自己的密钥KA加密的报文EKA(A,B),说明想和用户B通信。

(2)KDC用随机数产生一个“一次一密”密钥R1供A和B这次的通信使用,然后向A发送回答报文,这个回答报文用A的密钥KA加密,报文中有密钥R1和请A转给B的报文EKB(A,R1),但报文EKB(A,R1)是用B的密钥加密的,因此A无法知道其中的内容,它也没必要知道。

(3)当B收到A转来的报文EKB(A,R1)并用自己的密钥KB解密后,就知道A要和他通信,同时也知道和A通信应当使用的密钥R1。

四、结束语

从一开始,我们就是为了解决一些网络安全问题而提出了密钥体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加密。所以,不言而寓,密钥就是在各种传送机构中发挥他的作用,确保在传送的过程中信息的安全。虽然所使用的方式方法不同,但密钥体制本身是相同的。主要有数字签名、报文鉴别、电子邮件加密几种应用。我们在问题中找到了很好解决信息加密的方法。我们从加密技术一路走来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加密技术在不段的发展和完善中。并且就两个经典的算法DES和RSA做出了扼要的介绍。在论文中间也介绍了密钥的分配,这也是加密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更加完美的加密体制或算法。

参考文献:

[1]段云所:网络信息安全讲稿.北京大学计算机系,2001

[2]刘晓敏:网络环境下信息安全的技术保护.情报科学,1999

[3]张宁:《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电子商务技术》(2000年春季学期)

上一篇年会策划

下一篇让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