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课程论文范例6篇

经管类课程论文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1

[关键词] 行政管理 课程体系 设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国内高等院校逐渐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行政管理理论、较高的现代行政管理素养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写作能力,熟悉国家经济规则和法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方方面面,其中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未能面向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导向出发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着重探讨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合理性。

一、现有课程体系简述

本文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资料,并通过访谈、调查,多方收集相关开设本专业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将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总结成以下六种情况:

第一是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本科生必备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大学生思想品德、军事理论、大学语文、体育等。

第二是专业核心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法学导论、行政学、行政法学、政治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等。

第三是专业基基础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中国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学、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导论、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行政伦理学、中国行政思想史、比较行政体制等。

第四是专业方法与技能课,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应用方法与技能课程,主要是运筹学、行政案例研究、定量分析技术与方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政府绩效评估、逻辑学、人事测评与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公务秘书学、公文写作与处理、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与应用等。

第五是专业其他课程,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领导科学、行政监察学、非政府组织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社区发展与社区管理等。

第六是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程,旨在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主要有经济法学、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基础、信息学概论、实用口才学以及其他文史哲类课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要求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要反映和适应社会需求,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方法并不能体现这一社会需求。

二、现有课程体系的缺陷

1.理论性课程偏多,操作性课程含实践、实验偏少。从前面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可以看出,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轻操作性技能的传授,比如说对行政学、管理学等理论性课程给予高度重视,但操作性课程含实践、实验等的课程的设置却相对薄弱。

2.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制设置还倚重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际的我国治学的传统研究思路,可以看出课程体系设置上,定量类的课程较少,仅限于运筹学、政府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与宏观)等几门课程,

程,这就造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教育出来的好多学生不能对公共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只会搞理论,这是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的原因之一,这客观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国内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调查资料显示,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而经济类、法学类课程所占的比重偏少,行政管理的大多数内容都与经济有关。这样的课程设置明显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要求,政府部门需要大批熟悉我国法律和经济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更要趋于满足实际需求。

4.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从前面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可以看出,基础理论课的门数、学时偏多,课堂讲授类课程多为理论性课程、定性类课程,而案例分析与讨论类的课程则多为操作性课程,目前好多各高校仅开设行政案例分析这门课上,讨论类课程无论在开无论从在开课数目上,还是在学时安排上,都明显的表现为不足。

三、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建议

本文针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提出完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对于公共基础类课程,各个高校在保持原有水平基础上,还应注意以下环节。

第一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等这些课,在教学时要避免流于形式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多重视对培养学生素养,并设置相应的实践环节。

第二建议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加强高等数学等课程的学习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从而为学生学习定量性课程打下基础。

第三在大学英语在具体设置上和教学上,要以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在口语、听力、写作课的课时上分配要加大比重。

第四应增加计算机应用课程,特别应增加上机操作实践的课时。大学语文的设置要

避免流于形式,注意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对写作能力的培养。

2.对与专业核心课程,保持现有较好的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

要突出行政法学、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的重要地位,设置充裕的课时以保证学生扎实地掌握其内容,并能根据理论知识具体分析行政法学案例和经济现象。同时也要注意这两门课程的具体开设时间次序,这样很重要。应视提高管理心理学在课程中的地位,授课时切忌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该课程应设置一些实验环节辅助其教学。对于法学导论的设置要处理好与法律类课程的关系,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学等课程不应设置过多课时,只需学生了解即可。对各相应开始本专业的高校不能为了突出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特点,而突出行政学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应注意以下问题

高度重视公共政策分析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的综合分析(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是政策分析)能力,高校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适应时展的要求。要重视行政伦理学课程的地位,设置课程体系时,不能忽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对中国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学、政府经济学、市政学的重要性相同,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时,应避免区别对待。

4.专业方法与技能课程设置上,高校应重视所有这类课程的地位。

要把公务秘书实务放首位,由于社会对毕业生的公务秘书实务能力要求特别高,这就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重视行政案例的地位,增加讨论性课程的课时,以提高学生对行政事务的分析能力。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视管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为重中之重的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对于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办公自动化与应用只要做到让学生基本掌握其课程要求即可,没必要浪费过多课时。

5.专业其他课程和专业拓展与素质修养课,主要要关注与社会需求的结合度。

四、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优化策略

1.协调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比例失调的现象,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转变“偏重理论性知识的灌输,而轻操作性技能的传授的传统理念”,增加培养学生行政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课程,同时注意某些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征。

2.均衡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比例。高校在设置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处理好定性课程和定量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使两类课程所开设门数的比例合理,又要确保两类课程的总课时在量的分配上合理。

3.控制政治类、管理类课程总量,重视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地位。通过调查发现政治学类、管理学类课程所占比重过大,是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重要原因。

4.缩减讲授类课程课时,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类课程课时。缩短较容易的、不重要的讲授课程的课时,但重要的讲授课程不能缩短。在增加案例分析、讨论类课程的课时同时,还要注意某些讲授类课程可以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灵活授课。

参考文献: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经济法

作者简介:杜乐其(1982-),男,安徽来安人,江苏大学文法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经济管理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GYB2009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98-02

经济发展和法律发展是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全面进步的两条主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与不断完善,法律与经济在相互交融中不断得以发展与创新。法律之于经济的重要性为我国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中的法律课程设置所彰显。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高校尝试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法律课程――“经济法”,2000年教育部将其确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至今相关经济法律课程已为各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时至今日,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实践中所暴露的种种问题已凸显其“鸡肋”性质。因此,唯有对其进行改革,方能重新修正法律课程在经管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一、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之困境

目前,各高校均在经管类专业中开设了法律课程,并以“经济法”课程居多,但课程教学实践已暴露出当前经管类专业中法律课程设置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法律课程之于经管类人才培养重要作用的发挥。

1.困境之一:法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1)法律课程门类单一。法律课程设置门类偏少是当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的共性问题,这对于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负面影响。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除大一学年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经济法概论”、“国际商法”、“对外贸易法”、“保险法”、“金融法”、“劳动法”等法律课程,上述课程中,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经济法概论”是所有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而其余课程均为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最后能否开课还需视选课学生数而定,其中有些课程因为选课人数的不足几乎每年都无法开课,如对“外贸易法”、“劳动法”。而上述课程则是经管类专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保险、金融、人力资源等专业)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但现行法律课程设置却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2)法律课程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名称多集中于“经济法”或“经济法概论”,但此种名称已与实际教学内容严重相悖。经管类专业中的法律课程本质上还是归属于法学学科,其设置内容仍应遵循各部门法学已划定的内容范畴。以经济法为例,经济法体系由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宏观调控法包括三个部门法即财税调控法、金融调控法和计划调控法;市场规制法也包括三个部门法即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保护法。[1]因此,经管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也应归属于上述范畴。但这与教师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知识需求不一致。经管类专业学生所了解的基本法律知识应涉及民法、商法、经济法等部门法学内容,而仅仅一门经济法无法囊括上述内容,因此导致现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一种怪异现象――“以经济法之名,行经济法、民法、商法之实”,而如何使得民法、商法以独立地位和身份进入经管类专业学生视野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3)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之间、法律课程内部缺乏融合性与逻辑性。在现行经管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法律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大,对与专业课程的相互关系缺乏必要考虑,不能够根据专业需要设置相关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如笔者所在单位在所有的经管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法概论”,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却根据相同教学计划给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内容,并未能考虑专业个性化差异、学生知识结构的严重缺陷;此外在开设两门以上法律课程的经管类专业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对各门法律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性问题考虑不够,各部门法之间脱节,而在教学内容上又存在重复和交叉现象。

2.困境之二:法律课程学时数偏少

现行教学计划中,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学时数较少,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根本无法较全面地掌握所需民商、经济等部门法的相关内容,更无法进行较高、较深层次的研究,预期教学效果难以实现。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在所有经管类专业中开设的“经济法概论”课程,只有J会计(财务)、J工业工程(物流)两个专业为45学时,而其他所有专业均为30学时。从笔者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如此偏少的学时与众多的内容相比已显的捉襟见肘,在教学中只能对课程内容选讲,更无时间去讲授学生所必需的民商法律制度知识。

3.困境之三:法律课程开设时间不尽合理

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何时开设是实现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融合性、法律课程内部连续性的前提条件。而当前各高校在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开设时间上并未充分考虑其与专业课之间的融合性及其内部的连续性。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大一学年第一学期除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外,还统一开设“经济法概论”课程,而前文所述部分专业设置的“对外贸易法”、“金融法”及“保险法”课程则在大三、大四学年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时间安排不仅无法体现其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及内部的连续性,更是与学生知识结构相脱节。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甚至对于本专业及其课程还无法了解透彻,而此时要求其学习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更是毫无意义。

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脱困”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的实践经历及思考,笔者认为唯有对当前法律课程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革,方能使其摆脱上述种种困境,真正发挥其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合理构建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体系

针对上述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设置方面的种种问题,应以系统化的思想指导法律课程的设置:

(1)法律课程门类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具体应包括:“法律基础”、“经济法”、“民法”、“商法”、“程序法学”。这些法律制度内容是经管类专业复合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结构,改变传统经济法“一统天下”的陈旧格局。

同时,在分别开设上述课程之后,现行法律课程中的“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也得以解决。针对经管类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以经济法之名,行经济法、民法、商法之实”怪异现象,众多从事经济法教学的教师也对此提出了相应对策,如何庆江、吴学兰认为应将商法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商法可以涵盖上述经管类专业学生所需了解的法律知识的基本内容,并认为商法应涵盖以下内容: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诉讼时效制度,合同法、担保法,企业法,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秦瑞杰认为采用“经济法律”的称谓可以将所有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都纳入课程,课程的内容体系不再以经济法一个法律部门为限,民法、商法中的经济相关法律规范都可以涵盖,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结合本专业学习法律知识时更有针对性。[3]但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将“商法”定位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的名称与将经济法作为名称无任何本质区别,且同样会发生名称与内容不相匹配的问题;而将“经济法律”作为法律课程的名称则显得不够严谨,一方面与现行法律部门划分相冲突;另一方面其外延过于宽泛,如此一来则无法体现法律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融合性,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可供教师讲授如此之多的内容。至此,既然在现存的部门法中无法觅得一个科学合理的名称,又想能够涵盖经管类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经济法、民法、商法相关法律知识,那么倒不如遵循部门法学划分的现状,在经管类专业中独立开设经济法、民法、商法等法律课程。

(2)合理定位法律课程性质与内容,增强其与经管类专业课程的融合性。法律基础、经济法、民法、商法、程序法学内容庞大,但作为经管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则无需学生掌握上述法律制度中的所有内容,因此必须对上述课程性质与内容进行合理界定。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作如下安排:

“法律基础”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介绍整个法律体系的宏观框架,学习最基本的法律原理,增强学生法律意识,让其体会法律精神;“经济法总论”(包括宏观调控法与市场规制法基础理论)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基础理论,为学习经济法部门下的单行法奠定基础,而宏观调控法之下的财税法、金融法与计划法以及市场规制法之下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单行法,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差异性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无需任何专业都全盘开设;民法基本原理及合同法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民法基本原理和制度、合同法基本制度;商法基本原理及公司法应作为经管类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商事主体与行为基本理论、公司基本制度,而商法中的破产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法等单行法应根据经管类专业差异性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程序法学应作为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主要介绍民事诉讼法、仲裁法律制度。

2.合理安排法律课程开设时间,彰显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

在时间安排上,坚持连续性:大一学年开设“法律基础”及“民法、商法基础理论”课程;大二学年开设“经济法基础理论”课程、“合同法”与“公司法”课程;大三学年可安排各种经济法、程序法学中的选修课程;基于教学实践,由于大四学年学生忙于就业与各种考试的备考工作而无暇顾及课堂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大四学年无需开设法律课程。“法律基础”作为修读其他法律课程的基础课程必须先行开设,而“民商法基础理论”作为修读经济法律制度的先修课程也应先于经济法课程先行开设,而其中的选修课程则可以根据专业差异及学生知识需求而最后开设,此安排则充分体现了法律课程之间的逻辑性。

3.增加课程学时,保证课程内容的充分传授

随着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原有经济法课程的30或45学时已不能满足系统讲授法律知识的需要。因此,增加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学时数成为必然选择。但增加法律课程学时数的同时又必须考虑授课内容与难易程度因素,且不能过多挤占经管类专业课程学时数。因此笔者认为,应比照上述课程内容在法学专业中所需学时数做出合理界定,具体而言:“法律基础”课程应为30学时;“民商法基础”理论共计30学时,“合同法”与“公司法”则各需30学时;而经济法中的选修课程及程序法学则根据实际讲授内容可确定为15~20学时。这样既能保证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法律基础、经济法与民商法基础理论、公司法与合同法知识能够有充足时间讲授,同时也照顾了各专业差异性,使得与经管类专业相关的金融法、保险法、税法等单行法规能够深入地讲授。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6.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3

关键词:贸易经济专业 学科地位 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地位的回升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率先组建贸易经济系,首创贸易经济专业。紧接着我国其他高校,特别是财经类院校相继设立贸易经济系或商业经济系,开设贸易经济专业。

1997年教育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这次专业结构调整取消了贸易经济专业(被列为目录外保留专业),全国各高校进行了相应的专业调整,出现以下四种结果:一是本科教育阶段保留贸易经济专业,继续招收贸易经济专业学生;二是将贸易经济专业并入产业经济专业,原教研室的建置、人员均保留;三是将贸易专业分解为市场营销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进一步发展出电子商务专业、物流专业;四是将贸易经济专业改为商务专业。

对此,曾经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纷纷表示担忧,都有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的打算。未开设过贸易经济专业的高校也有一些做了开设这一专业的规划。以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为代表的12所高等院校,相继保留或恢复了贸易经济专业,一些高校也积极培育与引进师资,发展贸易经济专业。

1998年后,全国高校在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1997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建设,但是为了顺应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也自行设立了一些新专业,以专业方向形式招生的现象比较普遍,全国高校专业设置出现了较为混乱的局面。再之,我国经济经过14年的发展,1997版本科专业目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着手进行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两次公示修改稿。2012年10月,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正式公布,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规范专业设置。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中,贸易经济专业被列入“基本专业”目录中,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同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中的“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重归“正式”专业,贸易经济专业必定会焕发新的生机,极大地促进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状况

本文以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和江苏师范大学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为例,分析目前贸易经济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

公共教育通识课是基于本科生公民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要求,结合专业基础工具培养要求而设置的。表1是四所院校公共通识课的课程设置比较。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差异比较大的是大学计算机课程:山西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ACCESS)实验(选修);北京工商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南京财经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经济统计与分析软件应用基础、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江苏师范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A。由于教育部对大学本科公共通识课(公共基础课)课程设置有统一规定,因此各学校公共通识课课程设置基本相似。

(二)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

从学科门类上讲,贸易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学”学科门类,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应当包含“经济学”学科所要求的最基础课程。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7月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共8门课程。表2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共同课”课程设置比较。由于山西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是相对成熟的财经类大学,三所学校都有相对完整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因此,三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共同课程除基本包括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外,还吸纳了管理学科的学科共同课程,成为经济管理“大学科”的共同核心课程,而且北京工商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在学科共同课程设置方面就已经分别通过“流通经济学”体现出了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特色。江苏师范大学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经济学院的几个经济类专业一起确定的,因此,不包含管理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

(三)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

表3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表4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比较。要考察专业理论课课程设置,必须将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放在一起分析,因为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有时因为必修课课时的限定,会把一些专业理论课放在选修课里开设。由表3和表4可知四所学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理论课课程的结构。

山西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商务谈判、商业史、商业伦理学、晋商文化、商务礼仪);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世界市场行情、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海关通关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外贸单证与结算);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连锁经营概论、期货交易学、批发学、拍卖与典当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现代流通技术、电子商务、会展学);物流理论课(物流学、供应链管理)。

北京工商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营策划、消费经济学、市场价格学、投资项目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经济地理、经济预测、购买者行为分析、采购学、服务管理学、商品学、商事与经济法概论、合同法、现代广告学);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经贸英语、国际贸易法);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期货交易实践、零售学、连锁经营);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实践);物流理论课(物流管理)。

南京财经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产业经济学、区域市场与区际贸易、贸易史);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函电、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管理学、批发管理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物流理论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商业规划理论课(商业规划学)。

江苏师范大学:专业理论基础课(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商品学、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中国商业史、品牌学、市场价格学、消费者行为学、现代服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学、商务英语);流通业业态理论课(零售学);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理论课(物流经济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

由上面四所院校的贸易经济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的结构可以看出,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基本上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对外贸易理论课、流通业业态理论课、流通业技术理论课、物流理论课和商业规划理论课6个部分。四所学校对各部分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各学校对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课的理解存在差异,专业理论基础课各学校开设差别也较大。尤其是目前讲授的商品流通理论对于解释现实商业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基础(核心)理论,丰富贸易经济专业基础理论,形成本学科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学科基础理论的充足与充分的差异化,确立贸易经济专业在经济与贸易专业类的明确地位。流通技术理论课与流通规划理论课是近些年大家都认为要加强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相应师资和教材,开课都很不理想。

(四)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

表5是四所院校贸易经济专业“专业实践课”课程设置比较。由表5可以看出,传统的实践课程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和课程实验(实践、模拟)等课程,新兴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文献综述)、学科竞赛、学术讲座、团学活动、资格认证、文学艺术欣赏、认知性实践、创新教育等。目前各院校专业实践课开设的还主要是传统实践课程,新兴实践课程的开设有待完善、深化与落实。

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创新设想

(一)依据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

贸易经济专业被确定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其专业链为“经济学”学科“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贸易经济”专业。因此,应根据“学科”“专业类”“专业”三个层次构建贸易经济专业的课程体系。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科共同课”应为“经济学”学科的学科共同课,“专业类基础课”应为“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应包括体现贸易经济专业核心理论(思想)的课程。有些学者认为“贸易经济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两个专业的共同理论大约只有20%,因此,“经济与贸易类”专业类的专业类基础课,应包括这共同的20%的理论和一些相似理论,比如分工与贸易理论、贸易史理论等。

(二)构建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

不仅贸易经济专业要开设对外贸易理论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应当开设贸易经济理论课。如果内外贸理论两张皮、内外贸活动平行进行,结果导致做内贸的做不了外贸、做外贸的更做不了内贸。因此,内贸企业不能较好地管控国外产品市场,更好地组织全球产品供应链,外贸企业当遇到国际环境恶化、产品出口困难时,也没有利用国内市场的能力。内外贸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离不开内外贸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创新,目前我国内外贸一体化理论成果近乎空白,内外贸一体化提法还仅仅是一个概念,因此,亟待更多的内外贸专家学者从创新的视角与思维思考内外贸一体化的结合点。“全球供应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全球产业链”理论,是一些好的突破口,但还需要结合外贸与内贸理论,需要相关理论的融合。

(三)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

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应突出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使贸易经济学专业成为“有骨、有肉、有血”的专业。1997年教育部专业结构调整,使得1998年以来,贸易经济专业不具备合法的地位,即使保留也仅采取了“目录外专业”的形式,教育部专业目录中仅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贸易类专业,许多高校纷纷取消了贸易经济这一专业,用国际贸易取代了这一专业。这一调整使得高校贸易经济学科领域仅剩下外贸专业,许多研究贸易经济的教师纷纷转换研究方向,这对贸易经济专业来讲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专业队伍流失严重,教师队伍出现结构性调整,许多教师转行到其他热门专业进行教学和研究。由于流通体制改革,商业领域对外开放,贸易活动的变化相对较快,而教材建设却相对滞后,内容陈旧,方法传统,不能适应变化的形势,可供教师选择的较好教材不多。因此,应挖掘贸易经济专业的内核理论,追溯流通经济理论的本原,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创新贸易经济理论。创新能够解释现实流通现象的理论,缩小流通理论与流通现实的背离。

(四)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

强化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技术能力,就是要增加贸易经济专业的技术要素,这需要开设一些技术性课程来完成。一是要加强流通技术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结算、POS/MIS、互联网数据库等课程。二是加强物流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课程。三是加强商业规划理论课开设,主要开设商业策划学、商业规划学、商业街和商圈规划学、商业地产管理学等课程。四是要强化教学中的企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要常态化、多次化、多元化,保证足够的时间安排。要脚踏实地组织和进行实习,不流于形式,使学生能真正接触和了解流通企业的在用技术,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1.邓淑蓉.对于我国高校恢复商业经济专业的几点思考[J].江苏商论,2004(2)

2.吕庆华.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4)

3.姜德波.商业经济学:回顾、反思与重构[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6)

4.黄国雄.中国流通业:入世后的挑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2(2)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

一、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至今已经二十余年,已成为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目前教育部的要求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新形势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一线服务与管理类专门人才,具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能够胜任各类旅游管理部门的行政与规划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旅游行业经营管理方面的行为规范,并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从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可以发现,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呈现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的课程管理结构,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这表明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与应用型本科、民办高校及中职和高职的发展定位是具有一定差异性,这也直接导致前者更注重理论课程而后者更侧重实践课程。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较强实践性特征的专业,这就要求在普通高校内其课程设置必然要涉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因此,理论课程本身的实践定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相互契合,就成为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课程设置不足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其培养的学生首先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综合的协调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地理、心理等均应该设置相应的课程,其他如社会学、人类学也应该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范畴内。然而纵观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在系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方面的课程设置多有缺失,很多学校在本科课程中也未能设置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课程,这导致学生在旅游基础知识的构建方面存在缺失,很难完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课程与管理实践相脱节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是很多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理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一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源于课程自身,二是在于教材选择。一方面,理论课程相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理解力、思辨能力、领悟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因此,在接受程度不均衡的现实情况下,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就是一个难题,即理论不能明确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的抽象性,其教材通常选用带有“旅游”字样的相应理论课程教材,这样无形之中就打乱了原有的经典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人为地剥夺了学生自主建立与旅游管理实践间的关系,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信息获取的不健全及其引发的理论到实践多重路径的缺失。

(三)实践课程定位偏差

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技能、礼仪、实务领域占有的比重偏低,必选课多于选修课。这些课程以公共礼仪、导游实务和客房技能为代表,由于其定位较低端,社会普遍认同度较低,因此学生对该类课程存在逆反心理,直接导致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输入较高但输出较低的现象。加之这类课程的讲授与考核方式的传统、僵化,使得本应该提升个人修养与品位的课程反而使学生产生压力,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尤其是校外的实习课程,由于存在工资收入低、住宿条件差及歧视等问题,尽管学生参与了实践/实训活动,但已经丧失了对该专业的兴趣,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存在极强的专业抛弃性。目前,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定位主要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然而专业技能的培养并非普通高等院校的长处,中高职、应用型大学相比之下更具有优势。因此,相对这类课程后者院校的学生接受程度比前者要高出很多。加之目前很多的实践/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授课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较低,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因此对于知识的吸收效率相对较低。而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定位于培养高端管理人才,旅游行业中涉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工作活动才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中需要学生参与的训练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关于旅游管理领域的实践课程却鲜有出现。

三、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彰显社会文化特征的理论课程设置

Inui等认为旅游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思考[2]。Holden、Wickens等人也主张旅游高等教育应整合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等理论[3],以便于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激励智力好奇心及审视和改进知识[4]。基于此,本文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打破传统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增设中外历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课程,以理论带动实践,旨在引发学生通过对各个理论的思考及自身的反思,从根本上指导其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动中的行为活动。除此之外,为了能够保证和更为有效地考核理论课程,除了进行常规的理论课程考试外,学院可以考虑将导游资格证考试作为该专业学生毕业的标准。这主要是由于导游资格证考试涵盖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和政策与法律法规,这三大类内容对于学生掌握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了解行业的政策法规及熟悉业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理论课程与导游资格证考试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也便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经典理论教材的选取

鼓励将理论课程中的经典教材作为首选教材,以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等经典教材为范本,教师个人则参考旅游领域相关教材的知识,在课堂上融会贯通,力求使学生在学习“原汁原味”的经典书籍的基础上,去品读相关知识在旅游管理领域的运用,使学生在教师的解读下自发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思维模式的形成,最终产生影响其终生的旅游管理思维范式。而这一过程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广泛的阅读量,能够融合理论课程的不同视角与观点,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寓教于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各个学科理论精髓。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5

1.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工商管理类课程最基本的一个特点就是活动性。工商管理类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工自然科学类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对成千上万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概括、总结、提炼和抽象,都是最具实际活动性的课程。正是因为来源于企业和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实际,使得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知识虽然是理论,但又不是一般的纯理论或纯学术问题,而是与实际情况存在极其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理论。与此相适应的就是,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就不仅仅只是知识点、基本原理等的识记理解,也不是如计算机、测绘、画图等一样的某一具体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该注重其实际活动性,主要是注重与课程的理论应用性相关联的、工商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专业能力素质的养成,诸如专业阅读能力、专业信息收集能力、专业分析提炼归纳能力、专业写作能力、专业表达沟通说服能力、专业策划能力、专业组织能力、专业人际能力等等。一般学生和不少青年教师,尤其是缺乏工商企业实际锻炼经验、从校门到校门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师,不少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比较务虚和空泛,虽然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很多,但大多变成了讲故事,忽视或没有认识到该类课程教学需要达成的正是培养切合工商企业实际需要的能力素质,也没有把对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认识,上升到系统性的扩展学生上述诸多方面专业能力素养的层面。

2.工商管理类课程特点与形成性考核的契合性

如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工商企业实际所需的诸多种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而这些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采用实时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去训练。另一方面,形成性考核的特点正是注重过程、注重参与,注重过程参与中知识、技巧、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商管理类课程具备的特点、同这一特点相适应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形成性考核的特点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天然契合性为我们探索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提示了有益的方向。

二、基于形成性考核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从注重过程参与中综合素质的习得和养成出发,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基于形成性考核的非传统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

1.注重阅读的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阅读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计划、总结、会议纪要、公司方针政策、调研分析报告、市场信息文献等各种材料。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阅读能力尤其是专业阅读能力的训练是极其必要的。要运用广泛的阅读训练的教学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慢嚼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自主阅读、任务阅读、专业阅读、业余阅读、精深阅读、泛览阅读、专门专题阅读、博闻广看阅读、教材阅读、专著阅读、学术论文阅读、财经评论阅读等等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阅读训练,培养锻炼学生广泛的信息搜集、分析、提炼、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能力。

2.注重表达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大量面对的是开放式、非结构化、动态性、人际谈判型的企业工作环境与沟通模式,具备较强的表达说服能力是很重要的。因此,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提倡多问“为什么”。要通过采用提问回答、案例讨论、观点发表、三分钟演讲、五分钟辩论、谈判情景模拟、招聘面试实训等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演绎、归纳总结、概念抽象等能力,锻炼经管类学生提出观点、收集论据、进行说服论证的专业表达能力。

3.注重写作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尤其是想提升或上升到一定的管理层次,是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必然要面对不少专业写作活动。因此,仅只训练会阅读、会表达还不够,还要具备一定的形成文字、形成理论的专业写作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课外经典阅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写专业小论文、专业调研报告、专业心得体会、专业财经短评等,锻炼学生的专业语言写作能力。

4.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

在当今的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工作环境中,工商企业的大多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各部门、各项目团队、各科室小组的团队分工合作,相互协调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但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强调个性和自我,对团队合作的观念比较模糊。通过团队论文写作、团队调研报告、团队情景表演、团队困难解决等注重团队合作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工商管理类学生形成团队观念意识、明白如何在一个团队中提升自我、发现自我价值、如何分工合作、如何互利共赢等都是很有作用的。

5.注重职业素质养成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学生以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表现出优良的职业素养,是需要经过大量和长期训练的。比如办事严谨,原则性与灵活性恰当平衡,工作与说话有条不紊,事情安排轻重缓急,职业形象明朗干练,精神风貌灵敏有主张等,都是工商企业商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而当代大学生实际上有不少养成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比较自由散漫,或者粗心大意,或者“差不多就好”,有时候甚至是玩世不恭的,精益求精的职业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三、需要在注重过程参与的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经管类课程论文范文6

考试时间

考试专业及课程

10月18日(星期六)

10月19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公共课  03706

03709

00009

000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3708

04729

03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语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2

00015  英语(一)

英语(二)  04183

00018

0219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0020

00023

00022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工本)

高等数学(工专)  04184

02198

02197  线性代数(经管类)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420  物理(工)  经济类

00065

00054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管理学原理

00043

00051

0005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

考试时间

考试专业及课程

10月18日(星期六)

10月19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课码

课程名称

公共课  03706

03709

00009

000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3708

04729

03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大学语文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12

00015  英语(一)

英语(二)  04183

00018

0219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计算机应用基础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00020

00023

00022  高等数学(一)

高等数学(工本)

高等数学(工专)  04184

02198

02197  线性代数(经管类)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00420  物理(工)  经济类

00065

00054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管理学原理

00043

00051

0005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