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例6篇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1

1我国最早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http://

我国的计算机教育起源于1956年周总理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当年,尚在筹建中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抽调高年级学生和已毕业的大学生,举办了为期近一年的第一期计算机训练班,之后又先后举办了三期计算机训练班。计算机训练班最主要的课程是“计算机原理”,当时没有教材,只能在讲课时分批散发手刻油印讲义,后来在这些讲义的基础上,由夏培肃研究员主持编写了《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讲义,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原创自编教材。

我国高校最早的计算机专业的建立时间也可以追溯至1956年,大约在1958年前后就开始开设计算机原理课,包括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在内的几所高校在开始时都没有教材或讲义。1958年,科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先后翻译出版了前苏联的几本计算机原理教材,成为正式出版的最早的中文计算机原理教材[1]。

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编写并正式出版的计算机原理教材,应该是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上、下册)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前一本书的作者为祖冲霄,后一本书的作者为姚林。岁月如梭,事隔近五十年,前一本书的作者已经解密,他们是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的苏东庄、胡铭曾、李学时三位教师,由于当时其他方面的原因,他们不能用自己的真名署名,后来干脆署名“祖冲霄”,此事被后人笑谈为:“中国较早的一本计算机的教科书是祖冲之的弟弟写的”[2]。wWw.133229.COm后一本书的署名作者为姚林,在书的序中编者写到,“这本书是集体编写,分工执笔,……,1961年7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可见此书应该是西安交通大学若干老师集体创作的结晶,之所以署名“姚林”估计是选择了二进制“1”和“0”的谐音[3],真实的作者是何人现在还不得而知。

这两套书均是繁体字印刷,在祖冲霄《数字计算机原理和元件》下册——数字计算机元件中还用不少篇幅介绍了电子管元件。

2特殊年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66—1976年间当时在校的工农兵学几乎没有合适的教材,根据当时的典型产品带教学的指导思想,各高校大多使用油印的自编教材或选用其他高校的油印教材。例如,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五二专业)教师在参与738厂154小型工业过程控制机的 研制过程中,就编写了《djs154计算机原理》一书,在当时计算机教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成为有较大影响的一本教材,受到广泛好评和采用,若干高校还翻印过这部教材。

1973年由南京有线电厂、南京大学和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合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一书面市。1975年由北京大学电子仪器厂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第一册)》面市。这两本书应该是这一期间正式出版的屈指可数的计算机原理教材的代表,在这两本书的扉页上都印刷的毛主席语录,时代痕迹非常明显。

3统编教材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缺乏适用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教材成为各校面临的共同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教材工作分工的规定,四机部(电子工业部前身)承担了全国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专业教材编审出版组织工作,从1977年底到1982年初,共编审出版教材159种,其中计算机原理的教材有两种。

第一种是由天津大学许镇宇主编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上、下册)。在1977年于武汉召开的计算机专业教材会议上,决定全国高校联合统编计算机专业教材,并邀请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主编计算机原理教材。1977年12月在合肥召开的全国教材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教材的编写大纲,此书的上、下册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作为著名的高等院校工科电子类计算机专业统编教材,在当年每一门专业课只有一至两本可供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此书在全国被众多学校使用。

另一种稍晚于许镇宇《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的统编教材是由重庆大学编写、国防工业出版社于1980年和1981年先后出版的《电子数字计算机组成原理》(上、下册)。该书上册讨论信息的表达、加工处理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控制,由吴中福主编;下册研究信息的存储、变换与传送,由童颁主编。在书的前言中作者特别提到本书是根据四机部主持召开的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类专业教材会议精神和计算机专业组所讨论确定的编写大纲进行编写的,并先后在广州和重庆召开了两次由清华大学等十三所重点院校参加的审稿会审稿,可见当年对教材质量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教材虽然印数相当可观,但书上没有版权页,仅在封底上有几行字,写明了印数、书号、印刷厂等,还标有“内部发行”几个字。

电子工业部于1982年先后成立了“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等八个教材编审委员会,并制定了1982—1985年教材编审出版规划。列入规划的教材、教学参考书共有217种选题,由“计算机与自动控制”教材编审会计算机教材编审小组评选审定、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俸远祯、阎慧娟编写、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就是其中之一。此书于1985年面市,这是继天津大学和重庆大学的统编教材之后,在国内使用最广泛的计算机原理教材之一。

4百花齐放时代的计算机原理教材

1987年,电子部教育司受教育部委托,组织了全国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评估,评估中对数据结构和计算机原理两门课程进行了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之后,根据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计算机原理课程正式定位于专业基础课。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关计算机原理方面的教材开始逐渐增多,比较著名的有唐朔飞编写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原理》(198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白中英等编写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程》(1988年,科学出版社)、王爱英编写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1990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等。

随着统编教材概念的淡化,计算机专业教材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几乎每个出版社都有计算机原理教材的选题,有关计算机原理(不含微机原理)的教材可以说数不胜数。为了给这篇稿件收集素材,笔者于2010年6月专门分别查找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http://innopac.lib. tsinghua.edu.cn/)和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http://ico.bit.edu.cn/opac/search.php),搜索到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方面的中文教材(含翻译教材),按照不同的年代划分列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计算机原理教材的发展。

根据两校图书馆馆藏的计算机原理教材数量统计,可得到下列柱状图(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两校图书馆的馆藏在数量上虽然有一些不同,但总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在统计的这数百本教材中,既有清华大学这样顶尖大学计算机专业使用的教材,也有适合于高职高专使用的教材,但更多地是适合普通本科院校使用的教材,可谓百花齐放。

5与教材结缘的十七年

转贴于 http://

很欣慰的是,在上述的数百本计算机原理教材中,有笔者编写的计算机原理类教材12本,算起来笔者与原理教材结缘已经十七年了。

1993年开始,http://笔者编写的《电子计算机组成原理》一书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笔者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系列教材选题入选了中国计算机学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规划的“21世纪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系列教材”,经过努力,正式出版了主教材和相应的参考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这套书是根据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笔者讲授本课程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以及对前面教材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中“磨”出来的。其中《计算机组成原理》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析(第2版)》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3本书于2008年,同时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009年,《计算机组成原理(第2版)》获得兵工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师用书(第2版)》是目前国内极少见到的供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特色突出。仅主教材一书,出版仅6年,已累计连续印刷十几次,总印数达到70000多册。以上教材和参考书在国内已经有几十所大学使用,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力。

相比计算机原理课程名师的大作来说,笔者的作品在写作中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力争将高深的内容用简单的方法解释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技术和新的发展方向,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与读者沟通,笔者还在书上公布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方便与读者联系。

6结语

众所周知,计算机原理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四年中最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从2009年开始本课程成为计算机学科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之一,更突显出本课程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计算机原理课程的教材和课程本身一样受到重视。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2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电子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217-02

引言

医学电子学发展迅速,促进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医学的仪器日益增多,已成为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康复以及医学基础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可以说,在今后的年代,不了解《医学电子学》,就不可能掌握现代先进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技术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医疗过程对各种仪器设备的依赖也越来越大,很多医疗手段更是在没有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展开。作为一名当今的医护人员,仅仅只具备单纯的医学知识,已不能够满足现代医疗的要求。这就不得不要求我们去学习一些相关的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结构。而医学电子学正是一门讲解电子仪器设备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的一门学科。

一、医学电子学的介绍

对于这门学科,研究的人比较少,在网络上及各杂志、期刊上也少相关的研究介绍。我作为一个从事医学电子学数年的工作者,仅结合自身的一点体会来谈一谈这一门学科。对于该门学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医学电子学的研究对象

医学电子学是医学与物理科学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归属于临床医学中的基础学科类。它的内容包括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的结构、原理、功能及应用。

(二)医学电子学的特点

医学电子学是临床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既与医学有关又紧密的联系着物理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现代医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仪器设备的发展所带来的,电子仪器在医疗上的应用,目的是为医疗服务的,而过程却又是以电子学为基础的。

2.电子技术的高度发展,并越来越多的引进医学领域,形成电子技术与医学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同时现代医学的迫切需要又促使电子学吸取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化学、材料学和系统工程学等方面的成就。其涉及范围相当广泛。

(三)学习医学电子学的方法

医学电子学学科的重要任务是给学生传授与医学有关的电子学方面的物理基础、电子电路的原理、结构及功能。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

1.掌握本科所阐述的物理学基本理论;

2.了解相关电子材料及电子电路的基本结构,熟悉相关电子仪器设备的基本原理和性能要求;

3.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医学电子学和临床所用仪器设各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提高临床医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二、医学电子学的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第一,就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来看,医学电子学大多只是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各方面条件配备都相当有限。

第二,医学电子学是一门以医疗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及操作为主的学科,其中涉及到了许多相关仪器,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依赖性。单纯的理论讲起来空洞、乏力,学生很难理解。即便理解了,由于没能实际的操作,也难于记牢。而当今的医疗设备基本都较贵,一台仪器通常动辄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我们不可能把医疗过程中要使用到的所有电子仪器都买来让学生实际操作,就国内而言,基本上还没有哪个医学院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也就造成了现在的医学电子学大体上还是空洞的理论教学的局面。实验器材极为缺乏,大多的医学电子学实验室都没有与现代医学发展相对应的电子设备,就连目前所拥有的少量的实验设备也是老旧不堪,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的效果。

第三,极少有专业的医学电子学教师。目前各医学院校的医学电子学教师,大多是专门从事物理这一学科研究的。而这门学科同时与物理学和医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让老师很难讲解这门课程。这与老师的师范技能没有任何关系,毕竟物理与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

第四,学生对这门课程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上课时多有学生在干别的事,而没有认真听讲。虽然老师也会维持课堂纪律,让尽可能多的人能够认真听讲,但收效甚微,

三、针对以上难点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医学电子学的教学面临着如此之多的困难,想要彻底解决它,在短期内是难以实现的,本人仅提出一些能稍微使现在的教学改观的浅薄建议:

(一)学校要注重培养医学电子学教师的能力,要给予其学习医学知识的机会,可安排听一些与医学电子学中所要涉及到的医学方面的课程,虽不致精通,但大概的要能懂。主要还是把专业的物理教师培养起来,而不能用只是单纯的会物理的老师来教这门学科。

(二)要让教师能有机会经常接触各种医用电子设备,能够先搞清楚各仪器设备中的电子电路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可安排教师到医院或是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习。

(三)对于学生未能见到仪器设备,学起来空洞的问题。可采取让学生尽可能的去医院或是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实习,增加对麻醉设备的了解。但这种方法操作起来麻烦,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是在经济能力不足不能买大量的新的仪器设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用稍低价格购买一些较为便宜的二手仪器,用于给学生开设相关的实验课,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接触了解这些仪器设备。

(四)学生上课不认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这门课程学校本身就不重视,也只是安排成一门选修课程,在绩点中所占比例也少,医学生的课程本来就很多,对他们来讲,医学方面课程显然要比电子学重要;其次,本门课程是属于物理学范畴,众所周知,物理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极为难学的;目前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办法,唯一办法就是,在教师身上下功夫,电子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也非常大。我们的教师可以多与生活联系,能方便学生理解,也能更好的提起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教好医学院校中的医学电子学,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努力,虽说困难重重,但也并非没有办法解决。只要教师用心,学校用心,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还是能够较好的完成对医学电子学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医学人才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以上是我结合自身经验谈的一点体会,望同行专家和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郑方,范从源,麻醉设备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朱大年,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胡新珉,医学物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3

新课程积极倡导建构焕发生命力的有效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重心是学生,特点是以学定教、以学促教,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使学生得到和谐发展[1]。要想激活课堂,首先得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生动起来。

[案例1]人教版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教学片段:

教师向学生提供四组道具,第一组是一些小西红柿和牙签;第二组是两根毛线;第三组是从学生手中临时凑的四支铅笔;第四组是课本“实践活动”栏目中的一张纸条。由学生自由分组,自由依次选择道具,参照课本的比例模型搭建甲烷分子。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

可搭建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小西红柿当作中心碳原子,用牙签在上面插出四根碳氢键,插出的角度却五花八门……;两根毛线要抻成正四面体角度,两只手不够用,有人甚至用上了牙齿,有人想到了两人合作,终于成功;不做不知道,做了才发现不是任意纸条都能折成正四面体,纸条的长宽比例一定要合适。尽管经历了一些挫折,但是学生愉悦地享受了这个创造过程。

最后,不少同学提出疑问:“为什么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观点达成了一致,甲烷在自然界可以存在(天然气、沼气、坑气),说明它很稳定,只有采取正四面体结构才最合理,才能使体系能量最低。

新课标提倡“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本案例中教师摈弃了以往所用的球棍模型教具(每个球上的眼已经固定),给了学生很大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由于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对刚刚接触的有机化学有了十分浓厚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2]人教版化学必修1“焰色反应”教学片段:

教师结合课本图3-14中显示的7种金属焰色,整合相关化学史料,向学生介绍了本生教授及“光谱分析法”。“当时本生发明了一种本身火焰无颜色的煤气灯,试着把各种金属的化合物在煤气灯上灼烧,看到了不同的火焰颜色。本生异常兴奋,他想,这回可找到化学元素分析的方法了,只要根据不同的焰色就可以确定化合物含哪种元素。可事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物质是复杂的,而各种焰色又互相掩盖,尤其是钠的黄色,几乎能掩盖所有的焰色,干扰了对其他元素的检验。可是本生没有被困难吓倒,与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合作,共同发明了分光镜,确立了化学上著名的‘光谱分析法’。本生利用此法,发现了元素铷和铯,光谱分析法因此被称为‘化学家的神奇眼睛’。”

新课标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2]的理念,化学史故事是实现该理念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是,化学史教学在中学一直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通常只作为“花絮”点缀在化学教学中,侧重介绍有重大意义的化学理论的发现年代及化学家的简单生平,它所蕴涵的丰富而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则被人们所忽略。本案例中教师再现了光谱分析法创立的过程,使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还特别注重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文中加着重号部分)。

【案例3】北京市十一学校章异群老师在一次北京市观摩课“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教学引入时颇有创意: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主人公去参加同学的聚会(画面上出现美酒、酒精炉),推杯换盏,其乐融融。酒席散后,他一边回味着刚才美酒的滋味,一边飘飘悠悠驾驶着自己加有乙醇汽油的小轿车……交警发现了,示意他靠边停车,接受检查。酒精测试仪上的数字显示他属于醉酒驾车(画面上显示酒精测试仪),他的车被扣,他沮丧极了。这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他踉踉跄跄在雨中蹒跚而行……(配有相应的画面)。走着走着,他晕倒了。他被紧急送往医院!进入医院,一股强烈的酒精气味扑鼻而来.....(医院画面)护士在她的手背上涂了碘酒,给他输液。他在发烧,医生用酒精为他擦拭身体进行人工降温。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教授王磊在新课标培训时强调,必修模块有机化合物教学共同的特点是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从化学的视角看日常生活中的有机物及其性质和应用,一定要源于生活再还原于生活,这才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秉承这一理念,一般教师在教学之前会提醒学生留意乙醇在生活中的应用,必要时会拿一些实物到课堂上进行展示。本案例中章老师别具一格,以故事引入,配上幻灯片中精美的动画、视频,深深吸引了学生及听课教师的眼球。故事情节合理、紧凑,将乙醇在生活中的用途恰如其分地穿插其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4】人教版必修2“离子键与共价键”教学片段:

教师讲述:钠原子和氯原子是如何结合成氯化钠的呢?根据核外电子排布,钠原子很容易失去一个电子,氯原子很容易得到一个电子,于是钠原子将自己最外层的电子给了氯原子,“两厢情愿”。得失电子后,钠原子与氯原子变成阴阳离子,“异性相吸”,互相靠近。随着二者距离越来越近,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之间排斥作用越来越大。当引力和斥力达到平衡时,“距离产生美”,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了比较牢固的离子键。而当氢原子遇到氯原子时,二者都是非金属原子,谁也不愿失去电子。怎么办呢?只好进行“和平谈判”,最后只能实行“AA制”,两种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案例5】人教版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片段:

[生甲]“为什么锌片失去的电子不直接进入溶液而要通过导线到达铜片?”

[师] “假如你是自由电子,现在有两条路摆在你面前。一条是水路,里边到处是对你虎视眈眈,随时都想将你吞掉的氢离子(电解质溶液是硫酸);另一条是旱路,一马平川。你会选择哪条路呢?”

[生甲]会意地笑了…

[生乙] 有感而发“有了导线,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呀”。(同学们啧啧称赞)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但是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仍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类比,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赋予了微观粒子,不仅帮助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概念,而且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支持,同学们听课的时候,脸上都荡漾着满足的微笑。

教学是师生在一起进行生命体验的精神活动,师生用独特而鲜活的体验共同构成教学活动,激发对身心健康和谐人格充盈状态的追求。教学的进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精神财富的过程,就是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 学生在聆听中分享教师的情感,教师在聆听中感受学生的心跳[3]。这就是生动的课堂,焕发着生命力的精神领域。愿同仁们在新课标理念引领下,精心设计教学,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殷志宁.新课程下化学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12.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4

32学时 2学分

《网络法概论》课程属于法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程。该课程主要适用于法学本科专业,也可适用于非法学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将系统地讲述网络法的基本范畴、基本制度和基本原理,网络法的概念、特征、体系、渊源,国外电子签名法,中国电子签名法,电子商务主体制度,电子商务合同制度,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制度,电子政务法律制度,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国外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我国的网络安全法律制度,网络金融安全保护制度,网络人格权保护制度,网络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网络虚拟财产保护制度,网络犯罪制度,网络管辖权制度,网络证据法律制度等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熟悉学科的基本框架,准确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力求以课程内容体系为纲,结合国内外网络法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观点,及时反映中国网络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实践探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网络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方法和发展动态;在传递知识和思想的同时,引导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网络法实践中的问题,对当代中国进行的法治建设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判断;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相关的话题、案例和讨论,增强学生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1.主要教学内容

序号

章节

内容及要求

学时

备注

1

第1章

网络法导论

理解网络法的基本概念

了解网络法的法律体系、法律渊源和基本原则

掌握网络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体系

2

2

第2章

电子签名法

掌握电子签名和电子签名法的基本概念

了解国外的电子签名法

掌握我国的电子签名法律制度

4

3

第3章

电子商务法

掌握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法的基本概念

掌握电子商务主体制度

掌握电子商务合同制度

掌握电子商务消费者保护制度

4

4

第4章

电子政务法

掌握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务法的基本概念

掌握信息公开法法律制度

了解电子政务法的立法趋势

4

5

第5章

网络安全法

熟悉网络安全与网络安全立法的基本概况

了解国外网络安全法的立法和发展

掌握我国网络安全法律制度

4

6

第6章

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法

掌握网络环境隐私权保护制度

掌握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4

7

第7章

网络财产法律制度

掌握网络中的知识产权:版权、商标、域名等等

掌握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6

8

第8章

网络犯罪与网络法律纠纷的解决

掌握网络犯罪法律制度

掌握网络管辖制度

掌握网络证据制度

4

合 计

32

2.实验安排内容

序号

实验名称

内容及要求

学时

合 计

三、师资队伍

本课程负责人应具备副教授及以上职称,原则上必须毕业于法学专业,多年从事法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具备五年以上相关课程的教学经验。

本课程的教学队伍可由2~4名教师组成。主讲教师师资队伍应该年龄层次合理,学历层次为研究生,并且系统具备法学的基础理论及良好的研究能力。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

1.建议教材

刘品新.网络法学(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教学参考资料

1)李艳.网络法(第2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

2)马克·A.莱姆利.软件与互联网法(上).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罗胜华.网络法法案例评析.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

3.其他教学资源

1)网络教学资源:亚太网络法研究中心、最高人民法院网、中国裁判文书网等

2)微信公众号:审判研究、法学学术前沿、法律读库、首席法务等

3)研论文资料(由任课教师指定)

五、教学组织

总体而言,本课程将以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为主线,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落脚点,以问题引导教学,以互动启发思考,以讲解释疑解惑。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最新的立法和司法动态做必要的调整和更新。

本课程将突出参与、对话和分享的理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更加关注教学过程。课上讲授和课下学习相结合,主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认真备课,学生根据教学日历提前预习所学内容、阅读所提供的教学材料。在对基础知识、概念和理论进行讲授的基础上,突出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在传递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如分组讨论、辩论、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积极挖掘课堂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和潜在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反思式教学,既可以举一反三,又能够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课堂讲授面向所有学生,梳理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和轮廓,突出课程内容的思路和方法,强调重点和难点问题。结合网络法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征,及时选取最新的话题、案例和立法政策等,同时鼓励学生自行寻找相关素材,尤其是发生在现实身边的物权法问题,进行研究型学习。

本课程安排至少两次次正式的集中答疑,时间拟为课程中期和课程结课。根据实际教学进程开展至少2次课程作业,作业可以是针对讲授期间的需求安排课上进行,也可以是受时间所限课上没有展开的内容。作业形式,可以是问答式、是非判断、小论文、个人读书报告等。教师的批阅反馈,可以是作业本批阅、PPT课堂展示、个人速递反馈等形式。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取开卷考试或考查的方式,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可以由考勤、平时作业、讨论、课堂表现等组成。

七、说明

1)本课程标准从法学类2016级开始使用,课程标准的变更应由课程负责人提出,专业负责人审批并报学院和教务部备案。

2)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应及时了解网络法理论或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熟悉网络法的立法和司法的最新进展,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网络法律问题,并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相关司法活动。

制定者:×××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5

一、征稿对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社会各界关心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人士。

二、主要栏目:专家观点、理论与政策、区域改革与发展、院校治理、比较教育、人才培养、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教学等。本刊也欢迎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现实意义强,能够涵盖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研究或教育研究论文。

三、来稿要求

1.篇幅:以5000一8000字为宜。

2.题名:简明、具体、明确,概括论文要旨;不超过20个字。

3.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多名作者姓名之间要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于其姓名右上角及工作单位名称前标注相应的数字序号;工作单位名称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含院系)、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

4.摘要:直接概括论文的学术观点和结论,一般不超过300字。

5.关键词:3一5个,中间用分号隔开。

6.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一),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置于论文首页的页脚。

7.图表:插图、表格要清晰、整齐,用序号标明,并命名图题和表题。

8.注释与参考文献:注释是对论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补充说明,用带圈数字注于当页页脚;参考文献是论文中引用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内容的出处,用带方括号的数字按顺序编码标明,并与文末编码对应。

9.英文翻译:包括论文题名、摘要、关键同、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置于参考文献后。

四、注意事项

1.本刊以刊发较高质量论文为原则,优先刊发依托部级、省级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成果。

2.本刊不收任何版面费,实行优稿优酬。

3.本刊编辑对来稿有必要的修改或删节权,作者对此若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

4.请务必在文末注明作者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

五、投稿方式:本刊已启用在线投稿系统,地址gzvef.gzpyp.edu.cn。请将按步骤填写资料,将论文电子版上传至本系统,原投稿邮箱gzpypxh@126.com保留使用。联系电话:020-84738555。来稿审稿期约一个月,自投稿之日起一个月内未收到采用意见,作者可自行处理。

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文献类型代码、电子文献载体代码

1.普通图书、学位论文、论文集、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代码〕.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08.

[2〕王伟宜.中国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1-22.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3-25.

2.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

[1〕贺修炎.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职教育[A].王乐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与课程建设研究[C].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8. 265-272.

3.期刊论文〔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起止页码.

例:

[1金顶兵.美国七所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专业选择的比较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 (3):129-139.

4.报纸〔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称,年一月一日(版次).

例:

[1〕焦新.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N].中国教育报,2010-12-06(1) .

北师大版电子课本范文6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2005年4月26日或2005-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2005]53号)执行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论文吗?

在写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过程中,不少同学有疑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要论文吗?上学吧论文给大家整理了一份参考文章,提供一些参考,欢迎查看。

是一个匹配的过程,是以句为单位,如果一句话重复了,就很容易判定重复了。软件是中国知网CNKI学位系统TMLC/VIP。其运作模式是将论文电子版输入电子数据库,然后数据库会根据现有的所有存在的知网的或者网络上的电子数据进行匹配,软件检测到如果有13个相同的字,就认为是雷同。

开题报告中的正文,在开题过程中是不会的,但是在论文答辩之后,学校会对论文进行,这个时候,如果开题报告的正文和论文正文是一样的,那么会被的。

为了谨防论文之后没有时间进行论文修改,大家可以到上学免费论文网站采用现在国内领先的系统:知网、paperfree论文、万方、维普进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06年11月2007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07年2月2007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07年3月2007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07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