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例6篇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5题;共40分)

1.

(4分)7-6=_______ 、

8-5=_______ 、

9-4=_______,三个结果依次增大_______。

2.

(4分)填上>、<或

=。

5

+

2

+

1

_______ 9

10

2

4

_______ 5

3

+

2

+

2

_______ 7

9

2

1

_______ 4

3.

(2分)笔算加减法时,一般都把_______对齐,从_______位算起。

4.

(2分)果园里种梨树480棵、桃树276棵,苹果树比桃树多48棵.

苹果树种了_______棵?

3种果树共种了_______棵?

5.

(1分)58+9=_______。

6.

(3分)读出下列各数。

470读作:_______      323读作:_______       321读作:_______

7.

(8分)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0=9+_______17=7+_______14=_______+_______

_______ =6+_______

_______+12=19_______+4=12

8.

(1分)松鼠一共有9个松果,吃了3个,求剩下的松果,应该列式为_______。

9.

(1分)小明有7支铅笔,分给小丽4支后,妈妈又给他买了1支,现在小明有_______支铅笔。

10.

(4分)通过计算找到邻数

(1)60+1=_______

60-1=_______

(2)50+1=_______

50-1=_______

11.

(1分)一个加数是52,另一个加数是8,和是_______。

12.

(1分)按规律填数:1.2,2.4,4.8,9.6,_______。

13.

(1分)3+4+2=_______

14.

(1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①11-2

②12-5

16-8

④10+1

⑤9+7

_______

15.

(6分)

(1)4.5+3.6=_______

9.1-2.7=_______

25×4=_______

_______

560-370=_______

609÷3=_______

二、判断题。

(共8题;共16分)

16.

(2分)451-99=451-100-1

17.

(2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18.

(2分)9可以分成4和4

19.

(2分)“4+5=”是能组成9的算式

20.

(2分)6+3=8

21.

(2分)96-36+24可以先算加法。

22.

(2分)

少1个。

23.

(2分)同一个杯子,装水前后一样重。

三、计算题。

(共4题;共20分)

24.

(5分)接力火车.

25.

(5分)直接写得数。

55+4=

2×5=

26-18=

16+27=

4×3+4=

41-4=

5×4=

78-40=

27+28=

5×4-6=

26.

(5分)口算。

15-6=

40+9=

40+8=

20+3=

9+20=

58-8=

8+80=

2+70=

40+30=

3+70=

5+30=

85-80=

9+7+1=

10+8-5=

14-8+0=

15-8+9=

27.

(5分)我会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①719+203

②291﹣87

③495+217

验算

④84×3

⑤205×8

⑥340×5

四、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28.

(2分)18

6=12,横线里填(

)。

A

.

加号

B

.

减号

C

.

乘号

五、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29.

(5分)电器商店订购了1000台洗衣机,第一次运来348台,第二次运来346台.还有多少台没有运来?

30.

(5分)学校开展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活动,三年级(1)班参加舞蹈小组的有32人,参加乐器小组的有25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12人。参加课外艺术兴趣小组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1.

(5分)贝贝家里来了35位客人,吃完午饭走了16位,晚上又来了9位,现在一共有多少人?

32.

(5分)小明的身高是85厘米,他站在凳子上高99厘米,凳子高多少厘米?

33.

(5分)根据图片,列出四个加法算式。

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34.

(10分)解决问题。

(1)白珠比黑珠少多少个?

(2)黑珠和白珠共多少个?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15题;共4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0-2、

11-1、

12-1、

13-1、

14-1、

15-1、

二、判断题。

(共8题;共16分)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三、计算题。

(共4题;共20分)

24-1、

25-1、

26-1、

27-1、

四、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28-1、

五、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29-1、

30-1、

31-1、

32-1、

33-1、

六、综合题。

(共1题;共10分)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2

【编辑寄语】以下是

2012年北师大版初中一年级期中测试题汇总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期中试卷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期中试题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 北师大版语文初一上册第六单元检测练习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政史下册复习题 北师大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试卷 >>>>>查看更多信息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3

关键词:歇后语;小学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086-02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本文主要通过搜集、整理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入编歇后语情况、分析该情况产生的原因,总结该情况对实践的启示作用。

一、我国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入编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歇后语的基本情况,现选择其中应用范围最广的三个版本: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进行数据统计,并分别对小学语文这三个版本全十二册的语文天地、练习、语文园地(回顾*拓展)部分所编入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六种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进行了统计,这六种语言形式包括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和对联。

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调查。北师大版教材这六个语言形式按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歇后语0次;谚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10次;成语14次;古诗文43次。这六种能体现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在此版本总共出现73次。该版本教材在一年级上册、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上下册中没有出现任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形式,歇后语出现在全十二册中出现次数为“0”。由此可见,此版本存在过分重视古诗文的学习,而忽略歇后语重要性的现象。

苏教版六个语言形式的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1次;歇后语、对联2次;格言警句5次;古诗文31次;成语61次;总计101次。数据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说传统文化贯穿于小学六个年级全十二册教材的始终。但是,该教材过度强调成语和古诗文的学习,使得其它语言形式出现的机会甚少,比如,歇后语和谚语等。因此,苏教版歇后语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人教版六个语言形式出现次数由少到多依次为:谚语2次;歇后语、对联均3次;格言警句9次;古诗文21次;成语31次,总计69次。此表在数据分布上显示出“整体均衡”的特点。歇后语在此教材中总共出现3次,对比之前两个版本有所增加,但其数量仍不足。

2.分析及结论。

(1)三个版本共同收录的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的总次数为243次。三个版本所收录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句分别为:歇后语4次;成语106次;谚语6次;古诗文95次;格言警句24次;对联8次。歇后语,成语,谚语,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分别占总收录数的比例约为:歇后语1.65%;成语43.62%;谚语2.47%;古诗文39.09%;格言警句9.88%;对联3.29%。

(2)在所选篇目中,成语出现的概率最高,其次是古诗文、格言警句、对联、谚语,而歇后语排在最末位,在概率上远远落后于成语及古诗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所选的是全国应用最广的三个版本的歇后语数据统计,而其中北师大版的数据统计表格中竟然出现了歇后语总数据为“0”,即完全不收录歇后语的情况。

(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全十二册尚未收录任何歇后语。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收录了以下歇后语,人教版收录的歇后语共十七则,相对丰富一些,但也非常有限。无论是只字未提的北师大版,还是相对较多的人教版,简简单单数则歇后语相对于广阔歇后语海洋,可谓沧海一粟,极难显现出歇后语独具魅力的语言形式。在重拾中国传统文化呼声渐高的如今,歇后语却似乎渐渐被教材“免疫”,被遗漏在历史的洪流中。

3.原因透析及实践启示。这三个版本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我国所有教材中歇后语的入编情况,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歇后语缺失的严重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

(1)可能是来自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要求。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要规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必须地对语文教材的语言文字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做到严谨、规范。而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过于鲜活,有时甚至打破常规,不如“成语”、“古诗文”等形式规范。

(2)这与小学生认识发展的特点有关。从时间范围说,儿童首先认识的是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逐渐地知道过去的人和事。从空间范围说,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接触面逐渐扩大。因此,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论识字、阅读还是作文,其内容的选编都应当做到由近及远,逐步扩展。而歇后语是经过千古传诵而发展至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往往需要更多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功底才能够实现透彻的理解,这一点也导致歇后语不被广泛采用。

此外,不同版本教材的歇后语收录情况各有差异,这也代表着各个不同地区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收录。比如,北师大版在整体上不如人教版和苏教版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因此歇后语完全未入编也是可想而知的。苏教版是三个版本中最能体现“传统”二字的小学语文教材,但是苏教版更加倾向于收录成语和古诗文这类形式较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人教版则综合了前两者的特点,追求较均衡的结构,以最宏观的方式呈现教材。

然而,不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了歇后语的缺失,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都不应该被小学语文教学拒之于千里之外,因为其本身的独特性以及小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充分证明歇后语教学存在的必要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王岩.论汉语熟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2007,(6).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4

一、温故导入法

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例如,在北师大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讲抛物线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以问题形式复习画函数图象有哪些步骤?学生回答出有三步骤:列表、描点、连线。然后我又问:如何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这样,学生就会根据画图象的三个步骤试探着画二次函数y=x2的图象。

二、比较导入法

比较导入法:所谓比较,就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采取类比的方法导入新课。有的可同类相比,有的可正反相比。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2、3节讲分式的运算时,可以先从小学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则和加减法则为例进行类比来导入。

三、实践导入法

实践导入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参加某项实践活动来导入新课。例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1节讲反比例函数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让学生动手实践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矩形。通过学生从自己实践操作中得出画一个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矩形时长和宽两个量是反比,从而引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四、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法:悬念,即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欲求其明了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善于结合所讲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化为悬念。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4节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一上课我就提了一个问题: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能不把玻璃带回家就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吗?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向学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五、演示教具导入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通过演示教具导入新课,可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讲矩形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在做好的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2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当平行四边形一个内角为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让学生观察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那4个内角呢?

六、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开头直接点入课题。例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3节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时,可以直接导出定理的内容并写在黑板上,请学生写出该定理的已知和求证,老师分析证明的思路。

七、目的导入法

目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向学生说清楚,以取得学生的配合。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一章讲整式的运算时,我是这样导入本章的:小学我们学习了数的运算,大家都掌握得很好。进入初中,我们要学习式的运算,它是我们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重点的内容。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章整式的运算。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5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丝绸之路开辟 ②实行“闭关锁国” ③郑和下西洋 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2.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争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楚汉之争 D、城濮大战

3.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天子与诸候间的矛盾

C、诸候与士大夫之间的矛盾 D、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4.西汉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

A、汉武帝 B、汉高祖

C、汉文帝 D、吕后

5.七年级开学后不久,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他姓( )

A.商 B.秦 C.夏 D.周

6.陈胜、吴广起义的独特历史作用是( )

A.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B.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永远闪耀光辉

C.首先提出平等、平均的口号

D.攻占郡县,沉重打击地主阶级的统治

7.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A. 遇雨误期当斩

B. 秦的暴政

C. 陈胜要建立张楚政权

D. 看到被秦所灭的原六国的贵族都想恢复政权

8.秦始皇统治时期,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的事件是( )

A. 统一文字 B. 焚书坑儒

C. 统一度量衡 D. 修建长城

9.秦末农民战争中,对推翻秦朝统治起决定作用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城濮之战 D. 马陵之战

10.毛泽东讲“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 指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11.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 )

A.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C. 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12.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根本着眼点均在于

A.压制知识分子 B.有区别地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体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14.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汉武帝功不可没。他在政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拆分侯、王的封地 D、派张骞出使西域

15.假如你是汉朝的书生,你要到下列哪一学校接受国家高等教育( )

A、太学 B、郡学 C、县学 D、私塾

16.最后推翻秦朝的是( )

A、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

B、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C、刘邦领导的起义军

D、刘邦、项羽领导的起义军

17.下列人物中,哪一位的学说被秦始皇吸收并加以实践( )

A、孔子 B、董仲舒

C、老子 D、韩非子

18.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

A、战国时期 B、汉武帝时

C、汉高祖时期 D、秦始皇时期

19. 以下关于秦朝灭亡的史实,说法错误的是:

A. 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

B. 刘邦大军灭亡了秦朝

C. 项羽大军灭亡了秦朝

D. 项羽在巨鹿一战中大败了秦军的主力

20.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A. 起义发生于公元前208年

B. 起义军在大泽乡建立了政权

C. 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D. 起义军没有推翻秦朝

21. 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是:

A. 临洮 辽东 B. 咸阳 渤海

C. 陇西 辽东 D. 临洮 咸阳

22. 以下秦始皇的措施中不利于秦朝发展的是:

A. 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 B. 统一度量衡

C. 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字体 D. 焚书坑儒

23.秦朝的建立时间是:

A. 公元前221年 B. 公元前223年

C. 公元前222年 D. 公元前228年

24. 据史书记载:某官吏“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称之为“风霜之吏”。此官职应是

A.御史大夫 B.丞相

C.锦衣卫 D.军机大臣

25.国家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指出:“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的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汉文帝两次派出使西域

②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现今的陕西西安

③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④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二次巡视荣成成山头。民国二十年,著名科学家宋健出生在荣成崖头宋家村。这两个时间也可表述为( )

A.公元前3世纪末、1931年 B.公元前3世纪初、1931年

C.公元前3世纪末、1932年 D.公元前3世纪初、1932年

27.“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泽东用来评价古代四位帝王的诗词。其中与秦始皇有关的史实是

A.贞观之治 B.第一次统一中国

C.杯酒释兵权 D.巩固大一统王朝

28.据说欧洲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自从有了它,大大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它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它指的是

A.火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造纸术

2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以下属于“秦皇”功绩的是

A.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改善用人制度 D.设立行省制度

30.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象征。据下图判断,该长城修筑于( )

A.秦朝 B.汉朝

C.明朝 D.清朝

二、填空题

31.东汉时期,尤其是汉和帝之后,继位的皇帝年龄最小的1岁,最大的17岁,而且当时皇位更替频繁,出现了东汉政治统治的 特点。

32.秦朝中央政府设置的三个主要官职分别是 、 、 。

33.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 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 的进攻

34.识图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机读卡上。

1、观察图一,秦朝都城所在地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2、观察图一,秦长城西起地点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3、观察图二,220年曹丕建立的政权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4、观察图二,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5、观察图二,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期使某一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它是图中的哪一个英文字母代号:( )

35.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起很多入关注,10月11日的附加赛和18日的总决赛中都有一道题目与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有关:一题是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 ,另一题是宋太祖的名字 。

36.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是 ;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是 。

37.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 ”。

38. 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元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 制,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39.文史不分家,名言名句给人启迪,是历史的馈赠。请你结合下列名言名句写出对应的名人。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史学家)——

(2)“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封建帝王)——

(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 避之。”(近代禁烟英雄)——

(4)“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英国物理学家)——

40.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派_____ 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_____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三、问答题

41.阅读下列材料(计8分):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 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毛泽东在词中提到的“秦皇”是指什么人?( 1分)

(2)秦皇的最伟大功绩是什么?(2)

(3)材料二中反映的是秦朝为巩固统一而采取的措施。你知道是什么措施吗?秦朝为巩固统一又采取哪些措施?(4分)

(4)秦皇采取的哪项措施产生了消极影响? (1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o(18分)

材料一 汉朝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等率领一千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某海峡,到达夷州。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材料三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两地之间的友好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回答,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什么?(2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哪一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2)材料二中的“夷州”是指今天哪一地区?(2分)它曾被哪两个殖民者侵占过?(2分)今年距最后一次被侵占时的那场战争已有多少周年?(2分)

(3)材料三中的“蕃”主要是指今天的哪一地区?(2分)这一地区是在哪个朝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2分)

(4)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我国对上述三个地区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4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请回答:

(1)秦王指的是谁?(1分)

(2)上述诗句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1分)这一年处于什么世纪的什么时期?(2分)

(3)秦王首先扫灭了哪个国家?(1分)

(4)秦王扫六合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1.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①是在汉代,②是在清代,③是在明代,④是在唐代。故选A。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起义。秦朝 统治者实行暴政,无休止征发徭役、繁重的赋税、苛刻的刑罚,终于激起了秦末农民起义。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最后,刘邦战胜了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士大夫及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都是属于奴隶社会的矛盾,故都排除。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朝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武帝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武帝雄才大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选用人才、推行推恩令,解除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军事上主动出击,打败匈奴,使北方边境得以安定。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连日大雨冲毁了道路,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朝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朝的赋税也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那时的刑法残酷,单是死刑就有十多种,而且一人有罪,家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人民动不动就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政治十分黑暗。所以,人民群众极端不满秦朝的统治。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读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巨鹿之战在推翻秦朝统治中的作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此同时,刘邦率兵直逼秦都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加强统治的措施。为了适应统一的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推选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统一中国的意义。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为以后中国的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此统一的趋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和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政治方面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因此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5.A

【解析】

试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学的识记。汉武帝为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在文化 方面,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6.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灭亡有关知识的理解。,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刘邦进入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韩非子思想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韩非子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大一统的汉朝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灭亡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最终灭亡秦朝的大军是刘邦大军,秦朝统治者最终向刘邦投降,所以答案是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0.D.

【解析】

试题分 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暴政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陈胜吴广起义爆发于公元前208年,在大泽乡建立了政权,并且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2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为了抵抗匈奴的进攻,秦朝修建了秦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 们知道:秦始皇通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了秦朝的统治,而焚书坑儒阻碍了秦朝的发展,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朝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以答案是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相关史实的准确理解与认识,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纠弹为之责,私言于始皇,百官甚畏之”的准确理解,旨在强调的是此官的监察职能,A符合题意,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三公九卿,其中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B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合题意,CD均在时间上不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御史大夫

25 .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开通的,它的起点是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西域,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26.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的概念。判断某年是哪个世纪哪个年代,世纪由百位与其前面的数字构成一组数再加1,年代则看十位数,十位数是几就是几十年代,如公元前210年是公元前3世纪一十年代,通常一个世纪前面30年为这个世纪初,三十年代到60年代为这个世纪中期,最后十年为这个世纪末,再如公元前210年为公元前3世纪末;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如下:公元某某年=民国某某年+公元1911年,或者民国某某年=公元某某年-1911年,如1931年=民国20+1911年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辛亥革命

27.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与秦始皇有关的史实。四个选项中,A贞观之治是形容唐太宗的统治;B第一次统一中国的是秦王嬴政,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之为秦始皇;C杯酒释兵权与宋太祖有关;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是汉武帝。故答案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8.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材料中欧洲人写《圣经》用的羊皮,是一种书写载体,因此,题文介绍的是造纸术。故答案选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2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一个封建国家,修长城,统一货币,统一度衡量,修建灵渠,建立郡县制,据此分析可知A符合题意,而B是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思想,C是隋唐时期,D是发生在元朝,故选A 。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秦始皇

30.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图中的长城修筑于明朝,因为地图中已经标明了“明”字,这就告诉我们该长城修筑于明朝。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

31.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

试题解析:由于皇帝较小,因此需要离皇上比较近的人来帮助皇帝主持朝政,而当时在皇帝身边最近的人是宦官,但是,作为皇帝的母亲,他们也想通过操纵皇帝来获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因此,形成了东汉时前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局面。

32.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解析】

试题解析: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33.长平之战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长平之战的史实。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强秦的进攻。因为长平之战中,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俘,绝大部分被坑杀,使东方六国中最强大的赵国元气大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34.1、B 2、A 3、A 4、B 5、C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朝都城的位置。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六国,建立了秦朝,定都咸阳,位于图一中的B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秦朝的建立

2、本题考查的是秦长城的相关内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全长一万余里,图一中的A处就是临洮,C处是辽东。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的措施•秦长城

3、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魏国。220年曹丕废掉了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魏政权位于图二的A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国的建立

4、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南京城的相关内容。有“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是今天的南京,历史上东吴、东晋和南朝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南京,东吴时称建业,位于图二中的B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东吴的都城

5、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的蜀国。诸葛亮治理蜀国时期使西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它是图中的C处。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蜀国的经济开发

35.张骞;(1分)赵匡胤。(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出使西域的人和宋太祖的名字。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国与内地的联系;宋太祖的名字叫赵匡胤,他于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考点: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36.长平之战;巨鹿之战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长平之战和巨鹿之战的相关内容。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攻势,成为了秦统一六国的决定性战役。公元前207年,项羽的军队与秦军30万在巨鹿展开决战,项羽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成为使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长平之战;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帝国的兴亡•巨鹿之战

37.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汉武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接受李斯的建议,实施了“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焚书坑儒;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8.公元前221;行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元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故答案是:公元前221;行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39.(1 )司马迁

(2)唐太宗李世民

(3)林则徐

(4)牛顿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司马迁的内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或轻于鸿毛。”出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著有《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本题考查的是唐太宗的相关内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从谏如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了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他注重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3)本题考查的是林则徐的相关内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出自近代禁烟英雄林则徐,这句话反映了林则徐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他领导的虎门销烟,振奋了民族精神,捍卫了民族尊严。

(4)本题考查的是牛顿的相关内容。“如果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这句话反映了牛顿谦虚、严谨的科学态度。牛顿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昌盛的文化•司马迁与《史记》;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的烽烟•虎门销烟;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构建文化的圣殿•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现代科学之父”牛顿

40.张骞 郑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为了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郑和下西洋

41.(1)指的是秦始皇嬴政。

(2)结束了春秋战国过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3)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开发南疆,开凿灵渠。(3分,每答出其中一个措施即给1分)

(4)焚书坑儒。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了适应统一的形势,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所以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词中提到的“秦皇”就是指秦始皇赢政。

(2)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创了大一统的局面。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当时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秦的统一,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为以后中国的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此统一的趋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最主要的还是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统一。

(3)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材料中图很明显是把各国文字的不同写法统一成一种写法,因此,其措施就是统一文字。秦灭六国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开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积极的防御策略:他派大将蒙恬大兴反击匈奴,还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本题答案: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开发南疆,开凿灵渠。

(4)本题主要考查“焚书坑儒”的消极影响。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读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42.(18分)(1)丝绸之路;(2分)新疆;(2分)

(2)台湾;(2分)荷兰;(1分)日本;(1分)120周年;(2分)

(3)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2分)元朝;(2分)

(4)新疆、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台湾:一国两制;(2分)

【解析】

试题分 析:(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一所讲述的内容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因此,确保汉朝和西域频繁交往的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标志着今新疆成为这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本题主要考查台湾的历史。材料二中的“夷洲”是指今天的台湾;它在明末清初中被荷兰占领;1895年,因为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日本通过中日《马关条约》占领台湾;今天距台湾最后一次被侵占的战争,即甲午中日战争120周年。

(3)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三主要讲述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因此,材料三中的“蕃”是指西藏或青藏高原一带;西藏地区在元朝时才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瓣,元朝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

(4)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对新疆、西藏和台湾这三个地区采取的政策分别为:对新疆、西藏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台湾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三国鼎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政策•“和同为一家”;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侵略与反抗•甲午中日战争;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43.

(1)赢政

(2)统一中国 前221 前3世纪后期

(3)韩

(4)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征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嬴政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王指的是嬴政,因为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上述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秦王嬴政统一全国;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处于公元前3世纪的后期,因此本题的答案是:统一中国 前221 前3世纪后期。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范文6

一、要研究课本中的情境图

北师大版教材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因而每节教材都配有大量的情境图,对于教材中的情境图,我们要用心领会,灵活运用。首先,我们要根据本地的学生实际,舍弃教材中部分情境图,改用学生能随眼所见的情境:如五年级上册中“地毯上的图形面积”,要让学生估计地毯的面积,倒不如让学生就教室的面积作估算,因为,农村学生家里铺地毯的微乎其微,用地毯例子容易让学生分散注意力。其次,我们要不断钻研课本中的情境图,领会其暗示的教学要点,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五年级上册中“分

数的再认识”中的两个情境图:第一幅情境图中的两个“ ”所表示的数量相等,第二幅中两个“ ”所表示的数量不相等。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并明白:这里的“ ”和“ ”表示的是分数的份数意义,而不是表示具体的数量。它们所代表的数量多少和它们自己对应的总量(即单位“1”)有关。

二、要适时充实教材的教学内容

使用过北师大版教材的人都知道,这种教材的课后练习较少,一般不超过四道题,而且题型单一。我们常说熟能生巧,区区四道题是肯定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适时增加课后的练习数量和练习种类。如:六年级下册中正比例、反比例的课后练习,根本没有涉及到两种比例的应用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作出及时补充。

另外,北师大版教材的部分章节在新授课中有不到位之处,该体现的要点在情境中没有点到,这也需要我们教师相机补充,拓展课时。如六年级上册“比的化简”一节中,没有提出化简的结果是怎样的,教师要补充“最简整数比”的知识要点,不但如此,本节还要补充传授“比的基本性质”,以便学生在化简比时应用。

三、要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北师大版教材体现了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准备好学生的课堂课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新知识的重点,攻克难点,最终掌握新知识。如圆柱体教学之后,要让学生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圆柱体,以便学生领悟圆柱底面周长与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又如“图形的面积”和“分数的认识”等章节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剪、拼、画、粘等实际操作,师生共同完成新授内容。这样的话,学生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四、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

北师大版教材,所有的新知重点教隐藏情境图中,缺乏必要的文字总结。教师要以最精练的语言帮助学生总结出要点。如“圆的认识”中关于半径和直径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文字表述,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又如分数乘分数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用分子的积作新的分子,分母的积作新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如反比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什么叫反比例(即: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反而减少;一个量减少,另一个反而增加,而且这两个量的积一定,那么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