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赠方发言稿范例6篇

捐赠方发言稿

捐赠方发言稿范文1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是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捐书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捐书发言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首先我代表---镇党委、政府欢迎大家的光临。

花团锦簇,彩旗招展。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在此隆重集会,迎接---和各级领导的到来。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向---及各级领导表示最热烈欢迎,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学校建设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

---地处---县---端,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素有“---之乡”、“中国---”第一镇之美称。被省政府命名为“---省新型乡镇”、“省级中心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市级文明乡镇”、“卫生城镇”。是孔子著名弟-子---故里。近年来,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富强、文明、和-谐”新郑城为总目标,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财政税收增幅明显,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

近年来,党委、政府突出抓好教育工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镇地处---山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教育教学设施较差,成为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集团得知后,经过实地考察,决定把---作为----进行援助,并已经进行了多年长期帮扶。学校教学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学校教学楼翻新,新建篮球场地、校园文化长廊,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大量购买乒乓球台等体育器材,育人环境得到优化。以此为契机,---管理上以抓规范,创特色,求质量为宗旨,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全体教干、教师务实求真,开拓进取,以质量求生存,以和-谐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集团的领导们,今天又来看望老师们、孩子们,是对我们---教育的莫大支持。学校要乘着这股东风,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挥现有教师特长及教学设施的作用,提高优势资源效率,积极扎实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向特色办学方向发展。

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成立和发展标志着我镇的基础教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体现了--集团、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对教育的支持和重视。借此机会,我代表党委政府郑重承诺:将用好这笔捐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希望全体教师,在工作中,发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创新课堂,着眼学生,培养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树立远大志向,继续发扬团结、活泼、好学、上进的进取精神,学会求知,学会做人,早日成才,回报社会建设家乡。我相信,---学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集团及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有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成为---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最后,我真诚地祝愿---集团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并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祝---学校的明天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党委政府

捐书发言稿2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在这欢乐祥和的喜庆气氛中,今天我们隆重举行“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图书捐赠活动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投影仪发放仪式,这是县委宣传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站在贯彻落实党的x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做出的一项文化惠民举措,其目的在于传播繁荣先进文化,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部级生态文明县再添新动力。同时,这也是一项让农民群众充分感受党和政府关怀,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爱民之举,更是一项在全社会营造奉献爱心、传递爱心的爱心活动。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打开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的一次深刻对话。捐赠图书,送书下乡,给人知识,是最便捷、最物美价廉的扶贫帮困,今天捐赠的图书就是给全县农民群众最好的新年礼物。这次图书捐赠活动启动以来,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及广大干部职工积极行动,踊跃参与,纷纷拿出所藏图书慷慨捐赠,特别是县医院、城建局、公安局、财政局、电业局、信用联社及永乐镇、西陌镇等单位和乡镇,领导高度重视,及早动手,周密部署,班子成员也是亲自参与,带头捐赠,极大地保证了此次捐赠活动质量和数量。在短短几天的时间内,捐赠图书达15000册,涉及政治理论、科普知识、农村实用技术、文学作品等类别,可以说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用途广泛。今天又给全县65个行政村发放了投影仪,随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深入开展,将逐步使我县的农村工作走向现代化、开放化、信息化。今天活动的成功举办,必将对我县的新农村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丰富农民群众精神食粮,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县创建部级生态文明县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及县委宣传部对各捐赠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同志们,党的x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x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班子组建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仅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芮城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大大提高了芮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重新组建了芮城蒲剧团,“财政出钱,百姓看戏,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的举措更是得到全县人民的拥护和称赞,蒲剧团已成为我县一张金灿灿的文化名片。今天我们开展的图书捐赠活动和投影仪发放仪式,就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拓展和延伸,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我县文化建设在上新台阶。下面,我向大家提三点希望和要求:一要切实做好图书和投影仪的管理工作。一本书,一份心,一片情,今天所捐赠的图书代表着全县人民的深深情意和浓浓爱心,每一台投影仪都饱含着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我们要爱护设备,经常维护检修,各乡镇、各村一定要做到图书造册,设备登记,专柜保存,专人保管,并建立起严格的借阅、损坏赔偿的管理制度;二要充分发挥今天所赠图书精神食粮作用。捐书、赠书的最终目的是读书、用书,今天所捐赠的图书都是经过县委宣传部的严格筛选,实用性很强,我们不能一赠了之,束之高阁,要很快掀起一股读好书、好读书的学习热潮,要按照要求,完善好投影仪的配套设施,常年不断的为村民服务,充分发挥好其现代化设备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造就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三要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开展文化、知识、技术下乡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健康发展,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县的伟大进程中,为建设山川秀美、富裕文明的新芮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祝图书捐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捐书发言稿3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之际,永和志愿者带着对我校孩子的无限关爱,为我们捐赠图书。至此,我谨代表我校的一千五百多名师生,向你们表示热烈欢迎和最真诚的感谢!

十年来,萧西实验学校全体师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一路奋斗,一路拼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这里面凝聚着广大教职工生命的奉献,汗水的抛洒;凝聚着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孜孜关心和深深厚爱。

今天,永和志愿者给我们送来了图书,不仅充实了我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批图书的合理运用,将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粮,具有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重要意义。这一义举以实际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充分体现了心系教育、情系学子的高尚情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实际行动把萧西实验学校办成和-谐温馨、人民满意的校园。同时,也恳请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关心关注我校的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萧西教育美好的明天。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伏尔泰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我们老师说过:“书籍是我们大家的良师益友。”在此我衷心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以书为伴,以书为友,勤奋学习,发挥好图书的引导、教育作用,共同营造飘逸着书香的校园,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向关心、支持教育工作的社会各界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后,让我们再次向永和志愿者表示感谢!

谢谢!

捐书发言稿4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光明媚,和风送暖的好日子里,我们相聚在这里,隆重举行“西北设计院对我校的图书捐赠”活动。在这美好时刻,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前来参加捐赠仪式的各位朋友和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感谢西北设计院捐赠图书的善举,感谢你们对我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各位朋友,我们学校虽然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却并未因此而远离大家的关怀。同学们也一样感受着你们如温暖的阳光般的关怀。随着捐赠图书到达我校,暖暖的关怀也到达每个师生的心间,这份温暖也将传递到每一个家庭。我们将大力开展阅读活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通过阅读给孩子们打开通往世界的路。

各位朋友,是你们将爱心的种子播洒到孩子的心间,是你们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孩子们未来的成功里,也有你们的一份力量!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请记住这样一个感人的时刻,记住西北设计院!让我们励精图治、精诚团结,把我校办成一所领导满意、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成才的一流学校!在此,我也向老你们提出几点希望:第一、希望广大教师认真指导同学们将这些好书读好,让它们发挥出其内在的价值,成为帮助同学们向理想迈进的坚实阶梯;第二、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知识和才干,力争早日成材;第三、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爱

各位同学,请记住这样一个温暖的场景,记住叔叔阿姨们期待的目光!让我们热爱图书,好好阅读,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社会的关爱之情!若干年后,当你们走向四面八方,当你们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当你们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请你们记住今天,记住这温暖的笑脸,记住这亲切的关怀!

捐助是真诚的,关爱是无价的,奉献爱心,收获希望。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一路携手同行!

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对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快乐成长!谢谢大家!

捐赠方发言稿范文2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我们从这一捐赠义举中,看到了社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爱心、关心、责任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慈善公益活动主持词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慈善公益活动主持稿1

同志们,老师们、同学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全社会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风尚。

在第--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举行“爱心助教”捐赠活动,为全市教育系统的师生员工送上一份厚礼。

今天,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以及市教育局负责同志,小学全体师生都参加了捐赠活动。

现在,捐赠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请董事长同志讲话;

下面,请有限公司董事长同志讲话;

慈善公益活动主持稿2

尊敬的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济南市名仕学府酒店“爱心与你同行”献爱心慰问主题活动。

出席今天爱心活动的来宾和领导有:济南市名仕学府酒店李强副总经理、李文经理、阚勇经理,长清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卫生局副局长孙建军同志,长清区马山镇政府副镇长徐彬同志,镇卫生院院长曲杰芳同志。

下面让我们对各位来宾和领导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长清区名仕学府酒店成立三周年了,在酒店成立三周年之际,酒店为了回馈社会,同时也为酒店举行一个新颖而具有特殊意义的店庆活动,经多方协商,决定在我镇褚科小学开展此次“爱心与你同行”献爱心慰问主题活动。

下面,我宣布捐赠仪式正式开始。

仪式进行第一项:由名仕学府酒店李强副总经理致辞。(大家欢迎)

仪式进行第二项:由名仕学府酒店向褚科小学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及体育用品。(大家欢迎)

仪式进行第三项:由褚科小学校长徐传恒同志发言。

仪式进行第四项:由马山镇政府副镇长徐彬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仪式进行第五项:由区红十字会领导讲话。(大家欢迎)

慈善公益活动主持稿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各位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

大家晚上好

一首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拉开了今天晚上由__善会主办、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协办的20__年慈善公益募捐晚会的序幕。

正象刚刚歌中唱到的,无论你我可曾相识、无论在眼前在天边,真心的为你祝福,祝愿你一生平安。20__年慈善公益活动的起步把这一份份美好的祝福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各位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别忘了拨打我们的慈善公益捐赠热线:__。我们热诚期待社会各界人士、各位善者仁翁献出你们的爱心!

谢谢,谢谢__我们带来的精彩的舞蹈。

观众朋友,我市自决定开展慈善公益募捐活动以来,社会各界人士反响十分热烈,纷纷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奉献爱心的热潮迭起,善款源源不断。

这些捐款对于我市的慈善公益事业无疑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除了深深的感谢社会各界献出的爱心的同时,也衷心的希望,我们受到资助的家庭和个人要坦然的面对困境,勇于自立自强,用出色的工作和学习来回报社会。

好了,接下来请欣赏由__我们带来的女生独唱__掌声有请。

儿童是明天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时刻牵动我们的心,社会各界人士非常关心和支持儿童教育,努力的帮助困难家庭子女继续上学,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慈善公益活动主持稿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以无比激动的心情隆重举行承德新兴建筑有限公司资助贫困生仪式。为此,我谨代表黄土梁子初级中学全体师生员工对出席此次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老师们、同学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前来参加仪式的各位领导,他们是:承德新兴建筑有限公司刘建国总经理…老师们、同学们,在此,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表达我们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本次捐赠仪式共有五项议程,下面首先进行第一项:请杨宗昌校长致欢迎词。

杨校长的欢迎词,不但表达了对各位领导的热烈欢迎,而且还概述了建校三年来建筑公司对我校的莫大贡献。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再次表达我们的感谢之情和敬重之意!

慈善公益活动主持稿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市--科技有限公司爱心捐赠仪式。出席今天爱心捐赠仪式的领导有:(捐赠方代表);--县县委书记--,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教育局局长--。

出席今天捐赠仪式的还有小学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大会的议程有三项:

一是县委书记--讲话,

二是(捐赠方代表)讲话;

三是进行捐赠仪式。下面逐项进行。

首先,请--书记讲话,大家欢迎!

下面,请(捐赠方代表)讲话,大家欢迎!

捐赠方发言稿范文3

三部条例中,《基金会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的修订进展最快。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民政部与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就修订内容反复磋商,即将进入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如无意外,新《条例》今年内即将颁布。

民政部提交的《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下称《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显示,民政部门可能成为唯一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基金会的注册登记和日常监管。这意味着,在社会组织领域,有望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废除“双重管理”制度。

此前数轮不公开征求意见中,基金会业界对“总资产10%投资最高限”和“70%收入来自主要捐赠人”条款反应最为激烈。

在一些基金会看来,10%的投资最高限,将令基金会保值增值、自我存续能力大大削弱;而学者则担忧,非公募基金会70%捐赠收入来自主要捐赠人的规定,会让其愈加依附于发起企业,难以真正独立决策。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担忧,按照现有修法思路,国内大型基金会面临萎缩。

此外,《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并未对基金会的独立法人财产权加以明确,尽管新增了关于内部治理的程序性规定,但在基金会财产权不明、收入来源受限的情况下,其自治能力、独立性必将大受影响。

“重登记、轻管理”的旧体制将被抛弃,新制度下,如何既能实现有效监管,又不会抑制行业活力,博弈仍在继续。

基金会曲折发展路

基金会是利用个人或组织捐赠的资产从事公益性活动的非营利组织,为中国三类社会组织之一。与另两类组织――24.3万家社会团体、19.5万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相比,仅有2618家的基金会虽然数量不多,却集聚了大量资金,其影响力、组织化、专业化程度较高。

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表示,基金会应该是社会创新的引擎,“它是有钱的,钱就是资源,基金会是整个社会组织的资源提供方。”

1981年,中国首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立,其后一度发展缓慢,至2004年,基金会的数量为1200家,且大多数与政府关系密切,民间色彩较弱。

中国关于基金会最早的立法是1988年的《基金会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当时的《办法》中,基金会被看做非银行金融机构,其登记体制是: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或各省分行审批,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当时,基金会被定义为一种社会团体,其公益性尚未明确,政府主要监管职责是保证基金会的资金安全,防范金融风险。

至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将基金会管理权移交民政部。也就是从那时起,新基金会管理立法启动。

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并取代了之前的《办法》。《条例》将基金会分为公募、非公募两类,原先的官办基金会多转身为公募基金会。而民间资本设立的基金会,在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后,也可以登记注册为非公募基金会,这为社会资本的进入,打开了一扇门。

客观而言,《条例》的颁布促进了基金会的发展。2004年至今的六七年间,全国新增基金会1400余家,超过了此前20余年的基金会总量。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近年来年增速一直保持在30%左右。

此外,《条例》还有颇多突破之处,包括明确了基金会的公益属性,对基金会内部治理、信息公开作出原则性规定。同时,允许境外基金会在中国设立代表处。因此,学界评价,《条例》是中国有关社会组织三部行政法规中最具操作性的一部。

但是,《条例》仍然延续了一直以来的“双重管理”体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基金会普遍规模偏小。比如,美国比尔・盖茨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已达数百亿美元,但在中国,公募基金会募款额度最高的是上海慈善总会,每年约为十几亿元,此外,全国性基金会资本额一般都在5000万元左右,地方性基金会则以数百万元的居多。

在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看来,国内基金会在行业规范、内部治理、对外信息披露上,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规范,2004年的《条例》已跟不上现实的发展。

2009年,民政部启动《条例》修订工作,2010年11月,《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法制办。

“双重管理”终结有望

一直以来,中国对社会组织实施“双重管理”体制,除民政部门任登记管理机关之外,另有相关政府部门任业务主管单位,负责社会组织登记前的审批和年检初审,分担监管职责。

在“双重管理”体制下,业务主管单位对基金会的监管,多是通过对其人、财、物控制实现的。实际上,很多业务主管单位本身就是基金会的发起单位,后者的人员、资金、办公地点都由业务主管单位提供。这种控制本身,使得基金会和官方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难以实现公平和公开的监管。

此外,对民间资金而言,由于难以找到可挂靠的业务主管单位,由其发起基金会存在注册难问题。实践中,不少出资人只能采取变通方式,挂靠大型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但因无法成立独立的运作团队,资金使用效率大受影响。

多一个“婆婆”也造成了社会组织官民不分、活力不足、竞争乏力等现象。多年来,学界、业界呼吁取消双重管理之声不绝,民政系统内部逐渐形成了共识,地方也展开尝试,深圳、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在慈善公益、福利救助、工商经济等领域,“双重管理”逐步取消。

此次在《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中,没有再出现关于业务主管单位的规定,仅在第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基金会依法开展活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业务指导和相关管理工作。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分析,依照新法,基金会的设立、年检,均无须通过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已告终结。

民政部有关人士表示,在目前的立法讨论中,取消“双重管理”体制几无争议。

《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另一个突破在于,非公募基金会可向设区的市级政府民政部门申请登记。而此前,基金会的登记管理仅限于省级民政部门和国务院民政部门。

“双重管理”体制取消后,民政部门成为唯一的登记管理机关,这意味着其独立承担起基金会监管职责。从《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看来,其中相当篇幅用于设立基金会内部架构规范,以及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对基金会进行监管。

由于基金会财产用于公益事业、具备公共属性,如何保证其资金的安全及合理利用,成为《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的着力重点。“‘双重管理’放开以后,随后的综合监管要跟上,比如税务、财政,开户行对资金监控的管理,还有审计部门对审计报告的管理。”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马宏表示。

民政扩权

据了解立法进程的人士透露,民政部门成为基金会唯一的登记管理机关已成大势所趋,原有的分散管理模式将向集中管理过渡,民政部门扩大监管权成为必然。

《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增加了大量对民政部门的授权条款。比如,登记管理机关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可以采取现场检查、调查取证,以及查阅复印有关文件、证照、账簿、电子数据等方式,并可根据需要对印章和有关资料临时封存。

而在现行规定中,囿于“双重管理”体制,民政部门一直苦于缺乏监管手段,只能在登记注册时做资格审查,日常监管依靠年检,往往流于形式。

此外,《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中还规定,基金会应当接受审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审计监督。据接近民政部的人士介绍,民政部正考虑在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中设置审计制度,每年抽查一定基金会,提请国家审计署审计。

实际上,一些地方民政部门已经尝试加强行政执法职能。2009年,吉林省建立了省民间组织执法监察局,该省还下发了《吉林省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行政执法程序规定》。江苏省为增加执法监察工作的权威性,不仅将主管机构名称改为“社会组织管理局”,还增挂了“社会组织执法监察局”牌子。

“这也会造成新的问题,谁来监督民政部门?”邓国胜说。

一些基金会担忧,民政部门扩权之后,政府之手伸得过长。今年初,北京不少基金会接到北京市民政局电话,要求其加强党建工作,今年“两会”期间,这些基金会被要求逐日上报情况。

“对民政部门的监管,就是要求其依法行政,若有违规,自然有行政申诉、行政诉讼等程序来保障基金会权利。”刘忠祥说。

而《条例》修订的影响,将不止于基金会行业。《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第四十七条强调,基金会不得资助未经法定程序批准成立的组织,不得与其合作开展活动,不得吸收会员。这一规定,被认为直指大量存在于灰色地带的NGO组织。

由于注册难问题长期存在,在中国,大量社会组织处于未登记注册的“灰色地带”。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家,学界普遍认为,处于未登记状态的社会组织在100万家以上,甚至有学者通过抽样调查,估计其总数在800万家以上。

实践中,大量非公募基金会通过资助社团、民非的项目来从事公益,其对象不乏未登记注册者。业界担忧,若修法严格限制这一点,对大量无法正常注册的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来说,输血动脉将被切断,生存无以为继。

谁来评估

对基金会的监督,仅靠政府远远不够。一个自由竞争、充分发育的基金会行业,为争取公信力、公众资源,竞相信息公开,公众、媒体则可借此问责,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应随之出现,承担信息分析的中立角色。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基金会行业尚在襁褓中,信息披露程度普遍不高。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截至2010年10月12日,该网采集到信息的1925家基金会中,主动披露年报的仅占40%, 20%的年报存在逻辑错误和信息残缺,67%的基金会尚无官方网站。

《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中,对基金会的信息公开作出进一步规定,除规定捐赠人有权查询捐赠财产使用、管理情况之外,明确“社会公众”同样有此权利。

在邓国胜看来,信息公开只是第一步,未来还应当有独立的评估机构涌现,对数据做后续分析,给出具备公信力的分析结果,给捐赠人提供参照。

实际上,基金会评估体系已经具备雏形。《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2011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规定,依照评估结果,3A级以上基金会、慈善组织等,可以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税收制度的捆绑,让评估成为半强制措施。

此外,《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中,也新增了基金会评估的内容,其中第五十五条规定,登记管理机关建立基金会评估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基金会评估,对社会效益突出的基金会,给予表彰和奖励。

但目前的评估机构仍为政府主导,多以各级民政部门下设评估中心的方式存在,评估人员也由民政部门指定。“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的民间第三方评估机构。”刘忠祥承认。

在基金会方面,对现行以官方为主体的评估制度并不满意。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认为,评估对非公募基金会就不公平,“非公募做得再好也到不了5A。因为评估内容中有一项是捐款收入和公益支出,与公募基金会相比,非公募基金会肯定处于弱势地位,大的公募基金会一年支出可以达到两个亿,南都公益基金会一年最多也就两三千万,现在的评估中,每1000万可得一分,对我们不够公平。”

政府身负监管职责,应当保持一定的超然地位,评估的职责应当让渡给社会,由市场自发进行。对此刘忠祥认为,这只是时间问题,等基金会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会趋向分工,民间评估机构会随之出现。

投资限制争议

就《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而言,目前争议最大的是第四十条,“基金会为保值、增值进行的投资总额不得高于上年末总资产的10%,投资的年收益率不得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现行《条例》中有“基金会应当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规定。2004年,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局长孙伟林在广西“基金会管理条例”培训班发表讲话称,基金会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保值增值规定很难适应每个基金会。

为引导基金会审慎投资,《条例》还列明“失误赔偿”条款,规定因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财产损失的,参加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赔偿。

两相对比,《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对投资额的限制,无疑是一种后退。

多位基金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投资总额一旦受限,受冲击最大的是大型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

在一次有关《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的座谈会上,一家大型非公募基金会负责人表示,现实中,大多数基金会都通过投资,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2009年国内总资产排名前100家的基金会,总资产265亿元,投资增值率4.64%,基金会平均收益1200余万元,是同期银行利率的两倍多。若按照《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第四十条规定,前100家基金会的资产增值额至少降低一半以上。

“这笔收入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部分基金会、特别是非公募基金会而言,基金增值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如果加以限制,可能会导致大部分基金会动用本金,最终难以为继。

另据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估算,目前国内基金会的资产总额在1000亿元左右,其中可用于投资的资产在300亿元左右,如果这些资产中的90%只能存入银行,在高通胀的环境之下,其价值不升反降。

此外,按照中国现行税收制度,基金会从事经营,需缴纳25%的所得税,如此一来,基金会不仅难以成长,反而会不断萎缩。

原始出资额为2亿元的华民慈善基金会,是中国大陆注册资金最大的非公募基金会,除去每年行政事业经费和公益支出,该基金会自有资产全部进入资本市场,其中委托投资部分的收益率保持在12%。

华民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卢德之曾表示,梦想将华民基金会发展到百亿元规模。如果10%投资最高限的条文得以通过,卢德之的梦想无疑将变得遥不可及。据《财经》记者了解,为绕过“防火墙”,华民基金会已调整计划,在保持原始出资额不变的情况下,新成立一家“社会企业”,以公益信托的形式,将经营所得全部投入基金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介绍,国外并无类似的投资总额限制。比如美国主要以税法对非营利组织的投资行为进行调节,当某一组织收入来源的一定比例以上都来自投资,即可认定该组织的性质类似企业,不再是非营利组织,因此不得免税。而在英国,则是由慈善委员会制定的《公益慈善投资指引》对此进行引导,亦无强制性规定。

在学界看来,完善基金会内部治理结构,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保证公众和监管部门的信息对称,至于具体如何投资,可由基金会自行决定,市场自会优胜劣汰,无须设限。

“主要捐赠人”存疑

此外,《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还对基金会收入来源增加了规定。

第三十七条规定,非公募基金会每年来自主要捐赠人的捐赠,不得低于当年捐赠总收入的70%。根据附则中的解释,主要捐赠人是指向基金会进行大额或经常性捐赠的特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现实操作中,非公募基金会在设立时,需向民政部门登记其主要捐赠人。根据民政部门的解释,主要捐赠人大多是指非公募基金会的发起人。

对此,有非公募基金会人士认为,不少非公募基金会在发起人之外,还在不断开发更广泛的捐赠资源,对这些基金会来说,70%的规定限制了它们的发展空间。

金锦萍评价这一条文时表示,中国对公募、非公募基金会的分类,是从能否对公众募款来区分的,有了募款方式的限制,没必要再限制资金来源。就现行规定而言,非公募基金会除了不能对公众募捐,对多少人、采取何种方式私下募款,其实并无限制。

在金锦萍看来,如果第三十七条最终得以确定,那么非公募基金会不仅募款方式受到限制,资金来源也得特定化,属于双重限制。对于那些拥有较高募款能力的非公募基金会非常不利。

金锦萍认为,政府规定70%资金来源限制的初衷,是希望把中国的非公募基金会引导成为类似美国的私人基金会,但这些私人基金会的资金来自特定家族、公司或个人,其治理结构与公共慈善机构有明显差异。而《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并未对公募、非公募基金会的治理结构等作出区别性规定,既然如此,就不应对募款方式和募款对象进行人为限制。

更让有些学者担忧的是,收入70%来自主要捐赠人的规定,会让非公募基金会更加依附于其发起企业,难以真正独立。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表示,现在中国的基金会独立性普遍较差,公募基金会普遍依附于政府,非公募基金会依附于发起企业,规定非公募基金会70%捐 赠来自主要捐赠人,将会强化这种依附性,“脱离发起企业会很难”。

自治难题

金锦萍认为,基金会的独立意志,应当通过章程和治理结构来保证,相关的监管制度,也需确保理事会能按照其章程开展工作。

现行《条例》给基金会设置了“三权分立”的权力架构,理事会是决策机构,秘书处是执行机构,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但实际上,在大量的公募基金会中,秘书长往往是实际的决策人,有权撤换监事,难以监督;在非公募基金会中,理事长和主要出资理事权力较大,其指定的监事多是内部人,监管难以执行。

目前的修法仍依照此前的分权思路,并增加新的内容。《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了理事产生、罢免的程序,列举了理事享有的权利。在第三十条,理事会的职权上,新增了制定管理制度、决定副秘书长、财务机构负责人聘任、听取审议基金会工作报告等内容。

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承认,虽然《条例》确定,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但实际上,好多基金会要么是理事长一人说了算,要么是秘书长说了算,理事会形同虚设。”

在学者看来,《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关于内部治理结构的规定仍不完善。邓国胜认为,秘书长应当在理事中产生的规定就不尽合理,其实秘书长相当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而理事大多是基金会主要的出资人,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秘书长应当是理事会聘请来的,并非必须从理事中产生,如此规定,不利于基金会管理人才的专业化。

对此,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刘忠祥表示,秘书长应当从理事中选举产生,主要是考虑到秘书长应当进入决策层,避免其对基金会重大事项不知情,便于将来执行。

《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还规定,基金会设监事,由主要捐赠人和登记管理机关分别选派。而按照现行规定,基金会监事人选完全由理事会决定。

捐赠方发言稿范文4

[关键词]捐赠 特藏建设 系统管理 信息挖掘 服务机制

[分类号]G250

1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研究的意义

特藏(speciCollections)是特色馆藏的简称,对其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表述。本文藏是指图书馆具有某种重要性的特殊收藏。这种重要性通常体现在:年代、版本、主题、收藏者以及文献类型等等。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在帮助建立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学校总体声誉、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图书馆自身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著名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颇具规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特藏。但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将特藏界定为价格昂贵的古籍善本,加上高校图书馆普遍经费紧张,所以迄今为止,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考虑到特藏建设与经费紧张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基于捐赠建设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观点,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为实证,研究其关键问题:系统管理、特色资源发掘模式及服务机制。

研究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捐赠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捐赠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进行人文社科资源建设方面。因为人文社科资源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成效的,很多老的、旧的文献资料目前已经无法买到,所以捐赠就成为高校图书馆补充人文社科馆藏的重要来源。

1.2 高校图书馆通过捐赠可以获得珍贵特藏

有很多珍贵收藏不是用钱就能买到的,因为不少私人收藏者在处理自己的藏书时考虑的不是金钱回报,而是耗费毕生心血的藏书怎样才能发挥最大的学术价值和作用;当然也有些私人收藏者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够通过藏书名垂后世。这些因素都使得高校在通过捐赠获得珍贵藏书上远远领先其他机构,也是本文研究的基础意义。

1.3 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决定了基于捐赠建设特藏的现实意义

常见的特藏建设途径包括购买、系统积累和接受捐赠三种。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经费普遍紧张,很难筹集到大量资金购买价值不菲的特藏资源;系统积累特藏资源又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不是任何一个图书馆都能做到的。在经费紧张、人力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从捐赠中发掘有发展前途的特藏方向,并在今后的捐赠征集中有目的地开展工作,是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最为高效、便捷的途径。

2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及其研究目标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丰富的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这是获得捐赠的源泉,也是建设高校特色馆藏的良好基础。如何有效管理辛苦征集来的捐赠品?怎样从大量的捐赠品中发现有价值的特藏发展方向?如何将可能的特藏发展方向变成图书馆真正的特藏?特藏如何提供服务以便达到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效果?……这些都是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要考虑的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系统化管理模式、特色资源的计算机辅助发掘模型以及利用特色资源有效开展特色服务的机制。

研究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最终要求达到以下目标:

・研究各类捐赠资源的特点,特别是非书刊资源的特点,建立符合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的捐赠资源元数据规范,对捐赠物品进行全面深入的揭示,以便合理的组织捐赠相关信息。

・优化高校图书馆捐赠处理的各个环节,建立基于工作流技术的捐赠管理信息系统,对捐赠工作实现全面的电子化系统管理;借助该系统,实现捐赠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性。

・在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基础上,利用分散信息的聚类等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捐赠的特色资源计算机辅助发掘模型,发掘可能的特藏发展方向。

・以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为平台开展特色服务,研究探索利用特色资源配合学校师生各种教学和科研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主动学术信息服务的机制。

前两个目标的实现对于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无章可循、各自为政的捐赠工作能够起到标准化示范作用;而建立特色资源计算机辅助发掘模型,不但能让高校图书馆在确定特藏建设方向上有据可依,而且使得特藏建设更有效可行;特色服务的机制研究,可以让图书馆在与网络内容提供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是图书馆的立馆之本和发展之道。

3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之一:系统管理

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集捐赠登记、捐赠统计、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可以全面优化捐赠工作流,实现捐赠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本文将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简称为“捐赠系统”。

3.1 管理对象

根据清华大学图书馆接收到的捐赠资源类型,捐赠系统管理对象主要有5个类别:图书、期刊、资料(例如:手稿、剪报、海报、照片、证书)、特殊赠品(例如:古董、字画、家具、人偶)及捐款。

3.2 系统规划

根据面向的用户不同,捐赠系统将包括后台管理、前端展示两个子系统:

・后台管理子系统的使用者是图书馆馆员,侧重信息组织和工作流的建立。通过分析研究,将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求的捐赠资源元数据规范,更好地对相关资源进行描述,便于电子化管理;同时基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捐赠工作,建立规范合理的工作流,实现从捐赠联系、接收登记到捐赠物处理入藏等一系列工作的自动化管理,推动捐赠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

・前端展示子系统面对的用户是捐赠者和普通读者,主要侧重两点:①汇总特藏资源信息,动态实时公布;②适度宣传,调动捐赠者的积极性。

3.3 功能概述

基于系统规划,捐赠系统将要实现的功能(见图1),具体包括:

・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上述5大类别的捐赠物品的信息处理,包括捐赠者和捐赠物的信息登记、编辑、捐赠物去向的处理、捐赠回执和证书的在线打印等。捐赠管理工作流示意图见图2。

・基于捐赠人(或捐赠单位)名称、登到批号、捐赠物品名称等信息点的检索查询。

・针对捐赠者、接受捐赠者、确认者、来源、去向等多个信息点进行统计,为决策提供数据依据。

・建立捐赠联系导航,针对不同的捐赠途径将捐赠者导向不同的捐赠联系方式,减少了捐赠者及捐赠物在图书馆部门间的流转程序。

・实现捐赠公告以及在线咨询功能,不仅可以增进与读者的距离,发动大家踊跃赠书,丰富我馆馆藏;

而且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告知读者哪些赠书可以转赠,使捐赠来源的特藏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

・建立“网上展示厅”,实现捐赠新闻和捐赠主题展览等信息的动态与管理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加以适当的页面特效,生动地展示信息,加强捐赠活动的宣传力度。

・实现“重要捐赠榜”、“最新捐赠榜”、“社会捐赠名录”等主要榜单的动态汇总和自动,增强捐赠物品接收后的宣传,激发读者的捐赠热情。

・实现捐赠物查询功能,捐赠者可以查询到自己的捐赠物品在“捐赠管理信息系统”中登记的入藏、转赠等处理情况,及时地告知捐赠者,体现对捐赠者的尊重。

4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之二:特色资源发掘

捐赠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补充途径。通过捐赠可以丰富馆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高校图书馆资金紧张的问题,而且其中不少捐赠品可以继续建设发展成特色馆藏。如何结合本校教学科研需求和学科特点选定合适的特藏建设方向,是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大家发现,如果仅靠馆员主观判断来决定特藏建设方向,难免会因为没有有力的科学依据而不够客观,缺乏说服力。

为解决这个问题,方便馆员在大量捐赠资源中及时准确发现有价值的特色资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捐赠系统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基于捐赠的特色资源计算机辅助发掘模型,发掘可能的特藏发展方向;然后结合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需求及本校特点,从高校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未来发展出发,选定特藏建设的方向,集中一切力量,采用各种方式发展特色馆藏,使特藏建设更有效可行。

为实现该模式,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引入粗糙集理论,采用直接数据挖掘和间接数据挖掘两种技术实现对不同类型捐赠信息的特藏发掘。

4.1 粗糙集理论

高校图书馆获得的捐赠来源广,质量参差不齐,只有与高校教学科研关系密切的高品质资源才能最终发展成为特藏。为使挖掘工作进行更顺利、有效,我馆运用粗糙集理论对捐赠系统中的大量信息进行预处理。

粗糙集(Rough Set)理论是一种数学工具,用于研究不精确、不确定性知识,由波兰科学家Z・Pawlak于1982年首先提出。用其对捐赠系统数据作预处理的理由如下:

第一,捐赠系统后台为关系型数据库,其关系表可以看作粗糙集理论中的决策表,这样不用对原始信息做任何转化就能直接方便的使用粗糙集方法处理数据。

第二,捐赠资源中是否有可发展的特藏方向?哪些可以作为未来特藏的发展方向?这些问题都是不确定的,从捐赠系统中发现不确定的信息,正是最适合粗糙集理论发挥用武之地的工作。

第三,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捐赠系统数据进行预处理,排除特藏发展方向发现过程中的噪声,使得到的知识发现算法有利于并行执行,使发现的特藏方向在实践中更易于验证和操作。

捐赠系统中的信息经过粗糙集方法预处理后,可实现以下目标:

・从捐赠系统中去除冗余对象(如非研究型资料、非法资料等),即值约简。

・从捐赠系统中去除冗余属性(如馆藏复本信息、捐赠接待者信息等),即属性约简。

・得到独立属性的最小子集,同时保证与原属性的分类质量相同,即约简的属性。

・得到各约简集的交集――核(core),即最优约简集的必要元素。

・得到捐赠系统信息的分类规则。

4.2 直接数据挖掘与间接数据挖掘

捐赠系统中的数据经过粗糙集理论预处理后,就可以灵活运用直接数据挖掘(如:分类、估值、预言)和间接数据挖掘(如: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聚集、描述和可视化)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特藏挖掘。

清华大学图书馆目前在捐赠的基础上已经建成了清华文库、爱泼斯坦专藏、古籍特藏、海外“保钓、统运”资料专藏、科恩图书室、龚育之专藏等一批特色馆藏。这些特藏资源按照捐赠信息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以捐赠者为基础和以捐赠品的内容主题为基础。爱泼斯坦专藏、科恩图书室、龚育之专藏属于前者,清华文库、古籍特藏、海外“保钓、统运”资料专藏属于后者。

鉴于此,我馆按照捐赠品的主题和捐赠人分别对捐赠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并预言同一主题和同一个捐赠者的捐赠品都有发展成特藏的可能性,利用已经建成特藏的捐赠信息集合建立“同主题”模型和“同捐赠者”模型;然后根据模型,通过关联规则、分散信息的聚类(如基于共现分析的文本知识挖掘法、高频主题词的共词分析)等方式,对捐赠系统数据库中的其他数据进行分析,选出最可能成为特色馆藏的捐赠资源,也可以选出与已有特色馆藏最接近的捐赠资源,以进一步扩充完善已有的特色馆藏。

例如,利用“同主题”模型,清华大学图书馆从捐赠系统中发现了2008北京奥运资料、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原件、名人手稿等几个很有价值的特藏发展方向,并在捐赠征集工作别关注这几个主题,目前已经颇有成效。

为实现分类、预言、聚类、关联等,会用到主题识别、基于语义的汉语文献主题词提取、共现分析、共词分析等技术,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5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之三: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特藏建设的服务机制决定该项工作的效果。服务机制是基于服务施与和接收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的总和,主要包括服务形式、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方法和服务费用等。

基于捐赠的特藏服务既要考虑捐赠环节,又要考虑特藏馆藏使用,具有读者群特定,读者信息需求目的性强且专深等特点,因此其服务机制包含在图书馆总的服务机制之中,不与总的服务机制相悖,但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5.1 捐赠征集与特色服务相结合

清华大学图书馆开设特藏阅览室、专藏阅览室,不同级别的资源对不同级别的读者开放;同时设立大量的“研读小间”、“讨论区”等独立区域,供读者就某个主题或研究课题展开讨论而不会影响到其他读者。

清华大学图书馆对价值高的捐赠品设立专室(如科恩图书室)或专架(如名人专架、院士专架等),打破图书馆按文种和资料类型分开排架的常规,将这些捐赠品集中排架,极大地调动了捐赠者的积极性。清华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传承的基地,利用特藏资源的稀缺性以及人才济济的优势,开展与文化相关的各类活动,如举办名人手稿展、名人专藏展,还配合院系在院庆、系庆时举办与之相关的藏品展览,不定期地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某珍贵藏品举办小型讲座等。通过这些特色服务,既传承了校园文化,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又起到宣传征集捐赠的作用,提高了特藏资源的利用率。

5.2 加大数字化服务力度

特藏资源有些具有文物价值或由于某特殊原因不宜于一般读者接触,如古籍善本、珍贵签名本、手稿等,为最大限度地让读者使用图书馆资源,清华大学图书馆将这些资源数字化,包括内容、外形等,读者不接触

实物就能对这些资源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特藏服务部门还提供相机、DV等数码设备,在一定范围内供读者对某些不能出借的资源按自己的需求进行数字化。

对已经数字化的资源,清华大学图书馆按专题建立数字图书馆(如“清华文库”数字图书馆),对专题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集成化的信息服务;专题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也吸引更多的人将同主题资料捐赠到图书馆。

5.3 重视服务环境与互动,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清华大学图书馆对捐赠接待处及特藏服务区的色彩、立体布局等进行科学设计,搭建低碳温馨的环境;提高馆员素质,要求接待服务的馆员对捐赠政策、馆藏建设目标和原则、特藏资源等做较专深的了解,以便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与读者开展多渠道信息沟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吸纳读者参与到特藏建设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义务的捐赠征集宣传员。这样不但能提高特藏服务水平,而且还能够取得读者的信任和支持,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捐赠品,为特藏建设提供广阔的资源。

5.4 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

高校图书馆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的信息服务基本都是无偿的,但特藏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加上特藏资源本身的特殊性,可以将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展特藏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对于特别珍贵的藏品开展按次有偿服务,这主要是考虑到实物在使用时会对其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维护、修补藏品需支付不菲的费用,为保证特藏的可持续性发展,适当收费是必须的。

6 结语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捐赠系统使业务工作规范化、流程化,特色资源辅助发掘提高了业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特藏服务机制为特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本文是在升华清华大学图书馆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文中的理论和技术都经过实践检验,取得不错的效果,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具参考价值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红扬,弘扬文化传统彰显个性特色――试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特藏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83-87

[2]韦庆嫒,美国著名大学图书馆“高校特藏”资源建设研究,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2):86-92

[3]晏凌,基于捐赠的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图书馆杂志,2010(2):44-45,56

[4]张蓓,晏凌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7/8):111-116

捐赠方发言稿范文5

[论文关键词]古籍收藏 善本 文献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委“211”和“985”工程建设学校之一。学校自50年代建馆以来,一直以民族文献为收藏重点,并因其民族特色和文献地位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国家教委所设立的全国民族文献信息中心。现馆藏古籍22万册(件),在北京高校图书馆中,仅次于北大、北师大、人大及清华,在民族高校中位居第一,素以民族文献数量之丰、语种之多、价值之高而久富盛名。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和见证,是传承后人的宝贵财富。下面,笔者对其馆藏古籍的来源、内容及特点等情况做一概括性论述。

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为中央民族学院,学院图书馆于1952年创建,建馆初就下设采访、编目、阅览三个业务组,并聘请了北京图书馆专家万斯年先生为顾问,戚志芬、王树伟两先生为业务指导;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担任图书馆馆长,民族史料学专家吴丰培先生任业务秘书。在这个专家班子领导下,学院图书馆自建立起就开始了古籍的访求和搜集。

当年建立学校的初衷,就是要使其成为一所为民族地区输送人才的综合性大学。所以,学校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民族文献的收藏工作,古籍收藏成为馆藏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古籍帐簿记录,古籍藏书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机构调拨。建校初划,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一些机构纷纷捐献大量古籍。如北京市文物局、禹贡学会、故宫博物院、江苏文管会等机构都调拨了大量古籍。光禹贡学会就在1953年6月一次调拨古籍773种,3751册,另舆图481种。这批藏书既有清官皇家收藏,也有历代名流私藏大家的传世精品。大量的古籍文献被调拨以充实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民族高校图书馆,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图书馆古籍收藏初具规模。

二是,私人捐赠。如著名学者潘光旦、洪煨莲、吴丰培、王钟瀚、孔繁山等先后将自己所藏部分古籍捐献给学校图书馆。首任馆长吴文藻将他毕生精心收藏的有关民族学、社会学书刊,其中包括《清代会试乡试殊卷》等,计1595册全部捐赠学校图书馆。王钟瀚先生受洪煨莲师所托,将其留在国内的古籍1400种,10010册悉数转赠给学校图书馆收藏。近年又将个人所藏古籍共358种,1185册捐赠校图书馆。在吴丰培捐赠书目上清楚记载着先生捐赠的古籍471种,1778册。潘光旦生前曾将多年珍藏的家谱百余种及五省局本《二十四史》等1110部,8926册古籍赠送学校图书馆。林耀华教授将家传光绪年间新疆巡抚饶应祺稿本,《饶应祺函、电、奏稿)169册(21函)全部捐献给了刚建不久的学校图书馆。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一些专家学者将收藏纷纷捐献给了图书馆。这个时期,重要的古籍捐献者有陈宗亮、张涛卿、张维等人。其中建馆初期,陈宗亮先生一次就捐给图书馆古籍850种,10140册,包括数百种珍贵的明刻本。

三是,征集与访购。主要是在全国新华书店、古旧书店派人去采购,同时还针对一部分私人藏书进行征集和购买。

在接受捐赠的同时,图书馆派出专家去征集与访购了一批古籍,其中不乏珍稀罕见之本。1964年,一次性购进拓片1153种,共1670张。1957年,图书馆派专家赴南京朱契先生处购得地方志200余种。1978年,购入傅乐焕先生私人藏书200种,923册。经过上述捐赠和采购活动,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初具规模,目前,学校图书馆入藏质量最高、最有价值的一批善本,当推上世纪60年代入藏的潘光旦藏书。

潘光旦(1899-1967年),字仲昂,江苏宝山人,著名社会学、民族学家。入藏的潘氏藏书中,包括一些非常珍贵的稿本和钞本,诸如《青郡赵氏家谱》,回族家谱,孤本;《(夏县)涑水司马氏源流集略》8卷,司马晰辑。司马晰为司马光十七世孙,此书为万历十五年(1587年)刻本;《丹阳赵氏宗谱》,赵廷桂编,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衍庆堂活字本;《百家姓氏源流》,王相著,金陵郑元昊刻本;《八旗满洲氏族通谱)80卷,鄂尔泰纂,清乾隆九年(1744年)内府刻本,满文;《爪尔佳氏家谱》,恩龄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崇秀续修,满汉合璧钞本;《宗室王公章京世袭爵秩册》,黄档房钞本;

清光绪年间驻新疆大臣饶应祺后裔、中央民族大学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家属捐赠的《饶应祺奏稿》,内容为自陕西至新疆各地经办之公牍、函电、奏稿。具体包括甘肃新疆巡抚部院奏折、书信;奏办陕西清徭详批稿;西征筹粮信稿、来往电报稿、赈务稿、治判公牍;同州赈务总目、筹赈禀稿、公牍稿;藩臬任内奏折;恪靖侯奏稿、信稿;李文忠公致先中臣公稿及饶应祺传;饶母王太夫人行述、家传并追忆录。此函牍百余册,为海内孤本,是研究西北史地的重要文献。其价值所在有五:此为稿本,世无流传,惟

十分重要的疆臣,饶的前二任巡抚刘锦堂奏稿《刘襄勤公奏稿》①、陶模奏稿《陶勤肃公奏议遗稿》②、《陶勤肃公新疆奏稿》③均已影印出版,惟其稿不相衔接,更有必要迅速整理出来,使其出版成为连贯性的史料,此其二;在他任内8年时间,沙俄帝国正在新疆要求贸易,交涉El繁,此稿是外交史上的要籍,此其三;手稿中多载有经济资料,如其时的粮食价格,天气等,对于该地的雨量、雪量、灾情的报告,可供气象部门研究参考,此其四。其五,大量有关新疆各地奏折,折尾均载有具奏日期、具奏地点及朱批日期和内容。因其系家藏本,比起一些档案选录,更具原始、朴素、详尽等特色。

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价值及特色

现图书馆馆藏古籍分为普通古籍、善本古籍、少数民族古籍、舆图及钞稿本、拓片等特藏,在17000余种22万册古籍中,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收录标准和范围,又参考《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等书,经鉴定馆藏善本包括宋、元、明及清乾隆60年前的刻本有1434种,钞稿本800多种,拓片1500多种及部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等。其中宋本1部,元本9种,明本400余种,朝鲜刻本20余种,和刻本40余种,这些海外汉籍刻本年代较早,存量不多,非常珍贵。

馆藏最早刻本为《通鉴纪事本末》,存卷三十七,南宋袁枢著。宋宝祜五年(1257年)赵舆筹刊大字本,每半页11行,行19字,白口,单黑鱼尾,左右双边,版框高25.3cm,宽20cm。版心上刻字数,下刻书名及卷数,版心底部刻有宋宝祜年间字样,有刻工林茂、周嵩、沈祖、徐松、史祖、徐优、顾祺、钱开等。书中凡遇“贞”、“弘”、“徼”、“玄”等字均缺末笔避讳。版式宽阔,字大精美。字体肥瘦有则,横平竖直、横轻竖重,既有颜字风骨,又具欧字笔画特点。所用纸张为白麻纸,色呈浅黄,正面光滑,背略粗糙。

版书有《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大全)17卷、《宋文公校昌黎先生外集》10卷、《文章轨范》7卷、《乐府诗集)100卷、《北史》100卷、《圣朝混一方舆地胜览》2卷、《国朝文类)70卷、《文山先生文集)25卷(明补元刻本),均为海内外稀见的版本,如《北史》100卷,《二十四史》除去《元史》、《明史》系后来编纂者不论以外,《宋史》、《金史》已难觅元刻完本。《辽史》已无真元刻,校史不得不求助于源于宋元旧本的明刻。明刻本中也时见珍本,明代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有国277年,明初刻书不多,时至今日传世已少。正德、嘉靖以后大量刻书,传本渐多,不难获见。万历在位48年,故今天所见明刻万历本最为常见。

经统计,馆藏明刻本洪武年1种、永乐1种、宣德1种、正统2种、天顺1种、成化7种、弘治1种、正德6种、嘉靖53种、隆庆3种、万历143种、天启20种、崇祯49种。嘉靖以后刊本中包含不少丛书,像汲古阁刻本中的丛书,仅《津逮秘书》一部就收录160种书,这个数目多少反映出不同时期明刻本流传的珍稀程度。馆藏明清刻本中明万历本《两朝平壤录》、清乾隆年间殿本《平定准噶尔方略》等均为国内罕见。馆藏古籍具有两方面的鲜明特色。

(一)民族特色

民族古籍指1911年前有关民族方面的刻本、钞稿本、拓片等各类古籍,包括汉文中有关少数民族记载以及少数民族用汉文写作的古籍和用民族文字写作的古籍。汉文民族古籍中有不少珍本,馆藏汉文古籍17000余种中,有关民族古籍的就约占30%,包括藏、满、蒙、彝、纳西、傣文、东巴文、察合台文等诸多文种,其中藏文古籍843种,满文古籍220种,蒙古、傣、纳西、彝、东巴等37种。明清两代刻印的满文、蒙文、藏文尤为珍贵,在1600种多函藏文经籍中,有六世达赖赠送毛主席又由中央转赠学校图书馆的纳塘版《大藏经》,稀世珍本《多班智达传>;满文《盛京赋》、满汉合壁《金瓶梅》、等,均为学校图书馆特藏。还有傣文贝叶经、纳西象形文字钞本、彝族的老彝文、察合台文手钞本等,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少数民族语文古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消失民族和现存民族历史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还有部分反映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手绘本,如《云南诸夷图》、《百蛮图》等,不仅绘工精美,而且再现了古代少数民族的族属、地理、分布、面貌及生活场景。馆藏清绘本《御制外苗图》,由红木板豪华封装,封板正中上方竖刻隶书体“御制外苗图”,烫金、折装、棉白纸、彩绘,绘制精良、装帧考究,钤盖有序。开本宏大,共收图104幅,每幅配文,非常形象地对当时所见所闻进行了描绘和记述,反映了清代西南苗人的体质、服饰、用具及生产生活习俗。馆藏各民族古籍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情况,是研究民族历史、宗教、语言、文字的最原始资料。

(二)方志文献

地方志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典籍,它汇集一个地区从古到今,包括天文地理、名胜古迹、物产资源、民族、宗教、风俗以及制度、经济、文化、人物、著述,乃至方言俗语、金石碑刻等等。

捐赠方发言稿范文6

    一、社会捐赠合同概述

    (一)社会捐赠合同的概念

    社会捐赠合同是赠与合同的一种,它是指社会上特定的自然人为了特定的目的通过特定部门或者本人以募集协议或者公告的方式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人寻求帮助,社会上不特定的人知悉该信息后,为了该特定目的的实现,自愿无偿的将自己的合法财产为赠与的行为。所谓特定的自然人,又称之为受捐助人,是指经济上特别贫困,依我国现有的保障制度仍不能帮其摆脱困境,以至于影响正常生活的人。特定目的指的是因有如求学、治病等处于困境。特定部门指的是如学校、报社等新闻单位,也称之为募捐发起人。社会上不特定的人是指自愿无偿赠与财产给受捐助人的人,又称之为捐赠人。

    (二)社会捐赠合同的性质

    关于社会捐赠合同的性质,学界对此没有统一的定论。其中,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社会捐赠合同属于实践性合同。 该种观点认为社会捐赠合同不仅仅需要捐赠人与受捐助人具有赠与财产的合意,而且应该对所赠与之物进行交付,只有这样赠与合同才成立,否则,不具有法律效力。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赠与合同本是无偿的,如果赠与人由于到期没有履行赠与合同要受到法律的强制的话,对于赠与人而言显得过于苛刻。我国《民通意见》的司法解释第128条对此进行了规定:“公民之间赠与关系的成立,以赠与物交付为准。赠与房屋,如果根据书面合同办理了过户手续的,应当认定为赠与关系成立,未办理过户手续,但赠与人根据书面合同已将产权证书交予受赠人,受赠人根据赠与合同并已实际占有、使用该房屋的,可以认定赠与有效,但应当另行补办过户手续。”由此可见,我国实践中,赠与合同是按照实践性合同来处理。

    第二,社会赠与合同为诺成性合同。 将社会赠与合同看成是诺成性合同,避免了对赠与人保护周全,而对受赠人却没有尽到应有的保护。显然,因为赠与人没有交付财产而使合同不成立,受赠人的预期利益则得不到保护,这与合同维护双方利益的宗旨不符,也不符合合同目的,如果将社会赠与合同定性为诺成性合同,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也同样能够做到保护赠与人权利的目的。

    第三,社会赠与合同以实践性合同为原则,诺成性合同为例外。即具有道德义务性质、社会公益性质以及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为例外。

    第四,从我国合同法制定的历史过程中看,赠与合同的性质的规定有很多反复之处。开始,我国的《合同法拟稿》借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做法,把赠与合同认定为诺成性合同;1998年公布的合同法草案中又借鉴德国、意大利的做法,将赠与合同视为实践性合同。1999年的审议稿中又回到将赠与合同规定为诺成性合同的局面,多次反复。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现代社会,只要双方具有订立某项协议的合意,合同即为成立,除法律对某种合同的实践性有特别的规定。在我国合同法中,立法上并未对赠与合同有特别规定,因此,其具有诺成性。

    其次,将社会赠与合同视为实践性合同,与我国合同法第186条的规定有矛盾之处。该条款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而合同的撤销是以合同的成立为前提的,所以,只有赠与合同有效成立,才能行使撤销权。因此,只有当社会赠与合同是诺成性的条件下,才能认定任意撤销制度的存在。

    最后,社会赠与合同是赠与合同的一种,把社会赠与合同视为诺成性合同,并且同时赋予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能较全面的保护社会赠与合同双方的权益。

    (三)社会赠与合同的成立

    我国《合同法》第25条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合同的成立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社会捐赠合同中,常常会有某个部门,如报社等根据受捐助人的请求,募捐倡议,对此我们应对其进行准确定义,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

    我国合同法规定,要约是指希望与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是一方当事人以缔结合同为目的,向对方当事人作出并受之约束的意思表示。而要约邀请是指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其目的是希望别人向自己发出要约,之后根据该要约决定签订与否,要约邀请人一般不受要约邀请的约束。

    对于募集倡议,笔者认为其法律性质应为要约。

    第一,该募集倡议由特定的人(受捐助人或者发起部门)发出,不存在要约人不特定的问题,也没有受要约人不知道从何承诺、向谁承诺的问题。另外,募集倡议的内容具体明确,社会捐赠活动中,募集倡议一般都是发起人接受受捐助人的委托,想社会上不特定的寻求帮助,捐赠人知晓该倡议后,资源无偿向发起人或者直接向受捐助人作出捐助的行为。

    第二,捐赠倡议具有明确的订立社会捐赠合同的目的。受捐助人应根据捐赠倡议中所说的目的合理使用捐赠之物。社会捐赠的目的是集众人的力量,帮助特定个体度过经济上的暂时困难,将捐赠倡议认定为要约,有助于社会捐赠合同目的的实现。

    第三,将募集倡议视为要约,有利于保护受捐助人的利益。视其为要约,捐赠人承诺到达之日,捐赠合同即有效成立,捐赠人对捐赠行为只享有撤回权,不享有撤销权。如果把募集倡议认定为要约邀请,则捐赠合同需受捐助人或者募捐发起人作出接受捐款的意思表示到达捐赠人时,社会捐赠合同才成立,同时,捐赠人既享有撤回权,又享有撤销权,不受其意思表示的约束。此时,捐赠人的利益得到了全面保护,但却损害了受捐助人的利益,不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

    (四)社会捐赠合同的法律特征

    1、社会捐赠合同是双方法律行为,其包括三方当事人。社会捐赠合同包括捐赠人、受捐助人、募捐发起人,涉及三种法律关系。该合同因受捐助人或者募捐发起人发出要约,捐赠人的承诺而使合同成立,需要受捐助人和捐赠人两方当事人的合意,二者缺一不可。社会捐赠合同是特殊的赠与合同,第一,一般情况下,赠与合同的成立先是由赠与人作出赠与的意思表示,然后受赠人作出接受赠与的意思表示,在此过程中,受赠人一般不是主动的,而社会捐赠合同中,受捐助人积极发出需要帮助的信息,捐赠人积极作出捐赠的行为,两者都是积极主动的。第二,一般的赠与合同中当事人都是单一的个体,但社会捐赠合同的捐赠人一般是社会上的多数人,受捐助人往往是一个自然人,有事也可能是多个自然人。第三,一般的赠与合同不需要必须具备特定目的,而社会捐赠合同必须以特定目的(主要是为帮助受捐助人度过特定困难)为前提。

    2、社会捐赠合同是诺成性合同。

    3、社会捐赠合同是特定目的的赠与。社会捐赠合同的特定目的是捐赠人订立合同的动因和缔约的基础。如果受捐助人不为该目的使用赠与之物,那么,捐赠人可以主张合同目的不能而撤销或解除之。

    4、社会捐赠合同为不要式合同。除法律另有规定之外,社会捐赠合同为不要式合同,合同的安全指数与当事人的信誉相关。当事人可以根据其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采用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皆可。

    二、社会捐赠合同与其他特种赠与合同的区别

    (一)社会捐赠合同与附负担的赠与之区别

    附负担的赠与,是指以受赠人为一定得给付为条件,或者说受赠人接受赠与后需负担一定义务的赠与。

    1、受赠人有履行负担的义务,赠与人可以请求其履行。目的性赠与情形中,受赠人的行为并非其义务,如果受赠人不履行,赠与人只能根据合同目的之不能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2、负担是从赠与财产中所为的给付行为,其给付的通常是有财产价值的给付。但是,目的性赠与中,受赠人的行为未必是财产上的,例如为求学而所得的帮助,求学这一行为并不是所谓的财产上的给付。

    (二)社会捐赠合同与为公益事业目的的赠与合同之区别

    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合同,指的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了公益事业,自愿无偿的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的事业单位捐赠财产的行为。其与社会捐赠合同的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

    1、是否具有人身性不同。社会捐赠是捐赠人基于对特定受捐助人的同情直接为之赠与的行为,具有很强的人身性;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不是直接针对受助人,所以,从捐款的发生和使用情况来看,其不存在人身属性。

    2、合同性质不同。社会捐赠合同属于特种赠与之中的一种,在法律适用上,多数援引合同法中有关赠与合同的规定,没有特别法予之适用。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属于社会公益捐赠,是合同法中规定的三种特殊的赠与合同之中的一种。且法律上规定有特别法。

    3、受捐助人的法律地位不同。社会捐赠合同过程中虽然牵涉三方关系人,但合同的主体是捐赠人和受捐助人,募捐发起人被认为是受捐助人的人。而为公益事业目的的捐赠合同的主体是募捐人和捐赠人,而受捐助人仅被认为是受益人。

    (三)社会捐赠合同中三方关系人之间法律关系以及权利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