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阅读论文范例6篇

深层阅读论文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1

关键词:图式阅读理论;阅读策略;问题设计;阅读三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0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五、结束语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2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时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与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途径。人们对外语阅读教学的认识经历了译码论、微观法、宏观法,发展到现在的阅读互动论。赫德生(T. Hudson)与卡雷尔(P.L. Carrell)等人吸取了各家之长,提出了互动论(the interactive approach),主张阅读是读者与所读语言材料互相沟通以及微观阅读与宏观阅读互相作用的过程。在高考中,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考查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

英语综合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下设若干个阅读教学项目,涉及到从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教学,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个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从整体入手感知文本,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然后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详细地学习词汇与语法知识,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理解;最后再采用综合的方法,达到整体全面地理解。下面,我分述这种教学模式。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讨论。

教学活动

教师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介绍部分关键词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3)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学生

(1)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快速阅读,完成阅读练习题。

(3)进行讨论,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练习方式与题型

(1)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择题(细节信息)

(2)正误判断题。

(3)图表与连线题。

(4)有关文章主旨的问答题。

第二步:听录音与朗读

教学项目: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

(3)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听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学生

(1)听录音,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模仿录音中的语音与语调,练习朗读。

练习方式与题型

(1)朗读。

(2)图表与连线题。

(3)有关文章层次结构的问答题。

第三步:语言知识点的综合学习

教学项目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与短语的教学(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构词等)。

(2)句子教学(句子的用法、语法结构与功能)。

(3)段落(段落的结构与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与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综合归纳、模仿造句。

教学活动

教师

(1)讲解分析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造句。

(3)分析段落结构。

学生

(1)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做好笔记。

(2)运用所学知识模仿造句。

练习方式与题型:词汇运用练习,造句与翻译练习。

第四步:综合理解

教学项目:文章的深度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深度综合理解能力,全面把握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1)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学生

(1)通过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

(2)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练习方式与题型:讨论与交流,完形填空练习(close test),复述课文。

第五步:读写延伸

教学项目:读写运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分析与讨论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指导课外读写。

教学活动

教师

(1)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指导课外读写。

学生

(1)领会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3

英语综合阅读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五个步骤,每个步骤下设若干个阅读教学项目,涉及到从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教学,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线,同时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

第一步:文本感知

教学项目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把握文章主旨与层次结构的能力。

3.自动识字(词)的能力,预测、推断能力,据上下文猜测词意的能力。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讨论。

教学活动

教师 1.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组织学生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介绍部分关键词汇,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3.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学生 1.获取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或讨论相关背景知识。

2.快速阅读,完成阅读练习题。

3.进行讨论,弄清文章主旨,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练习方式与题型1.阅读理解方面的选择题(细节信息)

2.正误判断题。

3.图表与连线题。

4.有关文章主旨的问答题。

第二步:听录音与朗读

教学项目 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与语音语调的模仿能力。

3.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听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播放录音,指导学生听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语音语调。

学生 1.听录音,领会文章的主旨与层次结构。

2.模仿录音中的语音与语调,练习朗读。

练习方式与题型 1.朗读。

2.图表与连线题。

3.有关文章层次结构的问答题。

第三步:语言知识点的综合学习

教学项目 1.在语境中学习词汇与短语的教学(读音、拼写、意义、词性、用法、功能、构词等)。

2.句子教学(句子的用法、语法结构与功能)。

3.段落(段落的结构与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与掌握语言语法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从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地理解,做到融会贯通。

教学方法 讲解分析、综合归纳、模仿造句。

教学活动

教师 1.讲解分析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造句。

3.分析段落结构。

学生 1.接受理解老师所讲的词汇、短语、句子的用法与语法知识,做好笔记。

2.运用所学知识模仿造句。

练习方式与题型 词汇运用练习,造句与翻译练习。

第四步:综合理解

教学项目 文章的深度综合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看法与见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深度综合理解能力,全面把握课文。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3.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教学活动

教师 1.指导学生综合深入地理解课文。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复述课文。

学生 1.通过练习、讨论与交流对课文进行综合深入的理解。

2.在讨论、交流与复述课文中发展表达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练习方式与题型 讨论与交流,完形填空练习(close test),复述课文。

第五步:读写延伸

教学项目 读写运用。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知识与阅读技巧阅读相关文章,拓展知识面,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

2.运用所学的知识,以书面的形式表达相关主题,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分析与讨论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指导课外读写。

教学活动

教师 1.讨论分析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指导课外读写。

学生 1.领会文章结构与语言特色。

2.完成课外读写练习。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4

1.纵向展开议论,在构思过程中先要在三种层进式结构模式中,选择一种适合本文写作的模式,然后确定文章的论证思路,安排各段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弄清楚,最好是列一个简单的写作提纲。

2.层进式结构的层次之间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层次间是不能随意调换顺序的,所以作者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安排好层次之间的先后关系。

3.层进式结构方式不易让人一目了然,所以每段开头的句子很重要,其要么是本段的论点,要么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因此,每段开头的句子,既要紧扣行文的要求,又要能体现文章的层进式结构特点。

范文导航:

阅历与读书

赵迎辉

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理解,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选自《学习时报》)

技法借鉴

这篇议论文主要论证了“阅历与读书的关系”,采用了由表及里的纵向议论结构模式。文章首段通过不同阅历的人,读书会有不用感受这一现象入手,提出阅历影响读书这一论点,然后指出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是“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紧接着论述了增加阅历的办法,除了比较密切的年龄外,还与人的经历有关,经历越多,阅历越丰富。但作者为了论证的严密性,还补充论述了阅历不等于经历,只有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经历才转化为阅历。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二者互相促进,但不可互相代替。行文论点鲜明,围绕论点层层分析,论证透彻而严密。

学生走笔:

让人生充满快乐

张丹阳

快乐是什么?是久旱后的一场甘霖,是久别后的一次重逢,是朋友间的真诚安慰。对于懂得发现快乐的人来说,快乐很简单;但对于看不懂快乐真谛的人来说,快乐却很难得到。人人都渴望幸福快乐,那么怎么才能让人生充满快乐呢?

首先,充满快乐,需要你更坦然地面对痛苦。人生路漫漫,一路上有绽放的鲜花,却也少不了坎坷与荆棘。欲获得快乐必先经过痛苦的洗礼。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正是坦然经历过了痛苦,他们才著书立说,收获了实现价值后的快乐。面对人生突如其来的痛苦,我们只有用一颗坦荡的胸怀去接受,因为战胜痛苦,得到的快乐才更多更甜!

我们要善于发现快乐,据说“五分之四的人无法享受他们应有的快乐”。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快乐,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快乐的眼睛。在路边看到一株小花值得我们为之快乐,得到他人真诚的帮助值得我们为之快乐,大自然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都值得我们为之快乐!快乐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是一种豁达的心态。快乐是一种心境,境由心生。打开心灵的窗户,用美好的心灵看世间的万物,用乐观的精神面对生活。你便会发现,人生中充满了快乐。

比发现快乐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创造快乐。快乐,不能强装,但快乐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创造快乐,需要的是生活的情趣。我国清代文学家沈复正是由于懂得创造快乐,才能“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他能“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他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连一只再普通不过的癞蛤蟆,也能给他带来无尽的乐趣。真正快乐的人都是会创造快乐的人。创造快乐,需要的是认真的态度。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你认真刻苦、专心致志,就能在所从事的事业中收获无尽的快乐。

快乐是人生经历磨砺后对生活的一种淡然,快乐是人生情感失而复得的欣慰。快乐是爱人之间的相濡以沫,快乐是朋友之间的推心置腹,快乐是亲人之间的团圆相聚,快乐是暮年相互搀扶的伴侣,快乐是千金难买的财富……

正如谢娜的《简单快乐》中所唱:“简单是快乐的,快乐最简单,就像哼唱一首歌。”快乐很简单。创造快乐,发现快乐,化痛苦为快乐,让人生充满快乐!

相似对比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5

目前在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当中,整体教学法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方法。整体教学法以其语言形式、意义和功能相统一的语言三维观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显示出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面对初三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如果我们照搬整体教学法,往往会使优秀生吃不饱,中等是难提高,学困生受不了,从而使一批中下水平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在课堂上“掉队”,形成两极分化现象。阅读课整体分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它以“整体分层”为主要教学途径,所谓“整体”是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班;所谓“分层”即在同一个班里,在同一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整体分层既保留了传统整体合一教法的优点,又在指导思想与做法上实施分层,针对学生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差异,合理设计思维层次,有“分”有“合”,“分”“合”并举,做到“先粗后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层次深化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层次由学生进行解答,将层次教学融入阅读课的整体合一的教学之中,从而做到让“优秀生吃得饱、中等生易提高、学困生受得了”。英语课整体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步骤为:课前活动快速阅读细嚼慢读复述讨论小结。

一、课前活动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新教材十分重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强调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要学会质疑。预习是课前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得好,课堂教学效率就高。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到:能拼读生词,了解词性、词义,听课文录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在预习中提出问题。学生要自觉完成这些预习作业并在家庭作业本上向老师反馈。教师通过批改家庭作业可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清楚学生预习当中遇到的难词、难句,这些都为课文的讲解提供了重要信息,学生带着不同层次的问题听教师介绍,然后分层解答。这种引发型的质疑,有利于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这就为快速阅读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二、快速阅读

通过默读,快速阅读课文,让学生捕捉有关信息,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在学生快速阅读完成后提出指导性问题,来检测学生对文章大意的了解情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提问,浅层的问题就让差等生回答,中上层次的问题就让中等生回答。通过分层提问,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文内容整体了解程度,这种“疏导型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以达到快速阅读的目的。

三、细嚼慢读

在快速阅读后,教师让学生找出各段的主题句,概括文章中心,然后在黑板上提供文章的“Key words”,在进行“Wh- queations”练习。Why- queations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层质疑”,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问题要围绕着课文的中心内容、段落大意和学生的不同层面而设计,所设问题要在忠实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取文章的精华、突出文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教师要分层次提问,引导学生不断地从简单问题向深层问题过度。通过找主题句和“Key words”学生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再出示分层次的Why questions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做到分层递进,扩展学生的思维范围。在解决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即完成了Wh- questions之后,教师应疏通阅读的重点、难点和语言障碍,对文中有关专业术语和背景文化知识等阅读重点及时进行疏导,对一些新的词组、句型结构、语法等语言障碍进行解疑。

四、复述课文

通过师生的细嚼慢读和不同层次的质疑,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运用黑板上“Key words”,让中、高层次的学生复述课文就显得比较容易。学生复述以后接着做文章缩写练习,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五、讨论小结

深层阅读论文范文6

【摘 要】高中英语阅读课文具有题材广泛、体裁各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常常是单一的自下而上模式,教学方式只是把课文作为单纯向学生传授语法及语言知识的载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传统的阅读理解提问方式也常常停留在对所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层次上。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如何借助这些课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呢?经过教学实践和不断尝试,笔者发现,不同阅读活动阶段,必须采用不同阅读理解模式以求不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以SEFC Book 1A Unit 7 “Earthquakes”单元阅读课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探析。

1. First-reading 采用自上而下模式,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自上而下的模式”是哥德曼(Goodman)1971年提出的阅读理论模式。这一理论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作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按这个模式,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该模式有利有弊,弊在对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利,容易造成学生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然而,由于强调整体篇章理解,在阅读时采取跳跃式搜索、猜测等方法,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速度的培养是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目前,中学生阅读能力在速度上与可能达到的指标相比普遍要低几倍,甚至十几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急需尽快获取各种信息资料,成倍提高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内容处于陌生状态的基础上,因此,在学生初次接触阅读课文时,应该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快速阅读习惯、快速阅读理解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引入题材。可采用设疑悬念、直观导入、故事导入等引入方式。(2)进行快阅。可向学生介绍组读法、察读法、浏读法、略读法、跳读法等快速阅读方法。(3)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选择题、做笔记、填图表等检测形式。

经过一读课文及完成表层信息捕捉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肤浅的认识,阅读速度也得到训练。然而,阅读包含两个阶段:一是辨认文字符号的感性认识阶段;二是理解内容,吸收信息,创造性思维译码的理性认识阶段。因此,二读课文,加深文章的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 Second-reading 采用交互作用模式,侧重培养阅读理解综合能力 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尤其是深层理解。交互作用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能起关键的作用。借助形式图式模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文体思路,了解各种不同体裁的课文的结构特点。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归纳出文体思路是accidents―― causes ―― solutions―― prediction。借助文章体裁结构帮助理解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阅读策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下一阶段完成重建语篇的表达训练。借助内容图式,教师可启发学生寻找或利用文章上下文线索去激活自己大脑中相应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回忆“板块学说”(plate tectonics)相关内容,将文章内容与大脑中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态度、写作意图及文章的弦外之音。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提高学生识别文章中词、短语和句子的能力。例如教“Earthquakes”时引导学生理解“shook”、“jumped”、“stay up”等在文章中的意思。这样做,学生读懂文章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下一阶段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才会有基础。总之,综合利用形式图式、内容图式、语言图式来指导二读课文,对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设计主要如下:(1)细读课文。可采用全文阅读,逐段阅读,合段阅读等阅读方式。(2)检测理解。可采用问答题、判断题、讨论题、选择题等检测形式。(3)阅读析评。可采用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或师生一起讨论归纳等双边活动形式。

经过二读课文及完成一些深层阅读理解问题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吸收信息或利用所获得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培养。阅读吸收信息, 吸收是为了表达。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应只停留在输入的层次上,应该使语言输入(听与读)和语言输出(说与写)之间产生一种平衡。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题材信息重建语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3. Post-reading 采用自下而上模式,侧重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自下而上模式是指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从最小的单位――字母和单词(从底或下层)识别开始,逐步弄懂(在顶或上层)较大的语言单位――短语、分句、句子和语篇的意义。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在教授阅读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上的障碍,即弄清词、短语和句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