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训练论文范例6篇

一体化训练论文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1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演进;范式;发展阶段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了解到事物运动的整个发展情况。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体育科学中重点的研究内容,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历史。中国运动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通过变革和发展,实现了系统化的演进历程。应该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演进过程进行了解,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入化。

1 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阶段的界定

运动训练学是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在中国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战略,相关的运动学研究人员对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时,却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进行整理,导致运动训练学在实际的运用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要想促进运动训练学的良好发展,需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重新梳理。系统化发展阶段是运动训练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竞技体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发展,需要细化内部的具体内容,加强对运动训练学内部理论体系和价值取向的研究,确保运动训练学各个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1]。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系统化发展阶段的范式

2.1 理论框架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可知,运动训练、运动员教材和经济体育管理中都涉及了大量的运动训练学系统化理论,里面含有大量的体能训练知识。需要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展现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理论,明确运动训练学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运动训练学的方法和手段,强化智能训练的内容。在运用运动训练学时,需要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按照训练原则和训练方法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运动员的训练,可以从身体训练、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训练,选择的训练手法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训练要求,将运动员选材作为训练的主体内容,完善运动训练的理论框架。运动训练学自身具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工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会受到理论研究框架的影响,能够展现出动态化的发展特点。应用运动训练学加强对运动训练,对丰富运动学理论体系,促进训练内容的丰富和充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2]。

2.2 历史背景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对人们的意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的各项行为起支配作用。意识观念的形式会受社会背景的影响,鸦片战争唤醒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展现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性质和走向。人们将竞技体育作为振兴民族精神的突破口,希望通过体育,来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强大。中国竞技体育是世界体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竞技体育精神被运用到了奥林匹克体育比赛中,展现出了我国体育的辉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3 研究取向

运动训练学与我国的其它运动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运动训练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既能展现出运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展现出运动竞技体育变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我国经济部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学理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充分和及时的反应出了竞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促进体育理论学科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当前我国的理论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学对体育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学思想,将训练运动学理论融入到我国体育发展中,促进运动训练学的整合的创新[3]。

2.4 实践成果

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对推动中国体育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额作用,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实在1974年德黑亚运会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开启了奥运之旅,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促进科学训练理论与科研攻关的有效结合,对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主要思想及学术平台

在对中国的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成了完善的中国运动学训练理论,将其作为运动学训练的主体,对促进运动学训练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必须要植根于传统的学术理论体系中,要想促进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运动训练学学术平台,加强对运动训练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人才提供沟通的交流的机会,通过不同训练人员之间的研讨,能够促进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4]。

3 结论

中国运动训练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应该走在训练理论的前言,将运动训练学的实践理论作为运动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应该注重对运动训练学相关科研人员的培养,促进科研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将运动训练学的演进发展作为体育行业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促进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的提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影.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丙军.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上海体育学院,2013.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2

摘要: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创新与发展。但是与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对比,不难看出,当前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其进行系统化创新极为必要。本文拟从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入手,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融入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从而探究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关键词:茶理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运用思路

引言

虽然我国茶文化理论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与西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更多局限在整个训练活动中,更多将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精力放在了抽象的内容讲解之上,而未能将具体的训练需要与整个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系统化结合,其不仅影响了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同时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影响力推广产生了相应影响。

一、茶理论的具体内涵和价值作用分析

随着当前茶文化理论体系传播的深度不断增加,其对茶文化理论的具体内涵也有着较高要求。因此,正是该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特点,决定了整个茶文化理论在开展过程中,往往具有以下训练特点:首先,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开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技能训练的有效开展,无论是整个运动的特点,还是其发展趋势,都对该项目的难点有着相应要求,如何完美的呈现出其复杂的内容,就值得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予以创新完善。其次,在整个茶文化理念创新开展过程中,呈现出多样元素的系统化融合和具体统一,也就是说,除了丰富体系化的物质元素外,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能训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来说,其交流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理想效果和优美性,其更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员在具体传播过程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理想效果,就需要将文化艺术与实际应用之间等一系列内容相结合,从而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效果的理想呈现。最后,我们必须充分认知到整个茶文化理论内涵实际上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必须在对整个茶文化理论的具体状况和各个阶段,以及具体要素进行系统化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完善的传播思路。茶文化理论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其在今天仍然极具传播价值和意义。

二、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我国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突破,无论是运动理念,还是其比赛的完善度,都实现了重大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我国的具体开展状况来看,其更多是一种体育茶文化理论的内涵融入度,无论是推广过程中的具体参与人数,还是具体的社会关注都较差。这就使得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市场化程度较低,无论是人们的具体参与状况,还是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发展过程中,所具备的支撑要素,都存在匮乏现象。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形式,就极为必要。当然,对于茶文化理论开展活动来说,由于其未能全面认知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从而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和不足。其次,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其更多将着重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力和具体关注度放在了体育课堂教学之上,忽视了课外活动和体育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入。通过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精准度,还是内涵的完善度,都存在较大差距和不足,如果仅仅依靠体育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理想效果的。因此,想要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延展教学时间,将课堂教学与课下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有效融入,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最佳训练效果。最后,当前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开展过程中,其缺乏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尤其是其整体教学理念认知较为片面,未能认识到融入其他教学资源和形式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想要实现整个体育运动有效开展,就需要在充分结合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的训练特点认知基础上,通过有效探究和系统化融入,对整个课上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延续和整体补充,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最佳效果。而构建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全面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教学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课堂学习与课下锻炼、校内学习与校外参赛等一系列教学形式相结合,来实现最佳教学训练效果。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分析

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系统化开展,实际上是基于茶文化理论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具体思路模式,其不仅是对教学活动创新,更是对教学理念的有效丰富,因此,具体而言,系统化应用这一模式,主要有以下具体价值:首先,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应用该模式,其能够充分提升学生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体系中各个元素的理解能力和具体认知度。所以这也是实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最佳传播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瓶颈问题,需要突破,而如果只是使用课堂来开展传统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那么其很难对所有教学内容形成扎实的掌握基础。因此,创新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具体价值,能够在有效延展教学训练内容的同时,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最佳效果。其次,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感知中所具备的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活动实施的系统化优化和整体性提升。对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和内涵,不仅能要充分注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内容和方法的合理选择,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合理完善的组织活动,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的最佳效果。无论是体育文化艺术交流的基础知识传播阶段,还是全面提升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了解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特点的基础上,实现整体创新发展。而应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也使得整个运动训练的组织范围进一步广泛,同时也便于先进的训练经验融入其中,从而推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成熟发展。最后,对于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活动来说,融入文化艺术内涵,其能够为该训练活动开展寻找到更全面、更符合运动训练特点的元素,通过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满足其发展趋势。实施体育文化艺术经验与具体文化内涵理念相结合,就是说将各种适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传统体育茶文化理念内容与整个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通过设置相关模拟场景,从而提升学生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学习效果。当然,也可以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而增进学员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理念认知。

四、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思路

在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实施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其具体需要:首先,要注重将整个茶理论体系中的各项元素系统化融入到整个艺术交流活动中,通过具体理念的借鉴和有效融入,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创新发展。而想要实现创新发展这一目标,就需要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界定。当然,在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过程中,无论是教学,还是训练都应该系统化融合,尤其是要确保两者实现内涵上的一致性和标准上的统一,从而为茶理论体系的有效融入开展奠定相应基础。此外,有效融入茶理论体系开展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将文化艺术交流与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结合。实际上,影响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训练效果的主要因素中,不仅包含了具体的传播活动,同时也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之间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在充分借助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创新,结合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具体元素,从而实现理想传播效果。比如可以在课堂下,积极组织学员参与各种相关体育比赛活动,通过实施以赛促学的方式,从而提升训练效果。最后,应用茶理论体系,将为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实质性帮助,而想要实现理想的训练效果,必须将该运动的具体发展趋势与项目的具体特点相融合,通过有效创新,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当然,在茶理论体系传承时,必须对茶理论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通过有效嫁接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承效果。

五、结语

茶理论在体育文化艺术交流中的具体运用,实际上就是对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方式进行系统化补充,通过将学习与传播等一系列具体形式相结合,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而这实际上也是茶文化理论训练创新开展的基本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最佳应用效果,必须对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具体训练特点进行有效分析,通过系统化融入当前整个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茶理论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的核心,将其与整体育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相融合,必然能够实现最佳传承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雪梅.基于学术交流理论的体育科技社团历史演变及当代趋势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4):151-153.

[2]刘明生.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161-165.

[3]谭金明.文化谱系中的艺术与体育比较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5(6):73-75.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3

关键词:技术哲学;跆拳道;训练理念

自“科学训练”向体育界开始渗透的时候起,人类运动的极限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各种战术以及技术也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运动员正接受着近似于“处方式”的训练计划,似乎一旦脱离了科技的训练支撑,运动员的成绩将会一落千丈,而竞技水平也将会随之逊色,其训练也将会是盲目无效的。然而,随着运动员的运动极限不断的被训练中的科学技术所开发,这种固化的科学技术模式已悄然演化成一种绝对的意识形态,利用科学技术的逻辑将训练过程与运动员进行新的公式化罗列,将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想、本能与反应都将视为技术的“持存物”。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我们常见的训练经验与心得体会,训练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波动都将变成可计算的技术参数,如此一来,运动训练这一以“人”为主题的活动必然丧失了其“人文”价值,进而导致纯粹技术主义的完全渗透。鉴于此,本人从技术哲学角度出发,综合当下人们对人文的关怀,对当下跆拳道训练理念进行重新审视。

1运动员训练中的“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1相关概念辨析与训练中技术的定位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跆拳道训练的问题,就必须要分清技术和科学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科学定义为探知社会与未知自然界的研究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认知体系;而我们常说的技术则是在一系列改造和探索活动中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技能的总和。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三个方面来区分,首先科学的目的是在探索自然规律,而技术则是直接指向物质利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次,两者的研究对象也有所偏颇,科学研究针对的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而技术的研究对象则是以人化的自然以及社会的组织系统等。因此,我们认为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科学研究的活动范围较为宽泛,常常会侧重于精神与智力方面的活动,而技术活动则常常有着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基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化”训练,(1)比赛成绩的提高是训练中“技术”运用的基石,具有明显的功利性;(2)训练的安排来自教练员的经验积累和不同运动员的实践反馈;(3)技术体系的构建体现在步骤严密而紧凑的训练设计和编排。在当下人体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进入训练设计的背景下,技术化伴随着科学化的融合,在训练中技术的运用已然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种目标性、单一性、控制性强的训练理念极大的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的挑战着人类的运动极限。一方面训练中存在的复杂和模糊的迷雾在技术化训练中被层层的剥离开来,给教练和运动员更清晰和直观的观察到训练缺陷;另一方面技术绝对化的训练倾向,使得训练活动俨然成为了技术价值体现的附庸,这种极端功利化的训练现象,也必将会导致技术设计走向一个技术误区,运动员也将会变成技术试验的牺牲品。因此,在训练中转变训练理念将成为一个走出技术训练困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1.2“技术化”训练过程的意识价值错位

无论人们对技术和科学两个概念进行怎样严谨的学术区分,然而在现实社会的生活中两者的区别却伴随着技术科学化抑或是科学技术化等的发展绑裹的严丝合缝难以区分。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格勒提出“在文明的都市中,技术厌倦于作为生命的仆人,而开始使其本身成为暴君”。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技术也推动着科学朝向物质的方向延伸,物质不能丰富科学,然而为了物质的丰富却利用着、占据着科学,科学已然失去了独立的纯在本位。进而有人开始提出反思,美国在19世纪发起“纯科学”运动,并期望以此来将科学与技术进行区分,托马斯•赫胥黎提出“人们称做应用科学的那种知识不过是纯科学对一些特殊类型问题的应用而已”。因此,如果科学与技术继续纠缠不能区分,那么科学也将会面临违反人性发展的尴尬局面。同样的道理,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中不能仅仅依赖技术进行功利化的设计与安排,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技术化的当下,将技术科学运用到运动员的训练中必将是运动训练的意识错位。

2跆拳道训练中的“技术”本位错置

2.1技术化训练后运动员的健康危机

现代跆拳道运动员训练中的伤病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当下技术运用的目的则是实现运动员能量的最大化。技术思维指导下的技术训练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结构进行细化与分解,从而实现竞技能力的最大化转化。然而,正是这种单一和最大化的要求在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的同时却也不断的加大了训练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进行着报复。伤病成为了运动员的常见现象,同时运动员也成为了一个个不断进行技术试验的对象。朱丽华、刘柏等人通过对国家跆拳道奥运集训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创伤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伤感。一方面是集体和个人的荣誉,另一方面却又是个人的伤痕累累。调查的对象为48名现役运动员,其中伤病43人,伤病率达到了惊人的89.6%,而最为常见的伤病是髌尖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局部骨折损伤等现象。在调查的运动员当中,带伤训练的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为61.5%。出现这种情况与训练的技术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单一的技术结构训练未必就是训练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2.2训练技术化的人文缺失

训练中通过技术的解蔽功能,不断地探寻着人体运动的发展规律,在运动员不断“物化”的过程中将人与世界统一化、标准化。训练中也会运用到各种科技手段并通过特定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将运动员的训练进行模型化。同时,也运用技术的计算功能将繁琐的训练过程进行整合,人为的将训练管理变成了可定性、定量控制的数学模型,生硬的数字化管理也使得运动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被忽视,连带的运动员的个性、气质、意志以及教练员多年的经验、训练艺术、个人魅力都将被隔离在训练系统之外,训练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跆拳道的人文精神在此时都会变作一连串的数字语言。诚然训练中的生物生化以及生物力学可以进行数字化,但训练中的人文与精神却无法进行数字化归训,而后者的变化却往往会引起前者的质变,普里戈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阐述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非确定性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必须认可训练的人文与自然特性,而在训练过程中运用技术解构训练迷雾的同时也要遵循训练的固有的规律。训练的技术理性与主题“人”的关系的倒置,必将把运动员推向物化的深渊,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主体“人”的现实控制,然而这种技术文明却将人类依附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而存在的文化现象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的技术仪器,似乎这才是“科学训练”的全部意义。现实背景下,各种科技手段无论是否对运动员造成了伤害,都将会被技术手段所获取的成绩所淹没,如果这一训练理念不得以反思,运动训练所追求的人类文明将走向无意义的危险边缘。

3跆拳道训练理念的思考

3.1从技术哲学到人文关怀

哲学的基本目标所在即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理解人存在的本质。而面对训练中“捆绑困境”,我们应当对技术生存重新认识,对技术理性这一意识形态批判认知,达到人与物的和谐延续。海德格尔将技术看作是人类进行活动和思维的座驾,而当这个“座驾”向人类发出要求和指令的时候人类活动的本质便失衡了。哈贝马斯认为采用交往理论来解除人类的技术危机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践意识,即人本主义和技术主义之间体现的一种民主对话的活动。站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角度来看跆拳道训练,必然是要重新建立具有可延续性的运动员发展空间,实现运动员与教练员为主的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技术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对运动训练技术理念所带来问题的反思并不是要否定现代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价值,而是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抑制技术理念所带来的理性极端,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将科学与技术合理的分离,构建训练的“人文生态”,实现训练活动中人性与技术的和谐共存。

3.2训练中跆拳道文化的人文述求

在现实的训练体系中,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怎么练”的问题,而跆拳道本身的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一本体在训练中往往得不到重视,跆拳道独具一格的外在美与内在修养提升了人们的感性认识,作为跆拳道文化内涵的跆拳道礼仪规范、传承方式以及跆拳道的制度层次等承载着跆拳道的历史沉淀,并在一定程度上启迪着人们的心灵。然而功利主义思想下的技术训练思维却一味地追求着运动成绩本身,忽视了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本位,这不能不说是现代训练体系的人文缺失。跆拳道的内在文化述求也正是人们从物质主义的世界中通过训练活动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超脱,让跆拳道训练者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有所寄托,而不是一味的在现代技术理念的训练中消耗着身体的青春,实现着竞技技术的最大化发展,从而体现运动员的人本价值,摆脱运动员的物化控制。因此,在进行有效训练的同时将跆拳道的文化渗透其中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4结束语

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和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在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透下面临着被颠覆的危机,无论是技术本身在运动训练中的直接应用还是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间接参与都将成为训练技术化的标志,但绝对的技术化参与必将让运动训练走向“人性”机械化的不归途。人本述求是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定位,训练技术与训练艺术价值在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内涵上的有机统一才是跆拳道训练的真实目的,这也是科学训练思想的人文呼唤。

作者:骆甜甜 单位: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7):39~43.

[2]陈凡,陈玉林.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3):39~45.

[3]王能东.技术生存论——趋向绿色技术生存的哲学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4]卢元镇,马廉祯.曼富莱德•艾瓦德沉浮录——东德体育教训之二[J].体育文化导刊,2005,(7):56~58.

[5]钱兆华.从科学的构成看科学与经验的关系——也谈“李约瑟难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31.

[6]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7]袁勤,范国梁,李平.我国现代运动的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1(2).

[8]刘卫军编著.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4

【关键词】体育高考专业训练;重视;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文化课薄弱学校,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体育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抓好体育高考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全力提高升学率,探索新的高考增长点”,加强对体艺考生的选拔与培养。班主任对体艺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作明确的规定;科任教师不放松体艺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对体育高考的重视程度,这就为我们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形式为我市的高考出一份力,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二、研究方案

(1)发扬研讨活动的作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研讨活动是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开展的相当出色,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内容很多,达到了多样化,如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体育高考训练研讨会、校际交流、亲临现场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训练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强,且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个活动都有针对性,能有目的地解决各个时段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这些多样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忙工作、忙训练,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兄弟学校的科学做法以便取长补短,调整训练方法,达成共识。

三、研究计划

各种活动在课题开题之前已经开展,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开展打下了基础,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定课题的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并严格执行、实施。

总体计划: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开展各项活动,展开校际交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改进措施,取长补短。

阶段计划:经过选题讨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等程序,2010年我校召_了开题现场会,各课题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这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在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抓好自己的训练队,及时总结,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交训练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交流,避重就轻。

四、研究过程

(1)以活动促交流。本课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有研讨、讲座等,不同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促进同行之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高三教师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新高三教师介绍了考生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事物都处于不同的变化中,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训练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情况,每月测试一次,及时了解训练情况,及时做出评估与调整。

(3)及时总结,形成理论。对平时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经检验后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总结下来与大家交流或形成论文,为后续训练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

五、研究成果

(1)提高青年教师的训练水平。青年教师训练大多没有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与各种交流活动,青年教师训练水平成长迅速,从选材、训练到加试整个过程都胸有成竹,已经能独立承担训练任务。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许多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许多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教师能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教师专业有了发展,教师的研究、训练水平、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训练论文数目有所提高,同时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趋向于发表。

(3)及时参与课题,教科研有成果。因为参与课题的研究带动了许多老师参与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能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并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论文与总结,有的已经发表。取得的成果如下:本人的论文《中学体育高考生800米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学400米体育高考生的强化训练》在田径杂志上已发表。

六、研究反思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5

[关键词]力量操化;组训方法;战术动作

[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209-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装甲兵工程学院四旅六营60名学员,年龄为20~23岁,身体健康。训练的内容为单兵战术训练基础课目。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生物力学解析法、教学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其中在运用生物力学解析法时,首先由我院的战术教员选取我院青年学员动作好的三名学员进行战术动作的演示,由另一名教员进行拍摄。将拍摄好的录像,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分析出几个战术动作的力量需求。实验仪器: CANON 250 常速数码摄像机一台,解析和分析软件采用上海体育学院和复旦大学联合研制的SBCAS2系统。测试方法:摄像机置于测试对象的正侧方,相机镜头离地高度0.3米。快门速度为1/250秒,拍摄速度为50格/秒。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力量操化的理论依据

2.1.1管理学依据

无论是从部队实地调研还是体能培训班的了解情况来看,我军基层连排职组织体能训练的水平偏低。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在体能训练中属于“非专业人员”。如果笔者照搬竞技体育的一些训练方法手段,可能很难在部队推广开。因此从组织训练角度来看,力量操化训练只要组训者掌握基本的口令和简单的动作就可以组织训练了;另外,力量操化练习也是在统一的口令下来完成整个力量训练过程。

2.1.2训练学依据

力量操化训练中体现出了训练学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编制操的专业人员来掌握的,组训人员在训练过程中只要按照训练程序进行就可以了,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从操的开始到结束,在操的内容上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强度由小到大逐渐展开。二是练习与恢复交替进行原则。每节力量训练后,紧接着就有针对力量训练部位的拉伸练习,这也是对训练肌肉的一种恢复。三是因人施教原则。在操化训练过程中,根据受训者不同的训练水平而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这样在执行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

2.1.3心理学依据

集体训练方式所形成的一种气氛反过来会对个人产生激励作用。心理学有一种理论叫心理场论。体能训练场就是在体能训练中,组训者、受训者以及训练环境所形成的场。组训者与受训者之间有场,受训者之间有场,受训者与训练环境之间有场。在这个场里,组训者、受训者和训练环境通过各自的能量互相交换信息,如果几个方面在交换能量时表现出积极的信息,那么体能训练场的气氛也是积极的,在训练过程中可以使受训者能量得到很好发挥,提高士兵训练的积极性。

2.2实验的实施

2.2.1实验分组及训练内容

本研究以装甲兵工程学院四旅六营6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分别由一名教员单独进行训练。实验前两组队员均没有进行过战术动作的学习及训练经历。实验组训练内容由力量操化训练、低姿匍匐动作和侧身匍匐动作训练组成,对照组训练内容由低姿匍匐动作和侧身匍匐动作训练组成。

2.2.2力量操化的设计

为使操化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根据对低姿匍匐动作和侧身匍匐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确定了两个战术动作的力量需求,据此,按照锻炼上肢、下肢以及躯干力量的顺序共创编了六节力量训练操:上肢支撑力量操化练习、上肢拉引力量操化练习、下肢蹬伸力量操化练习、腹直肌力量操化练习、腹外斜肌力量操化练习和腰背部肌肉力量操化练习。

2.2.3训练时间及训练负荷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训练时间是一样的,每天训练一个小时,每周训练四次,累计四周,共计训练16小时。从内容上来分,实验组的课分为力量操化课和战术训练课,每周四次课,单数次课为力量操化训练,双数次课为战术训练课。而对照组只有战术训练课,战术训练课的内容就是低姿匍匐动作和侧身匍匐动作训练。力量操化训练的内容为六节操,做两遍。战术训练课两组内容相同,前两周两种姿势的训练每个姿势距离为10米,每个姿势分别做三次,两种姿势交替进行训练,但之间是不连续的。后两周两种姿势也是交替训练,但每次练习两种姿势是连续做的,先进行10米低姿匍匐,紧接再进行侧身匍匐10米,共做三次。

2.2.4运动成绩的测定方法

实验前利用第一次课对两组学员进行匍匐动作的示范讲解,待其基本掌握动作要领后进行20米的匍匐动作测试。测试方法:单兵战斗着装(子弹袋一个、子弹夹3个、手榴弹4枚,挎包、水壶、防毒面具各1个,九五式自动步枪1支),低姿匍匐前进10米换为侧身匍匐前进10米,以完成时间为单位,精确到0.1秒。实验后以同样方法进行了第二次测试。

2.3实验前后受训效果的比较

实验前运动成绩比较(单位:秒)组别1人数1实验前1实验后实验组130118.08±2.84115.67±1.73*对照组130118.14±3.39116.78±2.37注:实验前两组成绩:P=0.946;实验后:P=0.04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3.1实验前运动成绩比较

实验前,对60名学员进行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教授学员基本掌握战术动作要领后,对其进行了实验前20米低姿匍匐前进(10米低姿卧姿+10米低姿侧身)测试,测验结果为实验组成绩为18.08±2.84秒,对照组成绩为18.14±3.39秒,经t检验,P=0.946﹥0.05,说明实验前两组对象测试成绩无显著性差异,整体成绩处于同一水平。

2.3.2实验后运动成绩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60名学员进行了第二次测试,随机分组为,在教授学员基本掌握战术动作要领后,对其进行了20米低姿匍匐前进(10米低姿卧姿+10米低姿侧身)测试,测验结果为实验组成绩为15.67±1.73秒,对照组成绩为16.78±2.37秒,经t检验,P=0.045﹤0.05,说明两组对象测试成绩有显著性差异。从测试成绩来看,经过一个月的教学训练,两组对象的运动成绩整体上比实验前均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成绩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力量操化训练对匍匐战术动作成绩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1)教学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较实验前均有明显提高,但实验组成绩提高明显,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上显著性差异(P

(2)力量操化练习符合管理学、训练学及心理学原理,经教学实验,该操化练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适于在部队推广使用。

(3)本研究也说明,通过生物力学分析来对我们军事活动中的一些动作进行需求分析,使得训练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对提高军事训练效果是有益的。

(4)为便于在部队进一步推广应用本研究成果,建议今后再进行一些相关挂图的制作,这样就更有利于力量操化训练的推广。

参考文献:

[1]申荷永.心理场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一体化训练论文范文6

(江苏省沛县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沛县 221600)

摘要:一体化技能训练能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其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场地、指导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本文探讨研究了如何配置这些条件,使一体化技能训练有效开展。

关键词 :一体化技能训练;实训室;教师;模块;教学法;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39-03

一体化教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正在积极探索的新教学模式。它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生产、实习、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融合于教学过程,教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而形成的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并可对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合理和规范化评价。

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点在练。但在哪里练,练什么内容,怎么去练,由谁组织去练,这些条件如何配置,将影响着一体化技能训练实施的效果。也就是说,一体化技能训练要有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训练场地、训练教师、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计划—应用—观察—反思—改进”的模式,边实践、边研究、边完善,取得理论与实践、成果与运用有机的统一,总结出一体化技能训练实现的条件。

一体化训练场地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基础

实施一体化技能训练,必须具有既能满足理论教学又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场地,使师生双方在场地内做到边讲边练、边学边做。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着节约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原有仪器设备的效率,在原有实训室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重组和配置,按照“实训室布置标准化,管理责任化,教学项目固定化”的原则调整实训室。分层由低到高分别建成一体化标准教室、专项技能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室。

一体化训练标准教室 其功能是能够实现运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能够实现在实验实训台上进行电路的硬件验证性实验;能够在实验设备上满足学生自己设计的电路实验。其结构分为四个区域:一是教学区。承担传统的教学功能,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示范演示、分析电路原理或学生讲述工作方案、展示个人工作成果的区域。配有桌椅、黑板、讲台、讲桌、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二是实训操作区。是学生进行技能操作、电路性能测试、故障检测、开展竞赛及评价讨论的区域。配有学生实验台、测量仪器如毫伏表、示波器、电脑等设备。三是仪器、设备、电子元器件储藏区。存放实训用的工具,如电烙铁、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万用表,仪器设备如低频信号发生器、毫伏表、示波器、直流稳压电源,电子元器件、集成芯片、连接导线、线路板等。四是产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生技能训练完成的半成品、成品及优秀作品,使学生有工作成就感,营造出形似生产车间的氛围,提升学生技能训练的正能量。

一体化专项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开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项技能训练,如电子电工实训、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训、家用电器维修实训、PLC实训。

一体化综合技能实训室 其功能用于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电路图设计与识读、电路板印制、电路故障分析、专业技能等级考核、技能大赛。

一体化训练教师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重要保证

一体化训练教师就是将专业理论教师、实训指导教师、仪器管理员由一人担任,课堂教学有一位或一组专业教师同时承担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教学。因此,一体化技能训练需要高素质的一体化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能指导生产实习。其次,教师必须具有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编制教学进展计划和教案的能力;分析和重组教材体系的能力;运用教学参考书及编写补充教材的能力;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制作教具的能力;收集、整理、归纳教学反馈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教师必须具有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课堂,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指挥调度;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应站在电工专业发展的前沿,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掌握本专业的新工艺、新材料,并能及时充实到教学中。教师还要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和教研活动来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一体化训练内容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载体

通过市场调查和对企业用工情况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了解,确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每个专业培养方向的专业技能要求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然后,将开设的课程内容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适时性的原则进行创新整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上强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所学内容,即333模式。

第一个“3”是根据学生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把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划分为三个培养方向,即电子整机装配方向、维修电工方向、家电维修方向。

第二个“3”是指把每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模块、专项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各模块的内容有以下特点:一是突出知识与能力、技能与知识培养。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而能力大小又影响着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体化技能训练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成为有知识和有智慧的一代新人。二是纵向有层次,横向有交叉。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实现三层递进,由浅入深,由简至繁,循序渐进,即基本技能训练 专项技能训练 综合技能训练。打破学科系统编排课程内容,以典型职业活动内容为线索,以课题为中心,将涉及的各门学科知识编排在一起,不同学科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结合在一起,便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焊接训练时,除训练电烙铁的使用方法、焊接的基本要领、焊点的质量外,还将电子产品安装工艺要求一起进行训练。三是每个模块内容具有阶段性、先进性、实用性,模块间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完整性。

第三个“3”是把一体化内容定位为三个标识。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毕业资格),以培养专业技能能力为指向(技能型),以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为标志(职业资格)。即从低端定位(取得毕业证书)向高端定位发展(专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

好的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手段

教学方法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手段,专业课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讲练结合、现场示范、多媒体动画模拟、制作演示课件、实际操作训练、模拟训练、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设施配套情况,灵活采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但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一定要以满足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的为前提。通常情况下,内容相对简约、能在常规条件下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必制作课件;能在教室完成的操作训练,不必进入工厂操作;能在操作训练基础上获得的其他技能就一定要在操作训练上作足文章。总之,要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条件,要取舍有度。

“练考评”一体化是一体化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

练 学生通过项目计划书明确了技能训练练什么、怎么练、练的结果如何,避免了学生盲目练、应付练的现象。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开展互动,讲练结合,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并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内容。

考 考核要全程化、内容要细致化、标准要统一化、形式要多样化。只要有训练,就有考核。考核的内容要全面,贯穿训练的整个过程,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期中期末考核;考核的方法灵活多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阶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现场操作与作品展示相结合。

评 评价的内容全面化、标准细致化、形式多样化。每个训练项目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即“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模式。评价的形式灵活多样,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反馈作用,通过评价发现学生训练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对于成绩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练考评”三位一体的训练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有练必考,有考必评,练中有考,考中有练,考后有评,以练促技,以考促练,以评代考,对促进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以上措施促进了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而一体化技能训练的开展又促进了专业系统化设置,促进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各专业课程改革,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课教学质量。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总结、完善,使一体化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电工、电子专业理论实习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思考[EB/OL].[2012-12-24].http://tlgx.org/html/69.html.

[2]黄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EB/OL].[2009-

10-05].http://cvett.cn/zzgp/view.php?cid=100

&tid=723.

[3]马在忠.中职学校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素质教育,2013(2).

[4]李玮清.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技能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5]张春城.关于焊工技能训练一体化课的有效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

[6]张建国.从制造分选机谈机电一体化综合技能训练[J].职业,2007(17).

[7]赵英,李海勇,毕海.“一体化”教学方法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8(27).

[8]杨庆禹,李新英.关于“技能训练一体化”教学的探索[J].现代技能开发,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