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6 05:15:03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演进;范式;发展阶段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对事物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了解到事物运动的整个发展情况。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体育科学中重点的研究内容,在我国拥有较长的历史。中国运动学在不断的发展中,展现出了自身的优势,通过变革和发展,实现了系统化的演进历程。应该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演进过程进行了解,促进学科研究的深入化。
1 我国运动训练学发展阶段的界定
运动训练学是在20世纪50年展起来的,在中国已经有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战略,相关的运动学研究人员对运动训练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在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时,却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进行整理,导致运动训练学在实际的运用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要想促进运动训练学的良好发展,需要对其发展历程进行重新梳理。系统化发展阶段是运动训练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竞技体育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促进了中国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深化和发展,需要细化内部的具体内容,加强对运动训练学内部理论体系和价值取向的研究,确保运动训练学各个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1]。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系统化发展阶段的范式
2.1 理论框架
通过对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可知,运动训练、运动员教材和经济体育管理中都涉及了大量的运动训练学系统化理论,里面含有大量的体能训练知识。需要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充分展现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理论,明确运动训练学的地位和作用,强化运动训练学的方法和手段,强化智能训练的内容。在运用运动训练学时,需要对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任务和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按照训练原则和训练方法的相关内容,加强对运动员的训练,可以从身体训练、技能训练和心理训练等多方面的内容开展训练,选择的训练手法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训练要求,将运动员选材作为训练的主体内容,完善运动训练的理论框架。运动训练学自身具有理论化和系统化的工程,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不会受到理论研究框架的影响,能够展现出动态化的发展特点。应用运动训练学加强对运动训练,对丰富运动学理论体系,促进训练内容的丰富和充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为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2]。
2.2 历史背景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受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对人们的意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生活中的各项行为起支配作用。意识观念的形式会受社会背景的影响,鸦片战争唤醒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展现出了中国竞技体育的性质和走向。人们将竞技体育作为振兴民族精神的突破口,希望通过体育,来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强大。中国竞技体育是世界体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竞技体育精神被运用到了奥林匹克体育比赛中,展现出了我国体育的辉煌,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2.3 研究取向
运动训练学与我国的其它运动理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运动训练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既能展现出运动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展现出运动竞技体育变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我国经济部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运动训练学理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展现出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充分和及时的反应出了竞技体育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促进体育理论学科的不断完善和丰富。当前我国的理论学者已经意识到了训练理论与训练学对体育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学思想,将训练运动学理论融入到我国体育发展中,促进运动训练学的整合的创新[3]。
2.4 实践成果
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对推动中国体育走出国门和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额作用,见证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实在1974年德黑亚运会上,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促进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中国开启了奥运之旅,促进了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促进科学训练理论与科研攻关的有效结合,对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为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5 主要思想及学术平台
在对中国的运动训练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成了完善的中国运动学训练理论,将其作为运动学训练的主体,对促进运动学训练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必须要植根于传统的学术理论体系中,要想促进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需要建立运动训练学学术平台,加强对运动训练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人才提供沟通的交流的机会,通过不同训练人员之间的研讨,能够促进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4]。
3 结论
中国运动训练学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应该走在训练理论的前言,将运动训练学的实践理论作为运动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应该注重对运动训练学相关科研人员的培养,促进科研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将运动训练学的演进发展作为体育行业中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促进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的提升,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影.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赵丙军.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上海体育学院,2013.
关键词:中西方;自然观;身体观;传统身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52-03
On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Formation of Scientific Natural Value
LV Shaojun, ZHU Yumi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review, analogism,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is taken as research objects.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value and physical value, the differences of physical training theories respectively based on eastern Yuanqi theory and western nuclear theory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Chinese traditional theoretical system of physical training and establish two kinds of theoretical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 which are Chinese traditional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Union of Nature and People and western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the Opposition between Nature and People. Theref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comes into being while western physical training goes to the road of reductionism. There is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practicing way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so we must use integrative, balancing, associational and dynamic ideas to observe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training,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new mode of physical train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value; physical value; traditional physical training
本文所提出的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可以说是完全有别于西方现代身体训练理论的一套独立的训练体系。它是指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为指导,以提高人体基本能力为目的,建立起的一种整体、平衡、联系和动态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斗争中不断积累的身体实践的经验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人体文化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其独特的身体训练理论和方法,不仅对于提高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的身体训练理论作为中国传统人体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带有深深的历史烙印。因此,我们也必须对其糟粕的东西进行剔除,必须对它的理论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赋予传统身体训练以时代的特征,才能不断丰富现代运动训练的内容,才能适应现代体育运动竞赛发展的需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从中西方自然观和身体观的比较入手,以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类比推论、归纳与演绎,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从而客观评价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合理性,并为系统整理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奠定基础。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对于弘扬民族优秀的身体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现代身体训练理论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分析
2.1中西方自然观的比较
所谓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对待自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自然观。
通观东西方的理论思想史,我们很自然地定位在古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这两种思想体系上。第一种理论系统是建立在古希腊文明基础上的逻辑公理体系,它是古希腊人创造的哲学理论系统,同时也奠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第二种理论系统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阴阳五行观理论为基础的,它是中国人创造的特有的人学理论体系。而这两种思想体系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两种思想体系的指导下,中西方认识自然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也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即是从对自然的起源、成因的探索开始的。因此,他们最初提出的问题大都是涉及自然实体、本体方面的问题。其认识对象的历程是从自然到社会,最后走向人自身。这种思维方式奠定了西方“实验+逻辑+推理”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而中国古代最早的思想家却是直接从对人的观察开始的,因此,它的认识对象的总的历程却是从人到社会,最后走向自然,它所建立的是一种“经验+知觉+实践检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立的是以“原子论”为基础的自然观,而在东方则建立的是以“元气论”为基础的自然观。正像何裕民先生所说:“这些差异,使得西方文化表现出偏重于结构还原、个别分析和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研究等传统倾向;而东方文化表现为偏重于功能研究、整体综合和自然感应现象的思辨性探讨等特长。”[2]
关于中西方自然观的这种差异,张岱年先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西洋哲学中之原子论,谓一切气皆有微小固体而成;中国哲学中元气论,则谓一些固体皆是气之凝结。亦可谓适成一种对照。”[3]何祚庥院士也在其“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一文中从物质的性质入手探讨了原子论和元气论的不同,他认为:“原子论所反映的主要是物质的不连续的性质,而元气论所反映的是物质的连续的性质,进而探讨了连续和不连续形态间的相互转化。”[4]正是由于中西方原始自然观的差异,才确立了科学发展的两种思维方式,即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还原论”思维方式和建立在“元气论”基础上的“整体论”思维方式,“西方的科学思想是还原论,方法是公理化方法;东方的科学思想是整体论,方法是实用化方法。无论是思想,还是方法,两者互有优劣,具有极强的互补性。”[5]这一点从中西方医学理论体系就可见一斑,而这些理论又恰恰奠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的理论基础。
西医学以元素论和原子论为基础,认为整体性是组合的、可分的。一方面,把人理解为由元素或原子组合而成的,没有把人看作是自然宇宙分化的产物,也不认为人与环境存在母子关系;另一方面,按组合观点理解人的整体,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还原成为其必然的研究途径,从而为近代西医学分解还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及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一方面,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之气演化的产物,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邪六淫等理论。另一方面,人体自身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是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而成的,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中医学从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藏象、经络等理论。
因此,严格地讲这两种思维方式既奠定了中西方的科学观,也确立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的价值取向,因为体育运动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可以说几乎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所以,它的发展也必然打上了人类古老自然观的烙印,从而使得中西方的身体训练理论在原始起点上就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2.2中西方身体观的比较
然而,建立在中西方自然观指导下的“身体观”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决定了中西方对待身体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的身体观是沿着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展开的,它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也可以从它的组成部分的性能来完全解释清楚。因此,也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西方建立起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身体观”,并由此奠定了西方的医学基础。西方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许多器官和系统共同组成的完整的统一体,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而生存。人体各个系统能够密切配合、协调活动,是由于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的调节作用来完成的。这就是西方“还原论”思想指导下的“身体观”。
而中国文化视野下对待身体的认识认为,人是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一个复杂的、有意识的、开放的巨系统。从而形成了与西方医学的细胞组织概念相对应的“精、气、神”的概念,它构成了中国传统身体观的基本物质基础。这种“身体观”是以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而将人体划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生理功能,相互之间密切联系。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津液是由脏腑活动生成的,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肌体维持生命的需要,疾病来自失衡或滞塞,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对“身体”的基本认识。
很显然,中西方各自所形成的身体观,即 “精气神学说”和“细胞学说”,在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各自能够相承延续至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中西方身体观的不同才奠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理论的差异。如:西方身体训练理论所建立的是把人体结构、物质基础、功能形态作为对象。运用实验研究、还原分析、定量求证的方法,建立起的形式逻辑、公理体系、极向定位的身体训练体系。而东方的身体训练理论则是以自然过程、运动方式、相互作用为对象;运用取象比类、推广演绎、自然综合的方法,领悟通达的时空运变、阴阳关系、稳态调控的合一中和之道。[6]因此,在我们看来,基于不同文化背景,源于不同方法的中西方身体观,更应该揉和两者的优势基因,更好地为现代体育运动服务。
2.3中西方身体训练理论的价值取向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中西方“元气论”和“原子论”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也体现在“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思想上,西方的自然哲学理性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二元论”思想,将主客体一分为二。而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一元论”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中西方建立了两种身体训练的理论模式,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从而在方法论上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了还原论的发展轨道上。
从现代西方的身体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明显地打上了原子论自然观的烙印,使得训练的理论在对待人体的认识也是采用了“还原论”的思维方式来看待的。因此,更加注重结构还原分析的研究倾向,认为人体是由各种系统、组织、器官,以及细胞等不同的层次结构所组成的,这些理论奠定了现代运动解剖和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可以说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的产生在现代身体训练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为现代身体训练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和标准,使得身体训练更加准确,更加合理,更加有效。同时也体现在训练手段上,它强调的是从局部出发针对结构,采取单方面拮抗性的训练手段,以提高人体的相应部位运动能力。如: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形式有四种,即: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以及等动收缩。因此,根据这四种肌肉收缩形式,在现代身体的肌肉力量训练中,就产生了等张训练、等长训练、离心训练和等动训练四种相应的训练方式。这种训练方式针对性很强,训练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方法论的局限性和机械性,这是“原子论”自然观演绎下身体训练的弊端。而建立在中国“元气论”自然观指导下的身体训练,则是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的。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也认为:“中医把身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统的概念,显然比古典的笛卡尔模式更加接近现代系统方法。”[7]因此,中国的身体训练理论,是把人体结构看成是一种活的、动态的“气化结构”。像中医中的“藏象、经络、三焦、命门”等概念也都是功能性的“气化结构”,它所强调的是通过“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各种生理性的变化,来体现生命活动的功能性特点。因此,在这种“元气论”自然观的引导下,遵循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来探讨身体训练这样一个整体现象,它的根本观点强调人体不仅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而且也将人与自然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方式。在训练中它更多的是从整体着眼针对功能,采取多方面综合的训练手段,提高人体的基本能力的。如:中国传统身体训练理论的经典之作少林《易筋经》的“膜论”中就明确指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兴神,外而筋骨兴肉,共成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此法必先炼有形者,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
从这段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身体训练对待身体这样一个训练的主体所采取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手段,充分体现了整体的、平衡的、动态的、联系的训练思想。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自然观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身体训练从指导思想到方法手段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希腊人的身体锻炼注重体力、体能、体质,强调力量和速度,系出于军事肉搏与体育竞技目的,表现为角力、射箭、掷标枪铁饼、拳击等运动。古中国更重内在的修炼,这还不必涉及到精神涵养、品性澡雪,单就身体性方面来说,强调的是体气的流通顺畅,体内各部分的和谐通泰,及身体与自然的气息沟通,关注的是柔韧性、持久力、耐力、灵活性、灵敏度。希腊文化侧重于身体的‘力’与‘美’,中国文化更强调‘气’与‘和’。”[8]但是,我们认为两者绝不是“不可调和”,而是存在着极大的共融性。只要我们能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来看待两者的自然观,以及他们所指导下的身体训练理论,必将会扬长避短,不断地完善各自的身体训练体系,不断地丰富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一条中西方结合的光明之路。这也正印证了普里高津的著名预言:“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得很好的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哲学和自然观。”[9]
3结论
1) 中西方传统的自然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传统自然观是建立在“原子论”为基础上的,形成了以“还原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则是建立在“元气论”为基础上的,形成了以“整体论”为主导的思维方式。
2) 在中西方自然观的基础上,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的身体观,即 “精气神学说”和“细胞学说”,在中西方的医学发展史上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两者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各自能够相承延续至今,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早期中西方传统文化影响下自然观和方法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3) 中西方针对“身体”这样一个训练主体,建立了两种身体训练的理论模式,即: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和西方的“天人对立”的身体训练理论模式。从而在方法论上也使得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了整体观的价值取向,而西方身体训练则走向了还原论的发展轨道上。
4) 中国传统身体训练有其自身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进一步加强这一领域里的科学研究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要采用整体的观点、平衡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来认识身体训练的全过程,从而建立起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身体训练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疏野.向东方[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6,3:1.
[2] 何裕民.中西医学的自然观差异及其汇通趋势[J].医学与哲学,1987(6):18.
[3]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局,1958:64.
[4] 何祚庥.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J].中国科学,1995(5).
[5] 朱时清,姜岩著.东方科学文化的复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7.
[6] 根据傅景华“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一文部分观点,结合中西方身体训练的实践经验归纳和总结.
[7] 弗里乔夫•卡普拉.转折点[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6.
[8] 周与沉,著.身体:思想与修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435.
[9] 普里高津.从存在到演化[J].自然杂志,1980(1):14.第30卷
关键词:技术哲学;跆拳道;训练理念
自“科学训练”向体育界开始渗透的时候起,人类运动的极限便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各种战术以及技术也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革新。运动员正接受着近似于“处方式”的训练计划,似乎一旦脱离了科技的训练支撑,运动员的成绩将会一落千丈,而竞技水平也将会随之逊色,其训练也将会是盲目无效的。然而,随着运动员的运动极限不断的被训练中的科学技术所开发,这种固化的科学技术模式已悄然演化成一种绝对的意识形态,利用科学技术的逻辑将训练过程与运动员进行新的公式化罗列,将运动员本身所具有的激情与理想、本能与反应都将视为技术的“持存物”。另一方面在训练中我们常见的训练经验与心得体会,训练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波动都将变成可计算的技术参数,如此一来,运动训练这一以“人”为主题的活动必然丧失了其“人文”价值,进而导致纯粹技术主义的完全渗透。鉴于此,本人从技术哲学角度出发,综合当下人们对人文的关怀,对当下跆拳道训练理念进行重新审视。
1运动员训练中的“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1.1相关概念辨析与训练中技术的定位
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审视跆拳道训练的问题,就必须要分清技术和科学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将科学定义为探知社会与未知自然界的研究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认知体系;而我们常说的技术则是在一系列改造和探索活动中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技能的总和。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三个方面来区分,首先科学的目的是在探索自然规律,而技术则是直接指向物质利益,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其次,两者的研究对象也有所偏颇,科学研究针对的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而技术的研究对象则是以人化的自然以及社会的组织系统等。因此,我们认为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科学研究的活动范围较为宽泛,常常会侧重于精神与智力方面的活动,而技术活动则常常有着明确的计划和实施步骤。基于技术的角度来分析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术化”训练,(1)比赛成绩的提高是训练中“技术”运用的基石,具有明显的功利性;(2)训练的安排来自教练员的经验积累和不同运动员的实践反馈;(3)技术体系的构建体现在步骤严密而紧凑的训练设计和编排。在当下人体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进入训练设计的背景下,技术化伴随着科学化的融合,在训练中技术的运用已然走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种目标性、单一性、控制性强的训练理念极大的提高了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不断的挑战着人类的运动极限。一方面训练中存在的复杂和模糊的迷雾在技术化训练中被层层的剥离开来,给教练和运动员更清晰和直观的观察到训练缺陷;另一方面技术绝对化的训练倾向,使得训练活动俨然成为了技术价值体现的附庸,这种极端功利化的训练现象,也必将会导致技术设计走向一个技术误区,运动员也将会变成技术试验的牺牲品。因此,在训练中转变训练理念将成为一个走出技术训练困境必不可少的手段。
1.2“技术化”训练过程的意识价值错位
无论人们对技术和科学两个概念进行怎样严谨的学术区分,然而在现实社会的生活中两者的区别却伴随着技术科学化抑或是科学技术化等的发展绑裹的严丝合缝难以区分。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两者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本格勒提出“在文明的都市中,技术厌倦于作为生命的仆人,而开始使其本身成为暴君”。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技术带来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同时,技术也推动着科学朝向物质的方向延伸,物质不能丰富科学,然而为了物质的丰富却利用着、占据着科学,科学已然失去了独立的纯在本位。进而有人开始提出反思,美国在19世纪发起“纯科学”运动,并期望以此来将科学与技术进行区分,托马斯•赫胥黎提出“人们称做应用科学的那种知识不过是纯科学对一些特殊类型问题的应用而已”。因此,如果科学与技术继续纠缠不能区分,那么科学也将会面临违反人性发展的尴尬局面。同样的道理,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中不能仅仅依赖技术进行功利化的设计与安排,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技术化的当下,将技术科学运用到运动员的训练中必将是运动训练的意识错位。
2跆拳道训练中的“技术”本位错置
2.1技术化训练后运动员的健康危机
现代跆拳道运动员训练中的伤病似乎已成为一种常态,而当下技术运用的目的则是实现运动员能量的最大化。技术思维指导下的技术训练将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结构进行细化与分解,从而实现竞技能力的最大化转化。然而,正是这种单一和最大化的要求在有效的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的同时却也不断的加大了训练负荷的刺激,这种刺激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人体进行着报复。伤病成为了运动员的常见现象,同时运动员也成为了一个个不断进行技术试验的对象。朱丽华、刘柏等人通过对国家跆拳道奥运集训运动员进行了运动创伤方面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伤感。一方面是集体和个人的荣誉,另一方面却又是个人的伤痕累累。调查的对象为48名现役运动员,其中伤病43人,伤病率达到了惊人的89.6%,而最为常见的伤病是髌尖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局部骨折损伤等现象。在调查的运动员当中,带伤训练的也占到了相当的比例,为61.5%。出现这种情况与训练的技术化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单一的技术结构训练未必就是训练的最佳手段,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2.2训练技术化的人文缺失
训练中通过技术的解蔽功能,不断地探寻着人体运动的发展规律,在运动员不断“物化”的过程中将人与世界统一化、标准化。训练中也会运用到各种科技手段并通过特定的数学公式、物理定理将运动员的训练进行模型化。同时,也运用技术的计算功能将繁琐的训练过程进行整合,人为的将训练管理变成了可定性、定量控制的数学模型,生硬的数字化管理也使得运动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被忽视,连带的运动员的个性、气质、意志以及教练员多年的经验、训练艺术、个人魅力都将被隔离在训练系统之外,训练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跆拳道的人文精神在此时都会变作一连串的数字语言。诚然训练中的生物生化以及生物力学可以进行数字化,但训练中的人文与精神却无法进行数字化归训,而后者的变化却往往会引起前者的质变,普里戈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阐述的运动员竞技能力非确定性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因此,我们必须认可训练的人文与自然特性,而在训练过程中运用技术解构训练迷雾的同时也要遵循训练的固有的规律。训练的技术理性与主题“人”的关系的倒置,必将把运动员推向物化的深渊,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对主体“人”的现实控制,然而这种技术文明却将人类依附自然界的神秘力量而存在的文化现象付之一炬,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高科技的技术仪器,似乎这才是“科学训练”的全部意义。现实背景下,各种科技手段无论是否对运动员造成了伤害,都将会被技术手段所获取的成绩所淹没,如果这一训练理念不得以反思,运动训练所追求的人类文明将走向无意义的危险边缘。
3跆拳道训练理念的思考
3.1从技术哲学到人文关怀
哲学的基本目标所在即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理解人存在的本质。而面对训练中“捆绑困境”,我们应当对技术生存重新认识,对技术理性这一意识形态批判认知,达到人与物的和谐延续。海德格尔将技术看作是人类进行活动和思维的座驾,而当这个“座驾”向人类发出要求和指令的时候人类活动的本质便失衡了。哈贝马斯认为采用交往理论来解除人类的技术危机才能把技术知识转化为社会生活的实践意识,即人本主义和技术主义之间体现的一种民主对话的活动。站在人文关怀理念的角度来看跆拳道训练,必然是要重新建立具有可延续性的运动员发展空间,实现运动员与教练员为主的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技术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对运动训练技术理念所带来问题的反思并不是要否定现代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价值,而是要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抑制技术理念所带来的理性极端,从人文文化的角度将科学与技术合理的分离,构建训练的“人文生态”,实现训练活动中人性与技术的和谐共存。
3.2训练中跆拳道文化的人文述求
在现实的训练体系中,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怎么练”的问题,而跆拳道本身的身体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一本体在训练中往往得不到重视,跆拳道独具一格的外在美与内在修养提升了人们的感性认识,作为跆拳道文化内涵的跆拳道礼仪规范、传承方式以及跆拳道的制度层次等承载着跆拳道的历史沉淀,并在一定程度上启迪着人们的心灵。然而功利主义思想下的技术训练思维却一味地追求着运动成绩本身,忽视了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本位,这不能不说是现代训练体系的人文缺失。跆拳道的内在文化述求也正是人们从物质主义的世界中通过训练活动所达到的一种心灵的超脱,让跆拳道训练者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有所寄托,而不是一味的在现代技术理念的训练中消耗着身体的青春,实现着竞技技术的最大化发展,从而体现运动员的人本价值,摆脱运动员的物化控制。因此,在进行有效训练的同时将跆拳道的文化渗透其中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4结束语
跆拳道本身的文化价值和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在现代科技全方位的渗透下面临着被颠覆的危机,无论是技术本身在运动训练中的直接应用还是其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的间接参与都将成为训练技术化的标志,但绝对的技术化参与必将让运动训练走向“人性”机械化的不归途。人本述求是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定位,训练技术与训练艺术价值在跆拳道本身的文化内涵上的有机统一才是跆拳道训练的真实目的,这也是科学训练思想的人文呼唤。
作者:骆甜甜 单位: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兼与张华夏、张志林教授商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7):39~43.
[2]陈凡,陈玉林.技术概念与技术文化的建构[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25(3):39~45.
[3]王能东.技术生存论——趋向绿色技术生存的哲学思考[J].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5.
[4]卢元镇,马廉祯.曼富莱德•艾瓦德沉浮录——东德体育教训之二[J].体育文化导刊,2005,(7):56~58.
[5]钱兆华.从科学的构成看科学与经验的关系——也谈“李约瑟难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7~31.
[6]乔瑞金,牟焕森,管晓刚.技术哲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7]袁勤,范国梁,李平.我国现代运动的主要特征[J].山东体育科技,2001(2).
[8]刘卫军编著.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体育高考专业训练;重视;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我们文化课薄弱学校,体育高考专业训练一直受到学校的重视,也把高考体育人数看作是高考人数的增长点。要求我们要特别注意做好体育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抓好体育高考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课的学习;“全力提高升学率,探索新的高考增长点”,加强对体艺考生的选拔与培养。班主任对体艺生的学习时间、训练时间作明确的规定;科任教师不放松体艺生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从以上可以看出我校对体育高考的重视程度,这就为我们展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种导向下我们体育教师更应该抓住这样的有利形式为我市的高考出一份力,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体育人才。
二、研究方案
(1)发扬研讨活动的作用,提高活动的实效性。研讨活动是原来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且开展的相当出色,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活动的内容很多,达到了多样化,如召开课题研究会议、体育高考训练研讨会、校际交流、亲临现场指导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对我校训练能做到心中有数。有计划、有目的,针对性强,且各项活动交替进行,每个活动都有针对性,能有目的地解决各个时段出现的问题与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未雨绸缪,这些多样化、系列化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训练的有效性。
(2)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一个供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平时大家忙工作、忙训练,很难有机会聚在一起,在课题组成员的参与下开展各种活动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兄弟学校的科学做法以便取长补短,调整训练方法,达成共识。
三、研究计划
各种活动在课题开题之前已经开展,为课题的顺利进行与开展打下了基础,之前的工作主要是制定课题的总体计划与阶段计划,并严格执行、实施。
总体计划: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经验;开展各项活动,展开校际交流,总结经验,明确不足,改进措施,取长补短。
阶段计划:经过选题讨论,制定方案,理论学习等程序,2010年我校召_了开题现场会,各课题组成员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这项课题研究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同时各成员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很高。愿意主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并对研究任务进行了分工。在实施阶段,各课题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抓好自己的训练队,及时总结,发现出现的问题,及时上交训练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交流,避重就轻。
四、研究过程
(1)以活动促交流。本课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有研讨、讲座等,不同的活动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促进同行之间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高三教师总结了取得的成绩,新高三教师介绍了考生的情况与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2)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事物都处于不同的变化中,及时了解其变化有助于了解身体的发展动向,及时了解训练中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一般规律,找出适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手段与方法。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能素质训练情况,每月测试一次,及时了解训练情况,及时做出评估与调整。
(3)及时总结,形成理论。对平时实施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经检验后及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于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与方法总结下来与大家交流或形成论文,为后续训练打下良好的经验基础。
五、研究成果
(1)提高青年教师的训练水平。青年教师训练大多没有经验,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与各种交流活动,青年教师训练水平成长迅速,从选材、训练到加试整个过程都胸有成竹,已经能独立承担训练任务。
(2)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前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许多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起来,许多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提高,现在已初步形成了所有教师能参与运动训练的局面。教师专业有了发展,教师的研究、训练水平、业务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各种比赛中课题组成员都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训练论文数目有所提高,同时教学研究的理论文章越来越趋向于发表。
(3)及时参与课题,教科研有成果。因为参与课题的研究带动了许多老师参与训练、教学方面的研究,能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与反思,并与理论相结合形成论文与总结,有的已经发表。取得的成果如下:本人的论文《中学体育高考生800米的强化训练》《中学生运动损伤的预防》《中学400米体育高考生的强化训练》在田径杂志上已发表。
六、研究反思
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体育运动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是现代人群健身、休闲及娱乐的不二选择。运动训练是现代体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决定着其理性程度和创新水平。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科学方法,针对高校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的动因及发展进行分析,旨在为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校 运动训练 创新动因 创新发展
运动训练方法是具有中介性质,存在于训练目的与训练结果之间的,在整个高校体育训练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的训练方法是提升运动员水平的杠杆。因此,训练方法的创新成为体育运动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体育建设过程的时代性标志。
一、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动因
(一)训练方式的转变:经验与科学的张力
一般来说,运动训练必然是活动和方式的合体,并通过特定的运动方式展示出来。伴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普及与深入,运动训练由原来的“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改变了以往“师徒传承式”的“单兵作战式”的训练方式。立足于训练方法,在经验和科学的张力推动下,训练方法走上科学化的道理,进而由“经验型”向“科学型”发展开来。
“经验型”训练方法指的是根据以往长期训练积累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方法,“经验型”训练方法是一种最为传统、常见的训练方法,此训练方法具有重复、单一的特点,简单的维持着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果之间最表层的因果关系,实际应用性却不及“科学型”的训练方法。“经验型”的训练方法最好的发展是创新,而创新之路的必然趋势是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发展。而“科学型”的训练方法主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进行实际而周密的分析,由此形成的方法。“科学型”的方法是认识的更高一级的阶段,超越了经验,根据事物的自身情况正确的进行反映,从而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科学型”的训练方法遵循的训练方法和训练结果间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型”训练方法可为高校运动训练的时代化发展铺平道路。
(二)训练认识的不断提高:知识与手段的张力
在运动训练中,无论是教练员、科研人员的选择还是训练方法的创造与应用,其本质都是认识活动。可见,对于运动训练的认识也是训练方法革新的重点任务。
正常情况下,新的认识对应着新的活动,而新活动的运营也不然离不开预先的认识。随着运动员能力和水平的不断进步,训练的层次和难度也相应变化,运动员的每一次状态转变,都具有特定挑战性和创造性,并非只是简单的重复训练。原有经验性的认知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训练活动的发展。原有的训练知识系统会导致人们陷入认知困境,从而走进训练困境。而训练困境的摆脱需要科学的认知能力。由于人的知识水平差异,因此所受困境也有很大差异。科学具有开发、创造和发展的特性,因此,坚持科学的认知是摆脱认识训练困境的有效途径。知识困境的突破和发展是运动训练创新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体育科学运用的确立:认识与应用的张力
体育与科学的结合已经是现代社会中的常见现象。科学与体育彼此间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互为你我的整体,不可分割。体育的科学化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科学体育已经由年轻走向成熟,由理论走向实践,成为现实应用性极强的门类。运动训练的开发已经步入最为艰难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运动水平不在是经验和勤奋能够完成的了,需要努力的跟上时代的步伐,科学、规范的认识,进而实现最大化训练效益。科学性的体育探索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去探究,做到学科的交叉渗透,这样才能有效解决运动训练中各类问题。科学理论的渗入对训练方法的成功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二、运动训练的创新性发展
(一)训练方法的连续性发展
训练方法的连续性是训练方法创新发展的特征之一,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形式。连续性的训练方法是坚持固有科学运动原理,以改变训练手段和操作程序为主要内容,从而促进训练方法的完善。训练方法的渐进性是遵守科学规律和训练实际,进而循序渐进的改进训练方法。它并不是“盲目改版”,而是一种更科学、成熟的训练发展模式。训练方法的实际应用需要正确的训练理论作为“补给营养”,同时,还需要针对性“去伪存真”,保证训练理论的纯正性。
(二)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
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主要是指一种跃进式的发展模式。针对于经验式的陈旧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的革新,根本的改变。改变整个运动训练的模式,全新的理论对应全新的训练方法。这类跃进现象对于训练方法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心理训练方法,该方法在很长一段时间主要以语言等的精神手段发挥作用,最近几年随着生物理论和技术的开发,采用现代化仪器,利用视觉和听觉使运动员获得信息,运动员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知,主动的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心理训练方法派生的训练方法正是训练方法的间断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三、结语
训练方法主要运动训练的关键部分,训练方法的创新是体育时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运动训练方法受人的意识支配,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要正确的认识运动训练的发展规律。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运用,才能促进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推进为体育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仑,张俊青.我国运动训练方法学建构的探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2.
[2] 吴贻刚.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研究探索[J].中国体育科技.2000.
【关键词】高校;体育训练;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人才竞争,更要注重体能、体质的竞争。教育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提供急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高校教育中,体育的训练就承担着培养体能健全人才的责任。但现实却是,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解决,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训练模式传统。我国大部分高校还沿用着传统的训练模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仅仅只是注重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主张按照传统的规律来进行训练,压制了学生自主的想法。陈旧的训练模式,导致学生对其产生了极其厌烦的心里,从心里就不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运动技能也掌握不好,教学效果也体现不出来。
(二)体育训练方法死板、陈旧。固有的观念存在感过于强大,教练员总是不能摆脱传统的训练方法。在大部分高校中,教练员还只是看中外在的技术和运动技能,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还是多以专项化的体育训练为主。教练员只是按照理论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压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也忽视了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在训练结果上,只看中“考试”成绩,只把成绩的提高作为唯一的目标,从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都说兴趣是唯一的老师,而缺乏了兴趣,学生就仅仅只是单纯的完成规定的任务,导致学生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无法完成。
(三)体育训练内容繁杂重复。为了达到体育锻炼的目标和任务,我国的高校对体育训练的内容设置偏多,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范围内难以完成,这样就导致体育训练变成了仅仅只是表面的学习,无法深入,训练出来的效果也极其不佳。而且以前内容又要重复的进行训练,个别的高校仅仅将训练停留在走、跑、跳、投等简单的训练项目,没有去研究训练效果好又有趣的、学生接受程度还高的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总是分不清重点,总是想着以提高技能和身体素质的项目为主,忽视了有关休闲体育、生活体育的内容,这样就影响了学生思想与能力的形成。长久以往,学生就仅仅只是完成规定的任务,对自己体育能力完全不注重。
(四)体育训练场地器材不全。要想体育训练顺利的进行,高校就要有足够的教学场地与器材来支撑。但依据现有的经济情况,大部分高校还是达不到体育训练所需的标准,在场地与器材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教练员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体育训练注重的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体育,也要注重其他的方面。现今大部分高校的教练员都是深受传统思想熏陶出来的,他们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只是停留在竞技技术上,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教育,这样训练的结果就和社会所需的人才目标相背离。
(六)体育训练目标含糊不清。高校对体育训练的目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表示,一些不重视体育训练的高校,仅仅只是想完成任务,暂时性的让学生接受训练,或者为学校争光,不考虑体育训练能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导致学生整体的运动水平得不到提高。
(七)体育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矛盾。学校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怕体育训练影响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他们总是认为只有文化课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考出高分和好名次才有用。所以导致学生不重视体育训练,这也对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造成了损失。
二、解决体育训练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模式也应按照需要有所改变,结合现代的技术,创新方法进行训练。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只是单一的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多挖掘出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开设学生喜欢的新兴项目,丰富训练内容。
(二)完善体系,提高训练质量。不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整改教学体系,提高训练的质量,立足于科学的选择和整体的推进。体育训练不只是技能的提高,在学生的思想上也应该注意,要将终身体育的思想贯穿到体育的训练之中,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是一件重要的事,要让学生爱上体育训练,主动积极的进行体育训练。
(三)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体育设施。大部分的高校不能满足体育教学所需要训练场地与教学器材,与课程中规定的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高校应该重视体育训练,提高体育训练在高校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发展体育设施的建设。高校应该通过调查,找出学校与学生最需要的体育设施,然后投入资金进行建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进行体育训练,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乐趣。
(四)加强师资力量,促进教练员素质。教练员起着引导学生、教授学生技能的作用。教练员应改变传统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注重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考核标准,不能单单只是看最后的成绩,也应结合平时的表现和态度。公正公平的考核标准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练员本身也要规范道德修养与职业修养,起到表率的作用。
(五)注重取得家长与学校的认可。学校方面,要转变观念,将体育训练与文化课进行两手抓,既要进行训练又不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教练员方面,应该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告知家长体育训练的优势与重要性,提高家长的体育训练意识。教练员也可以通过家长更加的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的体育训练。
(六)注重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教学质量。高校的体育训练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也要传授学生体育的理论知识。想要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兴趣,就应该适当的学习理论课程,充实课程的内容,将理论与知识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再只是进行简单的体育训练。体育教育根本在于体育的文化,唯有文化才能形成体育,唯有文化才能发展体育。
总结:重视高校的体育训练,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体育训练模式,创新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高校的体育训练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王美.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3
[3]曾黎,李军亚.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