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教案范例6篇

嘎达梅林教案

嘎达梅林教案范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73-03

一、宗教意识来源

蒙古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萨满教是我国北方操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一些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萨满”一词迄今发现最早出现在南宋学者徐梦莘的《二朝北盟会编》中,当时的蒙古语族人信仰此教。中华民国以后,萨满教日益衰落,但在民间,仍有其浓厚的影响,甚至以变异了的形态残存下来。但蒙古族受喇嘛教影响最深。13世纪中叶,蒙古族人开始接触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又称为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到17世纪上半叶,藏传佛教成为蒙古全民信奉的宗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以宗教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宗教改革,经过宗教改革,境内蒙古族仍主要信仰喇嘛教,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宗教信仰日趋淡化,尽管如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广大的内蒙古地区,仍有数以百计的佛教寺庙,香火不断。

蒙古族题材电影正是抓住了萨满教和喇嘛教对蒙古族人深刻的影响这一特点,使得宗教意识表现贯穿于电影始终。电影中的宗教意识表现,可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而进行分析。

二、表层宗教意识表现

表层上看,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宗教意识表现分为四个方而,分别体现在人物的服饰与物品意象、思想行为、电影中的音乐和民族风俗上。

(一)人物的服饰与物品意象

电影中,人物的服饰与物品及一些意象体现了蒙古族鲜明的宗教意识。

首先,人物服饰与物品的色彩主要为蓝色和白色。蒙古族信奉过萨满教,崇拜苍天,认为天是神圣的,而蓝色正是天的颜色。蒙古族的传统宗教萨满教认为白色寓意着“善”,人们喜爱白色,将美好的理想、希望寄托于白色,用白色象征本民族的兴旺与发达,白色充满视野。蒙古人喜欢白色长袍,而老人喜欢穿白衫象征长寿。在蒙古人心中白色象征着纯洁、善良、吉祥、干净和对朋友的真诚坦率,白色成了一种崇高和阳刚之美。在《东归英雄传》中,萨其尔玛一直戴着白色的头巾;《嘎达梅林》中,牡丹穿着白色的蒙古袍在那达慕上赛马;嘎达拿着请愿书将走上向王爷请愿的路途时,老人代表乡亲们送上蓝色的哈达。这些场景中人物服饰及物品中蓝、白两色的大量出现,正是宗教意识的表现。

其次,人物服饰与物品上的图案表现了蒙古族人宗教影响下的图腾崇拜。蒙古族民间图案中,盘肠图案是十分常见的纹样,最初属吉祥图案,是八宝之一(佛教经常用八种器物象征吉祥,人们称之为“八吉祥”或“佛八宝”,即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和盘肠)。如《悲情布鲁克》里,阿爸对卓拉说“我看的出,你的心在动摇”这句话的场景中,他身后的柜子就有着盘肠图案。

最后,蒙古族生活中及语言中涉及的一些意象,表现了浓厚的宗教意识。如电影《嘎达梅林》中的那达慕大会上,牡丹把哈达扔给了嘎达,说:“老嘎达,你已经是草原上的一只鹰啦!”这里出现了鹰这个意象;在《悲情布鲁克》中,鹰这一意象也出现多次:卓拉说车凌“你是草原上的鹰”时,第一次出现了“鹰”这个词,而在卓拉转身策马离开后,画而上出现了空中雄鹰飞翔的镜头,接着车凌也模仿鹰飞翔的姿势骑马奔向卓拉。这是因为,蒙古族认为鹰(布日古德)是萨满化身的神物象征,它是萨满神圣家族中独具特色的圣鸟,也是北方狩猎民和游牧民英武吉祥的象征。因此,“鹰”这一意象在蒙古族电影中频繁出现,正是蒙古人对于鹰的崇拜与喜爱的表达,是宗教意识表现的结果,体现了萨满教的图腾崇拜及对蒙古族人的影响。另外,《嘎达梅林》中老人拉马头琴时倚靠的喇嘛塔,王爷和嘎达脖子里戴的佛珠;《悲情布鲁克》中阿爸手里摇的转经桶,家里供奉的佛像;《黑骏马》中奶奶给白音宝力格戴上的护身符,都是宗教影响下的产物。

(二)人物的思想行为上

人物的思想行为也表现了蒙古族的宗教意识。

蒙古族人的宗教观念主要是天神观。原始蒙古萨满教崇拜白然、崇拜动物、崇拜祖神,其核心是天神崇拜。《元史?祭祀志》中说:“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成吉思汗时代,萨满教天神观己步入自然宗教的阶段,由“腾格里”演变为”蒙格腾格里”,即由“天”演变为“长生天”。在那之后,“长生天”便是蒙古民族的最高天神。蒙古人以“苍天”为永恒神,所以称其为“长生天”。在《嘎达梅林》中,多次出现了“长生天”这个词:老人在献给嘎达哈达之后,乡亲们齐呼“愿长生天保佑”;嘎达率领民众抗垦前,向“长生天”起誓;嘎达在不忍处决朋友巴特尔时说“我向长生天起过誓,不许任何人伤害百姓”。二次“长生天”的出现,给人以深刻印象,表现了蒙古族思想中的天神观,使电影的宗教意识表现得以强化。而在《悲情布鲁克》中,车凌同几个兄弟对着敖包,向苍天起誓;阿爸拿着转经轮一直念经;卓拉到吉丽玛女神热雨谷诉说报仇之心;车凌向苍天起誓没有杀死嘎拉森;当卓拉问车凌嘎拉森为什么会选择死时,车凌只说了句“人的生死在于天”;卓拉说着“布鲁克草原给我作证,佛爷在上,我是清白无辜的”和车凌一起消失在燃起熊熊大火的毡包中。这些人物的行为与思想,都表现了萨满教的天神观与喇嘛教的佛祖观念对蒙古族人深入骨髓的影响,宗教意识表现的淋漓尽致。

《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说到:“蒙民崇信喇嘛教,深入骨髓,故每家三丁必有一人或二人为喇嘛,各旗皆有活佛,甚有一旗而四活佛,一庙而两活佛者。而蒙民皈依,仍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磕头之礼,不远千里而往。盖蒙人以一切患难幸福委心于佛,故患病则诵经,忏悔则诵经,丧葬则诵经,幸事则诵经以谢佛。几无日不哮经,即无日不请喇嘛也。”由此可见,喇嘛在蒙古族人们心中的地位很高,喇嘛教思想也深刻影响着人民,如《黑骏马》中,奶奶让白音宝力格走前拜佛,是表现了祈求佛祖保佑、路途平安的美好愿望;《斯琴杭茹>中蒙克剃度当了喇嘛,是当时家里必须有至少一人为喇嘛,喇嘛地位较高的结果。

(三)电影中的音乐和民族风俗上

电影中的一些音乐同样表现了蒙古族的宗教意识。《斯琴杭茹》中,杭茹疯了之后,跑到沙漠,电影中响起了佛教音乐,既营造了悲惨伤感的氛围,表现了对其遭遇的悲悯,也是蒙古族宗教意识的表现与传达。《悲情布鲁克》中,用死人祭祀时,响起了佛教音乐,似乎是在警示世人不要作恶,使影片有了更加浓郁的宗教色彩。

在民族风俗上,宗教意识表现更加明显。在《嘎达梅林》中,那达慕大会开始前,老人念着经先将杯中的酒敬天,然后大会才正式开始。这是因为蒙古族平时要对天神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每次宴请,举杯祝酒、食肉都要先敬天,然后才能吃喝。蒙古人认为天有天神,它是赋予生命的;地有地神,它是保佑人畜平安的。天神、地神,都被格外地受到尊崇。这正是反映了蒙古族的宗教意识,表现了萨满教天神观的深刻影响。又如《悲情布鲁克》中,巨大的萨满佛像周围的柱子上拴着许多死去的人,表现了祭天这一民族风俗;扎那娶卓拉为新娘时,许多萨满跳驱鬼舞,这一独特风俗也表现了浓郁的宗教意识。

三、深层宗教意识表现

深层上看,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二个方而的刻画都表现了蒙古族的宗教意识。

(一)民族性格

蒙古族的民族性格中有着善、博爱和慈悲,这是宗教意识内化及深化的表现。电影《黑骏马》中,奶奶和孙女以及寄养在家中的白音宝力格将门外的一匹黑色小马驹抱回毡包中,把屋子烧热,用皮袄和棉被温暖已经冻了很久的小马驹,喂它马奶,尽力挽救脆弱的生命。当白音宝力格问没有妈妈的小马能不能活时,奶奶说:“能能,没有妈妈的小羊羔小牛犊小白音宝力格奶奶都能让它活。”这场景充分表现了奶奶的善、博爱和慈悲之心。她会努力让遇到的任何生命都存活下去,只要有希望,就决不放弃;她爱每一个草原上的生命,就算是孙女索密娅被人玷污怀了孩子,她也不顾流言,支持孙女将孩子生下,由此,善、博爱与慈悲之心更加凸显。索密娅也有着同样的性格,她顶着屈辱与压力、失去爱情,仍然努力保护着白己腹中幼小的生命,坚持把孩子生下,艰难地生活,她是善的;在白音宝力格中年回家乡看望她,之后离开时,她说白己再也生不了孩子,希望能抚养白音宝力格的孩子,她那善、博爱与慈悲的性格,同样感人肺腑。他们普遍的善、博爱和慈悲,是佛教思想的内化。发善心施善行,博爱与慈悲之心,是佛教普遍倡导的思想,而蒙古族人对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信仰,使这些思想内化于心并加以深化,日后便使其成为了民族性格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影中通过主人公表现出的民族性格,展现了蒙古族深刻的宗教意识。

(二)民族心理

蒙古族的一些民族心理也是宗教意识表现的方式之一。蒙古族有着祈福、饶恕、向善、因果报应等思想与心理,而这些心理正是源于对宗教的信仰,表现了其浓重的宗教意识。如《嘎达梅林》中,人们愿长生天保佑嘎达,正是相信天神庇佑,有着祈福的心理;嘎达向长生天起誓及不敢违背诺言,反映了相信因果报应的心理。又如《悲情布鲁克》中,阿爸对打算去杀车凌的嘎拉森说:“车凌站在正义一而,你要向他们开枪,会遭佛爷惩罚的。”在老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蒙古族人相信因果报应以及主张向善的心理。在故事中,车凌是为了捍卫世代生存的土地和人们的幸福生活而征战,是好的、善的、正义的行为,而嘎拉森是为已经和日本人勾结的王爷办事,伤害了百姓,做了坏事,要去杀车凌,是恶的行为,邪恶对抗正义,恶对抗善,是佛祖和天神所不容的,所以说杀车凌会遭报应。而嘎拉森既不能违背誓言,不能去杀害正义一而的车凌,又不能而对王爷,矛盾的他无法选择生的道路,因此选择了跳崖,选择了解脱。《黑骏马》中,奶奶不让白音宝力格杀那个强暴索密娅的罪犯,也是饶恕他人的心理体现。正是对于神灵以及佛的信仰,天神观影响了民族心理,宗教意识由此表现出来。

(三)民族意识

在民族意识上,蒙古族有着很强的民族凝聚力,同样是宗教意识影响下的表现。《宗教与民族》中论述道:“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增强了血缘氏族成员的认同感和氏族社会内部的凝聚力。”对白然物如鹰、鹿、狼等的崇拜,对成吉思汗及祖先的崇拜,充盈着萨满教的宗教意识色彩,而他们对这些相同事物的崇拜,使得彼此的关系拉近,有了共同的思想观念,加强了成员间认同。这些动物有着强烈的集体意识,崇拜他们,也就会学习他们的集体观念;对祖先的崇拜,起初加强了各氏族成员的内部凝聚力,后来成吉思汗祖先便成了整个蒙古民族的象征,内在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便加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也随之得到强化。在《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这本书中提到:“自古‘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信仰对于民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蒙古族对宗教与图腾等的崇拜,进一步加强了其民族凝聚力。

由上述可知,蒙古族题材电影通过表层外化的事物和深层内化的观念两个方而全方位地、立体地表现了蒙古族的宗教意识。

四、宗教意识表现的效果

嘎达梅林教案范文2

关键词: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学思维模式;教学单元

从课标中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不难确定,音乐教师的思维模式也应该具备三个维度的思维模式内容,即结合音乐教材内容的音乐人文性教学思维模式;结合课标“双基”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教学思维模式和以这两个思维模式为基础体现“过程与方法”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思维模式,详细如下:

一、结合教材音乐作品的音乐人文性教学思维模式

教师用书中教材说明部分明确了音乐教材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即:(1)体现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历史、生命、自然的音乐作品;(2)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3)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4)围绕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与姐妹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这四大板块从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价值、指导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为音乐作品归类、形成学生以音乐文化为体系的相对完整的音乐文化视野展示。教材内、教材外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在四个板块的分类中找到其相应的位置。

二、结合课标“双基”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教学思S模式

2011版课标在总目标的表述中明确了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内涵: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简言之“双基”加“四个能力”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内涵。所以教学中在音乐知识技能方面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训练体系,而不是遇到不同音乐作品随意添加的只只片片、零散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具体如下:

(一)“双基”框架体现在音乐的节奏方面,可以是如下的系统训练

1.以单位基本拍“x”为起点,进行2/4、3/4、4/4的基本节拍练习。

2.加入一拍休止“0”的基本节奏练习。

3.加入八分音符“x x”的基本节奏练习。

以上三项是基础节奏练习的常规形式,练习的方法可以是听写、拍手模仿,也可以是声势模仿等。可以在课前训练中作为常规练习加入,也可以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适时加入其他节奏型,如“附点后八”“前八后十六”“切分节奏”等进行练习。

另外节奏训练的方法还可以是读节奏练习。如“x”读“ta”,“x x”读“titi”,“x x x x”读“li li li li”,一拍延长读“tuo”;休止符跺脚等。此类练习可以高效解决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重点难点。

(二)“双基”框架体现在音乐的旋律方面,可以是如下的系统训练

1.结合“科尔文”音阶手势,模唱大小调音阶。先用唱名,再改用不同母音,恰到好处地加入适度的发声练习。

2.结合音阶手势做音阶跨越练习,跨度由小渐大,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

3.结合音阶手势做二声部练习:教师左右手各代表一个声部,学生分两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声音可以加入成为第三个声部。训练中需关注声部间的和谐统一,树立学生多声性的声音概念。

上述音阶手势练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旋律视唱能力和音准能力。

以上两套关于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的基础训练系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常规练习,由浅入深,由简渐难。可以结合不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也可以作为课前训练独立进行。

三、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策略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的完成蕴含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中,而高效的、真正有益于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同时是在明确、清晰的目标引领下得以实施的。

以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三个维度的教学思维模式的构建。人音社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教材,第一单元。本单元音乐作品有六首,《大海啊,故乡》《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台湾风情画》《御风万里》。

(一)结合教材的音乐人文性教学思维模式分析一(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单元作品属于教材内容布局的第一板块,以“祖国统一大业”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作品选择思路完整,内容饱满。歌曲有反映香港、澳门回归的《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有台湾同胞渴望回归题材的《我的中国心》,有热爱家乡的《大海啊,故乡》;器乐曲有大陆民族音乐题材的《御风万里》;台湾民族音乐题材的《台湾风情画》。表达出中华儿女一个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一颗中国心;各族儿女都企盼祖国统一,繁荣强盛。

(二)结合《课标》的“双基”教学思维模式分析二:(属知识与技能目标)

四首歌曲的学唱与欣赏,在知识技能上,以常规的节奏旋律训练为基础,结合作品适当增加难度。如《大海啊,故乡》,在前述三个基本节奏“ x 0 x x ”基础上,加入“附点后八”的节奏练习;《我的中国心》加入“切分”节奏练习;《七子之歌――澳门》加入“附点后十六”的节奏练习;《东方之珠》加入“三连音”节奏练习。两首器乐作品,《台湾风情画》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教材七上第五单元《劳动的歌》中《杵歌》,着重欣赏乐曲片段;《御风万里》结合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草原牧歌》和教材布局第二板块的内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着重欣赏乐曲中《黄河船夫曲》和《嘎达梅林》部分。

(三)结合作品的教学思维模式分析三(属过程与方法目标)

1.歌曲《大海啊,故乡》

(1)结合节奏系统训练读节奏。

(2)结合旋律系统训练一拍一音唱旋律音高。

(3)节奏、音高相结合,尝试视唱歌曲旋律。

(4)划分歌曲结构:带尾声的二段体结构。

(5)歌曲第一种演唱方式:加入声势伴奏,A B段创编不同的声势伴奏。

(6)歌曲第二种演唱方式:加入简单的二声部。

A段的四个乐句以句尾旋律补充的方式进行,四句补充旋律分别是:(用轻声“啊”演唱)

3/4 0 06 56 | 5 ― 0 | 3/4 0 05 45 | 4 ― 0 |

3/4 0 04 32 |2 ― 0 | 3/4 0 03 23 | 1 ― 0 |

B段以相隔一小节的时差进行轮唱。

2.歌曲《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

(1)结合节奏系统训练读节奏,休止符以跺脚的方式表现。

(2)结合旋律系统训练一拍一音唱旋律音高,休止符不出声。

(3)节奏、音高相结合,尝试视唱歌曲旋律,休止符以跺脚的方式表现。

(4)演唱歌曲:选择教师带领学生清唱的方式,引导学生聆听并甄别自己和他人的声音。

3.歌曲《东方之珠》

(1)节奏重点:三连音。以生活中“爸爸的”“妈妈的”“哥哥的”“妹妹的”等口语解决三连音节奏的准确时值。

(2)歌曲分析:一首艺术性强,承载历史事件的,学生熟悉的通俗歌曲,选择歌曲群星演唱的版本。

(3)拓展一:关注歌曲的前奏和尾声,特殊的音响效果蕴含什么寓意?

前奏部分按时间顺序先后听到隐隐的海风声、杂乱无章的风笛声以及远处传来的清脆钟声,紧接着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导节奏动机,节奏动机引出歌曲的旋律动机及歌曲旋律。尾声部分是渐弱的小军鼓演奏。

可以为学生做这样的注解:前奏,遥远的沿海边――瀛弱、无意间――领土流失(风笛是英国民间传统乐器,代表英殖民者)――警钟长鸣――强大后的“我们”收复失地。尾声,英国殖民者列队渐行渐远,不失尊严(香港问题和平解决)。这样的诠释既吻合前奏、尾声的音响效果,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极具质朴、人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拓展二:欣赏图片,英国民间乐器风笛。

配合欣赏两段视频,一段风笛演奏视频,一段英国战争场面视频,战场上,士兵列队敲击小军鼓勇敢前行。

节奏动机: 4/4 x . x x 0 | x 0 x 0 |

旋律动机:(略)

(4)歌曲欣赏、演唱。加入声势伴奏(在节奏动机的基础上创编声势伴奏)。

(5)欣赏《东方之珠》的童声合唱版本,教师伴着歌声模唱合唱的下声部,丰富学生的多声性体验。

4.器乐曲《台湾风情画》

回顾欣赏《杵歌》(教材七上第五单元《劳动的歌》),再对比欣赏作品的主题四《杵歌》部分,感受以现代作曲技法演绎的这一主题旋律的变奏效果。

5.器乐曲《御风万里》

(1)欣赏《黄河船夫曲》

属于教材内容板块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部分。欣赏三种形式的《黄河船夫曲》:无伴奏原生态演唱形式;钢琴伴奏,民歌独唱形式;器乐曲《御风万里》中的《黄河船夫曲》主题展开部分。对比三种形式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2)欣赏《嘎达梅林》

回顾欣赏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歌曲《嘎达梅林》,与器乐曲《御风万里》中的《嘎达梅林》部分做对比性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过程中,三种教学思维模式的体现是结合教学思路融会贯通的,你中有无我中有你,思维的三个模式体现的是一个音乐教学的整体。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思维模式的思考由来已久,所谓教学思维的模式化,其实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系统性整合,其目的直指音乐教育目标的达成。音乐应该是学生内心本能的表达,教师的作用是搭建一个桥梁,提供一个平台,或是推开一扇“窗”,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信的表达内心对“美”的理解、展现和创造。所以初中音乐教学思维模式一定不是一种套路,一种固守,它应该是在不断思辨和富于生命力的灵动中不断靠近那个终极目标――终身学习、享受音乐。

嘎达梅林教案范文3

成立先导 团体现先进性

2009年5月,在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热潮中,市委组织部领导跟随市委主要领导在农村调研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一路上的交流考察与碰撞,使一系列思路逐渐明晰起来:把素质结构的转变作为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和前提,搭建党员服务产业发展新平台。很快,成立“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的方案得到市委的全力支持。第一批从全市筛选了40名嘎查村书记、党员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和大学生村官,由组织部领导带队赴北京、华西村等地培训考察。

一般人看来,组团外出培训考察并不鲜见,为什么呼伦贝尔的这个先导团就引起了强烈反响?“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于2010年11月获全国第一次基层创先案例最佳奖,其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记者把问题提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哈斯。哈斯爽朗地笑了:“我们按中央的精神办,思想的高度决定典型的高度吧。”记者对这样的回答自然不满意,要求详解。哈斯说:市委组织部多年来在努力寻找基层党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寻找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互动互促的内生动力,让党的智慧、组织的力量变成生产力,变成发展的动力,把“党的建设就是人的建设”的观点,具体化到经济领域,形成“千产业、万产业,联系所有产业内在规律的核心产业是人的产业”、“经济是人抓的,人是党抓的”这样一些新的理念。着力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的人,培养成党建明星,把党务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将组织资源变成发展经济的资源——这就是组织工作效益的最大化吧。

记者在各旗市区广泛接触了先导团成员,综合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的一些具体做法,记者归纳了这样几条经验:一是提高培训层次。把培训班带到相同类型全国水平最高的地方,与高层党建理论专家、科技专家以及先进典型直接对接、直观感受。二是强化学习效果。带出的培训班从不游山玩水,当天学习的内容要利用课余时间讨论交流,消化当天所学,当天写出心得。三是注重总结宣传。把几支队伍整合在一起,每次办班要配几名党建特约信息员全程采访、总结提炼,其成果都要在媒体发表。对先导团成员的创业历程和致富经验,组织了120名信息员进行系统总结;对50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主题培训,使其与先导团成员结成帮扶对子。3年来,全市先导团成员从40人发展到200多人,并且注册成立“呼伦贝尔市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导团协会”,建立了协会党总支和党支部,建立长效机制,搭建先导团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促共赢的平台。

党费集中帮 项目优先扶

按照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培育先导团、扶强龙头的思路,牙克石加大了对党员致富能人的帮扶力度,旨在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让龙头做强。牙克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丽杰介绍,牙克石市的具体做法是:从党费拿出一部分,财政出一部分,抵押到农村信用社,并协调信用社减息,在全市筛选有能力、有困难的党员,给予无息贷款的资助。2011年,牙克石市党费帮扶资金达600万元,2012年达到1000万元。博克图镇二道河子村,有5个党员联系5个农户组成合作社种植马铃薯,在筹措启动资金遇到困难时,组织部及时资助了50万元无息贷款,使其很快形成规模。记者在胜利塑料制品厂机器轰鸣的新车间见到厂长崔长明,他的厂子吸纳了60多人就业。他感慨地说:“在我建新厂资金最困难的时候,党组织雪中送炭,支持我40万元。我一定办好企业,带动更多人就业致富。”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兴隆泉村党支部书记徐仁平,带村民种植菇娘致了富,他说:“参加先导团使我换了脑筋,学到了经验,回来后我们打破了行政村的界限把合作社规模发展到500户,和大庆八一农垦大学联合,研制出菇娘饮料、罐头等7种产品,菇娘籽油、蛋白粉厂等正在筹建。市、旗两级支持了我85万元扩大生产,还建议我们把企业建到工业园区去。”

鄂伦春自治旗齐奇岭村的林静,年龄不大名气大。2005年大学毕业,2007年当村官,2009年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稚嫩的肩膀挑起的是全村452户1400口人的致富梦。她请教专家、苦学技术,试验新品种,终于突破难关,把村里因污染严重受挫的木耳产业重新振兴起来。对这样的好苗子,旗、市两级组织部给予了悉心培养和帮扶。首先让她参加农牧民创业先导团学习培训,同时,在资金和项目上大力帮扶。2012年,投资50万元的全旗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园”落地齐奇岭村,任命林静兼任示范园党支部书记,两级组织部还在努力帮她争取农业部的一个一千多万元的项目。林静兴奋地说:“参加先导团的培训,使我的思路一下子变宽了。回来后,我在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商标,统一包装打造品牌,2012年我们村木耳产量50万斤,在网上销售了1000多万元。我有决心有信心把全村百姓带上致富路。”

支书变能人 转变出效益

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成合格的百姓致富带头人,这是市委组织部近年来工作的着力点之一。新右旗贝尔苏木莫能塔拉嘎查党支部书记玉梅从1996年开始当支部书记。她说,多年来担任这个职务只是召开个支部会、收个党费等,经济发展全由牧民自发去搞。2009年,市委组织部让她参加了先导团,出去学习使她眼界大开,回来再看自己的家乡,草原竟是那么美,嘎查就在贝尔湖边,加上美味巴尔虎羊肉,都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啊!她奇怪以前自己怎么没发现呢?玉梅着手创办旅游点,四五户牧民短短两个月就收入十来万元。她进一步整合资源,把牧户组织成一个旅游产业链条,有牲畜的发展养殖,有草场的搞好生态,形成资源互补。平时一只羊卖1200元,到旅游点加工后能收入三四千元。集体经济也随之发展壮大了,有钱就有能力扶持贫困户、为牧民办好事了。

曾经走上全国领奖台的老先进陈巴尔虎旗白音布日德嘎查党支部书记巴雅尔图,爽快健朗。他说:“我当了20多年支书,自己感到干得不错了。参加先导团出去后方知天外有天,所以我还必须继续努力。我也学习市委组织部的做法,带了30多个牧民上哈尔滨学习考察,把嘎查的1万多只羊卖掉,引进高产奶牛,成立了合作社。现在全嘎查蒙汉群众大团结,鼓足了干劲奔小康!”

扎兰屯市达斡尔民族乡满都村老支书谢廷江从先导团学习回来后,琢磨起新点子。他成立的合作社,从种到收到分配都在一起,去掉工钱和种地成本,剩余的按土地份额分配。一个男劳力在合作社出工收入2万元,加上土地入社分红和外出打工,年收入达三四万元。最高达六七万元。合作社还买了大型旋耕机和玉米收割机,从种到收实现了机械化。

走进阿荣旗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民族乡富吉村,令记者眼前一亮,几十户统一制式的黄色别墅小楼排成长列构成村子的街景,这是记者看到的最漂亮的新农村之一。然而,以前这里却是个远近闻名的穷村,村党支部书记谢玉君2000年刚担任书记时,农民人均收入只有650元。谢玉君靠带领村民种白瓜子致了富,他引进多家公司联合建成了岭东最大的白瓜子和杂粮集散中心,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保守说2.6万元,物流加工园区人均超过5万元。谢玉君说:“2009年时,我以为咱村发展到了顶点,不想再发展了。参加先导团学习后,尤其在华西村看到吴仁宝书记那么大年龄,还在无止境地做,我也反思,作为共产党员、党支部书记,必须破除小农思想,要有更高的理想信念,责无旁贷地带动村民把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能人变党员 创业不停步

把致富能人培养成为共产党员,是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又一个着力点,以此体现致富带头人的先进性和扩大党的影响力。

根河是全国出了名的“冷极”,可木耳产业带头人韩立明却说根河的环境特别好,他们的高寒有机黑木耳获得了科技部的奖励。韩立明感慨说:以前自己是农民思维,种木耳赚点钱就行了。通过参加先导团的学习,感到自己学的东西要放大、推广,为更多百姓服务。于是,从带动四五个人到带动70多人,多数是下岗职工。他还说:“党组织不但使我开阔了眼界,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上支持我,还培养我入了党,我们利民合作社被评为2010年国家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我本人在2011年被评为国家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组织上还推荐我到国家科技部宣讲团,使我更加坚定了信心和决心,我要带领大家把高寒黑木耳品牌打响,把产业做大做强。”

嘎达梅林教案范文4

一、重组教材,激起名曲欣赏的兴趣 课标提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引起兴趣。教师经过思考,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革和组合,将生活中,电脑、电视等各种现代化音响设备提供的丰富的经典乐曲来补充教材欣赏曲目。这些音乐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丝印象,大有似曾相识之感。比如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四小天鹅舞曲》《春节序曲》《卡门序曲》等。当选定的乐曲在课堂上播放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就像见到老熟人似的兴奋,高举小手汇报他们的发现:“老师,我在妈妈的手机里听过”,“我家的门铃声是这首曲子”,“过年的时候听过这首乐曲”……教师趁机问:“那你知道乐曲的名字吗?”学生摇头,教师就将乐曲名字写在黑板上,自然地进入了欣赏。这些优雅的乐曲自然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凡是欣赏过的曲子都能哼唱出主旋律。哼唱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表情传递着徐盛内心丰富的感受。

二、多样体验,提高名曲欣赏效果

名曲欣赏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个感官,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抒发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在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名曲欣赏有所收获,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听。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只有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有最佳的听觉效果。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时保持安静?笔者每次都提出要求:在音乐响起的时候,看谁最快闭上眼睛,谁最快的趴在桌子上。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能在音乐响起的最初即可安静。欣赏过程中不忘轻轻来一句表扬“××真是个有品位的孩子,听得多投入啊!”在听乐曲前笔者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在欣赏的时候请思考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着这首音乐你的心情怎样?”“你好像看见什么样的场景?”等问题。在乐曲结束后交流听赏发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目的地听,又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思考的导向。

二讲。名曲欣赏虽然更注重听,但也少不了讲:讲作者,如贝多芬如何与病魔做斗争,聂耳如何爱国;讲背景,如《黄河大合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讲传说,如《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动人传说;讲故事,如《胡桃夹子》《四小天鹅舞曲》中的迷人故事等。教师的讲述应力求生动、简洁,将学生快速带人情境。实践证明,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更能深入理解音乐,从而产生共鸣。

三唱。哼唱主题能让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熟悉理解。在多次欣赏乐曲后,学生可以轻声的哼唱主题旋律。比如五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嘎达梅林》时随着音乐哼唱熟练之后,在随伴奏演唱时能够更加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自己对嘎达梅林的敬佩和赞颂,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了极大地升华。欣赏《森林狂想曲》时用“啦”音模唱,表达学生内心轻快活泼的感情。

四演。学生听懂了音乐并不是欣赏的结束,还应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再现音乐。二年级欣赏《胡桃夹子》时,让学生模仿玩具兵的形象,学生的表现都非常有创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玩具兵的机械动作。《龟兔赛跑》中,学生根据音乐内容分角色再现故事情景。这样多种形式的表演让学生乐此不疲、美在其中。

五仿。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身心特点,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乐器的演奏,从而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姿势,边听乐曲边模仿器乐演奏,更加巩固了对乐曲的理解、对乐器的认识。欣赏《梁祝》时,学生模仿拉小提琴,欣赏《百鸟朝凤》时模仿吹奏唢呐,欣赏《赛马》模仿演奏二胡……有时还让学生模仿演奏家陶醉演奏的神态。学生对此都有浓厚的兴致。经常的练习让学生不但能很容易地分清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不同姿势,同时认识了多种乐器。

六奏。演奏也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同时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通过演奏既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又是对欣赏音乐的一种积极的鼓励,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笔者所在校三年级至五年级已经开设了竖笛课,开设了陶笛社团。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欣赏乐曲可以让学生用竖笛、陶笛吹奏,如《嘎达梅林》《森林狂想曲》《森林水车》等。当学生能用竖笛独立吹奏出完整的曲子时,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三、专题训练,提升音乐修养

学校规定课前三分钟进行专题训练项目。笔者在音乐课前三分钟特意安排了欣赏内容。有对音乐家的介绍,有欣赏乐器图片,有时还播放乐曲或舞蹈片段,或音乐欣赏知识抢答。如在欣赏《天山之春》前,笔者先给学生做一个移颈的动作,问学生:“看到这个舞蹈动作让你想到了哪个少数民族?”学生立刻说出新疆维吾尔族。趁此机会,笔者给学生简单介绍新疆的天山,出示一组天山的图片,配合《天山之春》进行欣赏。在学生熟悉音乐后,分男女生随音乐做维族舞蹈动作。此举使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理解乐曲的地方特点。再比如音乐知识抢答过程中,有时播放乐曲片段,让学生根据音色判断乐器名称。有时听音乐抢答乐曲题目或作者。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往往情绪高涨。三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学生的视野却得以无限扩大,行之有效的课前欣赏,为学生拓宽了更好的提升空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音乐修养。

四、优化氛围,以课间活动促欣赏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肓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课间操带队时,可选用《红星歌》《小号手之歌》作为集合乐曲。学生踏着歌曲节奏行进,精神抖擞。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唱时就能轻而易举准确演唱。在中午午饭结束时,中外名曲会通过校园广播准时回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室里的大屏幕播放着和乐曲有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此时,学生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扫卫生、或读书、或在操场散步,感到无比的惬意。下午预备铃响起,学生在悠扬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屏息凝视、静心习字,让单调的写字练习也变成一种享受。学生也会伴随着名曲的铃声上课、下课、放学。

五、回归家庭,以亲子共赏促主动

校内的欣赏时间有限,而优秀的音乐作品不计其数。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把音乐欣赏课延伸至家庭。作业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把欣赏的乐曲在网上搜索,播放给父母听,考考父母能否说出和乐曲有关的知识。比如说出乐曲的题目、作者、背后故事等。据了解,大多数父母对乐曲所知很少,这时学生便担当起了小老师的角色为父母讲解,父母从学生的讲解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得到父母的夸奖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家庭气氛也更加和谐。

嘎达梅林教案范文5

我们102班将开展 "绘本漂流,亲子共读"的系列活动。活动前,老师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188本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富有内涵和意义,而又非常生动有趣的绘本,由马闯妈妈负责联系购买,潘赞歌爸爸给绘本分类、贴标签、盖书章,我组织孩子们一起为这些图书贴上 "绘本漂流记录表".

一、活动目的

1、孩子在家人的陪伴下参与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增进亲子情感。

2、通过绘本漂流活动培养孩子节俭、和伙伴分享的好习惯。

3、通过漂流活动,懂得如何爱护图书。

4、通过漂流活动,为孩子搭建交流分享的平台,以提高孩子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二、活动主题

书在你我间旅行,你我在书中畅游

三、活动要求

1、五人为一阅读小组,阅读期为一天,一周小组内轮换着看。一周结束后,只需把每小组的图书再次轮换即可。一组的给二组,二组的给三组,以此类推。这样,八周一轮下来,每个孩子可以看到40本精美图书。

2、请家长指导孩子认真阅读,建议家长把每晚睡前30分钟定为"亲子阅读时光",享受阅读的乐趣。一本绘本,看似简单,其实是考验教师和家长的知识点和观察力。可指导认字,读图,讲故事,思维拓展等。小书本,学问大大的呢!不要浪费它。

3、绘本读完后及时填写"绘本漂流记录",在相应学号后面留下孩子的姓名以及孩子的感想。

4、绘本漂流到你家,如果是第一站,请家长和孩子一起为绘本制作一张精美的"绘本推荐卡".(内容:书名、主要内容、推荐理由、推荐人等)

5、请珍爱每一本漂流绘本,阅读的时候保持图书清洁和页面完整,如发现破损,请及时修补,并告知班级老师。

6、绘本漂流中,难免存在丢失或被私藏的情况。但这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如不慎遗失,请按原价赔偿(不论新旧)。

漂流书香,漂流知识,漂流信任,绘本漂流是对诚信自律和文明阅读的期待,让我们做绘本漂流的文明使者。

让亲子阅读成为一种美丽的休闲,和孩子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吧!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较强的阅读能力,让孩子在读书中快乐,在读书中成长!从而真正让书香溢满校园、溢满家庭!

附件:已购买的绘本书目

一年级课外书书目

《小房子》

(美)维吉尼亚·李·伯顿 著

《鳄鱼怕怕牙医怕怕》 (日)五味太郎 著

《大猩猩》 (英)安东尼·布朗著

《蚂蚁和西瓜》 (日)田村茂著

《艾特熊·赛娜鼠系列第一辑6册》 (比)嘉贝丽·文生 著

《鳄鱼爱上长颈鹿系列3册》 (德)达妮拉·库洛特 著

《奥莉薇》 (美)伊恩·福尔克纳著

《老鼠牙医——地嗖头》 (美)威廉·史塔克 著

《插图大师莫妮克的无字书8册》 (瑞士)莫妮克 著

《 苏斯博士双语经典系列10册》 (美)苏斯博士著

《小石狮(绘本中国系列)》 熊磊/著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德)阿梅丽·弗里德 著

《爷爷变成了幽灵》 (丹麦)金·弗珀兹·艾克松 著

《我的爸爸叫焦尼》 (瑞典)波·R·汉伯格 著

《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12册》 (荷)马克斯·维尔修思 著

《雪孩子》 (美)贾桂琳·贝格丝·马丁 著

《月亮的味道》 (波兰)麦克·格雷涅茨 著

《比得兔的世界》 (英)比阿特丽克斯·波特 著

共10册

《松鼠先生和月亮》 (德)塞巴斯蒂安·麦什莫泽著

《小公主幼儿成长图画书4册》 (英)托尼·罗斯 文/图 著

《铁丝网上的小花》 (意)克里斯托夫·格莱兹 著

《好饿的小蛇》 (日)宫西达也著

《狐狸的神仙》 (日)阿万纪美子著

《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10册》 (英)大卫·麦基 著

《火焰》 朱成梁编绘著

《鲸鱼》 (日)五味太郎 著

《我喜欢书》 (英)安东尼·布朗著

《阿文的小毯子》 (美)凯文·亨克斯 著

《有个性的羊》 (德)达尼拉·楚德岑思克 著

《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美)乔恩·谢斯卡 著

《长大做个好爷爷》 (澳大利亚)奈杰尔·格雷 著

《咕噜牛》 (英)朱莉娅·唐纳森著

《妈妈的红沙发》 (美)薇拉·威廉斯 著

《一片叶子落下来》 (美)利奥·巴斯卡利亚 著

《云朵面包》 (韩)白嬉娜著

《三只山羊嘎啦嘎啦》 (挪)P.C.阿斯别约恩森 J.E.姆厄整理著

《克里克塔》 (法)汤米·温格尔著

《爸爸!》 (法)菲利浦·科朗坦著

《谁藏起来了》 (日)大西悟著

《彩虹色的花》 (波兰)麦克·格雷涅茨 著

《首先有一个苹果》 (日)伊东宽著

《小玻系列丛书前8册》 (英)艾力克·希尔 著

《失落的一角》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著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本》 (日)中江嘉男 上野纪子 著 上下卷共22册

《鸭子骑车记》 (美)大卫·夏农著

《小黑鱼》 (美)李欧·李奥尼著

《100万只猫》 (美)婉达·盖格著 共4册

《勇气》 (美)伯纳德·韦伯著

《第五个》 (德)恩斯特·杨德尔著

《不是我的错》 (丹麦)莱夫·克里斯坦森 著

《流浪狗之歌》 (比)嘉贝丽·文生著

《生气汤》 (美)贝西·艾芙瑞著

《打瞌睡的房子》 (美)奥黛莉·伍德 著

《三个强盗》 (法)汤米·温格尔著

《风到哪里去了》 (美)夏洛特·左罗托夫 著

《雪人》 (英)雷蒙·布力格著

《月亮,生日快乐》 (美)法兰克·艾许 著

《阿利的红斗篷》 (美)汤米·狄波拉 著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 (美)劳拉·乔菲·努梅罗夫 著

《子儿,吐吐》 李瑾伦 著

《小王子》(法)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

《长袜子皮皮》(瑞典)阿斯特里德·林格伦 共4册

《吹牛大王历险记》德国

《笨狼的故事》汤素兰

《金色童书名家精选(全12册)》 [美]理查德·斯凯瑞等

《小小牛顿科学馆》第一辑 共6册

《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译

《神奇的校车》一套

共16册

《灰袍奶奶和草莓盗贼》 贵州人民出版社

《爱花的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新编儿歌365》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糟糕,身上长条纹了》河北教育出版社

《让路给鸭子》柯倩华翻译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

《和甘伯伯去游河》林良翻译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不会写字的狮子》河北教育出版社

《小魔怪要上学》河北美术出版社

《大熊有个小麻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暖暖心绘本

《坏习惯》张德启翻译

嘎达梅林教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小组合作模式;分析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学的超级任务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教学中,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音乐教学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效用

如何让学生学会表达音乐,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而且它还是锻炼、培养学生其他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式教学,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进行音乐教与学,不断提升学生在音乐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好的效用。

1.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目前,我国大多数初中的音乐教学都是大班制教学,在音乐课堂上,大都是集体唱,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只有少数较为活跃的学生有机会表现。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学生在小组内你唱我听,或我唱你听,或一个小组表演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演唱的实践机会。

2.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基本上只是唱得好的学生的乐园,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得到大量的表现机会,而绝大部分的学生只是一群缄口不言的配角。小组合作学习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情况的发生。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合作,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小范围先展示,然后再大范围展示,小的成功集成大的成功,不断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让每个学生都养成积极表演、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3.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上面教唱,学生在下面学唱,教学形式比较单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除了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外,还可以学生教,学生学,生教生,生学生。学习的氛围就更浓,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高,教与学的交流互动更充分,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4.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

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是现代社会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立足的基本素质之一。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分工,相互帮助,分享成功。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原则

教师在对活动的内容以及任务进行确定后,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对其进行分组。初中音乐教学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笔者认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以6人为最适宜。因为从学习管理角度来说,6人学习小组具有很多好处:6人学习小组变成2人一对,可以最大范围内实现学生互动,6人表演也能照顾到每一个人。学习小组规模越大,学生就越会被忽略,没有机会参与活动。而6人学习小组恰好可以避免这一个问题。合作学习小组如何组建,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的目标与内容的不同要求来进行。具体的分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根据就近原则,对相邻的学生进行自然组合

这种组合的方式比较易于操作,但没有完全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因此,这种分组的方法可以用在人数较多的活动中,例如合唱等。

2.学生之间的自由组合

学生自由组合,学生非常乐意。志趣相投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可以为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较为良好的氛围。学生心情轻松,没有焦虑、紧张的情绪,更利于合作学习。这种分组可以用于学生之间搞表演赛,调动学生参加小组的积极性,增加竞赛的趣味性。

3.以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为依据来对其进行分组

在对学生实行这种分组方式时,一定要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和学习水平的高低来进行划分,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取长补短、互相竞争的学习氛围。这是在正常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分组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践与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寻找学生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了多种学习活动。

1.小组合作中的分角色表演活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分角色表演是音乐教学中经常进行的活动,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表现。如,八年级的欣赏课中,《什么水面打跟斗》就是一首很好听的山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欣赏一遍,然后按小组把学生分成两部分,分角色演唱刘三姐和秀才的旋律。每个小组都上台表演,学生小组内相互分工合作,积极性高,主体性强,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和体验山歌的情感和演唱特点。

2.小组合作中的展示活动

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表演能力的最好的学习方式。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梨园漫步》是一堂戏曲音乐课,教材内容主要是京歌《唱脸谱》和黄梅戏《山野的风》。学唱前,让学生先看一段原版的《唱脸谱》演唱和一段黄梅戏《天仙配》的录影视频。《唱脸谱》的旋律,学生比较熟悉,听了音乐后都有想学唱的欲望。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一一说出歌曲中脸谱上呈现的人物分别是谁,小组内再分段模仿演唱,然后一一展示。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得到了参与,学会了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3.小组合作中的解疑活动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教学时有的可以从歌曲的背景故事入手,如,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学生要了解“嘎达梅林”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有的也可以从民歌的种类开始,比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花儿”,学生要了解“花儿”和“花儿会”是什么,然后再来学唱歌曲。还有的则可以从介绍作者开始,比如,新疆民歌《青春舞曲》,学生要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资料和歌曲等。这些问题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通过各种手段找资料,找答案,然后相互解疑。课上,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小组讨论,让学生思维进行碰撞,从而获得多角度的启迪,让学生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

4.小组合作中的比赛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展各式各样的比赛活动最好的组织单位。如小合唱比赛、独唱比赛等。比赛时,由学生主持,学生参加比赛,教师或学生点评,学习效果非常好。

音乐课应该是鲜活的、灵动的、洋溢着生命活力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更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探索、设计各种各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凸显,使学生的能力得以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恩群.班内分层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