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案范例6篇

祖父的园子教案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1

摘要:幼儿新问题行为家庭教育

作为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在幼儿行为新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功能。尽管幼儿新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人们在探索青少年犯罪等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追溯到其孩童阶段家庭方面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探索幼儿新问题行为和家庭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防止幼儿发生新问题行为、养成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案例

笔者深入到幼儿园和家庭,选取了三个有明显行为新问题的幼儿作为探究对象,通过观察记录及对幼儿教师和家长的访谈,得到了比较丰富的资料。

案例一摘要:某女孩,4周岁。据教师讲,她刚入园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总是不能离开她的妈妈,放声大哭,不肯进班。即使在妈妈走后很长时间,还是在哭。直到哭累了,才看看别人,但一看到教师看她,就低下头,吮手指。其实,幼儿刚入园哭闹是正常的。但一般幼儿适应期比较短,像她这样持续时间较长的幼儿并不多见。笔者对这个幼儿进行了观察,发现她在幼儿园一天的活动中,很少开口说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室的玩具和游戏也吸引不了她。这些说明她和其他幼儿不同,她的害羞、焦虑等表现反映出她具有一定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其家庭状况,笔者得知小女孩自小由爷爷奶奶带着住在乡下,接触的人较少,平时也少和其他同伴交往。直到3岁多才回到父母身边,但其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接送小孩都是匆匆忙忙,没有太多时间和孩子交流。

案例二摘要:某男孩,五岁半,非常好动。据教师介绍,他是前段时间从别的幼儿园转入该园的。刚来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了十分好动的状况。平时不能恬静地坐着,室内活动时手脚不停,常离开座位乱跑;吃午餐时玩勺子,不能恬静地吃饭;午睡时东翻西翻,不能好好睡觉。笔者观察到,他上课时根本不听教师讲,自己在那儿搞小动作,或逗别的小朋友。通过了解其家庭情况,得知他的爷爷奶奶很宠他,小错不批评,犯了较大的错,也总在其哭闹中了事。而他的父母由于工作忙,常把孩子交给其爷爷奶奶带。虽然该小孩父母对孩子要求严,但是教育方法简单,非打即骂,结果和孩子关系紧张,对此两人不知该怎么办。

案例三摘要:某男孩,六岁,据说他不能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常有小朋友告他的状。笔者观察到,在活动中他表现霸道,常跟其他幼儿抢玩具,难以和别的同伴合作。小朋友们说他常欺负人,不喜欢跟他玩。笔者对其家庭情况比较了解,其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照顾他的是其姨父姨母,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对其比较宽容,甚至可以说是纵容,所以他一贯很霸道,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

二、成因分析

通过对以上三个幼儿的新问题行为的分析,可以归纳出发生新问题行为的两大影响因素摘要:

第一,亲子教养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上案例中的幼儿由于种种原因或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或是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虽说孩子的抚养者也爱他们,但终究无法代替父母的爱。在案例一和案例二中,孩子比较多的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主要涉及我们通常所说的隔代教养新问题,即由祖辈承担起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责任。从案例中不难发现,隔代教养存在的一些不良影响摘要:一是隔代教养影响儿童性格的健康发展。虽说祖辈对孩子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但祖辈之爱和父母之爱终究是不同的,祖辈究竟年纪大了,比较喜欢恬静,还难免有抑郁、焦虑等的消极心理,儿童假如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轻易产生像人际交往惧怕等心理障碍。二是隔代教养阻碍儿童智能的培养开发。总体而言,大多数老人文化水平不高,对新观念、新知识接受能力差,缺乏超前意识。对孩子只讲吃饱穿暖,不重学习教诲。有些老人喜静,和幼儿少交流,从而影响了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这些易使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老人出于平安的考虑,常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使儿童失去许多感知世界的机会。三是隔代教养易导致儿童的“恃宠”。许多祖辈对孩子十分宠爱甚至溺爱,无形中滋长了孩子的依靠性,轻易使其形成任性、骄纵等心理特征和不良习惯,孩子和祖辈日益亲近,而和父母关系疏远,亲子关系受到影响。

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由父母直接抚养和教育幼儿,以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和谐的亲子交往中,父母随儿童做各种活动,使儿童用探索的眼睛感知世界,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亲子感情的沟通,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新问题,同时孩子从父母那里深切感受到关怀和爱,获得一种充分的平安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是幼儿新问题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可以说,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等。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三类。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是家长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干预,要求其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稍有违反就训斥和惩罚。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家长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不作严格要求和必要约束,任其发展,孩子做错了事,也不及时批评教育和正确引导,而是无原则地宽容、庇护,和孩子较少交流和沟通。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父母把孩子作为活泼个体,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他们自理、自制的能力,对孩子的要求、期待及奖惩比较恰当,常和孩子交流沟通,并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误。在案例中不难发现,案例二中的男孩由于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不受约束,在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下,养成了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时,父母对孩子的控制约束,激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案例三中孩子的姨父姨妈因为孩子不是自己的,不敢严格要求,也采取了放任型的教育方式,结果孩子变得自以为是,脾气急躁。

三、教育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防止幼儿新问题行为的发生,作为家长应非凡注重摘要:

1.两代人教养的和谐统一。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双职工家庭在我国城市居多,这样,父母和幼儿天天分离时间较长,在一起活动交流的时间较少。显然,隔代教养为年轻的父母们解决了一些现实新问题,祖辈对孩子的慈爱宽容,也可以让孩子自然成长。但是,隔代教养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这并不是隔代教养本身的错,关键在于如何实施教养。因为即使是亲子教养,若父母教养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教养和祖辈教养需要注重相互协调。

其一,父母应明确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责任,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关爱。一些父母认为把孩子交给祖辈带,他们就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在潜意识中忽视了自己对孩子的教养义务。因此,即使孩子和祖辈住在一起,父母再忙也应抽时间和孩子相聚或生活在一起,多关心了解孩子的状况,让孩子心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其二,父辈和祖辈优势互补。一般而言,祖辈们生活阅历丰富,注重对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而父辈接受能力快,理论知识较多,重视对孩子智力的开发。

其三,注重保持两代人教养态度的一致性。家长之间对孩子教养意见和态度的不一致,会使孩子觉得有机可乘。比如,孩子一不称心就哭闹发脾气,而祖辈出于对孩子的娇惯,经常无原则地迁就了事,易使孩子逐渐变得任性、骄纵,在祖辈的一味保护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有了靠山,即使父辈教育正确,也敢和父母作对,这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两代人应该相互理解和彼此支持,努力在对孩子的教养方面做到配合统一。

2.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正确态度、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和谐的家庭气氛及父母的榜样示范是孩子形成健康个性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孩子在布满关心和保护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幸福地成长,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第一,家长要尊重孩子。家长应既是孩子的长辈,又是朋友和伙伴,和他们共同玩耍、活动、探索,鼓励孩子动手动脑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孩子好的表现应赞赏、表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或错误言行,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而应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引导。第二,父辈和祖辈应相互体谅,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欢乐祥和、尊老爱幼的家庭环境。其三,家长应做个“有心人”。作为孩子的父母,需时时注重自己的言行。有的父母不懂教育规律,孩子犯了点儿小错,就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甚至打骂相加,结果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反叛的性格,也可能为孩子所模拟,变得粗暴不讲理。因此,家长必须时时留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个好榜样。需要非凡指出的是,家长还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变化,使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能够被早发现、早制止。

3.教育内容不可偏废,改进教育方法。

现实社会中,不少家庭在设计和布置教育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重视培养特长,如教孩子弹琴、跳舞、画画,而忽视了夯实基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视了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这样做轻易使孩子在个性上变得自私自利、骄傲任性、自理能力差。因此,家长在开发孩子智力、培养其特长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胆怯、孤独、惧怕等不良的心理新问题,及早防止幼儿新问题行为的发生。

另外,家长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即骂是不可取的,家长应正确熟悉孩子存在的新问题,加强对孩子的正面教育。我们知道,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本身具有好动、好奇的特征,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熟悉外界事物。所以家长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的行为。如案例中那个多动的男孩,比其他幼儿显得多动了些,但不能就此认定他的行为都是不好的。笔者发现他喜欢干的事儿不少,玩儿时也很专心,但他不知什么时候玩、该怎么玩,所以常出现一些多动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和教师注重教育方法摘要:第一,转移孩子的注重力,先制止其不良行为,再对他耐心细致地说服教育,让他知道错在哪儿,该怎么做;第二,可采取行为引导方法,引导孩子把比较多的精力花在他感喜好且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如陪孩子做智力游戏、玩积木拼图等;第三,多和孩子在一起,引导他如何正确地和同伴交往;第四,孩子有一点进步,注重及时表扬鼓励,并适当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的新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应注重幼儿新问题行为发生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尽量避免一些不科学的教育行为,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发展的良好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摘要:

[1]魏燕.幼儿新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

[2]汤燕辉.有社会行为新问题幼儿的个案探究[J].教育导刊,2004,9.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2

1.让学生自主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2.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17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早就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爱读书,今天我们就聊聊阅读吧!你们平时都看些什么书?(学生交流)哦,原来你们的阅读量这么大,难怪一见面就觉得你们气度不凡啊!那你能谈谈阅读对你学习的帮助吗?(学生交流)是啊,阅读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如果读书成为习惯,能陪伴我们的童年生活,那么我们的童年就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美丽。祝愿你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以上课了吗?

一、导入,简介萧红、《呼兰河传》及祖父

1.师:有这样一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由得沉浸在童年生活里,这本书就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呼兰河传》写的就是故乡的人,故乡的事。在这本书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轻声读。

2.师:在《呼兰河传》这本书里,萧红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祖父,那么祖父对于萧红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先让我们来看在《呼兰河传》这部长篇小说中的一段话:“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大屏幕出示,学生自读)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句话很短,但是有一个词出现的次数特别多,是哪一个词?发现了吗?(祖父)数数有几句话?祖父这个词出现了几次?孩子们,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有点絮絮叨叨,萧红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的祖父。接下来我们就读课文,相信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走进祖父的园子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生动、最精彩、最有趣的地方。

师:孩子们,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看看哪一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生动、最精彩、最有趣,你就把它划下来,好吗?告诉老师,你们需要多长时间?(学生边读边划,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你划的是哪个自然段?读一读。学生边读老师边点评。孩子们,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描写,你认为在萧红的笔下,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愿意填上一个什么词?(大屏幕出示:“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抽学生填词、上黑板写词。

预设:自由、快乐、充满生机、幸福、欢乐、美丽、丰富……

3.体会萧红文字的魅力。

孩子们,你们真不简单,刚读了一遍课文,就有了这么多的感受。在同学们的眼里,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快乐的……这个园子不是一般的园子,而是一幅色彩明丽、充满童话色彩的图画。你看,萧红的文章就是这么了不起,我们仅仅读了一遍课文,就读出了这么多的感受。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经得起揣摩,经得起品味,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4.研讨:在刚才同学们提到的自然段里,哪一段写得最长,用的笔墨最多?(学生回答:第17自然段)大屏幕出示17自然段:“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抽生读,指导读音,相机评价。

(2)抓关键词。同学们,有一个词在这段话里是灵魂,抓住了这个灵魂,就抓住了这个自然段的意思。想想是哪个词?

预设一:自由。对,就是自由,孩子,你很会读书,很会抓文字的灵魂。

预设二:随意。在这个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跟它的意思比较相近,能找出来吗?(自由)孩子,只要用心一些,你的发现肯定会有价值的。

出示句子: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正如萧红所说,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交流园中的一切景物的自由。在萧红的笔下,都有哪些是自由的?(抽生交流)

预设: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是啊,它们都是自由的,倭瓜有着怎样的自由?黄瓜……作者是怎样写的?(分句读)

(4)幻化角色朗读

①同学们,你们羡慕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吗?为什么?

预设一:不羡慕;你可以不去羡慕它们,这是你的自由。

预设二:羡慕;因为它们很自由。

用萧红的话来说,它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同学们这么羡慕它们,我们变成它们好不好?你从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中只能选一种变成它们。因为即使是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一次也只能变一个。谁愿意变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同学们都选好了,但你们忘记了一个人,我变成谁呢?大家帮我出出主意,这样吧!你们谁表现得好,我就加入谁的队伍,有信心把我拉进你们的队伍吗?

②学生幻化角色读课文,师评价:够自由,够快乐。

5.讨论: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真的会自己感到快乐和自由吗?它们真的有人的思想,有人的情感吗?究竟是谁感到快乐?

预设:萧红

(1)在这一段中,萧红有没有站出来讲,我是自由的,我是快乐的?她虽然没有直接说,但我们依然感受到她的自由和快乐,我们是怎么感受到的?

预设:生动的描写

说得真好,我国近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大学者,叫王国维,他有一本书叫《人间词话》,在这本书里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大屏幕出示)读读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文章中景色表达的感情,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物的感情。景物的喜怒哀乐,其实就是人物的喜怒哀乐。景物喜则人喜,景物悲则人物悲。萧红的这一段文字表面来看是写景物的快乐和自由,其实是想表达自己的快乐和自由。同学们,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接下来,我们再读这一段的时候,相信你就能更深刻地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创作手法。

(2)配乐诵读第17自然段。(配乐《花间梦事》)师引读,学生接读。

①学生分句读。②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放飞你们的自由和快乐,美美地感受这景语中的情语吧!(齐读)

(3)资源链接:孩子们,你们的朗读把我带到了那个充满着自由和快乐的园子,这种感觉太美妙了,我会把这种感受深深地刻在心里。但是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在《呼兰河传》里萧红还提到了一个12岁的小姑娘,乡亲们叫她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买来做童养媳,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成天乐呵呵的,但是由于她太过大方,不合传统,不懂当时所谓的“规矩”,常常遭受婆婆的无端打骂,左邻右舍也支持这种打骂行为。小团圆媳妇终于被折磨生了病。老胡家听信了跳大神的人的话,给小团圆媳妇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治病,最后导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致死。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被婆婆家人和好事的乡亲们折磨而死后竟没能使愚昧的人们产生任何思考,他们竟说出人的生命不如鸡这样的话。萧红在写《小团圆媳妇之死》时的心境是痛苦的,恐惧的。她对人的生命之轻感到恐惧,感到无助。这就是萧红在写这个故事结尾时的一段文字:“星星月亮,出满了一天,冰天雪地正是个冬天。雪扫着墙根,风刮着窗棂,鸡在架里边睡觉,狗在窝里边睡觉,猪在栏里边睡觉,全呼兰河都睡着了。”师范读。孩子们,现在让你读这一段话的时候,你还会像读园子里的自由那样的欢快吗?读读看。孩子们,我听出了你们心中的悲痛和怜悯。同学们,短短的57个字就把萧红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不同的景物描写,作者的心情不一样,我们的感情基调就不同。

6.思考:孩子们,小团圆媳妇在孤独和痛苦中死去,而萧红呢?她在祖父的园子里幸福快乐地成长。究竟是谁给了她一个快乐的、自由的童年?(祖父)如果此时我再问你: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大屏幕出示“祖父的园子是( )的园子……”)你还仅仅认为它是一个快乐的园子,自由的园子吗?这园子还包含了什么?(祖父的爱)好,请你把这个爱写在黑板的中间。

7.小结:正因为祖父的爱,所以园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快乐的。现在你明白了吗?开头那一段话四句话中出现那么七次祖父,这看似絮絮叨叨的文字背后传达了她对祖父的什么?(生答:深深地怀念)是啊,萧红描写祖父的园子,她怀念祖父的园子,实际上真正怀念的是祖父的慈爱、慈爱的祖父啊!

三、记忆中的祖父

1.(大屏幕出示:“呼兰河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时,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再读这段话,深入理解萧红对祖父的深切怀念。

2.在课文片段中再次感受祖父的慈爱。

《呼兰河传》写在1940年的香港,当时的萧红已经是29岁了。在写完这部长篇小说一年以后,萧红便因病离开了人世。她再也没能回到她的故乡呼兰河城,也再没能回到那给她带来多少幸福,多少欢乐的祖父的园子。但是,这个世间上的所有的东西,比如说爱,它并不会随着生命的死亡而消失,就像我们现在还在读萧红这些动人的文字。同学们,还记得那一棵不结果子的樱桃树吗?萧红小的时候就曾经在那棵樱桃树下奔跑着找樱桃,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祖父:(大屏幕出示,师生分角色读。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着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祖父老远地回答着:“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孩子们,你们相信吗?相信是因为我的嘴馋樱桃树不开花吗?我也不相信,但是这个不相信恰恰是因为读懂了这文字背后祖父的那一份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四、布置作业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3

关键词 隔代教育 问题 利弊分析 策略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城镇有近五成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北京共有70%的幼儿接受隔代教育,上海则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责任,广东则一半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现代社会生活压力的日益加大,年轻的父母出于工作或学习的原因,将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看护。因此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祖父母对孙辈包办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独立性的发展非常的不利。据调查表明,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下成长的儿童上小学后,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区别。

二、隔代教育利弊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父母与父母之间教育不一致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亲能够保持理性的态度,适当处理孩子任性,能使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能够有效的培养孩子自我反省思维的发展,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想法。孩子能够理智的处理要求父母不答应的要求。而不是一味的哭闹要求父母不答应的要求。再者理性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等。而爷爷奶奶在面对孩子哭闹耍赖总是无条件的投降,满足孩子各种要求,到头来父母抱怨祖辈的宠溺过度,惯出孩子各种毛病,祖辈们则抱怨父母对孩子太严厉,孩子还小。父母和祖父母造成在孩子的面前扮演着“黑和白脸”孩子的情感会被混淆,会依赖祖辈的袒护,会对父母产生敌视情绪情感。到头来会产生祖父母和父母之间互相指责,造成家庭失和。

2.溺爱造成行为处事能力差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挫折,就像学习走路一样,孩子当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时,也是经过无数次的跌倒才成功的迈出第一步,在挫折中学会成长,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祖父母泛滥的照顾,孩子的一切都包办。孩子本因该会做的或孩子可以学会做的,也一点都不让孩子做。

3.孩子人际交往阻碍

如今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祖父母都是捧在手心上,不能让孙儿受半点委屈。在幼儿园里,孩子们打架是时常发生的事,幼儿园老师碰到打架都会是拉开孩子,批评动手的孩子。而有的家长碰到孩子打架的时侯,就教育孩子以牙还牙,认为这样有出息,以后也不会被欺负。使得家园教育各持一方,却不知这时的孩子思维能力尚未完善,分辨是非能力并不强,动手也不分轻重,容易引发严重的后果。再者从小就用这样的教育方式,长大容易形成霸道无理的性格,也容易形成得不到就抢的错误观念,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案例:

(二)隔代教育的利

1.可以弥补同伴的不足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使得父母和子女的亲情逐渐淡化,隔代亲情可以弥补孩子对亲情的渴望,祖父母的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暖,隔代亲情也能弥补了独生子女的同伴缺失,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四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都是把家里的最好的东西先给孩子。容易造成平等的人际交往准则无法被孩子意识到和学习到,最终可能会使孩子表现出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困难。然而于同伴之间发生了争执往往会蛮横霸道或手足无措,就时间上祖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时间上耐心的陪伴孩子。减轻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忙碌工作的父母长时间的疏忽管教孩子和孩子交流。

2.减轻父母的生活压力

父母既要面对工作上的各种挑战,又要应对生活的繁琐,忙碌完一天工作后还要辅导孩子,这让他们疲惫不堪,而祖辈们的帮忙照料孩子减轻了他们的压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白天父母上班工作忙碌,祖父母可以帮忙接送年幼的孩子上下学,回家后也可以帮忙看管下孩子。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祖父母也可以辅导孩子功课,舒缓父母的压力。

3.祖辈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

有一定文化素质的祖父母不仅能够在生活上对孩子照料周全,在教育孙子上也有科学方法,值得借鉴。只要有正确的教养方法和科学的认知,爷爷奶奶也会带出好孙子,况且爷爷奶奶曾经养育过孩子,有丰富的育儿经验,这也能帮助年轻父母减少在育儿方面的误区,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4.利于和谐家庭的构建

隔代教育在家庭占据着重要地位,隔代亲情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的中心是孩子。孩子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家庭氛围中,会学习到长幼有序和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可以为将来步入社会把握不同角色的转换,尊敬老人。然而老人则是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来帮助父母养育教导孩子。

三、隔代教育科学策略

(一)提高祖父母科学教育理念

祖父母的素质水平不相同,经过岁月积淀也会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经历也各不同,有些是科学的,有些是错误的。在如今的社会上,祖父母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与时俱进。因此在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时候就应该要有意识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祖父母可通过网络、可购买相关书籍,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或与同辈之间交流各自的育儿的心得及烦恼,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当育儿中遇到困惑及不解时可以向专业人士请教。

(二)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致的科学教育观

面对孩子的教育,祖父母不应该仅凭主观想法,盲目的下结论,而应该在充分的了解事情前因后果后再做出结论。在对于孩子某段时间表现出特殊行为的时候,祖父母和父母要共同探讨发生类似行为的原因,对症下药,开展有效的措施。同时在孩子特定的身心发展敏感期,有意识的训练幼儿相关方面的能力。祖父母和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家庭聚会的时间交流;开展家庭亲子活动,融入孩子内心世界。

(三)社区的关注

社区居委会可以组织活动让老人走出家庭,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定期的孩子教育交流会,就孩子教育出现的问题让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的途径。

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隔代教育是个普遍现象,本研究立足隔代教育的利弊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指出隔代教育普遍存在的误区,提出对应教育建议,同时呼吁全社会关注隔代教育实行的效度,正视隔代教育中教育不足的事实,同时提出解决策略,共同探讨隔代教育卓有成效的实施,为国家培育健康茁壮有知识、有理想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冯旭东,隔代教育:在是与非中彷徨[J],山西老年,2006,(02).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4

面对逐步壮大的留守儿童群体,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显得更为迫切,特别是对学前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沟通,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心理健康问题则是学前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的冷漠乏信。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孩子渴望父母的爱,同时又有被父母抛弃的感觉。通过对本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发现,有25.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电话联系一次,36.4%一个月或更久联系一次,近半父母只在春节回家一次,有的甚至长年不回家。这导致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长期下去,学前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从而对周围的一切都冷漠,不关心,持怀疑的态度。

(2)性格的孤僻内向。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开导,学前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闭、孤独、缺乏自信的心理,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与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留守儿童更易形成自卑心理障碍。

(3)行为习惯的欠佳。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以下三种类型:①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家庭物质条件较丰厚)。②有心无力,只管“吃”的放任型(家庭物质条件相对匮乏)。③寄居他家(如亲戚家或租住校外),只管“住”的放纵型。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由于留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无法给予,从而导致他们极易产生越轨行为。

这导致了学前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严重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为:①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散漫、不守规则。②生活、卫生习惯差,穿着邋遢,不爱洗澡,常吃不健康的零食,乱丢垃圾。③集体意识薄弱,喜欢打架、协调性差、以自我为中心。④爱说谎,经常欺骗家长和老师,喜欢拿别人的东西。

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初始,心理健康教育又是学前教育的主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在农村幼儿园工作了十几年,本着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研究和积累下来的经验,我认为农村幼儿园对学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实行每学期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册。幼儿园应在每学期新生报到时了解各个家庭的详细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各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造册,详细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父母外出情况、联系方式、与监护人关系、监护人文化程度等,为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观念。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爷爷奶奶。农村的爷爷奶奶这辈人基本没文化,对家庭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认为让孩子衣食无忧平安无事就可以了。幼儿园应经常就一些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召开家长会,举办留守儿童监护人家教知识讲座,对爷爷奶奶们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法指导,调高他们的教育认知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3)为外出打工的父母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①建立班级QQ群或网页,随时更新幼儿园及班级的活动情况,上传幼儿一日活动的照片,让远在外地的父母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孩子的表现。②开通亲情热线专用电话,让留守儿童父母方便与园长、班主任等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近况,促进幼儿园、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4)教师分担家长部分责任,给孩子更多关爱和引导。留守儿童大多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和认可,一天8个小时的在园时间里,和老师的亲密相处中,他们很容易把对父母的那份感情转移到老师身上,对老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有时候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肯定的眼神、为孩子扣上纽扣等的小动作,都会让留守儿童体会到温暖和爱。

幼儿园教师要做到在学习上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保护孩子,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要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给予他们关怀,弥补亲情缺失;多鼓励他们参加活动,学会与人交往;多家访,详细了解他们在家表现。“二知”即熟知每个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熟知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近况。“一沟通”即定期与他们的父母或监护人就孩子的阶段性情况进行沟通。

(5)开展孝德教育,增进亲子之情。对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德育是关键。长期的隔代监护,使孩子们缺乏亲情关爱,对父母不理解,甚至产生怨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幼儿园经常利用各个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开展孝德教育,要求每位儿童至少帮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的艰辛,体验父母打工的辛劳。或者制作生日卡、节日贺卡、慰问卡等,向父母长辈表达一份孝心,增进亲子的感情。同时,教师要常与家长联系,提醒家长多与孩子交流,尽量常回家陪孩子,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体会到父母的爱。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5

一、开辟祖辈学习园地,理念碰撞共渗透

祖辈学习园地是我园为提升祖辈们的教养理念而开辟的,主要采取“走进来”的方式,邀请姐妹园中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园长、骨干教师及妇保医院的专家进行讲座。内容主要涉及向祖辈家长传播科学的育儿观念,同时收集祖辈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并解答。如,针对幼儿的饮食问题,妇保医院的专家向祖辈家长介绍了儿童常用食谱、食物搭配等科学知识;针对祖辈家长提出的孩子调皮不听话的现象,有经验的园长通过生动的事例,以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解读,帮助祖辈家长科学认识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用适宜的方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橄肮叩取

例如,邀请城区姐妹园专家老师莅临白沙中幼早教园,为祖辈家长开展了讲座,主题是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主要围绕敏感期的概念、特征、重要性等主题。在讲座的过程中,专家详细阐述了2~3岁婴幼儿具有哪些敏感期,比如建立概念期、自我意识产生期等,还进行了案例分享。比如3岁的贝贝邀请爸爸和自己一起“工作”时,不仅将规则变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还会把它变成一种通则运用到成人身上,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个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建立秩序的敏感期而随意去打破幼儿所建立的秩序,则会造成幼儿秩序的不统一,良好的规则难以积累和形成。

二、建立祖辈聊天室,沟通交流促提升

沟通是管理工作的灵魂,是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共同目标,满足各种需要的重要工具。要达成我们良好的家园共育,沟通是必不可少的。考虑到祖辈的年龄特点,于是祖辈聊天室也成了家园共育的形式之一。祖辈家长聊天室可以是在幼儿园某教室内,也可以是幼儿园教师设立的QQ群、微信群。教师邀请祖辈家长参加聊天室的沙龙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以及遇到的教养困惑,帮助祖辈家长解决遇到的教养困惑,提升幼儿教育的理念,促进家园共育的效果。通过祖辈聊天室的设置,祖辈家长解决了不少的育儿困惑问题,学习了科学的育儿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验证,实现了祖辈教育素养循环改善与提升。

例如,白沙路街道中心幼儿园邀请了祖辈家长参加“祖辈话育儿”活动。活动中,老师针对祖辈家长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观念与行为问题,引经据典、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为祖辈家长做了分析,运用生活中大量生动的案例,与在座的祖辈家长们一起感悟育儿的经验,探讨怎样才是真正地了解孩子,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怎么注重方式和方法等。他们认真聆听通俗亲切又富有意义的例子,待到有共鸣处,很多祖辈们纷纷讨论起在教养孩子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老师与他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并介绍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好办法。最后,园长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且给每位祖辈发了一封信,希望祖辈们学做“懒奶奶”,以亲子教育为主,祖辈教育为辅等等。

三、邀请祖辈来园互动,园内隐形化示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的互动,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理解新信息,生成新意义”。因此我园采用了邀请祖辈来园互动作为另一种家园共育的方式。祖辈来园互动是指祖辈亲自到幼儿园观看教师教育实践,结合自身施教经验,产生科学育儿新认知,是一种提升祖辈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祖辈较青睐的一种方式。在祖辈来园互动中,幼儿教师为祖辈家长作隐形示范,祖辈们亲身体验教师的教育实践行为,并和教师一起探讨幼儿教育经验。通过祖辈来园互动的设置,祖辈家长们观摩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及时掌握了幼儿在园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在家的表现,对幼儿的教养问题产生了新的认知。

例如,白沙中幼举行了祖辈来园互动活动。本次活动,班级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活动兴趣制定内容、精心准备,活动安排动静交替。在活动中,教师不是每次都用语言直接告知祖辈家长该如何教养幼儿,而是在一次次的互动中给家长做隐形示范,指导家长该怎样教养幼儿。观摩结束后,还召开了简短的班级交流会,祖辈们认真听取了孩子平时在园的各种情况反馈,并与老师交流了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困惑。最后,祖辈家长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反思、调整了自己对幼儿的教育行为。这样的师幼陪伴让祖辈家长豁然开朗,原来高控下的陪伴,往往会遏制孩子的个性,使孩子不敢大胆去尝试,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原来有距离的陪伴才更有效、更科学,鼓励比手把手地教更有魅力。

四、举行祖辈育儿活动,园外常态化延伸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应该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提炼出的育儿经验是帮助祖辈提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祖辈最容易接受的直接学习途径。因此,我园将育儿主题活动作为家园共育的形式之一。育儿主题活动是指让祖辈家长走到园外的生活中去,在生活实践中让祖辈学习好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在育儿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挖掘祖辈教育优势,发挥祖辈教育资源,让优秀祖辈家长作为活动组织者,发挥祖辈家长教育潜能,以祖辈家长的思维转化其他祖辈家长思维,更容易获得祖辈家长的认可。丰富的育儿主题活动,是调动祖辈家长教育优势和提升祖辈家长教育素养的有效途径。

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6

探望权行使的时间是离婚以后。通过离婚程序,夫妻双方解除了婚姻关系,只有在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后,才产生探望权,如果仍然存在婚姻关系,也就不产生探望权问题。探望权的主体应当是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一方,且应包括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在内。一方行使探望权时,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离婚后,子女一般是同直接抚养的父或母生活在一起,一方行使探望权,往往需要另一方的配合、协助,因此,法律规定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探望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探望性探视。这种方式时间短,方式灵活;二是逗留性探视。这种方式探望时间较长,可在约定或判令的探望时间内,由探望人领走并按时送回被探望子女。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当恢复探望的权利”。父母因探望权发生纠纷诉诸法院,法院首先必须主持调解,促使其达成调解协议,调解不成的,才能依法作出判决。不论是调解或判决,一经生效,当事人都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同时该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对拒不执行有关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财产分割、遗 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个人应负协助执行的责任。”法律对探望权赋予了强制执行的效力,但对如何强制执行,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被执行人的协助义务界定困难。被执行人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的,认定被执行人拒不执行判决自无异议,但被执行人的父母即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阻挠另一方行使探望权,能否认定是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协助义务?有时子女本身不愿到父或母处时,又如何处理?

二、缺乏法定的执行措施。既然是执行,就应有一定的执行措施,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各种措施如查封、冻结或替代履行等,对探望权的执行都不适用。因为子女并非执行对象或标的,不能对子女本身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有人认为:有关当事人拒不让对方探望子女,执行法院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六)项的规定,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于该法第十章,其内容为对妨害民事的强制措施,因此,拘留、罚款等并非执行措施。

三、执行程序终结不易确定。婚姻法并未规定父或母行使探望权的期限,在子女成年前,父母对子女都有抚养、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而可以认为在子女成年前,父或母对子女都有探望的权利。这种权利从父母离婚时起将延续相当长时间,因此使如何认定案件已经执行完毕十分困难。假设父母离婚时子女3岁,父或母行使探望权为每月1次,这个月的探望权问题通过执行程序获得了解决,能否说这起执行案件已执行完毕?而现行有关规定又要求执行案件的执行期限为6个月。

由于探望权的执行存在诸多困难,故笔者主张,可以从立法角度考虑,增设以下相应规定:

第一、对被执行人的协助义务,立法应作出明确的界定。对被执行人的一方拒绝另一方探望子女的处理,应区别不同情况对待。如果子女拒绝探望,被执行人本身没有过错,就不能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如果是被执行人以外的第三人如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设置探望障碍的,被执行人亦没有过错,故也不能对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对这类情况,法院应告之受害人可依侵权赔偿之诉对被执行人以外的第三人另行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二,规定探望权受阻可以成为变更抚养关系的法定诉讼理由。行使监护权的一方拒绝对方探望子女,使子女得不到父或母的关爱,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理应成为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法定理由。

根据审判实践,笔者认为,在探望权案件的执行中,以下处理方法可参考借鉴:

如果父母双方矛盾激烈,难以相互配合,可以考虑在探望权受阻情况下由未成年子女就读的幼儿园或学校协助执行探望。在国外,如离异一方拒不为另一方探视子女提供方便而需要采取强制措施时,一般是由社会义工对此进行监督协助,避免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在我国,妇联和青少年权益保护部门可以作为法院执行这类案件时的协助单位。由幼儿园、学校、妇联及青少年权益保护部门协助执行,不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