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例6篇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1

铁路营业线上的路外安全,与社会公众密切相关。铁路部门、铁路运输企业、 地方政府和相关媒体应该加强安全常识的宣传和引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事故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范文一】

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北京西开往福州的D301列车运行至甬温线上海局管内永嘉—温州南间瓯江大桥处,与前行的杭州开往福州南D3115次动车组列车发生追尾事故。事故造成36人死亡、192人受伤。此事故发生在京沪高铁开通不久,又是暑期运输期间,令全国上下非常震惊,在社会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铁路安全形势严峻。作为一名铁路客运管理干部,我充分认识到安全责任大于天,安全工作压倒一切工作,我们必须集中精力,迅速行动起来,狠抓安全,落实管理,切实采取措施,理清安全管理思路,迅速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

首先,反思自己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我认为自己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一、安全认识上有差距。安全始终是我们工作的永恒主题和责任,安全生产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我们千家万户的家庭幸福,与我们铁路企业改革发展,紧紧相连,息息相关。在安全生产中,每一次触目惊心的事故教训,安全教育中的事故案例对我们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和冲击,可以说,安全人人都需要,人人都惧怕失去安全。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自开行直达列车以来,安全问题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直达列车从设备上是全新的,从人员素质上也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安全管理上,我们有时却会因为这些优越的条件而疏于管理,对安全的隐患没有最大限度地去预想、卡控和防范,如:对列车三品的查堵,我们平时总要求乘务员在车门口要加强宣传、查堵,但思想上有时也认为直达列车全列卧铺,旅客素质高了,车站也会严格查堵,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思想上抱有侥幸心理,久而久之,安全意识就会放松,在认识上存在着差距。想想一些发生的事故教训,每一件事故的发生,虽然都有一系列的原因和教训,但深挖根源,都是由于某个细节的失控造成的,因此,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深刻吸取事故教训,才能切实增强搞好安全生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安全管理上有疏漏。在安全教育上有时流于形式,我们对落实安全工作部署和要求存在着"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的现象,结合实际少,可操作性不强,走形式主义。对有些安全上的隐患缺乏了解,凭经验主观判断,对职工的安全业务培训,对业务知识的熟悉程度要求高,对职工实际安全应急处理缺乏演练,导致职工应急处理问题能力差。在安全基础管理上有薄弱的地方,比如列车的"三乘联检"的工作,有时未严格按照要求乘警长、列车长、检车长一同下车厢检查列车设备设施。安全台帐是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的记载,是列车做好安全工作的问题库,因此,规范台帐管理才能使安全管理做到有序可控,有据可查。通过检查,在我们的安全台帐管理中就存在不规范现象,如:安全生产分析会有时没有深入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去解决问题,有时只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力,存在着职工"两纪"未严格按规定执行。如:直达列车全程夜间运行,要求列车员夜间的巡视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有时也会出现列车员当班打瞌睡现象。

在安全大检查的活动期间,我作为管理干部,更要以身作则,身先表率,认真搞好"五查、一整、五确保。"要立足当前,紧盯关键,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变压力为动力,打好安全攻坚战。

一是迅速到岗到位,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按照段制定的量化标准(每周对管辖范围列车添乘不少于3趟)添乘各次列车,深入现场,检查指导列车作业。重点查现场作业中有无简化作业、违章蛮干等现象,乘务"两纪"是否松弛,帮助督导职工,端正安全态度,保证安全作业有序可控。

二是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端正安全思想。利用学习会,添乘,接送车机会,面对面的对职工讲清"7.23"事故原因和教训,讲清全路、全局、全段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和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意义,迅速统一思想,行动起来,增强职工确保运输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以身作则,深入现场。对包保的车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认真执行值班各项管理制度。深入车厢,把好列车始发关、出库关、库内停留看车关、列车终到关;要身体力行,带头执行规章制度,与职工做到"五同"(同学习、同出乘、同参加"三乘联检"、同列车长一道巡视检查作业、同车班一道进出公寓),与职工一起剖析问题,制定和落实整措施。同时,加大重点区间、重点时间检查,对职工违章违纪问题硬起手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在这次安全大检查活动中,一定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安全责任意识贯穿和体现于工作生活中,一定尽职尽责抓安全管理,彻实发挥好干部的作用,为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范文二】

通过4.28胶济特别重大铁路事故,我作为一名铁路职工,从这次事故中,我深刻认识到责任重于泰山,树立安全发展理念,要以对人民生产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时刻都不能放松警惕。听从领导指挥,认真踏实做好每一细节工作。把安全意识时刻记忆在脑中,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在工作中,时刻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消灭隐患,杜绝任何隐患。

4月28日凌晨4点41分,胶济铁路淄博段发生两趟列车相撞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至少7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让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严重损害了铁路的安全运输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4.28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正是目前国内现代化技术程度比较高的电气化区段,为何悲剧依然会发生?这绝对值得当代铁路人深刻反思?我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形势的严峻性和艰巨性,认清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必须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决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和盲目乐观。对自己在工作中的缺陷,必须通过向师傅虚心学习,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对故障必须通过严格核实,确认排除完后,方可下车。

4.28"铁路交通特别重大事故也以前的几起事故一样,都是一系列违章蛮干或者管理失误混乱造成的,如果限速命令下发及时一点,如果另一列车的司机认真t望,很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次后果这么严重的事故了。这次事故没有发生在我局,但是我们还是应该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因为违章蛮干、工作不认真、安全意识差等问题却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因为对安全的不在乎,轻则可能被考核,重则可能给工友、群众、甚至自己带来不可雨季的灾难性后果。其实事故离我们并不远。一个事物存在是有其道理的,一个岗位的存在也是因为它是社会所需要的,段长主任的岗位很重要,普通工人的岗位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轻视,我们都应该珍惜自己的岗位。

看看任何一个事故分析材料,无不是由于违章蛮干造成或引起的,比如去年七月四日太原局的这起重大事故,就是由于司机违章睡觉,交由学习司机操纵列车,但学习司机也在操纵时睡觉,才造成三死一伤的货物列车冲突重大事故。这个一方面看出他们的安全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们在日常学习规章制度时肯定不认真。由此想到我们自己在平常工作中对规章制度的学习也很不够,因为班组成员在日常值班中好事存在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平常学习安全规章的力度不够,对现场作业中的安全不能真正理解,使自己的安全防范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事故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稳定事关车站改革发展的大局,事关每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所以安全意识树立不牢,必然给我段的安全生产造成隐患。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加强安全规章、法律法规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确保本部门的安全稳定,保证我段改革与发展的长治久安。

2、落实安全责任,做好本部门安全工作。今后的工作,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责任意识,加强自己在工作中的兵头将尾工作,克服好人主义,要认识到对他们不严格就是对安全不负责任的表现。

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安全水平。今后工作中要加强业务知识和各类规章制度的学习。

总之,我要通过这次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进一步明确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正,不断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实际行动为路局的安全生产做出新的贡献。

【范文三】

4月28日凌晨4点41分,胶济铁路淄博段发生两趟列车相撞的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至少71人死亡,400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让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严重损害了铁路的安全运输形象,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4.28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教训是惨痛的。事发段属于胶济铁路,它正是目前国内现代化技术程度比较高的电气化区段,为何悲剧依然会发生?这绝对值得当代铁路人深刻反思。

从跨越式发展口号的提出,到京沪、京广、京哈、京九、陇海五大既有干线的提速改造,再到青藏铁路的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以及京津高铁、京沪高铁等大工程量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铁路迎来了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

铁路经过1997年4月1日以来的6次大面积提速,快速便捷的列车更加方便了国民出行,同时也给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活力。城际快速列车的投入运营,不仅强化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联动效应,更是为带动其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加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源流的充分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青藏铁路的开通,不仅实现了国人自毛泽东时代就已经酝酿的伟大梦想,更是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带来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毋庸置疑,种种辉煌成就的取得,与百万铁路职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工作热情,以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工作态度牢不可分。然而,与大建设大发展的高投入,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铁路职工福利待遇的严重滞后。

青藏铁路总投资330亿,其中国债75%,铁路建设基金25%;京沪高铁全部预算2200多亿,现阶段总投资1150多亿,其中铁路建设基金400亿,占投入资本金的35%.,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建设大发展中,动辄数百亿、乃至上千亿的资金投入,铁路自筹自资的建设基金占其很大比重,殊不知其中凝聚着百万铁路职工的"剩余劳动价值".与此同时,伴随着铁路六次大面积提速,现有一线人员不足与企业快速发展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一线职工的劳动强度骤然加大。但是工资水平低下(有的地区甚至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福利待遇滞后,生活品质得不到保障这一不争事实,如同一根锐利的尖针,深深刺痛着每一位铁路职工的心。

如果说工资收入低是构成广大职工工作热情不高的"心结",那么多年来铁路落后的企业分配制度,所滋生出来的"苦脏累"的一线却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合理的薪酬,以及"大锅饭"问题沉渣泛起等等分配垢病,同时缺乏人性化的企业管理体制,一味寻求在职工劳动强度上"挖潜扩能",一线职工经常"超劳"工作,身心疲惫,这些都是直接导致铁路各工种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重要因素,更是造成了干群关系紧张,工作积极性差,思想懈怠,安全意识不到位的不堪现状。这无疑为铁路大事故的发生,埋下重磅的思想隐患。

"马儿跑得快",是因为"吃得饱"有干劲,然而就是这样浅显易懂的道理,却被铁路高层长期忽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正是百万铁路职工的共同努力,造就了当代铁路的辉煌业绩。然而,也正是这些辉煌业绩的缔造者们,他们的失落,他们的懈怠最终扬起汹浪巨潮,造成了可怕的重大交通灾难,带给国家、自己以及他人永远的难以弥补的伤痛。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2

张润枝,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艳飞,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筑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帮助中学生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任务。由于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单纯依靠逻辑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而更多需要通过体悟意会、内化为自觉认同而逐渐形成。叙事是人类生存经验的浓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描述、鲜活的形象、细腻的感受,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叙事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教育的开展

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观念系统,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性教学,更注重道德规范、情感意志、行为选择的培养和形成。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就是要帮助中学生在规范认知的基础上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自觉转化为行为实践。中学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呈现出独特的阶段性特点。例如,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后,伴随着生理发育的成熟趋向,思维的批判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更喜欢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对教师不再唯命是从,对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理论灌输存在着一定的逆反心理;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和社会性情感,情感需求更加强烈;理性思维有一定的发展但尚有欠缺,理性认识和行为选择又极易脱节,情感效应具有暂时性和易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指向和中学生群体的特点决定了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中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愉悦的身心享受中接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叙事是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事,是“叙事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经验整体”“由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构成,并以人物行为链条为核心”[1]。叙事最主要的功能就在于借助隐喻等叙事手法,透过故事的叙说、阅读和理解来传递故事背后的信念、价值等意义;人们对故事的接受也是对其隐含的价值原则的认可、价值规范的遵循和价值理想的追求[2]。与其它教育方法相比,叙事更注重通过教育对象的体悟领会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契合了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点。叙事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涉及故事搜集与整理、故事呈现与讨论、学生回馈与实践三个环节。将叙事引入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极大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叙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叙事承载着知识、价值、信仰等要素,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内在的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价值映像,是社会实际精神状态的集中彰显”[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于现实事件之中,其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蕴含在这些事件中;现实事件离不开这些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作出回应[2]。以现实事件为来源的叙事是中学生感知、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第一,有助于淡化教育痕迹,实现教育过程隐性化。利用叙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隐蔽性,它所致力于的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故事这一形式,使抽象的价值观充盈着生命热度。它不直接规定教育是什么,而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真实生动的、富有人性的事实描写,将事实及其暗含的丰富意义关联在一起,间接地传递教育内容。例如,叙事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手法,通过一种独具特色的意向策略和表达方式,借助意义关联间接传递教育理念。它往往借助事件细节的刻画、情节的推进,唤起中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隐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其中并彰显出来,逐步为中学生所熟知,真正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第二,有助于增强情感认同,实现教育效应情感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的深入人心,离不开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叙事是对人类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补充与完善,是对人类直观和感性的关注。首先,叙事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情境性思维,通过设置具体的故事情境,听故事的和讲故事的彼此能够感同身受、心灵契合,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次,从叙事的结构和要素来看,它是由“三部分”(起因、经过、结果)、“四要素”(角色、情绪、悬念和细节)构成。这些结构和要素上的特点决定了故事在很大程度上能调动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再次,从叙事采用的手法来看,它多利用“深描”的方式对人物、事件进行深入透彻的细节性刻画和描写,塑造出更为鲜活的教育形象。例如,它可以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事件添加描写性的语言,让中学生浸润在情感流中,使故事获得对心灵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第三,有助于促进行为转化,实现教育效果持久化。在现实生活中能否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志。首先,叙事能够激发行为动机。在深刻认知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叙事营造出的情境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心理真实感,即只要有类似的生活情境发生,就容易产生叙事转移,激发中学生的行为动机。其次,叙事能够产生一种投射性认同,即由内在世界发出投射,涉及对中学生行为和情绪的操纵,能够将故事的影响投射于行为上。再次,叙事能够给中学生提供一面反思自己行为的镜子,而中学生又是具有一定反思能力的主体,能从叙事中反省自己的不足,并将其中蕴含的启示外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叙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叙事在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环节:故事搜集与整理、故事呈现与讨论、学生回馈与实践,遵循了中学生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的思想认识规律。

(一)故事搜集与整理

故事是衔接历史与现实的时间手段,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生活。故事的搜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在绵远悠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砥砺精神的美德故事。这些美德故事是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生动展现,也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丰富教材。二是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提取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红色故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同样蕴藏着丰厚的教育资源。如《共和国领袖故事丛书》通过讲述那些同共和国命运紧密联系的共和国领袖人物的生动故事,使中学生在感受领袖人物的伟人风范和精神境界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三是从当前社会生活和中学生身边搜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故事。中学生直接感受获得的经验最具在场感和说服力,搜寻、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更易于引发情感共鸣和认同。如“最美孝心少年”马永恩带着瘫痪父亲上学并悉心照顾父亲的事迹就是发生在中学生身边可感可知的故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在此基础上,为增加故事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可以建立故事资料库,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主题对故事进行分类整理,使故事与教育主题紧密结合。

(二)故事呈现与讨论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叙事不同的呈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针对中学生的特点,故事的呈现要采用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感性直观的体验方式。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可视性和视觉理解成为信息传播和接受活动的重要维度,只有被把握为图像的东西才充斥着影响力。成长于网络生态下的中学生更偏重消费那些感性直观的符号,以图像为主构成的视觉文本是他们形成价值观念、获得认同性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故事的呈现方式上,除了传统上经常使用的口头叙说、阅读文字故事等,还要凸显诸如影视、绘画、动漫等视觉呈现方式。例如,《寻找英雄――小淘气长征记》以动漫的方式,通过时尚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穿越时空的新奇设计等多种手法,鲜活地演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版公益微电影通过精致的叙事技巧、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故事的呈现最终是为了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意蕴,达到启迪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因此,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要组织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并适时加以诠释,引导学生发现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从而实现故事主题的升华,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三)学生回馈与实践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3

与事故调查一同展开的,是政府部门、媒体对火锅店的全面摸底。不仅液化气餐馆被集中整治,电、木炭、固体酒精等热源也得到了审慎观察和比较,相关的安全防范知识也被迅速普及。总之,社会再次进入反思、警醒状态。但是,人们看待事故时的

紧张情绪又能否得到舒缓?

我们目睹了太多事故,不停反思,定期警醒,但总有事故是那么的猝不及防。未知风险几乎无法预料,风险控制更不由自己,甚至没条件去谈警醒。唯一的应对只剩下了紧张、焦虑,正如火锅店爆炸事故。这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故,不是恐怖袭击,不是矿难,更不是自然灾害,任何人在心理上都无法保持距离感。事故虽然偶然出现,概率低,但这概率存在于任何人身上,毕竟没人可以避免日常消费饮食出行。

爆炸又是瞬间发生,几乎没办法自我施救,幸存就是运气。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思考,都很难找到自我规避风险的称心答案,获得安慰的办法就是祈求自己能运气好点。有网友说以后不去液化气火锅店,但是不是只有液化气火锅店存在这种安全隐患?其他的隐患、风险能因此一一远离?我们没办法逐个扫除风险再出行,风险的复杂性也不是人人可以预知、判断。事故死伤的人中,有的仅只是路过,就仿佛是天降灾难。设身处地去想想,很难不感到恐慌与无奈。

有新闻报道说,液化气餐馆是有监管部门定期检查的,只是不知检查间隔多久,检查的力度多大,程序设置上是不是真的可以确保安全无虞。事故在调查中,调查的对象就不仅是餐馆,也该包括监管部门自己。跳出来说,整个社会安全管理又是不是可以保证每一个细节杜绝安全隐患?隐患可能微小,不易发现,出了问题却又可能是轰动性的,论责任承担,恐怕没人担得了。整治可以继续保持果决,反思依然要表现得诚恳,难道出了一个事故就来加重一道设防?这样的代价显然太大了。14个人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失去安全感的社会人心也继续受挫,再大力气的整治与反思也至多是保证同类事故不再出现,社会安全的管理却需要更复杂、更持久的努力。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4

1.了解故事内容,而且更有效地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创编故事。

2.幼儿的创造潜能是开发不尽的,所有幼儿都体验到了创编的乐趣。

3.只要我们给幼儿发挥创造的空间,耐心地等待幼儿的发展,随机抓住可利用的环节,幼儿就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给我们一个惊喜。

【关键词】故事创编 幼儿 创造潜能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19-01

在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故事类文学作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幼儿对故事类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构成的敏感性,从而学会编构出完整的故事,要求教师要有创造性提问能力及善于反思的能力。在近几年的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一直从事故事创编的研究,下面是我对我班开展的故事创编《勤劳的人起得早》的记录和反思,通过故事创编活动提高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希望对广大幼儿教师有所借鉴。

中班《勤劳的人起得早》

第一次活动

活动前反思:幼儿对《勤劳的人起得早》这个故事都比较熟悉。其中有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已经能够随着故事磁带进行复述。

活动内容:创编故事对话

活动目标:1.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简单的对故事中的情节、对话进行创编。

2.初步学会创编故事的基本方法。

活动过程:

1.听磁带,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2.幼儿创编故事中的对话部分。

师:小山羊为什么不肯起床?

幼:小山羊不肯起床是因为天太冷了,还说我冻坏了怎么办呀,妈妈对小山羊说:小蜜蜂早就起床了,你到外面玩一会就不冷了。

师:还可以怎样叫小羊起床?

幼:羊妈妈对小羊说快起床,要不然我打你。小羊连忙说:“别打我,我就起床。”

师:小山羊怎样告别小动物的?

幼:要和小动物说再见。

活动后反思:通过这次活动发现3—4岁幼儿在创编故事情节时,常以生活经验为依托来创编故事,也发现多数幼儿不会创编,只是在听别人创编,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设计了第二次活动,“大手拉小手”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创编故事。

第二次活动

活动前反思:每一次活动的组织,应该是面向全体,每位幼儿都应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所以我设计了这次活动“大手拉小手”请家长同幼儿一起创编故事,不仅让家长参与进来,而且更有效地使每位幼儿都能有机会主动地参与创编故事。

活动内容:家园互动创编故事

活动目标:1.使家长了解故事内容;幼儿享受和家长创编故事的乐趣。

2.幼儿能根据教师的提示进行创编故事。

3.为故事增加故事角色。

活动准备:向家长发放原故事复印件;请家长和幼儿把创编的故事带到幼儿园。

活动过程:

1.在教师的帮助下请所有小朋友欣赏自己同爸爸、妈妈创编的故事。

2.根据四个问题再一次引导幼儿进行创编。①小羊为什么不愿意起床?羊妈妈怎样叫小羊起床?②谁比公鸡起得早?还有哪些勤劳的人?③小山羊怎样找到老猫的?④找老猫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故事应该怎样结尾?

3.为故事增加角色。要求幼儿说出:为什么要加这个角色?角色的对话有哪些?

活动后反思:故事创编的内容比第一次故事创编的内容丰富了许多,不仅能重新创编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有些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把所有的人物重新选定并进行创编。

但在活动中,我发现有的家长包办代替,变成了家长创编故事。由此看出,转变家长教育理念是迫在眉睫。所以决定开展延伸活动——在家长园地里向家长介绍实验的目标和要求。

第三次活动

活动前反思:幼儿通过二次创编活动,已经基本把故事创编完整了,但是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呢?抱着这个想法,我们又组织一次创编活动,请幼儿身临其境进行创编,看一看我们能发现什么。

活动内容:完整创编故事

活动目标:在前两次创编基础上,让幼儿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发挥创造潜能。

活动准备:为幼儿布置故事表演的背景,还为幼儿准备有关故事人物的头饰,激发幼儿的兴趣。

活动过程:

1.出示背景,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2.出示头饰引导幼儿继续创编人物对话。

师:小蜜蜂在院子采蜜时都可以做什么?

幼:蜜蜂姐姐还在唱歌呢?

(教师抓住了幼儿想法的这一闪光点,马上进行了引导)

师:蜜蜂姐姐在唱什么?

幼: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齐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大家一起来采蜜。(唱说)

幼:(根据蝴蝶找花的歌曲改编了蜜蜂采蜜的歌曲)蜜蜂飞呀飞,飞过草地飞过河边,勤劳的工作在花丛中,勤劳的工作在花丛中,在你飞过的地方到处鲜花开放。

3.引导幼儿在故事的其他情节创编歌曲。

师;故事的什么地方还可以编歌曲呢?

幼:小山羊找老猫碰到了小白鸽,小白鸽可以唱歌。

幼:小白歌可以唱“老猫在哪里?老猫在山那边。”

活动后反思:这次活动变成了幼儿创编歌曲的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创编歌词、创编曲调,幼儿再次表现对故事创编的热情。只要我们给幼儿发挥创造的空间,耐心地等待幼儿的发展,随机抓住可利用的环节,幼儿就会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给我们一个惊喜。

通过这次活动也开拓了我创编故事的思路和途径,以往只注重语言的创编,总是在故事创编后才加上音乐背景的创编,可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能把已有的音乐知识迁移到故事创编活动中,这说明幼儿在音乐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这一点使我非常欣慰。

我通过创编故事对话、家园互动共同创编及完整创编这样三次活动引导幼儿完成了《勤劳的人起得早》创编活动。为每一次活动都设置了具体的目标,并有意识地准备了一些材料,同时在活动前后都有反思,这是一次组织得比较成功的创编活动。正因为老师在每次活动前都做了充分准备,并且具有较高的捕捉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才使得幼儿的创造性在第三次创编活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样环环相扣的反思,使故事创编活动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挖掘幼儿创造潜能和培养幼儿创造人格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垚.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儿童文学作品不同时期价值取向比较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2(5)

[2]康长运.想象力与幼儿图画故事书的阅读[J].学前教育研究,2003(3)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享受乐趣获得空间感知学生

学校教育故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并挖掘、揭示其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表达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学校教育故事的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1.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教师充分享受到研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故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说明已经真正掌握。通过教育故事这种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似乎永远都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专利,教师只是教育研究专家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而现在,教育叙事研究让教师们突然发现:原来教育研究离自己并不是那么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平常并不把它们当作研究而已。这一发现,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信心。从最初的“教学日志”,到如今的个人教育博客,随处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所激发起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经验式的描述,开始主动地学习以前令他们望而却步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然后又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教学经验的分析力度。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教育故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育故事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育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故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此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2.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实践与教师反思的距离,让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空间

教育故事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教育故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育故事不仅记录了教育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育档案和教育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是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对一些中学教师教学反思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是采取叙事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有的教师可能对教育叙事研究没有自觉的意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运用着叙事式的反思方式,并把其称作“写教后记”等其他名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更为细致周密,思考得更为深入;无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则比较随意,点到即止。实际上,如今流行的中小学教师的各类个人教育博客,不过是“教学日志”的进一步发展,是“教学日志”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从个体的行为向集体的、合作的行为转化,从而成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影响。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3.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教师更真切地感知学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育故事的撰写可以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加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与复杂状态,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注意从细微处出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同时,班主任在叙事研究中能够更多地获取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最大可能地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可以说,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叙事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真正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参考文献

事故反思心得体会范文6

班级故事,是理解型班级文化的一种载体。班级故事应该是:记录班集体生活中体现“理解”理念的点滴琐事,反映新的班级管理理念与策略,是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真诚对话、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一种方式。即真人真事,不编造,不杜撰,反映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无病。记录故事时,应力求新颖、及时、可读、感人。

一、 记录班级故事的“人”

班级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如果单靠班主任就会孤掌难鸣,需要借助校内外多方面的合力。只有将各种教育、教学力量协调成为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德育合力,才能形成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场”,这也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亲历体验”的班集体生活方式是让学生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使生成意义、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得以改造和重塑,展开集体体验活动,将优化的人物、事件、环境组成教育场,在具体的活动中重现“平等中的引领”,给集体成员指导性的关怀与支持,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最终实现共同成长。因此,班级故事不仅仅是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教育随笔、工作案例,体现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育策略选择,更应该是巩固学生对亲历活动的认识和情感,优化学生对该活动、该事件的体验与理解,为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往构建一个平台,真正使班集体成为“儿童之家”。

另外,班级故事又可以是家校联系的纽带,让家长通过班级故事了解班级中的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家长也能及时把自己的想法、意见记录在班级故事中,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因此,班级故事又可以是亲子交流的乐园。

综上所述,记录班级故事的人应该是:教师、学生、家长。班级故事是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共同记录的班级活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有意义的故事。班级故事呈现了多元真诚对话,即:师生、生生、亲子、家校。

二、 班级故事的素材来源

1.内容与构成

班级故事讲述的应该是班集体生活中一个个真实的、鲜活的教育故事,也是教师、学生、家长真挚情感的流露。通过记录、阅读班级故事,不露痕迹地给予孩子物质上、精神上的教育影响。文本形式可以是事件、活动的过程叙述;可以是夹叙夹议;可以是日记体式;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故事中还可以穿插活动图片,图文并茂。如:雏鹰争章活动、表扬学生等,运用书面语言,辅以表格、图片等,表扬、激励学生。这种无声的语言,却持久地“说”着学生的成绩,因此,能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被表扬的学生,始终处于享受成功的愉悦中,从而有了一种再创造、不断上进的愿望;而其他孩子,也有了急起直追、超越自我的渴求,进行自主教育。

表扬与批评共存。表扬,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教师、同学、家长的肯定、支持,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进而产生愉悦感,从而转变为动力,使其更加奋发努力,同时,也在无形中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批评,使学生能正视自身的不足,自我反思,教师、同学和家长适时写上激励的话语,理解、包容,鞭策其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向上。当然,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不大容易,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我们在面对表扬和批评这对矛盾时,还是以表扬为主。公正有效的批评,作为补充,相辅相成,相互配合,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素材的产生

(1)体验活动

体验活动,可以是一次班会、一次整合实践活动、一次运动会、一次捐赠、一次文艺汇演……这些活动始终贯穿在学生的班级生活中,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在班级中,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本班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精心地进行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交往、实践的机会,得到更多独特的体验。再把这种个性化的体验,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反馈到班级故事上,通过师生、生生、亲子的多元而活跃的对话,丰富、分享体验的快乐,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并获得老师、同学、家长“我们在一起”的心理慰藉。

这些体验活动,把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了起来。班级故事,以记录班级中发生的班级成员亲历的事件为线索,以抒发彼此的真实情感为契机,成为见证理解型班集体成长的文字相册,成为联系师生、生生、家校情感的纽带和桥梁。班级故事,配合班级体验活动,通过栩栩如生的描绘、点点滴滴的渲染,使得理解型的班级文化得以拓展和升华。

(2)偶发事件

所有的偶然事件都往往隐藏着某些必然的因素。一旦出现,班主任就要防微杜渐,尽量采取恰当的方式予以处理,争取最快地找到最佳的处理方式,获得最理想的效果。有时,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先采取“降温处理”的方式,稳定矛盾双方的情绪,也为自己赢得更好地处理问题的时间;然后,让矛盾双方进行一次真诚的心理剖白,再请双方交换阅读,最后可以请当事人、其他学生或者老师、家长等都来发表意见,因势利导,通过自我反思、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等方式,让学生调适好自我。

(3)师生交流

在班级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总会有许多崭新的话题不断酿造出来。教师要善于捕捉话题,及时与学生交流,选择教育策略,引导学生,真正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关心孩子的成长。把这些交流,倾之于笔端,让师生一起细细品读、体味,构建一个师生真诚对话的平台,让爱与信任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和谐沟通的氛围中成长,班级故事会成为学生的终生财富。

(4)课堂生活

课堂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作为教师,始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来到课堂上,你会发现:学生饱满的精神、精彩的发言、活跃的思维……都会让你感动。把课堂生活中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每一滴细小的进步,记录到班级故事中,真诚的话语,一字一字走进学生的心灵,快乐、向上,茁壮成长。

三、 班级故事的理解功能及教育意义

1.班级故事的理解功能

理解型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理解型精神文化。它是班级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理解型班集体风貌与个性特点的集中表现。班级故事的写作过程,为学生表达自我情感、进行相互沟通理解留出空间,搭建平台,提供方便,使学生拥有了真正的对话权,乐于表达、敞开心扉,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并在交流、沟通中,不断进行反思、探索,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升华对彼此的理解。

(1)凝聚功能

班级成员共同记录班级中发生的故事,就能使个人与班级的目标和行为一致,把个人利益与班级荣誉紧密相连。这种共同创作班级故事的过程,寄托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体现了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和价值观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班集体的一种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形成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集体意识。

(2)激励功能

美国学者波尔强调: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学习共同体,它通过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来发展合作精神,激发道德勇气,共享经验知识,实现自我超越。班级故事,为班级每一个成员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热点讨论等,畅谈自己的想法,人人可以参与,互相激励,奋发进取,从而以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快乐、和谐的班级生活和学习中去,积极发展自我。

(3)规范功能

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本身就能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班级故事,成为了班集体积极舆论的导向。在这里,学生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种班级的行为准则,每个成员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通过这种集体的教育力量来约束自我,让自己的行为准则能合乎班级的规范,从而得到个体的归属需要。

(4)赏识功能

班级故事,记录了学生自己、他人的点滴进步,分享了彼此走出困难的“金点子”。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体验到取得成功欢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因此,那些在班级故事中“反刍”了成功喜悦的学生,赏识了自我,从而获得了一种成就感,使得他们期待自己成为更好;而那些通过班级故事,分享了他人成功的学生,以激励的“回帖”文字或内心的阅读体验,赏识了对方,从而也朝着目标迈进。

2.班级故事的教育意义

班级故事,记录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长的过程中,有鲜花,有荆棘;有欢笑,有泪水;有喜悦,有烦恼。但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珍贵的记忆。在这里,学生做错时,失败了,没有大声呵斥、讽刺挖苦,有的只是师生的耐心引导、真诚勉励;学生苦恼时,有矛盾了,没有视而不见、说教指责,有的只是大家的消除隔阂、真心劝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在这种教育中,既让学生的自尊得到呵护,懂得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同时也让他们切实体验到独立人格的尊贵和教师的拳拳爱心。使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心与心的碰撞中,体验情感,规范行为,养成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