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例6篇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1

关键词:土地资源 管理规划 供给侧改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载体,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事先的合理规划和有效配置具有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生产力布局的特有功能。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规划对经济的未来发展具有一定引领作用,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一、土地资源特性和管理特点分析

土地资源既是生产的第一要素,也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因为土地具有以下主要属性,一是不可再生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以土地的消耗为代价的,但是土地资源不可能凭空多得,往往也无法再恢复本来面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对土地的破坏是永久性的。这就要求土地的管理规划要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化解经济发展和土地保护的矛盾,避免土地的无效供给、低效供给,甚至从短期看是有效供给但从长期看是过度供给。二是不可替代性。土地为生产提供空间载体,其用途可以变更,但是土地的位置独一无二。而且土地一旦确定使用用途后,短时间也难以变化。这就要求土地的管理规划要具有协调性,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主体的土地需求,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放手让市场进行土地资源的配置。三是土地所有权的公有性。我国法律规定城市土地归全民所有,从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从以上两点也可以看出,土地的公有性质为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创造了先决的制度条件,反之,如果规划部门不能有效解决土地寻租的问题,统筹兼顾、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稀有的土地资源,也势必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二、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规划前瞻性不足

当前的土地供应规划,不能与不同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产业特点、人口变化等相协调。当前我国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计划管理,供地数量由国土资源部每年定期下达,供地结构由地方政府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自主决定。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信息的有限性,地方政府部门很难对地方发展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状态做出及时有效的预测和调整,土地供应安排与地方经济发展、人口分布、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经常会发生不相适应的状况。比如,大城市土地价格飞涨、交通拥堵,部分中小城市出现鬼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

(二)土地规划协调性不足

土地规划应当兼顾各方利益,但当前采用的土地“挂牌”方式出让的方法,有可能会导致一些符合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不能获得土地,尤其是处于初创阶段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无法获得土地。自2007 年不少地方都采取“挂牌”方式出让工业用地,挂牌方式操作简便,政府的土地收益高,不过结果往往是 “价高者得”。在“价高者得”的规则下,由于传统行业具有先发优势,凭借多年积累实力较强,往往更容易拿到土地继续维持甚至扩大原来落后的生产方式。相反,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因财力不足拿不到土地,只能慢慢积蓄力量,延长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周期。对于城镇商业用地来说,“挂牌”方式仅仅是提高了政府收益,同时抬高了企业的用地成本,同样由于难以确保经营能力强的企业拿到土地,导致地方第三产业服务水平长期难以提升。

(三)土地规划灵活性不足

严格的城市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收储制度,大大降低了土地使用的灵活性。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土地使用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更土地用途,但如果真要变更土地的用途就会发现要经历环环审批,程序繁琐,时间冗长。而在现行的土地收储制度下,一块土地从收储、招拍挂至实现出让,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而且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工业用地出让年限过长,容易造成闲置土地或低效用地退出难。当前各地在土地出让时,为了稳定企业预期,支持企业长期发展,大都约定较长的出让年限。可是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效益不好想要处理土地时会发现转让土地手续繁琐,需要说明解释的问题较多,明显保留土地比转让土地更划算,客观上影响了企业主动退出低效用地的积极性,甚至有的企业仅仅是为了骗取土地待价而沽。

三、土地资源科学管理规划建议

(一)把土地规划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规划高度

讲,处理问题要抓主要矛盾,要牵牛鼻子。土地规划问题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个人的居住、出行和生活是否便利,往大了说关系到产业的发展空间、方向、速度和规模,间接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土地规划问题就是国家发展规划的牛鼻子,土地管理规划的科学合理,将有利于我国各项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为我国长期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物质基础。

之所以说土地规划可以是牛鼻子,是因为土地规划可以和人口发展规划、城乡发展规划、能源发展规划等统筹协调,从顶层设计规划。具体来说,比如在土地规划中可以从大的方面框定城市发展的方向、规模、基础设施标准、环保要求等。地方政府无论怎样发展,需要达到框定的标准。这样就可以做到宏观有蓝图,中观有目标,微观有标准,上下合力规划中国梦、实现中国梦。

(二)明确土地管理规划责任

如上所述,土地管理规划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国家发展蓝图,中观角度设计区域城市发展定位。这既需要有大量的信息数据支撑,也需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这不是发改委或住建部简单组合就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反复权衡。因此,应当尽早明确责任部门,从顶层进行设计架构,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土地管理规划应当统筹兼顾

中国城市的发展“不应一枝独秀,也应百花齐放”。土地管理规划应当融入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等理念,对于遏制大城市病和促进城镇化发挥积极作用。在土地管理规划方面,可以参考市场供求,但更应当统筹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价值目标,同时将城市发展与防空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水电热气管线建设等统筹考虑,规定土地的最低使用标准,确保发展质量。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电网企业公司 发展规划工作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一、电网规划的定义

电网规划又称输电系统规划,其目的是寻求最佳的电网投资决策,以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长期最优发展。电网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合理地确定今后若干年的电网结构,使其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电网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电力安全可靠地输送到负荷中心的前提下,使电网建设和运行的费用最小。

二、电网规划工作的分类

电网规划分为近期(5年)、中期(10-15年)、远期(20-30年)。近期规划着重解决城网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满足负荷需要,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要依据近期规划编制年度计划,提出逐年改造和新建的项目。中期规划与近期规划相衔接,预留变电站站址和通道,着重将现有城网结构有步骤的过渡到目标网络,并对大型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前期工作。远期规划主要考虑电网的长远发展目标以及电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进行饱和负荷水平的预测研究,并确定电源布局和网架目标,使之满足远期预测负荷水平的需要。短期规划建设周期短,规划方案制定后,调整裕度较小,如果客观条件或环境的改变将会对电网短期规划造成较大影响,后文会有专题分析。

三、电网企业规划工作的体系结构

电网企业规划工作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公司发展战略、电网规划(包含行业规划和电网规划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和公司发展规划等。

1、公司发展规划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关系

企业战略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情况,为求得企业生存和长期稳定的发展,对企业目标、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一系列战略决策的总结。

公司发展规划是企业战略的阶段性实现方案,也就是说,要以企业现状为起点,在客观条件下,寻找一条通往战略目标的最优路径,并确定相应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与方案。根据国资委的规定,目前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包括电力供应与生产、相关专业技术服务。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就是针对其主营业务发展编制的公司发展方案。

公司发展战略是对公司发展的宏观管理;发展规划是对公司发展的中观管理。公司发展规划在整个管理工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长期发展目标与短期发展计划的统一,是从宏观决策到微观实施的过渡阶段。

2、公司发展规划与电网规划的关系

在认真总结以往规划工作经验和充分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今后几年公司系统各级电网企业的规划工作分为三个方面:电网规划设计、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公司发展规划

电网规划设计和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是以电网为研究对象,以最小成本满足社会用电需求为目标编制的规划,主要追求的是国民经济效益最大化,二者统称为电网规划。其中,电网规划设计侧重于电网规划方案的研究,通过对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推荐规划期内各水平年电网规划方案,电网规划设计是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制定的基

础。

五年电网规划及远景目标展望是在电力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以电网规划设计和各专题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输电网、配电网及二次系统、信息网发展思路、规划目标与重点,针对电网规划设计工作中推荐的网络结构提出输变电建设项目、投资估算、资金需求分析和输配电价等。由于电网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垄断经营行业,因此要接受政府管制,电网规划作为电网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有可能成为政府管制的重要内容。

公司发展规划是以电网企业自身为研究对象,以资产良性运营为中心,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编制的企业规划,是在电网企业主营业务规划工程量基础上的价值量规划。公司发展规划主要追求的是公司效益和公司价值最大化。电网规划和公司规划两者之间内容各有侧重,具有连贯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服务于电网企业的发展。对电网企业来讲,电网规划是基础,公司发展规划是重点。

四、公司发展规划编制基本原则的探讨

1、以效益为中心原则

确保资产良性运营,不断获得经营效益,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责,也是电网企业公司发展规划的重点研究内容〕因此,公司发展规划必须遵循以效益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努力追求资产良性运营,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2、整体优化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遵循统一规划、整体优化原则,从公司的资产、资本运营和投融资的一体化管理出发,进行整体优化和规划;统一规划、整体优化应贯彻于编制规划的全过程,从投融资管理角度看,应从公司整体上进行统一投资竹理,将所有项目纳入总体管理,进行投融资优化;从资产运营角度看,将企业的增量资产与存量资产统筹考虑,进行总

体财务分析,评价规划方案的合理性

3、 量化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进行充分的最化分析,侧重价值量规划,保证价值量规划与实物规划相协调。所谓实物量规划,即公司主营业务的新、扩建和改造方案,是企业规模和运营能力的增量规划;所谓价值量规划,是指规划期公司价值的实现方案,是企业存量价值与增量价值的总体规划。只有在规划报告中对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统一协调的计算分析,

才能制定完整的、科学的发展规划。

4、风险防范原则

电网企业的公司发展规划应遵循风险防范原则,注重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工作。作为现代企业,各电网企业都在市场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遵循风险防范原则,进行风险分析,一方面可以正确评估企业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并事先制定好应对策略,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在公司发展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充分估计和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分析和预测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五、电网规划的主要方法

1、负荷预测(需求侧预测)

负荷预测是电网规划重要的基础和前期工作,准确的负荷预测应能让电源点布置合理、能准确确定电网建设规模以及确定建设的合适时机。

负荷预测的方法有很多,中、长期负荷预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电力弹性系数法、单耗法、、时间序列法、人均用电法、横向比较法等。但这些被广为运用的传统方法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缺陷,如电力弹性系数法,只能对负荷进行大致预测;单耗法在产业进步比较快的时

候,对电单耗不能准确界定;时间序列法,需要对大量实时的负荷进行统计,而且计算量太大,造成在长期预测时难度较大;人均用电法,如果在这个区域内居民用电或者商业用电比例大,则负荷预测相对准确,若工业用电所占比例较大,则在这个网络内准确性就较差;横向比较法,若对负荷结构不同,经济水平差距较大的电网进行比较,会出现可比性不强的情况。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电网规划研究的深入,又陆续有新的负荷预测法被推广如:系统预测法、灰色预测法、模糊识别预测法等。但不论采用哪种负荷预测法,电网规划的基础都是准确的统计数据,包括某地全社会用电量,以及分片区、分变电站的负荷情况,和当地的负荷特性参数。

2、电源规划

需求侧预测作为电网规划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未来一段时间某地电源供应增长预测,确定某地电源供应与现有电网结构所允许承受负荷之间的缺口主要包括规划期间电源(现有和新增)的情况,包括电厂位置、装机容量、单机容量等;对水电厂,除上述参数外。还应有不

同水文年发电量、保证出力、受阻容量、调节特性等参数。

电力体制改革后,由于电厂和电网的分离,电源规划不再作为电网规划的内容,让电网规划在考虑电源侧供给时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另外,电力负荷增长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受电力市场影响,负荷的不确定性对电网规划的影响变得更加突出。为电网规划的重要技术标准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和《电力系统技术导则》,在市场条件下,将不再作为强制性标准,而仅作为指导性的法则,这种情况可能造成电网的可靠性水平在不同地区的参差不齐。又由于电力市场正处在发展阶段,规划水平年的市场状况如售电价格、国家相关政策、电价成本等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对电网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然后在规划项目的技术、经济等指标的选择上体现出来。过去在规划时电网和电厂没有分家,规划时更多考虑怎么把电由电厂送出,电网规划更多是为电厂服务。在厂网分离后电网规划的目标则需要考虑电网企业购电和售电

的价差,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电网公司效益最大化。

3、电力电量平衡

电网规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电力电量平衡,其主要包括对丰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丰水期城市电力系统变电设备和输电线路的送电能力和经济性;对枯水期电力电量进行平衡,主要是校验枯水期电力系统缺电情况及网络的适应性。

结束语:

在当前电力工业改革的形势下,电网企业开展公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十分必要,并几具备了一定的工作基础,完成该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各级电网企业应积极开展公司发展规划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各电网企业应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遵循效益优先、整体优化、量化和风险防范原则,完成企业现状与发展环境的分析、规划目标的制定、发展方案与融资规划的编制、主营业务的损益预测、规划方案的分析评价以及对规划实施的建议等工作内容。

参考文献: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3

一、编制《规划》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的“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目标的关键时期。“十一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为“十二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当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伤亡事故总量偏大,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科技创新、应急救援等支撑体系尚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又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安全发展战略、安全发展思路、安全发展目标及安全发展重点,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促进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和编制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科学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治理和宣传教育行动,全面加强法制体制机制、保障能力和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强化责任制落实,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和事故应对能力,推动安全保障型社会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基本形成,安全监管与执法能力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培训体系和宣传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防范。全县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xx年下降38.28%以上,控制在0.32以内。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xx年下降20.85%上,控制在6.01以内。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xx年下降62.64%以上,控制在1以内。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xx年下降19.50%以上,控制在4.3以内。到2015年,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及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磷化氢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控制在省、地的控制指标内,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

(三)基本思路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安全发展,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增强事故预防与应对能力,加快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进程作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主线,立足于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实际,坚持以科技兴安、安全兴纳、强化监管、协调发展为前提,全面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对安全生产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认真研究实现全县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和到20根本好转等战略目标对安全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着力解决关系安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加快推进安全基层基础“双基”建设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县安全生产领域发展的方针、总体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使之成为指导全县安全生产未来五年安全发展的行动纲领。

(四)编制原则

坚持安全发展。坚持从全县实际出发,遵循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分析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对安全生产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一步理清安全生产领域的发展思路,创新安全发展模式,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探索安全管理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安全发展前提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工作重点是防范人员伤亡事故发生、着力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重心逐步向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转移。既不要带血的gdp,更不能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来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安全生产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实现安全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实现安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全县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开拓创新。着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按照科技兴安、科技兴纳、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推进安全科技“产学研”机制建设,加快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着力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安全管理、安全监管、事故应对和应急救援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注重实效。安全 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坚持做到深入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经验和不足,承前启后。以调查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深入基层、深入企业,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企业和基层情况,多方面、多渠道听取社会各界对安全生产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社会各界的安全发展需求,扎实有效地开展安全生产规划编制工作。

三、规划体系总体架构

××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分三个层次:一是全县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二是重点行业领域专项规划(如煤矿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三是各乡镇安全生产规划。

全县安全生产总体规划为指导性规划,深度达到纲要要求,主要作用用于阐述县委、县政府和国家、省、地的战略意图,主要内容是提出全县安全生产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基本任务、战略重点、政策导向等。是贯彻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家、省、地安全生产规划精神,指导全县安全生产工作的行动纲领。

专项规划和乡镇规划主要以煤矿、道路交通和重点区域特点进行涉及安全生产领域的关键问题、重要环节、重点工作为编制对象编制规划,是总体规划的细化和落实。

四、组织领导

(一)领导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协调和组织推进“十二五”安全生产专项规划以及重大问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 长:××(县人民政府县长)

副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成 员:××(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县安监局局长、安委办主任)

××(县煤管局局长)

××(县公安局局长)

××(县环保局局长)

××(县交通局副局长)

××(县海事处处长)

××(县国土局局长)

××(县乡企局局长)

××(县建设局局长)

××(县质监局局长)

××(县农机中心负责人)

××(县教育局局长)

××(县经贸局局长)

××(县林业局局长)

××(县水利局局长)

××(县工商局局长)

××(县旅游局局长)

××(县电力公司经理)

××(县交警大队队长)

××(县运管所所长)

××(县消防大队队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安监局,负责规划编制的日常协调工作,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编写小组

成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写小组,承担“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组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县安监局局长、安委办主任)

××(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成员:陈中华(政府办)、何健(安监局)、柏云(安监局)、王家华(煤管局)、张先举(公安局)、张腾(交通局)、左祥(国土局)、丰奎(乡企局)、邓云(建设局)、李隆银(质监局)、林波(农机中心)、张锋(公安局交警大队)、杨学松(公安局消防大队)、郭峰(交通局运管所)、王强(交通局海事处)、朱天奇(教育局)、严文芬(经贸局)、刘兴平(林业局)、贾刚(水利局)、赵杰(工商局)、黎勇(旅游局)、罗文(电力公司)。

由县安监局组织协调编写工作。

五、编制要求、工作安排、时间安排

(一)规划编制要求

一一加强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毕节地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衔接,密切关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以及确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要符合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一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采用先进的编制方法,包括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新型工业化所依靠的先进技术,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选择的路径,引领安全生产领域科技发展方向、创新轨迹、环境变化、量变与质变等,既有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路径选择,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目标更加清晰,实际与目标结合更加紧密,更加系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一一建立规划咨询与论证机制。根据《规划》的特点,多渠道、多形式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征求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领域有关专家,科研机构的意见。

(二)工作安排

1、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安监局、煤管局、公安局(含交警大队、消防大队)、交通局(含运管所、海事处)、国土局、质监局、乡企局、建设局、农机中心、教育局、经贸局、林业局、水利局、工商局、旅游局、电力公司等单位和部门,要编制安全生产“十二五”专项规划,作为《××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子规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实施细则的通知》(纳府办通〔20xx〕164号)中其他县直有关部门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部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本部门的“十二五”规划中用专节表述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内容。机改革后,撤销或合并的县直有关部门,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编制任务,由职能划入后的部门负责承担。

2、报请县政府将《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列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专项或子规划。

3、报请县人民政府、给予编制资金保障,拨出专项资金保障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三)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动员和前期准备阶段。

20xx年1月5日前进行“十二五”规划工作动员,下发《××县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开始组织规划编制研讨工作、基层调查调研以及考察学习等活动,1月20日编制初步《规划》(草案)上报地区。

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阶段。

20xx年2月一20xx年4月组织开展《规划》的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具体安排为:20xx年2月确定“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方案及相关课题,并确定第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措施。20xx年4月前完成前期安全生产重大问题(项目、措施)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规划编制阶段。

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编制步骤:20xx年5月前完成提出“十二五”规划思路,确定基本框架;20xx年6—10月起草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草案)。

第四阶段,论证衔接阶段。

20xx年1—12月,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进行衔接,组织县安委会成员单位及安全生产领域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20xx年12月底前修改完成“十二五”规划(草案)并报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安监局审查。

第五阶段,规划报审阶段。

20xx年1月一20xx年4月,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地区安监局审查意见,补充论证、修改和完善《规划(草案)》,报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20xx年6月前。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4

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结合近些年文化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成果,认真审视前些年制订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就会发现其中需要改进的最明显、最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宏观的、原则性的概念多,大而无当的套话多,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可量化、可核查、可验证的具体内容少;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定性表述语焉不详、量化数据定位失当,难以操作、难以落实。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编制人员的具体构成没有广泛的代表性,编制成果不是充分集思广益的结晶。这些就是近期和今后我们在制订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最有必要予以改进的。

能够引领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到近期的产出和收益,更要考虑到长远的壮大和发展;既要有战略性,又要有操作性;既要有理论性,又要有可行性。制定一个规划容易,关键是受不受欢迎,能否顺畅地推行、实施。一个规划,参与制订的人越多,就可能越全面、科学、合理;同时,由于在制订阶段就凝聚了各方的智慧和意见,执行起来也会顺畅得多,执行效果也会好得多。要想把中国的文化产业做强、做大、做精、做好,必须要有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在里面。如果只是一部分人利用工作之便,相对封闭地制订了一个规划,使文化产业规划成了少数人之间的闺房密语,那么它的科学性、权威性、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实施效果就会让人担忧。

真正顶用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在制订规划草案阶段至少要集中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三方面的智慧。就官员群体来说,一般而言,要有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财政、发改委、工商、税务、体育、规划、统计系统的官员;随着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展开,要有证券、银行、保险及其监管部门的官员;中国文化产业要跨国发展,还要有商务、外事方面的官员。就专家学者群体来说,除了专门致力于文化产业研究的学者外,还要有经济学家、文化学家、金融专家、不同艺术门类的专家等。就企业家群体来说,不仅要有各种文化企业、文化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者,还要有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的经营管理者。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5

一、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潜力评估

(一)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目标完成度方法评价结果,《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其中,进展良好及以上程度的指标23项,占指标总数74.2%。从指标类别看,资源环境类指标完成情况最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类指标完成较好,科技教育类指标完成情况较差。从指标属性看,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相对较差。

(二)内蒙古“十二五”中前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

(三)经济增长潜力分析

1.产业发展趋于均衡,但工业仍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一是随着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加快,农牧业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巩固,预计“十三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5%左右。二是工业经济仍将处于主导地位,传统能源工业经济增长带动力趋弱,但工业结构优化有望取得新进展,对工业效益提升形成有力支撑。“十三五”期间,受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影响,内蒙古煤炭、冶金、传统化工增长将有不同程度回落。但随着自治区“五大基地”建设推进,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将迎来较快增长。预计“十三五”期间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9.5%和10%左右。三是服务业稳定发展,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十三五”时期,随着《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执行,我区服务业发展环境持续改善。而且,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推动我区消费结构提档升级,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和运用,促使内蒙古服务业步入提质升级轨道,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此外,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和自治区“一堡一带”建设的稳步推进,内蒙古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也将带动我区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预计“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左右。

2.需求结构趋于改善,投资、消费拉动更加协调。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关键性作用。“十三五”时期,内蒙古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期,新兴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尚需完善,城乡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区仍有较大的投资需求和空间,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带动投资稳定增长。另外,随着促进民间投资各项政策的深入落实,我区民间投资潜力将得到释放,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强。

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得到巩固。“十三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处于潜力释放的历史拐点。国家将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提高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社保体系,培育新兴消费领域,消费的经济主导地位将被进一步确立。另外,国家和自治区将持续加大对新型消费的培育力度,拓展消费领域,我区潜在消费需求将逐步得到释放。

3.重点领域的改革攻坚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将以建立“规范、高效、公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根本目标,以理顺政府与市场以及政府、企业、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纵向深化关键领域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区市场经济体系更趋开放、有序,经济发展的活力将被进一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会显著增加。

4.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将成为推动内蒙古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同时,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将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将取得突破,城乡间公共资源配置更趋均衡,生产要素流动更趋自由,这将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和需求空间提升。

5.支撑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仍满足经济增长需求。“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劳动力、资金和环境成本将处于上升通道,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供给仍满足经济增长需求。一是随着国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我区也将加强教育及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劳动者素质提高为创造新的人口红利创造条件。二是随着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内蒙古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源供给条件向好。三是国家将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及减量化战略,对我区新增建设用地产生影响。但随着城乡土地综合利用及集约节约用地不断推进,内蒙古的土地供给完全可以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四是创新融资模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供给有保障。

二、内蒙古“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充分对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深入实施“8337”发展思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区情,综合考虑“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新要求,构建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科学合理的规划指标体系。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简明性和实用性原则、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可比性和区域性原则。

(三)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内容及特点

框架结构。初步构建由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创新驱动、文化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6个方面共42项指标组成的内蒙古“十三五”规划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主要内容参见附表1。

指标体系新特点。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十三五”规划既强调对“十二五”规划思路的延续性,又结合“十三五”时期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环境、新趋势,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总体要求进行创新调整。与“十二五”规划指标体系相比,增加了创新驱动与和谐发展两方面,突出了创新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多项保留指标与其他省份大体近似,便于进行横向比较。同时,新体系在结构调整上突出内蒙古经济发展特色。

三、内蒙古“十三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

(一)三次产业及地区生产总值

利用内蒙古宏观经济年度模型,通过种植业总产值和畜牧业总产值对第一产业增加值进行解释,测算出“十三五”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3%-5%的区间;通过工业增加值和建筑业增加值对第二产业增加值进行解释,测算出“十三五”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9%-12%的区间;通过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第三产业增加值进行解释,测算出“十三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6%-9%的区间。利用生产法的概念,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相加得出地区生产总值。经测算,“十三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平均增速处于7%-8%的区间。

(二)投资与消费

根据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出,“十三五”时期,我区消费平均增速在9%-12%的区间范围内,投资增速在11%-14%的区间范围内;由Jonhamson 协整检验可知,长期中,我区消费、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对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944,投资对经济的产出弹性为0.677;由误差修正模型可知,短期内,我区消费、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相互作用,促使经济由非均衡状态逐渐向长期的均衡状态趋近。

(三)民生改善

“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吸纳就业能力稳步增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到125万人。收入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以上,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重达到35%。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人口城镇化率高于66%;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70万,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9.5%,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达到100万套。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提升,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达到3人。

(四)创新驱动

(五)文化繁荣

“十三五”时期,我区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以上。继续高水平、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教育投入增加,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到720亿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每万人拥有文化机构数达到0.8个以上。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2%以上。

(六)生态文明

(七)社会和谐

“十三五”时期,我区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3以下。有效提升预防和控制事故的能力,每万人交通、火灾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48人以内。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更加完善,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妥善、及时处理,信访案件办结率达到100%。

四、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管理

提高规划水平,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主导作用和统筹作用。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各领域目标,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 加强监测评估

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加强统计工作,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自治区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规划相关领域实施情况的评估,接受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规划主管部门要对约束性指标和主要预期性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并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提交各指标年度进展情况报告,同时向社会公布。

(三)完善要素体系

以市场化和法治化为取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素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股权融资,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创新财政资金的分配方式,推进财政基金与金融资本、政府性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对各类功能相似的财政专项资金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构建有利于技术市场健康发展的地方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面向社会、覆盖全区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和规范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要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促进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以制定和完善信用法规制度为保障,以建立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两个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6

难度源自新变化。参照2014年11月,国家发改委的《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谢永明坦言:“这次规划更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与战略性。过去主要是制作一个项目册子出来,而现在是要落实到空间上去。另一方面,过去的规划还脱不掉五年计划的影子,而现在更像是一个实际意义上的规划。”

按照国家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2020年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节点,用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的话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国家宏观发展落地到沿江城市铜陵来说,一座正在奋力转型的皖江城市将怎样实现2020年的战略目标,则是铜陵市的规划“元老”谢永明在十三五规划编制中要不断思索的命题。

转变:思路与挑战交织

在本刊记者踏足铜陵采访的4月,铜陵市十三五规划发展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已经完成。谢永明介绍说:“按计划5月至8月启动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10月份提交铜陵市委全会讨论,并在年底最终修改完成;预计到2016年1月,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后公开实施。”铜陵的工作节奏,与全国的其他省市基本同步。

从十一五、十二五到十三五,与前两次相比,十三五要求在规划理念、内容和方法上有诸多转变。专家认为,十三五规划将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思路和战略,地方政府在编制十三五规划中要避免产生路径依赖,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再采用此前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的思路。

谢永明身在规划编制的第一线,对新变化的感受也最直接。“这一次更加强调主体功能区定位,以及政府对空间的管控能力。”谢永明告诉《决策》,十三五规划并非发改委单个部门所能完成,“它更加专业化了,必须借助外脑共同思考谋划。规划还要求展望到2030年,结合当下政府只争朝夕的工作干劲,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转变思路。”

转变思路,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大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十三五对地方官员而言会发生重要转变,以前更多要考虑GDP的增长,但现在中央的考核导向主要是强调质量效益,强调健康可持续。不鼓励攀比竞赛和过高的增长,更大的压力来自提高效益提高质量,重点是改革、转型和创新。这些方面以前地方政府不太熟悉。

对地方政府来说,怎样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指导意见》编制出一份高质量的发展规划,谢永明坦言“没有经验”。对比铜陵市十三五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与十二五纲要中的“发展原则”发现,四条表述已全部更换。十二五规划中的四条发展原则分别为:坚持加快发展、坚持转型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和谐发展;十三五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的表述改为:坚持转变方式可持续发展、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共享发展。

可以说,这种转变是基于铜陵在谋划下一个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时,对发展形势的深度思考。

从铜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面临几大制约性因素。首先是在经济增长的支撑力上,铜陵的第一产业发展仍然是传统农业为主,工业的内部结构和产品结构不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其次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压力大,铜陵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的环保历史欠账较多,而未来发展对生态保护与环境硬约束的要求更高。第三是资源要素制约,铜陵市的土地空间受限,矿产资源枯竭,人口老龄化排在安徽省前列。第四个方面是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短缺。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来看,“投资发展的重点从‘促增长’转向了‘调结构’,投资从‘增长’导向转向了‘发展’导向。衡量投资是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逐步从单纯的增量增速指标转向了复杂多变的结构效率指标。十三五规划正是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期。”铜陵市发改委投资科相关人员分析说。

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谢永明告诉《决策》:“从区域大背景来看,铜陵的基础条件是非常好的。”2014年,铜陵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安徽省第一位。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测算,铜陵已经率先达到小康水平,并将在十三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还是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构的关键期,依托长江经济带战略,铜陵蕴含新的多层面机遇。铜陵在港口、水路、铁路、公路上已经形成立体交通运输体系。2015年内,宁安城际铁路与合福高铁在铜陵交汇,港口建设与航道疏通正赶上国家新一轮基础建设投资的高潮。“这些都将为铜陵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夯实基础设施。”谢永明说。

可以预见的是,铜陵将在机遇与挑战交织的局面下,迈入十三五规划。从铜陵扩展到整个皖江城市带来说,作为安徽经济崛起最重要的“脊梁”,同样如此。而铜陵将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解题”,则具有典型意义。

支撑:新产业动能释放

“传统产能过剩以及告别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进而实现城市转型,将是十三五时期诸多城市的发展状态。对像铜陵这样因矿设市的地区来说,矿产资源日渐枯竭、发展路径依赖性强、创新能力不足,转型更显紧迫。”谢永明告诉《决策》。

具体到安徽省内来看,在四座因矿设市的城市中,主要矿产资源为煤矿、铁矿与铜矿。因矿兴市的城市具有较为相似的发展路径,将淮南、淮北、马鞍山与铜陵这四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总量、增速对比发现,淮南2014年生产总值为780亿元,首次出现负增长;淮北生产总值为750亿元,增长9%;马鞍山生产总值为1320亿元,增长9.5%;铜陵生产总值为715亿元,增长10%。除去马鞍山因行政区划调整增加了含山、和县,淮南、淮北、铜陵目前都是只带一县,铜陵在经济总量上并未出现明显差距,而增速在这四座城市中领先。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城市转型的出路之一。比较2014年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也能看出铜陵在转型过程中相对较好的状态。2014年,淮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为76.6亿元,负增长3.3%;淮北为404.7亿元,增长20.2%;马鞍山为543.6亿元,增长18.6%;铜陵为583.5亿元,增长22.2%。四座城市中,铜陵产值最高、增速最快。

“十三五是铜陵的加速转型期,围绕资源的产业结构还没有根本扭转,还需要继续做大量调整。铜陵在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产业,但是新产业的占比难以在短时期内颠覆原有的产业结构,所以说铜陵的转型任务艰巨,需要过程也需要时间。”谢永明分析说。

依据铜陵市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征求意见稿),铜陵的下一个目标是五年内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9%左右。另据了解,目前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的GDP增幅初定8.5%左右,参照铜陵过去几年的增长速度,9%的增速为主动下调目标,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为转型调整留有空间。

煤炭、钢铁的产能过剩与矿产资源日渐枯竭,让“靠山吃山,靠矿吃矿”的矿城慢慢失去靠山。摆在这些城市面前的难题是,下一步动力如何衔接?这也成为铜陵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的重点内容。

2015年3月,安徽省经信委“2014年安徽省十大高成长性产业发展报告”,明确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十大高成长性产业。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转型步伐,铜陵市正着力在新能源汽车与新材料上做大文章。

依托铜产业链,高附加值的铜基新材料及其他铜加工产品产值,已占到铜陵市铜产业产值40%以上。在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榜上,安徽有两家民企入选,其一便是处于铜基新材料产业链中的铜陵精达铜材集团。

“借助电容电机发展基础,铜陵下一步正谋划新能源汽车。正在洽谈合作的有几家企业,如比亚迪。”谢永明告诉《决策》,“铜陵在超级电容领域有较好的基础,但铜陵不搞新能源汽车整车,专攻汽车发动机项目。”十三五时期,新能源汽车发展提速已成全社会共识,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宣布“造车”,铜陵恰好紧跟步伐。

从铜陵申报安徽省“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增补表中,记者做了一项统计发现,工业类17个重大项目中,铜基新材料、汽车、电子、电池、电脑、半导体照明等项目占8个,占比重为47%;化工类项目4个,建材、制造类2个,循环经济类3个。预计总投资320亿元的铜陵铜基新材料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基地项目,目标是在十三五期间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预计总投资50亿的锂离子电池配套产业基地,目标在十三五期间为5万辆电动大巴、100万辆电动机混动轿车、300万辆电动摩托车提供电动力配套。预计投资50亿元的长城电脑产业园,目标生产500万台电脑类产品。

从这个重大项目申报表中可见,铜陵的产业转型正在朝推进高成长性产业方向努力,在未来5年内,新的产业支撑力将不断累积。

转型:复合型目标牵引

“未来五年铜陵不会发展大的石化项目,铜陵的化工项目正在朝绿色精细化工转变。”谢永明每介绍一类项目或产业之前,都会强调一遍“将生态保护做在前面,要考虑绿色环保。”

谈到思路转变时,铜官山区副区长王伟栋也表示,“掠夺资源式发展的思路要改变”。

如果说官员生态观念的提升,是铜陵转型思路呈现的一个窗口的话,重视现代服务业,将是铜陵十三五时期复合型转型的路径之一。

服务业是铜陵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2014年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14年铜陵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低于安徽省8.8%的水平;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上,铜陵市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是71.6:26.6,安徽省则是53.7:34.8。由此可见,铜陵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8.2个百分点。2014年,铜陵市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66.3%,远高于三产服务业。统计数据还显示,2013年,铜陵市规模以上服务企业营业收入户均规模为4070万元,仅相当于安徽省平均水平的52.9%。这与铜陵市68%的工业化率、76%的城镇化率相比皆不匹配。

另据铜陵市委统战部、铜陵市统计局关于铜陵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的研究报告,截至2013年12月,铜陵市规模以上服务企业有93家,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49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0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6家。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服务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而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以高附加值、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占铜陵市的比重分别只有3.8%和1.2%。

铜官山区作为铜陵市主城区,占据了服务业的大头。2013年底铜官山区规模以上服务业47家,占全市比重为50.5%。因此,铜官山区在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发展服务业,扩大规模并提升品质。“铜官山区有一个重要的抓手是‘争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王伟栋介绍说。此项改革试点的目标是突出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路。

如何将改革试点落地在具体的空间上?铜官山区进一步将目标任务分解为三大空间布局与五大主导产业,分别是“城市中心现代商贸区+环天井湖金融商务服务中心+滨江物流服务中心”;五大主导产业是“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业+科技服务业+现代商贸业”。

按照铜陵市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要提高到30%以上。按服务业区域分布情况来看,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半以上任务落在铜官山区头上。包括养老服务业、铜文化创意产业等在内,铜官山区在铜陵现代服务业短板提升上,起着领头羊作用。王伟栋坦言:“随着投资增长回落,目前外部环境的投资意愿不是很强,招商引资也不如以前活跃,对于政府来说,一要在提高企业服务意识上下功夫,二要善于利用新思维,比如互联网+。”采访中了解到,铜陵滨江物流园正在洽谈一款物流分拣系统的快递APP,它能完成快递与物流之间的匹配。同时,建设智能云仓。另一方面,铜陵的产品主要为投资性工业产品,这在电商产业疯长时期并不占优势,“结合铜官山实际,可以发展快递分拣物流中心。生搬硬套的就不是优势。”王伟栋说。